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越剧有哪些特点?
- 2、越剧的特点是怎样的?
- 3、越剧的艺术特点
- 4、越剧的历史概况及其音乐构成。
- 5、越剧是哪里的
- 6、越剧和黄梅戏有什么区别吗?
- 7、为什么越剧流派有那么多?各流派之间有什么不同?
- 8、越剧小知识
- 9、越剧起源
- 10、越剧出自于哪里?
越剧有哪些特点?
特点:
1、大多以“才子佳人”为题材,善抒情;
2、以唱为主,区别于其他剧种,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
扩展阅读:
越剧
中国汉族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亦是“全国第二大剧种”。清末起源于浙江嵊州(即古越国所在地而得名),由当地民间歌曲发展而成。发祥于上海。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演变。
1925年9月17日上海《申报》演出广告中首次以“越剧”称此剧种。1938年始,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新中国成立后才统一称“越剧”。
到目前为止,越剧中有影响力且经常演出的剧目主要有:
《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西厢记》《祥林嫂》《何文秀》《碧玉簪》《追鱼》《情探》《珍珠塔》《柳毅传书》《五女拜寿》《沙漠王子》《盘夫索夫》《盘妻索妻》《九斤姑娘》《山河恋》《玉堂春》《血手印》《孟丽君》《打金枝》《玉蜻蜓》《荆钗记》《西园记》《春香传》《白蛇传》《李娃传》《白兔记》《汉宫怨》《红丝错》《花中君子》《汉文皇后》《三看御妹》《金殿拒婚》《我家有个小九妹》《王老虎抢亲》《穆桂英挂帅》《陆游与唐琬》《狸猫换太子》《家》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越剧
越剧的特点是怎样的?
越剧的特点:长于抒情,唱腔俏丽多变,跌宕婉转,富有表现力,表演充沛,细腻有神,有感人以形、动之以情的魅力。
拓展资料越剧(汉语拼音为yuèjù,英语为Yue Opera)--中国第二大剧种 ,有第二国剧之称 ,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 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京剧、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 )之一。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等。
第一次称“越剧”,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1938年起,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但各戏报上的称谓依旧不统一,记者与投稿者经常各用各的。
1939年,《大公报》记者樊迪民,兼为姚水娟之“越吟舞台”的编导,受李白《越女词》之启发,兼考虑绍兴是越王勾践生聚教训击败吴国的复兴基地,而越剧发源地嵊县是绍属之一,又受越剧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响,越唱越高,越唱越远”之豪言触动,遂给茹伯勋编的《戏剧报》写稿,刊出正名为“越剧”的动机和意义的文章,告诸观众。自此以后,各报“女子文戏”的广告陆续改称为“越剧”,新中国成立后,更是统一称为“越剧”。
越剧的艺术特点
1、越剧唱腔优美越剧流派唱腔纷呈,特色鲜明,满足观众的不同口味,甚至这种流派特色还影响到各个流派塑造的人物气质。咬字吴侬软语与普通话结合,曲调、板式与人物情感紧密联系,使得越剧唱段动听、生动、富于变化。
2、越剧会尽力地保持剧情的完整性,前因后果交代的十分清楚,不会一笔带过,一场越剧看下来,就像看了一部浓缩版电视剧。起承转合连接紧密,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越剧唱词可以很美,却不生涩难懂。
3、越剧的场景是极为考究精致的,真实而细腻的布景会带领观众重返古典小说中那氤氲着诗意与情致的世界,被故事中的人物牵动着心绪。一方面接了地气,一方面又给予人充分的视觉享受与审美意趣。
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 ,有第二国剧之称 ,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 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越剧的历史概况及其音乐构成。
【答案】:历史概况:
“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草台班戏”、“绍剧”、“嵊剧”等。第一次称“越剧”,1925年9月17日,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1938年起,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但各戏报上的称谓依旧不统一,记者与投稿者经常各用各的。1939年以后,各报“女子文戏”的广告陆续改称为“越剧”,新中国成立后,更是统一称为“越剧”。1906年3月27日被称为越剧诞生日。1931年底开始,女子越剧在上海立足后,为适应环境和观众需求,以姚水娟为代表的一批越剧从业者进行了变革,称为“改良文戏”。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剧院正式成立。1977年、1978年和1981年,越剧在影响遍及全国的同时,还走出国门,在国际上赢得盛誉,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音乐构成:
越剧唱腔属于板式变化体音乐。越剧唱词最见的句式有七字句、带冠七字句、十字句;常用的主要腔调是[四工调]、[尺调]、[弦下调];唱腔的基本板式是[中板],常用的还有[快板]、[慢中板]、[慢板]、[快板]、[快中板] 、[散板]、[连板]、[嚣板]、[清板]等。
越剧是哪里的
越剧是浙江嵊州的。
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之一。
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流派艺术
越剧流派包括剧目、唱、念、做等各种艺术因素,体现于所塑造的典型艺术形象,其中,唱腔所具有的独创性最强,特点最突出,影响也最大,因此人们称之为流派唱腔。然而,唱腔虽然重要,流派却并非仅指唱腔,更包含舞台表演艺术等多重内容。
被公认的越剧流派有十三个,即袁雪芬派、范瑞娟派、尹桂芳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戚雅仙派、王文娟派、陆锦花派、毕春芳派、张云霞派、吕瑞英派、金采风派、张桂凤派。
曾得到专业人士地区性推派的则有:竺水招派、陈佩卿派、毛佩卿派、金宝花派、高爱娟派,以及周大风创立的浙派越剧男女合演中基本男调。
越剧和黄梅戏有什么区别吗?
1、含义不同
越剧(汉语拼音为yuèjù,英语为Yue Opera)——中国第二大剧种 ,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2、来源不同
1852年(清咸丰二年)嵊县西乡马塘村农民金其柄创“落地唱书”。落地唱书是浙江嵊县以马塘村为主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开始演变为在农村草台演出的戏曲形式,艺人初始均为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故称男班,后来发展成越剧。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扩展资料:
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于安徽,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1920年的安徽《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
《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黄梅戏条目为:“黄梅戏,戏曲剧种。旧称‘黄梅调’。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
1959年,由安徽省文化局编、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戏曲选集》序中写道:“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歌,清道光以后流入安庆地区。”中国戏曲史家、戏曲理论家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中说:“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县采茶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梅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越剧
为什么越剧流派有那么多?各流派之间有什么不同?
这个流派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融入了很多现代元素,同时也受到地域的影响,每个流派都有特别明显的个人元素;比较典型的流派有袁派,傅派,戚派,毕派等等, 比如说袁派是很典型的越剧旦角流派,唱腔旋律很淳朴,节奏多变,表达感情的时候很真挚。
因为越剧流派非常的受欢迎,就很强调观赏性,很有特点,非常突出,非常有影响力,所以才会有如此多的流派;表现形式不同,唱法不同,服装不同,妆容不同,体现不同,唱法不同,曲调不同。
里面有很多不同的人物分支,然后他们代表的角色形象不一样,所以创办的派别不一样,比如说张派,这个派别的创始人是张云霞,是越剧中的旦角流派,曲调细腻婉转,然后音色是很柔和的。
因为越剧的唱腔有很多种方式,再加上这些流派,各自都有创新性,所以就会出现很多流派。各个流派之间的特点不一样,会不断的丰富表演的形式和唱腔,又有着自己的艺术风格。
引言:越剧包括了许多艺术因素,比如做、念、唱和剧目等,深受许多人的喜爱。它包括了许多流派,因为手法技巧和独特唱腔风格的缘故形成了不同的体系,艺术成就也是相当高的。越剧的唱腔丰富,生命力强,表演范围也特别广。
一、越剧流派那么多的原因因为越剧本来就是用真声本嗓来唱的,能够借助身体不同的部位发出不同类型的音色。因为每个人的嗓音条件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他们特有的腔慢慢就形成了有代表性的剧目,从而形成了各大流派。越剧主要有13流派,分别是尹、徐、毕、范、陆、戚、王、袁、金、傅、吕派,张(桂凤)派和张(云霞)派。比较活跃的有8种。
二、各流派之间的不同点有些人在起初的时候可能听不出来,但是听戏也像品酒一样,听的多了就会发现很好区分的。一般尹派听起来比较柔,比较撩,小腔多靠头部哼鸣,音域偏低。范派比较平稳刚健,代表角色有梁山伯。徐派的腔调起伏比较大,真假声切换,音域比较高,声音高亢,代表角色有贾宝玉。陆派比较清新,鼻腔归韵多,旋律记忆点比较明显且节奏明快。花旦中的袁派声音比较低厚,主要用胸腔发音,听起来比较凄美。傅派以头腔为主,比较高厚华丽,咬字偏紧。王派以口腔为主,声音低薄,听起来较为朴素。吕派以鼻腔为主,听起来比较甜美,以高脆为主,咬字偏松。
在中国众多的戏曲当中,越剧是非常年轻的剧种,至今也不过才100多年的历史,不仅深受许多老人的喜爱,就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青睐于它,流派众多,可以满足不同人的口味。
越剧小知识
1. 一些关于越剧的知识
越剧诞生于1906年,时称“小歌班”。
其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艺术——落地唱书。艺人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曲调沿用唱书时的〔呤哦调〕,以人声帮腔,无丝弦伴奏,剧目多民间小戏,在浙东乡镇演出。
1910年小歌班进入杭州,1917年到达上海,1920年起,演出用丝弦伴奏,因板胡定弦1—5两音,称〔正宫调〕。20年代初,剧种被称为“绍兴文戏”。
1923年7月,在嵊县施家岙开办了第一个女班。1925年坤伶施银花在琴师王春荣的合作下,产生了63定弦的〔四工调〕,成为绍兴文戏时期的主腔。
30年代初,女班大批涌现。这时期,除男班、女班外,还有男女混合演出的形式。
1938年名伶姚水娟吸收文化人参与对越剧的变革,称“改良文戏”。这时期,最有名的演员是被称为越剧四大名旦的“三花一娟”,即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小生为竺素娥、屠杏花、李艳芳;青年演员如筱丹桂、马樟花、袁雪芬、尹桂芳、徐玉兰、范瑞娟、傅全香等,都已崭露头角。
主要编剧有樊篱、闻钟、胡知非、陶贤、刘涛等。1942年10月,袁雪芬吸收新文艺工作者参加,对越剧进行比较全面的改革,被称为“新越剧”。
编导有于吟、韩义、蓝流、白涛、肖章、吕仲、南薇、徐进等。1944年9月起,尹桂芳、竺水招也在龙门大戏院进行改革。
此后,上海的主要越剧团都走上改革之路。“新越剧”重要标志之一,是编演新剧目,使用完整的剧本,废除幕表制。
内容大都是反封建、揭露社会黑暗和宣扬爱国思想。1946年5月,雪声剧团首次将鲁迅小说《祝福》改编为《祥林嫂》搬上戏曲舞台,标志着越剧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946年9月,周恩来副主席到上海,在看了雪声剧团演出后,指示地下党要做好戏曲界的工作。此后,地下党派了党员钱英郁、刘厚生、李之华及党的外围组织成员吴琛等,到越剧界担任编导。
在1946年袁雪芬被流氓抛粪事件中,1947年越剧“十姐妹”联合义演《山河恋》及为筱丹桂申冤的斗争中,进步文艺界、新闻界都给予了支持。唱腔方面,越剧改革有重大的突破。
“新越剧”在实践中扩大了表现内容,原来较明快、跳跃的主腔〔四工腔〕已不能适应。1943年11月袁雪芬演《香妃》时,1945年1月范瑞娟演《梁祝哀史》时,都在琴师周宝财的合作下,分别创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调腔〕和〔弦下腔〕。
后来这两种曲调皆成为越剧的主腔,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各自的流派唱腔。表演方面,一是向话剧、电影学习真实、细致地刻划人物性格、心理活动的表演方法;二是向昆曲、京剧学习优美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动作。
演员们以新角色的创造为基点融合二者之长,逐渐形成独特的写意与写实结合的风格。舞台美术方面,采用立体布景、五彩灯光、音响和油彩化妆,服装式样结合剧情专门设计,色彩、质料柔和淡雅,成为剧种艺术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
40年代的越剧改革,建立起正规的编、导、演、音、美高度综合的艺术机制。越剧观众的构成也发生了变化,除原来的家庭妇女外,还吸引来大批工厂女工和女中学生。
上海解放前夕,从事“新越剧”的几个主要剧团如“雪声”、“东山”、“玉兰”、“云华”、“少壮”,都受到中国 *** 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拥有大量观众。1949年上海解放,7月便举办了以越剧界人员为主的第一届地方戏剧研究班。
1950年4月12日,成立了第一个国营剧团——华东越剧实验剧团。1951年国营的浙江越剧实验剧团建立。
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剧院成立。党和 *** 重视民族戏曲,尤其是周恩来总理,对越剧艺术给予热情关怀。
建国初,为扩大越剧的表演手段,适应时代的需要。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和浙江的越剧团进行了男女合演的实验,创作演出了《风雪摆渡》、《未婚妻》、《斗诗亭》、《争儿记》、《山花烂漫》、《十一郎》等剧。
从50年代到60年代前期,创作出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艺术精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祥林嫂》、《西厢记》、《红楼梦》。除此之外,还有一大批优秀剧目蜚声大江南北。
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追鱼》、《碧玉簪》、《红楼梦》等被搬上银幕。从50年代初起,相继有一批越剧团从浙江、上海走向各地。
到60年代初,越剧已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1954年起,上海市戏曲学校开设了越剧班和越剧音乐班。
1958年起,浙江艺术学校也开办了几届越剧班。1960年上海越剧院开设了学馆和舞台美术班。
上海市虹口、南市、静安等区,也办起了学馆或戏校。有计划地培养出一大批越剧专业人才。
1977年1月起,一大批优秀传统剧目陆续恢复上演。上海越剧院还相继创作演出了新剧目《忠魂曲》、《三月春潮》、《鲁迅在广州》,塑造了现代史上历史伟人的形象。
浙江的越剧团,创作演出了《五女拜寿》、《汉宫怨》、《胭脂》、《春江月》、《桐江雨》、《花烛泪》等一大批优秀剧目。南京市越剧团也创作演出了《莫愁女》、《报童之歌》等好戏。
1978年,男女合演的《祥林嫂》被摄制成彩色宽银幕电影。《五女拜寿》、《莫愁女》、《春江月》、《桐江雨》、《花烛泪》等剧,相继被搬上了银幕。
一些五六十年代已成名的演员如陆锦花。
2. 有关越剧的一些知识
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
被公认的越剧流派有十三个,即袁雪芬派、范瑞娟派、尹桂芳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戚雅仙派、王文娟派、陆锦花派、毕春芳派、张云霞派、吕瑞英派、金采风派、张桂凤派。
扩展资料
越剧服饰的发展
越剧在小歌班初期,戏中角色的穿戴大多数借用生活中的衣衫、长袍、褂,扮官宦的也有用庙里的神像蟒袍。后来向绍兴大班行头主租用戏装,放在篾篓里,挑着走村跑镇,这是越剧最早出现的衣箱形式。
20世纪20至30年代绍兴文戏时期,受上海京剧衣箱制度影响,主要演员和群众演员的服装开始分开。主要演员穿“私彩行头”,由主要演员负责添置;一般演员及龙套、宫女等群众演员,穿“堂中行头”。
越剧服装设计开始于1943年,服装风格讲究轻柔、淡雅、清丽,后来成为我国戏曲服装中另一种服装风格样式。
古装衣是越剧的特色服装,在剧中年轻女子和中年妇女经常穿戴。上衣有水袖或本色连袖,外加云肩或飘带;长裙上搭配有短裙、或中裙、佩、腰带、玉饰。短、中、长裙又有折裥和无折裥之分。按身份不同,古装衣又分为仕女衣、民间衣、宫装衣。其特点是裙长衣短,胸腰收紧,形体分明。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越剧
3. 一些关于越剧的知识
越剧,它的前身是流行于浙江嵊县一带的“落地唱书”,至三十年代逐步发展成为“女子绍兴文戏”。
四十年代初女子越剧在上海蓬勃发展,在艺术上吸取了昆剧、话剧的营养,逐渐成熟。以袁雪芬、尹桂芳为代表的老一辈艺术家,较早地受到了中国 *** 的关怀,在体制和艺术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新编越剧《祥林嫂》的演出是越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正是这批老艺术家的勇于改革、积极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博采众长,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逐渐形成了各具艺术特色的越剧流派。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越剧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创作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等打批优秀剧目。
八十年代中期,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杭州成立,随之,浙江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小百花”现象。一大批优秀“小百花”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
如“二度”梅花奖获得者茅威涛,梅花奖得主周云鹃、吴凤花等,他们又代表了新一代的越剧艺人,在百花园里竞相绽放,预示着越剧事业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4. 戏曲有哪些小知识
戏曲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戏剧。戏曲的内涵包括唱念做打,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不同于西方将歌剧、舞剧、话剧。 戏曲
戏曲(traditional opera)中国五大戏曲剧是: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秦腔、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昆曲、粤剧、川剧、淮剧、晋剧、汉剧、湘剧、潮剧、闽剧、祁剧、莆仙戏、河北梆子、湖南花鼓、吕剧、花鼓戏、徽剧、沪剧、绍剧等六十多个剧种。 戏曲是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又说又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以集汉族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汉族的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红”、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一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戏曲始终扎根于汉族民间,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看戏至今仍然是汉族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一般说来,北方人多喜看京剧,南方人则多爱好越剧,各种地方剧种都有其自己的观众对象。远离故土家乡的人甚至把听、看民族戏曲作为思念故乡的一种表现。
5. 我想学习一些关于越剧理论的一些知识
史志研究类:我的建议是新出的《中国越剧大典》,比较贵,此外,还有《上海越剧志》、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236396430《中国越剧》、《越剧溯源》、《越剧史话》、《漫步越剧大观园》、《越剧博览》、《漫话越剧》、《越剧艺术欣赏》、《说戏论艺》、《重新走向辉煌》;传记艺术类:《袁雪芬的艺术道路》、《一代风流--尹桂芳》、《尹桂芳和尹派艺术世界》、《折桂越坛流芳百世--尹桂芳周年祭》、《德艺双馨——尹桂芳传》、《筱丹桂魂系上海滩》、《范瑞娟表演艺术》、《坎坷前面是美景--傅全香的艺术生涯》、《人比黄花瘦--李清照的艺术形象》、《徐玉兰传》、《越剧名优--商芳臣》、《齐天之红--徐天红》、《戚雅仙表演艺术》、《张云霞表演艺术》、《越剧之星--钱惠丽》、《越剧小百花掇英》、《海外游子陆锦花》(推荐)、《越剧名家艺术生涯》;影集画刊类:《越苑神韵--越剧名家大汇演》、《上海越剧改革五十周年特刊》、《合作静安四十年》、《尹桂芳舞台生活写照》、《范瑞娟越剧艺术影集》、《范派演唱会》、《傅全香艺术研讨会》、《戚雅仙表演艺术》、《募然又回首--茅威涛艺术专场》、《越剧博物馆》;声腔曲谱类:《越剧经典唱段100首》(连波著)、《中国越剧唱腔章法》、《越剧流派唱腔》、《越剧唱段选》、《18位著名越剧演员唱腔选》、《越剧唱腔欣赏》、《越剧唱腔精选》、《越剧大家唱》、《袁雪芬唱腔选集》、《尹桂芳唱腔选集》、《范瑞娟唱腔选集》、《傅全香唱腔选集》、《徐玉兰唱腔集成》、《赵志刚唱腔集》; 戏考剧本类:《落地唱书--越剧传统说唱》、《建国前女子越剧戏考》、《越剧小戏考》、《新编越剧戏考》、《中国越剧小百花名段集粹》、《勿忘曲--吴兆芬剧作选》、《杨东标剧作选》、《戚天法剧作选》、《顾锡东剧作选》。
6. 了解中国戏曲的一般常识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
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
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
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
中国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
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7. 戏曲知识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李凤琴 戏曲小知识一、戏曲主要种类简介1.昆曲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
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
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2.高腔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
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3.梆子腔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7.晋剧13.川剧。
8. 有关戏曲知识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李凤琴 戏曲小知识一、戏曲主要种类简介1.昆曲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
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
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433626535戏曲的代表。2.高腔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
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3.梆子腔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7.晋剧13.川剧。
9. 戏曲的知识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李凤琴 戏曲小知识一、戏曲主要种类简介1.昆曲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
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
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2.高腔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
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3.梆子腔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7.晋剧13.川剧。
越剧起源
越剧清末起源于浙江宁波嵊州(即春秋越国所在地而得名),最初是从曲艺“落地唱书”发展而成,后又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绍兴文戏”等。第一次称俗称越剧,1925年9月17日,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新中国成立后,更是统一称为“越剧”。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
越剧起源于浙江嵊县(今嵊州),是一种流行于江、浙、沪、皖、赣等地的传统戏曲艺术。越剧的前身是“落地唱书”,这种说唱形式在浙江嵊县一带的“田头歌唱”基础上发展而来,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演出书目。随后,越剧又经历了“沿门唱书”和“走台书”两个阶段,并逐渐形成了专业演出的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
越剧的曲艺形式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其表演形式也由最初的单纯自娱,经过半个世纪的演变,最终形成了完整的艺术形式。越剧的表演真切动人,展现出一种江南灵秀之气,大多数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也很多。
1910年左右,上海、杭州地区迎来了“小歌班”,这一时期是越剧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经过大批艺人、编剧的努力,越剧在剧目、题材编写方面不断开拓创新,在表演、音乐、语言等方面进行改革,并逐渐形成了以女子为主的演出团队。
新中国成立后,越剧的曲艺形式日益完善,风靡海内外。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将越剧列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越剧出自于哪里?
越剧出自哪里
1、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
2、简介
越剧(汉语拼音为yuèjù,英语为Yue Opera)——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 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8] )之一。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艺术名家
越剧老一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有袁雪芬(袁派)、尹桂芳(尹派)、范瑞娟(范派)、傅全香(傅派)、徐玉兰(徐派)、王文娟(王派)、戚雅仙(戚派)、张桂凤(张派)、陆锦花(陆派)、毕春芳(毕派)、张云霞(张派)、吕瑞英(吕派)、金采风(金派)、竺派(竺水招)等。
越剧出自于哪 快快快
浙江绍兴地区
京剧出自哪里越剧出自哪里有句出自哪里黄梅戏出自哪里评剧出自哪里
京剧出自北京,越剧出自浙江,豫剧出自河南,黄梅戏出自安徽,评剧出自河北
越剧是哪个省的?
越剧——中国五大戏曲种类之一,全国第二大剧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江南地区,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偿础。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越剧《是我错》出自哪出戏
赵文骏乡试夺魁,趾高气扬,遂以为状元及第,易如反掌。他嫌未婚妻李玉珍是小家之女,意欲退婚,而赵母抱孙心切,强令文骏与玉珍成婚。
洞房之夜,文骏提出与玉珍做对挂名夫妻,以兄妹相称。一年后,文骏上京赴试,劝玉珍再嫁,赵母也因玉珍未有生育而十分不满。玉珍忍受不了精神上的 *** ,投江自尽。恰被尚书李国伟救起,查问之下,方知玉珍乃是自己十年前战乱避难在此冲散的爱女。
文骏京试中第三十六名进士,放任海宁县县官,很不得意。中秋之夜,文骏对月长叹,无意中发现隔墙有一绝色女子,吟诗抚琴,他十分钦羡,但苦于门第悬殊,无法高攀。后李国伟获悉隔墙紧邻就是赵文骏,遂设计让文骏与玉珍见面。文骏见尚书千金就是前妻李玉珍,愧悔交集,百般认错。最后在李国伟周旋下,终于破镜重圆。
演员表:
刘丽华饰赵文骏
徐 璐饰李玉珍
俞少鹏饰李国伟
单林英饰赵 母
钱富英饰赵德福
舒雪芳饰春 梅
越剧是什么地方的剧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属于哪个省
越剧有上海越剧和绍兴越剧
越剧歌词莫将故人来比自身出自哪段
越剧歌词“莫将故人来比自身”(应该是“古人”不是“故人”)出自越剧《珍珠塔·前见姑》
越剧《珍珠塔·前见姑》(选段)
吴素英、陈佳敏
方 卿:姑娘啊,乞食漂母小韩信,困守破窑吕蒙正。这都是少年贫困后得志,何况侄儿我方卿。
方朵花:古人自有古人福,莫将古人来比自身。你本是吏部公子宰相后,河南首富是皆知名。却为何如今落难坟堂住,风扫地来月当灯。
方 卿:姑母啊,世上未见千年富,人间哪有万年贫。休笑我如今落难坟堂住,看日后金鞍白马出皇城。
方朵花:啊呀我咯宝贝呀!你若能金鞍白马出皇城,姑娘我是半夜梦里也笑醒。怎奈是世上虽无千年富,人间却有万年贫。且看那,古来多少读书子,潦倒一世不翻身。姑娘我虽不精通柳庄术,麻衣相法也懂三分。一眼看去勿会得错,劝阿卿啊~上京赶考作罢论。
"啊 姐姐 小生哪一处不寻到 却在这里“是出自哪里的? 应该是越剧或者昆曲中的
(电影《游园惊梦》经典唱段)紶 王祖贤: 吓姐姐!小生哪一处不寻到,却在这里。
姐姐,咱一片闲情,爱煞你哩!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宫泽小贤合: 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好处相逢无一言。
昆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