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什么勿施于人?
- 2、勿施于人的意思是什么?
-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谁说的?
-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意思?
- 5、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 6、人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什么
- 7、“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啊?
-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出处
- 9、己所不用,勿施于人.完整的解释是什么
- 10、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什么意思?
什么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汉语成语,意思是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出自《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勿施于人的意思是什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断不可加在别人身上。
【出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十则》。《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译注》。《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因此恼怒,不是君子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个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孔子说:“子路啊,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与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肩负重任,路途又很遥远。以‘仁’为自己的责任,不也是很重的担当吗?直做到死才罢休,不也是路途遥远吗?”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看得出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践行?”
孔子说:“只有恕道!自己不愿意的事,断不可加在别人身上。”
【写作背景】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这篇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语录体。本课所选10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事的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谁说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解释为自己不希望他 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已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字义解释
欲:想做的事;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想做的事,自己也不要让别人去做。于:介词,在。
理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这句话在借机阶级矛盾尖锐激烈的时期是不可能做到的。今天,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人与人之间多些宽容,少些计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是可以做到的。这还能促进团结,使社会安定。
出处
1.《论语·颜渊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道:“一个人待人接物要严肃认真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不论在朝在野都不要去发牢骚。”仲弓感谢道:“我虽迟钝,但一定要牢记先生的话。”
2.《论语·卫灵公》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孔子:‘人生修养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孔子说:‘那就是恕啊。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
编辑本段
定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辨析
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广义的,是指大众,然而《论语》诞生的那个时代“人”的定义通常是指狭义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对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面写着的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是在同一句话中叙述的,很明显这里的“民”是指被剥削阶级,劳动人民。用现在的语言来说,狭义的“人”是指奴隶主,即剥削阶级,而“民”是指奴隶,即被剥削阶级,所以这句话当然也就可以理解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人际关系原则适用于剥削阶级,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却未必如此。这种理解并非无稽之谈,也并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众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处的“人”应当是指广义的。
孔子所道出这么一句话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若凡事都从这个原则出发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卡在中间,难以前进。倘若两人举枪对峙,生命危在旦夕,甲为正,乙为邪,这时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岂不惨哉!甲当然不会想被杀掉,难道就不杀不想被杀的乙了么?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下才适合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政治关系方面都应当毫不犹豫地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经久不衰的人际关系原则的重要性。
示例:孔子告诉我们,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违背,就会与人不和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典故来自 《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此即言仁。《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又言恕。 其含义大致是: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要求别人接受;对于自己不想干的事情,也不要要求别人去做。这是孔子仁爱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
对于一个命题,我们要做全面的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能逻辑的地推出“己所欲,施于人”。从逻辑学可以看出,原命题成立,这个命题的逆否命题同时成立,但是“己所欲,施于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命题的否命题,否命题并不必然成立。
己所不欲,只是不能强加给别人,但是如果对方愿意,则不属于“施”的范围。己所欲,别人未必所欲,所以也不能强加给别人。
总的说来,无论是否“己所欲”,都不能“施”即强加给别人,给别人的东西,只有一个标准,即别人自己是否愿意,而不能依据我们的标准来强加给别人。
自己不想要的,未必是别人不需要的;勿施于人的正是拥有自己不想要的事物时的个人看法;你觉得早餐剩的包子自己不想要,但这正是旁边乞丐难得的美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说的不是早餐剩的包子很凉了,也许会对胃不好,还有点脏,不应该施舍给别人当食物,而是不应该把你所认为的个人看法“早餐剩的包子很凉了,也许会对胃不好,还有点脏,不应该施舍给别人当食物”强加给别人欲包含个人看法,有着主观方面的内容和含义,勿施于人的正是拥有自己不想要的事物时的个人看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意思?
“己所欲,亦勿施于人”的意思是:即使是你想要的东西或想做的事,也不能强加给别人。
这句话是告诉人们,无论是否“己所欲”,都不能“施”即强加给别人,给别人的东西,只有一个标准,即以别人意愿为标准。要看别人自己是否愿意,而不能依据我们的标准来强加给别人。
己:自己。欲:想,想做。勿:不要。施:施加。于:介词,在。人:这里解释为对方,与原文前面的“己”相对。
这句话的典故出自于《论语·颜渊》篇第二章,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对应,原文如下: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白话译文】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但一定照您的话去做。”
扩展资料:
《论语·颜渊》共计24章。本篇中,孔子的几位弟子向他问怎样才是仁。这几段,是研究者们经常引用的。孔子还谈到怎样算是君子等问题。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第二章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遵奉的信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百度百科-论语·颜渊
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是指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
勿施于人:不要施加给别人。
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出自《论语》。意思为自己不喜欢的言行,就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在他人的身上。 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人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出自:孔子·春秋《论语》
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孔子说:有一句话就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说:“他的宽恕吗!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在别人的身上。
其:大概、也许。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想,想做。
勿:不要。施:施加。
于:介词,在。
人:这里解释为对方,与原文前面的"己"相对,
己:自己的意思。
扩展资料:
《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提倡"仁""义"、"礼"、"智"、"信"。《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汉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是儒家学派经典之作。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啊?
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
意思是,自己都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已及人将心比心,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推想别人的处境。这种以已推人的思想就包含了理解他人、谅解他人的深刻含义。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出自《论语-颜渊》,《论语-卫灵公》。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
扩展资料: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扩展资料:百度百科-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出处
喜欢传统文化的人,对这一句都不陌生也深知其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做人的修养。大意是自己不喜欢的、不愿意做的、或不想要的东西或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去做、去想、去要等等。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互相尊重,切不可以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去要求别人,这即是自私、也是缺乏素养的表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体现的是一种宽容的态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儒家经典读物《论语》中的《卫灵公篇》第二十四章, 是孔子跟名叫“仲弓”的弟子的对话,对话目的是向弟子传授什么是“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字面意思为,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事物,就没有必要施加到别人身上。 这句话引申意思可以理解为,自己都做得不够好,就不能要求别人比自己做得好。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怕的是不能相互理解而产生隔阂, 有智慧的人,往往知人善用,懂得如何发掘和调动每个人的优势,让其发挥各自最大的作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引申意思可以理解为,自己都做得不够好,就不能要求别人比自己做得好。
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人一定要有宽容之心,用宽容心去和世界进行沟通,才会给自己少树立敌人。否则,会四面树敌,人生路越走越窄。
从处理人际关系的层面来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当有用处。比如,老板给甲乙两名员工布置了相同的任务,甲因为综合能力要远远超过乙,他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而乙没有完成。这时,不管是老板还是甲员工,都不能去训斥,甚至挖苦乙员工。
己所不用,勿施于人.完整的解释是什么
自己不要的别丢给别人。
释 义: 欲:想做的事;勿:不要;施:强加。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出 处:
1.《论语·颜渊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论语·卫灵公》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示 例: 同一不知,在卑人则毫无忿怼,在郡主则视若寇仇,恐亦非~之恕道也。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四十回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卫灵公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广义的,是指大众,然而《论语》诞生的那个时代“人”的定义通常是指狭义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对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面写着的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是在同一句话中叙述的,很明显这里的“民”是指被剥削阶级,劳动人民。用现在的语言来说,狭义的“人”是指奴隶主,即剥削阶级,而“民”是指奴隶,即被剥削阶级,所以这句话当然也就可以理解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人际关系原则适用于剥削阶级,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却未必如此。这种理解并非无稽之谈,也并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众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处的“人”应当是指广义的。
孔子所道出这么一句话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若凡事都从这个原则出发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卡在中间,难以前进。倘若两人举枪对峙,生命危在旦夕,甲为正,乙为邪,这时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岂不惨哉!甲当然不会想被杀掉,难道就不杀不想被杀的乙了么?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下才适合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政治关系方面都应当毫不犹豫地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经久不衰的人际关系原则的重要性。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什么意思?
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别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自《论语·颜渊》。孔人之所语,味深入木。实在非后人混淆云云所能比拟...
厌恶,源由不断的反感。谅解是彼此的,体面也是互给的。原谅的限度在于初衷是否得当。朋友之间:不愉快可以写在沙滩上,偶尔风一吹,也还是全没了;欢笑可以刻在岩石上,倒真可以天长地久。这就是宽容。 只是盲目宽容,那是在自虐个人的灵魂,实是贱泥难扶...
不欲,涵盖的范畴不仅仅在于东西事物,更关乎这个空间所有的基本面。平时:自己不爽,不以为然的种种,甚至愤恨的,也必须注意到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过失,令他人为难,惹他人嫌。换位思考也许可以容易寻找互相理解的切入点,但对自己自检自查,兼并自认自识更为适宜...
棱角是性格,可以隐匿,但全然不可磨灭。调度或感或理的性格,循途渐进在自己不断发展。走路,走自己的路,以自己的方式走路,以自己的方式走自己的路,各有痕迹,各有千秋,只不过不同修养...
摘录《九道馗》网络日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整句话解释为,如果自己身体不想要的结果或精神不情愿被这样对待,就不要使得别人遭受不想要的结果和得不到想要的对待。
详解
原文出处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卫灵公》
字义
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想,想做。勿:不要。施:施加。于:介词,在。人:这里解释为对方,与原文前面的“己”相对,己:自己的意思。
翻译
大概就是“恕”了。自己不喜欢,也不要给对方增添烦恼。
意译
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身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种准则。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出自《论语》。意思为自己不喜欢的言行,就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在他人的身上。 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字面的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就不要送给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自《论语·颜渊》。孔人之所语,味深入木。实在非后人混淆云云所能比拟...
厌恶,源由不断的反感。谅解是彼此的,体面也是互给的。原谅的限度在于初衷是否得当。朋友之间:不愉快可以写在沙滩上,偶尔风一吹,也还是全没了;欢笑可以刻在岩石上,倒真可以天长地久。这就是宽容。 只是盲目宽容,那是在自虐个人的灵魂,实是贱泥难扶...
不欲,涵盖的范畴不仅仅在于东西事物,更关乎这个空间所有的基本面。平时:自己不爽,不以为然的种种,甚至愤恨的,也必须注意到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过失,令他人为难,惹他人嫌。换位思考也许可以容易寻找互相理解的切入点,但对自己自检自查,兼并自认自识更为适宜...
棱角是性格,可以隐匿,但全然不可磨灭。调度或感或理的性格,循途渐进在自己不断发展。走路,走自己的路,以自己的方式走路,以自己的方式走自己的路,各有痕迹,各有千秋,只不过不同修养...
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别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自《论语·颜渊》。孔人之所语,味深入木。实在非后人混淆云云所能比拟...
厌恶,源由不断的反感。谅解是彼此的,体面也是互给的。原谅的限度在于初衷是否得当。朋友之间:不愉快可以写在沙滩上,偶尔风一吹,也还是全没了;欢笑可以刻在岩石上,倒真可以天长地久。这就是宽容。 只是盲目宽容,那是在自虐个人的灵魂,实是贱泥难扶...
不欲,涵盖的范畴不仅仅在于东西事物,更关乎这个空间所有的基本面。平时:自己不爽,不以为然的种种,甚至愤恨的,也必须注意到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过失,令他人为难,惹他人嫌。换位思考也许可以容易寻找互相理解的切入点,但对自己自检自查,兼并自认自识更为适宜...
棱角是性格,可以隐匿,但全然不可磨灭。调度或感或理的性格,循途渐进在自己不断发展。走路,走自己的路,以自己的方式走路,以自己的方式走自己的路,各有痕迹,各有千秋,只不过不同修养...
意思是不要把你不想忍受的东西强加给别人。
出处:出自《论语-颜渊》,《论语-卫灵公》。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
原文节选: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白话译文: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出门办事如同要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
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明,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扩展资料
《论语·颜渊》篇第二章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遵奉的信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己所欲”是不是就可以“施于人”?这是一个哲学反思。
对于一个命题,要做全面的分析而不是仅仅从片面出发得出偏见。
己所不欲,只是不能强加给别人,但是如果对方愿意,则不属于“施”的范围。己所欲,别人未必所欲,所以也不能强加给别人。
总的说来,无论是否“己所欲”,都不能“施”即强加给别人,给别人的东西,只有一个标准,即以别人意愿为标准。要看别人是否愿意,而不能依据自己的标准来强加给别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