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去到月朗稀的歌词,是什么歌?
-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出自哪里?
-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原文_翻译及赏析
- 4、随风直到夜郎西是什么意思?
- 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什么意思?
-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那首诗?
- 7、李白诗句“随风直到夜郎西”还是“随君直到夜郎西”?
- 8、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意思
- 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最后一句话到底是“随风直到夜郎西”还是“随君直到夜郎西”
- 10、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哪首歌的词?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去到月朗稀的歌词,是什么歌?
杨花落尽子规啼
歌词
歌手:国风堂 G2er 黄诗扶
杨花落尽子规啼 - 国风堂&G2er&黄诗扶
作曲 : G2er/雾敛
作词 : 李白/左木修
(G2er)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黄诗扶)
倘若相逢即别离
迢迢千里无期
此地 何时 再相遇
(G2er)
清风起
风将温酒拂去一腔暖意
知心人
酒过半巡称知己
(黄诗扶)
诗中句
总是难叙当时语
他提笔
借离别 嘁嘁
(G2er)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黄诗扶)
倘若相逢即别离
迢迢千里无期
此地 何时 再相遇
-Music-
(G2er)
话中题
总是难述平生遇
他提笔
借花月 噫噫
(黄诗扶)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G2er)
倘若相逢即别离
迢迢千里无期
何地 何时 再相遇
(合)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倘若相知即相惜
昭昭明月无比
何问 何惧 能与你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出自哪里?
出自唐代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随风 一作:随君)
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注释⑴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今湖南省黔阳县。⑵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⑶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⑷与:给。⑸随风:一作“随君”。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原文_翻译及赏析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唐代·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随风 一作:随君) 国中古诗 , 写景 , 思乡友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创作背景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不难想像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讯息?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君”字一作“风”。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鉴赏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著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近。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像,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
长使英雄泪满襟,天意高难问。 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零落江南不自由。两绸缪。料得吟鸾夜夜愁。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孤芳一世,供断有情愁,消瘦损,东阳也,试问花知否? 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一笛当楼,谢娘悬泪立风前。 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冰合大河流,茫茫一片愁。
随风直到夜郎西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一、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二、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三、出处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
此诗首句以杨花、子规起兴,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点明愁的由来。“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指位于今湖南省沅陵县的夜郎县。 是当时王昌龄被流放的地方。
这里的夜郎个夜郎自大完全没有任何联系,这两句是说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里的夜郎,也并不是指位于今贵州省桐梓县的古夜郎国,而是指位于今湖南省沅陵县的夜郎县。沅陵正在黔阳的南方而略偏西。有人由于将夜郎的位置弄错了,所以定此诗为李白流夜郎时所作,那是不对的。
随风直到夜郎西中的夜郎是什么意思
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 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 出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原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代: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 诗的首句,以飘泊不定的杨花和子规悲切的啼鸣兴起、兼点下句“闻道 龙标过五溪”的时令。融情入景,很自然地把王昌龄生活不定以及自己当时 的情绪都含了进去。 第二句直叙昌龄被贬之事。其中龙标是昌龄的代指。五 溪指湖南省西部之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是荒远之地的泛称,一 个“过”字含着在荒远之地行程所历的艰难。 不着情语,悲痛之意又在其中。后两句直接抒情。虽然自己为好友被贬在荒远之地无限悲伤,但却无法 表示。只有让空中明月和身边清风把“愁心”与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西” 了。 “直到”二字,尤显其急。夜郎,是原龙标辖下的古夜郎县,址在现在 湖南沅陵县境内,不是位于贵州省桐梓县的古夜郎国。用夜郎,只取两地名 之间的可联性,以显其地的边远闭塞。 月与风,都是无情之物,但在此诗里都成了有情之种。在前人,这已多 有运用,不算创造。如谢庄有《月赋》,在“川路长兮不可越”时,他要和 “美人” “隔千里兮共明月”。 张若虚有《春江花月夜》,里面的思妇对音 讯断绝的游子是“愿逐月华流照君”希望月光把思念之情带到亲人身边; 曹 植《七哀》里的“孤妾”在相思极切时,是“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李白的高明,则是兼采其意,把风、月融入同一作品,取得了语奇意新的效 果。不仅表现了诗人“闻道龙标过五溪”的痛苦、关切之情的不可按捺与缠绵悱恻。 同时也表明了其无法向昌龄且无法向他人申述的悲哀。由于明月与 清风在无可奈何中成了知己,所以,诗中虽未言“愁”之深,但其有多深的 意味却又溢满于纸上。 由于得知王昌龄被贬至龙标的消息后,诗人深切同情,无限哀愁与急切 无奈之情在诗中成功表达,虽然没用一字叙述昔日两人的交往,但友谊真挚的程度也能被人全然了解。 月亮,是东方人的精魂。中国古典诗人中,没有一个诗人能如李白这样对月亮那么挚爱情深,是李白把诗中的“月亮世界”推到了极限。“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 《关山月》 )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翻开李诗,咏月之作俯拾即是。所用手法和意境虽有不同,但异曲同工,各臻其妙
指位于今湖南省沅陵县的夜郎县。 是当时王昌龄被流放的地方。
这里的夜郎个夜郎自大完全没有任何联系,这两句是说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里的夜郎,也并不是指位于今贵州省桐梓县的古夜郎国,而是指位于今湖南省沅陵县的夜郎县。沅陵正在黔阳的南方而略偏西。有人由于将夜郎的位置弄错了,所以定此诗为李白流夜郎时所作,那是不对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今译]我将一颗充满离愁的心寄托与明月,让它随风飞到夜郎——你的身边。
[赏析]王昌龄因“不护细行”被贬为龙标尉,李白写此诗以叙离情。清刘献廷《广阳杂记》云:“龙标即念沅州(按,即今湖南芷江县)也,又有夜郎县,故有‘夜郎西’之句。” 两句以明月清风寄托离情,可谓极富于想象。敖英《唐诗绝句类选》说:“曹植《怨诗》:‘愿作东北风,吹我入君怀。’又齐浣《长门怨》:‘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而(李)白兼裁其意,撰成奇语。”虽是剪裁前人诗句,但李白写得自然流畅,出以摇曳之笔,故觉情真意切,语意一新。
[原作]杨花落尽子归啼,闻道龙示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意思是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一、出处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二、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三、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扩展资料:
这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名诗。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在唐代,五溪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
这里的“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唐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
句中“愁心”二字也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值得细细玩味。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既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什么意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意思: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原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意思为: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全诗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随风也有作“随君”的
背景是:
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那首诗?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诗句是“随风直到夜郎西”,
[释义]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风”字亦作“君”。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全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 【唐代】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来源]:
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李白诗句“随风直到夜郎西”还是“随君直到夜郎西”?
是“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希望能随着你一直到夜郎以西。
【出处】:唐代·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
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你一直到夜郎以西。
【注释】:
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
左迁:贬谪,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
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在今湖南省怀化市一带。
杨花:柳絮。
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
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
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关于五溪所指,尚有争议。
与:给。
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创作背景】: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君”字一作“风”。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随君直到夜郎西。
原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
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扩展资料: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我现在正在整理印刷品中的错别字现象,写论文用的,你所说的《唐诗鉴赏辞典》中的“风”不一定是错,“君”也不一定是错,两个都可能是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毕竟事隔1400年左右,李白又是一个遇事便诗的大诗人,所以,传误是很有可能的,如果是考试,请尊重教材,如果不是为了考试,可以作为一个知识面积累起来。
本人认为“随君”理由更充分,逻辑性更强。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意为“月亮代表我的心”,月亮从东走向西是自然规律,与风实在没有什么关系!有风它也朝西走,没风它也朝西走,而“风”它是没有朝向的,不一定非要向西吹。月光象李白的思念和关怀,以它的光辉萦绕着、伴随着好友王昌龄一路西去,这才是这首诗的主旨之所在,不能因为《唐诗鉴赏辞典》用的“风”字,我们就不加分析而附合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君,指王昌龄。
正确诗句是“随君直到夜郎西”这句诗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意思是希望能随着你一直到夜郎以西。
【作品原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代〕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白话译文】:
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你一直到夜郎以西。
【词句注释】:
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
左迁:贬谪,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
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在今湖南省怀化市一带。
杨花:柳絮。
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
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
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关于五溪所指,尚有争议。
与:给。
随君:一作“随风”。
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创作背景】: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作品赏析】: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君去到夜郎。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近。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人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意思
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带着我的思念,随你同到那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出自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写给他的...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出自唐·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原句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最后一句话到底是“随风直到夜郎西”还是“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一】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此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五溪,雄溪、樠溪、酉溪、?溪、辰溪之总称,均在今湖南省西部。)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里的夜郎,并不是指位于今贵州省桐梓县的古夜郎国,而是指位于今湖南省沅陵县的夜郎县。沅陵正在黔阳的南方而略偏西。有人由于将夜郎的位置弄错了,所以定此诗为李白流夜郎时所作,那是不对的。
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近。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她,是多么地多情啊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沈祖棻)
【赏析二】
“我寄愁心与明月”
——浅说李白的一首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上面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这从李白集中另两首诗的标题《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可以推见。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新唐书》卷二○三《文艺传》说他“不护细行,贬龙标尉”,可见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龙标即今湖南省芷江县。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君”字一作“风”。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我国古诗的体裁至唐代而大备。作为一代宗匠的李白,无论对于哪种体裁,用起来无不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不过其中尤以歌行和七绝的精湛成就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在李白集中,题材是怀人赠别而体裁又是七绝的多达数十首,但绝无一首构思或表现方法雷同。“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用“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用“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寓情于景,“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哭晁衡卿》)情景交融。不管用哪种手法,都能真切而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朋友的一片赤诚,使人回味无穷;而本篇则以想象的驰骋和构思的别致在同类诗篇中独具一格。诗人匠心独运和技巧之娴熟,于此也可窥见一斑。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问。不同地方的课本不同,出现的版本也不同。具体情况是:人教版一直都用的是“随君”,后来在上一年全部改为了“随风”。由于目前很多人对究竟是“随风”还是“随君”有争论,所以很多参考书上有不同的版本。当然,一切还是以课本为准。
从诗意上来讲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个有”风”和”君”两个版本,由于年代以久,无法查证哪个属实为李白所写.如果是考试,应以课本为准.
但两个都对
最后一句话随风直到夜郎西和随君直到夜郎西都可以,有不同的版本
一、版本一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版本二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版本三
扬州花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二、翻译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三、作者
唐代李白
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
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怀化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二、赏析
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点明愁的由来。“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三、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哪首歌的词?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寄托慰藉。
歌名【杨花落尽子规啼】,歌词: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倘若相逢即别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