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说文解字是什么的古典
- 2、说文解字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书籍啊?
- 3、说文解字的介绍是什么?
- 4、《说文解字》的简介50字?
- 5、说文解字一共几个字
- 6、说文解字是一部怎样的著作
- 7、如何评价《说文解字》这本书?
- 8、《说文解字》讲了什么内容
- 9、说文解字是什么意思
说文解字是什么的古典
说文解字典故如下: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由东汉着名经学家和文字学家许慎编着而成。《说文解字》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成书,即公元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即公元121年。据说这本书是许慎作为礼物进献给汉安帝的。说文解字的介绍是如下:
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
2、《说文解字》内容共十五卷,其中前十四卷为文字解说,字头以小篆书写。此书编著时首次对“六书”做出了具体的解释,逐字解释字体来源;第十五卷为叙目,记录汉字的产生、发展、功用、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以及作者创作的目的。
3、《说文解字》是最早的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
4、《说文解字》原书作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命徐铉、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说文解字》,分成上下共三十卷,奉敕雕版流布,后代研究《说文》多以此版为蓝本,如清代段玉裁注释本即用此版《说文》为底稿而加以注释。
5、《说文解字》是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说文解字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书籍啊?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文字学家许慎撰写的图书。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即六书,对后世字书影响巨大。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撰写的图书,该书凡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注文13万3440个。按文字形体及偏旁构造,分列为540部,字体以小篆为主,有古文、籀文等异体则列为重文。每字下有注释,大抵先释字义,再释形体构造及音读,依据六书解说文字,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即六书,对后世字书影响巨大。
该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解释汉字字形的著作,也是中国第一部按照部首编排的字典,是研究汉字和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典籍之一。《说文解字》内容共十五卷,以小篆为研究对象,同时参照小篆以外的古文、籀文,其中一至十四卷为文字解说,十五卷为叙目,每卷都分上下两篇,实为三十卷。
在许书重文里,还有“或体”、“俗体”、“今文”诸名,许慎常用“或作某”、“俗作某”称之。古文、籀文与正篆是属于不同时期所存在的古汉字异文关系,或体、俗体、今文与正篆则主要是指汉世所存在的异文关系。
书名来源:
关于作品名称的来源,许慎对此的解释是:仓颉开始造文字时,大概是按照万物的形状临摹,所以这种图画似的符号叫做“文”,这以后,那形与形,形与声结合的符号便叫“字”。“文”,就是描绘事物本来的形状,“字”的含义是说滋生,繁衍。
《说文解字》之名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说文”,一是“解字”,“文”与“字”不是同一概念,“字”是后起的,秦代以前,文字只称“文”或“书”,不叫“字”,“文”和“字"反映了汉字发展的两个阶段,即图画符号阶段和概念符号阶段,古文字学家称独体的字为“文”,称合体的字为“字”。
独体的“文”因为不能再分解,故说明之,即“说文”之义;合体的“字”由两三个不同的“文”构成,故剖解之,即“解字”之义,上述两层意思合在一起,可作《说文解字》之名的含义。
说文解字的介绍是什么?
《说文解字》是东汉时期的许慎编写的一部书。成书于永元十二年,上说先秦之文,下解秦汉之制,全书共有14篇,分为540部,收入9353字,其中重了1163字,解说133,441字。这是我国的第一部字典,首创部首之例,将9000多个字分别统设于540部,第一次对文字进行了大分类。这本书以“六书”作为整理文字的条例,对每个字的形、声、意加以说明,在中国文字学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对于研究先秦两汉的语言文字、音韵训诂、文物典章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是许慎为了反对经文经学派根据隶书经典穿凿附会、曲解经文,用了22年的时间写成的。
说文解字的介绍是如下:
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
2、《说文解字》内容共十五卷,其中前十四卷为文字解说,字头以小篆书写。此书编著时首次对“六书”做出了具体的解释,逐字解释字体来源;第十五卷为叙目,记录汉字的产生、发展、功用、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以及作者创作的目的。
3、《说文解字》是最早的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
4、《说文解字》原书作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命徐铉、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说文解字》,分成上下共三十卷,奉敕雕版流布,后代研究《说文》多以此版为蓝本,如清代段玉裁注释本即用此版《说文》为底稿而加以注释。
5、《说文解字》是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说文解字》的简介50字?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说文》旁见的说解之所以重要:一是因为《说文》有的正篆下解释有误,而旁见的说解非常精辟;二是因为《说文》限于体例,在正篆下只能解释字的本义,而旁见的说解可以解释字的语源义、引申义、乃至假借义;三是因为造合体字时所用构件的取意不一定是字的本义,所以要另作说解。
这部书打破了《说文》专讲本义模式,不仅解说文字的形体,而且通释字词的义训,阐述词义的系统,确定每个字在古音系统中的声韵地位,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好书。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为许慎。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编著时首次对“六书”做出了具体的解释。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为许慎。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编著时首次对“六书”做出了具体的解释。
《说文解字》是首部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原书作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宋太宗雍熙三年,宋太宗命徐铉、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说文解字》,分成上下共三十卷,奉敕雕版流布,后代研究《说文》多以此版为蓝本,如:清代的段玉裁注释本即用此版《说文》为底稿而加以注释。
扩展资料《说文解字》原文以小篆书写,逐字解释字体来源.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说文解字》是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历代对于《说文解字》都有许多学者研究,清朝时研究最为兴盛。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说文句读》尤备推崇,四人也获尊称为“说文四大家”。
说文解字一共几个字
《说文解字》全书共**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
《说文解字》原文以小篆书写,逐字解释字体来源。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说文解字》是首部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原书作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后因年代久远而失传。宋太宗雍熙三年,宋太宗命徐铉、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说文解字》,分成上下共三十卷,奉敕雕版流布,后代研究《说文》多以此版为蓝本,如:清代的段玉裁注释本即用此版《说文》为底稿而加以注释。《说文解字》内容共十五卷,以小篆为研究对象,同时参照小篆以外的古文、籀文,其中一至十四卷为文字解说,十五卷为叙目,每卷都分上下两篇,实为三十卷。共收字头9353个,重文(古文、异体等)1163个,字头以小篆为准,兼有古文、籀文等异体。
说文解字是一部怎样的著作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种书”。《说文解字》原书作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北宋雍熙三年(986年)进行校勘并雕版流布,后代研究《说文》多以此版为蓝本。内容上共十五卷,前十四卷为文字解说,第十五卷为叙目;结构上按部首编排,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
《说文解字》作为中国最早的字典,为汉字建立了理论体系,开创了部首检字法的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是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历代对于《说文解字》都有许多学者研究,清朝时研究最为兴盛。段玉裁、朱骏声、桂馥、王筠的注解尤备推崇,四人也获尊称为“说文四大家”。
《说文解字》内容共十五卷,以小篆为研究对象,同时参照小篆以外的古文、籀文,其中一至十四卷为文字解说,十五卷为叙目,每卷都分上下两篇,实为三十卷。共收字头9353个,重文(古文、异体等)1163个,字头以小篆为准,兼有古文、籀文等异体。
如何评价《说文解字》这本书?
经典常谈的第一章,介绍了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说文解字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对古代文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
在阅读这一章节时,我深刻地体会到汉字的丰富和神奇之处。通过对古代文字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这是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
说文解字的创作,不仅丰富了汉字的内涵和用法,也为后世汉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正如书中所说,“说文解字以其博洽的知识,深刻的见解,准确的解释,为我们研究汉字的演变和特点,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珍贵的资料。”
在这个数字时代,汉字的地位和作用仍然不可替代,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的独特标志。阅读这一章节,不仅可以加深对汉字的理解和认识,更可以对中华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探究。
总之,这一章节让我更加珍视汉字的独特性和文化价值,也让我对中华文化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说文解字》为东汉著名经学家许慎所著,是我国第一部以分析汉字形体、训释字义、辨识声读为主要内容并且系统完备的字典。
这本著作无论是编写的体例还是其阐述的科学理论,都是后人研究文字学、文献学不可缺少的阶梯。
《说文解字》折射了中国古代悠久的历史文化,包括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
本文着重从古代神权与王权思想、古代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古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及中国古代的玉文化等四个方面略加考察。
?
一:《说文解字》简介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为东汉著名的古文经学家许慎。
《说文》是我国第一部以分析汉字形体、训释字义、辨识声读为主要内容且系统完备的字典。
从字体来看,这些字以小篆为主,许慎广泛地搜集了汉以前的古文字9353个,加上1163个异体字,共有10516个字。
他采用“六书”理论,通过分析这些汉字与其意义的关系,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个方面界定汉字的形体,其说解不凭主观臆断,都有一定理据,许多说解都能从古典文献中找到旁证。
如“毙”字,《说文·犬部》:“毙,顿仆也。毙,或从死。”
可见“毙”是“向前倒下”、“仆倒”的意思。《左传·成公二年》“射其右,毙于车中”。“毙于车中”就是扑倒在车中。
从排列顺序来看,许慎把上述古字分为540部,同一部内的汉字音义上往往有联系。这种按部首排列汉字的做法开创了后来字典、辞书编纂体例的先河。
《说文解字》的问世,是中国文字学历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无论是成书的体例,还是书中阐述的科学理论都对后人具有无与伦比的启发性、开创性,是后人研究文字学、文献学不可缺少的阶梯。
正如王宁先生所言:
“一千八百多年来,《说文解字》以一部书创出了个‘学’,人们称做‘说文学’或‘许学’。特别是清代以来,说文学大家辈出,巨著不绝,生发出《说文》体例学、汉字词形学、汉字形义学、汉字字用学和汉字文化学等分支,为汉字基础理论建设奠定了基础。”
下面我们重点探讨《说文解字》折射的中国古代文化。
?
二:《说文解字》折射的中国古代文化
汉字最初是图画文字,后来简化为象形字和指事字,在这些独体字的基础上,出现了会意字和形声字等合体字,它的表音性逐渐增强,好多形声字也是亦声文字。
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内部的组合规律,人们可以想象到先人们造字时的意图:
有的用简疏的线条勾勒轮廓,有的用指事符号标记需要强调的地方,有的用几个部件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有的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指出该字的意义类属,一部分标记字的读音。
许慎正是抓住汉字的这一特征说解,不仅从总体上研究汉字的演变规律,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汉字结构细致入微的观察,潜心探究汉字创作者的意图,说解汉字形体背后负载的文化内涵。
下面我们具体举例分析。
?
(一)统治阶级利用神权和王权思想对劳动人民进行精神统治
远古时候,人们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过着一种原始的采集和狩猎生活。
他们对于人类的产生、对日月星辰的形成、对风雨雷电的变化、对周围事物的演变都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他们对自然界往往存在一种恐惧心理,于是在他们头脑中便形成了自然神的观念。
这种敬神、畏神的思想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成了奴隶主和地主阶级统治人们的精神枷锁。
尤其是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利用劳动人民对天与神的敬畏,把自己看做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神的意志统治人民,不允许老百姓图谋反抗。
西方的“君权神授”与此相同。
许慎对汉字的诠释体现了这种思想,《说文·示部》:“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即天神是人与自然界的造物主。
在我国流传着女娲用泥土造人的故事。古人敬畏天神,同时极端迷信鬼神,主要体现在占卜和祭祀活动中。
古人用来占卜的物品,一是龟甲,一是蓍草,用龟甲占卜的叫“卜”。
《说文·龟部》:“龟,旧也。外骨内肉者也。从它。天地之性,广肩无雄,龟鳖之类,以它为雄。”
“龟”训为“旧”,因为“旧”有“久”的意思,即龟的寿命很长。
而蓍草,古人视之为神草。《说文解字》中跟占卜有关的字还有很多,如“兆、贞”等。
古人祭祀,可以用猪、牛、羊、玉器等实物。如《左传·曹刿论战》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牺牲”就是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除此之外,还有人祭,多是用战俘来供奉天神,《说文·示部》:“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
《礼记·月令》则训“祭”为“杀”。
除直接把人杀死取人头祭祀之外,殉葬也是人祭的一种形式,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穆公死后殉葬者多达177人,其中大多是奴隶。
据说秦始皇死的时候,所有修建地下陵墓的工匠和后宫没有生养过的嫔妃都做了他的陪葬。
古代掌管祭祀的人叫“巫”或“祝”。《说文·示部》:“祝,祭主赞词者,从示,从儿口。一曰从兑省;易曰兑为口,为巫。”
《说文》中说祭祀的词语还有许多,如《说文·玉部》:“灵,巫也,以玉事神。”
《说文·巫部》:“觋,能斋肃事神明也,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阶级社会里王权至上,君王拥有天下的一切东西,他的言语就是法律,他的行为就是典范。
从奴隶社会建立一直到秦汉,王权思想已经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了。大家认为听从王命就是天经地义的,因为君王是天帝的儿子,是上天派来主宰这个世界的。
从儒家学派的开创人孔子到儒家大师董仲舒一直延续到经学无双的许慎,无一例外。
《说文·王部》:“王,天下所归住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
“王”是由“三”和“|”构成的,其中三横分别代表着天、地、人。天神和鬼神历来为人们所敬畏,而人并排其中。这里“人”其实就是君王。
《说文·人部》:“人,田地之性最贵者也。”
可见,天、地、人的地位并非是平等的,人们把君王看做是三者中最为尊贵者。
?
(二)古代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
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的发展促成了私有制的产生,从而导致社会贫富分化,于是出现了奴隶主和奴隶两大阶层。
从殷商奴隶社会到许慎生活的东汉时代,历时一千六百多年。
社会虽然几经变化,但每个时代都有一大群人生活于社会的底层,他们的总名叫奴隶。
也许他们的称呼各个朝代有所不同,但他们在命运上却是相同的,他们没有人生自由,过着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
《说文》就给了我们这方面丰富的资料。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奴隶的来源。
《说文·民部》:“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萌”训为“氓”。古文的民字从女(即奴字),像被捆绑着牵引而去的样子。
当然,战俘并不限于参加战斗的人,还包括从战败国掠夺来的俘虏。
男俘,刚开始时往往被作为祭品或食品而被杀掉,后来被强迫着服劳役;女俘则成为奴婢,从事家务劳动,还要成为主人的发泄工具。
《说文》:“臣,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
“牵”,本用于牲畜,但为了防止战俘逃跑,于是用绳子把他们捆起来牵着回去。
“男为人臣,女为人妾”(《左传·僖公十七年》),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奴隶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原始社会后期用女人做欠债的抵押。
我们先来看《说文·女部》中几个关于女子奴隶的词语。
奴,奴婢。皆古之罪人。周礼曰: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女子入于舂槀。从女,从又。
女,妇人也,象形。
婢,女子卑者也。从婢,卑亦声。
从父系氏族公社开始,由于经济原因,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降低,在家庭里她们要听命于丈夫,变成丈夫的奴隶。
她们在家受制于父亲,婚后受制于丈夫。
陆宗达先生认为“开始以抵债的女人为奴,也是奴隶社会的发端”。他认为“女”就是古奴隶的“奴”字。
穷人因为还不起债务,就把自己的女儿作为抵押。
妇女沦为奴隶后,主要从事捣米、做饭、洗衣服一类的家务劳动。她们对主人的命令必须绝对服从。
《说文》女字训为妇,妇字训服,而妇字又训负。
《列女传》:“魏曲沃负者,魏大夫如耳之母也。”这里的“负”就是“妇”。
《说文·贝部》:“负,一曰受贷不偿。”这也说明了妇女沦为奴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身抵债。
妇女在身体上饱受折磨,在精神上也受到歧视。
《说文·女部》:“姅,妇人污也。姅,从女半声。”
《汉律》:“见姅便不得侍祠。”即要求妇女在例假期间不得参与祭祀。
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妇女只能唯命是从,稍有反抗,即被关押或惩处。
《说文·土部》:“埍,徒隶所居也。”
以上主要介绍了一些女子奴隶的情况,她们的不幸反映了整个奴隶阶层的命运。
当时奴隶们的生活是悲惨痛苦的。他们没有生命安全保障,动辄被征去打仗,替奴隶主卖命,随时都有被处死的可能,不管你是否有罪。
《说文》示部:“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奴隶主可以把奴隶作为祭品或殉葬品。
?
(三)古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几千年来广大人民用自己的双手、聪明才智构筑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社会发展的活化石,透过《说文解字》,我们可以想象到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历程。
1、古代农业的发展
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的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只能过着群居的生活,他们以采集植物的果实和捕鱼打猎为生。
《说文·木部》:“采,捋取也。从木,从爪。”
《说文·兽部》:“兽,牲也。象耳、头、足厹地之形。”古文兽下从厹,是捕捉禽兽的活动。
《说文·犬部》:“狩,火田也。”“獣,守备者。”
狩和獣交代了古人打猎的两种方式。狩是用火打猎,即用水焚烧山林,把它烧死或逼其跳崖摔死。獣是用网和陷阱捕捉动物。
后来,人们把捉来没有吃完的动物如牛、马、羊、猪等圈养起来,并在长期采集活动中找到了播种和培植农作物的方法。
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由采集狩猎为主到以农业生产为主。
《说文·草部》:“蓄,积也。”
原始农业对自己的依赖性很强,他们主要采用刀耕火种的办法。
《说文》:“焚,烧田也。”“畴,火种也。”即先用火把野草焚烧掉,然后耕种。
由于生产力落后,土地利用效率很差,于是就有“休田”和“田”之分。
《说文·走部》:“走亘,走亘田,易居也。”又“葘,反耕田也。”
“休田”是种过一年的田,第二年作牧地。“走亘田”是轮流耕种的田地,“葘田”是三年耕种一次的田地。
?
2.、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在古代农业发展的同时,手工业也有长足进步,主要体现在制陶业、冶炼业、酿酒业等行业的发展状况上。
《说文》中大量词语都可以说明这一点。
《说文·缶部》:“陶,瓦器也。从缶,包省声。古者昆吾作陶。”
《说文·缶部》记载了大量陶器,其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罃,备火,长颈缶也;缿,受钱器也,从缶后声;瓦,土器已烧之总名。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代陶器已被人广泛使用,大到房顶用的建筑材料,小到储钱用的器皿,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制陶业的飞速发展。
随着木炭的开采,冶金业有很大发展。
《说文·部》:“冶,销也。后引申为熔金。”《说文·金部》:“熔,冶器法也。”《仓颉篇》:“熔,炭炉,所以销铁也。”“炭,烧木馀也。”
古人把木材经过处理制成木炭,用来烧水或冶炼。
《说文·金部》:“银,白金也。”“铅,青金也。”“锡,银铅之用也。”(锡即青色之金,古称青铜)“铁,黑金也。”“铤,铜铁补也”。
由此可见,古人对金属的分类很细,他们已认识到了这些金属不同的性能及功用。
人们的使用工具已经由石器过渡到铜器及铁器,这种原材料的变化,表明当时生产与文化的快速发展。
从“铤”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已发现了这种矿藏,并认识到冶炼之后可用它制成坚挺的工具,因而命名为“铤”,再加上用来冶炼的木炭,这样古人就具备了冶金的能力。
我国的造纸技术,后人一般认为是东汉时的蔡伦发明的,晋代范晔的《后汉书》上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
其实,在《说文》中,已有关于纸的生产过程和生产工具的记载。
《说文·糸部》:“纸,絮一苫也。”《说文·竹部》:“箔,絮箦也。”《说文·水部》:“潎,于水中击絮也。”
古人最初是用乱絮造纸,其方法是先把它沤在水里,而漂而潎之,搅拌成纸浆。再用苫板漏去水分,将其摊匀摊平,晒干后就制成了纸。
《说文·竹部》:“箦,床栈也。”这个“箦”字是造纸用的器具。
我国古代的纺织工业发展很快,主要原料为丝和麻。
《说文》中的许多字记载了古人以麻纺织的过程。
《说文·林部》:“林,葩之总名也。林之为言微也。微纤为功,象形。”
《说文·麻部》:“麻,与林同。人所治,在屋下。从广,从林。”
林与麻是异体字,指细小而零碎的纤维。生产的时候,先把这些麻接起来,然后用手把它撮在一块,再把撮成的东西一个个续接起来,作为纺织用的长线。
《说文》中的“絘、缉、绩”三个字就记载了这一过程。“絘,绩所缉也”;“缉,绩也”;“绩,缉也。”
在纺织之前,还要将麻洗清,《说文·糸部》:“练,湅缯也。”古代湅麻,可用水洗涤,也可用灰搓去疵瑕。
古代的造酒业很发达,它孕育了绵远悠长的中国酒文化。
酒可以令人兴奋,忘却眼前的烦恼,可以诱发人的灵感,可以除病健身;酒也可以是祸水,甚至可以令人身败名裂、亡国丧身。
许慎似乎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说文解字》中以“酉”为偏旁的字高达66个,这些字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东汉以前人们在制酒、饮酒方面的一些特点。
《说文·酉部》:“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从水酉声,一曰造也,吉凶所造起也。古者狄酒醪,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
?
其实将罪过归之于酒,是冤枉了酒,酒非有情之物,其善恶源于人的善恶。
在先秦时期,饮酒已成了一种习俗、一种文化,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碰到祭祀或其他重大场合,都要饮酒。
《说文·酉部》共收了67个字,对造酒方法、酿造时间、酒味厚薄、酒的颜色、酒的清浊、饮酒习俗等做了简洁记载。
《说文·米部》:“糟,酒滓也。从米,曹声。”这个字都是酒曲字。
曲是用大麦大米等粮食制成,含有大量酵母和微生物的淀粉块状物。
在生产过程中加上酒曲,可使淀粉的糖化和酒化同时进行,直接把粮食变为酒。
曲决定了酒的质量与品种,它的发明可以说是酿造史上的里程碑。
(四)古代的玉文化
古人十分推崇玉,因为玉质地坚硬,色泽光亮,手感温润,古人将其人格化,在它身上寄寓了自己的感情,体现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说文·玉部》:“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
腮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畅扬,专以远闻,不挠不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枝,絜之方也。象三玉之连,其贯也。
大致是说,玉这种好的石头兼有五种美德:润泽又温和,是仁人的比方;玉的纹理,从外可知内,是义土的比方;它声音舒缓悠扬,传到很远的地方,是智化的比方;它宁肯折断,决不弯曲,是勇士的比方;它锋利但不会使人受伤,是廉洁之士的比方。
玉字的整个形体就像由三片玉组成,中间的竖是那穿玉的绳索。
《说文·玉部》共收了近一百三十个字,介绍了玉的种类、形状、成分、色泽及功用。
玉分类之细,也体现了古人对玉认识之深刻,体现了古人高超的治玉水平,寄寓了古人淳朴的审美情趣。
正因为如此,玉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祭祀、政权、朝聘、人际、服饰、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
比如:《说文·玉部》:“珑,祷旱班。龙文。”
珑是祭祀时为驱除旱灾向神明祈祷而使用的玉器。
《说文·玉器》:“瑁,诸侯执圭朝天子,天子执玉以冒之,似犁冠。”
《周礼》曰:“天子执瑁四寸。”这里的“瑁”,指诸侯朝见天子的信物。
《论文·玉部》:“瑱,以玉充耳也。”这里的“瑱”是一种饮品,用时暗示对眼前的是非装作没听见。
总而言之,先秦时玉制用品种类繁多,表明当时人们的石雕艺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同时,在先秦人们心目中,玉已经成了高尚美德的象征物,几乎玉不离身。
这种文化意识超过了酒文化,不同的是酒文化在现在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而玉文化已日渐衰微,我们只能从《说文》中窥见曾经辉煌的过去。
?
三:结束语
总体来看,《说文解字》作为我国语言文字史上的不朽巨著,在今天仍然是一部重要的具有经典性的语文工具书,具有巨大的使用价值。
同时它在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帮助后人了解中国历史方面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备注:本文为转载文章
《说文解字》讲了什么内容
《说文解字》讲了什么内容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由东汉着名经学家和文字学家许慎编着而成。《说文解字》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成书,即公元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即公元121年。据说这本书是许慎作为礼物进献给汉安帝的。
许慎根据汉字字形,创立了540个部首,将当时已经使用的9353字分别按这540个部首重新排列。这540个部首又根据字形之间的联系合并为14大类,《说文解字》的正文就按照这14大类分为14篇,再加上卷末的序言全书共15篇。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造字规律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即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在体例上,《说文解字》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就在后面列出。在做好这些之后就具体解释这个字的本意,之后再解释字形跟字义或者字音之间的关系。《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被后世的字典广泛沿用。
《说文解字》对我国汉字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贡献:
第一、第一次阐发了六书,为汉字建立了理论体系。
第二、第一次从汉字系统中归纳出540部首,并创立了按部首排列汉字的字典编纂法。
第三、保留下来的小篆是极为宝贵的文字资料,为后代学者研究和学习甲骨文、金文提供了便利。
《说文解字》诞生以后就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他们反复对其进行研究。在清朝时研究之风达到顶峰。这一时期,先后涌现出许多大家,最着名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说文句读》。由于这四人取得的成就最高,所以被后世学者尊称为“说文四大家”。
说文解字是什么意思
《说文解字》之名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说文”,一是“解字”。
“文”与“字”不是同一概念,许慎对此的解释是:仓颉开始造文字时,大概是按照万物的形状临摹,所以这种图画似的符号叫做“文”,这以后,那形与形,形与声结合的符号便叫“字”。“文”,就是描绘事物本来的形状,“字”的含义是说滋生,繁衍。
“字”是后起的,秦代以前,文字只称“文”或“书”,不叫“字”,“文”和“字”反映了汉字发展的两个阶段,即图画符号阶段和概念符号阶段,古文字学家称独体的字为“文”,称合体的字为“字”。
独体的“文”因为不能再分解,故说明之,即“说文”之义;合体的“字”由两三个不同的“文”构成,故剖解之,即“解字”之义,上述两层意思合在一起,可作《说文解字》之名的含义。
介绍: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说文解字》内容共十五卷,其中前十四卷为文字解说,字头以小篆书写。此书编著时首次对“六书”做出了具体的解释,逐字解释字体来源;第十五卷为叙目,记录汉字的产生、发展、功用、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以及作者创作的目的。《说文解字》是最早的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
说文解字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