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纪录片河西走廊一共多少集
- 2、良心制作的纪录片《河西走廊》,你非常值得一看
- 3、如何评价《河西走廊》这部纪录片
- 4、纪录片《河西走廊》笔记
- 5、适合10一14岁看的纪录片
- 6、如何评价《河西走廊》这部纪录片
- 7、河西走廊纪录片主题曲
- 8、介绍中国历史的纪录片
- 9、《河西走廊》大型纪录片的插曲的名字叫什么?
- 10、b站最好看的纪录片
纪录片河西走廊一共多少集
纪录片《河西走廊》一共10集。
《河西走廊》是中国和甘肃省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一部纪录片,正片共10集,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了从汉代到时期的河西走廊历史,此外还包含两集综述《致敬河西走廊》。该片于2015年3月3日起在科教频道和凤凰网同步播出。
《河西走廊》的制作手法
与中国其他历史题材纪录片不同的是,《河西走廊》大量采用情景再现的手法。编导采用电影化的手法,在每一集中采用对应时期代表性的故事再现历史。为了拍摄该片,制作团队在中国10个影视基地共拍摄230场情景再现,动用近千名群众演员,情景再现篇幅达到全片的60%,而其他纪录片中常见的对专家学者的采访则不在该片中出现。
而在此之前,由敦煌研究院教授沙武田担任学术统筹,二十多名相关学者为该片制作了43万字的学术资料,此后制作团队再根据这些资料确定每集用于展示的故事。据制作人李东珅称,这个过程长达一年。
《河西走廊》的风光摄影
《河西走廊》片中的风光取景由总导演赵启辰、总撰稿邓建永和学术顾问沙武田一道采风获得。曾经担任英国广播公司(BBC)纪录片《美丽中国》摄影师并两次获得艾美奖的英国摄影师布莱恩·麦克达马特(BrianMcDairmant)担任了《河西走廊》的摄影指导。
布莱恩带领团队于2013年5月在河西走廊进行春季空镜拍摄。此外,片中包含一组河西走廊星空和八一冰川的镜头,这些镜头由美国摄影师科里·罗素·布朗(CoryBrown)拍摄,摄于2013年夏季。
《河西走廊》的剧情介绍
河西走廊,一段通往文明的道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当张骞这位极具开拓和冒险精神的汉帝国友好使者凿空西域时,这条绵延在黄河以西的窄长通道,开始成为金戈铁马的征途,商旅绵延的古道,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国际通道。只是,此前从未有过以“河西走廊”为主题的纪录片。
三年前,一支充满梦想的纪录片创作团队踏上了这条古老而伟大的通道,撷取河西走廊上的绚烂瞬间,以编年体史诗的形式,跨越汉、三国、两晋、隋唐、蒙元、明清、和新中国,系统梳理了河西走廊甚至整个中国西部的历史,呈现出其跨越千年的雄壮、辉煌与苍凉。
良心制作的纪录片《河西走廊》,你非常值得一看
给大家推荐一部纯良心精工创作的记录片,该纪录片B站评分9.9,豆瓣评分9.6,知乎上被很多人列为“最值得推荐的纪录片”之一,它就是由中央电视台和甘肃省委宣传部于2015年联合出品的大型人文类纪录片《河西走廊》。
该纪录片一共10集,梳理再现了从西汉到新中国这两千多年来河西走廊的历史。在内容上,它采用编年体史诗的形式展现了各个时期在河西走廊上发生的故事。
从汉武帝为了开疆拓土命张骞出使西域开始对西域进行探索到一代名将霍去病扫荡匈奴打通河西走廊,将河西走廊纳入中国版图;从河西走廊作为中央与西域交流互通的驿站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作用到“五胡乱华”中原大地四分五裂时期,河西走廊成为中华文明延续的根脉;从佛教通过河西走廊传入中国最终在此发扬光大到隋炀帝西征在张掖举行会盟重新畅通丝路;从盛唐时期敦煌艺术高光呈现到凉州会盟使西藏归入中国版图;从明清闭关锁国使河西走廊归于沉寂到帝国晚期列强入侵重新唤醒人们对此的重视;从新中国成立后在此发现并开发了玉门油田、嘉峪关铁矿和金昌有色金属到新时代“一带一路”的构想将给这条古丝绸之路重新带来繁华等,跨越汉、魏晋、隋唐、蒙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再现了河西走廊的悲壮、苍凉和厚重。
这真的是一部良心之作。其创作团队都是各个领域的精英,从制片、导演、摄像到撰稿、作曲、学术顾问,无不抱着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集全力制作这部纪录片。
首先说制作手法,《河西走廊》一反一般纪录片运用大量的专家学者采访的方式陈述,而是采用情景化故事再现和电影化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不易使观者产生疲劳感,而是随着情景的再现和故事的深入不断激发兴趣,引人入胜。
再说文案,该纪录片的文案是从43万字的学术报告中抽丝剥茧提取出来的,每一段故事的陈述都尽量尊重历史,内容严谨且丰富,语言富有文采和感染力,加上娓娓道来又铿锵有力地解说,让人听起来既感到振奋又是一种享受。
再说摄影,此片的摄影来自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团队,他们亲赴河西走廊进行长达数月的拍摄,并对照片进行认真筛选,挑出最美最震撼的呈现给观者。我们可以发现纪录片展现的河西走廊的风景、地理、地貌画面是多么的美,多么的富有诗意。似乎随意截取的画面,无论是高山、沙漠还是盆地、草原,哪一张都可以当作壁纸。而且,这样的美景也极易勾起人们对那片土地的向往,让人真的想去亲自走一走那个狭长的“走廊”,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欣赏令人沉醉的美景美色。
再说音乐,此片的作曲由希腊作曲家雅尼花费一年多时间创作完成。优美动听又富有异域色彩和哀怨韵味的配乐,让人仿佛置身于时光机器,随着悠扬的乐声穿梭在一个又一个朝代之间,感受岁月变迁,体味沧海桑田。
除此之外,该纪录片不是全把王侯将相、历史名人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它还集中体现了一些小人物、普通民众在那个年代那个地方所发生的故事,所留下的印记。比如第三集《驿站》中驻守河西的悬泉置,第七集《敦煌》中创作莫高窟翟家窟壁画的李工,等等。这是要让后人知道,在河西走廊这片神圣土地上留下丰功伟绩的除了那些彪炳史册的大人物,还有许许多多不曾被历史铭记的普通人。他们的付出值得肯定,他们的价值值得被后人一一称颂。
有生之年要去趟甘肃,去踏足一下河西走廊,去饱览敦煌壁画,欣赏敦煌艺术,去追踪“儒佛”镜像,浸浴思想源泉,去瞻仰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去登一登明长城,去抚摸一下历史残存的断壁颓垣……只为亲眼见证一下她的美,她的珍贵,感受一下她带给人的历史厚重感,追念她曾经的辉煌和落寞,体味她跨越千年的雄壮、激情与苍凉。
如何评价《河西走廊》这部纪录片
在我的印象里,许多地域纪录片都是为了宣传当地的旅游文化产业,而在当地有关部门协助下拍摄的。
而对于这部纪录片来说,真正让我觉得敬畏可看的是——虽然是当地有关部门协助拍摄的,但是内容却以严谨而写实的态度来追溯这里发生的故事。
对于这片土地的地理景观,纪录片只是用一句简单而又精准的话一笔带过:这里有除海洋以外的所有地理景观!(纪录片原本可以浓墨重彩地对比吹一番牛逼,然后宣传说:这里旅游资源好牛逼,你们快来……)
地理大发现开始以后,河西走廊渐渐完成华夏文明历史使命。所以我一直认为河西走廊是属于历史的地方,而纪录片也主要讲述这段狭长地域波澜卓阔的曾经发生的故事(纪录片以编年体形式,动用演员演绎出这里发生的“故事”)。
纪录片最具亮点的另一个地方,绝对是雅尼创作的《河西走廊之梦》这首音乐。我对雅尼的实力深信不疑,但是当听到这首音乐的时候,我还是被深深地惊艳到了,纪录片主题曲几乎和河西走廊呈天作之合。
这部纪录片的成功之处是很多地方能引起人的情感共鸣。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my7LIiByFbaNNZdoDwSGhA
?pwd=tw66 提取码:tw66
第六集《丝路》的后面有这样一段台词写得很平实,居然让我热泪盈眶:“这熟悉的音律,让裴矩的思绪飘回了二十年前,他想起了第一次前往张掖之前的雄心壮志,想起了编撰《西域图记》时的艰辛,更想起了大业五年,焉支山下,他为隋炀帝安排的贸易盛会......
当时的宫廷乐师,似乎也演奏了这曲《西凉》......细弱的丝弦拨动了裴矩苍老的心,曲终人散,已是夕阳西下......
《河西走廊》改变了以往再现丝绸之路的传统思维方式,它不再是单纯的历史纪录,而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演绎河西走廊乃至丝绸之路的文化与历史。
该片对丝路文化的全方位展现,实际上是用现代视听媒体的手段来重塑和表现历史,也就是透过视觉影像和电影话语传达历史及人们对历史的见解。
纪录片《河西走廊》笔记
《河西走廊》纪录片基本上可以算是评分数一数二的历史纪录片,讲述了甘肃境内东起武威西至敦煌的河西走廊,以编年体史诗的形式,跨越汉、三国、两晋、隋唐、蒙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系统梳理了河西走廊甚至整个中国西部的历史,呈现出其跨越千年的雄壮、辉煌与苍凉。内容详实,立意深远,镜头唯美,编曲恢弘大气,不仅能学习历史知识还是视觉听觉享受。
1.使者-西汉
27岁张骞带着汉武帝的使命出使西域,希望与大月氏合作击退匈奴,然而走到河西走廊时被匈奴俘虏,在匈奴生活了9年带着随从堂邑父才逃出来,从现在内蒙古走到乌兹别克斯坦,虽然大月氏已不愿向匈奴报仇,但是张骞还是收货丰富增进对西域了解。回来路上又被匈奴俘虏,张骞趁匈奴首领去世抓住机会逃回大汉。从离开算起13年回到长安,为汉帝国带来宝贵的信息,被司马迁称为“凿空”之举。张骞被封为“博望侯”,取“广博瞻望”之意。此时,“打通河西走廊,挺进更加广阔世界”成为了中原帝国越来越清晰的宏阔梦想。
2.通道-西汉
霍去病,姨母是皇后卫子夫,舅舅是将军卫青。17岁开始上战场,轻骑兵突袭战术,首战告捷被封为冠军侯。河西走廊原属于匈奴境内,南连接羌国包围汉帝国。历经三次战役,河西走廊归于汉帝国。河西之战后霍去病获得焉支山马场,从此汉帝国有了理想的马场,汉武帝表彰霍去病,霍去病回答“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公元119年,发动漠北大战,封狼居胥。公元前111年,河西走廊设置4个行政管理区,汉武帝亲自命名,武威(武功军威,显示汉帝国的武功和军威到达河西)、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腋)、酒泉(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敦煌(盛大辉煌),修筑汉长城,一直延伸到罗布泊。汉帝国的使者、商队通过河西走廊进入西域,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
3.驿站-西汉
汉帝国拥有河西走廊之后便开始屯田计划,派解忧公主与乌孙国和亲,解忧公主一直致力于汉帝国与乌孙联盟,汉宣帝派长罗候常惠作为使者出使西域,实现军事合作,实现汉武帝以来与西域东西夹击匈奴的夙愿。公元前60年,汉帝国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建立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汉之号令班西域也。
4.根脉-五凉
魏晋之后,中原开始战乱,一部分世家大族迁往河西,贡献出很多儒家学者郭荷、郭瑀、刘昞,河西儒学空前发展,为中原乱世保留典籍并贡献新的著作。随着北魏统一北方,将河西儒生迁往大同,结束了140余年的河西文化,为北魏文化建设及政治改革提供支持。河西文化、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共同奠定隋唐文化。
5.造像-五凉
公元327年,亚历山大入侵东方,同事带来了古希腊雕塑人像的文化和艺术,犍陀罗艺术开始雕刻释迦牟尼雕像,与石窟相结合创造“石窟佛像综合体”。鸠摩罗什被吕光从龟兹押回后梁,鸠摩罗什开始传授佛法,后被后秦姚兴请到长安讲经,并开始译经,最早弘扬佛教思想,并创造“烦恼、心田”等词。昙无谶在河西走廊翻译《涅槃经》,昙耀先在河西走廊天梯山造建石窟后又建造云冈石窟。河西走廊成为西域佛教文化传递到中原的第一站。
6.丝路-隋
隋炀帝即位后选定裴矩肩负恢复与西域贸易的重任,裴矩与胡商广泛交流,写出《西域图记》,并且记载了从地中海到敦煌的三条路线算是丝绸之路记录。由于战乱,河西走廊驿站荒废,西域商人最远仅在张掖交易,裴矩学习三国时期敦煌太守仓慈,恢复驿站,降低关税,发展贸易。公元609年,隋炀帝亲征河西走廊,大败吐谷浑,在张掖举办峰会接见西域诸侯。后世对隋炀帝评价“其罪也彰,其功也卓,弊在当代,利在千秋”。
7.敦煌-唐
公元344年,乐遵在鸣沙山赶路时看到千佛显现,于是不再赶路,开窟,便是敦煌第一个石窟。后续当地人、西行商人都陆续捐钱造窟一祈求平安。莫高窟220窟不同于其他窟的风格,是将长安绘画风格结合进去。每一座家窟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他们是佛教社会化最具体最深刻的体现。中国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与来自印度及中亚地区的佛教文化交流融合,获得一种蓬勃生命力,到了隋唐时期这种混血艺术逐渐完成本土化过程,从而酝酿出中国美术黄金时期。莫高窟有一半的洞窟在唐朝修建,集中反映了唐代文明的宏大辉煌。
8.会盟-元
元朝希望穿过吐蕃攻打大理国,驻守河西走廊的阔端邀请吐蕃人前去商讨,包括萨班及侄子八思巴。公元1247年,凉州会谈奠定吐蕃归于蒙古政权统治,蒙古皈依佛教。会谈后发布《萨迦班智达至蕃人书》,结束青藏高原400年分裂,也为青藏高原纳入元朝版图奠定基础。八思巴跟随忽必烈,成为其精神导师,回到萨迦协助管理政权,公元1270年八思巴被封为帝师。
9.苍生-明清
明朝在嘉峪关建立防御体系,号称“天下第一雄关”,明长城自山海关开始到嘉峪关结束。鄂本笃肩负基督教探索契丹与中国关系历经跋涉来到嘉峪关,发现明朝朝贡制度使得贸易已不像丝绸之路繁盛时便利,朱元璋定下的“海禁政策”与“朝贡制度”限制了民间贸易。鄂本笃是欧洲经陆路到中国第一人。林则徐因销毁鸦片而被贬到西北,面对沙俄入侵,希望在西北建立军事防御,而后左宗棠接过林则徐的愿望,在西北重新布局防御,公元1880年,左宗棠抬棺兵出嘉峪关,收复新疆。
10.宝藏
玉门油田及兰州炼油厂被同时列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为新中国解决能源需求。镜铁山矿产,酒泉炼钢厂,重工业城市嘉峪关市。金川镍矿,镍可用于制造雷达、火箭等重要设施,金川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复合铜镍矿床,镍都金昌自此崛起。风力发电、光能发电。兰新铁路,全厂1903公里,西气东输工程,一带一路思想。
河西走廊早已不是单纯地理上的概念,它意味着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使命,它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和缩影。
适合10一14岁看的纪录片
适合10~14岁孩子观看的纪录片有:
《故宫100》:由徐欢担任总导演的100集历史纪录片。该片分为《天工之城》、《大国大朝》、《被忽视的生命》、《神界与凡间》4辑,用每集6分钟的时长,讲述故宫100个空间的故事,透过“看得见”的空间,将“看不见”的紫禁城建筑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加以演绎。
《跟着书本去旅行》:以中小学课本或经典名著为线索,走近文化古迹、实地实景讲故事、身临其境受教育,触摸历史、感知文化,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如果国宝会说话》:重点纪录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宝镶嵌、宫廷织绣等领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
适合10一14岁看的纪录片有《故宫100》、《河西走廊》、《苏东坡》、《唐之韵》、《宋之韵》。
1、《故宫100》
《故宫100》是由徐欢担任总导演的100集历史纪录片。该片分为《天工之城》、《大国大朝》、《被忽视的生命》、《神界与凡间》4辑,用每集6分钟的时长,讲述故宫100个空间的故事,透过“看得见”的空间,将“看不见”的紫禁城建筑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加以演绎。
2、《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和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一部纪录片,正片共10集,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了从汉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河西走廊历史,此外还包含两集综述《致敬河西走廊》。
3、《苏东坡》
《苏东坡》是由湖北黄冈市委市政府、湖北广播电视台、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公司联合摄制,杨光照、张晓敏执导的六集人文历史纪录片。该片于2017年7月17日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
该片以苏轼在黄州四年的生活为重点内容,从文学、艺术、美食、情感等多角度解读苏东坡的生命感悟、精神嬗变和艺术升华过程。
4、《唐之韵》
《唐之韵》,是宁夏电视台、山西电视台、北京三多堂影视广告公司花费两年(经过搜索资料、探究论证、采景设置、后期制作才完成)拍摄的文学教育片。《唐之韵》共20集,每集播放时间约20—30分钟。
5、《宋之韵》
《宋之韵》是2014年在中国大陆上映的纪录片,由康健宁执导。《宋之韵》是国内第一部以电视纪录片方式表现宋词和宋代词人的电视作品。
如何评价《河西走廊》这部纪录片
对于这部纪录片来说,真正让我觉得敬畏可看的是——虽然是当地有关部门协助拍摄的,但是内容却以严谨而写实的态度来追溯这里发生的故事。
对于这片土地的地理景观,纪录片只是用一句简单而又精准的话一笔带过:这里有除海洋以外的所有地理景观!(纪录片原本可以浓墨重彩地对比吹一番牛逼,然后宣传说:这里旅游资源好牛逼,你们快来……)
地理大发现开始以后,河西走廊渐渐完成华夏文明历史使命。所以我一直认为河西走廊是属于历史的地方,而纪录片也主要讲述这段狭长地域波澜卓阔的曾经发生的故事(纪录片以编年体形式,动用演员演绎出这里发生的“故事”)。
纪录片最具亮点的另一个地方,绝对是雅尼创作的《河西走廊之梦》这首音乐。我对雅尼的实力深信不疑,但是当听到这首音乐的时候,我还是被深深地惊艳到了,纪录片主题曲几乎和河西走廊呈天作之合。
河西走廊纪录片主题曲
河西走廊纪录片主题曲《河西走廊之梦》。
《河西走廊之梦》(Dream of Hexi Corridor),是中国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的主题曲,由新世纪音乐大师雅尼作曲。音乐以都都克为主要音色,苍凉悠远、雄浑古朴,突出河西走廊与华夏文明绵长厚重的历史感。
《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是由甘肃省委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的系列纪录片,共10集,每集52分钟。该片选取不同历史时期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和故事,用电影化的手法,再现历史场景,增强了故事性,增加了该片的观赏性和国际性。
2015年3月3日首播。其主题曲《河西走廊之梦》出自新世纪音乐大师雅尼,更是震撼人心。《河西走廊》是由甘肃省委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的系列纪录片,共12集,每集52分钟。
该片选取不同历史时期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和故事,用电影化的手法,再现历史场景,增强了故事性,增加了该片的观赏性和国际性。
介绍中国历史的纪录片
1、《河西走廊》。无论从服装、配乐、画面等任何角度看来,《河西走廊》都有资格居于中国历史纪录片之榜首。这部纪录片围绕着位于河西的连接中原和西域的地理通道,从汉武帝反击匈奴、开拓西域开始讲起,直到共和国时代结束,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河西走廊》更弥足珍贵的地方,在于它不仅讲述了如汉武帝、隋炀帝、林则徐等等伟大人物的事迹,也叙述了驿站长和画匠等小人物在这里留下的足迹。而悠扬古朴的主题曲《河西走廊之梦》更是这部纪录片的点睛之笔。2、《大明宫》。盛唐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充满活力的太平盛世,而要说起讲述唐朝最完美的纪录片,当属这部《大明宫》。纪录片由玄武门事变开场,直至大唐亡国结束,以唐帝国的大朝正殿大明宫为中心,通过讲述它的建筑风格、建筑规模和引申而出的历史事迹,讲述大唐三百年的兴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大明宫见证了一切,最终作为一位殉葬者随着大唐一起灰飞烟灭,曾经的盛世繁华,如同南柯一梦。3、《中国十大王朝》。它以独特、生动的切入点,用大量历史资料和最新考古发现,从多侧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十大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让历史自己来说话,深刻揭示中国社会由乱到治、繁荣昌盛的内在规律,全片共100集。讲述了大秦王朝、大汉王朝、大唐王朝、大宋王朝、大元王朝、大明王朝、大清王朝等十大王朝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政治变幻,文化更迭,艺术发展,经济盛衰等方面的内容,深刻的再现了历史浮沉中,各个朝代、君王、文臣武将等的历史传奇命运。
《河西走廊》大型纪录片的插曲的名字叫什么?
插曲有《河西走廊之梦》、《千年回眸》、《命运悲歌》和《励精图治》。
《河西走廊之梦》是中国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的主题曲,由新世纪音乐大师雅尼作曲。音乐以都都克为主要音色,苍凉悠远、雄浑古朴,突出河西走廊与华夏文明绵长厚重的历史感。
徐鲤是一位80后音乐人,在这部《河西走廊》里,后面三曲配乐《千年回眸》《命运悲歌》《励精图治》,都是由徐鲤创作的。
《千年回眸》旋律舒缓而富于节奏,鼓声加入,一层一层渲染。《命运悲歌》长笛、竖琴、小提琴阵列等乐器演奏,通过这种音乐语言表达出种酣畅淋漓之感。《励精图治》鼓声开始,管弦齐鸣。
扩展资料:
歌曲创作背景
《河西走廊》纪录片2013年9月23日,在全世界书写了无数音乐奇迹的殿堂级新世纪音乐大师雅尼宣布,将与中国再续前缘,为中国纪录片《河西走廊》创作主题音乐。
历时三年、投资两千万元拍摄而成的十集纪录片《河西走廊》2015年3月3日在央视播出。
《河西走廊之梦》奇伟瑰丽,旷荡辽远。该曲由长号、提琴、竖琴、定音鼓、杜杜克(都都克笛)等乐器组成。
雅尼对乐器地掌握精湛恰当,用嘟嘟克笛苍老、孤独的音色,《河西走廊之梦》奇伟瑰丽,旷荡辽远。
b站最好看的纪录片
B站上优秀的纪录片有很多,如《河西走廊》《天地玄黄》《舌尖上的中国》《地球脉动》《旅行到宇宙边缘》《大明宫》等。
1、《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是一部历史纪录片,也是国内堪称顶级的纪录片之一。《河西走廊》无论是镜头还是配乐都十分高级,为人呈现了一场有关河西走廊千年历史的视听盛宴。
2、《天地玄黄》
《天地玄黄》虽然只有一部,但是绝对是精品中的精品。与其他纪录片不同,《天地玄黄》没有解说,没有旁白,只有真实的画面,展现人类发展独特的美,尽管镜头内的一切都很安静,却能够调动人们对于世界的思考。
3、《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国内最出名的记录片,世间唯美食与美景不可辜负,这也是这部片子的魅力所在。《舌尖上的中国》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中国各地美食生态,不分阶层、不分民族、不分年龄的人们都能在该作品中找到美食的快乐,被誉为“吃货圣经”。
4、《地球脉动》
《地球脉动》一共有两季,是一部有关地球自然的记录片,从另外一种角度带观众一起看地球,感受地球心脏的脉动,让观众得以与地球对话。
5、《旅行到宇宙边缘》
《旅行到宇宙边缘》是一部关于宇宙的纪录片,浩瀚宇宙、漫天星海一直是这个世界的思考,而靠近宇宙也是很多人毕生的梦想。宇宙的深邃与壮阔,《旅行到宇宙边缘》就能让你体会到。
6、《大明宫》
《大明宫》是一部历史纪录片,全景剖析唐朝的兴衰历史,如电影一般的拍摄手法,让人全身心代入其中,有一种梦回大唐之感,而在大明宫中所发生的的跌宕起伏的历史故事,也让人不由得陷入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