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古代年龄称谓:垂髫 束发 弱冠 而立 不惑 知命 花甲 古稀! 耄耋 期颐 都表示
- 2、弱冠、而立、不惑、知命、花甲、古稀、耄耋这些称谓的含义
- 3、古稀,而立,不惑,花甲,弱冠。(排序)
- 4、不惑 垂髫 花甲 弱冠 而立 古稀 半百 分别 是多少岁
- 5、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 是什么意思呀
- 6、求“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为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出处
- 7、弱冠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天命之年,花甲之年,古稀之年各是啥意思??简节一点!
- 8、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耄耋是什么意思啊!
- 9、弱冠之年 而立之年 不惑之年 年过半百 年近花甲 年逾古稀 耄耄之年 发至期颐 它们分别代表多大岁数?
- 10、花甲,知天命,古稀,弱冠,而立,不惑,耄耋,是多大
古代年龄称谓:垂髫 束发 弱冠 而立 不惑 知命 花甲 古稀! 耄耋 期颐 都表示
古人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男女,都有一些特定的称谓,比如经常听说的“豆蔻年华”中的豆蔻就是指女子十三四岁的时候,当然,除了豆蔻之外,指代不同年龄阶段的称呼也很多,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
首先从出生开始的婴儿时期,一是三朝,指出声三日领受各方贺喜,其中男孩称为弄璋之喜,这里璋代表美玉,女孩则称之为弄瓦之喜,瓦代表的则是纺织用的器具。二是满月,常见习俗是剃胎发,并将其做成毛笔。三是百日,在医疗不发达的古代,孩子活过百天存活率会大大提高,在百日会给小孩做百家锁,也称长命锁。四是周岁,俗称抓周,预测小孩命运。
其次,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称谓,大致如下:
垂髫(tiao)指的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指的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豆蔻指的是十三四岁的女孩子;
束发则是指男子十五岁; 弱冠指的是男子二十岁;而立则是指三十岁;不惑是指四十岁;知名——五十岁; 花甲指的是六十岁;古稀指的是七十岁;耄耋(die)指的是八九十岁; 期颐专指一百岁。
最后,除了以上称呼之外,关于年龄还会有其它的别称。比如教数之年:指儿童九岁。 外傅之年:指儿童十岁。 舞勺之年:指儿童十三岁。破瓜之年:指十六岁女子。
杖家之年:指五十岁。 杖乡之年:指六十岁。 杖国之年:指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另外,古代成年礼特别重要,其中男子的成年礼在古代指男子冠礼、女子成年礼则被称之为女子笄(ji)礼。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礼。
襁褓—— 不满周岁 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 束发——15岁左右
弱冠——20岁
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0岁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80岁
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jīyí)之年——100岁
2、束发:指15岁。
3、弱冠:指20岁。
4、而立:指30岁。
5、不惑:指40岁。
6、知命(半百):指50岁。
7、花甲(耳顺):指60岁。
8、古稀:指70岁。
9、耄耋:指80-90岁。
10、期颐:百岁。
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
扩展资料
年龄称谓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比如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是因为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编辑于 2020-07-09
查看全部26个回答
蓝月至尊版官方下载-正版入口
根据文中提到的称谓为您推荐
和PC端一模一样的蓝月至尊版官方下载,巨星代言,自由交易。让更多老玩家重温经典,再续传奇;今日登录输入礼包码6个6,8个8,限时领取海量礼包;
wzcq.gaore.com广告
1条评论
热心网友4
谢谢你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有什么典故来历?
古代对于人们年龄的称谓有很多种,而且每一种称谓都有其来历和典故,说起来如数家珍,让人不得不叹服中华文化的博大和源远流长。现代人们对此了解得太少了,以至于每当听到这些对年龄的传统称谓时,很多人都如同坠入云里雾里,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的这些年龄称谓。 汤饼之期和赤子、襁褓“汤饼之期”指的是刚刚出生三天的婴儿,在这一天,婴儿的父母会设宴招待亲友,在古时候也称作“汤饼宴”或者“汤饼会”,在现代的南方一些地区则称为“三朝酒”;赤子和襁褓都是指还没有满一岁的婴儿,这时候的孩子太小,平时都是光着身子用襁褓包着的,所以称为“赤子”、“襁褓”。 初度、牙牙、孩提初度是指刚满一周岁的孩子,后来初度也包含了“生日”的意思,比如50岁被称为50初度;牙牙则是“牙牙学语”的意思,也是指一岁的孩子,这个时候的孩子刚刚学会走路,已经开始学着说话了;孩提是两三岁的小孩子,这时候他们已经学会走路,并且逐渐学会说很多话了,只是这时候还比较天真,处在孩提时代。 总角、垂髫总角是指人从幼童成长到少年这段时期,大约在七八岁到十三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子经常把头发扎成两个冲天小辫,一左一右,就像两只牛角一样,所以被称为总角;垂髫是说古时候的孩子还没有戴帽子,头发经常是下垂状态的,所以被称为“垂髫”。 豆蔻、束发豆蔻是一种在初夏时节开花的美好植物,那时还没有到盛夏,所以“豆蔻”在古代被用来形容女孩子13岁到16岁这段最美好的年龄,“豆蔻年华”这个词语就是这样来的;束发是指古代男孩子到了15岁的时候,就要把头发束扎好盘在头顶上,这算是到了一个年龄段,作为男孩子15岁以后就要学习技艺。
30赞·122,119浏览2020-08-24
用古代称谓表示年龄?
403赞·5,417浏览2019-03-18
古代年龄称谓填年龄,垂髫――(),束发――(),弱冠――(),知命――(),耄耋――(),期颐()
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古时汉族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 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知命:50岁。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耄耋:八九十岁。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期颐:古时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期颐:百岁之人。 源于汉时戴圣所辑的《礼记·曲记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知,不惑;五十曰知天之命;六十曰耳顺之年;七十曰古来稀有;八十曰耄,九十曰耋;百年曰期颐。"
1赞·299浏览2016-02-20
古代年龄称谓:垂髫 束发 弱冠 而立 不惑 知命 花甲 古稀! 耄耋 期颐 都表示
垂髫:chuí tiáo 解释: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 例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2.束发:shù fà 解释:成童的年龄,15至20岁 例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3.弱冠:ruò guān 解释:男子20岁称弱冠。 例句: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4.而立:ér lì 解释: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30岁。 例句:《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 5.不惑:bù huò 解释:出自《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例句:人以怒迁,公能自克;人以利回,公能不惑。——宋·曾巩《故翰林侍读学士钱公墓志铭》 6.知命:zhī mìng 解释:五十岁的代称。 例句:《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7.花甲:huā jiǎ 解释:指60岁。 例句: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8.古稀:gǔ xī 解释:称人年七十。 例句:如何古希人,不识三伏苦。 9.耄耋:mào dié 解释:八九十岁。 例句: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10.期颐:qī yí 解释:指百岁之寿的老人。 例句:《聊斋志异·席方平》:“今送汝归,予以千金之产、期颐之寿,於愿足乎?”
38赞·333浏览2019-10-08
古代关于年龄的称呼
古代年龄称呼有:汤饼、初度、生小、总角、垂髫、始龀、教数、外傅、束发、舞勺、及笄、舞象、待年、弱冠、而立、不惑、强壮、艾、花甲(耳顺)、古稀、皓首、耄耋、黄发、鲐背、期颐。 1、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2、初度:周岁。 3、生小:幼年。 4、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5、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6、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7、教数:9岁。 8、外傅:10岁,出外就学。 9、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10、舞勺:13岁。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11、及笄:指女子15岁。“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12、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 13、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14、弱冠:指男子20岁。弱,弱小。 15、而立:指30岁。 16、不惑:指40岁。” 17、强壮:指四十。 18、艾:指50岁。 19、花甲(耳顺):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20、古稀:指70岁。 21、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22、耄耋:指八九十岁。 23、黄发:指长寿老人。 24、鲐背:指长寿老人。 25、期颐:指百岁。 扩展资料: 称谓来历: 1、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2、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3、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 4、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5、另外,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6、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 7、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22赞·5,569浏览2019-07-12
靳东的戏路是不是太窄?
靳东自《伪装者》爆红之后,所接的角色类型也都大径相同,被深深冠有“老干部”的标签,只能说“成也萧何败
38条回答·1,328人在看
蛀牙真的是因为牙齿“生虫子”吗?平时该如何防止蛀牙啊?
正常情况下确实是这样的,由于我们牙齿当中的残余食物和细菌结合会产生一些蛀虫,蛀虫非常小,只有通过显微
45条回答·1,723人在看
应该先用防晒霜还是先用隔离霜
妙技生活
优质视频达人
关注
619,732播放
如懿封后是不是她命运悲惨的开始?
《如懿传》不知不觉已经播到50集了,如懿也如愿坐上了皇后的宝座,终于能够像她姑妈告诉她的那样,和皇帝
28条回答·3,003人在看
杨幂刘恺威离婚对两人事业会不会有影响?
影响肯定是有的,但是影响分为好的影响和坏的影响。这个新闻爆出来其实影响的好与坏哪个多一点,还真是不太
98条回答·4,838人在看
满清皇室规定,妃子过50不能侍寝,为何康熙却特立独行?
满清皇室有这个规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过了五十岁得嫔妃已经不能生孩子了,但是一国之君需要繁衍子嗣。君主
7条回答·566人在看
女孩子适合做的轻松点的职业有哪些
现在养宠物的小主越来越多,宠物相关的行业已经进入一个飞速的发展期,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前景非常好,
68条回答·1,772人在看
经常睡到凌晨三、四点醒了,然后就再也睡不着了,是怎么回事?
因为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都是很大的。所以说,很多人容易出现失眠多梦的状况,这都是比较常见的。如
21条回答·4,685人在看
《伪装者》评价怎么样?为什么那么火?
观众司空见惯的战争戏是战火连天,是狂杀鬼子,《伪装者》却鲜少直面血淋淋的战争场面,而从小处切入,在生
19条回答·1,974人在看
在没签劳动合同的情况下,什么时候可以自动离职
依据劳动合同法第38条,以未缴纳社保,拖欠工资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用人单位限制人身自
90条回答·5,357人在看
正在加载
垂髫:chuí tiáo
解释: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
例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2.束发:shù fà
解释:成童的年龄,15至20岁
例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3.弱冠:ruò guān
解释:男子20岁称弱冠。
例句: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4.而立:ér lì
解释: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30岁。
例句:《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
5.不惑:bù huò
解释:出自《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例句:人以怒迁,公能自克;人以利回,公能不惑。——宋·曾巩《故翰林侍读学士钱公墓志铭》
6.知命:zhī mìng
解释:五十岁的代称。
例句:《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7.花甲:huā jiǎ
解释:指60岁。
例句: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8.古稀:gǔ xī
解释:称人年七十。
例句:如何古希人,不识三伏苦。
9.耄耋:mào dié
解释:八九十岁。
例句: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10.期颐:qī yí
解释:指百岁之寿的老人。
例句:《聊斋志异·席方平》:“今送汝归,予以千金之产、期颐之寿,於愿足乎?”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 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 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 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1、垂髫(tiáo):3、4岁至8、9的儿童。
2、束发:指15岁。
3、弱冠:指20岁。
4、而立:指30岁。
5、不惑:指40岁。
6、知命(半百):指50岁。
7、花甲(耳顺):指60岁。
8、古稀:指70岁。
9、耄耋:指80-90岁。
10、期颐:百岁。
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
扩展资料
年龄称谓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比如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是因为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弱冠、而立、不惑、知命、花甲、古稀、耄耋这些称谓的含义
这些称谓是根据人的年龄阶段来划分的,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含义。以下是它们的常见含义:
弱冠(ruò guàn):指二十岁,也就是成年的年龄。这个称谓意味着一个人已经度过了青春期,步入成年,但仍然年轻而有朝气。
而立(ér lì):指三十岁。这个称谓意味着一个人已经进入了成年后的稳定阶段,开始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迈向事业的巅峰。
不惑(bù huò):指四十岁。这个称谓意味着一个人已经经历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和经验积累,对于人生的追求和价值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知命(zhī mìng):指五十岁。这个称谓意味着一个人已经对自己的命运和人生有了深刻的认知,接受了现实,并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起伏和变化。
花甲(huā jiǎ):指六十岁。这个称谓意味着一个人已经步入老年,但仍然保持着健康和活力,象征着人生的丰收和盛开。
古稀(gǔ xī):指七十岁。这个称谓意味着一个人已经享受了长寿,具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智慧,被视为尊贵和可敬的年龄。
耄耋(mào dié):指八十岁以上。这个称谓意味着一个人已经年迈,但仍然健康和有活力,代表着长寿和尊贵。
这些称谓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传统和意义,用来描述人们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它们也代表了人生的不同阶段和成就,反映了人生的变化和岁月的流转。
这是古代形容年龄的别称
二十弱冠——男子二十就要把头发束起来,表示不再是小孩了。
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有一种没有选择和后退的心理)
五十知天命——五十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
六十花甲——花甲即一甲子。由天干、地支组合,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为一循环。因干支名号错综参互,故称花甲子。后称年满六十为花甲。花甲也指年月、时代、年纪、年岁。
七十古稀
——古稀,指七十岁。古稀的意思是原有古来稀少,由于古代医学技术不发达,能够活到七十岁的老年人比较少见,因此用古稀来形容七十岁。唐?杜甫 《曲江》诗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八十耄耋——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
七十曰耄,头发白耄耄然也。 八十曰耋;耋,铁也。皮肤变黑色如铁也。后用耄耋指代八九十岁。
1.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女子十八岁,年轻力壮,正值青春年华。
2. 而立:指男子三十岁,女子二十八岁,已经成家立业,开始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
3. 不惑:指男子四十岁,女子三十七岁,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开始明白人生的真谛,不再为琐事所困扰。
4. 知命:指男子五十岁,女子四十七岁,已经进入中年,开始认识到生命的有限和自己的局限,懂得珍惜时间和生命。
5. 花甲:指男子六十岁,女子五十七岁,已经进入老年,但仍然精神矍铄,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
6. 古稀:指男子七十岁,女子六十七岁,已经是高龄老人,但仍然保持着健康和活力,享受着晚年生活。
7. 耄耋:指男子八十岁以上,女子七十七岁以上,已经是非常高龄的老人,身体和精神都开始衰退,需要家人和社会的关爱和照顾。
弱冠指二十岁,而立是三十岁,不惑是四十岁,知命是五十岁,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耋是八九十岁。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而立:指男子三十岁。
不惑:指男子四十岁。
知命:指男子五十岁。
花甲:指六十岁。
古稀:指七十岁。
耄耋:指八九十岁 。
这些称谓都是用来描述人的年龄阶段,主要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命名。这些称谓一方面反映了年龄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不同年龄段人们的尊重和祝福。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是成年之始,意味着进入了成年的第一个重要阶段。
而立:指男子三十岁左右,正值壮年的开始。也用来形容某人在事业、生活中步入稳定阶段。
不惑:指男子四十岁左右,女子三十岁左右。此时人们在思想、人生观等方面逐渐成熟,不再为追求过去的迷惑而困扰。
知命:指男子五十岁左右,女子四十岁左右。这个阶段的人们通常经历了一些人生的起伏和经验,对自己的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接受。
花甲:指男子六十岁,女子五十岁。此时的人们通常进入老年,花甲寓意如同花开一样绚烂,象征着年纪虽老却依然精神愉悦。
古稀:指男子七十岁,女子六十岁。这个称谓意味着活了七十年,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象征着长寿和庆祝。
耄耋:指男子八十岁以上,女子七十岁以上。这个阶段的人们年事已高,意味着长寿和垂暮之年。
这些称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存在,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和古代典籍中的记载。
在《论语》中,孔子就提到了一些年龄段的称谓,如“二十而知天命”(即弱冠)、“三十而立”等。这表明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对不同年龄段进行称谓和分类的习惯。
至于具体每个称谓何时开始使用,可能没有一个确切的时间点可以确定。这些称谓的出现与中国传统社会对年龄段有着特定的重视和认知有关。它们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并被广泛应用,成为描述人生阶段的常用词汇。
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对年龄段的划分和称谓可能相对更加灵活和多样化。以下是一些在现代社会中常见的对年龄段划分和相关称谓的示例:
儿童:涵盖出生到青少年阶段的人群,通常指未成年人。
青少年:年龄一般从13岁至19岁左右的人群,通常指处于青春期和学生时代的年轻人。
青年:一般指年龄在20岁至30多岁之间的人群,处于成年但尚未步入稳定阶段的年轻人。
壮年/中年:一般指年龄在35岁至55岁左右的人群,已经进入事业发展和家庭建设的阶段。
中老年/晚年:一般指年龄在55岁至65岁或以上的人群,已经或即将退休并享受人生后期的阶段。
老年/高龄:一般指年龄在65岁或以上的人群,通常用来形容较为年长的人。
古稀,而立,不惑,花甲,弱冠。(排序)
弱冠(20岁)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花甲(60岁)
弱冠- 而立-不惑-花甲-古稀
弱冠而立不惑花甲古稀
弱冠而立不惑花甲古稀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为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不惑 垂髫 花甲 弱冠 而立 古稀 半百 分别 是多少岁
1、不惑:40岁。
2、垂髫 :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
3、花甲: 60岁。
4、弱冠 :男子20岁。
5、而立 :男子30岁。
6、古稀 :70岁。
7、半百:50岁。
扩展资料:
其他年龄代称:
1、孩提: 2~3岁的儿童。指代幼儿时期。
2、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总丱’)。
3、豆蔻: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4、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两个 总角解散,扎成一束髻);古代男孩十五岁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
5、及笄:女子十五岁。(女子拾伍岁行笄礼,表示已经成年,可以结婚了。女子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此称女子15岁为‘及笄’,也称“既笄”。)
6、知命: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7、中寿:八十岁。
8、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
9、期颐:一百岁。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垂髫
1、孩提—两三岁 2、龄年—男八岁 3、髻年—女7岁 4、总角—幼年泛称 5、黄口—10岁以下都称 6、舞勺之年—13岁至15岁 7、舞象之年—15岁至20岁 8、金钗之年— 女孩12岁9、豆蔻年华—女13岁 10、及笄之年——女15岁 11、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女16岁12、桃李年华——女20岁 13、花信年华—女24岁 14、标梅之年— 出嫁时15、半老徐娘——女30岁 16、弱冠— 男性20岁17、而立之年—30岁18、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40岁 19、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50岁 20、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21、古稀、杖国之年,致高之年、致政之年—— 70岁 22、杖朝之年——男性80岁 23、耄耋之年——80-90岁泛称 24、鲐背之年—年至90岁 25、期颐——迨至百岁
垂髻(小孩儿), 弱冠(20岁),而立(30岁),不惑(40岁),半百(50岁),花甲(60岁),古稀(70岁)。 望采纳啦!!
1.不惑指四十岁
2.垂髫指童年
3.花甲指六十岁
4.弱冠指二十岁的男性
5.而立指三十岁的男性
6.古稀指七十岁
7.半百指五十岁
相关背景:
垂髫: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男孩长到二十岁,女孩长到十五岁,就要举行“冠礼”和“笄礼”。冠笄之前,要先用“筮法”来决定日期和加冠加笄的来宾,叫“筮日”和“筮宾”。
扩展资料
《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岁能成为知者,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 是什么意思呀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有一种没有选择和后退的心理)
五十知命——五十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
六十花甲——六十在阴历来算,已经天支地干一个轮回了,要认老了。
七十古稀——七十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诠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弱冠 是古代男子的成年礼 好比女子十六及笄 表示成年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冠礼 就是指把头发束起来 不在梳孩童时的双鬏
而立 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三十岁通俗来讲就是三十岁后就要有自己的学术体系了,有自己的威望了。
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有一种没有选择和后退的心理)
五十知命——五十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 古人的一种说法,形容人到了五十就要一心一意滴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可逆天行
六十花甲——六十在阴历来算,已经天支地干一个轮回了,要认老了。 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另外花甲也是软体动物蛤蜊的别称。
七十古稀——七十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 古稀”是中国人自古指七十高龄的说法。它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一千二百多年前的杜甫慨叹人生苦短,能活到七十岁,自古以来十分稀少。
耄耋 八九十岁。耄,形声字,上形下声,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 语出《汉·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古代男子20岁加冠,就是成年,三十岁是而立之年,事业应该有点成就了,四十岁正在探寻人生,五十岁就活明白了,60岁一甲子轮回,能活到70的人很少,80·90就更不容易了
总的意思是:就是不断的学习,到了什么岁数就该知道该干学习什么样的知识了,即使到了随心所欲的时候,也不能超越“礼”的准则,无论怎么学这都是正道(仁、义、礼、智、信 做人的准则)。
1、二十弱冠
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2、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
3、六十花甲
花甲即一甲子。由天干、地支组合,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为一循环。因干支名号错综参互,故称花甲子。后称年满六十为花甲。花甲也指年月、时代、年纪、年岁。
4、七十古稀
古稀,指七十岁。古稀的意思是原有古来稀少,由于古代医学技术不发达,能够活到七十岁的老年人比较少见,因此用古稀来形容七十岁。唐·杜甫 《曲江》诗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5、八十耄耋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
七十曰耄,头发白耄耄然也。 八十曰耋;耋,铁也。皮肤变黑色如铁也。后用耄耋指代八九十岁。
扩展资料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男孩7岁称韶年。
男孩10岁以下称黄口。
男孩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男孩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7岁称髫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女孩16岁称碧玉年华。
女孩20岁称桃李年华。
女孩24岁称花信年华。
女子出嫁称摽梅之年 。
求“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为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出处
这句话出自《礼记·曲礼上》。在《礼记》这本书中,记载了许多有关礼仪和人生阶段的内容,其中包括了这句描述不同年龄阶段的话语。具体来说,这句话的原文是:
二十而弱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以“二十而弱冠”开始,描述了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接着是“三十而立”,指的是三十岁左右的成年人;然后是“四十而不惑”,指的是四十岁左右的人不再困惑,更为成熟;接下来的部分逐渐描绘了五十岁及之后的不同人生阶段,最终以“不逾矩”收尾,强调了老年人应当保持适度的行为和态度。
这句话成为了描述人生不同阶段的经典表达之一,被广泛引用和传颂。
出处:《论语》
作者:孔子
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在十五岁那年立志从学,三十而立并非三十岁成家立业,这里的"立"是指学业的根基已经树立,就是个人的价值观已经形成,不会被外力所动摇。
四十不惑,确切的说也不是四十岁没有疑惑,“立”与“惑”是一组对立,界定在于是否懂得行权。
三十而“立”时通常遇事无权可行,无权则无发言权,对事态度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四十时,已掌握一定权利,此时处事相对通达,对待事情是无可,无不可。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并非常言说的年纪大了,耳朵顺了,听什么都能接受。《说文》中提到:“理也,损百川。”意思是河川流通顺畅了以后,才看得天下美景。
正所谓,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
扩展资料:
二十弱冠——男子二十就要把头发束起来,表示不再是小孩了。
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有一种没有选择和后退的心理)
五十知命——五十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
六十花甲——六十在阴历来算,已经天支地干一个轮回了,要认老了。
七十古稀——七十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诠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弱冠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天命之年,花甲之年,古稀之年各是啥意思??简节一点!
弱冠: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礼记·曲礼上》说:“二十曰弱冠。”西晋左思《咏史》诗:“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30岁。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
不惑:40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言人到了40岁,社会经验增多,遇事能辨是非
不再疑惑。后称40岁为“不惑之年”。
强仕:40岁。《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谓男子40岁,智慧、气力皆强盛,可以出仕。
天命: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后称50岁为“天命之年”。
艾:50岁。《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孔颖达疏:“发苍白如艾也。意谓头发苍白如艾的年龄。
花甲:60岁。由天干、地支互相组合排列的60个名号而得名。循环一次为60岁,称作一个“花甲”。
耳顺: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故称60岁为“耳顺之年”。
耆:60岁。《礼记·曲礼上》:“六十曰耆,指使。”
古稀:70岁。杜甫诗《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诗经·秦风·车邻》:“逝者其耋。”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后因以八九十岁为“耄耋之年”。
弱冠:20岁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天命:5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指代成年。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三十岁。
不惑:不再有疑惑
天命:天赐与你的生命到了,开始享用从动物那来的生命命里有的一定有,命里没有的别强求,乐天知命,一丝毫强求都没有,善因一定得善果,恶因一定得恶果。夫子到五十岁明白这个道理,一切通达了。以后宋明理学家把人性与道德意识也看作是“天”所给予的,为封建伦理秩序的永恒性制造了理论根据。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些唯物主义哲学家,例如战国荀子把“天”看成是自然的、物质的,在这样的前提下使用的“天命”概念,具有自然界的必然性的含义。
花甲: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古稀:古代很稀有的年龄
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
30岁,40岁,50岁,70岁
弱冠之年指的是男子20岁,而立之年指30岁,不惑之年指40岁,天命之年指50岁,花甲之年指60岁,古稀之年指70岁。
古代男子二十岁时会举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故弱冠之年指的是男子二十岁。
三十而立,而立之年的意思是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而立之年指的就是三十岁。
四十而不惑,不惑之年指人到中年(这里中年指四十岁),经历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会像青年那样困惑了。不惑之年指的是四十岁。
天命之年也称知命之年,意为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天命之年指50岁。
花甲之年,古时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子。花甲之年指的是60岁。耳顺之年也表示60岁。
古稀之年,稀是少的意思,古时候的人能活到七十岁的已是少数,古稀之年即指70岁。
扩展资料
出处
1、弱冠之年
出自《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释: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2、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天命之年)、耳顺之年
出自《论语·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释: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3、花甲之年
出自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第六十六卷:“(赵牧)特大中、咸通中敩(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埒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释:赵牧等效仿李长吉作了短歌,举着酒杯相互说道:“算一算已过六十,循环反复就像弄珠一样。”
4、古稀之年
出自 唐·杜甫《草堂诗笺》十二《曲江二首》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释: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弱冠之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而立之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惑之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名之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花甲之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稀之年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耄耋是什么意思啊!
二十弱冠,刚刚成年。
三十而立,有自己的事业。
四十不惑,了解人生。
五十知天命,顺应自然。
六十花甲,活了一轮。(天干地支)
七十古稀,少有的寿命。
八十耄耋,长寿。
古时男子二十成年行冠礼,三十岁自立,四十岁已有一定人生阅历不再轻易被外事所蒙惑,五十岁就已经快到大限之年,知道所剩年月不多了,人活七十古来稀,故七十岁称古稀.耄耋则是长寿的象征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这句话是孔子孔圣人说的
内容就如同上面那位所说的一样
其中花甲指的是古代人的纪年方法
天干地支组合起来每60年为一个甲子
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有一种没有选择和后退的心理)
五十知命——五十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
六十花甲——六十在阴历来算,已经天支地干一个轮回了,要认老了。
七十古稀——七十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
当然这是按古代人的寿命和观点来提醒人生短暂,激励人要抓紧生命中的宝贵时间。
弱冠之年 而立之年 不惑之年 年过半百 年近花甲 年逾古稀 耄耄之年 发至期颐 它们分别代表多大岁数?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 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加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
而立之年:成语,出自《论语·为政》,指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现在成为了一个人三十岁的代称。
《论语·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译作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学有所成);四十岁能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并正确对待不同的意见(清楚理解听到的话);到了七十岁能达到随心所欲,而不会超越社会所认同的规矩。
花甲,知天命,古稀,弱冠,而立,不惑,耄耋,是多大
花甲是60岁。
知天命是50岁。
古稀是70岁。
弱冠是20岁。
而立是30岁。
不惑是40岁。
耄耋是80~90岁。
花甲:指60周岁。花甲即一甲子。由天干、地支组合,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为一循环。因干支名号错综参互,故称花甲子。后称年满六十为花甲。花甲也指年月、时代、年纪、年岁。
扩展资料:
三十而立——人在30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40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
五十知命——50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另一种解释:看清事物的真相,自然的繁衍事实;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并非是一种对自己生命妥协的负面心态,而是对追寻学问、获得人生经验而总结出来的大道)。
六十花甲——60在阴历来算,已经天干地支一个轮回了,要认老了。
六十耳顺——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按照现代人的观点,是指:清楚看明白各人观点不同、欲望不同、处境不同、心态、情绪等的不同,言语表态等等都能够释然,容纳了,但不等于接受了。
七十古稀——70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另解:已经很稀有了,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耄耋
百度百科-不惑
百度百科-而立
百度百科-弱冠
百度百科-古稀
百度百科-知天命
百度百科-花甲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为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没有专门的90,只是八十九十合叫耄耋(mao die)
花甲:60 知命:男子50 古稀:70 弱冠:男子20 而立:男子30 不惑:男子40 耄耋:80或90 耄:80 耋:90
依次为60,50,70,20,40,80岁
依次为60岁、50岁、70岁、20岁、30岁、80~90岁
花甲:六十岁。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
知天命:五十岁。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古稀:七十岁。意思是古来稀少。
弱冠:男子二十岁。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而立:三十岁。立,站得住的意思。
不惑:四十岁。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耄耋:八九十岁。
扩展资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花甲之年”也叫“耳顺之年”。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花甲
百度百科-知天命
百度百科-古稀
百度百科-弱冠
百度百科-而立
百度百科-不惑
百度百科-耄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