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明朝万历三大征三大案
- 2、万历三大征是什么?
- 3、万历三大征是哪三大战争?万历三大征援朝之战凭什么赢?
- 4、明朝万历年间的“三大征”是什么
- 5、万历三大征指的是哪三次战役?你认为有什么影响?
- 6、万历三大征对明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 7、万历三大征如何
- 8、万历三大征 (1592年-1600年)
明朝万历三大征三大案
三大征:宁夏之役,播州之役,支援朝鲜抗击日本侵略的朝鲜之役。
三大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
1、宁夏之役:即镇压哱拜之乱。哱拜原为蒙古族人,嘉靖年间降明,积功升都指挥。万历初为游击将军,统标兵家丁千余,专制宁夏,多蓄亡命。
2、播州之役:播州位于四川、贵州、湖北间,山川险要,广袤千里。自唐杨端之后,杨氏世代统治此地,接受中央皇朝任命。二十八年,征兵大集,二月,在总督李化龙指挥下,明军分兵八路进发。六月,明军入城,播州平。
3、朝鲜之役:即援朝逐倭(日本)之战。万历二十年,掌握日本大权的丰臣秀吉命加藤清正、小西行长率军从对马攻占朝鲜釜山,又渡临津江,进逼王京(今汉城)。
万历三大征是什么?
明神宗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八年(1592-1600)在西北、东北、西南边疆接连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征讨,被称作万历三大征。分别为平定哱拜叛乱的宁夏之役、平定日本丰臣秀吉入侵的朝鲜之役、平定杨应龙叛乱的播州之役。三战皆胜,但明朝的国力也损耗巨大。明人茅瑞征有万历三大征考附东夷考略,瞿九思有万历武功录十四卷。
宁夏之役(万历二十年二月十八日至九月十八日,1592)
朝鲜之役(第一次:万历二十年,1592;第二次:万历二十六年,1598)
播州之役(万历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六月,1599-1600)
明史载:“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其冬,朝鲜用兵,首尾八年,费帑金七百余万。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匮”(卷三百五陈增传)。又卷百二十三王德完传:“近岁宁夏用兵,费百八十余万;朝鲜之役,七百八十余万;播州之役,二百余万”。据此可以粗略统计出这八年间国家的军事开支高达一千一百六十余万两白银。
1、镇压哱拜之乱的宁夏
2、征播州
3、抗日援朝——征朝鲜,打日本
万历三大征
中国明代万历年间平息叛乱的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和支援朝鲜抗击日本侵略的朝鲜之役的统称。
①宁夏之役。即镇压哱拜之乱。哱拜原为蒙古族人,嘉靖年间降明,积功升都指挥。万历初为游击将军,统标兵家丁千余,专制宁夏,多蓄亡命。哱拜于二十年二月十八日,纠合其子哱承恩、义子哱云及土文秀等,嗾使军锋刘东旸叛乱,此后东旸自称总兵,以拜为谋主。明廷特调副麻贵驰援,四月 ,又调李如松为宁夏总兵,以浙江道御史梅国桢监军,统辽东、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进行围剿。将宁夏城团团包围,并决水灌城。叛军失去外援,城内弹尽粮绝,同时内部发生火并,哱拜之乱全部平息。
②播州之役。播州位于四川、贵州、湖北间,山川险要,广袤千里。自唐杨端之后,杨氏世代统治此地,接受中央皇朝任命。明初,杨铿内附,明任命其为播州宣慰司使。万历初为播州宣慰司使,骄横跋扈,作恶多端,并于万历十七年公开作乱 。明廷起用前都御史李化龙兼兵部侍郎,节制川、湖、贵3省兵事,并调刘綎及麻贵、陈璘、董一元等南征。二十八年,征兵大集,二月,在总督李化龙指挥下,明军分兵八路进发。六月,明军入城,播州平。后分其地为遵义、平越二府,分属四川、贵州。
③朝鲜之役。即援朝逐倭(日本)之战。万历二十年,掌握日本大权的丰臣秀吉命加藤清正、小西行长率军从对马攻占朝鲜釜山,又渡临津江,进逼王京(今汉城)。朝鲜国王李昖沉湎酒色、弛于武备,军队望风而溃。朝鲜八道几乎全部沦陷。在这种形势下,明廷应朝鲜之请,出兵援朝。十一月,战争基本结束。3次战役虽取得胜利,但也使明王朝的人力物力遭受巨大损失,成为导致明代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万历三大征是哪三大战争?万历三大征援朝之战凭什么赢?
万历三大征是哪三大 明朝万历明神宗在位期间,曾经发生过三次闻名中外的重大战役,这三次战役被合称为万历三大征。那么万历三大征是哪三大?这三场战役发生的原因、背景还有最终结果都是什么呢?
关于万历三大征是哪三大战争?据记载这三大战役分别是发生在明王朝疆土的西北、西南还有朝鲜地区的宁夏之役、播州之役、朝鲜之役。这三大战役对明王朝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经历重重波折万历三大战争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由李如松领导的宁夏之役、李化龙领导的播州之役以及李如松和邢玠领导的朝鲜之役,这三大战役对平定蒙古人的叛乱、抗击日本政权的入侵以及平定苗疆土司的叛乱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震慑性的作用。然而任何一场战争的背后必定会付出沉重的代价,无论是在资金花费还是人财伤亡、人民和平安定等方面万历三大征都有很大的影响,据史书记载,这三次战役粗略计算大至花费了明朝国库一千一百六十多万两白银,损失惨重。
万历三大征是哪三大?包括宁夏之役、朝鲜之役和播州之役的万历三大征,虽说这是三次战役却历经了连续的八个年头。从万历二十年的宁夏之役开始,直到万历二十八年播州之役结束。这八年使得明朝元气大伤,战争对于明朝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也是导致明朝后来灭亡的关键原因之一。
万历三大征援朝之战凭什么赢 万历二十年的明朝已经走末期,在动荡中摇摇欲坠的帝国在这个时候却突然经历了一场战争。当时的朝鲜遭受日本的进攻,明朝在接受朝鲜的求救后出兵镇压日本。这便是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援朝之战。那么万历三大征援朝之战凭什么赢?处于盛极而衰的大明帝国拥有了什么制胜法宝呢?
战争从万历二十年(1952年)起始直到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结束,历时七年,耗费白银将近有八百万两,出动士兵数量有数十万人,可谓十分惨烈。然而明朝仍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并且万历三大征中的另外两次平叛也获得胜利,成为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战争奇迹。日本占据了诸多优势条件,如武器装备和战略决策等方面,仍大败于明朝,其中是有原因的。
万历三大征援朝之战凭什么赢?首先在于人和。日本水军有着一个被称为“海贼大名”的将领,此人名叫九鬼嘉隆,但是他在和明朝的战争中却遇到了了世界海战史上的一个天才将领——李舜臣,此人当时任职朝鲜全罗道水军节度使。李舜臣指挥着曾被击溃又重组的水军破坏了丰臣秀吉“水陆并进”的企图。还有祖承训、李如松等身经百战的将领。可以说援朝之战能赢多有赖于这些善于打仗的优秀将领们。其次是地利。日军进攻过程中其实补给是十分困难的,在科技条件远不如今天的明代,想要远渡来到中国东海岸也许不是难事,但是得靠长期的战争和频繁的补给。值得一提的是,天皇禁止使用有关车轮的东西,在战场上得力的火炮没有合适的运载工具,日军对火炮的运用一无所知。因此,明军的火炮成为了无往而不胜的利器。再次,明朝在陆战不断战胜日军,这也是取得海战最后胜利的重要原因。这就是援朝之战为什么能赢。
据此,万历三大征援朝之战的胜利明显是有充分的原因的。此次战争后,丰臣秀吉的实力被彻底打散,也失去了掣制德川家族的实力,从而使日本遭受了损失,阻碍了其发展的脚步。
万历三大征到底有没有好处 万历三大征指的是公元1592年至1600年间李如松平叛蒙古的宁夏之役、李化龙西南平叛苗疆的播州之役、和李如松、麻贵对战日本的朝鲜之役。三大征虽然都取得了胜利,但历时时间长,军资耗费过度,给明朝带来了十分严重的财政危机。那么,在弊端如此明显的情况下,为何还要进行三大征呢?万历三大征到底有没有好处?
自从万历十五年(1587)起,万历的皇帝就基本不怎么上朝了,但却时刻关心着朝政,对政治变动洞察得一清二楚。万历年间的明朝对周边仍然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努尔哈赤从八次朝拜,被封为“龙虎大将军”。当时,明朝一边镇压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叛乱,一边又对付欲以剑指朝鲜的日本军队。可以说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十分辉煌的战绩。所以万历三大征到底有没有好处得答案是肯定的。
万历三大征的好处首先是平叛了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维护了国内的稳定统一,同时也维护了与周边地区的和谐发展局面,为国家在和平的环境下发展赢得了条件和时间,保障了明朝的领土完整。并且沉重打击了丰臣秀吉,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日本的统一发展。其次,三大征历时时间久,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事实上这三大征对明朝的财政并没有造成巨大的后果,财政仍有盈余。可以说,万历三大征援朝之战是有好处的。
明朝万历年间的“三大征”是什么
分别为平定哱拜叛乱的宁夏之役、平定日本丰臣秀吉入侵的朝鲜之役、平定杨应龙叛乱的播州之役。三战皆胜,但明朝的国力也损耗巨大。 宁夏之役,又称明平哱拜叛乱。
哱拜原为蒙古人,嘉靖年间投降明廷,以功升都指挥。暗中蓄养亡命之徒。万历十七年(1589年),哱拜以副总兵致仕,其子哱承恩袭为指挥使。万历二十年三月,哱拜与刘东旸杀宁夏(今银川)巡抚党馨及副使石继芳,焚毁公署。逼总兵官张惟忠以党馨“扣饷激变”奏报,连陷河西四十七堡,占宁夏为王。全陕震动。
三月四日,总督魏学曾恢复河西四十七堡,唯宁夏镇迟不能复,调副将麻贵驰援,又调李如松为宁夏总兵等进行围剿。兵部尚书石星计划以黄河之水灌淹宁夏城,魏学曾力主招安。万历帝将他革职查办,以叶梦熊取代魏学曾。九月,刘东旸杀土文秀。哱拜自尽,哱承恩等被部卒何世恩擒下,在西安被处死。至此宁夏平定,梦熊居功不傲,“让功学曾及诸将敢战者”,官复原职。
朝鲜战争
万历朝鲜战争,又称朝鲜壬辰卫国战争;日本称之为文禄之役,第二次称之为庆长之役,或合称为文禄庆长之役,朝鲜征伐,征韩;南、北韩称之为壬辰倭乱,第二次称之为丁酉再乱;中国称为朝鲜之役,与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合称为万历三大征。这场战争由日本前关白丰臣秀吉在1592年(壬辰年,中国万历年间,日本文禄、庆长年间)派兵侵略朝鲜引起。因中国是朝鲜的宗主国,故向中国求援,明神宗应请求派军救援,明朝联军最终获胜;日本占领朝鲜并以之为跳板进攻中国的企图破灭,丰臣秀吉也在战争末期死去。他死后不久,日本军队全部从朝鲜撤退。
播州之役
播州之役是万历年间镇压杨应龙叛乱的一场战争。
唐朝末年杨端割据播州,洪武五年(1372年),杨铿降明,此后被视为苗疆土司,前后历经二十九代。万历十四年(1586年),又赐杨应龙都指挥使衔。万历十七年杨应龙叛乱,烧杀掳掠。时叛时降,反复不定。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贵州巡抚江东之以都指挥使杨国柱讨之,杨朝栋等迎战于飞练堡(今贵州翁安东北),明军夺占三百落,杨军佯败设伏于天邦囤。杨国柱不知是计,一战失利,国柱战败被俘,骂贼不屈,与经历潘汝资等俱死,三千人全军覆没。明廷遂罢免江东之,以郭子章代之。起用前都御史李化龙兼兵部侍郎,节制川、湖、贵州诸军事。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万历二十八年,李化龙指挥明军分兵八路进发——总兵刘綎出綦江(播州的北面),马礼英出南川,吴广出合江,曹希彬出永宁,童无镇出乌江,朱鹤龄出沙溪,李应祥出兴隆卫,陈璘出白泥,每路约三万人,共计二十余万人。明军一路势如破竹,其中又以刘綎部最善战,三月二十九日破娄山关(今贵州遵义县北九十里),娄山关既失,播州无险可守。四月十六日杨应龙退守海龙囤(贵州遵义西北)。五月十八日,明军会师于海龙囤下,轮番进攻,杨应龙则令士兵以滚木、礌石阻挡。应龙的第一勇将杨珠为炮击死。六月刘綎大破大城。六月初六日,杨应龙知大势已去,与二妾周氏、何氏自缢死[1]。其子杨朝栋、弟杨兆龙,应龙妾田雌凤等被捕,明军入城,播州全境平定。此役前后历时114天,耗费了湖广、四川、贵州三省财力,约二百余万两。十二月,李化龙班师回朝,磔杨朝栋、兆龙等于市。平播之役后,明廷取消土司制度,实行改土归流,置遵义、平越二府。
宁夏之役
即镇压哱拜之乱。哱拜原为蒙古族人,嘉靖中降明,积功升都指挥。万历初为游击将军,统标兵家丁千余,专制宁夏,多蓄亡命。万历十七年,以副总兵致仕,子哱承恩袭职。十九年,火落赤等部犯洮河告急,拜自请率所部三千人往援,至金城,见各镇兵皆出其下,归途取路塞外,戎兵亦远避之,因益骄横,有轻中外之心。巡抚党馨每抑裁之,并核其冒饷罪,哱拜因于二十年二月十八日,纠合其子承恩、义子哱云及土文秀等,嗾使军锋刘东旸叛乱,杀党馨及副使石继芳,纵火焚公署,收符印,发帑释囚。胁迫总兵官张惟忠以党馨“扣饷激变”奏报,并索取敕印,惟忠自缢死。此后东旸自称总兵,以拜为谋主,以承恩、许朝为左右副总兵,土文秀、哱云为左右参将,占据宁夏镇,刑牲而盟。出兵连下中卫、广武、玉泉营、灵州(今宁夏灵武)等城,惟平虏坚守不下。叛军又以许花马池一带听其住牧为诱饵,得套部蒙古首领著力兔等相助,势力越加强大,全陕震动。三月四日,副总兵李昫奉总督魏学曾檄,摄总兵事进剿,但叛军恃套部蒙古支持,势甚强。此后,明朝特调副麻贵驰援,贵率苍头军在攻城同时,阻击套部蒙古,斩获甚多。四月,又调李如松为宁夏总兵,以浙江道御史梅国桢监军,统辽东、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进行围剿。七月,麻贵等捣毁套部大营,追奔至贺兰山,将其尽逐出塞。各路援军在代学曾为总督的叶梦熊的统帅下,将宁夏城团团包围,并决水灌城。叛军失去外援,城内弹尽粮绝,同时内部发生火并,九月十六日刘东旸杀土文秀,承恩杀许朝,后周国柱又杀刘东旸。军心涣散。李如松攻破大城后又围哱拜家,拜阖门自尽,承恩等被擒,至此,哱拜之乱全部平息。
播州之役
播州位于四川、贵州、湖北间,山川险要,广袤千里。自唐杨端之后,杨氏世代统治此地,接受中央皇朝任命。明初,杨铿内附,明任命其为播州宣慰司使。万历初,杨应龙为播州宣慰司使,骄横跋扈,作恶多端,并于万历十七年公开作乱。明廷对杨应龙之乱举棋不定,未采取有力对策。因此应龙本人一面向明朝佯称出人出钱以抵罪赎罪,一面又引苗兵攻入四川、贵州、湖广的数十个屯堡与城镇,搜戮居民,奸淫掳掠。二十六年,四川巡抚谭希思于綦江、合江(今四川泸州东)设防。次年,贵州巡抚江东之令都司杨国柱率军三千进剿,失利,杨国柱被杀。明廷罢江东之,以郭子章代之。又起用前都御史李化龙兼兵部侍郎,节制川、湖、贵三省兵事,并调刘綎及麻贵、陈璘、董一元等南征。二十八年,征兵大集,二月,在总督李化龙指挥下,明军分兵八路进发,每路约三万人。刘綎进兵綦江,连破楠木山、羊简台、三峒天险。又败应龙之子朝栋所统苗军。巾帼英雄秦良玉与其丈夫马千乘亦率兵攻下金筑等七寨,并偕同酉阳等土司军一起攻下桑木关为南川路战功第一。其他几路明军也取得胜利。三月底,刘綎攻占娄山关,四月,杨应龙率诸苗决死战,又败。綎进占杨应龙所依天险之地龙爪、海云,至海龙囤(今遵义西北),与诸路军合围之。六月,刘綎又破大城。应龙知大势已去,与二妾自缢,子朝栋等被执,明军入城,播州平。后分其地为遵义、平越二府,分属四川、贵州。
朝鲜之役
即援朝逐倭(日本)之战。万历二十年,掌握日本大权的丰臣秀吉命加藤清正、小西行长率军从对马攻占朝鲜釜山,又渡临津江,进逼王京(今汉城)。朝鲜国王李昖沉湎酒色、弛于武备、政治腐败,军队望风而溃。李昖逃奔平壤、后又奔义州(今新义州东北)。日军进占王京后,毁坟墓,劫王子、陪臣,剽掠府库。又攻入开城、平壤。朝鲜八道沦陷七道。在这种形势下,明朝应朝鲜之请,出兵援朝。但援军因兵少力弱,地理不熟,游击史儒战死,副总兵祖承训仅以身免。明廷得败讯后,以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集四万兵马赴朝。次年正月进攻平壤,击败小西行长部,获平壤大捷,此后又复开城,扭转战局。后又进逼王京,但在距王京三十里的碧蹄馆因轻敌中伏,损失惨重,李如松险些阵亡。三月,刘綎、陈璘率军抵朝。明军扼临津、宝山等处,并断日军粮道,日军缺粮,不得不放弃王京,退缩至釜山等地,开始与明军谈判。为争取时间,明兵部尚书石星力主和议。但因日本提出以大同江为界等无理要求,谈判破裂。二十五年日军再次发动进攻,明神宗朱翊钧下石星等于狱,以邢玠为蓟辽总督,因李如松战死,任命麻贵为备倭大将军,调蓟辽、宣府、大同、山西、陕西兵及福建、吴淞水兵援朝,又募川、汉兵等往援。次年二月,明军兵分四路,中路李如梅、东路麻贵、西路刘綎、水路陈璘,分道向釜山挺进,陈璘与朝鲜水军将领李舜臣紧密配合,在海上打败敌人最精锐的小西行长所部,八月,丰臣秀吉死,日军撤兵,中朝联军乘势进击,日军大败。但李舜臣和明军老将邓子龙也在与日军的露梁海之战中牺牲。十一月,战争基本结束。主要战役有碧蹄馆战役,南平血战,釜山攻防战,露梁海战等等
平定西北的哱拜叛乱——宁夏之役
抗日援朝(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文禄庆长之役
平定西南的杨应龙反叛——播州之役
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1573~1619)年间平息叛乱的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和支援朝鲜抗击日本侵略的朝鲜之役
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1573~1619)年间平息叛乱的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和支援朝鲜抗击日本侵略的朝鲜之役。
找到的、、、
明神宗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八年(1592-1600)在西北、东北、西南边疆接连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征讨,被称作万历三大征。分别为平定哱拜叛乱的宁夏之役、平定日本丰臣秀吉入侵的朝鲜之役、平定杨应龙叛乱的播州之役。三战皆胜,但明朝的国力也损耗巨大。明人茅瑞征有《万历三大征考》附东夷考略,瞿九思有《万历武功录》十四卷。
宁夏之役,又称明平哱拜叛乱。
哱拜原为蒙古人,嘉靖年间投降明廷,以功升都指挥。暗中蓄养亡命之徒。万历十七年(1589年),哱拜以副总兵致仕,其子哱承恩袭为指挥使。万历二十年三月,哱拜与刘东旸杀宁夏(今银川)巡抚党馨及副使石继芳,焚毁公署。逼总兵官张惟忠以党馨“扣饷激变”奏报,连陷河西四十七堡,占宁夏为王。全陕震动。
三月四日,总督魏学曾恢复河西四十七堡,唯宁夏镇迟不能复,调副将麻贵驰援,又调李如松为宁夏总兵等进行围剿。兵部尚书石星计划以黄河之水灌淹宁夏城,魏学曾力主招安。万历帝将他革职查办,以叶梦熊取代魏学曾。九月,刘东旸杀土文秀。哱拜自尽,哱承恩等被部卒何世恩擒下,在西安被处死。至此宁夏平定,梦熊居功不傲,“让功学曾及诸将敢战者”,官复原职。
dedecms.com
朝鲜战争
万历朝鲜战争,又称朝鲜壬辰卫国战争;日本称之为文禄之役,第二次称之为庆长之役,或合称为文禄庆长之役,朝鲜征伐,征韩;南、北韩称之为壬辰倭乱,第二次称之为丁酉再乱;中国称为朝鲜之役,与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合称为万历三大征。这场战争由日本前关白丰臣秀吉在1592年(壬辰年,中国万历年间,日本文禄、庆长年间)派兵侵略朝鲜引起。因中国是朝鲜的宗主国,故向中国求援,明神宗应请求派军救援,明朝联军最终获胜;日本占领朝鲜并以之为跳板进攻中国的企图破灭,丰臣秀吉也在战争末期死去。他死后不久,日本军队全部从朝鲜撤退。
播州之役
播州之役是万历年间镇压杨应龙叛乱的一场战争。
唐朝末年杨端割据播州,洪武五年(1372年),杨铿降明,此后被视为苗疆土司,前后历经二十九代。万历十四年(1586年),又赐杨应龙都指挥使衔。万历十七年杨应龙叛乱,烧杀掳掠。时叛时降,反复不定。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贵州巡抚江东之以都指挥使杨国柱讨之,杨朝栋等迎战于飞练堡(今贵州翁安东北),明军夺占三百落,杨军佯败设伏于天邦囤。杨国柱不知是计,一战失利,国柱战败被俘,骂贼不屈,与经历潘汝资等俱死,三千人全军覆没。明廷遂罢免江东之,以郭子章代之。起用前都御史李化龙兼兵部侍郎,节制川、湖、贵州诸军事。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万历二十八年,李化龙指挥明军分兵八路进发——总兵刘綎出綦江(播州的北面),马礼英出南川,吴广出合江,曹希彬出永宁,童无镇出乌江,朱鹤龄出沙溪,李应祥出兴隆卫,陈璘出白泥,每路约三万人,共计二十余万人。明军一路势如破竹,其中又以刘綎部最善战,三月二十九日破娄山关(今贵州遵义县北九十里),娄山关既失,播州无险可守。四月十六日杨应龙退守海龙囤(贵州遵义西北)。五月十八日,明军会师于海龙囤下,轮番进攻,杨应龙则令士兵以滚木、礌石阻挡。应龙的第一勇将杨珠为炮击死。六月刘綎大破大城。六月初六日,杨应龙知大势已去,与二妾周氏、何氏自缢死[1]。其子杨朝栋、弟杨兆龙,应龙妾田雌凤等被捕,明军入城,播州全境平定。此役前后历时114天,耗费了湖广、四川、贵州三省财力,约二百余万两。十二月,李化龙班师回朝,磔杨朝栋、兆龙等于市。平播之役后,明廷取消土司制度,实行改土归流,置遵义、平越二府。
万历三大征指的是哪三次战役?你认为有什么影响?
这三场战役指的是宁夏之役,播州之役,朝鲜之役。这三场战役最后都是胜利的,维护了国家的和平统一,避免了国家出现分裂的情况,维护了华夏。
分别指的是,宁夏之役,播州之役,朝鲜之役,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沉重的打击了边缘的势力,巩固了中央的统治。
宁夏之役, 朝鲜之役, 播州之役 ,更好的稳固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维护国家的完整,奠定了在亚洲的主导地位。
在大明万历年间,发生过三次较大规模的对内对外战争,分别是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的讨宁夏叛将哱拜之战,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抗倭援朝之战和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的播州之战。这三次大征虽然都是以胜利结局,较快的消耗了张居正“万历新政”改革以来所积累下来的财政收入,加快大明迈向衰败的步伐。
宁夏战役嘉靖年间,鞑靼人哱拜得罪其部族首领,他的父兄都被杀害,他侥幸逃脱后,投奔大明。
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在御史周弘禴的举荐下哱承恩,宁夏巡抚党馨安排哱承恩、土文秀西进参与平定河州叛乱。
河州叛乱平息后,哱拜见到沿途各镇兵马实力皆在自己之下,难免对明军心生不屑。
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三月,哱拜父子唆使军队哗变,杀死巡抚党馨以及副使石继芳,总兵张维忠被逼自缢,不从之人都被击杀。哱拜被封为谋主,刘东旸被任命为总兵。叛军势如破竹地攻陷了玉泉营、中卫、广武等地,河西一带望风披靡。
总督陕西、延、宁、甘肃军务的魏学曾安排副总兵李昫攻灵州,游击赵武攻鸣沙洲,他坐镇花马池。渡河后,李昫很快收复了四十七座城堡,哱拜退守宁夏城。
双方相持于宁夏城内外,宁夏巡抚朱正色、甘肃巡抚叶梦熊、监军御史梅国桢,诸大将刘承嗣、董一奎、李如松先后到来,还是没能攻下宁夏。
魏学曾硬攻不下,想使用反间计,令刘东旸等人刺杀哱拜,结果派出的人一个被杀,一个被捕。
哱拜此时也没闲着,积极联系蒙古部族作为外援。蒙古的援兵被明军麻贵等人截击,被斩一百三十余人后,蒙古援兵大惊退走。魏学曾与叶梦熊、梅国桢定计水淹宁夏。八月,明军水灌宁夏城,九月城开始崩塌。
魏学曾因久攻宁夏不下,引起了万历皇帝的不满,叶梦熊替代魏学曾称为总督。叶梦熊通过卖油郎李登再行反间计,令哱拜与刘东旸相互猜疑。两方被忽悠得互斗,哱承恩开城门投降,李如松带兵进城后,哱拜绝望自杀,叶梦熊进城后,投降的两千余人皆被斩杀。哱承恩被押解京城,凌迟于市。
宁夏之战持续时间大约半年之久,耗费银两几乎二百万两纹银。
援朝抗倭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丰臣秀吉正是发动了对朝鲜的战争,其目的为侵犯大明。
万历皇帝派出使者薛潘出使朝鲜,对朝鲜国王李昖说明朝将派出十万军队援助朝鲜。没想到丰臣秀吉很快就攻打到了平壤,李昖君臣急忙逃到了爱州。
大明派出史儒和戴朝弃率两千人为前锋,祖承训率三千人在后,前往抗倭援朝。在平壤附近,由于道路不熟又正值暴雨,明军首战失利,只有寥寥数骑逃走。
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正月初七,李如松亲提大军直抵平壤城下,攻东南面,祖承训外罩朝鲜军服,内穿明军战服从南面攻城,倭寇看到朝鲜军不以为意,祖承训来到城下,脱下外面朝鲜军服,倭寇大惊,急忙分兵抵抗。李如松副将已从小西门登城,李如松的兄弟李如柏也从大西门进入。游击吴惟忠被炮弹伤到胸部,仍然顽强高呼督战指挥。李如松战马被炮弹击中而死,他换战马继续战斗,堕落战壕后,跳出后,继续麾军前进。
主将李如松亲冒矢石,带动了明军的士气,将士们一鼓作气,顺利攻下平壤城。斩首倭寇一千二百余人。倭寇退守风月楼。夜半时分,倭寇在小西行长的率领下渡大同江,退守龙山。参将查大受率三千精兵潜伏东江间道,又杀敌三百六十余人。
正月十九日,李如柏收复开城。之前被倭寇占领的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四道也被收复。
平壤一役,歼灭倭寇万余,明军战死七百九十六人,伤一千四百九十二人。
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丰臣秀吉又从水陆两路进犯,占领海军要塞和南部各地。
第二年,明朝派出十四万大军再次援助朝鲜,明军与朝鲜水军兵分三路,合作迎战,迫使倭寇朝鲜半岛的南端岛山。倭寇由于战线拖延过长,士兵疲于奔命,屡战屡败,士气格外低下。
明军充分发挥自身火器的优势,大败倭寇。
十一月,加藤清正率军逃跑,倭寇纷纷败退,大明和朝鲜联军大胜。击沉敌舰数百艘,全歼了倭寇水军。倭寇陆军完全被孤立,仓皇逃窜,大明援朝抗倭获得了彻底胜利。
播州之役 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贵州巡抚江东之派都司杨国柱率领三千人讨伐播州杨应龙,杨国柱殉国,全军覆没。当时朝鲜战争已经结束,朝廷决定一次性解决西南边疆杨应龙的问题,万历皇帝任命李化龙节制四川、湖广、贵州三省军事,调遣东征的将领前往协助剿灭杨应龙。
第二年,大明各路军队基本集结到了四川贵州附近。李化龙亲自部署,兵分八路,每路三万人,共二十余万。杨应龙挑选了最精锐的刘綎作为首战的对象,他长子杨朝栋率军出战,杨朝栋差点被俘。
首战胜利后的明军士气大振,在刘綎的率领下一直攻入娄山关下。娄山关是杨应龙老巢海龙囤的门户,这两处都是易守难攻之处,经过两个月的鏖战,都被刘綎攻破。杨应龙自缢,其子杨朝栋、其弟杨兆龙被俘,押解进京后被凌迟处死。
万历三大征的影响后世对于万历三大征有褒有贬,个人认为站在万历皇帝的角度看三大征是必须要打的。万历三大征均以胜利而告终,维护了明朝疆域的安全统一,对后世的影响无疑是积极正面的。西南东北两线作战的背后也耗费了巨大的军力和财力,让明朝中后期的国库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使东北地区的努尔哈赤有了壮大的机会。
万历三大征对明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万历三大征对明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万历三大征指的是公元1592年至1600年间李如松平叛蒙古的宁夏之役、李化龙西南平叛苗疆的播州之役、和李如松、麻贵对战日本的朝鲜之役。三大征虽然都取得了胜利,但历时时间长,军资耗费过度,给明朝带来了十分严重的财政危机。那么,在弊端如此明显的情况下,为何还要进行三大征呢?
自从万历十五年(1587)起,万历的皇帝就基本不怎么上朝了,但却时刻关心着朝政,对政治变动洞察得一清二楚。万历年间的明朝对周边仍然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努尔哈赤从八次朝拜,被封为“龙虎大将军”。
当时,明朝一边镇压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叛乱,一边又对付欲以剑指朝鲜的日本军队。可以说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十分辉煌的战绩。所以万历三大征到底有没有好处得答案是肯定的。
万历三大征的好处首先是平叛了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维护了国内的稳定统一,同时也维护了与周边地区的和谐发展局面,为国家在和平的环境下发展赢得了条件和时间,保障了明朝的领土完整。
并且沉重打击了丰臣秀吉,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日本的统一发展。其次,三大征历时时间久,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事实上这三大征对明朝的财政并没有造成巨大的后果,财政仍有盈余。可以说,万历三大征援朝之战是有好处的。
任何事情都讲究得到就要付出的道理,万历三大征也不例外。三次战役的连连胜利虽然使明朝人扬眉吐气了不少,但是也让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万历三大征费用的开支和消费高到让人瞠目结舌的地步,这用金钱累积起来的胜利为大明王朝赢得最后一点尊严和光彩。
在茅瑞征的《万历三大征考》和翟九思的《万历武功录》中都曾记录下了万历三大征费用方面的银两花费情况。《明史》中也曾经记载下三场战役最终的支出情况,宁夏之役用金二百余万,这年冬天,朝鲜之役从头至尾的八年共用去七百余万,后来的播州之役也用去二三百万金。一场场战争接踵而至,一笔笔银两毫不疼惜地支出,国库终究崩溃不成。
很多评论家都对万历三大征持消极态度,觉得万历三大征费用的大量支出最终导致国家衰亡。大笔金钱的支出也只是赢得了短暂的胜利而已。其实,不然。实际上明代末期与后金之间的战事对军费的消耗更甚,高达六千余万两,与之前的三大征相比完全是天上和地下的区别。所以,万历三大征费用的开销并没有使国库走向崩溃。
明朝万历三大征是发生在明神宗万历帝年间,大明王朝史上轰动一时,是受千万众人瞩目的大事。万历三大征前后绵延了十多年,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明朝万历三大征是明王朝在西南、西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的军事活动,是明王朝军事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包括宁夏之役、朝鲜之役和播州之役的万历三大征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中国明代万历年间发生的这三大战役都是在那个年代必须要出兵的战争。对于万历三大征的评价后世也有些许截然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对万历三大征的评价,一方面有着很多积极的观点。一个国家要想安定和平就不需要有一个稳固的政权结构,宁夏和播州之役的目的就是为了平定叛乱、稳定政权;而朝鲜之役的加入更是为了打击日本侵略亚洲的野心,紧密中朝关系,从而促进国家安全。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双面性。
万历三大征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消耗了明王朝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有资料评论万历三大征的发生时后来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万历三大征损失了众多人才将领,消耗了大量物力财力,从而导致国家经济危机。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万历三大征虽然胜利了,但是对于国家发展而言却是失败的!
由此可见,对于万历三大征的评价既有正面的积极影响,又有反面的消极意义。宁夏之役和播州之役平定了明朝的两次叛乱、稳定了政局;朝鲜之役打击了日本侵略东亚的野心,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然而其最大的失败之处就是没有合理的规范其资金,没有制定出合理的战略规划。可见战略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的重要意义。
万历三大征如何
全打赢了。
万历三大征指的是:宁夏之役,朝鲜之役,播州之役。
1、宁夏之役
蒙古人哱拜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二月十八日纠合其子承恩、义子哱云及土文秀等叛乱。三月四日,副总兵李昫奉总督魏学曾檄,摄总兵事进剿,但叛军甚强。
此后,明朝调麻贵驰援。四月,又调李如松为宁夏总兵,以浙江道御史梅国桢监军,统辽东、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进行围剿。
七月,麻贵等捣毁套部大营,追奔至贺兰山,将其尽逐出塞。各路援军在代学曾为总督的叶梦熊的统帅下,将宁夏城团团包围,并决水灌城。
又施反间计,使哱拜集团内部发生火并,李如松攻破大城后又围哱拜家,哱拜自缢,哱承恩等被擒。至此,哱拜之乱全部平息。
2、朝鲜之役
1588年,日本太阁丰臣秀吉基本统一日本后,为了平息国内武士对分封不均的不满并为削弱各个诸侯势力,决定对外发兵,以获取更多的土地。
1592年3月,丰臣秀吉共调动军队九个军团共15万人渡海至朝鲜作战,以宇喜多秀家为总指挥官。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丰臣秀吉以朝鲜拒绝攻明为由,于4月正式开始了对朝战争。
日军在战争初期处于优势,一个月攻陷朝鲜京城,驱逐朝鲜国王李昖。明朝集结辽东军及三千戚家军约4万人由宋应昌、李如松统领,奔赴朝鲜作战。
日军在平壤之战大败后后撤,而明军因兵力也无法进行大规模作战,在碧蹄馆之战后双方开始议和。在1595年,战争第一阶段基本结束。
1597年正月,日军14万大军再侵朝鲜。朝鲜二次求援,明朝初次调集4万兵力赴朝救援,后续不断增兵,最高至7万。日军在丰臣秀吉死后难以为继,遂全部从朝鲜半岛撤退。
3、播州之役
万历十八年(1590)始,杨应龙与明政府的关系逐渐恶化,万历二十四年(1596),杨应龙公开反叛,挑起战端,播州之役爆发。
战争初期,由于明王朝毫无准备,杨应龙占据优势,但随着明王朝平播力量的增强,战争态势发生了逆转。万历二十八年(1600)杨应龙最后的据点-海龙屯被明军攻占,杨应龙自杀,播州之役结束。
播州之役历时114天,明王朝集四川、贵州、湖广八省之力,出兵24万,耗银约二百余万两,最终平定杨氏叛乱。
这三场大战巩固了中华疆土,维护了明朝在东亚的主导地位。
扩展资料:
由于万历三大证(宁夏之役、朝鲜之役、播州之役)的接连进行,战争对明朝国力产生了巨大消耗,仅播州之役集四川、贵州、湖广八省的力量,耗银约二百余万两。
战争旷日持久,赋税日益增加,使生存压力极大的百姓走向了官逼民反的道路。播州之役后,因为加税加赋不断激增,全国各地接连爆发了流民起义。
更因为连年征战导致了明王朝衰落,而给了满清的崛起机会。明王朝调集20余万大军远赴西南平定播州之乱,其中一大部分的精锐力量都来自于常年驻扎东北的军队。
这些军队内调后,明朝在东北的军事力量大大削弱。明廷无暇顾及东北,让东北女真族有了崛起的大好时机。
努尔哈赤在东北招兵买马,不断扩充实力,进而逐步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强大的后金政权。而明军于萨尔浒之战的惨败揭开了明王朝衰落的序幕——明朝在东北完全丧失主动权,接连丧师失地,战线一直延烧到山海关附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万历三大征
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1573年—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这三场大战巩固了中华疆土,维护了明朝在东亚的主导地位。 宁夏之役自1592年(万历二十年)二月十八日延至九月十八日。朝鲜之役第一回冲突自1592延至1593年(万历二十至二十一年);第二回冲突自1597延至1598年(万历二十五至二十六年)。播州之役自1599延至1600年(万历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
这三场大战巩固了中华疆土,维护了明朝在东亚的主导地位。宁夏之役自1592年(万历二十年)二月十八日延至九月十八日。朝鲜之役冲突自1592延至1593年(万历二十至二十一年)冲突自1597延至1598年(万历二十五至二十六年)。
播州之役自1599延至1600年(万历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 而实际上万历时期大规模军事行动还包括万历十一年(1583年)至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的明缅战争,以及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与后金的萨尔浒之战。
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
1、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
2、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
3、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
扩展资料:
朝鲜之役
公元1592年,掌握日本大权的丰臣秀吉命加藤清正、小西行长率军从对马攻占朝鲜釜山,又渡临津江,进逼王京。朝鲜国王李昖沉湎酒色、弛于武备、政治腐败,军队望风而溃。李昖逃奔平壤、后又奔义州。日军进占王京后,毁坟墓,劫王子、陪臣,剽掠府库。
又攻入开城、平壤。朝鲜八道沦陷七道。在这种形势下,明朝应朝鲜之请,出兵援朝。但援军因兵少力弱,地理不熟,游击史儒战死,副总兵祖承训仅以身免。明廷得败讯后,以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集四万兵马赴朝。
次年正月进攻平壤,击败小西行长部,获平壤大捷,此后又复开城,扭转战局。后又进逼王京,但在距王京三十里的碧蹄馆因轻敌中伏,损失惨重,李如松险些阵亡。三月,刘綎、陈璘率军抵朝。明军扼临津、宝山等处,并断日军粮道。
日军缺粮,不得不放弃王京,退缩至釜山等地,开始与明军谈判。为争取时间,明兵部尚书石星力主和议。但因日本提出以大同江为界等无理要求,谈判破裂。二十五年日军再次发动进攻,明神宗朱翊钧下石星等于狱,以邢玠为蓟辽总督。
因李如松已经在与蒙古人的战争中战死,所以任命麻贵为备倭大将军,调蓟辽、宣府、大同、山西、陕西兵及福建、吴淞水兵援朝,又募川、汉兵等往援。次年二月,明军兵分四路,中路董一元、东路麻贵、西路刘綎、水路陈璘。
分道向釜山挺进,陈璘与朝鲜水军将领李舜臣紧密配合,在海上追击敌人最精锐的小西行长所部。八月,丰臣秀吉死,日军撤兵,明朝联军乘势进击,日军战败。但明军史儒和明军老将邓子龙也在与日军的露梁海之战中死亡。十一月,战争基本结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万历三大征
万历三大征 (1592年-1600年)
万历三大征(1592年 - 1600年)
万历三大征是明神宗万历二十年至廿八年(公元1592-1600年)间,先后在帝国西北、东北、西南边疆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
三役分别为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抗击日本丰臣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明虽三战皆胜,但国力亦蒙受重大耗损。
宁夏之役自1592年(万历二十年)二月十八日延至九月十八日。
朝鲜之役第一回冲突自1592延至1593年(万历二十至廿一年);第二回冲突自1597延至1598年(万历廿五至廿六年)。
播州之役自1599延至1600年(万历廿七年至廿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