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戈培尔身高
- 2、灯泡是谁造出的
- 3、戈培尔的子女如果没死
- 4、戈培尔身高172
- 5、戈培尔残疾人为什么不被制裁
- 6、戈培尔管道环保吗?
- 7、戈培尔发明灯泡的现象是什么?
- 8、电灯泡是谁发明的
- 9、戈培尔是谁?
- 10、戈培尔名言是什么?
戈培尔身高
戈培尔的身高是172厘米。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戈培尔的身高是一个具体的生理指标,这个数字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他的身体特征,但并不代表他的性格、能力或价值。身高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用于描述一个人的物理尺寸。
戈培尔是纳粹德国的重要人物,他在宣传方面极具天赋,是希特勒的重要助手。他的身高并不影响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这个数字只是他众多生理特征中的一个。
通过了解戈培尔的身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的形象和外貌特征,但这对于评价他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应该通过研究他的行为和言论,以及他对历史的影响来评价他,而不是仅仅关注他的身高。
总之,戈培尔的身高是172厘米,但这个数字并不能代表他的全部。我们应该以更全面、更深入的方式来了解和评价历史人物。
灯泡是谁造出的
灯泡是亨利·戈培尔造出的。
1854年,亨利·戈培尔用一根炭化的竹丝,放在真空的玻璃瓶下通电发光。在今天看来,他的这个发明是世界上第一个有实际效用的白炽灯,在当时试验的灯泡可维持400小时,但未即时申请设计专利。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灯泡,比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泡早了25年之久。
1874年,加拿大的两名电气师发明了一种技术,在玻璃泡中充入氮气,以通电的碳杆发光,把戈培尔的技术提升了很大一步。
由于科研经费不足,二人在1875年将这项技术卖给了爱迪生,在拿到这项技术后,爱迪生才开始研究起了电灯泡,而早在1878年英国人威尔森就已完成了“真空下碳丝通电灯泡”的研究,并申请了发明专利。
电灯泡的原理
灯泡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的原理制作而成的。灯泡接上额定的电压之后,电流就会通过灯丝,然后再被加热到白炽状态,因而可以达到发热发光的效果。
在工作的时候,把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光是能量的一种形式,是由原子进行释放出来的,它是由许多微小的类似于粒子的小团组成的。
这些类似粒子的东西有能量和动量,但是没有质量。这些粒子也叫做可见光子,是光的最基本的单位。当电子受到激发的时候,原子就会把可见光子释放出来。从能量的转换角度看,电灯发光时,大量的电能将转化为热能,只有极少一部分可以转化为有用的光能。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灯泡
戈培尔的子女如果没死
戈培尔,希特勒的宣传员,战争的狂热分子,谎言的制造者,德国战败后,全家殉葬。戈培尔是二战时期的忽悠大师,他曾经说过的一句名言是,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如果他的子女没有死,也不会被判刑的,因为国外一人犯法,不株连九族。
戈培尔夫妻临死前毒死了所有子女!如果他们没死,会得到西方社会的宽恕与善待,毕竟西方没有诛九族的习惯。看看戈林,希姆莱的女儿就知道了。再者,戈培尔在纳粹德国虽然名声大,但实权比戈林,希姆莱,甚至鲍曼都差远了!美国在伊拉克战争后也没追究时任宣传部长萨哈夫的责任,虽然这个老兄在战争期间把美国骂了个狗血喷头!
戈培尔有六个孩子,除了长子邓切夫死在了苏联的集中营里,其他孩子都活下来了。
戈培尔是纳粹德国时期的宣传部长。1945年4月,戈培尔在希特勒自杀前任命其为希特勒的接班人,希特勒原接班人马丁·鲍曼此前已经死亡。由于柏林的形势不妙,纳粹党徒、希特勒青年团和希特勒少女的领导人、党卫队成员以及一些高级官员的亲信等希望向南方逃亡,希望与中部地区的纳粹分子合并。而戈培尔也有向南方突围的打算。他向妻子表示,如果苏联军队占领柏林,就立即自杀。
1945年4月30日,在苏军和盟军的包围之中,希特勒在柏林自杀,而戈培尔则死于之前的5月1日凌晨03:30。他先是开枪射杀了妻子和六个孩子,然后枪决了秘书和佣人,最后与希特勒一起自杀。
戈培尔的妻子玛格达与他们的孩子们被埋葬在了柏林市的一个集体坟场中,而他们的尸体被苏联士兵从墓穴中挖出并焚毁。
戈培尔身高172
查了好几个资料,说到戈培尔的身高都不一致,有说1.78米的,也有说1.7米左右的,还有说1.6米,1.52米?关键是戈培尔还瘦,看着一个弱不禁风的样子,形象肯定不好啦。
戈培尔本是希特勒的党内政敌,他曾经愤怒叫嚣,要把希特勒开除出纳粹党,却在纳粹第三帝国后期成为了希特勒的左膀右臂,被称为“创造了希特勒的人”。
抱歉,我无法确定戈培尔的身高是否为172cm。关于戈培尔的身高,不同资料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资料认为戈培尔的身高是1.78米,也有资料认为戈培尔的身高在1.70米左右,还有资料认为戈培尔的身高是1.60米。由于戈培尔的形象过于特殊,可能存在夸大或缩小的可能性,因此需要进一步核实。
戈培尔残疾人为什么不被制裁
戈培尔虽然身有残疾,但他自小的梦想就是能穿上军装,成为一名德国军人。不过遗憾的是,戈培尔身材矮小,加上腿上有残疾,因此他和其他高大的德国青年不一样,一战时期德军虽然缺人,但还是将这位“小个子”拒之门外。
生理上的缺陷,加上长期失业,也给年轻的戈培尔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戈培尔开始走向心理极端,他甚至嘲笑过自己的母亲,不应该愚蠢地养育“他这个残疾人”。
而且戈培尔“天性”中就极为仇视犹太人,后来他成名后有一次在接受采访时,刚开始还和记者“聊得很开心”。可是后来却得知和他聊天的记者是一名犹太人时,他将一种极可怕的眼神投向了这位记者,这就是闻名历史的“死亡凝视”!
?
戈培尔著名的“死亡凝视”
可是不得不承认,戈培尔却拥有着一种独特的学习天赋,他在社会上四处碰壁后,开始变得更加刻苦学习。因为他知道,除了学有所成外,他也没有其他“出人头地”的路子了。
这样一位德国矮个子男人,后来却硬是靠奖学金同时就读于八所德国名牌大学!哲学、历史、文学和艺术等领域他都有涉足。1921年时戈培尔拿到了博士学位,而且精通拉丁文和希腊文。
?
此时戈培尔的梦想不再是从军了,而是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小记者或普通作家。在大学期间,戈培尔还写过很多小说和戏剧,不过可能“内容质量堪忧”,当时没有一家出版商愿意给他出版这些书。
因为他位高权重,没人能制裁了他,5月1日,在希特勒自杀的第二天,戈培尔夫妇亲手毒死自己六个3-12岁的孩子后双双自杀,成为纳粹领袖中唯一携全家为希特勒殉葬的人。
因为戈培尔死心塌地跟随希特勒。书生气十足的戈培尔成了他得力助手,到处为他擂鼓助威。希特勒并没排挤戈培尔,倒是很欣赏这位有着博士学历,并且擅长宣传鼓动的人。希特勒亲笔签名《我的奋斗》相赠戈培尔,还邀请他到慕尼黑发表演说。
戈培尔残疾人不被制裁是因为,希特勒临终遗言任命戈培尔为德国总理。可见戈培尔在希特勒心中的地位。
戈培尔残疾人为什么不被制裁?答案如下:因为戈培尔并没有违反比赛规定,所以他没有被制裁
戈培尔残疾人不被制裁,是因为残疾人保护法,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而“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戈培尔管道环保吗?
戈培尔管道是环保的,它是国际十大品牌之一,也是中国水管十大品牌之一,是PUC水管,性能也好,防冻,防晒,护管,节能,又保温。更重要的是特别环保,绝对安全健康。
戈培尔管道是环保的,它是国际十大品牌之一,也是中国水管十大品牌之一,是PUC水管,性能也好,防冻,防晒,护管,节能,又保温。更重要的是特别环保,绝对安全健康。
戈培尔发明灯泡的现象是什么?
戈培尔并没有发明灯泡,实际上灯泡的发明者是美国人托马斯·爱迪生。我想说的是,虽然历史上有很多人因为他们的创新而赚了很多钱,但我们不能忽略他们的创新对社会带来的重大影响。
灯泡的发明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步。灯泡的普及带来了光明,也使工作和学习变得更方便。它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发明,它所带来的影响仍然深远。
正如我之前提到的,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当今的世界中,创新仍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之一。许多企业家和高管们通过创新创造出了独特的价值,并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财富并不是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我们需要看到创新带给社会的更广泛的影响,例如改善公共卫生、提高教育水平、保护环境等等。创新需要不断地发展,以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应该支持先进的科技和创新,同时也应该关注人类的整体利益和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平衡的方式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电灯泡是谁发明的
电灯泡是亨利·戈培尔发明的。亨利·戈培尔出生于德国,是一名精密机械发明家,在1848年的时候他移民到美国。1854年,亨利·戈培尔使用一根碳化的竹丝,放在真空的玻璃瓶中通电发光。亨利·戈培尔比爱迪生早数十年已发明了相同原理和物料。
电灯泡的发展 一般认为电灯是由美国人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所发明。但倘若认真的考据,另一美国人亨利·戈培尔(Heinrich G?)比爱迪生早数十年已发明了相同原理和物料,而且可靠的电灯泡,而在爱迪生之前很多其他人亦对电灯的发明作出了不少贡献。1801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将铂丝通电发光。他亦在1810年发明了电烛,利用两根碳棒之间的电弧照明。1854年亨利·戈培尔使用一根炭化的竹丝,放在真空的玻璃瓶下通电发光。他的发明今天看来是首个有实际效用的白炽灯。他当时试验的灯泡已可维持400小时,但是并没有及时申请设计专利。
1850年,英国人约瑟夫·威尔森·斯旺(Joseph Wilson Swan)开始研究电灯。1878年,他以真空下用碳丝通电的灯泡得到英国的专利,并开始在英国建立公司,在各家庭安装电灯。
1874年,加拿大的两名电气技师申请了一项电灯专利。他们在玻璃泡之下充入氮气,以通电的碳杆发光。但是他们无足够财力继续发展这发明,于是在1875年把专利卖给爱迪生。
爱迪生购下专利后,尝试改良使用的灯丝。1879年他改以碳丝造灯泡,成功维持13个小时。到了1880年,他造出的炭化竹丝灯泡曾成功在实验室维持1200小时。但是在英国,斯旺控告爱迪生侵犯专利,并且获得胜诉。爱迪生在英国的电灯公司被迫让斯旺加入为合伙人。但后来斯旺把他的权益及专利都卖了给爱迪生。在美国,爱迪生的专利亦被挑战。美国专利局曾判决他的发明已有前科,属于无效。最后经过多年的官司,爱迪生才取得碳丝白炽灯的专利权。
爱迪生的最大发现是使用钨代替碳作为灯丝。之后在1906年,通用电器发明一种制造电灯钨丝的方法。最终廉价制造钨丝的方法得到解决,钨丝电灯泡被使用至今。
电灯泡为什么会发亮 电灯泡的灯丝是用细钨丝绕成的,呈螺旋状。一般钨丝加热到100℃时就开始发光。而钨丝能耐受2300℃~2500℃高热。在玻璃制成的电灯泡里,抽走空气,装入氮、氩等不燃烧气体,然后密封起来,这就成了电灯泡。
当电流从电线里流进灯丝(钨丝)里时,由于灯丝的电阻相当大,就产生了高热,热到一定程度就发起光来。电灯泡就是“因热而发光”的,因此发光的电灯泡非常烫,所以千万不要用手触摸。
戈培尔是谁?
戈培尔全称保罗·约瑟夫·戈培尔(1897―1945),其父是一家纺织厂的工头,母亲是一位铁匠的女儿。戈培尔7岁时因患上骨脊髓炎,致使左腿比右腿短一截,走起路来有点瘸。
而且,与一般德国青年男子不同,戈培尔长得十分瘦小。因此,他不可能像当时的许多德国青年那样;通过从军来实现人生的梦想。于是,他转而刻苦学习文化。凭借天主教的资助,他先后读完小学、中学,并开始漫长的大学生涯。戈培尔读的大学之多,可谓世所罕见。他先后就读于波恩大学、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和海德尔堡大学等八所大学。这都是德国的著名高等学府。戈培尔在这些名校中广泛涉猎了各种知识,专修了哲学、历史、文学和艺术,掌握了拉丁文和希腊文。在他仅仅24岁那一年,他获得了海德尔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走出大学校门的戈培尔知识渊博,才华横溢,思想敏捷,文笔锋利,在1922年6月,在慕尼黑王冠马戏场,听到了希特勒的讲演,令其惊叹不已:“现在我找到了应该走的道路―这是一个命令!”从此,戈培尔开始信奉纳粹主义,并于当年加入了纳粹党。
戈培尔纳粹思想狂热,为宣传其信奉的“理想”,他经常在各种场所向公众发表演说,而且慷慨激昂,很有感染力和煸动力。渐渐的,他得到纳粹上层和希特勒的赏识。1926年10月,希特勒任命他为柏林的纳粹党区领袖。1929年,又任命他掌管纳粹党的宣传机构,使其爬上纳粹的高级领导层。
此后几年,戈培尔为使希特勒竞选上台执政,可谓费尽心机,不遗余力。他调动了纳粹党宣传机构的全部人马,进行了德国历史上空前的宣传运动,散发宣传小册子,贴大字招贴,举行无数次的大会,等等,使尽了所有手段。戈培尔的狂热宣传,对希特勒的最终上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希特勒于1933年上台后,立即任命他为国民教育部长和宣传部长。
希特勒建立的独裁专制的法西斯统治,与历史上的所有独裁统治一样,他必然要使纳粹党一党专政合法化,使德国只能听到一种声音,只能有一个政党,并强制人民的意识与纳粹的思想保持一致,为纳粹国家服务。这样,他必须将思想文化阵地完全控制在纳粹党手中,以此对德国人民实行精神控制。而这一切的完成,都是由戈培尔和他的宣传部来操纵的。
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这些起源于欧洲的文明,是现代文明国家的基本准则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公民权利。正是这些自由奠定了欧洲繁荣强盛的基础,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试想,如果没有出版自由,像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等批判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国家、号召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著作,何以能在资本主义国家制度下出版、发行、传播,又怎么能诞生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而德国,曾经是欧洲出版自由最早的国家。
纳粹党要使这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德国消失。他们开始了对这一伟大文明的清算。
戈培尔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焚书运动。1933年5月10日晚上,成千上万的学生高举火炬,在柏林的各条大街上游行,并最终汇集到柏林大学对面的广场周围。
那里已经堆积了无数记载着人类文明的成果的书籍。然后,学生们纷纷将火炬抛向书推。顿时,书籍燃料起来,烈焰腾空,照亮夜晚。人们一边欢呼,一边继续往火里扔书。学生们称这些书籍“对我们的前途起着破坏作用”。以此开端,德国其他城市也纷纷效仿,开始焚书。
戈培尔热情地赞许学生们的举动,在纸灰飘洒中发表演说。他鼓动说:“德国人民的灵魂可以再度表现出来。在这火光下,不仅一个旧时代结束了,这火光还照亮了新时代。”
同时,戈培尔和他的宣传部对出版、报刊、广播和电影也实行了严格的管制,建立起纳粹党领导下的统一的艺术家组织―德国文化协会,其目的是消灭所有跟纳粹党的思想相对立的传播媒介。并按照国家规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从事活动,作品的出版或上演必须经过纳粹宣传部的审查和许可。而由纳粹党制定的法律规定,第三帝国的编辑们必须在政治上和纳粹党保持一致,种族上必须是“清白”的雅利安人。于是,许多不愿为纳粹服务的编辑记者遭到消除,许多不能与纳粹保持一种声音的报刊被停办。余下的报纸和编辑们,要由戈培尔和他领导的宣传部发指令:什么新闻可发,什么新闻不能发,实行严格的新闻检查制度。对首都以外的报刊,则用电报或信件发出宣传指令,告诉他们应该发何种新闻,否则,或撤总编辑或立即停刊。
戈培尔尤其重视广播,认为广播是当时社会最主要的宣传工具,它传递信息迅速,辐射范围广,影响大。因此,必须牢牢掌控德国的广播事业。戈培尔通过宣传部的宣传司和纳粹创立的国家广播协会,控制、垄断了德国的广播公司。从此,这家广播公司充斥着法西斯的一家声音和侵略战争的鼓噪。属于私人的电影公司,也必须在纳粹的宣传部和德国电影协会控制下,每部影片都要严格审查,符合纳粹的思想了,才会被允许上映。
在戈培尔和他的宣传部的精心操纵下,整个德国的舆论处于疯狂的法西斯文化思想氛围中。本来应该向公众传播事实,宣传真理和正义的新闻媒介,竟成为散布谎言、欺骗公众、制造谬论、蛊惑战争的工具。其导向就是对德国人民进行精神控制,使他们都成为法西斯战争的狂热支持者、拥护者,直接参与者。
戈培尔和他的宣传部不仅牢牢控制着全国的舆论工具,而且他们自己还在各种场合亲自出马,大造舆论,以愚弄德国人民。尤其是戈培尔的演说,更是煽动性极强的恶风毒雨,散发在德国社会空气中。应该承认,戈培尔还是很有才华的,他似乎具有将一切事情都能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天赋,而这正是纳粹德国所需要的。1943年2月18日,戈培尔在柏林体育馆发表《论“总体战”》演说,是他试图以纳粹思想俘获本国人民和欺骗世界公众、用纳粹政治来补充军事侵略的狂热尝试的一个典型版本。
戈培尔的所谓“总体战”,无非是戈培尔通过他个人狂热的说教、鼓噪、煽动,全面宣传纳粹的政治思想和希特勒的领袖旨意。他要求人民停止高级娱乐活动、一切服从纳粹的军事胜利等;针对国外的反纳粹势力,他特别警告西方,宣称整个欧洲的危险来自“东方”,企图分裂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戈培尔不仅演说“总体战”时唱高调,演说后,也立即身体力行,付诸行动。他通过宣传部下令关闭了柏林的豪华饭店和高级娱乐场所。他自己不再使用宽敞、阔气的大客厅接待客人,而是使用小房间。这一切,加上会后在全国各处反复放映讲演的纪录片,宣传媒介的大肆报道等,使戈培尔的“总体战”演说成为纳粹德国最成功的群众大会,也是在公众中影响最大、反应最强烈的一场活动。这是戈培尔最典型的表演,是他和他的宣传部的典型策划。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不管戈培尔和他的宣传部门如何欺骗、鼓噪地宣传,但他们逆历史进步潮流而动的行为,终究是要破产的。伴随着世界人民反法西斯力量的不断壮大,势不可挡,德国人民也在觉醒,纷纷开始怀疑、反抗纳粹的独裁专制思想和统治。这一切,彻底敲响了希特勒及其纳粹德国的丧钟,也使戈培尔走上穷途末路。然而,这个纳粹运动的宣传家,顽固的法西斯狂热分子,却不思悔罪,决定与希特勒一样自杀身亡,以逃脱正义的审判,他在残忍地毒死了他的六个孩子后,让勤务兵朝他和他的美丽妻子的后脑开了两枪,然后,他的副官等人遵照其遗嘱,把四桶汽油浇在他们的尸体上点燃。
伴随着希特勒、戈培尔的尸体在熊熊烈火中灰飞烟灭,希特勒的第三帝国灭亡了。戈培尔的纳粹宣传部也寿终正寝了。在一片片被战火烧焦的土地上,德国人民从法西斯的精神控制中走出来,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国际人权宪章》等法律文件,逐步建立起一个政治民主国家。马丁?路德倡导的信仰自由和思想自由的价值观重新得到普遍尊重和认可。自由的德国在思想文化方面和物质文明建设方面,都繁荣起来,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强国。当然,近些年来,在德国、在欧洲,极右势力、光头党等具有法西斯主义思想倾向的组织,又有所抬头。排外、仇恨犹太人和外籍人的事件时有发生。然而,德国以及欧洲各国的传播媒介、政治团体和广大普通人民,保持了对这股势力的高度警惕与强烈批评、抵制、打击。
的确,无论我们这个世界多么丰富多彩。我们的文化多么的多样化,也没有理由让专制、独裁、限制人民的自由和基本人权的反人类行为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存在下去。
全名是:保罗·约瑟夫·戈培尔(1897年10月29日-1945年5月1日)。德国政治家,演说家。
其担任纳粹德国时期的国民教育与宣传部部长,擅长讲演,被称为“宣传的天才”,“纳粹喉舌”,以铁腕捍卫希特勒政权和维持第三帝国的体制,被认为是“创造希特勒的人”。
戈培尔1921年于海德堡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关于19世纪浪漫主义喜剧。他先后作为记者、银行出纳和证券交易所传唤员。他也撰写小说及喜剧,但不被出版商认同。1923年法国比利时联军占领鲁尔区期间,1924年,戈培尔受到希特勒演讲的感染,加入纳粹党,谋求通过政治活动而出人头地,戈培尔与纳粹党开始接触并于次年入党,他被任命为在柏林地区的领导人。在位期间,他充分发挥了他的宣传技能,在纳粹报纸和纳粹准军事组织冲锋队的帮助下,与当地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政党联合。1928年,他已成为了党内数一数二的人物。
1933年,希特勒及纳粹党执政后,他被任命为宣传部长。上任后第一件事即是将纳粹党所列的禁书焚毁,他对德国媒体、艺术和信息的极权控制随之开始。
戈培尔直至最后一刻始终陪伴在希特勒身边,1945年希特勒自杀前任命他为德国总理,在希特勒自杀不久后,戈培尔在毒杀自己的六个孩子后随即在晚8时与妻子在帝国总理府地下室外自杀。
戈培尔全称保罗·约瑟夫·戈培尔(1897―1945),其父是一家纺织厂的工头,母亲是一位铁匠的女儿。戈培尔7岁时因患上骨脊髓炎,致使左腿比右腿短一截,走起路来有点瘸。
而且,与一般德国青年男子不同,戈培尔长得十分瘦小。因此,他不可能像当时的许多德国青年那样;通过从军来实现人生的梦想。于是,他转而刻苦学习文化。凭借天主教的资助,他先后读完小学、中学,并开始漫长的大学生涯。戈培尔读的大学之多,可谓世所罕见。他先后就读于波恩大学、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和海德尔堡大学等八所大学。这都是德国的著名高等学府。戈培尔在这些名校中广泛涉猎了各种知识,专修了哲学、历史、文学和艺术,掌握了拉丁文和希腊文。在他仅仅24岁那一年,他获得了海德尔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走出大学校门的戈培尔知识渊博,才华横溢,思想敏捷,文笔锋利,在1922年6月,在慕尼黑王冠马戏场,听到了希特勒的讲演,令其惊叹不已:“现在我找到了应该走的道路―这是一个命令!”从此,戈培尔开始信奉纳粹主义,并于当年加入了纳粹党。
戈培尔纳粹思想狂热,为宣传其信奉的“理想”,他经常在各种场所向公众发表演说,而且慷慨激昂,很有感染力和煸动力。渐渐的,他得到纳粹上层和希特勒的赏识。1926年10月,希特勒任命他为柏林的纳粹党区领袖。1929年,又任命他掌管纳粹党的宣传机构,使其爬上纳粹的高级领导层。
此后几年,戈培尔为使希特勒竞选上台执政,可谓费尽心机,不遗余力。他调动了纳粹党宣传机构的全部人马,进行了德国历史上空前的宣传运动,散发宣传小册子,贴大字招贴,举行无数次的大会,等等,使尽了所有手段。戈培尔的狂热宣传,对希特勒的最终上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希特勒于1933年上台后,立即任命他为国民教育部长和宣传部长。
希特勒建立的独裁专制的法西斯统治,与历史上的所有独裁统治一样,他必然要使纳粹党一党专政合法化,使德国只能听到一种声音,只能有一个政党,并强制人民的意识与纳粹的思想保持一致,为纳粹国家服务。这样,他必须将思想文化阵地完全控制在纳粹党手中,以此对德国人民实行精神控制。而这一切的完成,都是由戈培尔和他的宣传部来操纵的。
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这些起源于欧洲的文明,是现代文明国家的基本准则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公民权利。正是这些自由奠定了欧洲繁荣强盛的基础,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试想,如果没有出版自由,像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等批判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国家、号召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著作,何以能在资本主义国家制度下出版、发行、传播,又怎么能诞生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而德国,曾经是欧洲出版自由最早的国家。
纳粹党要使这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德国消失。他们开始了对这一伟大文明的清算。
戈培尔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焚书运动。1933年5月10日晚上,成千上万的学生高举火炬,在柏林的各条大街上游行,并最终汇集到柏林大学对面的广场周围。
那里已经堆积了无数记载着人类文明的成果的书籍。然后,学生们纷纷将火炬抛向书推。顿时,书籍燃料起来,烈焰腾空,照亮夜晚。人们一边欢呼,一边继续往火里扔书。学生们称这些书籍“对我们的前途起着破坏作用”。以此开端,德国其他城市也纷纷效仿,开始焚书。
戈培尔热情地赞许学生们的举动,在纸灰飘洒中发表演说。他鼓动说:“德国人民的灵魂可以再度表现出来。在这火光下,不仅一个旧时代结束了,这火光还照亮了新时代。”
同时,戈培尔和他的宣传部对出版、报刊、广播和电影也实行了严格的管制,建立起纳粹党领导下的统一的艺术家组织―德国文化协会,其目的是消灭所有跟纳粹党的思想相对立的传播媒介。并按照国家规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从事活动,作品的出版或上演必须经过纳粹宣传部的审查和许可。而由纳粹党制定的法律规定,第三帝国的编辑们必须在政治上和纳粹党保持一致,种族上必须是“清白”的雅利安人。于是,许多不愿为纳粹服务的编辑记者遭到消除,许多不能与纳粹保持一种声音的报刊被停办。余下的报纸和编辑们,要由戈培尔和他领导的宣传部发指令:什么新闻可发,什么新闻不能发,实行严格的新闻检查制度。对首都以外的报刊,则用电报或信件发出宣传指令,告诉他们应该发何种新闻,否则,或撤总编辑或立即停刊。
戈培尔尤其重视广播,认为广播是当时社会最主要的宣传工具,它传递信息迅速,辐射范围广,影响大。因此,必须牢牢掌控德国的广播事业。戈培尔通过宣传部的宣传司和纳粹创立的国家广播协会,控制、垄断了德国的广播公司。从此,这家广播公司充斥着法西斯的一家声音和侵略战争的鼓噪。属于私人的电影公司,也必须在纳粹的宣传部和德国电影协会控制下,每部影片都要严格审查,符合纳粹的思想了,才会被允许上映。
在戈培尔和他的宣传部的精心操纵下,整个德国的舆论处于疯狂的法西斯文化思想氛围中。本来应该向公众传播事实,宣传真理和正义的新闻媒介,竟成为散布谎言、欺骗公众、制造谬论、蛊惑战争的工具。其导向就是对德国人民进行精神控制,使他们都成为法西斯战争的狂热支持者、拥护者,直接参与者。
戈培尔和他的宣传部不仅牢牢控制着全国的舆论工具,而且他们自己还在各种场合亲自出马,大造舆论,以愚弄德国人民。尤其是戈培尔的演说,更是煽动性极强的恶风毒雨,散发在德国社会空气中。应该承认,戈培尔还是很有才华的,他似乎具有将一切事情都能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天赋,而这正是纳粹德国所需要的。1943年2月18日,戈培尔在柏林体育馆发表《论“总体战”》演说,是他试图以纳粹思想俘获本国人民和欺骗世界公众、用纳粹政治来补充军事侵略的狂热尝试的一个典型版本。
戈培尔的所谓“总体战”,无非是戈培尔通过他个人狂热的说教、鼓噪、煽动,全面宣传纳粹的政治思想和希特勒的领袖旨意。他要求人民停止高级娱乐活动、一切服从纳粹的军事胜利等;针对国外的反纳粹势力,他特别警告西方,宣称整个欧洲的危险来自“东方”,企图分裂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戈培尔不仅演说“总体战”时唱高调,演说后,也立即身体力行,付诸行动。他通过宣传部下令关闭了柏林的豪华饭店和高级娱乐场所。他自己不再使用宽敞、阔气的大客厅接待客人,而是使用小房间。这一切,加上会后在全国各处反复放映讲演的纪录片,宣传媒介的大肆报道等,使戈培尔的“总体战”演说成为纳粹德国最成功的群众大会,也是在公众中影响最大、反应最强烈的一场活动。这是戈培尔最典型的表演,是他和他的宣传部的典型策划。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不管戈培尔和他的宣传部门如何欺骗、鼓噪地宣传,但他们逆历史进步潮流而动的行为,终究是要破产的。伴随着世界人民反法西斯力量的不断壮大,势不可挡,德国人民也在觉醒,纷纷开始怀疑、反抗纳粹的独裁专制思想和统治。这一切,彻底敲响了希特勒及其纳粹德国的丧钟,也使戈培尔走上穷途末路。然而,这个纳粹运动的宣传家,顽固的法西斯狂热分子,却不思悔罪,决定与希特勒一样自杀身亡,以逃脱正义的审判,他在残忍地毒死了他的六个孩子后,让勤务兵朝他和他的美丽妻子的后脑开了两枪,然后,他的副官等人遵照其遗嘱,把四桶汽油浇在他们的尸体上点燃。
伴随着希特勒、戈培尔的尸体在熊熊烈火中灰飞烟灭,希特勒的第三帝国灭亡了。戈培尔的纳粹宣传部也寿终正寝了。在一片片被战火烧焦的土地上,德国人民从法西斯的精神控制中走出来,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国际人权宪章》等法律文件,逐步建立起一个政治民主国家。马丁?路德倡导的信仰自由和思想自由的价值观重新得到普遍尊重和认可。自由的德国在思想文化方面和物质文明建设方面,都繁荣起来,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强国。当然,近些年来,在德国、在欧洲,极右势力、光头党等具有法西斯主义思想倾向的组织,又有所抬头。排外、仇恨犹太人和外籍人的事件时有发生。然而,德国以及欧洲各国的传播媒介、政治团体和广大普通人民,保持了对这股势力的高度警惕与强烈批评、抵制、打击。
的确,无论我们这个世界多么丰富多彩。我们的文化多么的多样化,也没有理由让专制、独裁、限制人民的自由和基本人权的反人类行为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存在下去。
戈培尔名言是什么?
戈培尔名言是:“我们也非得制作出我们的战舰波将金号不可”、“我们信仰什么,这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只要我们有信仰”。
热爱电影的戈培尔是尼伯龙根之歌和蒙太奇手法的第一部作品《战舰波将金号》的爱好者。戈培尔委托将希特勒喜欢的故事“威廉泰尔”拍摄成电影,但是弗里茨朗旋及流亡到法国,戈培尔观看战舰波将金号后说出“我们也非得制作出我们的战舰波将金号不可”的名言。
戈培尔相关信息介绍:
1、戈培尔担任纳粹德国时期的国民教育与宣传部部长,擅长讲演,被称为“宣传的天才”、“纳粹喉舌”,以铁腕捍卫希特勒政权和维持第三帝国的体制,被认为是“创造希特勒的人”。
2、1933年希特勒及纳粹党执政后,他被任命为宣传部长,上任后第一件事即是将纳粹党所列的禁书焚毁,他对德国媒体、艺术和信息的极权控制随之开始。
3、1945年希特勒自杀前任命他为德国总理,在希特勒自杀不久后,戈培尔在晚8时与妻子在帝国总理府地下室外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