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人是()魏格纳。
- 2、大陆漂移学说谁提出来的
- 3、魏纳格从大陆漂移学说发现了什么现象?
- 4、魏格纳的漂移假说内容
- 5、大陆漂移学说谁提出来的?
- 6、德国气象学家谁提出了什么学说并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
- 7、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靠的是哪种思维方式?()
- 8、魏洛纳的“大陆漂移”假说的意义是什么?
- 9、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 10、“大陆漂移学说”是魏格纳最早发现哪两个洲有契合而产生灵感提出的:
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人是()魏格纳。
大陆漂移学说是指地球上大陆地壳在地球历史上发生过漂移和碰撞的现象,是现代地质学的基石之一。最早提出这一学说的人是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韦格纳(Alfred Wegener)。
阿尔弗雷德·韦格纳生于1880年11月1日,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不仅研究气象学,还对地球物理学、地质学、考古学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20世纪初期,他注意到南美洲、非洲、南极洲等大陆上的一些地质特征非常相似,例如它们都存在类似的岩石、化石和地形等。他认为这些大陆曾经是相连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漂移开来,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地理格局。
1920年,韦格纳首次发表了有关大陆漂移的学说,但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直到20世纪50年代,地球物理学家们利用海底磁性条带和地震勘探等新技术对大陆漂移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韦格纳的学说才得到了确认,并被广泛接受。他的贡献在现代地质学中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被誉为“现代地球科学之父”之一。他于1930年在格陵兰岛进行气象观测时不幸遇难,享年50岁。
大陆漂移学说谁提出来的
大陆漂移学说是魏格纳提出来的。1912年提出关于地壳运动和大洋大洲分布的假说——“大陆漂移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被称为“大陆漂移学说之父”。
什么是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
魏格纳是谁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被称为"大陆漂移学说之父"。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其他汉语译名主要有“艾尔弗雷德·魏格纳”、“阿尔弗里德·威格纳”、“阿鲁夫雷多·魏格纳”和"艾尔弗雷德·韦格纳",简称“魏格纳”,德国地质学家、气象学家,大陆漂移说创立者。
魏纳格从大陆漂移学说发现了什么现象?
大陆飘移说,有魏格纳的大陆飘移说和现代7a64e58685e5aeb931333431373265地学界所谓的大陆飘移说两种。
一,魏格纳的大陆飘移说:
魏格纳认为,最初的大陆是一块,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古大陆开始分裂飘移,才形成了今天的海陆结构。
二,现代地学界所谓的大陆飘移说:
现代地学理论认为,最初的大陆是两块,西部连接着,中东部嵌合着向东开裂的喇叭口巨洋。这一喇叭口巨洋,西与古地中海相通,东与古太平洋相连。
板块区域图中的板块运动,只有在地球膨胀和收缩两种状态下进行。
板块学说中的板块飘移,地壳只有整体在地球表面进行。
在板块构造学说里,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陆块下面
魏格纳的漂移假说内容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主 要论点是:规在的美洲、非洲、亚洲、欧洲、澳洲及南极地区, 在古生代是一个单一的大陆 ——泛大陆。花岗岩质大陆像 冰山在海洋中一样漂浮在玄 武岩质基底上。由于潮汐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的作用。泛大 陆在中生代分裂成几大块,最 先是美洲和欧洲、非洲分离, 中间形成大西洋,接着澳大利亚南极和亚洲分离,中间形成印度洋,移动大陆的前沿遇到玄武岩质基底的阻挡.便发生挤压和褶皱隆起为山、而移 动过程中脱落下来的大陆“碎 片”,便成了岛屿。这个漂移 过程很缓慢,直到第四纪初期 才形成规今地球上海陆分布的 轮廓。 大陆漂移说较好地解释 了今未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地 形、地质构造、古生物群落的 相似性及南半球各大陆古生代后期冰成层的分布等一系 列问题,并可解释许多地质学上的以前无法解释的难题,如 过去人们对南极发现煤层迷 惑不解,其实,在石炭纪时,南 极正好位于南纬25度附近, 是热带雨林地带。大陆漂移说 发表后,在全世界地学界引起 很大震动,许多人为之喝彩; 但在当时,海陆位置固定说占统治地位,因而也遭到许多“权威”的指责和嘲讽。有人称 之为“大诗人的梦”,更有人称 之分“疯话”。魏格纳自己也由于证据不够充分而遗憾地说;“漂移理论中的牛顿还没有出 现”。
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大陆和海洋的分布以及大陆之间存在的构造、地质和物理相似性的假说,1912年由德国地质学家、气象学家韦格纳(A. Wegener)提出。此假说认为各大陆是由一个巨大的陆块漂移、分开而形成的。
初步假想
早在1620年的时候,德国的哲学家、政治家弗朗西斯·培根就在地图上观察到,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虽然培根喊出了著名的言语 “知识就是力量”,但他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他只是将自己关于两块大陆的想法说了出来,而没有试图去寻找证据,来证实两岸曾经是相连的。在培根之前的人们没有想到这一点是有情可原的,因为哥伦布在1492年才发现了美洲,当时的地图错误百出,只是到了培根的时代,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才绘制得像模像样。但是培根之后将近300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一个科学家认真思考过,为什么大洋两岸的陆地竟可以严丝合缝地拼在一起。许多人也许在心里有过疑问,但是却都没有去行动。最终,历史将荣誉授予了一位德国人。
编辑本段灵感突现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身体欠佳,躺在病床上。百无聊赖中,他的目光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他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凹入大陆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个突出部分,恰好对应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反,巴西海岸每一个海湾,在非洲西岸就有一个突出部分与之对应。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这位青年学家的脑海里突然掠过这样一个念头: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是不是曾经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从前它们之间没有大西洋,到后来才破裂、漂移而分开的?
编辑本段理论验证
第二年,魏格纳开始搜集资料,验证自己的设想。他首先追踪了大西洋两岸的山系和地层,结果令人振奋: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欧洲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暗示了北美洲与欧洲以前曾经“亲密接触”;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褶皱带,其东北端没入大西洋,延至对岸,在英国西部和中欧一带复又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石分布区(老于20亿年)可以与巴西的古老岩石区相衔接,而且二者之间的岩石结构、构造也彼此吻合;与非洲南端的开普勒山脉的地层相对应的,是南美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脉中的岩石。
对此,魏格纳作了一个很浅显的比喻。他说,如果两片撕碎了的报纸按其参差的毛边可以拼接起来,且其上的印刷文字也可以相互连接,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这两片破报纸是由完整的一张撕开得来的。除了大西洋两岸的证据,魏格纳甚至在非洲和印度、澳大利亚等大陆之间,也发现有地层构造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都限于中生代之前即2.5亿年以前的地层和构造。看来,报纸的版面规模巨大。
沉浸在喜悦中的魏格纳又考察了岩石中的化石。在他之前,古生物学家就已发现,在目前远隔重洋的一些大陆之间,古生物面貌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例如,中龙是一种小型爬行动物,生活在远古时期的陆地淡水中,它既可以在巴西石炭纪到二叠纪形成的地层中找到,也出现在南非的石炭纪、二叠纪的同类地层中。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它大陆上,都未曾找到过这种动物化石。淡水生活的中龙,是如何游过由咸水组成的大西洋的?
编辑本段生物证据
更有趣的是,有一种园庭蜗牛,既发现于德国和英国等地,也分布于大西洋对岸的北美洲。蜗牛素以步履缓慢著称,居然有本事跨过大西洋的千重波澜,从一岸传播到另一岸?当时没有人类发明的飞机和舰艇,甚至连鸟类还没有在地球上出现,蜗牛是怎么过去的?
再来看一看植物化石——舌羊齿,这是一种古代的蕨类植物,广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南美、非洲等地的晚古生代地层中,即现代版图中比较靠南方的大陆上。植物没有腿,也不会游泳,如何漂洋过海的?
编辑本段成立设想
为解释这些现象,魏格纳之前的古生物学家曾提出“陆桥说”,他们设想在这些大陆之间的大洋中,一度有狭长的陆地或一系列岛屿把遥远的大陆连接起来,植物与动物通过陆桥远涉千万里,到达另外的大陆;后来这些陆桥沉没消失了,各大陆被大洋完全分隔开来。这种观点被称为“固定论”,即大陆与海洋是固定不动的。而魏格纳的解释则是“活动论”的,各大陆之间古生物面貌的相似性,并不是因为它们之间曾有什么陆桥相连,而是由于这些大陆本来就是直接连在一起的,到后来才分裂漂移,各奔东西。固定论与活动论的争论,与火成论与水成论的争论、渐变论与灾变论的争论一道,被人们称为地质学三大论战。作为活动论的先驱,魏格纳一开始几乎是孤军奋战。
编辑本段更多验证
古代冰川的分布也支持魏格纳的想法。距今约3亿年前后的晚古生代,在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印度和南极洲,都曾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有的地区还可以从冰川的擦痕判断出古冰川的流动方向。从冰川遗迹分布的规模与特征判断,当时的冰川类型是在极地附近产生的大陆冰川。而且南美、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古冰川遗迹残留在大陆边缘地区,冰川的运动方向是从海岸指向内陆,显然冰川是不会登陆向高处运动的,这说明这些大陆上的古冰川不是源于本地。面对这种古冰川的分布及流向特征,过去的地质学家一筹莫展。然而正是这些特征,却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在魏格纳看来,上述出现古冰川的大陆在当时曾是连接在一起的,整个大陆位于南极附近。冰川中心处于非洲南部,古大陆冰川由中心向四方呈放射状流动,这就很合理地解释了古冰川的分布与流动特征。我们现在看到的冰川向陆地内部运动的表象,其实是因为原来巨大的大陆分裂开来,原来的内陆变成了沿海的缘故。
除古冰川遗迹外,蒸发盐、珊瑚礁等古气候标志,也可用来推断它们形成时的古纬度。古纬度与现在大陆的位置是冲突的,这也说明以前的大陆不在今天所处的地方。
编辑本段观点成熟
证据似乎已经很充分了。在严谨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魏格纳的代表作《海陆的起源》于1915年问世了。在这本书里,魏格纳阐述了古代大陆原来是联合在一起、而后由于大陆漂移而分开,分开的大陆之间出现了海洋的观点。魏格纳认为,大陆由较轻的含硅铝质的岩石如玄武岩组成,它们像一座座块状冰山一样,漂浮在较重的含硅镁质的岩石如花岗岩之上(洋底就是由硅镁质组成的),并在其上发生漂移。在二叠纪时,全球只有一个巨大的陆地,他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风平浪静的二叠纪过后,风起云涌的中生代开始了,泛大陆首先一分为二,形成北方的劳亚大陆和南方的冈瓦纳大陆,并逐步分裂成几块小一点的陆地,四散漂移,有的陆地又重新拼合,最后形成了今天的海陆格局。
编辑本段震惊世界
魏格纳这一“石破天惊”的观点立刻震撼了当时的科学界,招致的攻击远远大于支持。一方面这个假说涉及的问题太宏大了,如若成立,整个地球科学的理论就要重写。必须要有足够的证据,假说的每个环节都要经得起检验;另一方面,魏格纳在大学中获得的是天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气象,他并非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或古生物学家。在不是自己的研究领域发表看法,人们对其假说的科学性难免会产生怀疑。
魏格纳理论最主要的弱点是:巨大的大陆是在什么上漂移的?驱动大陆漂移的力量来自何方?魏格纳认为硅铝质的大陆漂浮在地球的硅镁层上,即固体在固体上漂浮、移动。对于推动大陆的力量,魏格纳猜测是海洋中的潮汐,拍打大陆的岸边,引起微小的运动,日积月累使巨大的陆地漂到远方;还有可能是太阳和月亮的引力。根据魏格纳的说法,当时的物理学家立刻开始计算,利用大陆的体积、密度计算陆地的质量。再根据硅铝质岩石与硅镁质岩石摩擦力的状况,算出要让大陆运动,需要多么大的力量。物理学家发现,日月引力和潮汐力实在是太小了,根本无法推动广袤的大陆。
大陆漂移学说以轰动效应问世,却很快在嘲笑中销声匿迹。虽然魏格纳找到的证据很多,但是如果别人找出一个反对这个科学理论的证据,比如大陆漂移的动力不足,这个学说只能叫做假说,而不是真正的理论。当人们解释中龙、舌羊齿等古生物的分布时,依然用陆桥说来搪塞,虽然陆桥说显得很荒唐,但是当时人们认为,还有一种理论更加荒唐,那就是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有人开玩笑说,大陆漂移学说只是一个“大诗人的梦”而已。
编辑本段坚持己见
只有魏格纳还孤独地吟唱着自己的诗篇。1930年魏格纳第三次深入格陵兰岛考察气象时,不幸长眠于冰天雪地之中……年仅50岁,他的遗体在第二年夏天才被发现。他离去的早了一点儿,因为德国的一艘科学考察船刚刚从大西洋回国,带来了一个消息,在大西洋中间存在一条很长的洋中脊,那里有巨大的裂谷。凭着魏格纳广博的学识,他将有可能找到解决大陆漂移动力问题的方案,洋底的移动会提供大陆漂移的线索。可惜他与这个消息永远地隔绝了。同许多超越时代的科学家一样,他又出生得早了一点,未能等到他的学说被世人接受的一天。也许,只有人迹罕至的冰雪大陆,才能理解魏格纳生前的孤独吧。魏格纳的灵魂被冰封在格陵兰的积雪中,大陆漂移学说则被尘封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无人问津。
大陆漂移学说谁提出来的?
大陆漂移学说是魏格纳提出来的。
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卧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的世界地图上时,发现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很相似,而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和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也能够吻合在一起。于是他推测,这几块大陆原来曾经连接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
然后,他把地图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可以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进一步从地质构造和气候、生物学方面对大西洋两岸大陆的地层、岩石、构造进行论这个,发现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说明几块大陆曾经是连接在一起的,后来才逐渐分开。于是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他说,在太古时代,地球上所有的陆地都是连接在一起的,后来由于受到自东向西的潮汐摩擦力和从两极向赤道方向的离心力,导致大陆分裂,产生漂移。美洲大陆漂得最快,欧亚、澳大利亚大陆漂得最慢,就形成了现在的陆地块概貌。
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提出来的。
1912年提出关于地壳运动和大洋大洲分布的假说——“大陆漂移说”。他根据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和南美洲海岸轮廓非常相似等资料,认为地壳的硅铝层是漂浮于硅镁层之上的,并设想全世界的大陆在古生代石炭纪以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盘古大陆),在它的周围是辽阔的海洋。
后来,特别是在中生代末期,盘古大陆在天体引潮力和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破裂成若干块,在硅镁层上分离漂移,逐渐形成了今日世界上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但这一假说却难以解释某些大问题,如大陆移动的原动力、深源地震、造山构造等。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1880~1930)在1912年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中提出大陆漂移假说,并且在几年后(1915)出版的一部专著中加以发展和完善。人们几乎立刻就意识到了这个假说潜在的革命性质,因为它要求对地理学的全部基础进行重新修订。20 世纪20~30年代间,地理学家对大陆运动的观念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结果,反对意见几乎是同声一片。因此,魏格纳提出的地球漂移说长期以来处于理论革命阶段,直到50年代中期,不断发现的新证据才越来越对大陆可能运动的假说有利。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一场地球科学革命才真正发生。
历史分析表明,这场地球科学革命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理论革命状态外仅仅是因为人们勉强接受了一整套已处休眠状态或早先被摒弃的观念或理论。这场科学革命伴随着研究地球的新手段和传播知识的新技术的产生而产生。不仅许多地球科学家沿着非传统的路线思考,而且,有不少物理学家也投入了地球科学的研究之中,并做出了伟大的发现。因此,最终发生的地球科学革命并不仅仅是长期受到抵制的、作为传统观念的一次根本性转变的大陆漂移说的简单复活,而且还创立了新的板块构造理论来描述大陆的漂移。从某种意义上说,魏格纳的原始理论并未导致一场科学革命,但是,最终的科学革命确实体现了魏格纳理论中大陆运动这一中心思想和把地表分成两类地域(陆地和海底)的观念。
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
魏格纳提出来的
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提出来的。
1912年提出关于地壳运动和大洋大洲分布的假说——“大陆漂移说”。他根据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和南美洲海岸轮廓非常相似等资料,认为地壳的硅铝层是漂浮于硅镁层之上的,并设想全世界的大陆在古生代石炭纪以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盘古大陆),在它的周围是辽阔的海洋。
后来,特别是在中生代末期,盘古大陆在天体引潮力和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破裂成若干块,在硅镁层上分离漂移,逐渐形成了今日世界上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但这一假说却难以解释某些大问题,如大陆移动的原动力、深源地震、造山构造等。
大陆漂移内容
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
德国气象学家谁提出了什么学说并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
《海陆的起源》是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假说的著作,1915年出版。魏格纳在这本书里系统地阐述、论证了他在1912年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全书分3篇共13章。第一篇论述大陆漂移的基本内容,并把它同地球冷缩说、陆桥说和大洋永存说进行对比。指出了这些学说的缺点和问题,认为只有大陆漂移说才能解释全部事实。第二篇从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大地测量学等方面论证大陆漂移说的合理性。第三篇为解释和结论。从地球的粘性、大洋底、硅铝圈、褶皱与断裂、大陆边缘的构造形态等方面,讨论了大陆漂移的可能性以及漂移的动力。
他主要研究领域是大气热力学和古气象学。1912年提出关于地壳运动和大洋大洲分布的假说:“大陆漂移说”。他根据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和南美洲海岸轮廓非常相似等资料,认为地壳的硅铝层是漂浮于硅镁层之上的,并设想全世界的大陆在古生代石炭纪以前是一个统一的(盘古大陆),它的周围围绕辽阔的海洋。
后来,特别是中生代末期,盘古大陆在天体引潮力和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破裂成若干块,在硅镁层上分离漂移,逐渐形成了今日世界上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但这一假说却难以解释某些大问题,如大陆移动的原动力、深源地震、造山构造等。
1950年后,为了解释大陆漂移现象,板块构造论逐渐发展。该理论认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海洋和陆地的位置不断变化。根据该理论,地球内部构造最外层分为两部分:岩石圈和软流圈,并导致大陆漂移。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1880年11月1日-1930年11月2日),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被称为“大陆漂移学说之父”。
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靠的是哪种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是直觉思维。魏格纳于1912年在德国地质协会上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说”,魏格纳伟大的发现来源于运用了直觉思维,在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关键阶段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等都是直觉思维。
魏洛纳的“大陆漂移”假说的意义是什么?
大陆漂移说是一种解释海陆分布与演变的假说。1912年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系统地提出。他根据海岸地形、古地质、古生物和古气候等方面的证据分析认为,在侏罗纪以前(距今约2亿年),地球上只有一个统一的大陆,称泛大陆(或联合古陆),被一个泛大洋包围。自侏罗纪以来,泛大陆便开始解体,并漂移分开,逐渐形成目前海陆分布的格局。
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的主要证据有:一是大西洋两岸形状的相似性,如果拼接起来,可以成为一个整体,说明过去曾经相连;二是南非与南美的二叠纪褶皱山系走向相同,地质相似,说明曾是同一陆块;三是南美、南非、南澳大利亚和印度南部都存有晚古生代冰川痕迹,若将它们合并一处,才能解释冰川分布规律;而且在这些冰碛层上,普遍有舌羊齿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层。证明这些远离的大陆原来是相连的。
大陆漂移说,主张地壳存在大规模水平运动,是对传统的固定论的挑战,对促进地质科学发展有着积极意义,为后来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但魏格纳没有解决大陆漂移的动力和机制问题,成为假说的弱点,而曾一度消沉过。
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1.海岸线: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2.两岸构造:北美洲、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例如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3.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一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又如主要生长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诸大陆的石炭一二叠系中.而这些大陆所在的气候带却不同。
4.二叠纪时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与此同时﹐在北半球除印度以外的广大地区并未找到确切的晚古生代冰川遗迹﹐相反却见到许多暖热气候的生物化石.这表明上列出现古冰川的诸大陆在当时曾相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大陆。
5.科学发展为大陆漂移提供更直接的证据﹕精确的大地测量的数据证实大陆仍在缓慢地持续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表明许多大陆块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位置,而是经过了或长或短的运移。
“大陆漂移学说”介绍如下:
【简介】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历史根源】1620年英国人弗兰西斯·培根在他提出了西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1668年法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duard Suess,1831~1914)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瓦纳古陆。1912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由于当时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拼图证据,各个大陆可以拼贴为一个泛大陆。最初的证据是大西洋两岸地形的拟合2.匹配的地质环境。研究表明,200Ma前的联合古陆被向东开口的特提斯洋分开:北面为劳亚古陆,包括北美,欧洲,亚洲(不含阿拉伯半岛,西藏高原,印度半岛),南面为冈瓦纳古陆,包括南半球各大陆和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和西藏高原。这两个古陆中生代以来的岩石,地层发育和生物群彼此不同,但两个古陆内部的各大陆却彼此相似3.古气候和古生物证据。各大陆的古生物化石存在一致性,石炭纪~二叠纪,在南美洲,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和南极洲普遍发生过冰川作用,冰川遗迹及冰川流动方向的恢复可将南半球诸大陆拼合起来。4.古地磁证据。从地球深部喷到地表的岩浆,在其冷凝形成火成岩过程中,当其经过局里温度时就会被当时的地磁场磁化而具有磁性。把同一大陆的不同地质时代的古地磁磁极按时间顺序相连,就可以得出反映古地磁极位置的变化的地磁极游移轨迹。结果是各大陆均向南移,重现统一的联合古陆。
古气候证据,就是两地的地貌特征有相同的气候产生的特征
古生物证据,南美洲和非洲有相似的物种,鸵鸟,海牛等
古矿物证据,有能够随着地理界限拼合的连续的煤带等
古地质证据,大洋两侧岩石的岩性构造都有惊人的相似
地球上2个地方能有如此大量的相似,几乎可以判断不是巧合了。
【板块学说,大陆漂移是地地道道的惊天骗局】
水域沉积形成陆地,彻底否定了大陆漂移,
新陆地的形成和水域沉积变成新陆地有关,
陆地形成水域,也与水有关,
水覆盖了大面积陆地,陆地变成了水域,
这是水域和陆地的转化,和大陆漂移没有任何关系,
地貌的水陆的变化和重新分布,和水有关,
归根结底,是水的作用改变着地球水陆的分布结构,
新陆地出现,是水退却了,陆地不见了,是水覆盖了,
不是陆地在漂移。
假使,大陆在漂移,板块在运动,针对喜马拉雅山来讲,在板块运动巨大作用力下,
喜马拉雅山也要出现大尺度移动,但,所有地学教材、资料、数据却没有一点点信息,
喜马拉雅山哪里漂移来的?像哪个方向漂移?漂移了多远?漂移的过程中,有没有塌方现象?
但,更多的事实表明,喜马拉雅山几万年纹丝未动,大陆还漂移么?板块还运动么?
再看,
关于湖泊与盆地的先后顺序,两个学科给出两种答案。
地理学:先有湖泊,后有盆地。客观事实与实验得出,
地质学:先有盆地,后有湖泊,这是根据板块学说得出的结论。
书本教材的答案,必须是完全统一的,两种教材却出现了互为相反的答案,
为了圆谎“板块学说”,构造地质学编造了各种盆地形成的种类,但然而,盆地的形成只有一种,
那就是,湖泊、水域出现沉积,只要存在沉积速率,湖泊、水域的底部就会随时间抬升,最终形成沼泽地,陆地,再转化成盆地。这句话是重点******
出现了这样荒唐的答案,令任何人始料不及。基础认知出现错误,必将涉及而后的各种理论的正确与否。那么,出现这个盲区是极其严重的。
接着看,
地壳抬升、沉降只能形成负地形,而非盆地,抬升,沉降不能形成沉积结构,沉积层是几十万年形成的过程,地壳抬升、沉降无法完成沉积过程。
另有,在盆地内出现大量鱼化石,乌龟及乌龟蛋化石,
那么,在形成盆地之前一定属于水域,不然,不会出现大量鱼类化石,
从上面几个方面得出结论,盆地在形成之前,是水域,不是地壳太沉沉降能完成的,构造地质学的认知的完全错误的,也与地理学的观点相违背。
再加上一个强有力的证据,中外所有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出现巨大“空白”,这就是湖泊和盆地存在怎样的联系和转化关系?一个学科出现有史以来的知识“空白”,这是相当危险和严重的。
构造地质学的错误,引发大陆漂移不成立,板块学说不成立。
古气候证据,就是两地的地貌特征有相同的气候产生的特征古生物证据,南美洲和非洲有相似的物种,鸵鸟,海牛等古矿物证据,有能够随着地理界限拼合的连续的煤带等古地质证据,大洋两侧岩石的岩性构造都有惊人的相似地球上2个地方能有如此大量的相似,几乎可以判断不是巧合了。
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的一个假说,中文中“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假说”均指同一概念。主要内容为远古时代的地球只有一块“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称为“泛海洋”的水域包围,大约于2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到距今约二、三百万年以前,漂移的大陆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和五大洋的基本地貌。 提出的过程 证据 地质构造方面的证据:将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拼在一起时,两岸的大陆边缘能十分吻合且完美的贴合。且经由两岸岩层的研究,发现在非洲某处海岸的岩层,恰与拼合後的南美洲海岸的岩层相同,再度印证两块大陆曾经是相连的。 古生物化石方面的证据:活在约2亿年前的中龙是一种住在陆上淡水沼泽的爬虫类,无法越过大洋。地质学家在大西洋两侧的南美洲与南非发现了中龙化石,即可证明南美洲与非洲过去是相连的。另外,2~3亿年前的舌羊齿植物,因种子很大无法藉风力飘洋过海,但此种化石却出现在非洲、澳洲、印度、南美洲及南极洲,由此可见,过去这些大陆是彼此连接在一起的。
“大陆漂移学说”是魏格纳最早发现哪两个洲有契合而产生灵感提出的:
“大陆漂移学说”是魏格纳最早发现南美洲和非洲两个洲有契合而产生灵感提出的。
"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在1912年提出的。根据他的理论,他观察到南美洲的东部海岸线与非洲的西部海岸线之间具有明显的拟合契合,以及其他一些洲际地理特征的相似性。这促使他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设,即地球上的陆地块可以以缓慢的速度在地球表面上移动。
根据魏格纳的观察和研究,最早激发他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是南美洲和非洲之间的契合。这两个洲的海岸线形状和地质特征的相似性使他认为它们曾经是相连的大陆,后来分离并漂移到它们现在的位置。
魏格纳注意到,南美洲的东部海岸线和非洲的西部海岸线之间具有明显的拟合契合,就像是两个拼图一样。他还发现,巴西东北部和西非的冈比亚海岸之间的地质特征非常相似,如岩石类型、地层顺序和化石群。研究了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和非洲的山脉和岩石带,并发现它们在不同的大陆上似乎有着延续性。
魏格纳还注意到,分布在大西洋两岸的植物和动物群落有很多相似之处,尤其是在同纬度的地区。他认为这可以解释为这些生物群落在大陆漂移前是相连的,后来被分隔开来。南半球的南极洲和南美洲南部以及北半球的北美洲北部都有大片的冻土分布。他认为,这些地区的冻土分布可以解释为它们在过去曾经位于更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并且更接近南极或北极。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在当时遭到了很大的质疑和反对,直到后来的几十年里,随着更多的科学证据的积累,才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这最终导致了现代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和认识。
大陆漂移学说的起因
在19世纪末,地质学家开始注意到世界各大洲的海岸线形状似乎具有一定的拟合性。例如,南美洲的东部海岸线和非洲的西部海岸线在大西洋对面具有相似的形状。这些观察引发了对大陆漂移概念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