×

清末新政,清末新政的时间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31 04:37:27 浏览2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清末新政的基本内容

1.政治: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但也反映出清政府已沦为维护帝国主义的工具,增设机构维护帝国主义利益。2.军事:编练新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但后来兵为将有,形成了近代军阀。3.文化教育:废科举,颁行新学制和设立各式新学堂、派遣留学生。形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社会政治学说的风气,培养了近代科技、教育、法政、军事人才。4.振兴商务、奖励事业。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2清末新政的影响清末新政最大的成就是增加了经济自由。按照列强的观点是传统或中世纪中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经济自由。就传统经济领域而言,中国人当然可以经营农业、商业和手工业。可是,有个障碍迎面而来:财产所有权的限制。《大清律》承袭传统,明确规定:“凡祖父母、父母在,子孙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杖一百。若居父母丧而兄弟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杖八十。”理由是:“祖父母、父母在,子孙不得私财,礼也。居丧则兄弟犹侍乎亲也,若遂别立户籍,分异财产,均为不孝,故有杖一百、八十之罪。仍令合籍共财。"这是严重压抑经营积极性的规定。更为严重的是清政府为新经济的发展设置了种种障碍。突出的表现是办新式工商、交通和金融事业,一律实行批准制,往往相应设置垄断特权,不准民间资本自由进入。

清末新政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清末新政改革的主要内容有:改革军制,编练新军、改革教育、改革经济、改革法律。
1、改革军制,编练新军。
1901年,清政府废除武科举,各省设立武备学堂,在全国范围内编练新军;在全国主要城市建立军事学堂,以培养新军军官;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军事;1906年,改兵部为陆军部。清政府的军事改革,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军事的近代化进程,但是清政府编练的新军并没有起到维护清朝统治的作用,许多新军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鼓动下,投身反清革命,成为清朝的掘墓人。
2、改革教育。
1901年,清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大、中、小学堂;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公布并在全国推行的学制。它规定正规教育分为初、中、高三级,儿童7岁上学,初小5年,高小4年,中学5年,大学3—5年,通儒院(研究院)5年,为中国近现代教育体制奠定了基础。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这样由隋朝创立的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1901年,清政府鼓励出国留学,学成者回国给予任用。当时以留日学生最多,许多留学生在国外接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成为以后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力量。
3、改革经济。
1903年,清政府成立商部,后改为农工商部,并制订商律,提倡奖励实业,振兴商务,鼓励私人出资兴办企业、交通等。这些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改革法律。
从1902年起清政府参照西方各国法律,修改《大清律例》。1905年,清政府废除枭首、凌迟、黥面等酷刑,开始编纂新法典。这些措施,从客观上讲是社会的进步。

清末新政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怎么样

1. 目的:维护清朝统治、挽救民族危亡1901年4月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但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救亡图存,而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巩固皇权。因此“新政"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最后也未能挽救清王朝,导致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加重了危机,最终走向失败。清政府推行“新政”的真正目的在于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编练一支掌握近代枪炮的新军。因此,新政非但未达到预期目的,反而因筹措庞大的练兵费用和对帝国主义的巨额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2. 结果清末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新政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封建统治的实质,而只是清政府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措施,并不能满足人民对民主的要求。 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签订了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条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 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满清政府进行改革,但改革内容多与1898年的戊戌变法雷同。 这是清末新政的时代背景。 而清末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新政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封建统治的实质,而只是清政府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措施,并不能满足人民对民主的要求。编练“新军”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清政府对此投入了巨大财力,花费了很大力气。拓展资料:1,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8月29日,清政府下谕全国停止武科科举考试;9月11日命令各省仿北洋、两江筹建武备学堂;9月12日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编练新军的工作在全国展开。2,为了在全国推行编练新军计划,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2月4日设立练兵处,任庆亲王奕_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铁良襄同办理。练兵处的实权为袁世凯所掌握。清政府还令各省设立督练公所,为各省领导编练“新军”的机构。3,光绪三十年(1904年)9月,练兵处、兵部奏准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颁布了《陆军学堂办法》。4,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1月7日,清政府改兵部为陆军部,将练兵处并入其中,铁良为尚书,统一指挥全国新军。5,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8月,陆军部制定了全国编练新军36镇的庞大计划,拟于2—5年内,除近畿4镇、四川3镇外,其他各省各编练1—2镇。但直至清朝覆亡,只编成14镇和18个混成协又4标及禁卫军1镇,约16万人。

清末新政指的是什么?

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后继清朝的中华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入侵首都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谈,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和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满清政府进行改革,但改革内容多与1898年的戊戌变法雷同。
新政期间,颁布了一系列上谕,主要内容有:
1、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
2、停止捐纳实官,裁汰各衙门胥吏差役;
3、裁汰绿营防勇,编练新军;废弃旧式武科,停止乡会试及各省岁考,广设学堂;奖励工商业;
4、准满汉通婚等。练兵筹饷是新政的中心内容。
扩展资料: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和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在人民革命斗争面前,外国侵略者要求清政府不仅要成为俯首贴耳的奴仆,而且要成为统治中国人民的有力工具。于是,帝国主义列强对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它改变当时的无能状态。
而清朝统治者也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发生动摇,国家机器——政府和军队已不能完全应付当时的局势,财政也成千疮百孔之势。因此,修补国家机器已成为清王朝本身生存的重要课题。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慈禧太后不得不从1901年起宣布实行“新政”。
经济意义
从1901至民国建立,有很多制约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强势和享有特权的外国资本;厘金和其他苛捐杂税;由于政治制度改革滞后带来的政府官员腐败;日俄战争及其他突发事件引起的社会不安和动荡;等等。但民族经济仍有不俗的表现。
1895——1913年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速度年均15%,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无暇东顾期间的发展速度还略高一点。其他经济事业发展也比较顺畅。
主要的一条是政府不再愚蠢地坚持以官办或官督商办的垄断经济为路向,扶植和奖励私人资本,建立自由的市场经济制度;加上工资和原料低廉;市场广阔;这些有利因素足以抵消其他制度性缺陷带来的不利因素(如贪污腐败和政府效率奇低等)的影响。
从民国初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战火连绵,社会动荡不安。但总的说来,经济仍持续以较高速度发展。1912~1936年间,尽管有几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特别是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危机,中国工业年均仍增长9.2%。1912~1920年,更高达13.8%。
原因是北洋军阀政府继承新政的经济自由制度,且有所完善。1927年国民党取得全国政权后,虽然开始扶植带有封建的、买办性质的官僚资本,但尚不足垄断国民经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的内容包括

清末新政的内容包括行政改革、军事改革、经济改革、文化教育改革等。
一、行政改革:
1、推行地方自治:清政府试图通过在各省设立自治局,推广地方自治,以加强地方管理和提高行政效率。
2、改革官制:清政府撤销了一些无用的衙门,对一些原有机构进行了重组和改组,以提高行政效率。
二、军事改革:
1、建立新军:清政府试图通过建立新军,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素质。新军采用西方的军事训练和战术,并配备了现代化的武器装备。
2、军事教育改革:清政府在各地设立军事学校,培养现代化的军事人才。同时,清政府还引进了西方的军事战略和战术,以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
三、经济改革:
1、鼓励实业发展:清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人们投资兴办企业,以促进经济发展。这些政策包括提供税收优惠、减免关税等。
2、推广农业现代化:清政府通过推广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这包括引进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改进耕作方法等。
3、修建铁路和公路:清政府试图通过修建铁路和公路,加强国内交通联系,促进经济发展。
四、文化教育改革:
1、推广现代教育:清政府试图通过推广现代教育,提高国民素质。这包括建立各级学校、推广西式教育和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等。
2、废除科举制度:清政府在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度,以推广现代教育。科举制度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一大弊端,废除科举被认为是现代化教育改革的必要步骤。
3、建立新式学堂:清政府建立了一批新式学堂,包括军事、工业、商业等不同类型的学校,以满足不同领域的人才需求。

清末新政是哪一年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任李鸿章、荣禄、昆冈、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任李鸿章、荣禄、昆冈、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
清末新政是1901年开始施行的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6?0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任李鸿章、荣禄、昆冈、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清末新政指什么?

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 晚清改革,日本称 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庚子事变爆发, 慈禧太后率 光绪皇帝等百位皇亲在忠臣随扈下出宫避祸西安。回銮之后,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 辛丑条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改革内容多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 戊戌变法近似,但比戊戌变法更广更深,还涉及废除千年仕宦之道的科举制度。
拓展资料变法的经济基础:甲午战前,在列强的侵略下中国社会经济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方面由于 通商口岸不断增加,洋货大量倾销使中国 自然经济(首先是通商口岸附近)受到冲击,开始解体;
同时土货大量出口,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附庸的地位逐渐形成。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变更: 鸦片战争后中国相继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成分、 官僚资本主义雏形性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变法后的政治斗争:戊戌变法失败后, 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和 八国联军大 举入侵, 慈禧携光绪及若干亲王大臣仓皇西逃,一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11月28日重新回到北京,历时共511天,横跨庚子、辛丑年,官方史学美其名日“庚子西狩”。
当时的清政府及其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早已严重亏空,这使清朝统治者感到自己的统治根基业已动摇。加上列强不断给清廷施加压力,要求清政府迅速改变当前的无能状态。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其统治者们面临的首要课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 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的时间

1901年。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是光绪年间进行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慈禧太后率光绪皇帝等出宫避祸西安。回銮之后,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条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改革内容多与戊戌变法近似,但比戊戌变法更广更深,还涉及废除千年仕宦之道的科举制度。清末新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也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准备条件。

清朝末年的新政有哪些历史作用?

清朝末年的新政是一场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政治运动,其历史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了社会思想的解放:新政倡导“中体西用”,提倡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和科技,推崇实用主义和民本思想,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融合打下基础。这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而言,是一种思想解放和启蒙。
2、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政治改革:新政试图通过一系列政治改革来加强清王朝的统治力量,包括设立京师大学堂、成立洋务派、制定各项法律。虽然最终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但这些措施都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促进了经济现代化:新政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包括修建铁路、开办煤矿、推广新式农业等。这些措施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产生了重要影响。
4、激发了爱国热情:新政倡导“自强”、“求富”,鼓励人民爱国、自力更生。这种思想和精神激发了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爱国运动。
前瞻性的改革措施和积极的思想精神对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以及中国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末新政是一场缺乏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和积极参加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新政的历史作用:
(一)消极作用
(1)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使中国劳苦大众生活更加贫困化,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为了实行新政,清政府必须想方设法筹集经费,不得不向下摊派,这是清末新政经费的最主要来源。
(2)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崛起。在“新政”期间,于1902年清政府又令袁世凯训练京旗陆军,到1906年末,北洋六镇的军队都抓在了他的手中。因此,在清末,袁世凯声名显赫,并可以左右朝政。
(3)某些经济政策客观上为帝国主义输出资本创造了方便条件。
(二)积极作用
(1)经济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政治上,清末政权机构开始向现代政权机构转变。
(3)军事上,清末中国军队军制、武器开始近代化。
(4)思想文化上,西方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近代化教育得到很大发展。
扩展资料:
清末新政失败的历史原因:
清末新政中的统治者们不愿放弃“祖宗之法”,不愿放弃既得利益,不愿放弃享用的特权,不愿放弃手中的权力,不愿放弃受到荫庇的旧体制。
唯其这些“不愿放弃”,才使清末改革不能从正义出发、从公正做起,才使清末新政一波三折,最终裹步不前;才使改革变成了有名无实的装点门面,才出现了人们批评的“虚假改革”、“换汤不换药的内阁”,才使清末新政的深化改革错过了最佳时机。
从清末新政十年的悲剧与今日中国改革三十年后的困境对比中可以看出,最主要的“类似问题”是政治体制改革:满清王朝垮台在政治改革的虚情假意上,今日中国困扰在政治体制改革滞后。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也谈清末新政的失败:权威主义的经济神话怎样破灭(3)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末新政

如何理解清末新政

  性质:末新政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互相影响着的两个运动:由于民主革命活动的开展,触动了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因此,清末新政有转移人们斗争视线、破坏革命的动机。
  作用:
  1、增负
  为了实行新政,清政府必须想方设法筹集经费,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使中国劳苦大众生活更加贫困化,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为了筹款,清政府不得不向下摊派,这是清末新政经费的最主要来源。如1903年12月24日清政府发布的两个上谕,就向各省派款每年达960万两(《光绪朝东华录》,(五)总第5116—5117页。)。清政府向下派款,而这些款项,各地方政府又通过提高部分商品物价从劳动人民身上榨取。如直隶,1902年袁世凯拟“每户售酒百斤,抽捐制钱一千六百文,并准其于常价之外,每斤增加十六文发售。”(《光绪朝东华录》,(五)总第4925页。)此外又出现了许多新名目的税捐,如粮捐、房捐、新捐、学捐、铺捐、膏捐、统捐、摊捐等等。
  2、北洋军阀崛起
  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崛起,是清末新政的又一恶果。众所周知,袁世凯是靠在天津小站练兵起家的,又靠出卖维新派和帝党及镇压义和团运动发迹的。在“新政”期间,于1902年清政府又令袁世凯训练京旗陆军,到1906年末,北洋六镇的军队都抓在了他的手中。因此,在清末,袁世凯声名显赫,并可以左右朝政。袁世凯及北洋军阀的崛起是这次新政的一大毒瘤。
  3、政权机构现代化
  在政治上,清末政权机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清末新政前,清政府基本上还是封建的政权机构。在清末新政期间,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1906年前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以及设立商部、练兵处、巡警部、学部等;还表现在1906年11月重新更定官制,除内阁、军机处仍旧外,新设立或改名称的有:外务部、学部、民政部、度支部、陆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海军部、军咨府、资政院、审计院。到此,清政权虽然仍是半新半旧的,但这毕竟是清朝政权机构迈入近代时期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