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咄咄怪事,咄咄怪事是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29 20:01:33 浏览2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咄咄怪事成语解释

【拼音】 duō duō guài shì 【出处】 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  【释义】 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 用法】 作宾语;与“岂非”、“真是”等连用 【结构】 偏正式 【近义词】 莫名其妙、不可思议   【相反词】 合情合理、顺理成章、天经地义   【押韵词】 善自处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埋三怨四、重三迭四、誓无二志、外感内滞、励精求治、烈火辨日、春山八字、举国一致。 【年代】 古代  【灯谜】 竹子开玫瑰花  【邂逅语】 鱼跳出来吃猫   【英文】 monst rousab sur dity  【德文】 wasfüreinemerkwürdigeAngelegenheit   【日文】 惊くべき奇怪事(きかいと),奇怪千万なと   【法文】 absur ditéé norme   【俄文】 стрáнныйслучай  【成语故事】 东晋扬州刺史殷浩与大将桓温不合,王羲之劝他大敌当前应以国事为重,殷浩不但不听,领兵北伐,屡战屡败,被废为平民,流放到信安,他整天无忧无虑地读书吟诗,老是在纸上写“咄咄怪事”四个字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成语示列】 噫!一小说之微,而竟有如斯之法律,以圭臬于著述界之前途,亦咄咄怪事,咄咄怪事。 清·陶曾佑《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   【其它使用】 ◎ 就在这样一个动人的地方,竟然发生了大敌当前、同室操戈的历史惨剧,实属民族史上的咄咄怪事。 ◎ 时的咄咄怪事——打电话去向上级报喜:“为庆祝最新指示发表,我们所擡了五个里程碑,载歌载舞。 ◎ 太后擅权,皇帝傀儡,雄鸡孵卵,雌鸡司晨,阴阳颠倒,黑白混淆,小人得志,妖术横行--这样的朝廷,不完蛋才是咄咄怪事!  【词类符号】 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咄咄怪事成语用法及解释

  成语:咄咄怪事

  【成语】:咄咄怪事

  【拼音】:duō duō guài shì

  【简拼】:ddgs

  【解释】: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示例】:噫!一小说之微,而竟有如斯之法律,以圭臬于著述界之前途,亦~,~。 清·陶曾佑《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

  【近义词】:莫名其妙、不可思议

  【反义词】:合情合理、顺理成章、天经地义

  【歇后语】:鱼跳出来吃猫

  【语法】:作宾语;与“岂非”、“真是”等连用

  【英文】:monstrous absurdity

  【日文】:惊くべき奇怪事(きかいと),奇怪千万なと

  【法文】:absurdité énorme

  【德文】:was für eine merkwürdige Angelegenheit

  【俄文】:стрáнный случай

  【成语故事】:东晋扬州刺史殷浩与大将桓温不合,王羲之劝他大敌当前应以国事为重,殷浩不但不听,领兵北伐,屡战屡败,被废为平民,流放到信安,他整天无忧无虑地读书吟诗,老是在纸上写“咄咄怪事”四个字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咄咄怪事 成语接龙

  【顺接】:事不两立 事不关己 事不可为 事不宜迟 事不师古 事不干己 事不有余 事不有馀

  【顺接】:暧昧之事 安然无事 暗昧之事 百年好事 报冰公事 抱冰公事 比物假事 比物属事

  【逆接】:怪事咄咄 乐嗟苦咄 书空咄咄

  【逆接】:咄咄书空 咄咄怪事 咄咄逼人 咄嗟之间 咄嗟便办 咄嗟可办 咄嗟叱咤 咄嗟立办

咄咄怪事是什么意思?咄咄怪事成语造句和典故

成语名称: 咄咄怪事 duō duō guài shì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咄咄怪事】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咄咄怪事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咄咄怪事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咄咄:表示惊讶的声音。使人惊讶的怪事。形容事情不合情理;叫人不能理解。
[成语出处] 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正音] 咄;不能读作“chū”。
[辨形] 咄;不能写作“多”。

[近义] 莫名其妙 不可思议
[反义] 合情合理 顺理成章 理所当然 天经地义
[用法] 多用在“岂非”、“真是”等词语后;表示感慨和不满。一般作宾语。
[结构] 偏正式。

[例句] 这种自私的话;他居然能说出口;真是~。

[英译] monstrous absurdity

百科解释如下:
成语 咄咄怪事

  发音 duō duō guài shì
  解释 咄咄: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示例 噫!一小说之微,而竟有如斯之法律,以圭臬于著述界之前途,亦~,~。 ★清·陶曾佑《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
  用 法 偏正式;作宾语;与岂非、真是等连用。
  近义词 莫名其妙、不可思议 、 匪夷所思
  反义词 合情合理、顺理成章、天经地义、 司空见惯、 不足为奇
  歇后语 鱼跳出来吃猫
  故事 东晋扬州刺史殷浩与大将桓温不合,王羲之劝他大敌当前应以国事为重,殷浩不但不听,领兵北伐,屡战屡败,被废为平民,流放到信安,他整天无忧无虑地读书吟诗,老是在纸上写“咄咄怪事”四个字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67296.htm

SOSO百科地址:

百度搜索:《 点击此处 》

?咄咄怪事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释义】: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读音】:duō duō guai shi 【近义词】:不可思议 莫名其妙 【反义词】:合情合理 顺理成章 天经地义 【例句】: 1.从某些方面来说,这真是咄咄怪事。 2.在一个国家必须勒紧腰带的时候,这种提案的出现真是咄咄怪事。 3.如果它不造成这么大的损害,那才是咄咄怪事呢。 4.称他这样一个人叫英雄,真是咄咄怪事。 5.在这么一个富有的国家中竟有这么多穷人,真是咄咄怪事。 6.听起来可能有些奇怪,但我会利用每一个机会告诫人们:出台并实施这条法规并不是什么咄咄怪事。 7.金字塔发生爆炸,实属罕见的咄咄怪事,甚至还是多年来的头一回。 8.一个在国内安全措施、审查和互联网管制方面花的钱比军费还多的国家,居然没有能力打掉区区一些贩卖盗版音像产品的网站,真是咄咄怪事。 9.真正的咄咄怪事,不是为什么领导和员工有时会走上歧途,而是为什么多数职员多数时候都走在正道上。 10.正如伦敦精品葡萄酒贸易商帕特里克威尔金森(patrickwilkinson)所说:「这些葡萄酒对我们来说简直是可望不可及,可对有些不能算是蓝筹股(bluechip)的公司却总是唾手可得,这简直是咄咄怪事。」 11.在这么一个富有的国家中竟有这么多穷人,真是咄咄怪事。 12.在这么一个富有的国家中竟有这么多穷人,真是咄咄怪事。 13.我敢以性命担保,他没有别的意思;要不然,岂不成了咄咄怪事。 14.在任何时候这都不是一个好主意;在一个国家必须勒紧腰带的时候,这种提案的出现真是咄咄怪事。 15.或许这又是件自相矛盾的咄咄怪事:我们自己感到形势逼人,时不我待,但我们的社会却发出这种信息,即没有什么可行的方案能取代现状。

咄咄怪事的意思 咄咄怪事的出处和成语用法

1、形容不合常 理、令人惊讶的怪事。
2、出处: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3、杨万里《明发栖隐寺》诗:“何如今晨天地间,咄咄怪事满眼前。”
清 沉起凤《谐铎·帖嘲》:“世有一字不通之辈,而能知我高才,可谓咄咄怪事。”
清·陶曾佑《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噫!一小说之微,而竟有如斯之法律,以圭臬于著述界之前途,亦咄咄怪事,咄咄怪事。”

咄咄怪事是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

词目 咄咄怪事 发音 duō duō guài shì 释义 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引用 《雍正皇帝》一百零二回 雷霆万钧咆哮狂怒 梦魇多变难宁惊魂 ...蠢如此,看着允禩的党羽在朝在野为非作歹,竟能够无动于衷,真是 咄咄怪事 !这里头还有那个叫做钱名世的,他既然是探花出身,什么书... 《雍正皇帝》一百二十八回 雍正帝震怒兴大狱 十三爷留言除内奸 ...发财。可他这样的一个大清官,为什么却治理不好河南呢?这岂不是 咄咄怪事 吗?三爷,奴才就这么点儿毛病。我逢人就说,走到哪里就说... 《雍正皇帝》三十五回 太后薨京师酿动乱 皇帝乐军报暖人心 ...兰州将军呈来的密折,主上大概还不会知道。此事细细想来,说它是 咄咄怪事 ,恐怕也不为过吧。”  文觉说:“... 《元史演义》第四十七回 正官方廷臣会议 遵顾命皇侄承宗 ...复敬奉如仪,太后御兴圣殿受朝贺。宫廷内外,赏赉有差。还有一桩 咄咄怪事 ,七龄的幼主,居然立起一位皇后。这皇后名叫也忒迷失,也... 《新石头记》第三十六回 品评风俗及娼优 行军利品偏慈善 ...古乘有这等事,此刻总没有了。谁知世界上还有这些 *** 之人,真是 咄咄怪事 。”宝玉听了他的话,不觉暗暗称奇,想道:“我以为我的见... 《世说新语》下卷第十五 黜免第二十八 ...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 咄咄怪事 」四字而已。  4桓公坐有参军椅蒸... 《明史演义》第五十三回 伍文定纵火擒国贼 王守仁押俘至杭州 ...大怒道:“你敢来讪笑我么?”言未毕,已拔出佩刀,把小卒杀死。 咄咄怪事 。刘养正进谏道:“大王何故杀此小卒?”宸濠尚带着怒气,... 《大唐狄公案》紫光寺-第十章 ...非命。——然而凶手杀了他两人后又费心将他们身首相换,这又岂非 咄咄怪事 ,远出情理之外。噢,你不是说井中还发现了一个蓝布包袱。... 《大唐狄公案》铁钉案-第二章 ...。  洪参军低声道:“死者没有了头,真是 咄咄怪事 。不知老爷作何看法?”  狄公道:... 《大唐狄公案》铁钉案-第三章 ...不将箱子里贵重的金首饰和店铺里的一大堆碎银携带在身?这岂不是 咄咄怪事 ?”  洪参军道:“老爷的意思是这... 《残水浒》第八十一回 汴梁城乐和演戏 曹 ...【眉】带病串戏,可谓滑稽之至矣。附金而又归宋,是骑双头马也, 咄咄怪事   卢俊义无语,随鸣钟击鼓,在忠义堂上... 《绿野仙踪》第三十回 闻叛逆于冰随征旅 论战守文炜说军机 ...道:“师尚诏,师尚诏!汝何不叛逆于他省,而必叛逆于河南?真是 咄咄怪事 !”两总兵见他心绪个宁,各辞了出来,桂芳又同到管翼营中... 《洪宪宫闱艳史演义》侍从女官之轶闻六则 ...寝室中。归寝时,必打扑克及圈的温以消遣。安女士亦有时入局,真 咄咄怪事 也。  袁氏第十妃忆秦楼者,本 *** 出身... 《洪宪宫闱艳史演义》诸妃风流云散之琐谈种种 ...必有无数青年子弟,乘自行车追随于后。沪谚谓之曰:“钉梢。”诚 咄咄怪事 也。  大小尹妃,本为姊妹行,效娥皇女英,而委身事袁者... 《扫迷帚》第十六回 ...流,犹挟之以作威福,卒酿成械斗之祸,重烦南面者多添案卷一宗。 咄咄怪事 ,中国前途,真堪痛恨。”  壮抱听了也... 《扫迷帚》第十七回 ...胁,则必举家皇皇,视为危险,且聚讼纷纭,一若其必不得起,岂非 咄咄怪事 ?新阳有李翁者,僦居江阴某街,家道小康,颇可自给。李今...

咄咄怪事是什么意思?咄咄怪事的拼音是什么

成语咄咄怪事读音duōduōguàishì释义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出处暂无咄咄怪事的出处举例噫!一小说之微,而竟有如斯之法律,以圭臬于著述界之前途,亦噫!一小说之微,而竟有如斯之法律,以圭臬于著述界之前途,亦咄咄怪事,

咄咄怪事成语的基本解释

咄咄怪事,汉语 成语 ,拼音是duō duō guài shì,意思是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出自《世说新语·黜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咄咄怪事成语的基本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咄咄怪事成语的解释
表示吃惊的声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咄咄怪事成语的 近义词
不可思议 [ bù kě sī yì ]
原为佛教用语,指思想言语所不能达到的境界。后形容对事物或言论无法想象、很难理解。
莫名其妙 [ mò míng qí miào ]
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也作莫明其妙。
匪夷所思 [ fěi yí suǒ sī ]
不是根据常 理所能想象到的。《周易·涣》:“涣有丘,匪夷所思。” 夷(yí):平常。
咄咄怪事成语的 造句
1、没想到此次冲击灵丹境,竟然歪打正着,被你小子一阵瞎折腾,反而得以大功告成,真是咄咄怪事。
2、一个号称自由民主的政府,居然不允许人民发表自己的意见,岂非咄咄怪事?
3、在任何时候这都不是一个好主意,在一个国家必须勒紧腰带的时候,这种提案的出现真是咄咄怪事。
4、想不清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此等咄咄怪事,只怕他们连吃饭睡觉的心情都不会有了。
5、这是什么茅草屋竟然历经百万年而不倒,实在是咄咄怪事!
6、甚至修为还有所突破,还真是咄咄怪事。
7、咄咄怪事,专职信访干部竟内搞“地震”。
8、非咄咄怪事?但钟景良和郝舒韵因受其株连,却仍陷其不幸命运。
9、真是咄咄怪事!营销一班总共有49位同学,每一个人的 自我介绍 也就5分钟。
10、据说贤侄先天满灵力却无法修炼真是咄咄怪事,老夫瞧瞧!
11、这个兴盛一时的古文明区域居然消失无踪,真是咄咄怪事。
12、事实摆在眼前,他居然还能睁眼说瞎话,真是咄咄怪事!
13、这间公司财务危机十分严重,不倒闭才是咄咄怪事。
14、如果是位国文老师,却常常让学生纠正错别字,岂非咄咄怪事!
15、从某些方面来说,这真是咄咄怪事。
16、他的平均打击率高达四成五,今天却连连被三振,真是咄咄怪事。
17、据报载国外一个妇女一胎生了七个小孩,真是咄咄怪事!
18、他当教师,还常常让学生给纠正错别字,岂非咄咄怪事。
19、这种自私的话,他居然能说出口,真是咄咄怪事。
20、这真是闻所未闻的咄咄怪事。
21、站在两个维度的拐点上,林轩不知该何去何从,但这种咄咄怪事总要有人去解决,必须有个结论才行。
22、在一个宣称人民至上的国度里,竟然会发生这等迫害人权的咄咄怪事。
23、这间公司财务危机十分严重,不倒闭才是咄咄怪事。
24、上了几年学,连这个字都不认得,真是咄咄怪事。
25、从某些方面来说,这真是咄咄怪事。
26、这种自私的话,他居然能说出口,真是咄咄怪事。
27、据报载国外一个妇女一胎生了七个小孩,真是咄咄怪事!

咄咄怪事成语的基本解释相关 文章 :
★ 咄咄怪事成语含义及谜语
★ 咄咄怪事的成语故事典故|字词解析|造句
★ 咄咄怪事成语接龙
★ 包含怪的四字成语及解释
★ 高中语文的基础知识点总结介绍(2)
★ 2017年高考真题试卷语文浙江卷答案解析版1及语文检测试卷
★ 高中生必会成语
★ 五年级上册语文五单元手抄报
★ 高中语文文言文的练习介绍(2)
★ 关于事的四字成语介绍

咄咄怪事译文文言文

1. 咄咄怪事 具体的释义 解释 咄咄:表示吃惊的声音。
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示例 噫!一小说之微,而竟有如斯之法律,以圭臬于著述界之前途,亦~,~。 清·陶曾佑《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 用 法 偏正式;作宾语;与岂非、真是等连用。
近义词 莫名其妙、不可思议 匪夷所思 反义词 合情合理、顺理成章、天经地义 歇后语 鱼跳出来吃猫 故事 东晋扬州刺史殷浩与大将桓温不合,王羲之劝他大敌当前应以国事为重,殷浩不但不听,领兵北伐,屡战屡败,被废为平民,流放到信安,他整天无忧无虑地读书吟诗,老是在纸上写“咄咄怪事”四个字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2. 咄咄逼人太上忘情望梅止渴咄咄怪事平原督邮遗臭万载的解释 咄咄:使人惊奇的声音。

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太上忘情—— 太上:至高无上的盘古三清。 忘情:忘记一切之情,达到无情之境。
无为,无不为,无所不为。〖含义〗圣人不为情感所动。
望梅止渴〖解释〗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咄咄怪事[解释] 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平原督邮:平原:古代地名;督邮:古代官名。劣酒、浊酒的隐语。
遗臭万载死后恶名流传,永远受人唾骂。
3. 古文翻译《陈元方候袁公》 陈元方十一岁的时候,去拜会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原文: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世说新语》是一部笔记小说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而且其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因此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人的喜爱和重视,戏剧、小说如关汉卿的杂剧《玉镜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也常常从中寻找素材。
当然,因为刘义庆当时人在扬州,听说了不少当地的人物故事、民间传说,所以在《世说新语》中,也记载了一些发生在当时扬州的故事。如我们熟悉的成语“咄咄怪事”,就是源自于曾担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的中军将军殷浩被废为平民后,从来不说一句抱怨的话,每天只是用手指在空中写写画画。
扬州的吏民顺着他的笔划暗中观察,看出他仅仅是在写“咄咄怪事”四个字而已。大家这才知道,他是借这种方法来表示心中的不平。可惜的是,《世说》一书刚刚撰成,刘义庆就因病离开扬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时年仅41岁,宋文帝哀痛不已,赠其谥号为“康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