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万清军打不过7000英军,鸦片战争背景中英综合国力对比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31 03:05:30 浏览2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清朝的八十万大军为什么打不过英国的七千远征军

因为当时中国军队装备差,装束不适宜打仗,同时清末还有大量人吸食鸦片
清朝的腐败你是想象不出来的!
根本就没打
清朝的八十万军队都是名义上的正规军,大多数士兵都没有太强的作战能力。并且当时清朝的军队都是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而英军是集中兵力打一处,从整体上看清军占一定优势但从一点上看英军占有很大优势。再加上当时英军武器和制度比较新进所以造成了鸦片战争清政府打败并被迫打开大门开始了以后长时间的屈辱近代史。当然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还有很多并不止我说的这些。

鸦片战争期间,为何80万清军无法打败约4000英军?

首先我们的武器就比不上英军,当时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武器都是什么大炮,火枪,而我们由于闭关锁国没能跟上世界的步伐进行工业革命,用大刀长矛跟英军作战,当然没有优势。
因为清军个个贪生怕死武器落后,而英军武器先进。最终80万清军没有打败英军。
因为这80万清军并没有都上,真正参战的只有部分,加上战斗力不行,所以自己反而打败了。
腐朽的晚清政府被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当时大清尚有军队八十万,却无法打败区区几千英军,这次事件可以用国耻来形容。那么鸦片战争的失利清政府的失败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晚清已经腐败到八十个人无法打败4个吗?80:4这样的比例就算是一人拿一根烧火棍也足以将这些英军打败,接下来跟着慕容读完这篇文章吧!
1、制海权被英军完全掌控
中英的装备相差较大,为什么历史记载英军是坚船利炮呢?经过上百年的发展,英军的海上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英军的进攻路线完全是依靠海战,陆地战几乎没有。晚清的战舰当时都是由商船上加了几艘火炮组成了,吓唬吓唬海盗还可以,真正的实战一下子就能看出简直是不堪一击。
当时大清的海军最多一万可能会更少,毕竟大清是一个马背上的国家,对于大海也只能是望洋兴叹,没有汉臣提议的话,很可能大清直到鸦片战争也不会有破搜搜的“战舰”,那样的话大清还没有打就输得一败涂地,当时并不包括空军,海军、陆军是必不可少的。
大清虽然名义上有八十万军队,可除去镇守边疆、保卫京城、各地武装能够调动了有十万人就算不错了,而且大多都是陆军,海军寥寥无几, 行驶速度非常慢。英军的战舰行驶速度非常快,在黄海开一炮,大清军队就会去守卫黄海;在谋沿海港口开一炮,大清军队就会去沿海港口。
这样的情况下,制海权的完全丧失能够看出大清的腐败无能,闭关锁国的弊端所在,还能提前看出英军在这场战争中是一定能够胜利的,大清没有丝毫的机会,制海权一旦丧失,大清必将失败。
2、中英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的差距
大清的军队半数以上的人都装备的大刀长矛,剩下的人都是当初清军入关打明军的武器,射程不过百而且威力非常的小,一枪不一定能够打死一个人。英军的火器装备的射程足足有三百米,并且能够保证一枪打中之后,很难活下来。即使能够活下来也会在短期之内丧失反抗能力。
大清装备甚至在火器的对决上用上了弓箭,这种武器虽然不受时间、地点、天气的影响可使用装备的八旗兵、绿营兵都统统只会抽大烟以及赌博,根本没有当年八旗子弟入关时的气魄,俨然不是当年的八旗兵,这些人上战场会带两把枪,一把是火枪,一把是烟枪。
在战场上打仗时,很多八旗兵以及绿营兵会抽一口大烟,然后放一箭或是打一火枪,试问这样的军队怎么会赢呢?显然大清的灭亡与鸦片有着绝对的关系,然而也与上层统治者的有着一定的关系,闭关锁国的政策直接导致了中国没有跟上世界的脚步,从而成为了任人宰割的牛羊。
总结:鸦片战争的发生并没有让大清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醒来,反而更多的是被英国强行掳走更多的资源,导致越来越落后,让中国的近代史成为了一部耻辱事,少年强则国强,让我们一起努力,不再让这种悲剧重演。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关注我学习更多的历史知识!

鸦片战争时,80万清军为何无法打败4000英军?

因为当时英国的军队实力更加强盛,拥有着更加先进的武器和优良的军队。
因为这80万清军并没有集结,真正上战场的并没有多少人,所以会输掉。
因为清军战斗力很弱,装备也很落后,反观英军,先进的装备,战斗能力极强。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派遣几千人部队前来攻打,清政府派兵80万应战。在本土作战的过程中,清兵却不敌区区千人,这背后或许与清兵实力弱、军队管理不善及专职军人人数少有很大关系。
一、实力不强清军的实力弱小是这一仗失败的根本,刚开始的时候清军是顽强抵抗的,在广州战场、吴淞战场多地辗转,前后两年时间旋回二十几个地方,军队难免疲乏。尤其每次的战役中都损失了大批高级将领,其中包括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定海三总兵海龄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清军的士气。
加之英国在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整个的作战武器都要比中国要强很多,两军实力高低立判,英军在攻打的时候动机性很强,中国军队虽然拥有主场优势的,可是在支援部队未赶到之前,一大片城市就沦陷了。如此一来,被动挨打的局面时常发生。
二、军纪松散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全国统计军队人数有80万清兵。他们分别驻扎在全国各地训练。在1841年,英军攻打定海时,驻扎在定海的军队数量仅有区区三千人,这点兵力根本无法抵抗拥有先进武器的清军。
彼时的道光皇帝见此局势才开始下调令调兵前去支援定海,部队未走到一半就已得知定海沦陷,可见清军部队在统筹管理上是十分落后的,各个地区的清军都属于各自为营,兵力尚不能集中应对外敌。这与当时的军队管理者的愚昧轻敌有很大关系。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做法,才导致英国军队仅仅用区区四千人就成功上岸了。
三、战斗力低下清军的军队中的士兵是从全国各地应急抓取过来的,并没有过专业的训练,在战场上并没有好的御敌技巧。其中很大一部分兵力都是兼职兵,他们的能力相对较弱。
所以看上去有八十万大军,可实际上能真的上战场作战的属实不多。与英军的强枪短炮相比,他们的作战手段过于单一,自然最后被打败了。

鸦片战争期间,为何80万清军无法打败约4000英军呢?

因为清朝的权力集中在慈禧太后手中,而在位的皇帝无法掌握实权,更无法做出80万清军攻打4000名英军的战略规划。
因为英军有先进的武器,如枪支、大炮等,中国由于闭关锁国变得极其落后,没有先进的武器,导致打不过英军。
因为当时的清王朝太腐败了,一直在争权夺利,鸦片侵入清王朝,许多战士身体都被掏空,而且武器也没有外国的强大。
因为这80万清军并没有完全集结在一起,不然用人压也把几千英军给压死了。
其实兵力没有那么悬殊。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一共使用了1万多军队,满清则使用了20万,兵力差距是1:10。
然而,为什么满清被打的满头包呢?
原因如下:
第一,制海权完全丧失。
大家注意,英军的进攻路线大体是以海军支撑,围绕着水路进行的。
而当时中英的海军相差太远。
英国海军经过几百年的磨练,无论各方面都远远强于满清海军。
严格说来,满清并没有真正的海军,所谓的水师只是用来近海缉私和对付海盗。
他们相对于商船或者大型渔船,只是加装了一些武器而已。
以火炮威力,满清军舰搭载火炮数量少,且性能差,很多军舰什么没有火炮,只有大口径的火绳枪。
所以在英军装备数十门火炮的战舰面前,满清水师根本不堪一击。
由于制海权的丧失,英军可以肆意在中国沿海航行,随便占据岛屿和沿海港口,满清根本没有好办法。
第二,军队战斗力的差异。
其实第一次鸦片战争,双方就陆军武器来说差别并不算很大,至少没有代差。
满清的弓箭手相对英国火枪手,没有太大的劣势。火枪虽然射程远,威力较大,但弓箭射速高,还可以不受复杂天气的影响。
就火炮来说,英国陆军火炮和满清火炮机构上是比较接近的,顶多射程和精度较高,但射速都很慢。
然而,英军是久经战争磨练的成熟部队,直到怎么将手中武器发挥最大威力,有着完整的战术。
相反,满清的绿营兵、八旗兵训练奇差,甚至非常业余。以八旗兵为例,很多人射箭射固定的靶子,也能10发全不中。这种部队,根本没有办法打仗。
他们的战斗力甚至不如三元里的中国民众,不能和英军正面对抗。
第三,战斗意志差距巨大。
清军基本没有想拼命的。
大家注意,清军总数有20万,然而清军死亡3000人,受伤4000人,总数才7000多人,伤亡率还不到百分之四。
然而,清军基本每战必败。
这说明什么?
清军基本就是一触即溃,死伤的几乎都是开始接触时候的死伤,随后官兵就撒丫子跑了。
当时清军很多部队仍然装备百分之五十的冷兵器,比如长矛之内,原则上如果近距离肉搏相对英军的刺刀有很大优势。
然而,整个第一次鸦片战争,很少有肉搏的战斗。
搞笑的是,肉搏刺刀冲锋,竟然成为英军的杀手锏。英军往往挺着刺刀攻击满清炮台,满清总是一哄而散。
其实,清军已经非常腐败。
八旗兵由于国家供养,养尊处优,吃喝玩乐,没有人愿意拼命。
绿营兵待遇奇差,平时还需要打临工养家,不训练不听命令,也不愿意莫名送命。
其实,在对太平天国的战斗中,八旗兵数千人曾经被区区几个太平军杀得溃逃的。
一群混日子的乌合之众,即便有800万也是不堪一击

鸦片战争期间,为何80万清军无法打败4000英军?

1840年6月,中英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战争的直接导火线是1839年清帝国钦差大臣林则徐奉道光皇帝圣旨于广东东莞收缴鸦片。这场战争以清军的失败告终,最终签订了众多不平等条约,丧失领土 *** 、贸易 *** ,流失大量的钱财,可谓损失惨重。 (图:鸦片战争纪念馆) (图:1841年1月7日,虎门之战) 但奇怪的是,包括八旗军、绿营军在内,战前清王朝一直保持80万常备军,东南沿海诸省为清朝税收的重要来源,为清朝重点布防地区,其广东驻军7万,福建6万,浙江4万,江苏5万。虽然清军人数居多,但是这些军队是既不注重将领的培养,又忽视部队的训练,清军的训练往往敷衍应付,类似于演戏,对于实战毫无裨益。 (图:奋力抗敌的清军) (图:鸦片战争中的英军) (图:定海之战图) 在战争中先后投入战争的有10万人左右。英军刚开始有7000多人参战,即便是到后来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万人。从数字上看,清军占据绝对优势,但是在具体战役中,这种兵力上的优势却没有显现出来,英军利用坚船利炮的优势牢牢掌握着进攻的 *** 。 (图:鸦片战争形势图) 1839年11月4日,在坦普尔向英国海军提交的《致海军部书》中就说,据对中国有丰富知识的人说,有这样的海军力就能完成,即双层甲板的主力舰两艘,巡洋舰三艘,其中至少有一舰是大型的;轮船两艘或三艘。可见,清军的「 ”不堪一击”也是尽人皆知的。 (图:残酷的鸦片战争) (图:残酷的鸦片战争) 为了防御英军可能的入侵,清 *** 在从盛京到广东的7个省,几十个海口都设了防,分到每个重镇,驻守的部队就在4000人左右,最多也只有1万人。按照这样分散的兵力,在每处都很难 *** 兵力优势抗击英军入侵,这种情况下,清军多数都处于劣势。 1840年10月10日,英军攻占宁波,道光皇帝调集四川建昌、松潘两镇精兵2000人前往浙江,等部队历经2000公里赶赴前线,英军已在宁波休整半年。 再来看看清军的将领们,也能看出一些问题。 清军先后以林则徐、琦善、杨芳、奕山、伊里布、颜伯焘、奕经、牛鉴、耆英为主要将领,看上去阵势很大的清军将领所做的举动却是异常可笑。 琦善,满洲正黄旗人,1840年9月28日-12月4日期间,奉旨接替林则徐担任两广总督。原先主剿的琦善在白河口见英军「 ”船坚炮利”,下令撤退炮台守军,并派人主动向英军求和。 (图:琦善与英军谈判) 杨芳是战争中另一位「 ”知名”的清军将领。鸦片战争爆发,杨芳跟着参赞大臣奕山远赴广东对敌,期间面对英军的坚船利炮,他竟然想出了用阴门阵对抗英国军舰,一度成为笑柄。战败以后又畏敌主和。 (图:炮台) 什么是阴门阵?阴门阵,又称婚人厌炮,是中国人迷信可用妇女 *** 、月经、尿粪、衣裤等阴秽物来使枪炮、法术失灵的厌胜之术,并认为能以阴阳之法化解的是用男人 *** 、 *** 等阳污物的阳门阵。 有这样的将领,真是天大的笑话! 另外,让人哭笑不得的还有奕山、奕经两位将领。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道光皇帝将琦善革职,任命奕山为靖逆将军。奕山是道光皇帝的侄子,他以「 ”粤民皆汉奸,粤兵皆贼党”、「 ”防民甚于防寇”,另一方面在福建招募未经训练的士兵,又日夜饮酒作乐,后奕山向英军发起夜袭,结果一败涂地,广州城外炮台尽失。第二天,奕山派人举旗投降,与英军签订《广州和约》。 奕经也是道光皇帝的侄子,也是乾隆帝的曾孙。鸦片战争中,奕经被任命为扬威将军,到杭州督管抗击英国入侵。奕经无能,曾拖延战事两个月,临阵只会到关帝庙求签。结果清军在定海、镇海及宁波府一溃千里。 鸦片战争中另一清军将士邓廷桢,战争爆发后邓在福建加强海防,曾击退来犯的英军,邓廷桢本人表面上附和林则徐虎门销烟,邓廷桢的儿子却是广州最大的鸦片商人之一。

鸦片战争期间,为何80万清军无法打败约4000英军呢?

因为当时面对4000英军的并不是80万清军这个整体,只是零散的军队而已,英军用着坚船利炮很轻易的就能够胜过那些乌合之众。
因为双方的武器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清朝政府都是一些冷兵器长枪之类的,而英军都是大炮。
这是因为当时的清军战斗力低下,武器装备都很落后。领兵的将领不会打仗,所以最终打不过约4000英军。

鸦片战争背景中英综合国力对比

经济方面:道光年间(1821─1851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之首,高于整个欧洲的总和,1700─1820年间的经济增长高于日本。据安格斯·麦迪森的统计,1820年中国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欧洲的1.22倍,1890年中国GNP是日本的5.28倍;中国的GNP增长率从1700至1820年间一直领先于欧洲和日本。但在1820年后的20年即1840年,中国却被英国在鸦片战争中打败,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又被日本打败。
军事方面: 陆军: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装备上看,大清陆军都是世界数一数二。军队数量对比:当时清军的总兵力大约在80万左右(包括八旗、绿营兵)。鸦片战争中调集并先后投入战争的大约在10万左右,而英军最初派出大约海陆军7000多人,后来增至最高达2万人。如果简单由数字上看,中方占绝对优势。但在具体的战役中,这种兵力上的优势却未能显现。英方船坚炮利的优势使其牢牢的掌握着制海权,也使其掌握着进攻的主动权。为了防御英军可能的入侵,清政府在从盛京到广东的七个省、几十个海口都得到处设防,分到每个重镇上驻守的部队也不过4000-10000。如此分兵,自然在每一处都难以集合优势兵力,所以在中英间的多次战役中,清军能投入的兵力往往与英军相当甚至还处于劣势。当时的清朝交通不便,调兵速度的缓慢更加重了中方的困境。从《天朝的崩溃中》举了两个例子说明双方在这一方面的巨大差距。其一:1841年10月26日,道光帝调四川建昌、松潘两镇中精兵两千名前往浙江征剿。但是部队直到1842年2月才风尘仆仆赶至前线,3月10日参加进攻宁波的战斗。而英军于1841年10月10日攻占宁波,此时已休整近半年!!比较中英双方,英军以逸待劳,谁优谁劣,一目了然。其二:1841年4月16日,浙东反攻失败后,道光根据前方主帅奕经的请求,调广西兵1000名增援浙江。6月29日,该部的前半部550人到达目的地,后半部450名尚在途中。而英军此时已放弃宁波,攻陷乍浦、吴淞等地,正向长江进发。奕经连忙将该部再派往江苏,一直到战争结束,该部未参加任何战斗。
武器上的对比:鸦片战争时期,清军使用的火器主要不是中国自主发明研制的,而是仿造明朝引进的“佛郎机”、“鸟铳”、“红衣大炮”等西方火器样式制作的。就形制样式而言这种老式的武器与英军相比整整落后了200余年。
中英海军对比:根据记录,最初参战的英国皇家舰队共包括军舰16艘,运输舰28艘,武装汽船4艘,载炮540门,舰队的总人数包括海军陆战队在内约12000人左右。在战争过程中还有部分船只加入用以替换在战争中因受损的船只。清军的水师当时主要有福建水师和广东水师两支,其任务并不时出洋作战,而是近海防御,守卫海岸。当时清军战舰的吨位小,火力差,不能与英军的军舰相抗衡。而且英军舰队是多年来一直“风里来浪里去”练就出来的,几次大的海战造就了一支无往不胜的无敌舰队!但清军舰队从清建立初始,没经过大型的海战,经验欠缺,造船工艺也大大不如英国,水兵的训练程度也不如英军。鸦片战争前福建水师共有舰船242艘,在营驾驶者118艘,在航率仅为48.8%!!如此大的差距使得清军不敢出海迎战,所以只能放弃海上交锋,从而丧失了主动权。英军以其强大的海军在沿岸不断进攻,而且畅行无阻,所以英军掌握了战事的主动权,清军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鸦片战争中清军调动10万人马与7000余英军作战,结果却死了1个总督2个提督7个总兵2个都统数千士兵(英军损失百人上下,但主要是印度兵)这不能说清军将士不够用命,武器装备是很成问题的!!英军是船坚炮利,攻占沿海要塞的是船舰,用舰炮。英军火炮的射程可达2000米,每分钟射速1-2发,而清军火炮最远不过1200米,且射速要慢得多。上面也说到,英军3艘战舰是有74-78门炮的,5艘战舰都是有22-48门炮的。但中国战船一般只有一门中型炮,4-6门小型炮,且船上没有装甲舰首,没有冲角保护。沙角之战双方火炮比例168:29。
总结原因:主要在于中国军事实力落后所致。第一,英国挑起这场战争是蓄谋已久的,早在1836年英国就已拟定好详细的侵华作战方案,并曾多次派船只在中国沿海进行侦察活动。但清政府直至战斗打响之后,依然认为这是一场局部战争,始终未把它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予以对待,在战前准备上中国已是棋差一着。第二,从军队装备来看,英军已普遍装备了滑膛枪,射程射速均为清军同类武器的两倍!而清军仍以刀矛弓箭等冷兵器为主,虽有为数不少的火炮,但其制造粗劣,工艺落后,海防亦腐朽不堪,各处炮台年久失修,大炮式样陈旧,铸造时偷工减料使其施放时格外危险。炮弹同样质量低劣,放一炮可能对自己造成的威胁还大于敌人。第三,从后勤运输和军队调遣来看,作为本土作战的清军理应具有优势,但事实却不是这样。英军虽是远涉重洋,但仍可以利用东南亚、南非等殖民地就近补给,其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运输船此时就可大展拳脚了!与此同时,那些大型战舰在非战时亦兼作运输船,英军人数不多,但机动性强,在作战时往往兵力能占优势!而且英军是按近代军事编制组织起来的,制度规范,调动指挥十分方便。反观中国,运输方式十分落后,仍是肩挑马负,而且清军编制混乱,调遣速度奇慢无比,各省部队协同作战能力低下,从以上几点不难得出最后的结论。

讲讲为什么清军打不过英军的真实原因

第一:装备太差,想想看,鸟枪对大炮,板砖对菜刀,能赢才怪!
第二:领导太坑爹。当时明朝在慈禧“将军”地带领下,这儿签个条约,那儿签个合同的,别说打仗,投降的心都有了!
最主要的是科技实力的差距,那时候清军的装备还是冷兵器,冷兵器与火器对抗就好比鸡蛋碰石头;在非洲曾经一万多人的土著与50多人的英军,英军主要武器是步枪与机枪,把手持冷兵器的土著打得落花流水,而英军无一人负伤;我国也是类似情况,几百人的炮台全军覆灭,英军也无一人受伤,英军的打炮能打到清军队伍里,而清军的土炮却打不到英军,战斗完全不对等;再有就是清军的军官贪污腐化,没有智慧能力,遇到战事首先逃跑,士兵长年不打仗,作战能力极低,没有现代战争的作战素养。

坐拥80万大军的清朝为什么敌不过2万英军?

第一次鸦片战争,从一开始就是在不对称的条件下进行的。整个战争中,英国出动不到两万人竟然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耀武扬威,而当时的中国拥有80万军队,却仍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技不如人、器不如人。这场战争中,英国人以坚船利炮同中国作战,清军虽然也使用了火炮,但大部分武器却是长矛加大刀的冷兵器,使用的火炮也是粗笨的老式火炮,根本不能适应近代战争的需要。
作战武器不对称,人员的伤亡情况也不相同。在大角沙角之战中,清军战死277人,而英军只有人员受伤,没有官兵死亡;在虎门之战中,清军战死250余人,而英军却只有5人受伤;在吴淞之战中,清军战死88人,而英军只有2人战死。战争中清军虽然拼死抵抗,但这些不对称的数字却道出了中西方的巨大差距。
这种差距林则徐也不是没有看破。时任福建汀漳龙道的张集馨曾有过记载,他曾就福建的水师营制征询过林则徐的意见,林则徐的回复是:“虽诸葛武侯来,亦只是束手无策。”与英国作战是林则徐都搞不定的事情,道光帝却派出了软骨头奕山,失败自然势所难免。
义律对奕山的军情了如指掌,奕山初到广州时他并没有立即对奕山采取行动,主要是因为当时广州的贸易正处于一年中最热闹的时节。他要等本季节的茶叶运到英国后再采取行动。奕山到广州后,凭借8000兵力,冒冒失失地就想对英军发动进攻。但由于当时一场大雨毁坏了准备偷袭的木排和船只,使他不得不放弃行动。1841年5月下旬,奕山又决定对英军发动偷袭,但是,这次行动被义律察觉了,所以偷袭行动没有成功。义律是怎么察觉的呢?
原来,5月17日晚上,广州城内有点资产的士绅都携了家眷带着金银细软向城外逃去。这个反常的情况引起了义律的重视,他经过了解得知奕山准备发起偷袭英军的行动。炮弹不长眼睛,士绅担心自己的财产和生命安危,所以便向城外躲避。义律先是默不作声地转移了在广州的英国商人和侨民,然后布置好兵力等待清军的偷袭。
果然,5月21日晚上,清军对英军发起了偷袭行动。清军共出动兵力近两千人,携带火箭、火弹、钩镰等装备,兵分三路乘坐小快船出发。
奕山的安排是这样的:参加中路袭击的分队在西炮台外,参加左路袭击的分队在东炮台外,右路则在泥城。这次行动,奕山信心十足,可是没有想到英军早有防范。当晚11时,袭击行动开始,清军第一轮的火船攻击根本无法靠近英舰,反而在英军猛烈的炮击下,清军死伤惨重。原来预定的对英军进行合围的计划难以实现,派出破坏英国舰船的水勇也因为英军在船头船尾安排了大量士兵,根本无法靠近。相反,英军借助货船的光亮,只要看到露头的水勇,立即击毙。一夜的混战,英军毫发未损,而清军死伤惨重。
奕山的偷袭行动失败了,随后的广州之战他也失败了,他不得不与义律签订了投降的“广州和约”。但是,他在向道光帝汇报战况的奏报中,却没有说他失败的事情。他说,他到广州后,广东洋面发生了一次飓风。这次飓风使得英军损失兵舰3艘、货船3艘,沉失洋银30余万两等。他还说,这次飓风中英国士兵被刮进大海淹毙者不计其数,尸体也随波漂流而去,只有夷目义律一人侥幸得以逃脱到澳门云云。
因为奕山谎报军情,道光帝再次骄傲起来。他把奕山所汇报的情况归因为善恶的因果轮回,在他看来,这正是上天的安排。道光帝从奕山的奏报中得知英军已经从虎门退出,他认为战争已经结束了,于是在1841年7月28日下令让沿海督抚将军裁撤各路官兵。道光帝的这个错误决定使得战局变得对大清更为不利,何况,此时英国人派来了更好战、更强势的璞鼎查。
璞鼎查是1841年8月10日抵达香港的,他一到香港就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向英商宣布,他将代表英国政府保护他们的利益,为他们的安全规划;
第二件事是向中国方面发出公函,说明自己以全权公使的身份代表英国与中国政府交涉各项事宜;
第三件事是通过更大规模的战争,使中国彻底屈服。
为使中国屈服,璞鼎查于8月21日开始了军事行动。他与英国海军司令巴加、陆军司令郭富一起 ,出动了英国侵华军队一半多的兵力向厦门进发。
对于英军的侵略,当时身为闽浙总督的颜伯焘亲自率军作战。颜伯焘和林则徐一样,也是一个主战派。他在青屿、大担、小担等岛屿增设炮台,招募水军兵勇,准备与英军拼死一搏。但是因为时间仓促,购置的战船未能及时运到,再加上他只是一介文人,并不具备运筹帷幄的战争决策能力,所以厦门很快便被英军攻破。
厦门被攻陷后,英军又于10月1日再度攻占定海。定海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先后战死。定海失陷后,英军又乘胜于10月13日进攻宁波镇海。
镇海是清军浙东防线的指挥部,两江总督裕谦、浙江提督余步云都驻守在此。这两人中,裕谦是主战派,余步云虽然是个武将,但抗敌的决心并不坚决。璞鼎查率军进攻镇海前夕,余步云本想逃跑,裕谦却拉住他说:“今日保卫镇海,决以死守,文武官员敢有逃离镇海一步者,必处死刑。”裕谦让他发誓,他不想抗战自然心虚,说自己腿脚有病,不肯下跪发誓。
10月10日清晨,英军呼啸而至的炮弹打破了镇海城的平静,裕谦身先士卒挺身而出,登上城头指挥作战。此刻的余步云已经彻底露出了惧战畏敌的丑陋面目,裕谦本来是让他镇守在甬江北岸的招宝山东岳宫,可是他一听到炮弹的爆炸声立即慌了神,匆忙跑来拜见裕谦,表示反对裕谦抗战。他以镇海百姓的安危为借口,说无谓的抵抗只能导致城内百姓更多的伤亡。他建议裕谦派人到英舰上向敌人求和,遭到裕谦的拒绝。余步云见裕谦的抗战决心很坚决,就说:“我死不足惜,但家中还有妻子儿女,抛下他们实在可怜。”裕谦鄙视地说:“儿女情长,英雄不免,但忠义事大,此志断不可夺。”余步云无奈,又厚着脸皮说:“我女儿今天出嫁,得回家照料。”余步云贪生怕死到如此地步,气得裕谦直摇头,很是无可奈何。
虽然裕谦要他不要惧敌,不要动摇军心,但当敌人的炮弹向招宝山工事发来时,他吓得屁滚尿流,竟然率领自己的亲兵逃出城去。当裕谦发现余步云逃跑时,命令城上士兵发炮拦截,余步云绕到后山最终还是逃跑了。这样,英军以招宝山为缺口,居高临下,以大炮俯轰镇海城,仅仅几个钟头,镇海城就被英军攻破了。城破后,裕谦发出一声长叹,朝着北京方向磕了三个头,从容投水自尽。
镇海失守后,英军在10月13日又占领了富庶的宁波城,把这里作为过冬休整的安乐地。当然,镇海、宁波的失守,既与余步云这样的妥协派弃城而逃有很大关系,又与主战派的轻敌有很大关系。比如镇海之役,裕谦把“剿夷”看得太简单了,对于英军的到来,他并没有做好战略防御。而不想打仗的余步云则希望通过外交的手段保住镇海,这说明他们都对列强不了解,所以都吃了苦头。
为什么说余步云想通过外交的力量保住镇海城而吃了苦头呢?余步云面对镇海的失守,逃往宁波的他目睹主帅冰冷冷的尸体,目睹无兵可战,无险可守,敌人随时都可能攻下宁波、杭州的危机,余步云效仿伊里布的做法,于10月12日派出曾作为伊里布信使之一的陈志刚,给璞鼎查送了一份照会,要求“善议”,归还被占领的镇海。
作为一名地方军政长官,余步云要求通过外交的手段归还镇海,想法是好的,但是他没有得到道光帝的指示,擅自与英方联络,违反了大清的体制,这是杀头的罪过。尽管没有史料能够证明余步云的信使陈志刚在与敌人的“口议”中谈了什么,也不知道余步云要求璞鼎查归还镇海的条件是什么,但璞鼎查并没有理会这个没有中国皇帝授权的外交照会。此时,夺取宁波城的胜利,使得璞鼎查还有乘胜进攻杭州的想法。所以,他根本不想理会余步云的照会。
直到10月16日,璞鼎查才慢悠悠地给浙江巡抚刘韵坷和余步云发出了复照。他在复照中宣称:接到余步云照会时,英军已经占领了宁波,局势已经无可挽回。另外,对于余步云提出的“善议”镇海要求,璞鼎查在复照中表示:根据以往的惯例,他本人只与大清皇帝派来的“全权”代表会谈。显然,璞鼎查是说余步云不够资格,级别不到。
另外,当时璞鼎查发出的照会还有致“大清钦命专理外务宰相”的照会、巴麦尊致“大清专理外务宰相”的照会,以及英远征军海军司令巴加、陆军司令郭富致刘韵坷、余步云的照会。最后一份照会如同土匪绑票的通知,表示如果要“救杭州并一带城邑,免致攻破之难”,必须“即限时期,缴给银两”!
不知道什么原因,璞鼎查的照会并没有送到目的地。刘韵珂、余步云对这样的照会也不知情。如果当时余步云收到这样的照会,他被皇上斩杀的悲剧命运可能要来得更早些,不会拖到1842年7月才被朝廷治罪。
镇海、宁波的失守对清廷造成极大的震动,而此时的璞鼎查很有一种胜利者的满足感。在夺取宁波之前,璞鼎查曾给巴麦尊写信,流露出了自己的心情:“十分满足地期待夺取宁波,以报复那里人们对英国囚犯的虐待。”
后来的事实果如璞鼎查所愿,英国人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宁波,驻守在宁波城的官兵没有丝毫的反抗,甚至打开城门迎接英军入城。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是余步云惧敌,散布谣言,动摇军心所致;二是璞鼎查作出的承诺。进攻之前,璞鼎查照会杭州官员说,英军入城不会对百姓的安全和财物造成一丝一毫的损害。可是入城后,璞鼎查却没有兑现这一诺言。英军在宁波迫使宁波居民以财产税及消费税的形式供养了英军一个冬天,并掠夺了宁波库银16万两。对于劫匪趁乱抢劫百姓的举动,入城的英军也坐视不管,使得宁波城的居民每天都在混乱无序的环境中度过。
璞鼎查在给巴麦尊的信件中很得意地对这样的场面作了描述,但是,他的这种沾沾自喜没有得到支持。因为璞鼎查的信件到达伦敦的时候,辉格党已经下台,新任外交大臣丁伯爵是托利党人,是他们的老对头。他看到璞鼎查的信后,内心感到十分厌恶,他认为璞鼎查的举动是对英国外交的侮辱,是在给英国抹黑。他在璞鼎查信件的页边上写道:“这是我看到璞鼎查先生最糟糕的外交……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托利党还担心,璞鼎查的行为可能会使中国对英国的态度更加顽固。
摘自书籍《晚清外交七十年》李书纬(著),东方出版社授权合作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