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失桑榆,“失之桑榆,收之东榆”是什么意思?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08 16:17:14 浏览2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偏安一隅,不失桑榆的意思

“偏安一隅,不失桑榆”的意思是:在一个角落苟且偷安,也不失为一种度过晚年的生活方式。“偏安”的意思是偷安,“隅”指的是角落,“桑榆”原指桑树与榆树,也比喻垂老之年,隐居田园。
偏安一隅的用例
1.如果你喜欢回归自然、享受偏安一隅的舒适惬意,我相信对你来说,独具视觉的景点,五指山一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而它绝不会给数以万计的人提供那些不需动脑,只需偏安一隅,遵循手则的中产阶级职位。
3.她是足以玩弄生命的鬼医,却偏安一隅当着她的酒娘,祸害天下,人称痞子。
4.虽然赵佗只是一介草头天子,偏安一隅称王称帝,但是手底下拿出个三四万人来还是很容易的。
5.整日间为别人求财消灾,自己的运气却时有不济,偏安一隅枯坐风尘,仰求南来北往的客。

偏安一隅不失桑榆啥意思

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一般说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意思是: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出处:《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奚,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公元25年秋天,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接着,刘秀就把屠刀指向赤眉起义军。公元26年春天,长安断粮,樊崇领导的几十万赤眉军不得不向西转攻城邑,但遭到占据天水郡的隗嚣的阻击,只得又回到长安来。这时,长安已被刘秀部将邓禹占据。经过激战,赤眉军打败了邓禹,9月又重新占领长安。这年冬天,赤眉军的粮食供应仍然极端困难,不得已于12月引兵东进。刘秀一面派大将冯异率军西进,在华阴(现在陕西华阴东南)阻击赤眉军;一面在新安(现在河南渑池东)、宜阳(现在河南宜阳西)屯驻重兵,截断赤眉军东归的道路。冯异率领西路军,在华阴、湖县一线,同赤眉军相持了60多天。多次被赤眉军打败的邓禹,这时率部到达湖县,同冯异的部队会合。邓禹妄想取胜,派部将邓弘抢先进攻赤眉军,又被赤眉军打得落花流水。邓禹、冯异亲率主力救援,在回溪(现在河南宜阳西北)又被赤眉军打得大败。邓禹只带着24骑逃回宜阳;冯异抛弃了战马,只带着几个人步行走回溪阪,逃回营寨。
公元27年正月,赤眉军在崤底(现在河南洛宁西北)被冯异打败,遭到重大损失。剩下的起义军折向东南,不料在宜阳又陷入刘秀重兵的包围。赤眉军经过艰苦的战斗,始终不能突围。樊崇等人在粮尽力竭的情况下,投降了刘秀。战斗结束后,刘秀下了一道诏书,名叫《劳冯异诏》。其中有这样几句,“开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渑池一带获胜。这就是所谓在日出的东方吃了败仗,在日落的西边却得到了胜利。”(原文是:“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来,人们引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个成语,来比喻在这里失败了,在那边却得到了胜利。

偏安一隅不失桑榆出自哪里

《后汉书冯异传》
偏安一隅不失桑榆的意思
在一个小地方悠闲生活也不失为晚年的生活方式。偏安一隅的基本释义,在残存的一片土地上苟且偷安的生活着。桑榆指的是太阳已落在西边的桑树和榆树间,日落西山,后借指落日余光处,也比喻人的晚年。
桑榆是一个汉语词语,指桑树与榆树,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以指日暮,出自《后汉书·冯异传》。
桑榆的解释
1、指桑树与榆树。
2、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以指日暮。
3、以喻事之后阶段。
4、比喻晚年,垂老之年。
5、喻指隐居田园。
【出处】语见(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第七》):“玺书劳异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用例】(清·王浚卿《冷眼观·第二十回》):“谁知那个旗婆,犹自贼心未死,竟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胆敢又到孝感县境一个大字号店里去,仍照这么一做,这回他却是恶贯满盈,自寻败露了。”
【解说】东汉刘秀即位为光武帝后,派大将冯异率军西征,敉平赤眉军。赤眉佯败,在回溪之地大破冯军。冯异败回营寨后,重召散兵,复使人混入赤眉,然后内外夹攻,在崤底之地大破赤眉。事后,汉光武帝刘秀下诏奖之,谓冯异初虽在回溪失利,但终能在渑池获胜。可谓在此先有所失,后在彼终有所得,当论功行赏,以表战功。
【释义】①东隅:指日出处,即早晨,喻初始。②桑榆:指日落处,即夜晚,喻最终。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后喻在某一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面有所成就,常用此语。
民间形象
在评书《东汉演义》中,冯异是严子陵的徒弟,曾与刘秀到长安参加武举。后为云台三十六将之一,星号箕水豹。
影视形象
在电视剧《长歌行》中,李佳航饰演冯异。

有哪些不是四个字的成语?

成语不仅传承了中国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并不局限于四字成语。
不是四个字的成语如下
三字成语:破天荒 ,莫须有 ,耳边风 ,干瞪眼
五字成语:换汤不换药 , 恨铁不成钢 岁寒知松柏 天打五雷轰
六字成语:化干戈为玉帛 , 有眼不识泰山 ,吉人自有天相, 迅雷不及掩耳
七字成语:打开天窗说亮话, 不为五斗米折腰 ,识时务者为俊杰 ,无事不登三宝殿
八字成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十字成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十一字成语: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十二字成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十四字成语: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十六字成语(最长的成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一人,谓天子;万人,谓百官。多指地位崇高权势显赫的大臣。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语本汉淮南王刘安举家升天的传说。后用以比喻一人得势,与其有关者亦皆随之发迹。多含讽刺意。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谓本无其事,但因传说者多,大家就信以为真。
【一寸光阴一寸金】 俗谚。意谓时间非常可贵,必须珍惜。
【十年磨一剑】 唐贾岛《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似君, 谁为不平事?”后因以“十年磨剑”比喻多年刻苦磨练。
【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谓众多唯唯诺诺之人,不如一名诤谏之士可贵。
【千日打柴一日烧】 亦作“千日斫柴一日烧”。①比喻持久奋斗而一旦成功。 ②比喻平时积攒,一朝花费。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比喻众愚不如一贤。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千里远的路程,须从迈第一步开始。比喻事情总是 从头做起,逐步进行而成。语出《老子》:“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千里长的大堤,往往因蚂蚁洞穴而崩溃。比喻小 事不慎将酿成大祸。语本《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千里送鹅毛】 比喻礼物微薄而情意深重。
【千里姻缘一线牵】 谓夫妻婚配是命中注定,由月下老人暗中用一红线牵连 而成。语出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
【千里馈粮,士有饥色】 谓远粮不解近饥。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 价值千金的皮衣,决非一只狐狸的腋皮所能做成。 比喻积小才能成大,集合大家的力量才能做成事情。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谓将才难得。
【千闻不如一见】 指听得再多还不如亲见更为可靠。
【千锤打锣,一锤定音】 比喻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发表决定性的意见。
【卑之无甚高论】 《汉书·张释之传》:“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 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本谓要多谈当前可行的事,不要妄发过高的空论。后用来表示见解一般,没有什么独到之处。
【人心不足蛇吞象】 比喻人的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样。
【人心隔肚皮】 谓人的心思难以猜测。
【人生七十古来稀】 七十岁高龄的人从古以来就不多见。谓享高寿不易。
【人怕出名猪怕壮】 猪长肥了就要被宰,比喻人出名后就会招致麻烦。
【人逢喜事精神爽】 人遇到喜庆之事则心情舒畅。
【人间重晚晴】 唐李商隐《晚晴》诗:“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本谓 人们珍视晚晴天气,后多用以比喻社会上尊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今朝有酒今朝醉】 亦作“今日有酒今日醉”。今天有酒则今天痛饮。比喻 只图眼前享乐。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语本《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原以小人之腹, 为君子之心”。后经改造,用来指某些人以自己鄙陋或卑劣的心理,去推测品德高尚者的胸襟。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语出《韩非子·难一》。比喻用对方的言论、方法或缺点来反驳或攻击对方
【以天下为己任】 把国家的兴衰治乱作为自己的责任。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用自己模模糊楜的认识,想要使别人明白。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语出《旧约全书·申命记》:“以眼还眼,以牙还 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谓以同样的手段或办法进行回击。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仁者见它说它是仁,智者见它说它是智。指对待同 一事物,其见解因人而异。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谓当敌对的双方彼此相逢时,格外怒不可遏。
【化干戈为玉帛】 比喻变战争为和平或变争斗为友好。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比喻随便遇到什么险恶的情况,都信心十足, 毫不动摇。
【佛是金妆,人是衣妆】 谚语。意为佛像的光彩要靠涂金,人样的俊俏要靠 衣饰。
【佛高一尺,魔高一丈】 原为佛家告诫修行者,要警惕外界诱惑。佛,指佛 法;魔,指魔法。后用以比喻一方势力(多指正义的)增长,与之对立的另一方势力(多指非正义的)则加倍增长。
五字成语(按首字笔画排序)如下:
一心挂两头一去不复返一百二十行一字长蛇阵一言以蔽之一言抄百种一沐三捉发
一举手之劳一退六二五一棒一条痕一棍打一船十万八千里十年九不遇十指有长短
八字没一撇下笔如有神三年不窥园久旱逢甘雨千里送鹅毛习惯成自然女大十八变
女大不中留天下无难事天子无戏言天下第一号天高皇帝远不食烟火食不能赞一词
不打不相识日久见人心日近长安远火上无冰凌文齐武不齐水火不相容水底涝月亮
渴望不可及世上无难事功到自然成平地一声雷平原十日饭东风射马耳东西南北人
汉贼不两立礼多人不怪礼轻情义重旧瓶装新酒民以食为天夹袋中人物岁月不待人
先下手为强后浪推前浪行行出状元众怒如水火自以为得计欢娱嫌夜短更上一层楼
花无百日红步步生莲花时势造英雄私仇不及公庐山正面目快刀斩乱麻苛政猛与虎
版版六十四饱暖生淫欲依样画葫芦贫贱不能移物不平则鸣物依稀为贵狗咬吕洞宾
贪多嚼不烂盲人骑瞎马空口说白话驽马恋栈豆树倒猢狲散贵人多忘事独木不成林
恨铁不成钢桃李满天下捉将官里去恶事行千里顾三不顾四顾前不顾后蚍蜉撼大树
读书破万卷病急乱投医疾风扫落叶疾风知劲草家丑不外扬家书抵万金眼不见为净
猕猴骑土牛祭神如神在象煞有介事鹿死不择音惟有读书高替古人耽忧猢狲入布袋
惺惺惜惺惺富贵不能淫道三不道两谩上不谩下墙倒众人推疑心生暗鬼慷他人之慨
漏翁沃焦釜篱牢犬不入覆巢无完卵
六字成语(按首字笔画排序)如下:
一个鼻孔出气一不做二不休一动不如一静一而再再而三一传十十传百一步一个脚印
一床锦被遮盖一虎难敌众犬一客不烦二主一蟹不如一蟹丁是丁卯是卯九牛二虎之力
士可杀不可辱万变不离其中三寸不烂之舌三折肱为良医大开方便之门中惠而实不至
井水不犯河水太岁头上动土五十步笑百步天无绝人之路天不怕地不怕天有不测风云
无所不用其极不可同日而语不当家花拉的不足为外人道不知天高地厚不怕官只怕管
不废吹灰之力不登大雅之堂止谤莫如自修勿谓言之不预父母在不远游务白头马生角
牛头不对马嘴手无缚鸡之力长安居大不易风马牛不相及风从虎龙从云心有余力不足
巧诈不如拙成东风压倒西风犯天下之大韪生同裘死同穴生米做成熟饭礼之用和为贵
立与不败之地发昏章第十一毕其功于一役过五关斩六将过屠门而大嚼耳闻不如目见
老死不相往来死无葬身之地死不死活不活存十一于千百有过之无不及有志不在年高
有志者事竟成有目不识泰山吃一堑长一智当面鼓对面锣迅雷不及掩耳如入无人之境
如坠五里雾中远水不救近火拒人千里之外求人不如求己求大同存小异吹皱一池春水
男女授受不亲言必信行必果事实胜于雄辩英雄所见略同拉大旗做虎皮明人不做暗事
彼一时此一时卑之无甚高论使功不如使过经一事长一智挂羊头卖狗肉竖子不足与谋
胜不娇败不馁狡兔死良狗烹哀大莫如心死闻名不如见面活不活死不死前怕狼后怕虎
神不知鬼不觉几来之则安之恭敬不如从命赶着鸭子上架起死人肉白骨夏虫不可言冰
热锅上的蚂蚁烈女不更二夫顾左右而言他借寇兵赍盗粮冤有头债有主疾雷不及掩耳
海水不可斗量高不成低不就掷地作金石声眼不见心不烦眼中疔肉中刺悬羊头挂狗肉
敢怒而不敢言貂不足狗尾续割鸡焉用牛刀强不强以为知满招损谦受益
八字成语(按首字笔画排序):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一文钱,逼死英雄汉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一丝不线,单木不林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一佛出世,二佛涅盘一言即出,驷马难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十日一水,五日一石十目所视,十指所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分象人,七分象鬼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山河易改,本性难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千部一腔,千人一面己不所欲,勿施于人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匹夫无罪,怀碧其罪
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无面目,见江东父老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不入虎穴,不得虎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见之不取,思之千里见可而进,知难而推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善而登,从恶如崩月润而风,础润而雨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为虺弗摧,为蛇若何为渊驱鱼,为从驱雀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水来伸手,饭来张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生与忧患,死于安乐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让礼一寸,得礼一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为鸡口,不为牛后头痛灸头,脚痛灸脚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机不可失,时不在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者为王,败者为虏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百足之虫,至死不僵早知今日,悔不当初此而可忍,孰不可忍争名于朝,争利于市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庆父不死,鲁难求已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尽信书,不如尽无书如闻其人,如见其人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走了和尚,走不了庙运用之妙,在于一心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求生不生,求死不死时光如箭,光阴如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兵来将挡,水来土堰
身在江湖,心驰魏阙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取之无禁,用之无竭招之既来,挥之既去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狗嘴里,吐不出象牙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知无不言,言无不听知足不辱,知足不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城门失火,殃及鱼池树犹如此,人和以堪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皇天不亲,惟德是辅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香铒之下,必有死鱼狮子捕兔,亦用全力顺人者昌,逆人者亡
顺之者成,逆之者败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顺天者存,逆天者亡顺天者逸,逆天者劳
顺德者吉,逆德者凶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悔而谆谆,听我藐藐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差若毫氂,缪之千里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养军千日,用在一朝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神而明之,存孚其人既有今日,何必当初眉头一皱,计上心头
饿死是小,失节是大拿贼拿脏,拿奸拿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捉贼要脏,捉奸要双
积庆之家,必有余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盛明之下,其实难副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铜山西崩,洛神东应欲人无闻,莫若勿为得人其昌,失人者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朝朝寒食,夜夜元宵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禄无常家,福无定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路见不平,拔剑相助
躲得和尚,躲不得庙福不重至,祸必重来群居终日,言不及义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疑人不使,使人不疑疑行无成,疑事无功精诚所加,金石为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靡不有初,克鲜有终
九字成语(按首字笔画排序):
巧夫做不得,无面馎饦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泥菩萨落水,自身难保
姜太公钓鱼,原者上钩千镒之裘,非一孤之白
十字成语(按首字笔画排序):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民不惧死,奈何以死惧之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人在矮墙下,怎敢不低头此地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十二字成语(按首字笔画排序):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既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更二夫
十四字成语(按首字笔画排序):
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1、八九不离十 [ bā jiǔ bù lí shí ] 几乎接近(实际情况)。
出处:老舍《柳屯的》:“可是比较的,我还算是他的熟人,自幼儿的同学。我不敢说是明白他,不过讲猜测的话,我或者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2、饱暖思淫欲 [ bǎo nuǎn sī yín yù ] 食饱衣暖之时,则生淫欲之心。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1卷:“自古道‘饱暖思淫欲’,王禄手头饶裕,又见财物易得,便思量淫荡起来。”
3、打蛇打七寸 [ dǎ shé dǎ qī cùn ] 比喻说话做事必须抓住主要环节。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四回:“但做事也要‘打蛇打七寸’才妙,你先生请上裁。”
4、不打不相识 [ bù dǎ bù xiāng shí ] 指经过交手,相互了解,能更好地结交、相处。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8回:“戴宗道:‘你两个今番却做个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识。’”
5、不到黄河心不死 [ bù dào huáng hé xīn bù sǐ ] 比喻不到绝境不肯死心,也比喻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这种人不到黄河心不死。现在我们横竖总不落好,索性给他一个一不做二不休。”

包含桑榆的成语及解释

[桑榆之景] sāng yú zhī jǐng

指晚年时光。

[桑榆暮景] sāng yú mù jǐng

夕阳的余辉照在桑榆树梢上。指傍晚。比喻晚年的时光。

[桑榆末景] sāng yú mò jǐng

夕阳的余辉照在桑榆树梢上。指傍晚。比喻晚年的时光。同“桑榆暮景”。

[收之桑榆] shōu zhī sāng yú

指初虽有失,而终得补偿。后指事犹未晚,尚可补救。

[日薄桑榆] rì báo sāng yú

犹日薄西山。比喻老年的.时光。

[暮景桑榆] mù jǐng sāng yú

夕阳斜照在桑树和榆树顶端,一派黄昏景象。比喻晚年的时光。桑榆,古人以为是日所入处。

[景入桑榆] jǐng rù sāng yú

比喻垂老之年。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dōng yú yǐ shì,sāng yú fēi wǎn

东隅:指日出处,表示早年。桑榆:指日落处,表示晚年。早年的时光消逝,如果珍惜时光,发愤图强,晚年并不晚。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shī zhī dōng yú,shōu zhī sāng yú

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桑榆 是什么意思

桑榆[sāng yú]意思:指桑树与榆树。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以喻事之后阶段。比喻晚年;垂老之年。喻指隐居田园。
一、桑榆基本释义:
1、夕阳的余辉照在桑榆树梢上,借指落日余光处。
2、比喻晚年。
二、桑榆引证解释:
太阳已落在西边的桑树和榆树间的黄昏景象,借指落日余光处。
南朝 范晔《后汉书·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白话释义: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三、桑榆用法示例:
1、老伯以种花、养雀来度过桑榆晚景。
2、“失之东篱,收之桑榆”是一句放之于行销领域同样适用的古老谚语。
扩展资料
桑榆近义词:晚年、暮年
一、晚年
【词语】:晚年
【拼音】:wǎn nián
【释义】:年老之时。
示例:
1、儿女们要孝敬父母,让他们安度晚年。
2、我们祝愿爷爷健康长寿,晚年幸福。
二、暮年
【词语】:暮年
【拼音】:mù nián
【释义】:晚年;老年。
示例:
1、少年时的放纵无度是暮年的汇票,大概在三十岁当前便会加上本钱的支付。
2、别人都说,人到了暮年,比起自己干过的事,会更后悔没有干过一些事情。
桑榆的意思是桑树与榆树。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以喻事之后阶段。比喻晚年;垂老之年。喻指隐居田园。
一、拼音
桑榆 [ sāng yú ]
二、出处
唐代· 王勃《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白话释义:
北海虽然遥远,乘着大风仍然可以到达;晨光虽已逝去,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孟尝君心性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走到穷途的就哭泣的行为呢!
扩展资料相关成语
一、桑榆暮景 [ sāng yú mù jǐng ]
释义:指照在桑树、榆树梢上的落日余晖,比喻老年的时光。
出处: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翻译:岁月抵达桑榆之年的迟暮,光影和声响都已无法追回。自我审思并非金石之体,顿挫嗟叹间令我满心忧悲。
二、收之桑榆 [ shōu zhī sāng yú ]
释义:指初虽有失,而终得补偿。后指事犹未晚,尚可补救。
出处:南朝·范晔《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翻译:回溪在秦、晋、豫交界处,为陕西东大门,而渑池在河南,位于回溪以东,显然,不是指“在西边失败了,最后在东边胜利了。
桑榆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āng yú,指桑树与榆树。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以喻事之后阶段。比喻晚年;垂老之年。喻指隐居田园。出自《后汉书·冯异传》。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补偿,比喻为时不晚。东隅:日出东方,故以东隅指早晨。也指东方。桑榆:傍晚日影落在桑榆树梢,指黄昏,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后喻在某一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面有所成就,常用此语。
扩展资料: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东汉刘秀即位为光武帝后,派大将冯异率军西征,敉平赤眉军。赤眉佯败,在回溪之地大破冯军。冯异败回营寨后,重召散兵,复使人混入赤眉,然后内外夹攻,在崤底之地大破赤眉。事后,汉光武帝刘秀下诏奖之,谓冯异初虽在回溪失利,但终能在渑池获胜。可谓在此先有所失,后在彼终有所得,当论功行赏,以表战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失之东隅
  桑榆不是一个人,这个词的意思是:落日余晖处,具体解释为:
  词目:桑榆
  拼音:sāng yú
  基本解释
  (1) [sunset] 夕阳的余辉照在桑榆树梢上,借指落日余光处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2) [old age] 比喻晚年
  桑榆晚景
  词语延伸
  东隅已逝,桑榆未晚。
  详细解释
  (1).桑树与榆树。 汉·刘向 《九叹·怨思》:“孤雌吟於高墉兮,鸣鸠栖於桑榆。”《晋书·夏侯湛传》:“鸿鹄一举,横四海之区,出青云之外,而尺鷃不陵桑榆。”
  (2).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太平御览》卷三引《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夫杲日流景,则列星寝耀;桑榆既夕,而辰象粲然。” 清 魏源 《客怀八首柬龚定庵舍人》诗之四:“安得遵云衢,及此桑榆光。”
  (3).《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因以喻事之后阶段。 唐 ·韩愈 《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诗:“桑榆傥可收,愿寄相思字。” 金·元好问 《酬韩德华送归之作》诗:“桑榆傥可收,岁事在穮蓘。” 刘国钧 《辛壬之间杂诗》之四:“兵谏匆匆事有无,将军计已失桑榆。”
  (4).比喻晚年;垂老之年。《文选·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李善注:“日在桑榆,以喻人之将老。”《隋书·王韶传》:“加以今年六十有六,桑榆云晚,比於畴昔,昏忘又多。” 宋·范成大 《次韵郑校书参议留别》:“后会吾衰矣,桑榆一茧丝。” 清·沈起凤 《谐铎·虎痴》:“况我年近桑榆,家无兰玉。”
  (5).喻指隐居田园。《魏书·逸士传·眭夸》:“或人谓 夸 曰:‘吾闻有大才者必居贵仕,子何独在桑榆乎?’”
桑榆
  太阳已落在西边的桑树和榆树间,日落西山,后借指落日余光处,也比喻人的晚年。
希望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得之东隅失之桑榆是什么意思

“得之东隅,失之桑榆”的意思是: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相关成语】
1. 桑榆末景:夕阳的余辉照在桑榆树梢上。指傍晚。比喻晚年或生命已到尽头。
2. 失之交臂:形容当面错过,失掉好机会。
3. 塞翁失马:比喻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好事,或暂时看来是坏事,从长远看却是好事。
【成语解析】
东隅,是太阳初升之所,指东方,也指事情开始之时;桑榆,是黄昏太阳落下之所,也指事情最终结果。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后用来比喻好运在晚年或晚年有所成就。同时,这个成语也提醒人们不要失去信心,即使在一些方面失败了,仍然有可能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这个成语的来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是最早出现在《后汉书·冯异传》中,意为“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而在《淮南子·览冥训》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取之其福,而失之其祸,是亦得失之一也。”
总之,“得之东隅,失之桑榆”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成语,它提醒人们不要轻易放弃,即使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也要保持信心,不断努力,最终必有所得。
得之东隅失之桑榆的正确写法应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意思是: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东隅,是太阳初升之所,指东方,也指事情开始之时;桑榆,是黄昏太阳落下之所,也指事情最终结果。
这句话出自南朝范晔的《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第七》:“玺书劳异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得之东隅失之桑榆”是一则成语,意思是在某处失去了,但在另外一个地方终会有所得。最初的意思是早晨丢失了,傍晚得到了,后来比喻开始时或暂时在某一方面失利,但最终得到了补偿?。这个成语的主要意思是指“有所失,必有所得”的辩证关系。
得之东隅失之桑榆是一个成语意思是: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shī zhī dōng yú,shōu zhī sāng yú,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现考证,东隅为郑州,桑榆为开封。东隅亦指早晨,桑榆亦指黄昏。
【近义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成语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第七》:"玺书劳异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唐·李贤注 :《淮南子》曰"至于衡阳,是谓隅中。"又《前书》谷子云曰"太白出西方六十日,法当参天;今已过期,尚在桑榆闲。"桑榆谓晚也。
注:东隅,太阳初升之所,指东方,也指事情开始之时;桑榆,黄昏太阳落下之所,也指事情最终结果。回溪在秦、晋、豫交界处,为陕西东大门,而渑池在河南,位于回溪以东,显然,不是指"在西边失败了,最后在东边胜利了",故而,刘秀诏书冯异之言,应指"开始失败了,最终还是胜利了"。
成语典故
公元25年秋天,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接着,刘秀就把锋芒指向赤眉起义军。公元26年春天,长安断粮,樊崇领导的几十万赤眉军不得不向西转攻城邑,但遭到占据天水郡的隗嚣的阻击,只得又回到长安来。这时,长安已被刘秀部将邓禹占据。
经过激战,赤眉军打败了邓禹,9月又重新占领长安。这年冬天,赤眉军的粮食供应仍然极端困难,不得已于12月引兵东进。刘秀一面派大将冯异率军西进,在华阴(陕西华阴东南)阻击赤眉军;一面在新安(河南渑池东)、宜阳(河南宜阳西)屯驻重兵,截断赤眉军东归的道路。
冯异率领西路军,在华阴、湖县一线,同赤眉军相持了60多天。多次被赤眉军打败的邓禹,这时率部到达湖县,同冯异的部队会合。邓禹妄想取胜,派部将邓弘抢先进攻赤眉军,又被赤眉军打得落花流水。邓禹、冯异亲率主力救援,在回溪(河南宜阳西北)又被赤眉军打得大败。邓禹只带着24骑逃回宜阳;冯异抛弃了战马,只带着几个人步行走回溪阪,逃回营寨。
公元27年正月,赤眉军在崤底(河南渑池礼庄寨)被冯异打败,遭到重大损失。剩下的起义军折向东南,不料在宜阳又陷入刘秀重兵的包围。赤眉军经过艰苦的战斗,始终不能突围。樊崇等人在粮尽力竭的情况下,投降了刘秀。战斗结束后,刘秀下了一道诏书,名叫《劳冯异诏》。其中有这样几句,"开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渑池一带获胜。这就是所谓在日出的东方吃了败仗,在日落的西边却得到了胜利。"(原文是:"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来,人们引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个成语,来比喻在这里失败了,在那边却得到了胜利。
【用 法】:
1、复句式;作分句;含褒义
2、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成语示例
示例1
(清·王浚卿《冷眼观·第二十回》):"谁知那个旗婆,犹自贼心未死,竟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胆敢又到孝感县境一个大字号店里去,仍照这么一做,这回他却是恶贯满盈,自寻败露了。"
示例2
谷城之变,朕还是不肯治他的罪,仍望他"~"。(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九章)
示例3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序》)

失之桑榆,得之东隅是什么意思

【释义】 东隅:指日出处,即早晨,喻初始。桑榆:指日落处,即夜晚,喻最终。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后喻在某一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面有所成就。
[成语解释]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shī zhī dōng yú,shōu zhī sāng yú ]
[注释]东隅:太阳初升之所,指东方,也指事情开始之时;桑榆,黄昏太阳落下之所,也指事情最终结果。
[用法]复句式;作分句;含褒义
[哲理寓意]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第七》:"玺书劳异曰:' 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译文:颁布圣旨慰劳冯异说:“赤眉打败,将士辛苦,开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渑池一带获胜。这就是所谓在日出的东方吃了败仗,在日落的西边却得到了胜利。"
示例:
1、谁知那个旗婆,贼心未死,竟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胆敢又到孝感县境一个大字号店里去,这回他却是恶贯满盈,自寻败露了。
2、谷城之变,我还是不肯怪罪他,仍希望他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扩展资料:
成语典故
公元25年秋天,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然后开始把屠刀指向赤眉起义军,占领了长安。经过激战,赤眉军打败了邓禹(刘秀部下),刘秀又丢了长安长安。几经激战,进攻赤眉起义军都失败了,且败况严重,邓禹只带着24骑逃回宜阳;冯异(刘秀部下)抛弃了战马,只带着几个人步行走回溪阪,逃回营寨。
公元27年正月,赤眉军在崤底(河南渑池礼庄寨)被冯异打败,遭到重大损失。眉军经过艰苦的战斗,始终不能突围,最终向刘秀投降。战斗结束后,刘秀下了一道诏书,名叫《劳冯异诏》。其中有这样几句,“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来,人们引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个成语,来比喻在这里失败了,在那边却得到了胜利。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近义词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sài wēng shī mǎ,yān zhī fēi fú ],出自一个典故。
典故原文: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译文:在靠近边塞的人中,有一位精通术数的人。他家的马自己跑到胡人那里去了,大家都来慰问他。这位父亲说:“为什么就知道不是福运呢?”过了几个月,他家的马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大家都祝贺他。这位父亲说:“为什么就知道不是祸端呢?”家里有钱又有骏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次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骨。大家都慰问他,这位父亲说:“为什么就知道不是福运呢?”
过了一年,胡人大举侵入边塞,男子健壮的都拿起弓箭参战,塞上参战的人,十个死九个,不死的都是重伤。唯独他的儿子因为腿摔断了的缘故,父子得以保全性命。所以福可变为祸,祸可变为福,这其中的变化难以捉摸,深不可测。后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示例:眼前吃点亏不用太沮丧,要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现在多为指某人在这一方面虽然失败了,却在其他方面成功。

“失之桑榆,收之东榆”是什么意思?

失之东榆,收之桑榆的意思应该是在一个地方失败了,它已经过去了,不要再留恋,而要想办法在别的方面得到回报,弥补损失,也可以说,过去的时间过去了,应该去珍惜以后的时间,而不要叹息。
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出处 《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奚,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成语故事:
公元25年秋天,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接着,刘秀就把屠刀指向赤眉起义军。公元26年春天,长安断粮,樊崇领导的几十万赤眉军不得不向西转攻城邑,但遭到占据天水郡的隗嚣的阻击,只得又回到长安来。这时,长安已被刘秀部将邓禹占据。经过激战,赤眉军打败了邓禹,9月又重新占领长安。这年冬天,赤眉军的粮食供应仍然极端困难,不得已于12月引兵东进。刘秀一面派大将冯异率军西进,在华阴(现在陕西华阴东南)阻击赤眉军;一面在新安(现在河南渑池东)、宜阳(现在河南宜阳西)屯驻重兵,截断赤眉军东归的道路。冯异率领西路军,在华阴、湖县一线,同赤眉军相持了60多天。多次被赤眉军打败的邓禹,这时率部到达湖县,同冯异的部队会合。邓禹妄想取胜,派部将邓弘抢先进攻赤眉军,又被赤眉军打得落花流水。邓禹、冯异亲率主力救援,在回溪(现在河南宜阳西北)又被赤眉军打得大败。邓禹只带着24骑逃回宜阳;冯异抛弃了战马,只带着几个人爬上回溪阪,逃回营寨。公元27年正月,赤眉军在崤底(现在河南洛宁西北)被冯异打败,遭到重大损失。剩下的起义军折向东南,不料在宜阳又陷入刘秀重兵的包围。赤眉军经过艰苦的战斗,始终不能突围。樊崇等人在粮尽力竭的情况下,投降了刘秀。战斗结束后,刘秀下了一道诏书,名叫《劳冯异诏》。其中有这样几句,“开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渑池一带获胜。这就是所谓在日出的东方吃了败仗,在日落的西边却得到了胜利。”(原文是:“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来,人们引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个成语,来比喻在这里失败了,在那边却得到了胜利。
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后喻在某一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面有所成就,常用此语。
【出处】语见(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第七》):“玺书劳异曰:‘ 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用例】(清·王浚卿《冷眼观·第二十回》):“谁知那个旗婆,犹自贼心未死,竟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胆敢又到孝感县境一个大字号店里去,仍照这么一做,这回他却是恶贯满盈,自寻败露了。” 【解说】东汉刘秀即位为光武帝后,派大将冯异率军西征,敉平赤眉军。赤眉佯败,在回溪之地大破冯军。冯异败回营寨后,重召散兵,复使人混入赤眉,然后内外夹攻,在崤底之地大破赤眉。事后,汉光武帝刘秀下诏奖之,谓冯异初虽在回溪失利,但终能在渑池获胜。可谓在此先有所失,后在彼终有所得,当论功行赏,以表战功。 【释义】① 东隅:指日出处,即早晨,喻初始。② 桑榆:指日落处,即夜晚,喻最终。

失之桑榆,收之东隅是什么意思?

失之桑榆,收之东隅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所失必有所得。指的是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了胜利。
此语出自范晔所著《后汉书.冯异传》。冯异是东汉光武的开国大将。其为征西大将军剿灭赤眉,邓禹邓弘不听调遣,兵挫华阴。冯异弃马步行返“回豀阪”,使计大败赤眉于“黾池”。于是刘秀就写了一首词答谢冯异,其中就有一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其实是对冯异的嘉奖。
其实古人还是很有智慧的,很多词句都适用于现在,当我们做某一件事情失败的时候,就可以想到失败的东西会以另外一种方式重新回到我们的身边,所以我们没必要为短暂的得失暗自伤神,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保持乐观的心态。
其次这句话也有另外一层意思,说的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看的问题,用这种方法看待问题,我们就能有所收获,这样以后也能在胜利中遇到失败,在失败中看到胜利。
比如我们某一场考试失利了,但我们却通过这场考试总结了很多经验,这就是我们的收获,那么在下一次考试中我们一定能把握住机会,取得优异的成绩。世界万物都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沾沾自喜,因为一时的失败丧失斗志,应该学学古人那样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
失之桑榆,收之东隅这句话也告诉我们那个时候都不要灰心丧气,我失败就会有成功,这都是相对的,只要我们坚持自己心中的信念,就会有柳暗花明的那一天,当你艰难困苦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这句话,别苦闷,别低头,胜利就在不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