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约,华约早就解散了,而北约为什么没有解散,反而不断扩张?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31 03:39:55 浏览2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华约全称叫什么

华约全称叫华沙条约组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世界战略格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处于冷战的对峙状态。华沙条约组织(又称华沙公约组织、称华约组织或华约,英语:Warsaw Pact或Warsaw Treaty Organization;俄语:Организация Варшавского Договора)是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
成员国包括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

华约的全称是什么?

华约的全称是华沙条约。1955年5月14日,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8国针对美、英、法决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一事,在华沙签订了友好互助合作条约,同年6月条约生效时正式成立了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总部设在莫斯科。
条约背景说明
1949年初西方国家准备签署北大西洋公约,苏联就此发表声明和备忘录,指责北约是针对苏联的。北约签订后,为阻止联邦德国加入北约,苏联于1952年提出缔结对德和约主张,1954年提出召开欧洲集体安全会议,签署欧洲集体安全条约等一系列建议,均被西方国家拒绝。
1954年10月23日,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签订巴黎协定,决定终止对联邦德国的占领,吸收它加入北约组织,并允许其重新武装。在此情况下,苏联等8国在11月29日至12月2日在莫斯科举行欧洲国家保障欧洲和平与安全的会议,宣称鉴于联邦德国正在加入反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军事集团和重新军国主义化,参加这次会议的国家将在组织武装部队和建立联合司令部方面采取共同措施来保证自己的安全。
1954年5月5日和6日巴黎协定全部生效,1955年5月5日联邦德国加入北约。1955年3月,苏联东欧等8国就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的原则和组建联合司令部问题取得一致意见。苏联等国遂于1955年5月11至14日在华沙举行第2次会议,14日缔结华沙条约。

华约解体后的国际秩序是什么?

1991年2月25日,华沙条约组织政治协商委员会特别委员会在布达佩斯开会。根据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前些时候提出的建议和各成员国预先磋商的意见,会议通过一项议定书宣布,从1991年3月31日起中止在华约范围内签订的军事协定的效力,解散华约所有的军事机构,同时停止一切军事行动。4月1日华约军事组织最终解体,接着,华约联合武装部队司令卢舍夫下令解散联合司令部、军事委员会等机构。华约作为军事集团的历史至此正式宣告结束。
华约的解体是国际形势发展特别是80年代后期东欧剧变的结果。华约原由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苏联、匈牙利八国组成。1968年9月13日,阿尔巴尼亚宣布退出该组织,民德于1990年10月3日德国统一后退出华约。80年代后期,随着国际形势的缓和,华约开始谋求与北约共同裁军。1986年6月,在布达佩斯举行的华约政治协商委员会会议发表了公报和《呼吁书》,首次建议北约和华约至90年代初在从乌拉尔到大西洋的整个地区裁减常规力量50万人,即各裁减25%。
1990年的华约和北约。
1987年5月,华约七国首脑在柏林首次发表《关于华约缔约国军事理论》文件,强调华约国只要求足够防御实力,奉行防御战略。
1988年7月华约国政治协商委员会在华沙举行会议,发表关于减少欧洲武装力量和常规武器谈判的声明和公报,呼吁北约国家在当年就削减欧洲武装力量问题开始谈判。10月,华约外长委员会举行会议,发表了“关于加强欧洲信任与安全措施和裁军措施”的声明,首次提出召开一次包括所有欧洲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参加的各国首脑会议,共同讨论削减欧洲常规武器和部队规模问题。
在1989年7月华约首脑会议上,戈尔巴乔夫提出,华约应该从“军事政治组织转变为政治军事组织”。在这次会议的公报中还明确承认,“各国有权独立地制定自己的政治路线,不受任何外来干涉。”这为东欧各国的突变和华约的解体松了口。
1990年东欧国家纷纷举行多党制大选后,新上台的当权派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各自的国情调整了安全政策和军事战略。如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在军事上已不再以西方和北约为假想敌,将其军队职能明确限于保卫本国主权和领土完整范围内,并开始改革其兵力部署原则和调整军事部署。罗马尼亚将军事战略定义为“全民防御”战略,波兰则确定了“全方位防御”战略。这些国家的军事战略调整表明华约的共同战略基础已被各国所摒弃。而且,随着两德的统一,苏联从东欧撤军,华约联合武装部队处于解体状态,而且东欧各国收回对本国军队的指挥权,其军队不再服从华约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的统一指挥和调遣,不再参加华约的联合军事演习。作为华约最高决策机构的政治协商委员会和最高军事领导机构的国防部长委员会等主要机构,由于东欧各国政权的易手而使各国在华约内部在很多重大问题上难以取得一致或作出决策,主要机构已很难发挥作用。由于形势的发展变化,华约成员国普遍要求尽快解散华约。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早于1990年6月提出要退出华约,后来他们虽表示暂留在华约,但不再参加华约军事组织。波兰起初欲借助华约对付统一后的德国对它的威胁,但在德国确认德波现有边界后,波兰立即转而要求解散华约军事机构。
1990年6月7日,华约国政治协商委员会在莫斯科举行会议,会议发表的一项声明说:“与会国认为需要重新考虑华约的性质和职能,主张建立新的全欧安全体系和建立和平与合作的统一的欧洲。”会议决定成立政府全权代表临时委员会,它的任务是向政治协商委员会提出改造华约的具体建议。9月25日,民主德国退出华约组织议定书签字仪式在柏林举行。10月3日,德国统一,民德正式退出华约。
11月13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莫斯科会见来访的北约最高军事领导人维格莱克·艾德将军和约翰·高尔文将军,双方强调应发展北约和华约之间的伙伴和信任关系。11月19日,北约和华约的22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巴黎签署了《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并发表《22国联合声明》,宣布冷战结束,两组织不再是敌人,它们将建立新的伙伴关系。
1991年1月苏联向波罗的海沿岸加盟共和国派兵后,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三国进一步要求苏联尽快解散华约所有军事机构。三国首脑还于2月15日在匈牙利首都协调立场。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态度也由主张华约自行消亡到先解散其军事机构。
曾经强大的华约组织和亲华约的势力
1955年华约成立时的华约组织和亲华约国家
1991年2月25日,华沙条约组织政治协商委员会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特别会议。出席会议的有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波兰的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以及华约联合武装力量总司令卢舍夫大将、参谋长洛博夫大将。会议一致通过关于从1991年3月31日起终止在华沙条约范围内签订的军事协定的效力和取消华约条约范围内的军事机构和结构的议定书。会议还通过了华沙条约缔约国的声明。声明说,考虑到欧洲发生的深刻变化,为了实施政治协商委员会1990年6月7日莫斯科会议的决议,华沙条约缔约国作为主权平等的国家,决定在1991年3月31日以前取消华约组织的军事机构和结构。这将促使本着欧安会巴黎最高级会晤所达成的协议精神,进一步降低欧洲军事潜力,并从集团安全结构过渡到全欧安全结构。
3月31日,华约联合武装力量参谋长洛博夫对记者发表谈话,希望各成员国继续以新的形式进行合作,以便进一步发生睦邻关系。他说:“华约军事机构的解散,绝不意味着我们不再是伙伴了。希望我们的关系将首先在双边基础上,其中包括在安全和军事技术合作问题上得到发展。东西方之间军事对抗水平的降低,才使华约缔约国作出这项决定成为可能。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才出现了着手建立全欧安全模式、拟定出彻底走上非集团结构的途径的可能性,从而也就开辟了把军事政治同盟彻底改造成政治同盟,以致完全取消集团的前景。”
1991年7月1日,华约政治协商委员会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召开首脑级会议,会议签署了解散华约组织的议定书,并通过了一项联合公报。议定书说,作为华约缔约国,注意到欧洲发生的、意味着结束欧洲的对抗和分裂的深刻变化,考虑到新的局势,打算积极发展在双边基础和在多边基础上的彼此间关系,决定促进向全欧安全结构逐步过渡,根据1990年11月欧安会巴黎最高级会晤的协议,达成下述协议:1955年5月14日在华约签署的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和1985年4月26日在华沙签署的关于延长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效力的议定书,在本议定书生效之日起停止其效力;本议定书各方声明,它们彼此之间没有同华沙条约有关的任何财产要求。
华约解体,导致了支撑两极格局的一根支柱的倾倒,它是美苏冷战终结的一个重要标志。
华约解体后的国际秩序可以被描述为一个多极化、全球化的秩序。在冷战结束后的几十年里,国际社会出现了多个主要的权力中心,例如美国、欧盟、中国和俄罗斯等。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影响力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相对平衡的国际秩序。
此外,全球化也是这一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各国之间的贸易、文化、技术交流等紧密融合,形成了一个越来越紧密的全球网络。
然而,这一国际秩序面临着许多挑战,如贸易保护主义、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问题,以及一些国家之间的冲突和竞争,这些问题都会对这一多极化、全球化的秩序造成影响和挑战。
华约解体后,国际秩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时出现了大国多边主义、全球化、地区化等新兴趋势。
1. 大国多边主义: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但随着其他大国的崛起,新的多边主义格局逐渐形成。多边主义重视大国之间的合作和协商,避免了过分强调单一国家利益的局面。
2. 全球化:1980年代起,全球化逐渐取得了显著进展。国际间的贸易、投资、移民等活动增多,相互联系紧密。全球化加速了国际组织和大国角色的转变,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3. 地区化:随着大国间的竞争和地区冲突的升级,成立了很多新的区域组织来解决地区问题。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这些组织将国际治理下放到地区层面,促进地区间的互动和协作。
总的来说,华约解体后,国际秩序更加多元化、复杂化和开放化。各国之间密切合作,形成互利共赢的国际秩序。
华约解体后的国际秩序是没有明确领导者的多极化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剧烈。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其他国家也在不断崛起,如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在经济、贸易、安全等各个领域,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和冲突。同时,国际机构如联合国、世贸组织等的作用也逐渐减弱。整体来看,华约解体后的国际秩序是趋向多极化、竞争加剧、缺乏领导的世界。
华约解体后北约非但没有消散,而且还在继续扩大,因为北约的主导国家是美国.在北约集体后,俄罗斯的威胁还在,所以小国家抱团取暖,而美国的霸主地位也没有动摇所以这时候的国际秩序还是两极格局 ( 美国对俄罗斯) 华约全称华沙条约组织,华约主要是为了对抗北约而成立的,属于政治军事同盟。代表华约和北约以冷战形式的军事对抗正式开始。华约于1955年5月14日成立,于1991年7月1日解散。华约是针对欧洲形式所形成的组织,我国是亚洲国家,并不会加入华约,所以华约里面没有我们国家。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这个组织自然也就解体了,因为苏联是华约的“大哥”,没有了带头的大哥,相当于华约没有了支撑
1989年东欧剧变、冷战结束、随后苏联解体。带头大哥倒台了,华约自然而然的也就解散了!1989年3月,华约与北约国家开始举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谈判。同年夏秋,东欧政局开始发生剧变,民主德国、保、捷等国领导人相继易人。
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世界战略格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处于冷战的对峙状态。
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该条约于同年8月24日生效。
条约有效期为二十年(到期可顺延十年)。该条约由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起草。同年6月4日,根据《华沙条约》第六条规定,华沙条约组织这一军事、政治同盟正式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总部设在莫斯科,俄语、德语、波兰语、捷克语为官方用语。
1989年东欧剧变、冷战结束、随后苏联解体。带头大哥倒台了,华约自然而然的也就解散了!1989年3月,华约与北约国家开始举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谈判。同年夏秋,东欧政局开始发生剧变,民主德国、保、捷等国领导人相继易人。
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世界战略格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处于冷战的对峙状态。
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该条约于同年8月24日生效。
条约有效期为二十年(到期可顺延十年)。该条约由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起草。同年6月4日,根据《华沙条约》第六条规定,华沙条约组织这一军事、政治同盟正式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总部设在莫斯科,俄语、德语、波兰语、捷克语为官方用语。
1989年东欧剧变、冷战结束、随后苏联解体。带头大哥倒台了,华约自然而然的也就解散了!1989年3月,华约与北约国家开始举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谈判。同年夏秋,东欧政局开始发生剧变,民主德国、保、捷等国领导人相继易人。
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世界战略格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处于冷战的对峙状态。
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该条约于同年8月24日生效。
条约有效期为二十年(到期可顺延十年)。该条约由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起草。同年6月4日,根据《华沙条约》第六条规定,华沙条约组织这一军事、政治同盟正式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总部设在莫斯科,俄语、德语、波兰语、捷克语为官方用语。
参考资料: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 全球领先中文互动问答平台

华约是什么意思

华约一般指华沙条约组织,英语:WarsawPact或WarsawTreatyOrganization;俄语:ОрганизацияВаршавскогоДоговора。是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
1955年西德加入北约后,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包括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签署了《华沙公约》,全称《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又称苏东条约)。该条约由原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起草,1955年5月14日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除南斯拉夫以外,全部加入华约组织;在亚洲方面,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之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华约组织观察员国。
成员国包括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

华约是什么?是不是简称华沙?

全称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苏、保、匈、罗、波、捷、阿、东德在华沙成立的政治军事集团 华约组织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苏联为对付美国扩张威胁,与东欧各国加强政治军事合作,先后签订一系列友好合作条约。1947—1949年间,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之间也签订类似双边协定。1954年10月23日,美、英、法等西方九国签订《巴黎协定》 ,同意西德加入北约集团。同年11月29日—12月2日,苏联和东欧共8国的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保障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会议宣布:爱好和平的国家不得不联合起来,对抗西方军事集团的侵略势力;一旦巴黎协定被批准,与会8个国家将建立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翌年5月5日,《巴黎协定》正式被批准,西德正式参加北约组织,以美为首的西方军事集团最终形成。5月11日—14日,苏联等8个国家在华沙举行保障欧洲和平与安全第二次会议,签订《华沙条约》 。条约规定:当缔约国遇到武装进攻时,各缔约国应以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给予援助;缔约国就一切有关它们共同利益的重要国际问题彼此进行磋商;缔约国不参加与华约相反的任何联盟或同盟,不缔结与条约相反的任何协定。同年6月4日,条约正式生效,华约组织成立。总部设在莫斯科。主要机构有:政治协商委员会,由缔约国党的第一书记、总理、国防部长、外交部长组成,是华约最高决策机构;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是军事指挥机构,总司令历来由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担任。此外,还有国防部长委员会、外交部长委员会、联合武装部队军事委员会和参谋部等机构。华约组织建立使东西方之间在欧洲最终形成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华约组织成立初期,在对抗北约组织、防御帝国主义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起了一些作用。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它日益变成苏联控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同美国争夺霸权的工具。1968年8月,苏联以华约组织名义出兵侵入捷克斯洛伐克。同年9月阿尔巴尼亚退出该组织。 华约组织 - 华沙公约的组织机构 政治协商委员会,最高决策机构,由各缔约国党的第一书记、总理、国防部长和外交部长组成。负责协商和决定缔约国的国防、政治、外交和经济等重大问题。下设常设委员会(驻莫斯科),联合秘书处(执行机构,设在莫斯科)。
国防部长委员会,最高军事机构。由缔约国国防部长、华约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和总参谋长等人组成。主要任务是研究共同的军事政策及联合武装部队的训练、演习、组织建设等问题。
外交部长委员会。负责协商各缔约国的对外政策。
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军事指挥机构。负责对华约武装部队的领导、训练、装备和调动等。各缔约国派一名将军作为常驻代表,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任总司令,其他成员国的国防部长或副部长任副总司令。 华约组织 - 成员国 苏联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波兰人民共和国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华沙组织条约
1955年5月14日,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8国针对美、英、法决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一事,在华沙签订了《友好互助合作条约》,同年6月条约生效时正式成立了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总部设在莫斯科。
该组织成员国有保、捷、民主德国(1990年9月24日正式退出华约组织)、匈、波、罗、苏、阿尔巴尼亚(1968年9月13日宣布退出华约组织)。但该组织已于1991年7月1日正式解体。

华约成立的时间和意义

《华约》成立的时间是1955年5月14日,意义是标志着苏美双方的冷战正式开始华约建立标志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55年5月14日,8国针对美、英、法决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一事,在华沙签订了《友好互助合作条约》,同年6月条约生效时正式成立了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世界战略格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处于冷战的对峙状态。
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该条约于同年8月24日生效。
条约有效期为二十年(到期可顺延十年)。该条约由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起草。同年6月4日,根据《华沙条约》第六条规定,华沙条约组织这一军事、政治同盟正式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总部设在莫斯科,俄语、德语、波兰语、捷克语为官方用语。

华约有哪些国家

华约,是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世界战略格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处于冷战的对峙状态。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该条约于同年8月24日生效。1954年10月23日,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签订了巴黎协定,吸收西德入西欧联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政府曾照会23个欧洲国家和美国政府,要求他们不要批准巴黎协定,并建议召开欧洲集体安全会议,讨论“防止德国军国主义再起”等问题,并缔结欧洲集体安全条约,但遭西方国家的拒绝。同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苏联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在莫斯科举行欧洲国家保障欧洲和平和安全会议,会议通过宣言声称:如西方国家批准巴黎协定,苏联和东欧国家将在组织武装力量和联合司令部方面采取共同措施。1955年3月,八国又就缔结集体友好互助条约的原则、组建联合武装力量及其统帅部等问题进行了协商,并取得一致意见。5月5日,巴黎协定被批准。5月14日,苏、东德、波、阿、捷、匈、罗、保八国在华沙签署了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沙条约。该条约由原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起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除南斯拉夫以外,全部加入华约组织;在亚洲方面,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之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华约组织观察员国。华沙条约规定华沙条约组织的宗旨为:“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进攻,每一缔约国应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个别地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的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1968年8月,捷克斯洛伐克发生了“布拉格之春”的改革运动,华约武装力量在苏联的带领下大规模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招致了普遍抗议。而苏联与阿尔巴尼亚交恶,阿尔巴尼亚于1968年9月13日宣布退出华沙条约组织。1990年10月3日,两德合并后,民主德国退出华沙条约组织。1991年2月25日,在布达佩斯召开的华约政治协商委员会非常会议决定从1991年4月1日起终止在华沙条约范围内所签订的军事协定的效力,废除华沙条约的军事机构。同年7月1日,华沙条约缔约国在布拉格举行会议,宣布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散。

现在华约还存在吗

不存在。华约群主都解体了,华约也就自然解散了
**华约现在不存在**。华约是1955年为对抗北约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组织,于1991年7月1日正式解散。
不存在。在1991年7月1日正式解散了。华沙组织又称华沙公约组织,简称为华约,是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当时的背景是处于美苏冷战时期,详细点说就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处于冷战的对峙状态。

北约与华约指的是什么

北约和华约都是冷战时期的军事联盟,具体含义如下:
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简称NATO),成立于1949年,是由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其他国家组成的军事联盟。北约的宗旨是保障成员国的安全和防御,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协作和合作,对抗苏联及其盟友的威胁和侵略。
华约:东南亚条约组织(Southeast Asia Treaty Organization,简称SEATO),成立于1954年,是由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菲律宾、泰国、新西兰和巴基斯坦等国家组成的军事联盟。华约的宗旨是保护东南亚地区的安全和稳定,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和入侵。
总之,北约和华约都是冷战时期的军事联盟,分别代表了西方国家和东南亚地区国家的军事联盟。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华约在1977年解散,北约则一直存在至今。

华约早就解散了,而北约为什么没有解散,反而不断扩张?

这是由于北约受到了很多国家的支持,而且受到了很多国家的认可,也在有很多的国家参与这个组织,所以才没有解散。
因为北约非常害怕俄罗斯强国的出现,所以他们未雨绸缪,一直在扩张自己的势力。
主要是由于在这个过程当中各个国家的发展是需要互相帮忙的,所以才会不断扩张。
二战结束后冷战开始了,双方的对立越来越严重。1949年,美国和一部分西欧国家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北约成立了。1955年,在苏联的主导下,苏联和一部分东欧国家组建了华沙公约组织,简称华约。此后在几十年里,双方的争斗成为了两个集团的争斗。不过随着东欧剧变,很过国家陆续退出了华约,到了1991年7月1日,华约正式解散了。按说,北约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遏制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那么既然这些都不存在了,北约的意义也就没有了。可是华约解散后,北约却仍然存在,甚至还在不断扩张,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华约消失了,但俄罗斯还在。第二,美国的目标是全球霸权,北约还是有作用的。第三,掌控北约,就意味着美国继续着对欧洲的控制。
第一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了。但对于北约来说不代表威胁没有了。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财产,实力不容小觑,块头还是很大。对于欧洲来说,俄罗斯是一个天然的威胁。与此同时,东欧各国以及解体出来的那些小国,不见得都想拥抱欧洲这个大家庭,虽说有些国家对于俄罗斯态度不是很好,但还是有些国家是坚定的站在俄罗斯这边的。那么北约的存在就很有必要了,随着北约的扩张,可以压缩俄罗斯的生存空间,当下的乌克兰的问题,其实与北约东扩有着巨大的关系。
第二
美国的野心是很大的,不仅仅是欧洲,同时还一直在追求世界霸权。那么有这么一个巨大的朋友圈,对美国来说是很有帮助的。美国甚至可以通过扩张北约,向中东欧和前苏地区拓展影响,北约的影响某种程度上就是美国的影响力了,是美国世界超级大国领导地位的标志。
第三
在北约当中,美国是当仁不让的老大,对北约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美国不但可以掌控欧洲国家的军事力量,同时还可以借助北约进行一些局部的军事行动,同时也可以加强对欧洲的控制和影响力,百利无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