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德名言仰望星空,康德名言仰望星空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29 07:00:03 浏览1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康德的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原句是什么?

“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的原句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琛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
这句话出自康德,他出生和逝世于德国柯尼斯堡,拉脱维亚裔德国哲学家、作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弗朗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康德名言仰望星空


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自然界,自然规律,越想越敬佩,敬畏)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
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
——康德
如果竭尽自己最大努力仍然还是一无所得,所剩下的只是善良意志,它诚如沉睡的宝石一样,自身就发射着耀目的光芒,自身之内就具有价值。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
——康德
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
——康德
天才是自创法则的人。
——康德
一个人说出来的话必须是真的,但是他没有必要把他知道的都说出来。
——康德
一个行为的道德性不取决于它的结果,而仅仅取决于该行为背后的意图。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康德
越是处心积虑地想得到生活上的舒适和幸福,那么这个人就越是得不到真正的满足。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望从我辈仰望星空出处

这句话出自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的“人是什么”这一章。康德认为,人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经验世界,一个是道德世界。经验世界是杂乱无章的,而道德世界则是严谨有序的。康德认为,我们应该用理性来驾驭经验世界,从而走向道德世界。而“望从我辈仰望星空”就是康德描述我们通过经验世界仰望道德世界的状态,表示我们应该不断追求道德上的进步,仰望着那个完美的道德世界。
望从我辈仰望星空出处抖音视频。根据查询网站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出自抖音上的一个视频。原句为:终于考上教师,却一句话研究生不过当个老师,轻描淡写多少读书人的前半生。殊不知我三代务农,愿从吾辈仰望星空。此为寒门子弟对自身肩抗家门振兴之重担的认识与希冀,三代为农表达着语者对祖辈们生不逢时、路途艰难的心伤,星空代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之心,结合语境,应为考取功名,建立功业之意。

对康德的星空观和道德律的理解

康德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琛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星空因其寥廓而深邃,让我们仰望和敬畏;道德因其庄严而圣洁,值得我们一生坚守。
德国伟大哲学家康德有句永恒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它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后人把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头顶星空,是康德希望你动物一样活着,野蛮暴力。心中的道德律,是康德希望你向奴才一样活着,仅遵各种戒律。合起来就是向狗一样活着。康德是德国普鲁士王权的御用哲学家,是非理性哲学的代表,纯粹理性批判,就是对经典形式逻辑理性的反动。
康德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
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琛的星空。
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星空因其寥廓而深邃,让我们仰望和敬畏;道德因其庄严而圣洁,值得我们一生坚守。
德国伟大哲学家康德有句永恒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它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后人把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康德: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这段话的理解:
德国伟大哲学家康德有句永恒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它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后人把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我在礼仪认知教学中也喜欢经常引用这句话为结束语,觉得是升华,是点睛之笔。引用了3个版本的,是为了找到一个更口语化,更适合在课堂表达的。从而能引发同学们的思考,也增加点言语的深度、厚度和浓度。
十八世纪的哥尼斯堡,一座庭院外的林荫道上上,每天午后三点半,总是会悠然走来一个身高不足五英尺,凹胸凸肚,右肩内曲,左肩下斜,歪搭着头的小矮子。他身上永远穿着一套灰色的装束,手里永远提着一支灰色的手杖,后面永远跟着一位忠诚的老仆人,永远为他准备着一把雨伞。这一主一仆是如此的守时,以致于市民们在与他们亲切地打招呼的同时,总忘不了趁机校正自己的手表。
这就是哲学家康德和他的仆人拉普。

仰望星空

仰望星空
仰望星空 近代哲学的祖宗康德曾说:“仰望星辰,遨游森林,最足以给我以冥想的机会”.的确月朗星稀之夜,伴着柔和的微风,皎洁的月光和那眨着眼睛的星星,我的心不在宁静.辽旷的星空,沉寂的夜,透过树梢撒在地上点点月光及其我的影子都开始跃动,于是我的灵魂开始搜索,飞驶,思考而又忧虑.
(一)影子 白日里,人们杂处时,调侃和幽默是生活的润滑剂:静夜里,独自面对心灵,自嘲和 *** 是魂魄的清洗液.然而在那白日里最为热闹的场景里,回忽然觉得刺心的孤独:同样在黑夜里那最为安适的时刻里,会忽然有一种浸人肺腑的难过.因为人的一生是个影子所做的梦.人每向前走一步都是在靠近死而远离生,于是若干年后残留于世间的便只有那无形的影迹.
(二)残缺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清山重重,迢迢千里,野舟自横,惟有寂影.世见万般物,各有奇秀,然而完美并非全俱.因为残缺,零碎之时才能去向往,去追求,这便是人的不满足欲.破了,碎了,又好了:新了,旧了,又去了.于是我渴望一切事物都不俱完美之蕴,因为这样才能见到独特和新奇,有的时候完美是祸,残缺是福.
(三)悍然 残阳西下,凉风东升,偶步森林,落叶随风作响,如诉其不胜秋寒者.静穆之夜,眨眼的星星和含羞的月光伴着层层落叶是那样的荒芜.光秃的树丫在微风中哭泣,偶尔机器的吵杂声震撼着稀疏的林园,于是萧索的荒林怒目瞠视辽阔的星空,像是诉说,像是哀怨.因为繁星满空的夜,它都不能安然的入睡.时光的飞驶,科技的发展致使林园的家比再宁静,姐妹不在相聚,于是黑夜中它们便开始颓委,即使不愿,但是有着太强的力量推使着它们灭亡,催使着消逝.然而如此的无奈却无处可以诉说,因此旷野的冷清,星空的孤寂便成了永恒的伴侣.

(四)沉沦 人都有一种惰性和劣根性,不仅不愿意正视过去,还时常有意无意地做一些粉饰的回避,穿过长长的时空隧道,总爱定格在最美好的一刻,而不敢去看一看那枯涩的,难堪的,甚至是血淋淋的情景.
于是伪装的面纱沉落在他们的头颈,致使他们陷入罪恶的深渊,痛苦的境界,没有退路,因为他们悬在空中,不敢仰望,不敢俯视.只有去迎接磨难的旨意,死神的笑容. 人生百年间,从俗浮沉,与时俯仰“转眼间都已成明日黄花”沉沦于世,死期不远,无奈几何,都是自食其果.
仰望星空,透视灵魂.我的心不在迷茫.因为我知道,与其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沉醉,莫如把今日的真实融入辛勤的汗水.
※本文作者:誓言如雪※

康德是谁?他仰望星空都想到了什么?

康德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3899.htm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它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仰望星空~的出处指的是要敬畏星空和道德!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它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刻在康德的墓碑上。我想这也就是康德仰望星空时所想到的吧。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康德 做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教育者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需要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不只是注意自己的脚下。”参加天水市第一期校长岗位培训学习,笔者明确了成为一名合格的校长必须要有学习者、研究者、思想者、引领者、管理者、服务者、践行者、协调者的角色定位。
  一、校长应加强自我修炼,做一个学习者
  学无止境,教育管理者在学校各项工作中起核心、主导、决策作用,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作为一名校长,应该具备学习的能力,校长必须是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经验和方法的传递者,要比一般教师有更完善的知识结构,更全面的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也只有不断更新知识、博学多才,才能成为行家里手,才能实现对教育教学的有效管理,才能适应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校长应时刻更新知识,更新观念,加强自我开发和自我修炼,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既提升自己,又影响教师、引领教师,在加强自我素质与能力的学习提高的同时,引导广大教师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校长应关注课程建设,做一个研究者
  “学校的产品是课程”。学校的工作不仅是对人下功夫,还要围绕人的成长和发展对课程下功夫,学校的责任是建设和发展课程。因此,当好校长,就要善于总结经验,反思行为,研究改革,研究校情,研究教师,研究学生,准确把握教育和管理的规律,不断提高管理效能,从而达到科学引领课程改革、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的目的。校长应深入课堂一线听课,对课堂教学状况进行调研,研究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根据教师的师德、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实际状况调整教学管理策略。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学习过程中出现或面临的问题或困惑,对其进行认真梳理、归纳、分析,专题研究,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要坚持以课题研究带动课改,以课题研究提升新课程实施水平的方略,充分发挥教科研在教育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带头进行课题研究,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营造浓郁的科研氛围,引领教师成为会学习、会思考、会分析、会发现问题的研究者,让教科研成为课改工作的助推器,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催化剂。
  三、校长应更新教育理念,做一个思想者
  一所学校,校长确实是办学思想之魂、办学方向之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校长的思想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发展方向。应有大局观,应有前瞻性。思想是才学和智慧的体现,是行为的导向和动力。没有思想,就没有灵魂;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就不是一名合格的校长。故此,校长要加强自身文化素养的重塑,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要从实际出发,经常进行思考,思考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办学目标明确了,发展方向就对了,如果没有目标,学校就不会有活力和生机。办学理念正确了,办学行为在其指导下也不会有所偏差。实际工作中,应将办学理念转化为全校教职员工的共识,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办让家长和社会满意的学校。
  四、校长应重视校园文化,做一个引领者
  “校长手里不是拿着鞭子,而是举着旗子走在前面。”校长应成为学校精神领袖,起引领作用。校长的榜样示范作用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最现实的、最生动的直接影响力。一要在思想上引领。校长要用自己的先进理念引领教师,使他们彻底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与新课改同行,在课程改革中成长。二要在行为上引领。校长要在道德品行、人格、作风、言行举止、工作态度、为人处世方式方法和教育教学行为等方面取得教师的信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教师,言传身教,成为教师的榜样;用自己模范行为引领教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氛围。三要在目标上引领。通过强化品牌意识、质量意识,进行高标准、高品味引领,让教师在追求一个个新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五、校长应做到以人为本,做一个管理者
  实际工作中,常常是片面强调“管”,忽视了“理”。校长管教师,教师管学生,天经地义,做不到尽一切可能关注人的需求,达不到以人为本。通过新课标知道,“以学生的成长为本,以教师的发展为本,达到学生、教师、学校的协调发展”才是正确的办学理念。学校管理中,要坚持民主,实行校务公开,秉公办事,求真务实。平时的工作中,教育要讲究方法,重在“理”而不在“管”。要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学习环境和舒心的人际环境;要善于倾听教师的心声,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教师,从物质、精神、情感、心理各方面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教师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张扬个性,发挥潜能;要引导教师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体现人文关怀;要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积极征集学校发展的建议意见,创建和谐校园。
  六、校长应增强服务意识,做一个服务者
  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领导就是服务”。校长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学生、家长和教师搞好服务。校长的服务意识、服务精神和切实的行为,一方面体现了对自己职权的正确认识——管理即服务;另一方面,也是管理者人本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人文精神和思想内化吸收后转化成自觉行为的重要标志。因此,校长要尊重教师,理解教师,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用人文关怀来激发教师的情怀。要为教师提供发展的舞台,创设进取的氛围,鼓励教师平时多做教育教学随笔,积累教育教学案例,定期举办优课展评活动,加强校际间的合作交流,为教师搭建交往、表现的平台,促进教师的发展。应满足师生的心理需求,认同服务对象的合理要求,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教师和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创建一个和谐、平等的人际环境。
  七、校长要提高教学领导力,做一个践行者
  程红兵教授在《学校的教学领导》中讲到,校长的教学领导力是校长的核心能力,提升校长教学领导力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观课评课对于提升校长教学领导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经验使我深信,听课和分析课——这是校长最重要的工作。”校长不可能当一辈子,教书做人才是一生的功课。若不深入课堂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积累教育教学经验,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就会指手画脚、空洞说教。因此,校长应深入教学一线调查研究,坚持上课、听课,躬身实践,以身示范,才能掌握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学业务,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才能洞察教育教学现状,取得领导和指挥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的主动权。要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丰富自己、提升自己,在实践中指挥教育教学,努力成为一名“实践型”“专家型”的校长。
  八、校长应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做一个协调者
  校长是学校的代言人,代表学校的形象、风气、面貌,具备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可以使学校在社会获得良好的评价及发展。学校管理队伍里,每个管理者的分工是明确的,但作为一所兴旺发达的学校,一个团结、务实、高效的领导群体,更重要的应是协同作战,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进行有机协调、合力推进。这就如魏书生所讲,“校长要正确处理好班子间的工作、生活关系”。因此,不论校长还是副校长,都要积极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尤其要以较强的人格魅力,去感染人、吸引人,杜绝班子成员摩擦、扯皮、内耗的现象,让全体教职员工感受和谐,体现价值,努力追求责任与义务、职责与良知、尽职与奉献的有机统一,积极工作,这样才能发挥整体的效能大于个体相加之和的管理效能。
  总之,作为学校管理者的我们,思想在教育的星空经受着洗礼,行动在坚实的大地上才开始迈步。行走在教育的大道上,因为思想的高远,我们的眼光更清明,理念更成熟,方向更坚定;因为脚步的坚实,我们的意志更坚强,心态更从容,道路更宽广。自此,我们定当牢记责任,仰望星空谋学校发展之路,脚踏实地做自己该做的事,为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尽心而谋,尽力而为。

康德仰望星空真正的内涵是什么

康德仰望星空的真正含义其实是。在社会实践中对事业的一种追问和思考,这是哲学的起源。
我觉得仰望星空,真正的内涵就是透过星空去找寻另一个方向,另一个道理,另一片世界

康德的墓志铭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我头上的星空,心中的道德规范
康德在加里宁格勒大教堂(前普鲁士城市哥尼斯堡)附近的墓碑上有一段著名的德语原文,出自他的《实践理性批判》。英文是这样写的:Two things fill the mind with ever new and increasing admiration and awe, the more often and steadily we reflect upon them: the starry heavens above me and the moral law within me
不如这个翻译好——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头上的灿烂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
康德的墓志铭:“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
200多年前的康德仰望星空观察到的天文现象和心中的感受,是异常简单和纯净的。他一定根据自己的星云假说,想象着“密度较大而分散的一类微粒凭借引力从它周围的一个天空区域里把密度较小的所有物质聚集起来;但它们自己又同所聚集的物质一起,聚集到密度更大的质点所在的地方,而所有这一些又以同样方式聚集到质点密度更为巨大的地方,并一直继续下去。”
这样就逐步凝成大的团块。而同时,微粒之间又有相互排斥的力,“表现在排斥和吸引相互斗争中所引起的那种运动,这种运动好象是自然界的永恒生命。”
于是分布在广阔宇宙空间的物质微粒,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逐渐形成团块,较大的团块成为引力中心,中心体不断地吸引四周的微粒和小团块,最后聚积成太阳。有些微粒在向中心体降落中,因为相互碰撞,向旁偏转而围绕中心体作圆周运动,这些微粒又各自形成小的引力中心,最后聚集成行星;行星周围的微粒按照同样的过程聚集成卫星……
康德看到,宇宙因为受到一般运动规律的支配,秩序竟然如此井然、美好。一方面,他可以用最简单的自然规律来说明世界,尤其是无机界的完美和目的性。——这正是无神论的观点;另一方面,他运用莱布尼茨——沃尔夫完善论和前定和谐说,证明这种完善的规则必有其设计者——上帝。
这又是有神论的观点。但却说明上帝设计的规则人们是可以认识的,因此康德望着星空,大声地说道:“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
拓展资料康德(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一般指伊曼努尔·康德(德国作家和古典哲学创始人)。
伊曼努尔·康德(德文:Immanuel Kant,公元1724年4月22日—公元1804年2月12日,享年79岁),出生和逝世于德国柯尼斯堡,德国人,作家、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
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法兰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