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是什么意思 出处是哪
- 2、一日不见的出处
- 3、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意思。
- 4、一日不见出处
- 5、一日不见下一句是什么
- 6、一日不见成语词
- 7、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三秋指的是
- 8、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意思
- 9、一日不见上一句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是什么意思 出处是哪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是指一天不见,就好像过了三年,形容思念的心情非常迫切。出自《诗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这句话出自《诗经》“采葛”,原文是“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古人表达感情的方法都是非常含蓄的,表面意思就是一天没有见到你,就好像是隔了三个秋天一样,表达的则是自己对对方的思念至狂的感情,也是《诗经》里面一男子对自己心爱的女子表达的感情。
因为两个人的感情正是热恋期,分分秒秒不舍得与对方分开,所以在思念之下就有了这么一句话,流传到现在已经表达的不单单只是男女之情,
还包括对家人朋友的思念。一般都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日不见,如同三年”。如果这么理解,还真不准确。因为在《诗经》“风雅颂”的国风中,在这篇《采葛》中,“秋”指的是三个月的时间,也就是一个季度。如此说来,“三秋”不是三年,而是九个月。
《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指的是古时候一位勤劳的姑娘,也就是那个小伙子所喜爱的人,那个小伙子和他所爱的姑娘分开刚刚一天,他就感到无比的想念,似乎"三月(三秋、三岁)"没见面了,虽是夸张,却真实地反映出了那度日如年的情思,本诗运用了回复的章法,就更加强了这情思的感染力。
一日不见的出处
一日不见的出处如下:
成语出自《诗经·国风·王风·采葛》,在诗歌中的原话是:“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拓展资料:
1、《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2、《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3、《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孔子曾说“兴于《诗》”“《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
4、《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5、司马迁记载的也是这一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总共记载有311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意思。
意思是: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出处:《诗经·郑风-子衿》
原文:
《子衿》
【作者】《诗经·郑风》 【朝代】先秦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 :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扩展资料:
《国风·郑风·子衿》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此诗写单相思,描写一个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
每当看到颜色青青的东西,女子就会想起心上人青青的衣领和青青的佩玉。于是她登上城门楼,就是想看见心上人的踪影。如果有一天看不见,她便觉得如隔三月。
全诗采用倒叙的手法,充分描写了女子单相思的心理活动,维肖维妙,而且意境很美,是一首难得的优美的情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相思之情的经典作品。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歌者热恋着一位青年,他们相约在城阙见面,但久等不至,歌者望眼欲穿,焦急地来回走动,埋怨情人不来赴约,更怪他不捎信来,于是唱出此诗寄托其情思。
一日不见出处
一日不见的出处如下:
1、一日不见这句话,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诗歌《诗经·王风》中的一首诗《采采卷耳》。这首诗是一首妻子思念远征丈夫的悲歌,其中有一句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采那繁盛的卷耳,半天不满一小筐。
2、唉,想念我的人啊,他正在道旁。这句话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也表达了人们对于时间流逝和离别之苦的感慨。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战争频繁等因素,人们常常面临着离别和相思之苦。
3、一日不见这句话,正是表达了这种相思之苦的感受。它形象地描绘了离别后思念对方的痛苦和无奈。这句话流传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可以用来形容现代社会中人们因为工作、生活等原因而不能经常相聚的相思之苦。
4、除了在诗歌中的应用,“一日不见”这句话还被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用它来形容长时间没有见面的人或事物,表达自己的思念和期待。比如,朋友之间可以互相开玩笑说:“哎呀,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恋人之间也可以用这句话来表达对对方的思念和牵挂。
5、一日不见这句话,不仅仅是一句古老的诗句,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它表达了人们对于时间流逝、离别之苦的感慨,也表达了对于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的思念和牵挂。通过这句话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和生命中的悲欢离合。
一日不见的诗词如下:
1、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新添声杨柳枝词》
2、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司马相如《凤求凰、琴歌》
3、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春恨》
4、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5、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晏几道《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
6、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
7、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夐《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
8、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晏殊《山亭柳、赠歌者》
9、相思处,一纸红笺,无限啼痕。——晏几道《两同心、楚乡春晚》
10、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欧阳修《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
一日不见下一句是什么
一日不见下一句:
如三月兮
子衿
[作者] 佚名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一口不见。似隔数日。泪流满面。情爱之深。何日在见?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与如隔三秋一样的意思)
出自:《诗·王风·采葛》 【今译】我俩一天不见面,好象隔着三季那样长久。
【赏析】《采葛》写一个男子对他情人的思念。这两句是用比喻方法构成的夸张句。“三秋”,这是指三个季度。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用这种夸张之词形容他对情人的殷切思念,实是情至之语。同时本体“一日”,喻体“三秋”,高下相形,对比鲜明,也有力地增强了感情的表达效果。成语“一日三秋”即源出此诗。
一日不见成语词
一日不见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意思是一天不见面,感觉好像已经过了三年一样。
这种表达方式形象地描绘了思念的心情,表达了人们对亲朋好友或爱人的深深思念和渴望相见的情感。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暂时分开,无法见面。这种情况下,思念的心情往往会变得非常迫切,甚至感觉时间过得异常缓慢,度日如年。而一日不见这个说法,恰恰表达了这种思念的煎熬和苦涩。
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不仅体现了文学的修辞手法,更让人们深刻感受到思念的痛苦和煎熬。当我们与重要的人一日不见时,那种感觉就像隔了三个秋天一样漫长和煎熬。因此,我们要珍惜与身边的人相处的时光,让每一天都充满温暖和幸福。
一日不见这个说法也提醒我们,要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不要因为短暂的分离而让思念变得如此痛苦和煎熬,要学会享受生命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让每一天都充满意义和价值。
一日不见的造句:
1、我怀念那些与你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日子。
2、自从他离开后,我一日不见他,便觉得生活中少了点什么。
3、我和她已经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我真的很想她。
4、我一日不见你的消息,便如隔三秋,期待着你的回复。
5、自从他走后,她每日思念,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6、我与她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思念之情难以言表。
7、他离开后,我感到一日不见,光阴似箭,思念之情难以抑制。
8、她一日不见他,便觉得生活中少了最重要的部分。
9、一日不见你的笑容,我便觉得如隔三秋,期待着你的出现。
10、我一日不见你的身影,便觉得生活中少了点什么,思念之情难以言表。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三秋指的是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三秋指的是九个月
三秋意思是:九个月。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比喻度日如年的心情(常用来形容情人之间思慕殷切,也可用于形容良师益友之间的思念之情)。三秋泛指时间很久,“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三秋指九个月。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比喻度日如年的心情(常用来形容情人之间思慕殷切,也可用于形容良师益友之间的思念之情)。
原文
《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译文
那个采艾的姑娘啊,我俩一天不见面,好像隔着三年那样长久。
赏析
《采葛》写主人公对友人的思念。这两句是用比喻方法构成的夸张句。三秋是指三个季度。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用这种夸张之词形容他对友人的殷切思念,实是情至之语。
同时本体“一日”,喻体“三秋”,高下相形,对比鲜明,也有力地增强了感情的表达效果。本诗运用了回复的章法,就更加强了这情思的感染力。成语“一日三秋”即源出此诗。
过一天就像过三年一样。形容对同性的热切思恋,似乎专用于恋情。三秋,三个秋天。也有人说是三个秋季的,欠妥;如依原出处,则是。有人认为“这是一首劳动者口头创作的旨在表现和歌颂彼此伟大、纯真之友谊的民歌”
《诗经鉴赏辞典》任自斌主编,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同性之间的友谊也是可以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般深刻的,可歌可泣的,对于这一《诗经》名篇的解读不一定要限制于男女之情中。
至于三月、三秋、三岁的逐层递进,只是思恋之情逐层深化之需要。把不见的一日夸张为三月、三秋或三岁,都是一个意思:你不在我身边,时光过得很慢很慢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意思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意思是:指才一天没见到某个人,心里就跟煎中药一样闷得慌,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他(她)身边去,这一天的时间对自己来说,简直跟“三秋”一样过得缓慢、难熬。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一个汉语成语,指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用这种夸张之词形容主人公对友人的殷切思念,实是情至之语。
在现代人的语境里,“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这话并不单单用在情侣之间。
从“三月”到“三秋”再到“三岁”,显然是一个叠加的过程,因此,“三秋”表达的时间长度,有两种情况。
介于“三月”和“三岁(即三年)”之间的长度,指九个月。因为“秋”本来就是指一个季节,唐初十八学士之一的孔颖达就说过:“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而这个九月的时间长度,刚好比“三月”长,又比“三年”短。
而且,古人春耕秋收,一年一熟,所以“秋”在古文化中也代指“年”的意思,这首诗吟咏思念之情不选春、夏、冬,偏偏要选秋天,是因为秋天万物萧瑟、即将迎来肃杀的冬天,让人容易产生一种悲愁的情绪,就好像刘禹锡说的:“自古逢秋悲寂寥。”
因此,这“三秋”既可以表达“九个月”的时间长度,还暗含了一点思念愁绪的意味。至于第二种意思,可能就要脱开这首诗去讲了,《采葛》里的“三秋”指九个月,而“三秋”运用到其他地方去的时候,又可以表示“很长很长的时间”,没有具体的期限。
这是因为传统文化里的“三”还有“多”的意思,老子在《道德经》说:“道立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三”的引申意义就是泛指多数,古人立了“凡三之属皆从三”的规矩,后人沿用,不然,我们哪能看到那么多包含“三”字的成语:
像三教九流、三令五申、隔三差五、举一反三、丢三落四,这些成语里面的“三”都有“多”的含义,所以说,“三秋”的另一个意思就是指时间非常长,至于有多长那谁也不知道,反正如果见不到自己的心上人,那感觉自然是度日如年,犹如过了一个世纪或者更久。
【原作】: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赏析:
《采葛》写主人公对友人的思念。这两句是用比喻方法构成的夸张句。“三秋”,这是指三个季度。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用这种夸张之词形容他对友人的殷切思念,实是情至之语。同时本体“一日”,喻体“三秋”,高下相形,对比鲜明,也有力地增强了感情的表达效果。本诗运用了回复的章法,就更加强了这情思的感染力。成语“一日三秋”即源出此诗。
过一天就像过三年一样。形容对同性的热切思恋,似乎专用于恋情。三秋,三个秋天。也有人说是三个秋季的,欠妥;如依原出处,则是。
典出《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有人认为“这是一首劳动者口头创作的旨在表现和歌颂彼此伟大、纯真之友谊的民歌”(《诗经鉴赏辞典》,任自斌主编,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同性之间的友谊也是可以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般深刻的,可歌可泣的,对于《诗经》名篇的解读不一定要限制于男女之情中。
一日不见上一句
一日不见上一句。是彼采葛兮。
拓展资料:
一说是描写的丈夫思念出门劳作的妻子,另一说是有一位男子和一位女子,他们两个人常常一起去山上采草药,两人很投缘。如果他们一天没有见面,就会觉得好像经过三月、三季、三年那么久,他们都会想念对方。《子衿》中也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这让我想起物理老师说的一个笑话,爱因斯坦跟人解释相对论:“炎炎夏日,坐在一个火炉前度日如年,但如果坐在一个美女身边那就度时如秒。”看来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人在谈情说爱的时候已经理解了相对论的精髓!
于是后世有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也可说一日三秋)的成语,既可用来表达情人、夫妻之间的缠绵,也可用来形容投缘的朋友之间相互牵挂、难舍难分。字面上的意思是很好理解的,但要真正体会到却不是那么容易那么轻松的事。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比喻度日如年的心情(常用来形容情人之间思慕殷切,也可用于形容良师益友之间的思念之情)。三秋泛指时间很久。
这是一首情歌,“采萧”、“采艾”和“采葛”的意思相近。指的是一位勤劳的姑娘,也就是那个小伙子所喜爱的人那个小伙子和他所爱的姑娘分开刚刚一天,他就感到无比的想念,似乎“三月(三秋、三岁)”没见面了,虽是夸张,却真实地反映出了那度日如年的情思,本诗运用了回复的章法,就更加强了这情思的感染力。
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一说指三年。见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以小名代大名例》。晋陆机《挽歌》之一:“三秋犹足收,万世安可思!”宋李弥逊《水调歌头·次向伯恭芗林见寄》词:“不见隐君子,一月比三秋。”《燕山外史》卷二:“室迩人遐,每切三秋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