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什么意思?
-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什么意思?
-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
-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什么意思
-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全文是什么意思?
-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是?
-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什么意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解释
- 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翻译。
-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翻译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1、此内容出版孔子《论语·为政》,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廿七~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扩展资料:
1、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2、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30]?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3、《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什么意思?
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这一句话的意思为:学习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但]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 “学而不思则罔”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注重通过自省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儒家当然也不例外;“思而不学则殆”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相似。 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连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甚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以致用。
只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话出自《论语》为政的第15句,其中,“思”的意思为思考,思维;“罔”读wǎng,意思为迷惑,昏而无得;“殆”读dài,意思为没有信心。这一句话的意思为:学习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但]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
“学而不思则罔”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注重通过自省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儒家当然也不例外;“思而不学则殆”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相似。
据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记载:“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程子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论语·膏雨——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 只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话出自《论语》为政的第15句,其中,“思”的意思为思考,思维;“罔”读wǎng,意思为迷惑,昏而无得;“殆”读dài,意思为没有信心。这一句话的意思为:学习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但]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
“学而不思则罔”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注重通过自省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儒家当然也不例外;“思而不学则殆”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相似。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
“学而不思则罔”出自《论语·为政》。
原文:《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翻译: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注释:罔:迷惑而无所得;殆:通假“怠”,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而:连词,表转折;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含义:
我们可以把这句话视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方法。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即指此意。而如果一味空想却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还说过:“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西方的哲人康德也说“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这与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学习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原则往往是一致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什么意思
学习不思考->迷惘
思考不学习->懈怠
1、解释这句名言的出处:《论语》
2、解释这句话:
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3、给我们的启示:
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全文是什么意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第二》第12章,是《论语》名句中的名句,我们可以称之为“金句之王”。
别看就12个字,对这句金句的翻译,却历来千差万别,绝对不是可以用“大同小异”来模弄两可的。
?
有人将这句话翻译为:“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有人将这句话翻译为:“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不切于事而疑惑不解。”
有人将这句话理解为:“学习知识不理解,不面对现实问题则知识无用;面对现实问题不总结,不学习知识则问题不能解决。”
?
更有人将这句话理解为:“死记硬背而不思考不理解,就做不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即使记忆力再好成绩,也不会太好;只是善于思考而没有学习的行动,即使逻辑思维能力再强,也会因为知识积累的匮乏而限于空想失败。”
这些翻译和理解,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或穿凿附会或宽泛不实或片面歪曲的问题。这里,也包括著名语言学家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的翻译。杨伯峻先生将《论语》的这句话翻译为:“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受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
?
其实,“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理解,有“学、思、罔、殆”四个核心词。
古往今来,人们对“思”字的理解,还是比较统一的,即都理解为“思考”。对于这一点,人们应该没有多大异议。至于杨伯峻先生,将后一个“思”字翻译为“空想”,这种理解,确实让人费解,恐怕是由于将“学”翻译成“读书”造成的,也算是将错就错吧。
?
而对其它三个词的理解,却大相径庭,莫衷一是,直至造成许多的争议,甚至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例如,今天偶然看到的这则宣传牌上面的翻译,感觉,实在有点煞风景。
我们还是将几个关键字,逐个推敲一下。
?
其中的“学”,如果仅仅理解为“读书”“学习知识”,恐怕理解的狭隘、偏颇了。因为《论语》或生活中的“学”,一定不会仅仅指“读书”“学习知识”,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都属于学习的范畴,要“学”的,不应仅指“书本”知识,更应有社会、生活知识,不仅指通过读书提升水平、增长才干,还应指通过丰富经历、阅历,来提升自己,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所以,“学”字,就理解翻译为“学习”为好。
?
而其中的“罔”,杨伯峻先生译成“受骗”,感觉也不一定准确,我们也不应仅仅理解为“迷惑、迷惘”,似乎理解为“被蒙蔽、欺骗的”,跟接近《论语》本义。关于这一点,《论语·雍也第六》“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句中的“罔”字,可以佐证。
?
有次,宰我问孔子道:“有人很仁德,别人告诉他,有位仁人掉井里了,那么,他应跟着跳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以受欺骗,但不可以受愚弄。”对于“罔”字的理解,《论语》提供了很好的语境。“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正好同时出现了“欺”与“罔”两个字,这说明,这两个字字义并不相同。“欺”是指欺骗,那么“罔”字,就带了一种忽悠、愚弄的意思。这句告诉宰我的意思是,一个君子,可以被人利用合情合理的骗局所欺骗,但是不能被愚弄或误导。
?
由此看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理解翻译为“被蒙蔽、愚弄”为好。
对于“殆”字,杨伯峻先生又翻译为“没有信心”,恐怕真得大违孔子的本义了!其实,“殆”字本身就是一个形声字,从歹,台声,本义是危险、陷入困境的意思,后来引申出疑惑、疲惫、懒惰、大概等意。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前面的“罔”指被蒙蔽、愚弄,后面的“不学”的后果,只能程度更进一步了,所以,将这里的“殆”字理解为本义,可能更符合孔子的本意。
?
这样看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有了两个表意重心,一个是“不思”的危害,一个是“思不果”的危险。如果“学而不思”,必会被现象、学说蒙蔽、愚弄;而“有思不学”,不能借助进一步学习,更智慧地解决问题,那就不是简单地“无慧”的问题了。
?
总而言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辩证统一地阐明了“学”和“思”、“思”和“学”的关系!这才应该是孔子的本意吧!
译文: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通俗解释:
1、“学而不思则罔”:死记硬背而不思考不理解,就做不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即使记忆力再好成绩也不会太好。
2、“思而不学则殆”:只是善于思考而没有学习的行动,即使逻辑思维能力再强也会因为知识积累的匮乏而限于空想失败。
3、新的解释:学习知识不理解,不面对现实问题则知识无用,面对现实问题不总结,不学习知识则问题不能解决。
扩展资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为政》,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
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是?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惘,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懈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什么意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解释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直接意思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不切于事而疑惑不解。
2、对孔子的这句话与现今提倡流行的“知识的输入与输出”其实就是一会事。“学而不思则罔”讲的是我们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并不仅仅是死记硬背,而是要把知识化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我才会拥有收获。按照知识输入来理解,也是要把学习的内容化为己用,并让它永远成为自己的东西,并不只是为了应付了考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翻译。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是: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通俗解释:
1、“学而不思则罔”:死记硬背而不思考不理解,就做不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即使记忆力再好成绩也不会太好。
2、“思而不学则殆”:只是善于思考而没有学习的行动,即使逻辑思维能力再强也会因为知识积累的匮乏而限于空想失败。
3、新的解释:学习知识不理解,不面对现实问题则知识无用,面对现实问题不总结,不学习知识则问题不能解决。
扩展资料:
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
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孔子告诫人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即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归纳总结,理解性记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出处:《论语 · 为政》
单词释义: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注:完全没有问题,希望帮助到您。请及时点击采纳。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
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注】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作蒙蔽,欺骗解;
殆,书指危险。
朱子云:不求诸心,故缗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
程子云: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解】
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是: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通俗解释:
1、“学而不思则罔”:死记硬背而不思考不理解,就做不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直译:学习却不思考,(得到的是)迷惘;思考却不学习,(得到的是)疲惫。。前者得到“一堆散钱”,后者得到“串钱的绳子”
翻译: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出自:先秦·佚名《论语十二章》
节选: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扩展资料《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
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它们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的智慧结晶。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翻译
译文: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通俗解释:
1、“学而不思则罔”:死记硬背而不思考不理解,就做不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即使记忆力再好成绩也不会太好。
2、“思而不学则殆”:只是善于思考而没有学习的行动,即使逻辑思维能力再强也会因为知识积累的匮乏而限于空想失败。
3、新的解释:学习知识不理解,不面对现实问题则知识无用,面对现实问题不总结,不学习知识则问题不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