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唇亡齿寒的典故,唇亡齿寒的典故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30 03:09:51 浏览2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唇亡齿寒的典故 唇亡齿寒的故事简介


  唇亡齿寒讲的是晋献公要攻打虢国,将玉石和宝马当作礼物送给虞国来借路。于是虞国借了路,而晋献公消灭了虢国之后,回来的时候又剿灭了虞国的故事。

   唇亡齿寒的典故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消灭虢国。可是想要消灭虢国的话,就必须先经过虞国。这个时候大夫荀息建议,把晋献公的美玉和宝马,送给虞国国君,请求借道。晋献公一开始有点舍不得,但是苟息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于是晋献公便同意了苟息的计策。

  果然不出所料,虞君看见礼物之后,非常高兴,答应借道。大夫宫之奇听说之后,赶紧阻止说:“不行啊!虞国和虢国就象牙齿和嘴唇的关系,没有了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彼此帮助,万一虢国被消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但是虞君并没听宫之奇的劝说,还是借道了。宫之奇知道虞国灭亡的时间不远了,就带着家人离开了虞国。
  果不其然,晋国军队消灭了虢国之后,回来的时候顺便又消灭了虞国。

唇亡齿寒出自哪个典故

唇亡齿寒
【词义】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嘴唇没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用法】
用来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一方受到打击,另一方必然不得安宁。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典故】
春秋初期,晋国邻近有虞、虢两个小国。晋献公为了拓展疆土,决定南下攻虢,但虞邻虢的北境,为晋攻虢的必经之途。晋献公害怕二国联合抗晋,于是采用大夫荀息各个击破之计,先向虞借道攻虢,再伺机灭虞。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
年),晋献公派荀息携带美女、骏马等贵重礼品献给虞公,请求借道攻虢。虞公贪利,又被荀息花言巧语所迷惑,不听大臣劝阻,不但应允借道,还自愿作攻虢先锋。晋虞联军攻下虢国重镇下阳,使晋控制了虢虞之间的要道。周惠王二十二年,晋又故计重演向虞借道。虞臣宫之奇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明虢、虞地理相连,利害攸关,虢亡虞必亡,劝虞公绝不能答应借道。但虞公认为:晋、虞是同宗,不会相欺,拒不听劝。十月,晋军围攻虢都上阳,十二月破城灭虢。后晋军班师暂住虞国休整,乘虞不备,发动突然袭击,俘虏虞公,灭了虞国。

唇亡齿寒的典故

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唇亡齿寒的典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唇亡齿寒的典故1 亡: 失去。嘴唇没有了,牙齿暴露于外,就会感到寒冷。谓失去一方,另一方就受到威胁损害。语出《左传·僖公五年》。
公元前655年,晋国想消灭虢(guó)国。但到虢国中间必须经过虞国,晋国于是派使者向虞国借道。虞国大夫宫之奇极力反对。他对虞公说:“虢国和虞国是互相依存的近邻,如果虢国亡了,虞国也就难以自保。晋国是不可相信的,过去我们吃过借路的苦头,现在可不能再上当了。俗话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虢国和虞国之间的关系就是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但是虞公不听,说晋侯不会伤害虞国,最后借道给晋。
晋国军队顺利通过虞国后,很快便将虢国消灭。晋军在回师途中,即赖在虞国驻下不走。不久,晋军袭击虞国,虞公被俘,虞国便告灭亡。
现“唇亡齿寒”用来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唇亡齿寒的典故2 典源出处
《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 (颊骨) 车 (牙床) 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而虞公“弗听,许晋使。”后晋先借道灭虢,返回时再灭虞。杨伯峻注:“唇亡齿寒,《赵策》、《齐策》 皆云‘唇亡则齿寒’,《韩非子·存韩篇》、《庄子·胠箧篇》、《吕氏春秋·权勋篇》、《淮南子·说林篇》作‘唇竭则齿寒’,《韩策》作‘唇揭者,则齿寒’。竭与揭皆反举之意,此盖当时俗语,各人所道微异耳。”后人用“唇亡齿寒”,多指虞、虢一事。
释义用法
虞国臣子宫之奇说,虞、虢两国相邻,相互依存,就像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一样,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会随之灭亡。后用此典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用典形式
【唇亡】 清·黄遵宪:“岂有行人真坐罪,忍看邻国到唇亡。”
【唇齿】 唐·高适:“股肱瞻列岳,唇齿赖长城。”
【辅车】 宋·刘筠:“处末加骈拇,于中或辅车。”
【忌唇齿】 宋·张孝祥:“比邻寒亡忌唇齿,君但勤渠送川纸。”
【唇齿国】 唐·杜甫:“战连唇齿国,军急羽毛书。”
【唇齿累】 明·李东阳:“惜哉鹬蚌功,误为唇齿累。”
【唇亡齿枯】 唐·白居易:“不知箭折弓何用,兼恐唇亡齿亦枯。”
【暮虢朝虞】 金·元好问:“洛阳城阙变灰烟,暮虢朝虞只眼前。”
唇亡齿寒的典故3 韩楚交战,韩国为小国,急谴使者外出求救,来到秦国的这个使者叫做尚靳,当时秦国的国君是昭公,但是真正把持国政的却是穰侯魏冉和昭公的母亲宣太后,无论尚靳说的天花乱坠,秦国就是不愿意出兵(具体原因,大概与秦国正在进行西进战略不愿意与楚国正面交锋有关)后来尚靳急了,居然就在咸阳著书立说指斥秦国不义。
秦国脸面上也不好看,见打发不走这个牛皮糖,干脆来了个更绝的,由宣太后召见使者尚靳。
宣太后是战国时期乃至我国古代的著名美女之一,青年丧夫,风韵尤存,见到尚靳进殿一双脉脉含情的眼睛在尚靳身上上下扫来扫去。
尚靳本来以为宣太后召见事情大有转机,没想到一个成熟MM与自己对上了眼,被电的不知所以,所幸,国家大事在身不可耽误,当堂慷慨承词,洋洋洒洒把唇亡齿寒的道理说了个通彻,自以为可以打动这个在宫中没有见识过什么大世面的未亡妙人。
宣太后终于开口了:“尚帅哥讲的好有道理哦,不过以我妇人之见……”
下面就是载于历史当庭史官记录下的话语“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韩,兵不众粮不多,则不足以救韩。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尚靳哭了,是的,尚靳真的哭了
他被耍了个通透,秦国根本没有出兵的意思,宣太后出面不过是把无赖嘴脸摆到了及至——我们就是妇人之见,你们爱说什么说什么去吧,我们根本不在乎。
秦国并非不想和楚国作战,不过确实是时机未到,没有任何的好处,后来宣MM(嗯宣其实是尊号不是名字)任用武安君白起,千古杀神,打的楚国赵国屁滚尿流的时候却一点也没有迟疑。
那么宣MM当初到底说了些什么啊?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就是:
“帅哥啊,美女我当时侍奉死老公的时候,他坐在人家身上,人家就会觉得好累的耶。可是他整个身子趴在人家身上的时候,人家却一点也不累的吗!这个是为什么呀,帅哥应该知道的咩,因为后面那个姿势人家舒服啦。那么帅哥你要我们去帮韩国,发兵少了没用,发兵多了日费千金,你们韩国又能给我们什么好处呢?喏,帅哥你说对不啊。”
两千年后,清朝的王士桢对宣太后这段语录唉声叹气,说:“此等话语,出于妇人之口,入于使者之耳,载于国史之笔,皆大奇!”
所以说王士桢永远都登不上朝堂之高,你管它说的都是些啥呢,只要达到了国家目的,就都是管用的话。
尚靳拿嘴唇牙齿来打比方,谁知道宣太后水准更高,全身都上阵了,区区唇齿部分岂能敌得过全身乎哉?再说宣太后的道理浅显易懂,只要是正常人就不敢说自己听不明白。于是尚靳不得不败下阵来。
妇人之见远比唇亡齿寒更寒。
唇亡齿寒的典故4 亡:失去。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假:借复:再次表:外围
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清·梁启超《论支那独立之实力与日本东方政策》:“诚所谓自撤藩篱,招~之戚而已。
唇齿相依、息息相关休戚相关
隔岸观火、素昧平生
口无遮挡
春秋时期,晋国为攻打虢国,晋王采纳大将荀息的建议,送晋王的玉石与宝马给虞王,向虞国借道攻虢。虞王不接受宫之奇邻国之间就是嘴唇与牙齿的关系的观点,允许晋国借道攻虢,结果晋灭虢后三年就消灭虞国,夺回宝物。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样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彼此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唇亡齿寒的典故5 那位西方的霸主比齐桓公还有两招儿,气量大,毅力强,什么事都沉得住气。他就是秦国的国君秦穆公。秦穆公一向低着头苦干,也不跟中原诸侯争地盘。他认为要做大事得有人才,单凭一两个人是不顶事的。他就想尽办法搜罗天下人才。还真给他找到了好些个。第一个人物叫百里奚。他和宁戚一样,也是给人家看牛的.,秦穆公可请他来当相国。
百里奚是虞国人[虞国,在山西省平陆县东北,在三门峡附近]。三十多岁才娶了个媳妇儿杜氏,生个儿子叫孟明视[孟明视,姓百里,名视,字孟明,所以叫孟明视;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人就这么连字带名地叫,而不提姓,例如下文有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等]。两口子恩恩爱爱,就是家里贫寒。他打算出去找点事做,可又舍不得媳妇儿和孩子。有一天,杜氏对他说:“大丈夫志在四方,怎么能老呆在家里呐?你现在年富力强,不出去做事,难道赶到老了才出去吗?家里的事你放心,我也有一双手呐!”百里奚听了他媳妇儿的话,决定第二天就出门。当天晚上,两口子直聊了大半夜。第二天杜氏预备些酒菜,替男人送行。家里还有一只老母鸡,杜氏把它宰了。可是灶底下连劈柴也没有,杜氏就把破门的门闩当柴火烧。又煮了些小米饭,熬点儿白菜,叫他阔阔气气地吃一顿饱饭。他临走的时候,杜氏抱着小孩儿,拉住男人的袖子,眼泪是再也忍不住了,就抽抽啼啼地说:“你要是富贵了,千万别忘了我们娘儿俩。”百里奚也眼泪汪汪地劝了她一番。他离开家乡,到了齐国,想去求见齐襄公,可是没有人给他引见,只好流落他乡,过着困苦的日子。后来他什么都没有了,又害了病,只好要饭过日子。等到他到了宋国,已经四十多岁了。在那边他碰见个隐士叫蹇叔[蹇ji唇亡齿寒的历史典故n三声]。两个人一聊,挺对劲儿,就成了知己朋友。可是蹇叔也不是挺有钱的,百里奚不能跟着他过活,只好在乡下给人家看牛。
后来这两个好朋友跑了好几个地方,想找一条出路,可是怎么也找不到个适当的主人。蹇叔说:“大丈夫宁可没有事干,可不能投错了主人,失了节操。要是投靠个坏主人,半途而废,这就是不忠;跟着他一块儿受罪,又是不智。做不成大事,落个不忠不智的名儿,何苦呐?还是回去吧!”百里奚想着他的媳妇儿,打算回到虞国去。蹇叔说:“也好,虞国的大夫宫之奇是我的朋友。我也想瞧瞧他去。”他们俩就到了虞国。蹇叔去看他朋友,百里奚去瞧他媳妇儿。百里奚到了本乡,找到了以前的住处。可是他的媳妇儿和孩子哪儿去了呐?问问街坊四邻,全说不知道。也许改嫁了,也许死了。百里奚好像掉了魂似地在门口愣了半天,想起他媳妇儿劈门闩炖母鸡的情形,不由得直掉眼泪。他媳妇儿的声音还挂在他耳朵边:“你要是富贵了,千万别忘了我们娘儿俩!”他鼻子里哼哼地苦笑了一声,说:“还说富贵呐!”他不能老在那儿站着,就很伤心地走了。他去瞧蹇叔。蹇叔带着他去见大夫宫之奇。宫之奇请他们留在虞国,还说他一定引他们去见虞君。蹇叔播了摇头,说:“虞君爱小便宜,不像个大人物。”百里奚说:“我已经奔忙了这么些年了,就留在这儿吧。”蹇叔叹了一口气,说:“这也难怪你,不过我还是回去。以后您要瞧瞧我,就上鸣鹿村好了。”打这儿起,百里奚跟着宫之奇在虞国做大夫。哪儿知道果然不出蹇叔所料,虞君为了爱小便宜,连国也亡了。
公元前655年(就是齐桓公会合诸侯在首止开会那一年),晋献公派大夫荀息到了虞国,送上一匹千里马和一对最名贵的玉璧,说:“虢国[又叫北虢,在山西省平陆县,在三门峡附近]老侵犯我们,我们打算跟他们打一阵。贵国可以不可以借给我们一条道儿让我们过去?”虞公只顾玩着玉璧,一会儿又瞧瞧千里马,说:“可以,可以!”宫之奇拦住他,说:“不行,不行!虢国跟咱们贴得那么近,好像嘴唇跟牙齿一样。俗话说‘唇亡齿寒’,就因为两个小国相帮相助,还不至于给人家灭了,万一虢国给人家灭了,虞国一定也保不住。”虞公说:“人家晋国送来这无价之宝跟咱们交好,难道咱们连一条道儿都不准人家走走?再说晋国比虢国强上十倍,就算失了一个小国,可是交上了一个大国,还不好吗?”宫之奇还想再说几句,倒给百里奚拉住了。宫之奇退了出来,对百里奚说:“你不帮我说话也就罢了,怎么还拦着我呐?”百里奚说:“跟糊涂人说好话就好像把珍珠扔在道儿上。”宫之奇知道虞国一定灭亡,就偷偷地带着家小跑了。
晋献公派大将里克带领大军经过虞国灭了虢国,回头一顺手把虞国也灭了,取回了千里马和玉璧。虞公和百里奚都做了俘虏。虞公后悔万分,对百里奚说:“当初你为什么不拦拦我呐?”百里奚说:“宫之奇说的您都不听,难道您能听我的?那时候我不说什么,就为的是今天可以跟着您呐!”
晋献公给虞公一所房子,另外送他一部车马和一对玉璧给他玩玩,说:“我可不能白白地借你的道儿。”晋献公还要重用百里奚。百里奚宁可做俘虏,不愿在敌国做官。

唇亡齿寒的意思和典故

该成语的意思是指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切相关;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典故】
春秋时期的晋国是周朝初立时周成王的弟弟叔虞的封地,晋国的南面有两个小国,一个叫虞,一个叫虢(guó)。这两个国家山水相连,祖先又都姓姬,所以世代以来和睦相处。但是虢国的国君是个狂妄自大的人,经常到晋国边界闹事,袭扰晋国。晋献公觉得虢国是心腹之患,却一直没找到机会来解决这件事。有一天,晋献公问大夫荀息:“我们现在攻打虢国可以吗?”荀息说:“现在可不行。现在虞、虢两国关系很好,要是攻打虢国,虞国一定来援助。他们力量强大,我看咱们恐怕没有把握取得胜利。”献公说:“照你这么说,只好眼看着咱们被虢国欺负。”荀息说:“那也不是,虢国国君喜欢玩乐,我们送些美女给他,让他不理政事,尽情享乐,我们就可以趁机去攻打虢国了。”晋献公依计而行。虢公见了晋国送来的美女,果然沉迷其中,什么正事都不干了,整日吃喝玩乐,花天酒地。晋献公见时机成熟,就准备举兵进攻虢国。
大臣荀息又献计说:“咱们去攻打虢国,最好能阻止虞国对它的救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您可以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向他借路攻打虢国,他不会不答应的。这样一来,虢国就会猜疑虞国,虞国也就不会帮助虢国了。”献公说:“我们刚刚给虢国国君送去美女,现在又要去讨伐他,虞国国君怎么会相信我们呢?”荀息说:“这容易,您派一些人去虢国北部边界捣乱,虢国一定会派人来责备咱们,咱们来个不认账,讨伐虢国的理由不就找到了吗?”晋献公依计行事,虢国守边的官吏果然派人来兴师问罪。晋献公看第一步成功了,就派大夫荀息出使虞国。
荀息见了虞国国君,先送上一匹千里马和一双名贵的玉璧。虞国国君贪心很重,见了礼物眉开眼笑,手里把玩着玉璧,眼睛盯着千里马,生怕荀息再要回去似的。他问荀息:“这些东西是贵国的国宝,天下无双,你们国君怎么会舍得送给我呢?”荀息说:“敝国国君一向仰慕您的大名,很想和您结交,这点薄礼只是表示一点心意。顺便有点小事求您帮忙,虢国国君多次侵犯我国边界,我们打算惩罚他们,贵国可不可以借一条道,让我们过去?如果侥幸打赢了,所有缴获都送给您。”这时,虞国大夫宫之奇阻止道:“这样绝对不行,虢、虞两国的关系就好比嘴唇和牙齿,俗话说‘唇亡齿寒’,如果没了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虢国被灭了,咱们虞国还能生存吗?”虞国国君说:“晋国连这么贵重的宝贝都送给我了,咱们连条道都舍不得借给他,未免太说不过去了。而且晋国比虢国强大十倍,就算失去虢国,有更强大的晋国做朋友,有什么不好呢?”宫之奇再想劝他几句,但是虞国国君一点也听不进去,还待荀息如上宾。宫之奇料到虞国一定会灭亡,便带着全家老小悄悄地逃离了虞国。
晋献公在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派里克和荀息去讨伐虢国,虢国终于在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被灭了。晋国将抢来的财宝和俘获的美女分了一些给虞国国君,然后晋国就将大军驻扎在虞国的都城外,说休息几日再回去,虞国国君也不以为意。
忽然有一天守卫宫门的人进来报告:“晋国的大军到了。”虞国国君才如梦初醒。最后虞国国君被俘,虞国灭亡。

唇亡齿寒出自哪个典故 唇亡齿寒的典故简短


  唇亡齿寒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春秋时期,晋献公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虞公答应了。三年之后,晋献公又一次向虞国借道伐虢,大夫宫之奇劝谏虞公不可唇亡齿寒,再次借路给晋国。但是虞公不听劝谏,答应了晋国使者。后来,晋国军队灭掉了虢国,在军队回来的路上,又灭掉了虞国。

  唇亡齿寒的原文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幅乎?亲以宠幅,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髫,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繁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从,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十二月丙于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

译文
  晋献公再次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晋国不用再出兵了。”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唇亡齿寒出自哪个典故?

就是唇亡齿寒典故啊
《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唇亡齿寒》选自《春秋左传·宫之奇谏假道》: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说了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晋国不用再出兵了。”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望采纳,谢谢(*°?°)=3

唇亡齿寒的典故

唇亡齿寒出自《左传·僖公五年》中晋献公向虞国借路伐虢,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虞君说,虞虢两国像嘴唇和牙齿之间的关系,唇亡则齿寒,但虞君未听劝告最终也为晋所灭。
唇亡齿寒的故事是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
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
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晋国不用再出兵了。"
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扩展资料:
唇亡齿寒相同意思的成语:
1、休戚相关
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休:喜悦、吉利;戚:忧愁、悲哀。
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三回:萧知府听了,心上老大不高兴。然而他是河台的红人,更比别人休戚相关,听了那有不着急的。
示例: 我们所有成员要休戚相关地互相关怀、互相合作。
2、息息相关
息息相关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xī xī xiāng guān,意思是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出自:闻捷《布沙热,我要为你唱一支歌》:“你和党的关系,不能不是这样息息相关,血肉相连啊!”
示例:每位老师对于学生的教导都如同春风化雨,让他们深深的感受到了师生之间所存在的息息相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唇亡齿寒

唇亡齿寒的典故

“唇亡齿寒”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成语,形容两个关系密切的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其典故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韩国与赵国之间的联盟关系。
“唇亡齿寒”这个成语深刻地阐述了相互依存、合作共赢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始终牢记这一价值观,尊重他人、团结合作,做到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共同让生活更加美好。
一、唇亡齿寒的成语来源
“唇亡齿寒”一词最早见于《战国策·齐策三》:“秦不废楚而取韩,楚不废魏而取赵,赵不废韩而恶齐,齐不废赵而轻魏。唇亡齿寒,君子病於上下之失节也。”
二、唇亡齿寒的典故
1、“唇亡齿寒”的典故发生在战国时期韩国境内。当时,韩国虽然实力强劲,但因为其地理位置较为偏远,为了自身利益需要和周边国家组成联盟。
2、与此同时,作为韩国的邻国之一,赵国联合秦国对韩国进行攻击。韩国被迫请求治理另一邻国魏国加入反击战,但魏国表示担心秦国的反击,并拒绝协助韩国。
3、最后,韩国只好向另一个邻国赵国请求军事援助,成功抵御住了秦国的进攻。
三、唇亡齿寒的寓意
1、“唇亡齿寒”这个成语所表达的寓意是:彼此之间关系亲密的人或事物,一旦其中之一遭到损失,就会对另一个造成冲击和伤害,因此应该相互依存,互相照应,共同前进。
2、在国家间的外交关系中,“唇亡齿寒”更是一条至理名言,表明了维持各国之间友好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唇亡齿寒与现代社会
1、“唇亡齿寒”不仅适用于古代战争时期,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社会中各种人际关系,如家庭、公司、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2、在现代人们的生活中,互相合作、彼此支持、相互依存的氛围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团结合作,才能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唇亡齿寒的历史典故

唇亡齿寒的历史典故:虢国和虞国是春秋时期互相依赖的两个小国,它们相互扶持着,才得以在弱肉强食的时代生存下来,但虢公被晋国送来的美女迷住了心窍,进而亡国。虞国国君被晋国送来的宝马和玉璧诱惑住了,最终被俘,亡国。 唇亡齿寒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左传·僖公五年》。该成语的意思是指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切相关;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