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思
-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思
- 3、名词解释:独尊儒术
-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什么意思
-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什么意思 简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什么意思
-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什么意思 对今后有什么影响
- 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哪个朝代
- 8、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思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思是废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学说。以后,凡是做官的人都要懂得儒家的学说,用儒家的思想来解释法律。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汉武帝开始图形。该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提出来的,意思是废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学说。以后,凡是做官的人都要懂得儒家的学说,用儒家的思想来解释法律。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古代的封建正统思想就开始确立了,但真正的全面确立是到了隋唐时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思是:废除儒家之外的学说,只尊重儒家的学说,即将儒家学说作为官方正统学说,凡入仕为官者都要学习儒家思想,以此强化中央集权,维护了封建王朝的统治秩序。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者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者是西汉思想家、政治家董仲舒。在汉武帝元光元年,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从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成为封建社会中实行千年的思想统治政策。
董仲舒将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名词解释: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汉武帝开始图形。该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汉武帝时实行,董仲舒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汉武帝开始图形。该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罢斥百家,独尊儒术。尊不就是提倡的意思嘛,就像现在的主旋律,不过那时候对思想的控制貌似更严厉,因为那时候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少,知识不普及,人民大众很容易被贵族集团及其狗腿子们从思想上压迫,让大家从心里鄙视敌视其他学说,视之为邪门歪道。在此顺便鄙视一下朱熹程颐程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
说到底儒术有力于皇权,磨灭人心中的血性,减少人民的反抗和造反。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指只注重儒学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是:在古代,发生了百家争政的现象,最终,儒家学取得了最终胜利,在政治上得到了国君的支持。这种现象,在一定的程度上推动了现代化的进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董仲舒传》中记载了董仲舒提议的原话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在《武帝纪赞》中,记载了汉武帝的做法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该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兼容”与“发展”特性,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近代中国史,率先揭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人是清末民初的著名思想家易白沙(1886-1921年),1916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孔子平议》一文。
扩展资料:
以孔丘为创始者的儒家法律思想,是建立在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以等级为基础的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主张“礼治”和“德治”,也就是“人治”。
儒家人治论的要旨在于:圣贤决定礼法;身正则令行;法先王,顺人情。儒家在礼与法的关系上强调礼治,在德与法的关系中强调德治,在人与法的关系中强调人治。
自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成为思想意识形态的一极,后世无非是对它进行修修补补,它独霸中国二千余年。封建思想实质上就是儒家思想,它至今仍然在现实社会中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并及于法律等各个层面。
物极必反,没有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单一的思想模式,造就的政治法律文化——那就是专制。
历史证明,人治和专制是一脉相承的。要建立现代司法理念,这种本土环境法律思想的人治化,与强调以制度、规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的法治观是格格不入的。儒家思想是建立现代司法理念的最主要的思想障碍。那就是法治观念先天不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什么意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怎么回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什么意思 简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什么意思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à chù bǎi jiā dú zūn rú shù]:罢黜,废弃不用;原指排除诸子杂说,专门推行儒家学说;也比喻只要一种形式,不要其他形式。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自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的统治政策:“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什么意思 对今后有什么影响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思是废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学说。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上的一件大事。
3、西汉初期,为了统一封建思想,巩固封建统治,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的核心是罢黜诸子百家,只允许通晓儒家学说的人做官,以此来统一思想,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这一政策指导下,汉朝在太学设立五经取士,用儒家经典来教育贵族子弟。选拔官吏,也以儒家学说为标准,从此,儒家思想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唯一的统治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4、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而作为一种成熟的制度亦同样成为定型。从此以后,在学术和仕进上,儒家被定为一尊,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
5、独尊儒术在最初起到了统一思想、统一舆论、稳定国家的作用,但后来却成为封建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禁锢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特别是个性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哪个朝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政治家董仲舒在汉武帝元光元年提出的思想主张,出自《举贤良对策》。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吸收各家思想,结合当时西汉的社会现实,创建了“大一统”学说,使儒学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思是: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同时设立五经博士,明经取士,凡入仕为官者都要学习儒家思想。
董仲舒的介绍
董仲舒是西汉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汉武帝元光元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董仲舒的著作很多,有一百多篇文章、词赋传世,尚存的有《天人三策》、《士不遇赋》、《春秋繁露》及严可均《全汉文》辑录的文章两卷、董仲舒一生历经三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
独尊儒术
独尊儒术
独尊儒术,全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在政权和国家上层建筑中完全使用儒家思想。该名词源于1916年,是易白沙在《青年杂志》上发表的《孔子评议》,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用孔子为傀儡,垄断天下之思想,使失其自由。”
在春秋战国时,各国思想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策略方针,影响了各自国家的政策。至秦朝时,政府推行法家思想建立国家基本政策,秦始皇时有“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说法。
汉朝建立后,废除了原秦朝的禁书政策,原战国各学派思想逐渐恢复,尤以儒家及道家两派为盛。汉朝初期各君主主要奉行“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惟七国之乱平定后,汉朝中央政府权威空前强大,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急切需要大一统的思想标准。
但是随着国家的发展,到汉武帝时,日益需要完整及深厚的哲学思想来维护政权的权威。由于当时的学者还是各尊各道,无统一的思想。
汉武帝即位后,权臣卫绾、田鼢和窦婴等主张尊崇儒术,贬抑法家,同主张道家思想的窦太后展开政治斗争,建元二年(前139年),窦太后一度得胜。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后去世,支持儒家的官员重新得势。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于元光元年(前134年)征召天下著名儒生入长安策问。
其中著名儒生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应该“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得到汉武帝的赞同,在全国的思想及仕进上只采用儒家思想的观点。
此后,汉武帝大量任用儒生为官,同时张汤和杜周等人主张以《春秋》决狱,逐渐使通晓儒家经典成为为官为吏的必要条件之一,儒家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
但是,汉武帝尊崇的儒术同孔子的思想出现了很大的区别,该时期的儒术成为了以原儒家思想为主体,大量吸纳其他诸子百家思想的一种新的思想体系,后来的史学家称之为独尊儒术。汉后历代,一直将儒家思想作为政权的核心思想,统治了中国历史的大多数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