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弗洛伊德三大理论,弗洛伊德三大理论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30 19:48:55 浏览2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弗洛伊德的三大心理学理论是什么?

弗洛伊德的三大理论:
一、精神分域理论:
1、意识是人格的最表层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构成: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
2、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检查功能,不许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创伤性经验、不良情感以及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进入意识领域。
3、无意识: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情感。
二、人格结构理论:
1、本我(与无意识):最有力、能量中心(利比多)。生本能、性本能与死本能。自我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派生与本我,最理智和符合现实的部分。帮助本我根据现实可能性来满足。
3、超我: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按照道德原则行事。本我要满足专横本我的欲求,要应付严酷的现实环境,还要遵从神圣超我的规范。
三、性心理发展时期理论:
1、口腔期(出生到一岁左右):前期(0-8月)——吸吮吞咽;后期(8月-1岁)?——吞咽咀嚼吞食产生对养育者的亲密感,把自己与现实环境相分离—自我
2、肛门期(两岁至三岁左右):前期——排泄—解除内部压力—快感体验;后期——保持—痛与性刺激—引起关注
3、性蕾期(四岁至五岁之间):恋母恋父性别认同本我与自我冲突激烈
4、潜伏期(六岁到12岁左右):学习、活动、性本能受到抑制、种族系统天赋
5、生殖期(青春期):青春期开始,异性恋。性快感由口腔、肛门逐渐转移到性器官上。
6、成熟期(青春期以后):心理结构平衡不需要多少心理能量来压抑自己的本我冲动。恋亲情结已经完全或几乎完全消除。
扩展资料
弗洛伊德理论的认可和批评:
1、优势
弗洛伊德的观察为后来的人格理论和研究确立了方向。在他之后的多数人格理论家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从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借用了重要的精神分析的概念和假设,建立了自己的理论。
弗洛伊德被公认为建立心理治疗体系的第一人。没有弗洛伊德,心理治疗不可能发展成今天这样。诸如自由联想、催眠和释梦之类的方法,已经成为许多治疗师的标准工具。
调查发现,为数众多的年轻的或经验丰富的心理治疗师认为自己的取向是“精神分析的”。人们认为弗洛伊德推广了心理学的一些重要原理和概念并促进了它们的发展。心理学者今天研究的许多课题都源于弗洛伊德理论中的一个或多个概念,尽管它们不再具有弗洛伊德风味。
2、批评
弗洛伊德可能见过其他人的著作。在弗洛伊德的工作之前,许多“弗洛伊德”思想就曾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弗洛伊德捍卫者认为,弗洛伊德是第一个把许多零散观点组织成一套人类行为理论的人。根据弗洛伊德理论提出的许多假设是不可能验证的,支持者认为不能指责他不努力寻找证据支持其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他的理论的很多部分都是“发现”是他在精神分析的各个阶段仔细考察患者的陈述后得出的结果。一些批评针对弗洛伊德理论强调的重点和他的理论色调。他们认为弗洛伊德忽视或低估了人格的一些重要影响因素。
另一些人不同意弗洛伊德只强调本能,而不考虑社会文化对人格的重要影响。还有人认为,弗洛伊德倾向于关注人格障碍,而不是日常的心理机能和人格的积极面。

弗洛伊德三大理论

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最为著名的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现代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非常庞大,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他的三大理论:人格结构理论、精神发展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一、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的本质,包括了人的欲望和冲动;自我是人的意识和理智,可以控制本我;超我是人的道德和理想,是自我和本我的调和。
二、精神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提出了精神发展的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和青春期。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任务,而对于这些任务的完成情况,将会对个体的人格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防御机制是为了保护自我免受不良刺激的影响。心理防御机制包括了压抑、投射、转移、反抗、回避、否认和理性化等。这些机制可以帮助人们应对不同的情况,但是过度使用也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人格结构理论的操作步骤
一、了解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定义和作用。
本我是人的本质,包括了人的欲望和冲动,是人格结构中最基本的部分。自我是人的意识和理智,可以控制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超我是人的道德和理想,是自我和本我的调和,是人格结构中最高级的部分。
二、分析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本我和自我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自我可以控制本我,但是本我也可以影响自我。超我和自我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超我可以指导自我的行为,但是自我也可以反抗超我的指导。
三、应用人格结构理论来解释个体的行为。
人格结构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个体的行为,例如一个人的冲动和欲望可能会导致他做出不理智的决定,而超我则会指导他做出正确的选择。同时,人格结构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例如一个人的自我可能更加强大,可以更好地控制本我的欲望,而另一个人的本我可能更加强大,导致他更容易做出冲动的决定。
结语
弗洛伊德的三大理论对于现代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格结构理论、精神发展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都是非常重要的理论。通过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的行为和心理问题的产生。

弗洛伊德提出了什么理论??

弗洛伊德3个自我的理论具体是本我、自我、超我,感觉有几个“我”同时存在,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和精神分裂症无关。
弗洛伊德是一个心理决定论者,他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不例外,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愿望的达成。
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
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
社会文化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在原始社会中,人是弱小的,为了抵御大自然的侵害及其他生物的威胁,人唯有群居才能生存。而人与人之间本能的满足是相互抵触的,因此,为了共同地生活下去,人们就需要订立契约,互相做出约束。“文明只不过意指人类对自然之防御及人际关系之调整或累积而造成的结果、制度等的总和。”
此外,弗洛伊德还用自己的“俄狄浦斯情结”对图腾崇拜做出了解释。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_浅谈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摘 要】弗洛伊德最重要的贡献便是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而精神分析学说的构建是由本我、自我、超我这三个概念来完成的。本文分别探究这三个概念并分析它们相互关联的作用。  【关键词】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本人在不同的时期对于ego有不同的定义,最完整的是在《自我和本我》里。在这部重要的著作中,他提出人格的结构学说,把人格分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他认为完整的人格由这三大体系组成,它们的和谐统一才能构成一个心智健全的人。
  一、本我(ID)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是自己意识的存在和觉醒,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由于它要求得到眼前满足的一切本能的驱动力,通常被看成本能。弗洛伊德的本能概念具有三层基本的含义:“第一,本能被看作是存在于精神现象背后的一种力,是精神结构中固有的动力能量,而不是一种暂时的冲击;第二,这种力是不断来自生物体内部,源出于肉体组织,表现为一种‘肉体欲求’;第三,本能是内部刺激的一种心理效应,是‘肉体欲求’被传递到心理器官或作用于心灵时所表现的力,或者说,本能是在本我中获得了精神表现。总之,弗洛伊德把本能看作是来自生物体内部的一种固有的驱力,并通过心理器官决定着人的心身活动的态势。” ①因此,本我所具有的特性可概括为:无意识,无理性,要求无条件的得到满足,只遵循快乐原则;是一切本能冲动后面的性力的贮藏库;它收容了一切被压抑的东西,并保存有遗传下来的种族性质。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认为“本我”是追寻快乐的,是避免痛苦的,是无意识、无计划的。比如,婴儿生而会哭泣,会饮食;人生而喜欢享乐──从本源意义的角度考虑,这和动物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本我尊从快乐原则,不考虑时间,地点,方式,而是趋于寻求即时的满足,追求的是本能的心理能量的即时的释放和发泄。本我不能忍受任何挫折,没有任何顾忌忆。它不顾任何现实并且能够通过行动或通过想象已经得到想要得到的来获得满足──满足幻想与实际的满足一样的好。本我是没有理性、逻辑、价值观、道德感和伦理信条的。总而言之,本我是过分的,冲动的,盲目的,非理性的,非社会化的,自私的,并且是纵情享乐的。这种原始的,真实的,天性的意识会贯穿个人的一生,指导着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但本我的意识往往会拘禁自己,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和认可,更为严重的后果会阻碍自己的发展。于是,人便自然而然的进入了自我。
  二、自我(ego)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原始欲望的自然表现,指的是人格积极的控制、观察以及学习的功能。自我处于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结构的表层,代表理性和机智。人生活在社会上,就必须正视现实社会,行为要符合社会的需要,按照社会常识和逻辑行事。弗洛伊德指出:“自我功能的重要性表现在下面这一事实上,即在正常下,对能动性的控制移归自我掌握。这样,在它与本我的关系中,它就像骑在马背上的人,他必须牵制着马的优势力量;所不同的是:骑手试图用自己的力量努力去牵制,而自我则使用借来的力量。这个类比还可以进一步引申。假如骑手没有被马甩掉,他常常是不得不引它走向它所要去的地方;同样,自我习惯于把本我的欲望转变为行动,好像这种欲望是它自己的欲望似的。” ②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下,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它合乎逻辑,受现实原则支配;对本我之中的东西有检查权,防止被压抑的东西扰乱意识;它还要在超我的指导下,按外部现实的条件,去驾驭本我的要求。
  自我是与本我、超我相对应的,是一种心理结构。一个婴儿刚生下来是只有“本我”而没有“自我”的,但是当他开始探寻“我是谁”这个概念的时候,他开始真正的成为一名“人”。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贯穿的便是周围环境在大脑中的不断映象,所以“自我”可以称为“在现实环境约束下的自我”。比如,想玩游戏但“自我”控制你不能玩,因为今天的作业还没有完成。这就是“自我”。在现实常态中的自然人,自我就表现出形形色色的人格特点,反映在个体上就是有的人自我约束能力强些有些人差些,自我约束能力强的人表现为有修养但往往活的比较累,而性格中本我较多的人则活的比较率性,但犯罪分子往往多出于本我意识无法控制的人。
  三、超我(superego)
  超我是社会行为准则及形成的禁忌,指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道德理想、社会戒律和规范。它是人类心理功能的道德分支,包含了我们为之努力的那些观念,以及在我们违背了自己的道德准则时所预期的惩罚。作为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超我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它更多的是开发自己尚未开发出来的那些能力,而并非去做一些自己根本办不到的事情,体现了一种想冲破自己目前的状态而升华到一种新的境界的意识状态。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说,超我可以指一种不断进取、向上、创新的态度,是一种努力向善,努力表现成熟卓越的境界。超我从自我分化而来,大部分是无意识的。它是父母权威的内化,执行父母早年的职责(亦被认为遵循至善原则);可分为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和良心(对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惩罚);其主要作用是监督和控制自我。
  超我能够在非常原始的层次上发挥其功能,所以相对来说经不起现实的检验,也就是说,不能够依据不同的情境来改变自己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能够分辨思想和行动,就会对某些甚至没有导致行动的想法而感到内疚。此外,个体被非黑即白,全或无的判断所束缚并且追求完美。严格的超我表现为对诸如好、坏、评判、判决等字眼的过度使用。但是超我也能够通情达理和灵活而有弹性。例如:人们也许能够忘记自己或者别人的错,如果是出于意外事故或处于严重压力的情境之下。在成长的过程中,儿童将学会这些重要的区别并且学会不仅是以全或无,对或错,黑与白的方式来看待事情。
  由此看来,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是一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互动过程。也就是说,这三者是一个矛盾体,三者之间会冲突不断,本我、自我、超我会不断的相互斗争,而自己则是把握这一矛盾的主体。任何一方的过分突出,都有可能损害自己或有益于自己,这也就靠自己掌握分寸,看是把主体矛盾走向事物的正向还是走向事物的反向。本我在快乐原则的导向下,充分表现个体的本能与意愿的即时满足。超我在道德原则的鞭策下,使人格得以升华,人类本性与社会关系趋于完美。自我受现实原则的制约,作用于自我、超我与现实之间。超我按照至善原则行事,指导自我,限制本我。本我追求愉悦,超我追求完美,而自我则追求现实。人生的道路便是从本我到自我,然后再到超我的过程。每个人的人生历程都必须经历这三个阶段,但是未必每个阶段都是完整的。
  在人格的机构里,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人格的整体。只有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才能表现出一种健康状况。
  注释:
  ①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主义论评》,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72页。
  ②弗洛伊德著,林尘,张唤民,陈伟奇译:《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76页。
  【参考文献】
  [1](奥)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M].车文博主编,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
  [2]张卫霞.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思想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7.
  [3]王梓媛.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与文学批评[J].科技信息,2007(19).
  [4]李颖,王锦荔.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与大学生人格成长[J].成功(教育),2008(08).
  [5]林碧烽,张晓容.精神分析理论对人格教育的有益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0(03).

弗洛伊德的“三我”理论是什么?

弗洛伊德3个自我的理论具体是本我、自我、超我,感觉有几个“我”同时存在,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和精神分裂症无关。
弗洛伊德是一个心理决定论者,他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不例外,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愿望的达成。
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
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
社会文化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在原始社会中,人是弱小的,为了抵御大自然的侵害及其他生物的威胁,人唯有群居才能生存。而人与人之间本能的满足是相互抵触的,因此,为了共同地生活下去,人们就需要订立契约,互相做出约束。“文明只不过意指人类对自然之防御及人际关系之调整或累积而造成的结果、制度等的总和。”
此外,弗洛伊德还用自己的“俄狄浦斯情结”对图腾崇拜做出了解释。
弗洛伊德的三我理论指的是,本我,自我,超我。
第一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求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遵循快乐原则的。本我很容易被多巴胺所蒙蔽,只会为我的情绪和欲望所服务。
第二个是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忠诚从本我中分化出来,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这个自我是会根据当时的所处的环境和事件本身做出一定的判断。可以进行理性的思考。但还是容易被低沉的能量,也就是本我所迷惑。如果无法控制的话,就会降低能量流去。
第3个是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则。这个其实可以说是自我,要达到种阶段必须要通过冥想和不断的训练,才能够展现出超我的能力。
三我依次为“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对“三我”的论述是建立在他的“潜意识”理论上的。潜意识,简单地说,就是永远不可能直接感受到的但“确实”存在于内心的心理意识(类似于物理学中的“以太”一样,但弗认为潜意识“不是假想”的)。
弗的“潜意识”的意义非常丰富,请有兴趣者事先多了解。
本我,是完全遵从人的本能和欲望而形成的人格。
自我,是本我与超我融合而成的人格。自我既将“本我”的部分本能与欲望压制到了潜意识中,又将超我中的一些部分吸收到了自我中。
超我,是完全遵从社会伦理道德而形成的人格。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的人格更偏向于“自我”这个范畴,属于社会的主流人格,(这可能也解释了“自我”这个词的意思为什么广泛应用于非心理学的范畴)。开玩笑地说,本我是卑劣野蛮的,自我是普遍庸俗的,超我是圣洁高尚的。而粗略地说,本我和超我是相互排斥、相互矛盾的。
弗并没有对“本我”、“自我”、“超我”这三个“我”的本身作出好坏利弊的评价。他只是用这“三个我”来比拟“人格”,继而来说明他对精神疾病的心理病因的认识与分析。
弗洛伊德的“三我”理论是: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
本我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只受“快乐原则”的支配,盲目追求满足。人性的七宗罪傲慢、贪食、贪婪、愤怒、妒忌、懒惰、色欲某种意义上都能够代表着本我,能够为用户带来直接的快感。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能够满足用户本我的内容和活动都能够刺激用户进行有效活动。
2、自我
人格中意识部分,这部分在事实原则指导下,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自我负责与现实接触,是本我与超我的仲裁者,既能监督本我,又能满足超我。更多的体现为规则的遵守度,通过规则来协调本我和超我间的矛盾。
3、超我
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是人格中最后形成的而且是最文明的部分,它反映着儿童从中生长起来那个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行为标准,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理想部份。
除了极端反社会和反人类的群体,大部分人都具有在意社会道德伦理束缚,由道德律、自我理想等所构成的超我去监督与控制本我的冲动。超我是自我发展的最高阶段,包含了孤独,博爱,信仰,完善的自我。
/iknow-pic.cdn.bcebos.com/8718367adab44aed01db5945bd1c8701a08bfbfe"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8718367adab44aed01db5945bd1c8701a08bfbfe?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8718367adab44aed01db5945bd1c8701a08bfbfe"/>
扩展资料
1923年弗洛依德建立起了精神分析更为正式的结构模式,这一模式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概念所定义,它们代表了人类心理功能的不同侧面。依据理论,本我代表所有驱力能量的来源。个人心理功能的能量根源于生与死的本能,或者是性和侵犯性本能,这些本能是本我的一部分
在发挥其功能时,本我寻求解除兴奋和紧张以及释放能量。它依据快乐原则来运作,即追求快乐和回避痛苦。依据这样的运作方式,本我寻求立即的完全的释放。
它具有一个被宠坏的孩子的品质:当想要得到时,就要得到想要得到的。本我不能忍受任何挫折,没有任何顾忌忆。总而言之,本我是过分的,冲动的,盲目的,非理性的,非社会化的,自私的,并且是纵情享乐的。
参考资料来源:/baike.baidu.com/item/%E5%BC%97%E6%B4%9B%E4%BC%8A%E5%BE%B7%E4%BA%BA%E6%A0%BC%E7%90%86%E8%AE%BA/7065887?fr=aladdin"target="_blank"title="百度百科-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百度百科-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的“三我”理论是: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
本我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只受“快乐原则”的支配,盲目追求满足。人性的七宗罪傲慢、贪食、贪婪、愤怒、妒忌、懒惰、色欲某种意义上都能够代表着本我,能够为用户带来直接的快感。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能够满足用户本我的内容和活动都能够刺激用户进行有效活动。
2、自我
人格中意识部分,这部分在事实原则指导下,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自我负责与现实接触,是本我与超我的仲裁者,既能监督本我,又能满足超我。更多的体现为规则的遵守度,通过规则来协调本我和超我间的矛盾。
3、超我
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是人格中最后形成的而且是最文明的部分,它反映着儿童从中生长起来那个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行为标准,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理想部份。
除了极端反社会和反人类的群体,大部分人都具有在意社会道德伦理束缚,由道德律、自我理想等所构成的超我去监督与控制本我的冲动。超我是自我发展的最高阶段,包含了孤独,博爱,信仰,完善的自我。
扩展资料
1923年弗洛依德建立起了精神分析更为正式的结构模式,这一模式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概念所定义,它们代表了人类心理功能的不同侧面。依据理论,本我代表所有驱力能量的来源。个人心理功能的能量根源于生与死的本能,或者是性和侵犯性本能,这些本能是本我的一部分
在发挥其功能时,本我寻求解除兴奋和紧张以及释放能量。它依据快乐原则来运作,即追求快乐和回避痛苦。依据这样的运作方式,本我寻求立即的完全的释放。
它具有一个被宠坏的孩子的品质:当想要得到时,就要得到想要得到的。本我不能忍受任何挫折,没有任何顾忌忆。总而言之,本我是过分的,冲动的,盲目的,非理性的,非社会化的,自私的,并且是纵情享乐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最著名的理论有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它有以下几种基本理论:
一、精神层次理论
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潜意识,前意识和三个层次
二、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三、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
四、释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通过释梦可以治疗神经症。
五、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哪三个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如下:
1、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和神经病理学家,他是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梦是人们在睡眠状态下的一种心理活动,是潜意识中未解决的问题和欲望的表现。
2、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含着两个主要的部分,即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是我们能够觉察和意识到的心理活动,而无意识则包含人的本能、冲动、欲望和与社会规范相矛盾的想法。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无意识是心理活动的主要部分,它包括人的本能、冲动和欲望。
3、在睡眠状态下,人的意识被削弱,无意识的欲望和冲动得以表现出来,这就是梦的产生。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中未解决的问题和欲望的表现,它们在梦中以象征的形式出现,以保护个体在现实中不受伤害。
4、弗洛伊德进一步解释了梦的构造和象征意义。他认为,梦是由一系列的图像、情节和想法组成的,它们在梦中通常是没有逻辑和时间顺序的。为了隐藏真实的意义,梦中的象征往往采用比喻、夸张和扭曲的手法。
弗洛伊德的相关知识
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奥地利的神经病学家、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他的一生对心理学、哲学和医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弗洛伊德出生于1856年,逝世于1939年。他生活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奥地利,这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代。
2、弗洛伊德对心理学的研究始于他对神经症的研究。他发现,神经症患者常常在心理上受到压抑或存在内心的冲突。通过精神分析,他能够帮助患者揭示这些内心的问题,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心理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他认为,人的心理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的本能和欲望,自我是人的理智和意识,超我则是人的道德和价值观。他认为,人的心理平衡取决于这三个部分的协调与平衡。
4、弗洛伊德还提出了“潜意识”的概念。他认为,人的潜意识中隐藏着许多欲望、情感和记忆,这些都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压抑或遗忘的。潜意识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产生深远的影响,只有通过自我反思和心理治疗才能揭示它的真相。

弗洛伊德的观点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的弗莱堡市,毕业于维也纳大学,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其理论的框架和研究方式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心理学发展。 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 1919年成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最终形成。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1939年9月23日因口腔癌逝于伦敦。
观点:
1、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分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部分,潜意识是被压抑到意识下面的、无法从记忆中召回的部分通常是被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法律所禁止的内容或人的原始冲动以及和本能相关的欲望等。每一个心理活动,没有偶然或碰巧发生的,是由先前的事情所决定,包括口误、笔误、梦、各种神经症症状比如强迫、焦虑、疑病等。梦是通过压抑的欲望经过伪装的满足。
2、人格动力论
也就是本能,有生的本能(性本能)和死的本能(攻击本能),本能的基本活动过程分精神投入和反精神投入,前者使本能满足,后者阻止。本能无法满足就会移置如儿童的社会化是性本能受到父母、社会阻止而移置到社会活动上来。而种族偏见、战争则是攻击本能的移置。整个现代文化都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受阻的产物。
3、人格结构
自我、本我、超我。本我最原始,与生俱来,是无意识,无理性的,比如婴儿的人格。自我是经过环境反复教训从本我分化出来的部分,是理性的,识时务的。超我是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和发展的一部分作用是按照社会道德标准监督自我行为。
4、人格适应论
焦虑是自我遭遇危险的信号 分神经症焦虑、道德焦虑、现实焦虑。自我通过两种方式应付本我的威胁:阻挡冲动和干扰冲动,这叫自我防御机制。有压抑、替代、认同、投射、反向形成、合理化、退行。
5、人格发展论
包括心理性欲和早期经验在一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性。心理性欲有口唇期(出生后第一年)此期停滞的影响是咬手指,贪吃,爱冷嘲热讽等;肛门期(出生后第二年)此期停滞可能有便秘,吝啬洁癖,强迫;生殖器期(三至五岁)停滞可能同性恋;潜伏期(六至十二岁)兴趣被学习交友体育取代;生殖期发生于青春期。

佛洛依德创造了哪些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创立。

他早期三册作品,即“过失心理学”、“梦”、“神经病通论”,都是用性本能解释心理现象,所以又称为“性学三论”。

根据著名精神分析学家-阿帕波特(R.Apaport)总结,精神分析学说大致可以概括为五个观点。

分区观点,结构观点,动力观点,发展观点和适应观点。

一,分区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潜意识和意识两大层次。两者之间有前意识为中介。潜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这些内容因为与社会道德准则相悖,因而无法直接得到满足,只好被压抑在潜意识中。

前意识是介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一部分,他的功能就是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任务,他不允许潜意识的本能冲动到达意识中去。

意识则是心理结构的表层,他面向外部世界,是由外在世界的直接感知和有关的心理活动构成。

二,结构观点:

人格的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本我”代表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人格结构部分,是人格的基本结构。“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按照“现实原则”起作用的人格结构称为“自我”。

弗洛伊德把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超我”,“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感知外界刺激,了解周围环境,储存从外界获得的经验。

“自我”对“本我”发挥指导和管理功能。在考虑满足“本我”本能冲动和欲望的时候,不但要考虑外界环境是否允许,还要考虑“超我”是否认可。

三,动力学观点

第一,性本能即“力比多”,是心理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二,营养本能,营养本能作为自我保存的本能,也是自我发展的动力。

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两种本能,同时促进心理发展,这才是佛洛伊德心理动力学观点的全部。

四,发展观点

弗洛伊德发展观点是动力观点的延伸,即对心理动力的动态描述。他认为性心里的个体发展可分为如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口欲期(0-1岁左右),其快乐来源为唇、口、手指头,在长牙以后,快乐来自咬牙。

第二阶段,肛欲期(1-3岁),快乐来源为忍受和排粪便。

第三,生殖器期(3~5岁),其快乐来源为生殖部位的刺激和幻想,恋母或恋父。

第四,潜伏期(5~12岁),这时的儿童对性不感兴趣,不再通过躯体的某一部位而获得快感,而是将兴趣转向外部,发展各种知识和技能,以便应付环境的需要。

第五,生殖期(12岁以后),性欲逐渐转向异性,这一阶段起于青春期,贯穿于整个成年期。

五,适应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得以实现,必须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应对。两种本能的应对经历,构成人类的两种基本应对方式。

第一,因为主要的心理动力——性本能的活动与发展,是在每一个阶段与自我不断周旋中进行的,所以本我练就了一套方式,以求自己得到满足。例如“隐性梦”,就是性本能的一种应对方式——变相宣泄。

第二,自我保存本能。在个体发展中随时都要维护个体的安全,他对现实中一切危害生命的危险,必须及时反应,尽到自己的职守。在发现危险信号时,会形成“真实焦虑”,这是应对的开端。当自我把焦虑当成一种危险或不愉快的信号时,他就会做出反应,形成自我防御机制。

所谓自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在承受“本我”的欲望压力时,同时又顾及现实要求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自我”变形成了一种功能。

这种功能可以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用一定的方式调整自我欲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经过调整,可以使人们同时接受自我欲望和现实要求,从而不致引起情绪上的严重痛苦和焦虑。

不论是正常人还是神经症病人,都会使用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包括压抑,投射,置换,反向合理化,升华,转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