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脍炙人口故事
- 2、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 3、脍炙人口的典故
- 4、《水浒传》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写故事的名字)
- 5、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
- 6、中国古代一共有哪些脍炙人口的典故?
- 7、水浒传中有哪些脍炙人口的故事
- 8、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
- 9、语文书里的成语故事之脍炙人口
脍炙人口故事
脍炙人口故事精选9篇
脍炙人口故事1 【脍炙人口的故事】
春秋时期,在大教育家孔子的门徒中,有鲁国南武城曾氏父子两人。其父名点,字皙;其子名参,字子舆。父子二人都是孔子门徒中的佼佼者,而父亲曾皙更是当时读书人中淡泊名利、向往优游生活的代表人物,他的这种志向曾经深得孔子的称赞。曾皙在饮食上有一种非常执着的嗜好,他尤其喜欢吃果实小而圆、色泽紫黑的羊枣。
曾皙的这一嗜好给儿子曾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曾皙过世之后,曾参因怀念父亲而悲痛万分,父子亲情终身萦怀,甚至曾皙生前爱吃的羊枣,曾参也不忍心吃一口。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弟子争相传颂,称赞曾参为孝子典范。
斗转星移,到了战国时期,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非常不理解,于是就去向自己的老师孟子请教。公孙丑来到孟子的府第,十分恭敬地向自己的老师行礼,然后说道:“老师,我今日来拜访您是因为有一件事情我始终不能想明白其中的缘由,特来向您请教。”
孟子和颜悦色地对公孙丑说:“你有疑惑就讲出来吧。”
公孙丑说道:“老师,您觉得烤肉和羊枣,哪一样更好吃呢?”
“当然是烤肉好吃,没有哪个人不爱吃烤肉的!”
公孙丑又问:“既然烤肉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的父亲也都是爱吃烤肉的人了,那为什么曾参不戒吃烤肉,只戒吃羊枣呢?这能说明他是有孝心的人吗?”
孟子沉思了一下,耐心地解释道:“精致的美味烤肉是大家都爱吃的一种食物,羊枣的滋味虽比不上烤肉那样好吃,但却是曾皙尤其爱吃的食物。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这是生怕引起痛思故父的难捺之情啊!就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人的姓氏会有相同的,但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
公孙丑听完孟子的这一席话,茅塞顿开,终于明白了曾参追思故父的一片孝心。
后来人们从孟子所说的“脍炙,所同也”里引申出成语“脍炙人口”。
——《孟子·尽心下》
【脍炙人口是什么意思】
原来指人人爱吃的美食,现比喻好的事物广为称赞和传颂,或是比喻很多人都知道的事,也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脍,细切的肉;炙,烤熟的肉。
【脍炙人口造句】《红楼梦》是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妙语点拨】曾皙爱吃羊枣成癖,他归西后,其子曾参戒吃羊枣,以免睹物思人,招来感伤,足见其父子情深。本文借曾子之事揭明学问继承的关系以及知识普及的问题。继承古之制,就要选择大家都能接受的东西,而不能选择只有个别人喜欢的东西,这就叫尽心知命。也只有这样尽心知命,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才能普及更多的知识。
【近义】喜闻乐见、交口称誉
【反义】平淡无味、嗤之以鼻
脍炙人口故事2 【汉字书写】: 脍炙人口
【汉语注音】: kuài zhì rén kǒu
【成语出处】 :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十:“李涛篇咏甚著,如‘溪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皆脍炙人口。”
【成语语法】: 复杂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脍炙人口的意思】: 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形容味道鲜美的食品人人爱吃。比喻美好的事物,诗文或事物为众人所喜爱和传诵,特别是文学艺术作品。
【脍炙人口的近义词】: 交口称赞、喜闻乐见;
【脍炙人口的反义词】: 平淡无奇;
【脍炙人口的故事】
春秋时期,有两父子他们同是孔子的徒弟,父亲曾皙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小柿子,俗名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曾皙死后,他知道父亲喜欢吃羊枣,自己竟不忍心再吃羊枣。此事被当时的儒家传颂为美谈。战国时候,孟子的学生公孙丑听说这件事后觉得有些不可理喻,于是他向孟子不耻下问道:“老师,脍炙(精美的肉食)和羊枣哪样东西好吃?”孟子实事求是地回答说:“当然是脍炙好吃。难道你不爱吃吗?”公孙丑又问道:“那么曾参和他的父亲曾皙也一定都爱吃脍炙了,可为什么父亲死后,曾参只戒羊枣,却不戒脍炙呢?”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东西,羊枣虽然比不上脍炙好吃却是曾皙最喜欢的,所以他死后,曾参会继续吃脍炙而戒吃羊枣。这就好比每个人都有名有姓,我们对待长辈一般叫他们的名字被认为是大逆不道,但姓却可以叫,因为姓是很多人都会相同的,而名字却是每个人独特的。”公孙丑听完以后恍然大悟。后来,人们从“脍炙,所同也”中重新引伸出了“脍炙人口”这个成语。
【脍炙人口例句】
秦牧《花城》:“一年一度的广州年宵花市,素来脍炙人口。”
闻一多《歌与诗》:“一部脍炙人口的《国风》与《小雅》,也是“三百篇”的最精采部分,便是诗歌合作中最美满的成绩。”
北宋.徽宗赵佶《宣和书谱》卷十:“(韩偓)所著歌诗颇多,其间绮现得意者数万篇,往往脍炙人口。”
【脍炙人口造句】
这些赫赫有名的经典古诗词流传至今,语言上优美精练,脍炙人口,感情真挚。
音乐的创作来自于不拘一格的灵感,创作出脍炙人口流芳百世的音乐作品确是难上加难。
脍炙人口故事3 【成语】: 脍炙人口
【拼音】: kuài zhì rén kǒu
【解释】: 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是从《孟子·尽心下》记载的一段故事中引申出来的: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
春秋时的曾参是个孝子。他的父亲曾晰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小柿子,俗名牛奶柿)。曾晰死后,曾参竟不忍心再吃羊枣。此事被儒家传为美谈。
有一次,孟子的学生公孙丑就这件事向孟子提问:脍炙(精美的肉食)和羊枣哪样东西好吃?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好吃。公孙丑说:那么曾参父子一定都爱吃脍炙了,可为什么父亲死后,曾参只戒羊枣,不戒脍炙呢?
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却是曾晰的特殊嗜好,所以他死后,曾参会继续吃脍炙而不吃羊枣。
根据以上记载,后人引申出脍炙人口这句成语,比喻人人赞美和传诵(多指诗文)。
脍炙人口故事4 【成语】: 脍炙人口
【拼音】: kuài zhì rén kǒu
【解释】: 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
【成语典故】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尽心下》。
曾哲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春秋时,有父子两人,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皙爱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吃羊枣。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
到了战国时,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公孙丑问:"老师,脍炙和羊枣,哪一样好吃?"
"当然是脍炙好吃,没有哪个不爱吃脍炙的!"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也都爱吃脍炙的了?那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只戒吃羊枣呢?"
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的滋味虽比不上脍炙,但却是曾皙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辨析】"脍炙人口"常误写为"脍炙人口",应注意。
脍炙人口故事5 春秋时期,有一对父子,父亲名叫曾哲,儿子叫曾参[shēn],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
父亲曾哲非常喜爱吃一种野生小柿子叫洋枣。在他死后,孝顺的儿子曾参竟然不忍心再吃羊枣了。这件事情,在当时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和赞扬。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听说了这件事,他不能理解,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
公孙丑问老师:切细的烤肉和羊枣,哪一样好吃?
当然是切细的烤肉好吃,没有哪个人是不爱吃的。
公孙丑又问:既然是切细的烤肉好吃,那曾参和他父亲也都爱吃烤肉的,为什么曾参不戒掉吃烤肉,只是戒吃那个羊枣呢?
孟子回答说,切细的烤肉是大家都爱吃的,虽然羊枣的味道比不上烤肉但却是曾哲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就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
孟子的一席话,是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来人们从孟子说的话中引申出脍炙人口这句成语。
脍炙人口,脍是细切的肉,炙是烤肉,脍炙人口,意思是只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比喻人人称赞的好诗文或事物。
小朋友,美味的食物大家都爱吃,美好的诗文人人都称赞,只有多读书认真学习才能写出脍炙人口的好诗文哦。
脍炙人口故事6 “脍炙人口”这则成语的脍是细切的肉;炙是烤肉。脍炙人口,原指人人爱吃的美食,常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尽心下》,曾哲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春秋时,有父子两人,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哲爱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吃羊枣。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
到了战国时,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公孙丑问:“老师,脍炙和羊枣,哪一样好吃?”
“当然是脍炙好吃,没有哪个不爱吃脍炙的!”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也都爱吃脍炙的了?那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只戒吃羊枣呢?”
孟子回答说:“烩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的滋味虽比不上烩炙,但却是曾哲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
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来人们从孟子所说的“脍炙,所同也”里引伸出“脍炙人口”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脍炙人口故事7 【出处】
《孟子·尽心下》。
春秋时期,孔子门徒曾参因其父爱吃羊枣,待父死后不忍再吃羊枣,被广传为佳话。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大为不解,就向老师孟子请教。公孙丑问:
“老师,脍炙和羊枣,哪一个好吃?”
“当然是脍炙好吃,没有哪个不爱吃脍炙的!”
公孙丑又问:
“怪了,曾参和他父亲都一样非常爱吃脍炙,曾参为什么不把脍炙戒掉,而只戒吃羊枣呢?”
孟子笑着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而羊枣的滋味虽说比起脍炙来稍差一点,但却是他父亲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独有的。”
听了孟子的话后,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后人从孟子所说的“脍炙,所同也”引申出“脍炙人口”这则成语。
释义
脍炙人口这则成语的原意是指人人爱吃的细肉和烤肉。后人常用它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颂的人。
旷日持久
在战国期间,各诸侯国战事纷争,连绵不断。一次,燕国派名将荣渍作统帅去攻打赵国,荣渍骁勇善战,熟知兵法,可谓身经百战,战无不胜。赵王得到消息后,十分害怕。立即召集文武大臣共商对策。宰相赵胜建议说:
“齐国有一位名将叫田单的人,此人足智多谋,善于带兵打仗,我国可以割三座城池给齐国,以此为交换条件,请齐王派田单统帅我赵军作战,抵抗燕国,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赵国大将赵奢不同意赵胜的意见,他说:
“难道我们赵国真就人才匮乏,连一个能领兵打仗的人都没有吗?仗还没打,就先想到割城池给齐国,这怎么能行呢?这和剜肉补疮有什么区别?我和燕军数次交锋,熟悉他们的情况,为什么不派我领兵抵抗呢?”
赵奢进一步分析说:
“首先,我们假定齐王肯派田单来指挥赵军,有了他指挥,我们就十拿九稳必定会取胜吗?他真的能敌得过荣渍吗?更何况田单对我们国情、军情知之甚少,可以说一无所知,又如何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作战计划呢?其次,田单是齐国人,即使他有天大本领,他会实心实意为我国出力吗?众所周知,齐国对霸主位置虎视眈眈,落井下石还来不及,他怎么会容忍我国强大起来呢?”
赵奢看了看赵王,接着又说:“田单如果真来了,战事开始后,他一定会把我们赵军拴在战场上,旷日持久,拖上个三年五载,我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就会被消耗殆尽,后果将不堪设想。”
赵王和赵胜没有听取赵奢的意见,仍割让三城,聘请田单当了赵军主帅。结果,不出赵奢所料,赵国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付出了三座城池的巨大代价却只换回夺取燕国一个小城的所谓的胜 利,更甭提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消耗了,真是得不偿失呀!
释义
旷日持久这则成语的含义是荒废时间,拖延太久。
脍炙人口故事8 【注音】kuài zhì rén kǒu
【成语故事】孔子的弟子曾与曾参为两父子,曾死后,曾参为悼念父亲曾而不吃羊枣。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听说后,就问孟子脍炙和羊哪个好吃。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公孙丑问为什么曾子吃脍炙而不吃羊枣,孟子告诉他这是为了避讳而选择的结果。
【典故】如‘水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皆脍炙人口。
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十
【释义】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作品等
【相近词】喜闻乐见、爱不释手、交口称誉
【反义词】平淡无味
【押韵词】猪朋狗友、草入牛口,其命不久、积日累久、低头倾首、狠心辣手、万劫不朽、箪食壶酒、逆取顺守、侈纵偷苟、黄钟瓦缶。
【示例】一部脍炙人口的《国风》与《小雅》,也是“三百篇”的最精采部分,便是诗歌合作中最美满的成绩。
闻一多《歌与诗》
【成语例句】
◎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脍炙人口的长诗 《琵琶行 》中所描绘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况 。
◎ 脍炙人口的 《罗米欧与朱丽叶 》一剧被不少音乐家选作音乐作品的题材 。
脍炙人口故事9 脍炙人口这个成语出自《孟子·尽心下》。
春秋时期,孔子有个弟子叫曾参,曾参的父亲叫曾哲,曾哲最爱吃羊枣(一种野生小柿子)。曾哲死后,讲究“孝道”的曾参因为羊枣是父亲生前一喜爱的食物,就不忍再吃它了。
到了战国时期,公孙丑问老师孟子:“脍炙(烤肉丝)与羊枣哪个好吃?”孟子回答脍炙好吃。公孙丑又问:“那么曾哲肯定也很爱吃脍炙哆。为什么曾参还要吃它呢?”孟子回答:“因为‘脍炙所同’(脍炙是大家共同喜欢吃的),而羊枣却是曾哲的个人嗜好。”“脍炙所同”后来演化为成语“脍炙人口”。
脍:细切的肉。炙:烤肉。“脍炙人口”的意思是美味人人爱吃,后来比喻好的诗文受人赞美传诵。
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有三打白骨精、官封弼马温、大闹天宫、烽火戏诸侯、负荆请罪等。
1、三打白骨精
唐僧师徒四人为取真经,行至白虎岭前。在白虎岭内,住着一个尸魔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后变幻为村姑、妇人,全被孙悟空识破,白骨精害怕,变作一阵风逃走,孙悟空把村姑、妇人的假身统统都打死。
但唐僧却不辨人妖,反而责怪孙悟空恣意行凶,连伤母女两命,违反戒律。第三次白骨精又变成白发老公公又被孙悟空识破打死。唐僧写下贬书,将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
2、官封弼马温
龙王、阎王上玉帝处告状,玉帝派太白金星下界招抚猴王,请他上天作官。悟空欣然前往,在武曲星君的捉弄下,玉帝封他做了弼马温。当悟空明白了自己不过是个马夫后,大怒之下回转花果山,扯起大旗,自称齐天大圣。
3、大闹天宫
悟空与二郎各显神通,大战不休,不分胜负。太上老君从空抛下金刚套,将悟空打倒。玉帝命天兵将悟空押上斩妖台,刀砍斧剁,雷打火烧,却丝毫无损。
群仙献策,太上老君将悟空带回兜率宫,投入八卦炉中,用三味真火烧炼,不料过了四十九日,猴王依旧活泼乱跳地蹦出丹炉,炼就一双火眼金睛。他盛怒之下打上灵霄宝殿。
4、烽火戏诸侯
帝王跟美人的结合自古以来都是一段风流佳话,而周幽王与褒姒又算其中比较出名的一对,所以才有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存在。相传褒姒风流绰约,美不胜收,周幽王一见钟情,为了博取美人一笑,竟然拿烽火台开玩笑。
烽火台对一个国家是非常重要的,每当有外敌来袭的时候,点燃烽火台可以让各地的诸侯火速赶来支援。但是因为周幽王点燃烽火台的次数较多,所以当真正的犬戎进攻西周时,各地诸侯以为都是周幽王博取褒姒一笑的手段,所以没有赶来支援,因此西周灭亡。
5、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这个词是我们初中课本上的内容,讲述的是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故事。他们两个都是战国时期赵国有名的大臣,但是廉颇是武将,蔺相如是文臣,因此在治国理念上有很大的不同。后来因为蔺相如对赵国多次有功,所以赵王封蔺相如为相,这引起廉颇的不满,他觉得自己对赵国的功劳远远大于蔺相如。
而蔺相如也因为廉颇对赵国的功劳,而对他多次礼让。廉颇察觉后心生愧疚。于是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的府上请罪,此后两人便和好,甚至成为生死之交。
脍炙人口的典故
脍炙人口的典故 这个 成语 来源于《孟子·尽心下》。
曾哲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春秋时,有父子两人,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皙爱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吃羊枣。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
到了战国时,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公孙丑问:“老师,脍炙和羊枣,哪一样好吃?”
“当然是脍炙好吃,没有哪个不爱吃脍炙的!”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也都爱吃脍炙的了?那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只戒吃羊枣呢?”
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的滋味虽比不上脍炙,但却是曾皙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脍炙人口解析
【汉 语文 字】:脍炙人口
【汉语拼音】:kuàizhìrénkǒu
【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如‘水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皆脍炙人口。”
【词语解释】:脍:切细切薄的肉、鱼;炙:烤。烤熟的肉。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为众人所称赞。
【字词解释】:脍:形声字,从月,会声,本义是指切细切薄的肉。炙是会意字,上面是肉,下面是火,就是用火烤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喜欢吃。
【成语用法】:复杂式;作谓语、定语。
【成语性质】:褒义词
【近义词】:喜闻乐见、爱不释手、交口称誉、妇孺皆知、人人皆知
【 反义词 】:平淡无味、鲜为人知
脍炙人口的 造句
1) 雷锋的 故事 真是脍炙人口,无论老人还是小孩都听过这个故事,因此被人们传诵至今。
2) 特制咖啡、奶茶,与众不同,口味绝佳,必会令您脍炙人口,回味无穷。
3) 李白的诗写得太好了,哪一首不是脍炙人口,哪一首不是流传百世……唉,我看我只有佩服他的分了!
4) 著名的唐代诗圣李白先生,他创作的诗总是脍炙人口。
5) 中国的饮食 文化 源远流长,其中有一道脍炙人口的美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那就是红烧肉。
6) 这些脍炙人口的壮烈义举,被传为佳话.
7) 李肖恩无意吟咏出的诗歌,却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给身处逆境之人,带来了希望和宁静。
8) 全中国最经典最流行最脍炙人口最经久不衰的诗!本虾原创。
9) 这就是金鹰学院脍炙人口的绝品废材,腹有山川之险哪胸有丘壑之深。
10) 以龙凤汤,蛟龙戏水,等美味蛇汤和脍炙人口的著名蛇菜:龙虎斗,炒龙排等,加上用蛇酱作佐料,配上蛇酒,就成为一席美味的蛇宴。
11) 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也有一段脍炙人口的转世因缘,弘忍前生是破头山下的栽松老者,仰慕四祖道信,请求披剃出家。
12) 上篇歌以咏志,诗歌抒情,脍炙人口;下篇慨当以慷,散文说理,剖析入微。
13) 别看这些菜都很寻常,可是赵天佑却弄得别有风味,脍炙人口。
14) 春雨如丝,细雨蒙蒙。在这让我如痴如醉的景象中,我仿佛也变成了一滴雨。这时,我富有感情的 朗诵 了那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5) 他秒笔生花,写出不少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16) 李白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好诗、好词。
17) 一年一度的哈尔滨冰灯游园会早已脍炙人口。
18) 真正的经典,往往能传诵不绝,脍炙人口。
19) 在这美不胜收的地方,流传着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歌。
20) 一些脍炙人口的歌曲总是深受人们的喜爱,连我们小学生也能哼上几句。
21) 音乐会上,既有雅俗共赏的流行音乐,又有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
22) 这位老作家宝刀不老,写出来的打油诗依然脍炙人口,人人欣赏。
23) 这部脍炙人口的古代长篇小说是作者手写的,其笔迹笔走龙蛇,真是世间少有。
24) 唐诗三百篇,篇篇都脍炙人口。
25) 李白的诗歌脍炙人口,妇孺皆知。
26) 作文是我的弱项。但我真想写出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夸奖。
27) 唐代大诗人李白和杜甫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至今还仍被人传诵。使读者回味无穷、终生难忘啊,有机会可要看哦!
28) 从古至今,许多诗人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29) 唐代诗人李白与杜甫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至今仍被人传诵。
猜你喜欢:
1. 成语脍炙人口的故事
2. 脍炙人口的故事
3. 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
4. 脍炙人口的意思和故事
5. 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
《水浒传》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写故事的名字)
林冲的
1 误入白虎堂
2野猪林被救
3棒打洪教头
4 风雪山神庙
林冲是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林冲原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枪法如神,江湖人称“豹子头”。
:武松打虎,杨志卖刀,林冲雪夜上梁山
林冲风雪山神庙 林冲在管营的帮助下接住了大军草场的看守.这天雪下得很大,林冲买酒回来发现草场生起大火.林冲无奈之下在山神庙里休息.但无意中发现火是陆虞候,富安等三人起的,意图烧死林冲,林冲一怒之下杀了三人,准备梁山
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拳打镇关西、醉打蒋门神、大闹野猪林、杨志卖刀、林冲雪夜上梁山、血溅鸳鸯楼
武松景阳冈打虎。
武松大闹快活林。
武松大闹飞云浦。
武松醉打蒋门神。
武松血溅鸳鸯楼。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吴用智取生辰纲。
宋公明三打祝家庄。
林教头误入白虎堂。
《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拳打镇关西》、《醉打蒋门神》、《大闹野猪林》等。
1、武松打虎
武松打虎,主要讲述梁山好汉武松回家探望兄长,途经景阳冈,至酒家沽饮十八碗,醉后欲行赶路。酒家告以冈上有虎伤人,劝其勿行。武松不信,在冈上果遇一条吊睛白额大虫。武松奋起平生之力以双拳将虎打死,为当地老百姓除去一大害。
2、智取生辰纲
"智取生辰纲"写的是杨志押送生辰纲去往东京,在途中(黄泥冈)被晁盖吴用等用计夺取的经过。故事集中反映了蔡京、梁中书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与广大农民的矛盾,热情歌颂了起义农民的大智大勇与组织才能。
3、拳打镇关西
鲁达本是渭州经略提府辖,武艺高强,性格豪爽,疾恶如仇。一日,他与李忠、史进于酒楼饮酒,遇见落难金氏父女。
女子自诉名翠莲,被财主镇关西郑屠户强娶作妾,又被大娘驱逐并讨要三千贯赎身钱。鲁达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安排父女离开此地,然后去郑屠户的肉店,三拳将郑打死在地。
4、醉打蒋门神
武松发配至孟州牢营,管营施忠之子施恩,慕其名,二人结拜。施恩之酒店被恶霸蒋门神霸占,武松闻之大怒,带酒赶至快活林,痛打蒋门神,夺回酒店。
5、大闹野猪林
林冲被押开封府。当案孔目孙定与府尹将林冲刺配沧州。陆虞候买通防送公人董超薛霸,要于途中杀害林冲。薛霸、董超一路上百般折磨林冲。
在野猪林,薛、董将林绑在树上,说明高太尉陆虞候指使他俩陷害林冲的根由。听说林冲被发配沧州,鲁智深一直在暗地里跟着,两人要用水火棍打死林冲,后被鲁智深所救。
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
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1 【成语】:
脍炙人口
【拼音】:
[kuài zhì rén kǒu]
【解释】:
脍:切细切薄的肉、鱼;炙:烤。烤熟的肉。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现在比喻人人赞美和传诵的好诗文。
【出处】: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如‘水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皆脍炙人口。”
【举例造句】:
《红楼梦》是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尽心下》。
曾哲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春秋时,有父子两人,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皙爱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吃羊枣。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
到了战国时,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公孙丑问:“老师,脍炙和羊枣,哪一样好吃?”
“当然是脍炙好吃,没有哪个不爱吃脍炙的!”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也都爱吃脍炙的了?那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只戒吃羊枣呢?”
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的滋味虽比不上脍炙,但却是曾皙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辨析】“脍炙人口”常误写为“烩炙人口”,应注意。
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2 【出处】
《孟子·尽心下》。
春秋时期,孔子门徒曾参因其父爱吃羊枣,待父死后不忍再吃羊枣,被广传为佳话。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大为不解,就向老师孟子请教。公孙丑问:
“老师,脍炙和羊枣,哪一个好吃?”
“当然是脍炙好吃,没有哪个不爱吃脍炙的!”
公孙丑又问:
“怪了,曾参和他父亲都一样非常爱吃脍炙,曾参为什么不把脍炙戒掉,而只戒吃羊枣呢?”
孟子笑着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而羊枣的滋味虽说比起脍炙来稍差一点,但却是他父亲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独有的。”
听了孟子的话后,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后人从孟子所说的“脍炙,所同也”引申出“脍炙人口”这则成语。
释义
脍炙人口这则成语的原意是指人人爱吃的细肉和烤肉。后人常用它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颂的人。
旷日持久
在战国期间,各诸侯国战事纷争,连绵不断。一次,燕国派名将荣渍作统帅去攻打赵国,荣渍骁勇善战,熟知兵法,可谓身经百战,战无不胜。赵王得到消息后,十分害怕。立即召集文武大臣共商对策。宰相赵胜建议说:
“齐国有一位名将叫田单的人,此人足智多谋,善于带兵打仗,我国可以割三座城池给齐国,以此为交换条件,请齐王派田单统帅我赵军作战,抵抗燕国,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赵国大将赵奢不同意赵胜的意见,他说:
“难道我们赵国真就人才匮乏,连一个能领兵打仗的人都没有吗?仗还没打,就先想到割城池给齐国,这怎么能行呢?这和剜肉补疮有什么区别?我和燕军数次交锋,熟悉他们的情况,为什么不派我领兵抵抗呢?”
赵奢进一步分析说:
“首先,我们假定齐王肯派田单来指挥赵军,有了他指挥,我们就十拿九稳必定会取胜吗?他真的能敌得过荣渍吗?更何况田单对我们国情、军情知之甚少,可以说一无所知,又如何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作战计划呢?其次,田单是齐国人,即使他有天大本领,他会实心实意为我国出力吗?众所周知,齐国对霸主位置虎视眈眈,落井下石还来不及,他怎么会容忍我国强大起来呢?”
赵奢看了看赵王,接着又说:“田单如果真来了,战事开始后,他一定会把我们赵军拴在战场上,旷日持久,拖上个三年五载,我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就会被消耗殆尽,后果将不堪设想。”
赵王和赵胜没有听取赵奢的意见,仍割让三城,聘请田单当了赵军主帅。结果,不出赵奢所料,赵国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付出了三座城池的巨大代价却只换回夺取燕国一个小城的所谓的胜 利,更甭提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消耗了,真是得不偿失呀!
释义
旷日持久这则成语的含义是荒废时间,拖延太久。
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3 【脍炙人口的故事】
春秋时期,在大教育家孔子的门徒中,有鲁国南武城曾氏父子两人。其父名点,字皙;其子名参,字子舆。父子二人都是孔子门徒中的佼佼者,而父亲曾皙更是当时读书人中淡泊名利、向往优游生活的代表人物,他的这种志向曾经深得孔子的称赞。曾皙在饮食上有一种非常执着的嗜好,他尤其喜欢吃果实小而圆、色泽紫黑的羊枣。
曾皙的这一嗜好给儿子曾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曾皙过世之后,曾参因怀念父亲而悲痛万分,父子亲情终身萦怀,甚至曾皙生前爱吃的羊枣,曾参也不忍心吃一口。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弟子争相传颂,称赞曾参为孝子典范。
斗转星移,到了战国时期,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非常不理解,于是就去向自己的老师孟子请教。公孙丑来到孟子的府第,十分恭敬地向自己的老师行礼,然后说道:“老师,我今日来拜访您是因为有一件事情我始终不能想明白其中的缘由,特来向您请教。”
孟子和颜悦色地对公孙丑说:“你有疑惑就讲出来吧。”
公孙丑说道:“老师,您觉得烤肉和羊枣,哪一样更好吃呢?”
“当然是烤肉好吃,没有哪个人不爱吃烤肉的!”
公孙丑又问:“既然烤肉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的父亲也都是爱吃烤肉的人了,那为什么曾参不戒吃烤肉,只戒吃羊枣呢?这能说明他是有孝心的人吗?”
孟子沉思了一下,耐心地解释道:“精致的美味烤肉是大家都爱吃的一种食物,羊枣的滋味虽比不上烤肉那样好吃,但却是曾皙尤其爱吃的食物。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这是生怕引起痛思故父的难捺之情啊!就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人的.姓氏会有相同的,但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
公孙丑听完孟子的这一席话,茅塞顿开,终于明白了曾参追思故父的一片孝心。
后来人们从孟子所说的“脍炙,所同也”里引申出成语“脍炙人口”。
——《孟子·尽心下》
【脍炙人口是什么意思】
原来指人人爱吃的美食,现比喻好的事物广为称赞和传颂,或是比喻很多人都知道的事,也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脍,细切的肉;炙,烤熟的肉。
【脍炙人口造句】《红楼梦》是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妙语点拨】曾皙爱吃羊枣成癖,他归西后,其子曾参戒吃羊枣,以免睹物思人,招来感伤,足见其父子情深。本文借曾子之事揭明学问继承的关系以及知识普及的问题。继承古之制,就要选择大家都能接受的东西,而不能选择只有个别人喜欢的东西,这就叫尽心知命。也只有这样尽心知命,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才能普及更多的知识。
【近义】喜闻乐见、交口称誉
【反义】平淡无味、嗤之以鼻
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4 【注音】kuài zhì rén kǒu
【成语故事】孔子的弟子曾与曾参为两父子,曾死后,曾参为悼念父亲曾而不吃羊枣。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听说后,就问孟子脍炙和羊哪个好吃。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公孙丑问为什么曾子吃脍炙而不吃羊枣,孟子告诉他这是为了避讳而选择的结果。
【典故】如‘水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皆脍炙人口。
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十
【释义】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作品等
【相近词】喜闻乐见、爱不释手、交口称誉
【反义词】平淡无味
【押韵词】猪朋狗友、草入牛口,其命不久、积日累久、低头倾首、狠心辣手、万劫不朽、箪食壶酒、逆取顺守、侈纵偷苟、黄钟瓦缶。
【示例】一部脍炙人口的《国风》与《小雅》,也是“三百篇”的最精采部分,便是诗歌合作中最美满的成绩。
闻一多《歌与诗》
【成语例句】
◎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脍炙人口的长诗 《琵琶行 》中所描绘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况 。
◎ 脍炙人口的 《罗米欧与朱丽叶 》一剧被不少音乐家选作音乐作品的题材 。
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5 春秋时,有父子两人,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哲爱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吃羊枣。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
到了战国时,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公孙丑问:“老师,脍炙和羊枣,哪一样好吃?”
“当然是脍炙好吃,没有哪个不爱吃脍炙的!”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也都爱吃脍炙的了?那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只戒吃羊枣呢?”
孟子回答说:“烩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的滋味虽比不上烩炙,但却是曾哲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
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来人们从孟子所说的“脍炙,所同也”里引伸出“脍炙人口”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2 脍炙人口材料
【发音】kuài zhì rén kǒu
【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尽心下》,曾哲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解释】脍:切细切薄的肉、鱼;炙:烤。烤熟的肉。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现在比喻人人赞美和传诵的好诗文。
【近义词】喜闻乐见、爱不释手、交口称誉、妇孺皆知、人人皆知
【反义词】平淡无味、鲜为人知
【用法】复杂式;作谓语、定语。
【成语举例】《红楼梦》是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6 【成语】: 脍炙人口
【拼音】: kuài zhì rén kǒu
【解释】: 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是从《孟子·尽心下》记载的一段故事中引申出来的: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
春秋时的曾参是个孝子。他的父亲曾晰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小柿子,俗名牛奶柿)。曾晰死后,曾参竟不忍心再吃羊枣。此事被儒家传为美谈。
有一次,孟子的学生公孙丑就这件事向孟子提问:脍炙(精美的肉食)和羊枣哪样东西好吃?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好吃。公孙丑说:那么曾参父子一定都爱吃脍炙了,可为什么父亲死后,曾参只戒羊枣,不戒脍炙呢?
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却是曾晰的特殊嗜好,所以他死后,曾参会继续吃脍炙而不吃羊枣。
根据以上记载,后人引申出脍炙人口这句成语,比喻人人赞美和传诵(多指诗文)。
中国古代一共有哪些脍炙人口的典故?
中国上下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这其中也诞生了很多流传百年的典故,例如四大神话故事,烽火戏诸侯,老马识途和负荆请罪等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吧!
一、周幽王与褒姒帝王跟美人的结合自古以来都是一段风流佳话,而周幽王与褒姒又算其中比较出名的一对,所以才有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存在。相传褒姒风流绰约,美不胜收,周幽王一见钟情,为了博取美人一笑,竟然拿烽火台开玩笑。烽火台对一个国家是非常重要的,每当有外敌来袭的时候,点燃烽火台可以让各地的诸侯火速赶来支援。但是因为周幽王点燃烽火台的次数较多,所以当真正的犬戎进攻西周时,各地诸侯以为都是周幽王博取褒姒一笑的手段,所以没有赶来支援,因此西周灭亡。
二、负荆请罪负荆请罪这个词是我们初中课本上的内容,讲述的是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故事。他们两个都是战国时期赵国有名的大臣,但是廉颇是武将,蔺相如是文臣,因此在治国理念上有很大的不同。后来因为蔺相如对赵国多次有功,所以赵王封蔺相如为相,这引起廉颇的不满,他觉得自己对赵国的功劳远远大于蔺相如。而蔺相如也因为廉颇对赵国的功劳,而对他多次礼让。廉颇察觉后心生愧疚。于是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的府上请罪,此后两人便和好,甚至成为生死之交。
三、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除了两年两个典故外,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典故,例如高枕无忧,高山流水,东施效颦等典故,这些典故在给我们讲述故事的时候也在告诉我们人生的哲理或者历史教训,让我们可以砥砺前进,少走弯路。
水浒传中有哪些脍炙人口的故事
智取生辰纲、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武松打虎、三打祝家庄、林冲雪夜上梁山、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血溅鸳鸯楼
景阳岗打虎
醉打蒋门神
血溅鸳鸯楼
大闹飞云浦
大破连环马
活捉史文恭
三打祝家庄
倒拔垂杨柳
雪夜上梁山
武松打虎,李魁与李鬼,鲁智深挙打郑关西,潘金莲与西门庆,孙二娘肉叉烧包。
1、倒拔垂杨柳
鲁智深到东京大相国寺看守菜园子。菜园子附近住着二、三十个泼皮,他们常来菜园子偷菜,已换了几个看园子的人都管不了他们。他们这次听说又换了个新人,便来闹事。没想到被鲁智深把两个领头的踢到粪坑里,吓得他们跪地求饶。第二天,泼皮们买些酒菜向鲁智深赔礼。
大家正吃得高兴,听到门外大树上的乌鸦叫个不停,泼皮们说这叫声不吉利,吵的人心烦,便欲搬梯子拆掉鸟巢。
鲁智深上前把那棵树上下打量了一下说:"不用了,待我把树拔掉。"说完,只见他脱掉外衣,用左手向下搂住树干,右手把树的上半截,腰往上一挺,那棵树竟然连根拔起。众泼皮惊得个个目瞪口呆,忙跪在地上拜鲁智深为师。
2、误入白虎堂
林冲因为妻子的事情得罪了高衙内,被陆虞候设计陷害,接到高俅书信,携带宝刀进入白虎堂,高俅却说林冲带刀闯入白虎堂,将他抓了起来,林冲中计遭祸。
3、智取生辰纲
杨志为了重回朝廷而接下了护送生辰纲的重任。为了避免不测,他处处小心。开始趁凉行路,后来到了荒凉的山路地带,为安全起见,改为天热时赶路。这本是顺应地势的防范之策,却得不到军汉的理解。
最后,连老都管、虞候都开始抱怨,于是军汉们便不听杨志的打骂,坚持在强人出没的黄泥岗的树林里休息。这时,扮作商人的晁盖等人出现了。随后,白胜也挑着白酒上了山岗。军汉们想买酒,但杨志怀疑酒里有蒙汗药,不让买。
白胜便立刻表示不卖了。然后由晁盖等人过来先吃掉一桶,让杨志放松警惕,并借舀酒作掩护,向酒里下药。白胜也演地毫无破绽。这时杨志开始放松紧惕,便同意买。但白胜却不肯卖了,这使杨志等人彻底放松了警惕,买到酒后开怀畅饮,最终全被蒙汗药麻倒,生辰纲被劫走。
4、三打祝家庄
宋江攻打祝家庄,首战失利,乃约李应不助祝家庄。二次进兵,遇扈家庄阻拦,后林冲擒住扈三娘,扈庄求和,不助祝庄。
宋江筹思破庄之计,适孙立携眷友来投,随计用里应外合,使孙立等假投庄教师栾廷玉,佯称合御梁山;又差石秀出战,故为孙立擒去,使祝庄不疑。乐和于庄内智锄祝氏兄弟,结合庄民钟离老人等内应,宋江外攻,大破祝家庄。
5、杨志卖刀
杨志来到东京,想个殿司府制使职役,可高俅从中作梗,未能如愿。又因盘缠使尽,便卖祖上留下的宝刀,换些盘缠投往他处。
却偏偏又惹上破落户毛大虫牛二这个泼皮,牛二三番五次刁难,蛮不讲理地要求杨志剁个人试试,杨志说剁狗,可牛二就是不肯,硬跟杨志扛上,目的就是白要这把宝刀。杨志大怒,两人打了起来,杨志杀了牛二。杨志请求街坊作证,到开封府自首,结果被充军,宝刀也没入官府。
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
. Overhead on this night were many stars.
. Overhead on this night were many stars.
. Overhead on this night were many stars.
【成语】: 脍炙人口
【拼音】: kuài zhì rén kǒu
【解释】: 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是从《孟子·尽心下》记载的一段故事中引申出来的: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
春秋时的曾参是个孝子。他的父亲曾晰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小柿子,俗名牛奶柿)。曾晰死后,曾参竟不忍心再吃羊枣。此事被儒家传为美谈。
有一次,孟子的学生公孙丑就这件事向孟子提问:脍炙(精美的肉食)和羊枣哪样东西好吃?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好吃。公孙丑说:那么曾参父子一定都爱吃脍炙了,可为什么父亲死后,曾参只戒羊枣,不戒脍炙呢?
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却是曾晰的特殊嗜好,所以他死后,曾参会继续吃脍炙而不吃羊枣。
根据以上记载,后人引申出脍炙人口这句成语,比喻人人赞美和传诵(多指诗文)。
语文书里的成语故事之脍炙人口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 ? 这段文字是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中的一段文字,我们暂不提李白孟浩然两位仙风道骨的大才子的友情,今天主要来认识一下文中的“脍炙人口”一词,这个成语与学生初次见面,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这个词比较难,而这个成语的故事由来已久。
“脍炙人口”“脍”字是形声字,从月,这个偏旁部首叫做“肉月旁”,本意就不是“月”,而是“肉”。它所构成的字多是与身体各部位有关,如:“胳膊、腿脚、肝脏……”指的都是肉体。
在古代文字中,月亮的“月”与肉“月”它们本是两个字,后因其小篆字体很相近,合并为一个偏旁,统称“肉月旁”。 以肉月旁为偏旁的字,字义大致在两个范畴中,或与月相关,或与肉相关。“脍”本义是指切细切薄的肉。“炙”是会意字,上面是肉,下面是火,就是用火烤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现在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尽心下》,曾哲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有父子两人,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哲爱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也爱吃羊枣,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吃羊枣。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
到了战国时,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仍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公孙丑问:“老师,脍炙和羊枣,哪一样好吃?”
“当然是脍炙好吃,没有哪个不爱吃脍炙的!”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也都爱吃脍炙的了?那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只戒吃羊枣呢?”
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的滋味虽比不上脍炙,但却是曾哲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
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来人们从孟子所说的“脍炙,所同也”里引伸出“脍炙人口”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大鱼大肉谁都喜欢,而曾哲和曾参的最爱确实羊枣。难得的是曾参因为思念去世的父亲而舍弃了自己的最爱,也许是爱屋及乌吧,实在是值得称颂和传扬,脍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