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张幼仪简介
- 2、张幼仪最后结局
- 3、历史人物:张幼仪
- 4、每天认识一位历史人物张幼仪
- 5、为什么徐志摩会说张幼仪是个乡下土包子?
- 6、张幼仪为什么和徐志摩葬在一起
- 7、《中国周边国家》徐志摩原配张幼仪她在4月份被抛弃后成为了一名女银行家
- 8、张幼仪的简介 徐志摩原配夫人张幼仪的一生
- 9、徐志摩原配夫人张幼仪简介?
- 10、张幼仪用一生告诉我们的那些事
张幼仪简介
张幼仪生于1900年,她出身上海宝山的一个显赫世家。她的家族是清末宝山县的巨富,祖父是知县,父亲张润之是当地商业巨头。
1914年,14岁的张幼仪被许配与徐志摩。此时,张家家世显赫,拥有政治和经济影响力,与之联姻对徐家来说是良机。徐家当时也已成为江南富商,开办有灯泡厂、蚕丝厂、布厂、徐裕丰酱园和裕通钱庄等企业。徐志摩的父亲欣然应允此事,并送出重礼。
虽然张幼仪比徐志摩小4岁,但这段联姻的政治经济意义远大于双方的个人意愿。张家看重徐家的家世和财力,徐家也看重张家的政治资源和社会影响力。这桩联姻在当时可谓门当户对,成就两族的政治联盟和经济合作。
张幼仪的履历:
1912年7月,江苏都督程德全在苏州创立“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2岁的张幼仪在二哥张君劢(嘉森)和四哥张嘉璈的帮助下到该校读书。该校首任杨达权,重视女子教育,张幼仪在此受到了先进教育。但三年后,尚未结业的张幼仪就被接回家成亲了。
替她做媒的正是她的四哥张嘉璈,在当时任浙江都督朱瑞的秘书,在巡视学校时他发现杭州一中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学生,这就是徐志摩。徐家当时已是江南富商,和有着庞大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张家联姻,对徐志摩的父亲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于是徐父申如定下了二人的婚约。于是15岁的张幼仪就辍学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徐志摩的态度:“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
张幼仪最后结局
张幼仪与徐志摩的离婚,并没有让她的生活从此晦暗无光,反而激起了她努力向前。她在德国工作,学习了一口流利的德语,重拾了生活的自信。在德国的苦于痛,让她浴火重生,开始新一段人生。1926年回国,先是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来在张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
后来又入二哥,管理该财物,逐渐成为一位叱咤商场的女强人。前夕,她定居香港,并与自己的邻居中医苏纪之相爱,1953年结婚。如此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幸福,以至于让她有勇气故地重游,去看看徐志摩笔下的康桥。
张幼仪(1900年一1988年),名嘉玢,出生于江苏宝山,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外语教师、职业经理人。1915年与徐志摩结婚,1918年生下长子徐积锴、同年徐志摩前往美国读书,次年徐志摩则转往英国伦敦。1920年,张幼仪前往欧洲与丈夫团聚。徐志摩1921年要求与幼仪离婚。1922年张幼仪于柏林产下次子,并与徐志摩正式离婚。26年返回中国,1927年在东吴大学教授德文。1928年担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1949年移民香港,1954年与苏纪之医师结婚。1972年苏纪之医师去世,幼仪搬往美国与家人团聚。1988年逝世于纽约。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等。浙江海宁硖石人(今嘉兴市海宁市硖石街道人),中国现代诗人、作家、散文家、新月派诗人、新月诗社成员、景星学社社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政飞机北上,途中因大雾弥漫,飞机触山,不幸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历史人物:张幼仪
历史人物张幼仪女主简介张幼仪,1900年出生于上海,家世显赫。1915年与徐志摩结婚。1918年生下长子徐积锴,同年徐志摩前往国外留学。1920年张幼仪前往欧洲与丈夫团聚。此时的徐志摩与林徽因坠入情网并于1921年要求与幼仪离婚。1922年张幼仪于柏林产下次子并与徐志摩正式离婚。1927年在东吴大学教授德文。1928年担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1949年移民香港,1954年与苏纪之医师结婚在丈夫去世后幼仪搬往美国与家人团聚。1988年逝世于纽约。生平大事一、出嫁1915年,15岁的张幼仪经二哥的牵线嫁给了门当户对的徐志摩。她是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她家不仅是书香世家,而且家人在商界、政界地位显赫,家庭背景其实远在徐志摩家之上。奉命成婚以后,在徐家张幼仪谨遵父母的教诲,恪守本分,侍奉公婆,打点家事。她做事大方得体,所以很快赢得徐家长辈和家人的喜欢。但是在徐志摩眼里,她的这般温良恭却是呆板无趣、僵硬乏味的,因此他从一开始就鄙视她,冷落她二、离婚1918年,张幼仪为徐家生下长子徐积锴徐志摩在完成为家族传宗接代的任务后。随即离家去国外留学且一去三年,1921年在徐家父母的支持下张幼仪赴英与徐志摩团聚。此时的徐志摩并不欢迎她的到来照样对她冷淡如初,甚至极少与她交流。1922年张幼仪再次怀孕,待产之时,徐志摩却不声不响地离家出走了。被无辜抛弃对张幼仪来说无异当头一棒。在异国怀着身孕的她语言不通,她绝望了,在弟弟的帮助下来到德国生下了二儿子。徐志摩又追过来,逼迫张幼仪跟他离婚。她看透了这个男人含泪在离婚协议上签字三、觉醒痛定思痛,她终于明白人生应该靠的是自己。她开始抛弃在徐志摩面前的谨小慎微唯唯诺诺,展现出了人格中坚强无畏的另一面,如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一般。振作起来的她没有选择回国而,是一边抚养幼子彼得一边学习外语,同时攻读幼师课程。她在德国学习生活了五年,期间她的幼子因病夭折,再次使她承受重击。经历种种苦难的洗礼,她终于成熟。1926年春天,她选择了回国,此时的她已经脱胎换骨成长为一个坚强果敢的新女性。四、逆袭她选择定居在上海,刚开始受聘东吴大学担任德文教师。不久,她接受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的聘请,担任副总裁,时年28岁,她成了中国近代史上D一位女银行家开始在金融领域大放异彩。不仅如此,她的八弟与人合伙开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张幼仪被聘请为该公司总经理。之后她更是充分施展商业才能,操作股票,买卖军服染料,投资棉花和黄金。件件成功,赚得满盆满钵。她成了当时人们仰望的时代弄潮"商界的岭先者。五、责任张幼仪虽然与徐志摩离婚但徐家却只认她这个儿媳妇不仅把家产分了她一份,而且在徐志摩迎娶了陆小曼以后他们更是搬来与她同住。张幼仪一如既往地侍奉徐家父母,让他们得以颐养天年。她不计前嫌经常以徐父的名义接济徐志摩。在徐志摩遭遇飞机失事后张幼仪成了徐家父母的精神支柱,在徐家父母要求下,她主持了他的丧事。此后她依然按月寄钱给陆小曼她悉心教育儿子徐积锴抚育他长大成才。人物结语纵观张幼仪的一生,她是多面的,既是贤良淑德的传统女人,又是坚强果敢的现代女性。虽然她的后半生凭借自身的才华驰骋商海,并获得成功。但是她的身上始终留有传统教育的影子,这既束缚了她,也成就了她。正如梁实秋对她的一段评价:她沉默地、坚强地过她的岁月,她尽了她的责任,对丈夫的责任对夫家的责任,对儿子的责任,凡是尽了责任的人,都值得尊重。
每天认识一位历史人物张幼仪
张幼仪(1900年12月5日-1988年1月21日),女,名嘉玢,幼仪为其字,江苏宝山(今上海宝山)人,商家之女,徐志摩的原配妻子,1915年与徐志摩结婚。
张幼仪在家里八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二,是徐家的第一个孙女,因此备受宠爱。
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和徐志摩是好朋友,因此在他们的安排下,张幼仪与徐志摩于1915年正式结婚。
1920年冬,张幼仪前往英国与徐志摩团聚。
1922年,张幼仪生次子彼得,徐志摩到柏林接她。
1925年,张幼仪的次子彼得夭折。
1926年,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
1931年,徐志摩飞机失事逝世后,张幼仪到东吴大学教授德文,并抚养儿子阿欢。
1934年,张幼仪担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
1938年,张幼仪在香港与邻居中医医生苏纪之结婚。
1949年,张幼仪与苏纪之移居香港。
1954年,张幼仪与苏纪之离婚。
1988年1月21日,张幼仪在纽约去世,享年88岁。
为什么徐志摩会说张幼仪是个乡下土包子?
一是长相,在对徐志摩的反应的描述中,这句话并不完整,完整的句子是:
“当徐志摩的母亲把未来儿媳照片递给儿子时,他只看了一眼,嘴角一撇,丢到一旁,鄙夷道:“厚厚的唇,呆呆的脸,没一点灵气,乡下土包子。”当时的张幼仪不擅长打扮,装饰传统,自然不入徐志摩的眼。
二是观念,接受四哥张公权的介绍,也没有反抗,就答应嫁给徐志摩,让徐志摩以为这个人是个传统的乡村女子,谨从三从四德。
其实说白了,张幼仪和徐志摩是气场不合,张是个传统的女人,对自己的丈夫,哪怕不是徐志摩,是其他人,她也可以付出很多。但是谁让徐大诗人的浪漫情怀偏偏接收不到这些朴素的付出呢。至于土包子,我觉得任何有修养的男人,都不应该用这个词来形容一个女性,更何况是自己的妻子,真真暴露出自己的渣男气质和屌丝心理。
两种偏见,促使了后来徐志摩从来不正眼相待她。而她却又是深爱这个男人的。所以,这起婚姻,是个悲剧。
在巴黎,志摩指着幼仪身上精心准备的衣服:“瞧你这寒碜样,和你走在一起真让人丢脸。”,并带她到百货公司换掉全身的行头;在巴黎飞往伦敦的飞机上,她晕机呕吐不已,他竟撇过头掩着鼻说:“你真是个乡下土包子”可话没有多久,他自己也吐得一塌糊涂。
其实徐志摩这么说也不难理解,他这个人生性浮躁,这一点梁启超在主持徐陆两人的婚礼之时就提到过。他又是个风情种,在遇见林徽因之后,死皮赖脸地想要与张离婚,所以,说出那样的话可能也就是气急败坏时所发的牢骚罢了。张幼仪的出身并不差,本人又十分有才华,在对待自己与徐的婚姻时也是理性之至,我个人非常佩服她的为人。
其实是因为张幼仪本身长的并不漂亮,骨骼非常大,不够秀气,所以在徐志摩看到之后说了一声乡下土包子,就是入不了徐志摩的法眼罢了。
张幼仪从小接受的是传统教育,没有出国留学过,不懂得西方的洋文化,是一个特别传统的女人,徐志摩不喜欢。
就是因为他是大字不识一个的,从小就没有学过任何的东西,徐志摩作为一个文学者肯定是看不起的。
最爱你的人,往往给你的伤害最深。说起徐志摩,我们能够想到他的那首《再别康桥》。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徐志摩,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位翩翩公子。然而徐志摩对待他的原配妻子却是残忍无情的。如果细数徐志摩的感情经历,完全可以用风花雪月来形容。
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名为张幼仪。张幼仪的家庭同样也是桥氏名门望族,其父亲是当地富商,家庭其他成员同样有着不小的影响力。当时的孝毕人们对张幼仪这个人也是不吝赞美之词。举止端庄,秀外慧中皆为世人对其的评价。而就在两家长辈的撮合下,当时备受追捧的徐志摩被迫与比自己小三岁的张幼仪成婚,那一年的徐志摩18岁。在别人看来,他们两家门当户对,才子陪佳人,是一段让人羡慕的亲事。然而,徐志摩却对自己这位结发妻子没有任何情感,与她成亲完全是迫于家人的压力。在徐志摩的眼中,张幼仪就是一个“土包子”。为什么别人眼中举止端庄的姑娘在徐志摩的眼中是这样的一个形象呢?
徐志摩和张幼仪唯一的一张合影
徐志摩接受西方巧消芹教育,思想比较前卫。是因为张幼仪作为中国封建时期传统妇女,又出生于富商家庭嘛?对于张幼仪的出身和学识,徐志摩应该是从心底里看不起。而事实是张幼仪从小接受教育,更是上了女子学院。徐志摩当时作为第一批接受西方文化的学者,对于西方的民主与自由等思想十分推崇。而只接受过传统教育的张幼仪,自然入不了徐志摩的眼。
自己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不久,初为人父的徐志摩没有任何改变,他选择了出国留学,将自己的儿子徐积锴和妻子张幼仪放在国内置之不理。在中国文学史的角度上看徐志摩,他的确是一位十分出色的诗人和作家。然而,作为一个丈夫,他却是一位十分无情的人,没有尽到自己作为丈夫应有的义务。抛弃自己的家庭不顾,一人远走他乡。最让人气愤的是,为了能够和自己疯狂迷恋的林徽因在一起,为了逼迫张幼仪和自己离婚,徐志摩甚至将其接到自己身边,看着自己的丈夫每天想着另一个女人。要知道,当时的张幼仪已经怀有两个月的身孕了。
最终,张幼仪对于这段没有爱情的婚姻选择了放弃,她成全了徐志摩的想法。在这段失败的婚姻中,张幼仪似乎看透了人生,经历了一切的她明白了只有能依靠自己的女人才可以坚强得面对人生中的不幸。在其哥哥的帮助下,张幼仪开始提升自我修养,她开始学习德语,并且专攻幼儿教育。渐渐的,张幼仪可以说是变成了女强人,出任银行副总裁,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努力的人最终都会有所收获。年过半百的她最终也收获了爱情,她在五十岁的年纪遇到了中医苏纪之,之后他们两人一起幸福地走完了后半生。张幼仪的人生经历让我们能够学到很多。作为女人,不能将婚姻看作人生的全部。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权力追求美好的事物。女人也应该要活出自己的风采。
最爱你的人,往往给你的伤害最深。说起徐志摩,我们能够想到他的那首《再别康桥》。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徐志摩,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位翩翩公子。然而徐志摩对待他的原配妻子却是残忍无情的。如果细数徐志摩的感情经历,完全可以用风花雪月来形容。
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名为张幼仪。张幼仪的家庭同样也是桥氏名门望族,其父亲是当地富商,家庭其他成员同样有着不小的影响力。当时的孝毕人们对张幼仪这个人也是不吝赞美之词。举止端庄,秀外慧中皆为世人对其的评价。而就在两家长辈的撮合下,当时备受追捧的徐志摩被迫与比自己小三岁的张幼仪成婚,那一年的徐志摩18岁。在别人看来,他们两家门当户对,才子陪佳人,是一段让人羡慕的亲事。然而,徐志摩却对自己这位结发妻子没有任何情感,与她成亲完全是迫于家人的压力。在徐志摩的眼中,张幼仪就是一个“土包子”。为什么别人眼中举止端庄的姑娘在徐志摩的眼中是这样的一个形象呢?
徐志摩和张幼仪唯一的一张合影
徐志摩接受西方巧消芹教育,思想比较前卫。是因为张幼仪作为中国封建时期传统妇女,又出生于富商家庭嘛?对于张幼仪的出身和学识,徐志摩应该是从心底里看不起。而事实是张幼仪从小接受教育,更是上了女子学院。徐志摩当时作为第一批接受西方文化的学者,对于西方的民主与自由等思想十分推崇。而只接受过传统教育的张幼仪,自然入不了徐志摩的眼。
自己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不久,初为人父的徐志摩没有任何改变,他选择了出国留学,将自己的儿子徐积锴和妻子张幼仪放在国内置之不理。在中国文学史的角度上看徐志摩,他的确是一位十分出色的诗人和作家。然而,作为一个丈夫,他却是一位十分无情的人,没有尽到自己作为丈夫应有的义务。抛弃自己的家庭不顾,一人远走他乡。最让人气愤的是,为了能够和自己疯狂迷恋的林徽因在一起,为了逼迫张幼仪和自己离婚,徐志摩甚至将其接到自己身边,看着自己的丈夫每天想着另一个女人。要知道,当时的张幼仪已经怀有两个月的身孕了。
最终,张幼仪对于这段没有爱情的婚姻选择了放弃,她成全了徐志摩的想法。在这段失败的婚姻中,张幼仪似乎看透了人生,经历了一切的她明白了只有能依靠自己的女人才可以坚强得面对人生中的不幸。在其哥哥的帮助下,张幼仪开始提升自我修养,她开始学习德语,并且专攻幼儿教育。渐渐的,张幼仪可以说是变成了女强人,出任银行副总裁,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努力的人最终都会有所收获。年过半百的她最终也收获了爱情,她在五十岁的年纪遇到了中医苏纪之,之后他们两人一起幸福地走完了后半生。张幼仪的人生经历让我们能够学到很多。作为女人,不能将婚姻看作人生的全部。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权力追求美好的事物。女人也应该要活出自己的风采。
如果我的回答可以帮到您,请您采纳哦!
张幼仪为什么和徐志摩葬在一起
因为张幼仪是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徐家人非常认可这个儿媳妇,张幼仪死后和徐志摩葬在一起。
张幼仪和徐志摩没有葬在一起。
张幼仪(1900年1月25日—1988年1月21日),女,名嘉玢,字幼仪,以字行,生平得到无数殊荣,可谓一身都是传奇。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徐志士,字伯申,中申,又字守智,幼仪,号海粟。
两人都是中国现代史中知名人物,其中张幼仪还是徐志摩的原配夫人,但两人已离婚,且张幼仪在徐志摩离世之前已经过世,所以两人并没有合葬。
《中国周边国家》徐志摩原配张幼仪她在4月份被抛弃后成为了一名女银行家
张幼仪是徐志摩的前妻,也是徐志摩父亲徐神如的养女。她通过对徐氏家族的有限眷恋,逐渐在工商业领域创造了自强不息的女权传奇,从而赢得了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副行长兼总经理的社会地位,成为了一个传统管家、现代经理人的徐氏家族代理掌门人。士人家庭的包办婚姻张幼仪,1900年出生于江苏省宝山县。她的祖父是清朝的知府,父亲张润之是行医者,家境比较富裕。后来,因为大儿子张家保涉嫌盗窃堂弟家的首饰,张润之愤然放弃祖屋到南翔县城行医,家境陷入贫困。随着8男4女逐渐长大进入上流社会,张家开始渡过难关,走向新一轮的繁荣。张幼仪是家中第二个女孩,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八。她的二哥张君劢出生于1887年1月18日。1906年留学日本,考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律和政治学。我在日本留学时,认识了流亡海外的梁启超,并与梁启超等人创办了政治通讯社。1910年回国考学部。次年,他通过科举考试,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成为清朝最后一位院士。辛亥革命爆发后,张君劢出任保山县议会议长,与唐华龙、林长民等人组织共和建设研讨会,改组为现代议会政党民主党。1913年,在梁启超的支持下,经俄国前往德国,进入柏林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1915年回国后,先后任浙江谈判局局长、《时事新闻》主编、内阁国际事务委员会秘书、总统府秘书冯等职。张幼仪的四弟张公权,生于1889年,1904年考取秀才。1905年考入北京高等专科学校,师从著名教育家唐。1906年,在唐的帮助下,他去日本学习货币、银行、政治和经济。1909年初回国后,任邮电部道路管理处秘书,负责编辑《邮电通讯》。1911年8月,他前往上海,与好友朱清来开始组织政治团体“中国进步协会”。1912年7月任浙江巡抚朱瑞秘书。1913年12月,经中国银行行长唐觉敦推荐,出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此后,他从事银行业22年。他曾任中国银行总经理、中央银行副行长和中央信托公司董事。张幼仪1913年,时任浙江巡抚公署秘书的张公权参观杭州附中学校时,被一篇学生作文吸引。这《论小说与社会的关系》生动地模仿了梁启超的“文笔飘逸,文笔白描”。他的书法水平高于常人。经过调查,他得知文章的作者是许申儒的独子,许申儒是海宁县的富商,后来在国内外小有名气。渴望爱情的张公权给许深如写了一封信,提议把他的二姐张幼仪许配给许的儿子。徐慎如虽是江浙首富,却办有电灯厂、丝厂、布厂、徐玉凤酱园、宇通银行等工商企业。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一切都是劣等的,唯有读书是高贵的”。他几代都没有成名,能嫁到张家也是理所当然。13岁的张幼仪是江苏第二女子师范学校的一名大二学生。该校由江苏巡抚程德全于1912年7月创办。比他大3岁的徐志摩只有16岁。这是典型的包办婚姻。成年父母为未成年男女决定一切。1915年12月5日,双方父母在石霞商会为16岁的张幼仪和18岁的徐志摩举行了极其隆重的婚礼。婚礼当天,张幼仪穿了一件红白粉色的礼服,因为徐志摩之前已经明确表示要新娘。新婚之夜,张幼仪想告诉徐志摩,她对命运心存感激。现在她是徐家的一员,她愿意为他们服务好。但是,她的传统教育不允许女性在这个时候先开口;徐志摩只是紧张而期待地看着她,一言不发。这是他们之间沉默的开始。徐志摩和张幼仪徐志摩的无情背叛刚来的时候,张幼仪想出去走走,但徐家不允许她一个人出去,就整天待在深院里。她给婆婆做鞋的时候,一定要精心绣花,精心缝制,做得漂亮优雅,但对她自己来说,她是那么的普通,可以穿。她高贵、礼貌、沉默、端庄。虽然获得了徐志摩年长父母的宠爱,却没有触动徐志摩的心弦。与张幼仪不同,徐申儒这个工商新贵的独子徐志摩在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甚至意气风发中茁壮成长。结婚几周后,徐志摩离开家乡去读书。1916年秋,考入天津北洋大学修法律预科。1917年,北洋大学法律系并入北京大学。在蒋百里、张君劢等人的介绍下,徐神如花了1000大洋让儿子拜倒在梁启超的门下,成为他的弟子。1918年,绰号“阿欢”的孙子徐积锴出生,标志着徐志摩初步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1918年8月14日,在恩师梁启超的敦促和支持下,徐志摩带着“学以致用,利国利民”的政治抱负,从上海石浦码头乘南京轮船赴美。与他同行的有、朱家华、、查昭亮和董轼。1920年9月24日,23岁的徐志摩在没有在哥伦比亚大学写硕士论文的情况下,跟随刘叔和前往英国,跟随颇具煽动性的费边社主义理论家拉斯基到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徐志摩刚进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时,一口气报了六门课,和拉斯基夫人一起去伍尔维奇码头观摩民主选举,为梁启超等人创办的《改革》杂志写了几篇长文。然而,这一切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与林的浪漫爱情和绝对的美好。在拉斯基的学识和林的美貌之间,徐志摩更迷恋后者。因为心不在焉的徐志摩经常逃学,学校很容易找到拉西达官贵人,师生在学业上也有分歧。在英国著名作家和社会活动家高斯沃森狄金森的帮助下,徐志摩不得不从伦敦大学经济学院转到剑桥皇家学院。他刚到国外,去了徐志摩去过的地方张幼仪,还得跟着徐志摩从伦敦到离剑桥六里的小城沙。张幼仪本以为出国后可以和老公一起唱歌,重新开始学习,结果却成了家庭主妇,忙着逛街,洗衣服,打扫房间,准备一日三餐。挥霍无度的徐志摩只把徐神如寄来的支票的一小部分拿出来给她养家。张幼仪在伦敦期间,感受到了徐志摩爱上其他女人的直觉。1921年8月的一天早上,徐志摩告诉张幼仪,他的一个女朋友要来看他。张幼仪被误认为是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其实,她就是毕业于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即将回国的袁。徐志摩送走袁后,张幼仪评价说:“嗯,她长得还行,就是脚和衣服不搭。”徐志摩转过身,粗鲁地吼道:“我就知道,所以我要离婚。”一周后,徐志摩突然从家里消失,背叛了怀孕四个多月的张幼仪。尊男尊女的工商传奇。怀孕八个月的时候,张幼仪陪着七哥静秋从巴黎来到柏林。1922年2月24日,她在医院生下第二个儿子彼得。当她回到她和七弟住的房子时,徐志摩写给吴的信已经在桌子上了。在张幼仪的坚持下,第二天她见到了来了半年的徐志摩。金、吴等参加了会见。直到现在,张幼仪才知道徐志摩爱上了林。徐志摩单方面起草离婚协议一式四份,声明男女双方一致决定解除婚姻,女方获得赡养费5000元。张幼仪当着吴、金等人的面签了离婚协议书,然后在新婚之夜睁眼看向毫无用处的徐志摩:“去找个更好的老婆吧!”当她和二哥张君劢在巴黎时,张幼仪给乔写了一封信,告诉她她怀孕了,想去学习。徐申如每月给她寄去300大洋美元的支票。在德国,张幼仪用这些钱交了房租和学费,还有养孩子和雇保姆的生活费。40岁的保姆多拉是一个善良温柔的维也纳女人。在她的帮助下,张幼仪申请进入佩斯塔罗齐学院学习幼儿教育。1925年2月10日晚,因追不上林而陷入新一轮爱情纠纷的徐志摩,在陆小曼等人的注视下,登上了经西伯利亚前往欧洲的火车。他欧洲之行的第一站是德国柏林,他的二儿子彼得因腹膜炎住院。3月19日,彼得在三岁生日前不到一个月去世。从未做过父亲的徐志摩一周后抵达柏林。3月26日,不愿意也不能够做一个合格的丈夫或父亲的徐志摩,在给陆小曼的情书中,盛赞被他背叛的张幼仪:“C是一个有志气有勇气的女人。”这两年她进步很大,独立步伐坚定。她的思想确实有一个渠道."1926年2月21日,农历正月初九,徐志摩回到浙江海宁石霞镇与父母共度春节。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陆小曼,说:“我们家的财产分的差不多了,和舅舅家是一家人。”但随着物业的运营,管理还是需要统一。所谓“支”是指每年都有进进出出,来源也多为普通。比如酱油,白银等行业。然后以爸爸的名义打开一式三份:老一辈自己留一份,晚辈乐器和欢儿留一份,我们各拿一份。这是行业的临时管制法。'许荣初和许申儒兄弟从未分开过。这种分离,与其说是为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姻做准备,不如说是为被徐志摩背叛和抛弃的张幼仪解决了一种法律上的人身依附关系:“小仪仍然以女儿的名义生活,承担着婚前教育孩子的责任。如果她终身不嫁,她将管理她的家庭财产。”在此之前,在徐神如的要求下,张幼仪带着在西伯利亚的七哥静秋和八哥回国。为了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儿子,说服徐志摩的父母让她带阿欢去北京读书,她一直抱着和徐志摩复婚的梦想。1927年初,张穆去世,张幼仪回上海与阿欢一起吊唁。从那以后,她就一直住在上海海格路125号许慎如送给她的一栋豪宅里。张幼仪曾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来在静安寺路开了第一家以尚云命名的上海时装公司。公司最大的股东显然是她的公公,养父许深如。正因为如此,徐志摩在1927年8月3日给周作人的信中介绍:“我有两家新店;新书店想听听老人的看法。还有一家尚云时装公司为女士们提供建议。你不笑吗?”尚云成立后不久,张幼仪接受了中国银行上海总行副行长张公权的推荐,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行长。1931年4月23日,徐志摩母亲钱病逝,陆小曼赶到海宁。徐申儒拒绝让她进屋。被徐志摩背叛和抛弃的张幼仪,通过对徐家的有限眷恋,逐渐在商界创造了一个女权传奇,赢得了徐神如夫妇的充分尊重。在徐志摩不愿意也无力承担一个合格丈夫的家庭责任,陆小曼不愿意也无力承担一个合格妻子的家庭责任的情况下,张幼仪责无旁贷地充当了一个集传统管家与现代经理人于一身的徐家一家之主。钱婆婆的丧事,由张幼仪以教女的名义主持。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的邮政飞机坠毁在济南党家庄附近的一座山上。在法定妻子陆小曼处理不了的时候,公司代理董事张幼仪冷静果断地处理了一切:让哥哥余九带着13岁的阿欢去济南认领尸体。公祭仪式上,陆小曼想把徐志摩的衣服和棺材换成西式,被张幼仪坚决拒绝。抗战时期,张幼仪囤积军用染料,价格涨到100倍时,从德国买不到,于是高价卖出。之后,她用赚来的巨款投资棉花和黄金,至今仍是星光璀璨,一帆风顺。桓,人,毕业于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学士学位,后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47年,他随张移居美国。1949年4月,张幼仪离开大陆,移居香港。她的楼下邻居苏继志博士与妻子离婚,带着一个女儿和三个儿子谋生。交往一段时间后,苏继志向张幼仪求婚。1953年,53岁的张幼仪和苏继之在东京一家大酒店结婚。婚后,他们共同生活了20年。1972年,苏继之因肠癌去世。安葬了丈夫后,张幼仪搬到纽约,住在儿子附近,过着简单规律的生活。1988年,张幼仪逝世,享年88岁,葬于纽约郊外风景优美的费尔诺埃夫公墓。墓碑上刻着“张苏友谊”几个字。梁实秋在第《谈徐志摩》篇中通过对男权家庭的有限依恋,对张幼仪在商界创造的自强自立的女权传奇表达了最中肯的看法:“她默默坚强地活着,她尽了自己的责任,对丈夫、对婆家、对儿子的责任。所有尽职尽责的人都应该受到尊重。”
张幼仪的简介 徐志摩原配夫人张幼仪的一生
当人们都在为徐志摩的浪漫、热诚、痴心和执著而着迷时,回看当年,他对原配夫人张幼仪的确很残酷无情。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是那样鄙弃张幼仪。命运如此坎坷的张幼仪又为何能容忍丈夫出轨呢?为何又同意离婚?让我们通过张幼仪简介来认识一下她! 张幼仪简介 张幼仪(1900年——1988年) 出生地:江苏宝山 第一任丈夫:徐志摩 第二任丈夫:苏纪之 长子:徐积锴 次子:徐德生(三岁夭折) 二哥:张君劢 四哥:张嘉璈 张幼仪的一生: 张幼仪的一生分为一分为二,“去德国前”和“去德国后”。去德国前的张幼仪,她比徐志摩小4岁,12岁在二哥和四哥的帮助下入读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再次受到了先进教育。三年后,尚未结业的张幼仪就被接回家,辍学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也就是徐志摩的妻子,两人的婚姻,用徐志摩的态度说就是:“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 当时替张幼仪作媒的是她的四哥张嘉璈,在当时任浙江都督朱瑞的秘书,在巡视学校时他发现杭州一中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学生,这就是徐志摩。徐家当时已是江南富商,和有着庞大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张家联姻,对徐志摩的父亲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于是徐父申如定下了二人的婚约。 1918年,18岁的张幼仪为徐志摩生下长子徐积锴(阿欢),不久徐志摩就留洋去了,1920年徐志摩收到张幼仪哥哥张君劢的信,被迫把张幼仪接到他身边,此时的徐志摩与林徽因坠入情网,不久徐志摩就提出离婚,已有二个月身孕的张幼仪毅然同意。1922年,张幼仪生下次子后,两人在德国柏林离婚。去德国前,张幼仪怕离婚,怕做错事,怕得不到丈夫的爱,委曲求全,可每每都受到伤害;去德国后,她遭遇了人生的最沉重的怆痛,与丈夫离婚,心爱的儿子死在他乡,一切都跌至谷底。 离婚丧子之痛,让她她忽然明白,人生任何事情,原来都要依靠自己。张幼仪一夜长大,羞怯少女,转身成为铿锵玫瑰,就算风雨琳琅,她无所畏惧,很快开创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离婚后,张幼仪到巴黎投靠二哥张君劢,并随其去了德国,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1925年次子夭折,1926年夏被八弟张禹九接回上海,不久她又带长子阿欢去北京读书,直到张母去世,她携子回沪。 张幼仪先是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来在张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与此同时,八弟张禹九与徐志摩等四人在静安寺路开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张幼仪又出任该公司总经理。1934年,二哥张君劢主持成立了国家社会党,她又应邀管理该党财务,一时威风八面。抗战爆发后她又屯积军用染料,大发了一笔横财。 1953年,张幼仪在香港与邻居中医苏纪之结婚,苏医生曾留学日本,在上海行医,也是离异有子女。1967年,张幼仪67岁的时候,曾和苏医生一起,到英国康桥、德国柏林故地重游。她站在当年和徐志摩居住过的小屋外,没办法相信自己曾那么年轻过。第二任丈夫过世后,张幼仪到纽约居住。1988年病死于纽约,是诗人情感生活中,活得最长的人。
徐志摩原配夫人张幼仪简介?
当人们都在为徐志摩的浪漫、热诚、痴心和执著著“摩”时,回看当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对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是无情而残酷的。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张幼仪吧。
张幼仪人物简介
张幼仪是徐志摩的原配夫人,众所周知他们两人属于包办婚姻,徐志摩并不爱她,在徐志摩爱上林徽因后,他要张幼仪打胎并且离婚。最终张幼仪在生下孩子后两人正式离婚,之后她去了德国攻读幼儿教育,回国后在东吴大学教授德文。1928年开始,张幼仪进军商业,从事职业经理人工作,后移居香港,嫁给了第二任丈夫苏纪之医师。
张幼仪人物生平
1912年7月,江苏都督程德全在苏州创立“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2岁的张幼仪在二哥张君劢嘉森和四哥张嘉璈的帮助下到该校读书。该校首任杨达权,重视女子教育,张幼仪在此受到了先进教育。
但三年后,尚未结业的张幼仪就被接回家成亲了。替她作媒的正是她的四哥张嘉璈,在当时任浙江都督朱瑞的秘书,在巡视学校时他发现杭州一中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学生,这就是徐志摩。徐家当时已是江南富商,和有着庞大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张家联姻,对徐志摩的父亲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于是徐父申如定下了二人的婚约。于是15岁的张幼仪就辍学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徐志摩的态度:“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
1918年生长子徐积锴阿欢,不久徐志摩就留洋去了,1920年徐志摩收到张君劢的信,被迫不耐烦地把张幼仪接到他身边,张幼仪回忆当时徐志摩的态度“我斜倚著尾甲板,不耐烦地等著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可是我晓得那是他。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此时的徐志摩与林徽因坠入情网,不久徐志摩就提出离婚,已有二个月身孕的张幼仪毅然同意。
1922年生次子彼得,遂与徐志摩在柏林签字离婚。这是中国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签好离婚协议后,徐志摩跟着她去医院小彼得,“把脸贴在窗玻璃上,看得神魂颠倒”,“他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他,他要怎么活下去。”
离婚后,张幼仪到巴黎投靠二哥张君劢,并随其去了德国,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1925年痛失爱子彼得,1926年夏被八弟张禹九接回上海,不久她又带长子阿欢去北京读书,直到张母去世,她携子回沪。经时张嘉璈已经是中国银行副总裁,并主持上海各国银行事务,而徐申如也把海格路125号华山路范园送给张幼仪,使她在上海衣食无忧。
张幼仪先是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来在张嘉璈的支援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与此同时,八弟张禹九与徐志摩等四人在静安寺路开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张幼仪又出任该公司总经理。这使她的经营能力得到了极大发挥。
1934年,二哥张君劢主持成立了国家社会党,她又应邀管理该党财务,一时威风八面。抗战爆发后她又屯积军用染料,大发了一笔横财。
解放前夕,张幼仪赴香港。1953年,张幼仪在香港与邻居中医苏纪之结婚。苏医生曾留学日本,在上海行医,也是离异有子女。婚前,她写信到美国征求儿子大儿子徐积锴意见:“因为我是个寡妇,理应听我儿子的话。”
儿子的回信情真意切:“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阿欢在美做的是土木工程师,这封信颇得其父风韵。
时过境迁的张幼仪为这一段沉重生活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只用来驱赶吸血的蚊子。当蚊子咬伤月亮的时候,主人将扇子撕碎了。”
1967年,张幼仪67岁的时候,曾和苏医生一起,到英国康桥、德国柏林故地重游。她站在当年和徐志摩居住过的小屋外,没办法相信自己曾那么年轻过。第二任丈夫过世后,张幼仪到纽约居住。
在共同生活了18年后,1972年苏医生病死,张幼仪赴美,1988年病死于纽约,是与诗人徐志摩有过情感生活的人当中,活得最长的人。
张幼仪和第二个丈夫
1953年8月,孤单漂泊了31年的张幼仪在香港与邻居的苏季子。年龄51岁,是一位中医比张幼仪小3岁,第二任丈夫,在日本东京举行了婚礼,两人幸福生活了28年。
张幼仪的孩子
他们俩的大儿子叫徐积锴小名阿欢,次子小名彼得3岁就夭折了。
徐积锴13岁时,徐志摩坠机身亡,由母亲抚养成人。他小名叫“阿欢”。由于是徐家单丁独传,全家上下对之都寄予厚望。
对于徐志摩的了解,他只有点零星模糊记忆,更多是从书上得来的。他说:“我对父亲印象说不上来”,“根据书上写的,他很热情,对朋友很真心,喜欢派对”。这也难怪。他出生时徐志摩在外读书,接触不多。后来父母都去国外留学,由祖父母照顾。13岁时徐志摩就坠机身亡。但造化赐给世人的骨肉之情,使他对父亲产生了一种天生的同情与理解。许多人认为,徐志摩的死,无异于是种“解脱”,因为徐志摩在他视为超乎生命的爱情上,已处于进退维谷,甚至身心俱疲的境地。而他又极向往能有拜伦、雪莱那样短促然诗名显扬的人生,以及那不同凡俗的死。更何况,徐志摩是那么迷恋于“飞”和“云游”,甚至还取了一个“云中鹤”的笔名。因而,有人认为,徐志摩之死,是刹那间如愿以偿,“羽化登仙”。但徐积楷却另有所见。他以一句话概括徐志摩的人生:“我觉得,我父亲命太苦!”苦什么?大概不是指徐志摩由英国带回的政治理想破灭的苦闷,以及创作中至善尽美苦心追求的艰辛。他是别有所指的。徐积锴在美国跟父亲的老友胡适、梁实秋等人以及顾维钧、孔祥熙后人均有来往。他目睹父亲诸好友多享尽天年,备尝天伦之乐,个人感情生活也不像父亲那样历经磨难,以致酿成惨剧,感慨万端。徐积锴说,父亲几个老朋友都有女人缘,都有女朋友。他跟胡适一起吃饭,还见胡适带了美国女友来。徐积锴慨叹道:“父亲如果不死,活到十岁,相信还会有女人要他的”,“很多女人倾慕父亲的文采”。噫嘻,能这样善待体味亡父个人的感情世界,在人子之中,也算罕见。
人物评价
当人们都在为徐志摩的浪漫、热诚、痴心和执著著“摩”时,回看当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对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是无情而残酷的。由于是包办婚姻,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是那样鄙弃张幼仪。第一次见到张幼仪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徐志摩更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她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徐志摩对她的漠视,源于对封建礼教的厌恶,张幼仪深受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影响,个性沉默坚毅,举止端庄,料理家务、养育孩子、照顾公婆,打理财务都甚为得力。但是这些优点,在张扬独立自我的诗人眼里就是没有见识,呆板乏味。
看过的人还:
张幼仪用一生告诉我们的那些事
张幼仪是明代女子中放下爱却不放弃自己的励志楷模,她用此生的经历来告诉我们,爱情从来不是一个女人一生的全部。
张幼仪此生无疑是跌宕起伏的一生,出生于一个大家族,父亲的严苛不苟言笑,封建思想的束缚,无处不在的重男轻女的思想。教育出张幼仪从小乖巧听话的性格,但是同时在他骨子深处有的是一颗想要去突破自己,想要学习成长的心。
张幼仪在15岁的年纪嫁给了徐志摩,在22岁离婚。那个对所有人温润如玉、才华横溢、充满热情的男子,唯独不爱她。
七年的无视,冷漠,鄙夷那个默默付出的女子,他最终还是选择追求真爱,给这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画上了句号。
那时的张幼仪是孤单的,是无助的。没有才华,没有知识,也不漂亮。而学识渊博的徐志摩是经过新式思想的教育的,是吸收西方知识的熏陶的。这两人无疑是不对等的。
张幼仪从小所受的封建思想,三纲五常,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育,在徐志摩看来都是封建思想的糟粕,他讨厌封建思想,同样的他也瞧不起张幼仪。
22岁在身怀有孕的情况下,与徐志摩离婚。张幼仪,是勇敢的,是不想永远被踩在脚下屈辱而活的,同时他也是豁达的、冷静的。
面对这份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无爱的感情,她最终也还是冷静的对徐志摩说,如果你觉得这样做是正确的,我就签字。
相反,徐志摩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我认为是懦弱的。对于他们两人婚姻的沟通,想离婚都要假手他人,让别人替他送信,替他说出自己的想法,避而不见,不敢当面直接说出来。
离婚,是张幼仪此生的一个转折点,自此之后,涅盘重生,实现人生的一个彻底逆袭。从一个弃妇最终变成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
张幼仪的父母,相当的重视子女的教育,也非常的严苛。张家是书香门第,张幼仪的曾祖父曾经在朝为官,他的父亲是一位知名的医生。张家的孩子们,或从政,成为台湾政坛的知名人物,或从商,成为商界的领军者,或从文,任职于斯坦福大学。无疑,是因为从小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
张幼仪在三岁时就被要求缠足,在经过三天非人的折磨与痛苦的经历之后,最终幸而被受过西方教育的二哥解脱。在父母眼里,缠足是为了以后能驾到名门,找到匹配的郎君。是为子女好。不缠足的女子是只配干粗活,不够淑女的。
张幼仪,从小被要求学习女红、女子无才便是德。期盼学习的张幼仪在当时传统下,并不能实现自己的求学梦。父母的眼中,这也是为张幼仪好。作为一个女子只需学习顺从,以及伺候好夫家。无需有过多的思想。
然而后来,张幼仪被徐志摩所嫌弃,正是因为她是封建思想的产物,她被缠过足,她没有文化,她封建守旧。
张幼仪这一生无疑是艰辛的。独自在异国他乡,需要面对与徐志摩的离婚大事。但是她没有太多可以伤心难过的时间,因为她还身怀有孕。同时今后生活该如何去面对,在异国他乡,语言不通,无法与人交流,她需要学习,需要适应新的环境,需要自己谋生。看清徐志摩的冷酷与无情,她毅然转身,没有悲伤,没有沉沦,自此开启新的人生。
张幼仪能走出困顿人生,最终取得成功,无疑在于她有一颗好奇心,她热爱学习。离婚后的她可以自由的决定今后的走向,她不想和普通女子一样,永远只能围绕着婚姻以及夫家所有的一切。她开始学习法文学习德文,很快能够和周围人和谐相处,也在学习中找到了快乐,找回了自信。
张幼仪这一生,对得起所有人。离婚之前,一心对待徐志摩,温顺恭敬对待徐家二老。即便是在离婚之后,徐家人也一直将张幼仪视为自己真正的儿媳妇。有困难、有不满,也总给张幼仪说,希望与张幼仪同住。张幼仪也悉心善良的照顾二老,甚至连最终徐志摩的死后,对陆小曼也还是会给金钱上的帮助。
论学识与聪慧,她不及林徽因,论漂亮与风趣,她不及陆小曼。但是。她最终以真诚、善良、豁达,有了成功的事业,有了相爱的恋人,有了美满的家庭,有了懂事的子女。她一生,最终还是成功的。
梁秋实曾评价张幼仪这一生:在沉默坚强中过她的岁月,她尽了她的责任,对丈夫的责任,对儿子的责任,对夫家的责任。凡是尽了责任的人,都是值得被尊敬的。
张幼仪这一生不计得失,只是淡然的保持着自己的本真。凭善良做事。,以真诚待人。
她的一生告诉我们,遇到困难不要怯懦,要将生活中所有的艰辛与不幸,变成迎难而上的动力。去拼搏,去学习,去提升,去成就自我。唯独不能在悲观的情绪中沉沦。
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我们要活出自己的精彩,而不要去做任何人的附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