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芳草连天是什么意思
- 2、芳草连天是成语吗
- 3、芳草连天是成语吗
- 4、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全诗
- 5、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全诗
- 6、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是哪首古诗
- 7、雨过芳草连天碧的下一联是什么?
- 8、“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是什么意思?
- 9、“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意思是什么?
-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什么意思
芳草连天是什么意思
“芳草连天”是用来形容草木茂盛、郁郁葱葱的场面。在大自然中,每当春天来临,绿色植物开始生长,繁花似锦,树叶茂盛,草丛绿茵,天空仿佛覆盖了一层绿色的盖子,一片绿色的景象便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这就是“芳草连天”的意思,让人感到舒适和充满生机。
“芳草连天”在文学、艺术和音乐中是一个非常常用的修饰词汇。它不仅代表着自然的美丽和生机,也用来形容人们内心中强烈的情感和兴奋感。在文学中,人们经常用这个词语来描绘美好的情景;在音乐中,它被用来形容歌曲的旋律和节奏,让人感到轻松和愉悦。
总之,“芳草连天”不仅是自然美景的代表,更是人们向往生活的象征。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期望有一段美好的时光,享受这样的绿色生活。只有不断地去扶持和呵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系统,才能让“芳草连天”这样的美好场景永远保持在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得以享受无穷的幸福和欢乐。
芳草连天是成语吗
芳草连天
【拼音】fāng
cǎo
lián
tiān
【解释】形容面对春景伤情。
【出处】卢祖皋《宴清都·初春》:更那堪、芳草连天,飞梅弄晚。
芳草连天是成语吗
芳草连天
【拼音】fāng cǎo lián tiān
【解释】形容面对春景伤情。
【出处】卢祖皋《宴清都·初春》:更那堪、芳草连天,飞梅弄晚。
这个不是成语 是词语
不是
不是
不是 ! 这是一个形容词 应该是 : 芳草碧连天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全诗
原文--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赏析--
第一节,作者白描了“长亭”“古道”“芳草”三个意象。长亭外的古道边,一片碧绿的芳草,绵延至远方——俨然送别的背景。在中国古代,道路边每隔一段里程,会设一亭驿,供路人避雨、休憩。
久而久之,长亭成了友人、亲人间的送别之地。长亭送别,路向远方,芳草天涯——空旷、辽远的意境,勾勒出淡淡的感伤之离情别绪。
第二节,亦是白描手法,“风”“柳”“笛声”“夕阳”“山”勾勒出了傍晚之时的景致。晚风吹动着杨柳,仿佛在催促着临行之人;“柳”字谐音“留”,蕴藉着深沉的不舍之情意。晚风也吹送着笛声,笛声于是稀稀落落地传来。我们不禁会想起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那首《春夜洛城闻笛》,笛声呜咽,相思之声,在夜空中回荡。
到了第三节,作者由景生情,旧时知己各自天涯已难寻的感慨油然而生。毋需赘言,淡淡感伤,已溢于言表。由此,我们得以明了作者几许凄凉的心境。
第四节,作者把自己的这种情愫推向了极致。如何消解这离别之愁绪,作者寄兴于酒,把酒言欢……然而,愁绪终究无从消解。作者于是想到,今夜的睡梦中,也会感到丝丝寒意。至此,在时空的交错中,作者以“酒后梦寒”总括全篇。
纵观整首《送别》,延续了婉约一派之风,柔美婉转,清新淡雅,情意真切。句子的长短参差、押韵上口,使得《送别》诗意缭绕,促人回味。细细感知、回味之余,我们会发觉,《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延续了古典送别诗的一贯形式与格调。而《送别》的出现,以及风靡至今,也多少得益于此种悠远的古典情怀吧。
注释--
饮君酒:劝君饮酒。饮,使······喝。何所之:去哪里。之,往。归卧:隐居。南山:终南山,即秦岭,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陲:边缘。但,只。
扩展资料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全诗六句,仅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自己骑马并辔送了友人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友人。下马之处也就是饯饮之地,大概在进入终南山的山口。这样就把题旨点足。以下五句,是同友人的问答对话。
第二句设问,问友人向哪里去,以设问自然地引出下面的答话,并过渡到归隐,表露出对友人的关切。三、四句是友人的回答。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杜甫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不得意”三字,指出了友人归隐的原因,道出了友人心中郁抑不平。至于友人不得意的内容,当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业上的怀才不遇。诗人没有明确写出,也不必写出,留以想象空间。五、六句,是他在得知友人“不得意”后,对友人的劝慰。
他劝友人只管到山中去,不必再为尘世间得意失意的事情苦恼,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是无穷无尽的。这里明说山中白云无尽,而尘世的功名利禄的“有尽”,无常,已含蕴其中。这两句意蕴非常复杂、丰富,诗的韵味很浓。
句中有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安慰,也有自己对现实的愤懑,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也有对隐居山林的向往。似乎是旷达超脱,又带着点无可奈何的情绪。从全篇看,诗人以问答的方式,既使送者和行人双方的思想感情得以交流,又能省略不少交代性的文字,还使得诗意空灵跳脱,语调亲切。
王维这首《送别》,用了禅法入诗,富于禅家的机锋。禅宗师弟子间斗机锋,常常不说话,而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以求“心心相印”。即使要传达禅意,也往往是妙喻取譬,将深邃意蕴藏在自然物象之中,让弟子自己去参悟。
王维在诗歌创作中吸收了这种通过直觉、暗示、比喻、象征来寄寓深层意蕴的方法。他在这首诗中,就将自己内心世界的复杂感受凝缩融汇在“白云无尽时”这一幅自然画面之中,从而达到了“拈花一笑,不言而喻”,寻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送别-百度百科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全诗
全诗解释是:在长亭之外的古道旁边,满地的青草向天边不断延伸。晚风拂过柳梢,笛声断断续续,夕阳在山外山之处。好朋友大多漂泊各地。我拿起酒壶一饮而尽,希望能够使这剩下的欢乐达到极致,可是这分别的痛苦使今晚的梦都是凄寒的。
原文:近代·李叔同《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注意:《送别》歌词分为两个部分,前一个部分作者从不同的几个层次几个方面去刻画一个即将离别的场景。作为一个第三人称去叙述好友将要远行,而作为至交好友的二人从此将各奔东西,于是送了好远来到了长亭外,长亭在古时候通常是一个栈道,为了旅人休憩或者是在朋友送行时使用的,长亭也就暗喻了两人要分别,古道边又是苍茫的寂寞,芳草一望无际,显出一片孤寂的景象,从不同的角度为送别打下烙印。
第一部分李叔同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创作手段,让他的创作有着浓郁的抒情性质,并且有着很高的音乐性和艺术性。这个时候他的作品已经可以说很富有艺术歌曲的初期特征了。
像《送别》的第一部分这样的写作手法让人发自内心感到心旷神怡,置身平静的江面上,感受晨曦水雾的迷蒙,声音是传的非常远的,并且还给人一种平稳的、连贯的、延伸感觉,符合整个乐曲的美感。
通过作者高度概括出来的乐思清晰地表达出来,塑造出整个曲子的旋律线条,表现出来乐曲中的细微之处,强调曲子的一些元素,并且赋予新的意境。
第二部分则从景物之中抽离出来,更多了形容了主人公在送别时的内心感受。谈的是知音难寻,此刻挥别也只能敬上浊酒一壶,这其中有主人公复杂的情感,这之后的节奏、力度也逐渐变化、人物的内心激动、矛盾加剧“一壶浊酒尽余欢”也侧面说明了虽然分开让人遗憾,但是还是应该珍惜在一起的日子,与其为日后的寂寥感到忧心,不如痛快地在分别之时把酒言欢,何必打扰了这美好的回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是哪首古诗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出自近代李叔同的《送别》 。诗文如下:
送别——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注释
1长亭:陆上的送别之所。2知交:指知心朋友。3零落:本指草木零落,这里指人辞世。
赏析:
《送别》是近代李叔同创作的一首词。该词描写长亭送别的景色,借连天的芳草幽长古道,衬托出离情的绵延深长。
《送别》虽是歌词,不是严格意义上词,但从歌与词同为音乐性的艺术形式的角度来看,可以将其视作词的变体。
歌词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音律平缓起伏,舒展悠扬,并在眼前展现出长亭、古道、拂柳、夕阳和碧天无际的芳草,在夕阳残照中,群山连绵,笛声凄婉。充斥天宇下的色彩、景物、声响,在凄美的景象中,有一种既伤感又凄凉的情思。
第二乐段第一乐句呼应首段,情绪变成了深沉的感叹。回首往事,知心朋友已有半数作古,今天又有友人离别在即,不知他日何时相见。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于1914年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雨过芳草连天碧的下一联是什么?
雨过芳草连天碧的下一联是:
1.风回桃花万里霞。
2.雨过芳草连天碧。
3.风行落花满地霞。
4.风吹枫叶映水红。
5.春到寒梅映日红。
6.风来飞花入水丹。
对联的要求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是什么意思?
下片第一句“倚遍阑干”似乎来得有点突兀,但仔细一想,作者已经看到“几点催花雨”,说明她早倚上了阑干,而且是"倚遍".倚阑干是远望的意思,“倚遍阑干”而仍然“只是无情绪”,则说明她远望的目的物没有看到,这就意味着她要看的主要不是晚春的景色,而是另有所指了。在这样的语气之下,第三句提出“人何在”的问题,就令人有如闻其声之感!也就是说,“倚遍阑干”,还是使她完全失望了。所看到的只是“连天芳草”,把行人“归来”的“路”也遮得看不清楚,从而也就“望断”了。这又一次有把望不见那“人何在”的罪过归之于“芳草”也就是季节变换的缘故,这就更难说得圆到了。就其所以要如此说,可以说是含蓄的表现;而就其有意让读者了解此说不够圆到,则似乎可以说是显豁的表现了。含蓄也好,显豁也好,在本词里面,是交相为用的,也是李清照的多数词作所具有的特点。
意思是遥望远方,芳草丛生了,还是望不见归来的人,寄予思念之情
凭栏倚,只眼遥看千山外,漫天芳草萋萋, 望断天涯不见君,始知相思苦。
出自: 李清照《点绛唇·寂寞深闺》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赏析一】
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
首先词人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论,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仿佛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惜春”两句,不复直言其愁,却在“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淅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也催逼着春天归去的脚步。唯一能给深闺女子一点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留下几声空洞的回响。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华的写照。
下片写凭阑远望。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倚阑”表示人物心情悒郁无聊。这里词人在“倚”这个动词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下句中又以“只是”与“倚遍”相呼应,衬托出因愁苦而造成的“无情绪”,这就有力地表现了愁情深重,无法排解。结尾处,遥问“人何处”,点明凭阑远望的目的,同时也暗示了“柔肠一寸愁千缕”、“只是无情绪”的根本原因。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有问无答的布局,却转笔追随着女子的视线去描绘那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然而望到尽头,唯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这首词写出了让人肝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寂寞愁、伤春愁,伤别愁以及盼归愁。结尾“望断”二字写尽盼归不能的愁苦,此时感情已积聚至最高峰,全词达到高潮。
【赏析二】
这是一首闺怨词。上片抒写伤春之情,下片抒写伤别之情。伤春、伤别,融为柔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刻画出一个爱情执着专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
开篇处词人即将一腔愁情尽行倾出,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论,这种不成比例的并列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仿佛看到了驱不散、扯不断的沉重愁情压在那深闺中孤独寂寞的弱女子心头,使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的凄绝景象。“惜春”以下两句,虽不复直言其愁,却在“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淅淅沥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也催逼着春天归去的脚步。唯一能给深闺女子一点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能在女子心中留下几响空洞的回音。人的青春不也就是这样悄悄逝去的吗?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华的表现,因此,在“惜春春去”的尖锐矛盾中,不是正酝酿着更为沉郁凄怆的深愁吗?
从上片看,给深闺女子带来无限愁怨的“雨”,它催落了嫣红的春花,催走了春天,也催促着流年和女子的青春。下片中,词人循着这一线索,继续探寻“柔肠一寸愁千缕”的根源,笔力集中在女子凭阑远望而搅起的心理活动上。“倚遍阑干”一句,在“倚”这个动词后面缀以“遍”字,把深闺女子百事俱厌的忧烦苦恼尽行点染了出来,下句中又以“只是”与“倚遍”相呼应,托出了这种万念俱灭的“无情绪”是无论如何排解不掉的。这里不再提花,不再提雨,却突兀地提出“人何处”的问题。突兀,则醒目;醒目,则醒人——原来女子凭阑远眺,不只是因百无聊赖而无意识为之,这里还有更重要的、有意识而为之的目的,那就是望眼欲穿地等待着外出的良人归来。望归的行动与内心无法抑制的“人何处”的遥问一笔点破了使女子“柔肠一寸愁千缕”、“只是无情绪”的深层的、根本的原因是苦苦地思念远行未归的良人。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有问无答的布局,却转笔追随着女子的视线去描绘那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最后,视线被截断了,唯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这凄凉的画面不就是对望眼欲穿的女子的无情回答吗?寂寞,伤春已使她寸肠生出千缕愁思;望夫不归,女子的愁情又将会是何许深,何许重,何许浓呢?这自然就意在言外了。全词由写寂寞之愁,到写伤春之愁,到写伤别之愁,到写盼归之愁,全面地、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女子心中愁情积淀积累的过程。一个“雨”字,把上下两片勾联在一起;远处的萋萋芳草,近处的愁红惨绿,远远近近,都在“催花雨”的搅拢下显得分外冷寂。把愁已经写尽、写透,故明代陆云龙在《词菁》中称道此首词是“泪尽个中”,《云韶集》也盛赞此作“情词并胜,神韵悠然。”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意思是什么?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意思就是:在长亭之外的古道旁边,满地的青草向天边不断延伸。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意思是:在长亭外面,古道的边上送别亲友,翠绿的草望不见头,仿佛连着天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意思:这首诗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顿悟出世的暗示。
1、原文
《送别》
弘一法师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2、送别的作曲背景
191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表达了李叔同对在上海“天涯五友”“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情感。它属于李叔同早年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古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特点:一是用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
3、作者简介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 艺术家、 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同时,他在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什么意思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意思是在长亭外面,古道的边上送别亲友,翠绿的草望不见头,仿佛连着天了。形容离人一去千里。这句话出自李叔同的《送别》。
原文是: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赏析:这首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歌词通篇用白描手法,紧扣主题,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它的审美效应,就在“酒尽梦寒”的无言中回荡不已。李叔同的作品充满了哲人的智慧、忧思和悲悯,充满了对生命的思索。
创作背景是: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