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吴茱萸怎么读
- 2、吴茱萸怎么读 吴茱萸的读音和解释
- 3、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
- 4、吴茱萸又叫什么
- 5、吴茱萸如何服用
- 6、吴茱萸是什么?
- 7、吴茱萸的功效
- 8、吴茱萸的功效与禁忌
- 9、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 10、每日医药——吴茱萸
吴茱萸怎么读
吴茱萸的读法是wú zhū yú。
入药部位:
植物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炮制方法:
1、吴茱萸:除去杂质。
2、制吴茱萸:取甘草捣碎,加适量水,煎汤,去渣,加入净吴茱萸,闷润吸尽后,炒至微干,取出,干燥。(每l00kg吴茱萸,用甘草6kg)。
性味:
味辛、苦,性热。
归经:
归肝、脾、胃、肾经。
功效:
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
主 治:
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
相关配伍:
1、《伤寒论》吴茱萸汤:与生姜、人参等同用,治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沬,苔白脉迟等。
2、《医方简义》导气汤:与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配伍治寒疝腹痛。
3、《类编朱氏集验医方》鸡鸣散:与木瓜、苏叶、槟榔等配伍,治寒湿脚气痛,或上冲入腹。
相关论述:
1、《本草衍义》:吴茱萸下气最速,肠虚人服之愈甚。
2、《本草纲目》:茱萸,辛热能散能温,苦热能燥能坚,故所治之证,皆取其散寒温中,燥湿解郁之功而已。咽喉口舌生疮者,以茱萸末醋调,贴两足心,移夜便愈。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亦从治之义,而谓茱萸之性上行不下行者,似不然也。有人治小儿痘疮口噤者,啮茱萸一、二粒抹之即开,亦取其辛散耳。
吴茱萸怎么读 吴茱萸的读音和解释
1、[wú zhū yú]吴茱萸
2、吴茱萸,中药名。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
3、吴茱萸简称吴萸,是苦味健胃剂和镇痛剂,又作驱蛔虫药。吴茱萸是古老的传统中药植物。
4、吴茱萸(学名:Tetradium ruticarpum (A. Jussieu) T. G. Hartley)是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小乔木或灌木,高3-5米,嫩枝暗紫红色,与嫩芽同被灰黄或红锈色绒毛,或疏短毛。叶有小叶5-11片,小叶薄至厚纸质,卵形,椭圆形或披针形,长6-18厘米,宽3-7厘米,叶轴下部的较小,两侧对称或一侧的基部稍偏斜。花序顶生;雄花序的花彼此疏离,雌花序的花密集或疏离;萼片及花瓣均5片,偶有4片,镊合排列;雄花花瓣长3-4毫米,腹面被疏长毛,退化雌蕊4-5深裂;雌花花瓣长4-5毫米,腹面被毛。果序宽(3-)12厘米,果密集或疏离,暗紫红色,有大油点,每分果瓣有1种子;种子近圆球形,一端钝尖,腹面略平坦,长4-5毫米,褐黑色,有光泽。花期4-6月,果期8-11月。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
1、祛寒止痛。吴茱萸味辛、性温,可以用于因经脉受寒而引起的头痛、腹痛和痛经等多种症状。吴茱萸搭配人参、生姜煮成吴茱萸汤,服用有助于缓解因风寒而引发的头晕、头痛和呕吐。
2、补阳止泻。吴茱萸苦燥,能燥湿、补阳,可以用来治疗腹泻,吴茱萸配以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等用用,可以达到温脾益肾、助阳止泻的功效。
3、降压。科学实验证明,吴茱萸可以使外周血管扩张,减少外周血管的阻力,从而起到降血压的效果。
4、健胃。吴茱萸中所含的吴茱萸苦素是苦味质,具有苦味健胃的功能。此外,吴茱萸所含的挥发油,又具有芳香健胃作用。
5、镇痛。吴茱萸中的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异吴茱萸碱和吴茱萸内酯都是镇痛成分,可以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6、驱蛔虫。吴茱萸醇提物在体外可以消灭猪蛔虫,对蚯蚓和水蛭也有致命作用。
吴茱萸又叫什么
吴茱萸(学名Tetradiumruticarpum,原名Euodiaruticarpa),别名吴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树、左力纯幽子、米辣子等。
吴茱萸的副作用吴茱萸的药用功效与保健功效都极为出色,但它也有一定毒性,人们过量服用后容易出现中毒,严重时会导致腹痛和腹泻以及视力下降,还有头痛眩晕等不良症状发生,会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形态特征叶有小叶5-11片,小叶薄至厚纸质,卵形,椭圆形或披针形,长6-18厘米,宽3-7厘米,叶轴下部的较小,两侧对称或一侧的基部稍偏斜,边全缘或浅波浪状,小叶两面及叶轴被长柔毛,毛密如毡状,或仅中脉两侧被短毛,油点大且多。生长习性吴茱萸产秦岭以南各地,但海南未见有自然分布,曾引进栽培,均生长不良。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山坡地、平原、房前屋后、路旁均可种植。中性、微碱性或微酸性的土壤都能生长,但作苗床时尤以土层深厚、较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为佳,低洼积水地不宜种植。吴茱萸的繁殖方法 1、根插繁殖∶选择4~6年生、根系发达、生长旺盛且粗壮优良的单株作母株,于2月上旬挖出母株根际周围的泥土,截取筷子粗的侧根,切成15厘米长的小段,在备好的畦面上,按行距15厘米开沟,按株距10厘米,将根斜插入土中,上端稍露出土面,覆土稍加压实,挠稀粪水后盖草,2个月左右即长出新芽,翌春或冬季即可出圃定植。2、枝插繁殖∶选1~2年生发育健壮、无病虫害的枝条,取中段于2月间剪成20厘米长的插穗,插穗须保留3个芽眼,下端近节处切成斜面。将插穗下端插入1毫升/升的吲哚丁酸溶液中,浸半小时取出插入苗床中,入土深度以穗长的2/3为宜,覆土压实,浇水遮荫,一般经1~2个月即可生根,第二年就可移栽。3、分孽繁殖∶吴茱萸易分孽繁殖可于每年冬季距母株50厘米处,刨出侧根,每隔10厘米割伤皮层,盖土施肥覆草。翌年春季,便会抽出许多的根孽幼苗,除去盖草,待苗高30厘米左右时分离移栽。
吴茱萸如何服用
摘要:吴茱萸是一味不错的中药材,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都非常显著,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会自己用吴茱萸来进行使用或服用。那么吴茱萸怎么用效果好呢?制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点主要是驱寒止痛,所以可以使用中药吴茱萸敷脚心,或者是用吴茱萸敷肚脐,对体内寒气的驱逐都有不错的效果。也可以煎服吴茱萸汤来饮用,吴茱萸汤治头痛效果也不错。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一、吴茱萸如何服用1、吴茱萸汤药材:吴茱萸、生姜、人参、大枣。用法:把吴茱萸和其他的药材统统用水煎煮之后,去掉残渣,之后可以进行饮用,一天服用三次,每次100毫升就可以了。吴茱萸汤的功效与作用:吴茱萸汤治头痛的效果是很显著的,所以中医临床上会开具吴茱萸汤方剂用以治疗头痛。同时吴茱萸汤证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所以可以用来温中补虚、降逆止呕。2、吴茱萸粥材料:吴茱萸、粳米、葱白、豆豉。做法:粳米泡发一碗之后,再加入适量的水和葱白以及豆豉熬粥,粥煮好之后再加入适量的吴茱萸粉,或是制吴茱萸,然后搅拌均匀就可以食用了。功效:温中散寒、止痛。3、吴茱萸酒材料:吴茱萸、甘草、白酒。做法:把吴茱萸和甘草切碎之后,放到容器中,然后加入适量的白酒进行密封。密封好之后,需要隔水煮沸,然后等待24小时以上就可以饮用了。泡制的时间越长,酒香味越陈,药效也会好一点。功效:温中解毒。二、吴茱萸怎么用效果好1、吴茱萸敷脚心①吴茱萸敷脚心的方法吴茱萸敷涌泉可以用吴茱萸加醋,然后用纱布固定住敷在涌泉穴上就可以了。也可以直接将吴茱萸贴在脚心上。②吴茱萸敷脚心的功效吴茱萸敷脚心治疗口腔溃疡的效果是不错的,同时吴茱萸敷脚心治扁桃体的功效也不错,当然还可以使用吴茱萸敷涌泉治失眠,这些都是吴茱萸敷涌泉的功效。③吴茱萸敷脚心的禁忌孕妇和脾胃虚弱的患者是不可以使用吴茱萸敷涌泉的。2、吴茱萸敷肚脐①吴茱萸敷肚脐眼的方法吴茱萸和川穹磨成粉状之后,敷在肚脐眼里,然后用麝香壮骨膏固定住。也可以直接使用吴茱萸肚脐贴贴在肚脐上。②吴茱萸敷肚脐的功效和作用吴茱萸敷肚脐的功效主要是降压,同时吴茱萸敷肚脐治腹胀也有一定的疗效,可以使用肉桂吴茱萸敷肚脐来引火归元、补养脾阳。③吴茱萸敷肚脐的注意事项吴茱萸敷肚脐危害主要是由于个别患者没有注意吴茱萸的禁忌症进行使用而导致的,所以一定要在使用之前弄清自己的体质,一般中医认为肠胃虚弱或者肝火旺盛的患者是不可以使用吴茱萸敷肚脐眼的。
吴茱萸是什么?
1、吴茱萸中所含的吴茱萸苦素为苦味质,有苦味健胃作用,其所含的挥发油又具有芳香健胃作用。
2、吴茱萸汤对大肠杆菌有强力的抑制作用(但煎煮过浓则失效),并对猪蛔虫有显著杀虫效力。又动物实验还发现本品有收缩子宫的作用;吴茱萸汤对麻醉犬有升压作用。
3、具有抗盐酸性胃溃疡和消炎痛加乙醇性胃溃疡作用,对水浸应激性和结扎幽门性溃疡有抑制形成的倾向。
吴茱萸的生长习性:
1、吴茱萸对土壤要求不严,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通常山坡地、平原、房前屋后、路旁均可种植;但作苗床时尤以土层深厚、较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为佳。低洼积水地不宜种植。中性,微碱性或微酸性的土壤都能生长。
2、吴茱萸产秦岭以南各地,但海南未见有自然分布,曾引进栽培,均生长不良。各地有小或大量栽种。日本也有。
3、吴茱萸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株定高2-2.5米,老枝赤褐色,上有明显椭圆形皮孔。叶对生,为奇数羽状复叶,椭圆形或卵圆形,根橙黄色,折而不断。枝杆浅橙黄,光滑,花点(皮孔扁椭圆形)稀疏。枝尖芽折之香味极浓,刺鼻。果期7-8月。
百度百科-吴茱萸
吴茱萸的功效
吴茱萸的功效吴茱萸的功效。吴茱萸是我们中国的一种传统的中草药。本篇文章将会为大家介绍一下吴茱萸的功效。吴茱萸的功效第一散寒止痛。作为吴茱萸最大的效果,这一点也是被记录在我们中国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里面的。吴茱萸作为一种性质偏阳的一种中草药,它所蕴含的药性在进入我们人体之后,能够增强我们人体的抵抗力。尤其是能驱除我们人体内的寒毒,对于那些喜欢穿露脐装的女孩子,因为经常穿着露脐装,可能会导致宫寒以及各种病症的发生。如果发生了这种情况,吴茱萸这种中草药是很大程度上能帮助到这些女孩子改善这个效果的。其次理气止痛。理气止痛作为吴茱萸的第二大功效,能够温中燥湿,也能疏肝下气,可以补血,以及对我们的头痛也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因为它能理气,这个气在中医里面是一种状态。就是能改善我们人体之内各个部位的一种状态。理顺疏通改善状态。再次治疗牙痛,这一点主要是因为吴茱萸也有具有止痛的作用。比如说我们一些朋友在长智齿的时候感觉到非常的疼痛,此时可以用吴茱萸磨成粉,涂在疼痛的周围能很大程度上的缓解疼痛。那么关于吴茱萸的功效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
吴茱萸的功效与禁忌
吴茱萸又名吴茱萸、茶辣,中国各地均有种植。吴茱萸是我国传统中药材,性热味苦,但有多种药用功效。对人体健康也很有帮助,所以它的市场也很好。那么吴茱萸有哪些具体的功效和作用呢?有哪些禁忌?这里下面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让让我们看一看!1、功效吴茱萸是一种辛温的中草药,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头痛、腹痛等因寒性经络引起的疼痛。而且吴茱萸、人参、生姜等食物还能缓解风寒引起的头晕头痛。吴茱萸味苦性干,故也有补阳止泻的功效,可用于缓解腹泻等现象。吴茱萸与补骨脂、肉豆蔻等药材一起使用时,还能温补脾肾,助阳止泻,对人体健康很有帮助。2、作用一项专业数据调查显示,吴茱萸可以扩张人体外周血管,从而降低外周血管的阻力。可以降低血压,非常适合高血压人群。而且吴茱萸中还含有一种吴茱萸次碱,味苦,所以有苦味健胃的功效。同时,吴茱萸中还含有一种挥发油,可以起到芳香健胃的作用。吴茱萸中含有吴茱萸次碱、次碱、内酯等物质,能起到镇痛作用,强化人体中枢神经系统。3、禁忌吴茱萸虽为良性中药,但具有散寒止痛等多种功效。但是,吃的时候,要注意。如果肠胃功能差,肝火旺盛,最好不要吃,否则容易腹泻。那么孕妇也要注意避免服用吴茱萸,否则可能会出现流产、早产等各种现象。吴茱萸具有一定的毒性。如果进食后有强烈的不适感,应及时就医。最后,注意控制食量,不要大量进食,因为会使中枢神经兴奋。可能导致视力障碍、错觉等各种不良反应。以上是对吴茱萸功效和禁忌的简单介绍。吴茱萸的功效虽然很多,但食用禁忌也很多。因此,在食用吴茱萸时一定要多加注意,不要乱吃,以防出现不良现象。那今天就到这里介绍。本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到大家!部分专业知识转自网络。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药用价值
功用主治
温中,止痛,理气,燥湿,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经行腹痛,五更泄泻,高血压症,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黄水疮。
①《本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②《别录》: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
③《药性论》:主心腹疾,积冷,心下结气,疰心痛;治霍乱转筋,胃中冷气,吐泻腹痛不可胜忍者;疗遍身顽痹,冷食不消,利大肠拥气。
④《本草拾遗》:杀恶虫毒,牙齿虫匿。
⑤《日华子本草》:健脾通关节。
治腹痛,肾气,脚气,水肿,下产后余血。
⑥王好古:治痞满塞胸,咽膈不通,润肝燥脾。
⑦《纲目》:开郁化滞。
治吞酸,蹶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喉舌口疮。
扩展资料:
宜忌
阴虚火旺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蓼实为之使。
恶丹参、消石、白垩,畏紫石英。
②《本草蒙筌》:肠虚泄者尤忌。
③《纲目》:走气,动火,昏目,发疮。
④《本草经疏》:呕吐吞酸属胃火者不宜用;咳逆上气,非风寒外邪及冷痰宿水所致者不宜用;腹痛属血虚有火者不宜用;赤白下痢,因暑邪入于肠胃,而非酒食生冷、停滞积垢者不宜用;
小肠疝气,非骤感寒邪及初发一、二次者不宜用;霍乱转筋,由于脾胃虚弱冒暑所致,而非寒湿生冷于犯肠胃者不宜用;一切阴虚之证及五脏六腑有热无寒之人,法所咸忌。
吴茱萸(学名Tetradiumruticarpum,原名Euodiaruticarpa),别名吴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树、左力纯幽子、米辣子等。通常分大花吴茱萸、中花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等几个品种。小乔木或灌木,高3-5米,嫩枝暗紫红色,与嫩芽同被灰黄或红锈色绒毛,或疏短毛。
生于平地至海拔1500米山地疏林或灌木丛中,多见于向阳坡地。各地有小或大量栽种。 嫩果经泡制凉干后即是传统中药吴茱萸,简称吴萸,是苦味健胃剂和镇痛剂,又作驱蛔虫药。 其性热味苦辛,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之功,用于治疗肝胃虚寒、阴浊上逆所致的头痛或胃脘疼痛等症。
参考资料:吴茱萸(芸香科植物)_百度百科
每日医药——吴茱萸
为芸香科落叶灌木或乔木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主产于贵州、广西、湖南、浙江、四川等地 。8~11月果尚未开裂时采收。晒干或低温烘干。生用或炒制用。
【 性味归经 】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 。
【 功效 】散寒止痛,疏肝降逆,助阳止泻 。
【 应用 】 1、用于寒滞肝脉诸痛。 本品有疏肝解郁,祛寒止痛作用。治寒疝腹痛,常配伍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温经散寒,行气止痛之品同用 ,如导气汤;治厥阴头痛,常配伍人参、生姜、大枣等健脾温中药同用,如吴茱萸汤 ;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所致痛经,常配伍桂枝、当归、川芎等,以温经散寒,健脾理气,如温经汤 ;治脘腹冷痛,常与干姜、党参、木香等温中健脾行气药配伍 ;治寒湿脚气肿痛,常配伍木瓜、槟榔、苏叶等宣散湿浊之品,如鸡鸣散。
2、用于呕吐吞酸 。 本品有温中散寒,疏肝降逆止呕之效。治肝火犯胃,肝胃不和所致呕吐吞酸,常配伍清胃止呕之黄连,即左金丸 ;治胃寒呕吐,常与半夏、生姜等温中止呕药同用 。
3、用于虚寒泄泻。 本品有温脾益肾,助阳止泻之功 。治脾肾阳虚之五更泄泻,常配伍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等,以温补脾肾、涩肠止泻,如四神丸。
【 用法用量 】煎服,1.5 6g。外用适量 。
【注意 】不宜多用,久服。阴虚有热者忌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