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刚经十大名句,佛教名言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29 03:05:50 浏览1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金刚经最震撼四句名言是什么

01、《金刚经》最震撼的四句名言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金刚经》中的经典句子很多,最震撼的四句名言是:
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许多人可能经常听说这句话,但其中的深意未必理解。应无所住,就是说我们的内心不要住任何事、任何人,因为心中有挂碍,就会有烦恼和妄想。也不要去着相,不要认为我们所看到的就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心中有分别、有我在,就容易执着而被束缚。一切业障海,皆因妄想生,一切本为空,看破这世事的无常,就懂得活在当下这一念有多重要。
就像《心经》中所说的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世人虽有佛性,但却因这些贪着妄想而失去了真正的自在。而生其心,生什么心?清净心、慈悲心、平等心、解脱心,即佛心。修行就是在修心,身体也是假相,唯有内心如佛菩萨般清净、慈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脱。
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句话在影视剧中出现的频率还是比较高的,大多都被赋予上了唯美的气息。一切有为法,什么是有为法?在佛教看来,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任何事物因缘和合而生,无缘不聚、无缘不来,这就是有为法,即有所作为、造作,有生灭变化,要经历成住坏空的自然规律。与其相对应的便是无为法,指的是无生灭变化而寂然常住之物。生活在世俗娑婆世界中的我们当属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就是说这世上因缘和合而生的事物没有一个是长久永恒不变的,既短暂又无常,就像梦幻泡影般虚幻不实,如早晨的露水和划破天际的闪电那般短暂,人生也是如此呀,空幻无常。应作如是观,就是我们应该这样看。我们要看破这一点,证得空性,没有执念,才不会有太多的痛苦和遗憾。既然每个人都是世间的一个过客,就要好好经过,努力修行。
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意思就是说凡是我们用眼睛看得到的事物并不是真实的,都是虚妄的假相,都是因缘而生的诸法,就连我们的身体也是如此,故而佛门里说要借假修真。我们若执着于这些假相,认为谁就是谁,甚至说哪尊佛就是谁等等,都是一种执念和着相。但若我们能够远离这些妄想,不执着于事物的表象,而是观照好自己的念头,才是真正的洒脱自在,才是真正的见到如来。
如来是什么意思?《金刚经》也作了解释: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如来,即指如如不动的真如本心,远离一切妄想、分别,它是众生都具有的佛性。因此,见到如来,就是说看到自己本来清净的佛性,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四、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佛法就是在修心,在修正我们的念头。佛教里常说一念一轮回,就是说我们的一个念头就是一个轮回,因此要活在当下,活在当下这一念。过去的已然在尘埃里、在轮回里,再想也没有用,只会徒增烦恼,折磨自己让自己困苦不堪。因此,过去事、过去心,不可得。
过去的就过去了,不要再去想了。要多忏悔,然后踏实活在当下。现在事、现在心,随缘即可。在佛教看来,任何事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要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种好因,至于结果随顺因缘,不可强求。未来事、未来心,何须劳心?未来如何,不要担忧,该来的总会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要相信,善良努力的人终究不会被命运辜负。
佛法在生活,一呼一吸间都是禅。佛法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它就是朴素的生活法。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希望大家珍惜这殊胜的佛缘,努力精进,用佛法点燃智慧,远离愚痴、狭隘、无明和颠倒妄想,早日证得无上菩提佛果。南无阿弥陀佛。????????????

金钢经经典语句

金钢经经典语句如下:
相信对佛教有些了解的人,对《金刚经》并不陌生。《金刚经》全文五千多字,是大乘般若体系的核心经典,与《心经》一同是开启众生智慧的法宝。
《金刚经》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讲“无相”而不讲“空”。迷惑时,我们失去所有时间;开悟后,我们拥有全部世界。
《金刚经》为在愚痴颠倒中的众生指明了一条彻底的道路:不执着。只要对一切的现象不再执着,一切外界的对象就不会再对你构成不确定,甚至威胁,你也不会再有不安、担心、害怕、恐惧和焦虑。
如同《心经》中所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本篇文章,小编就该经中的6大名句,为大家阐释,若有解析不到位,大家多多指正。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众生往还六道,随业逐流,遗失了本心,反被六尘的妄想心所蒙蔽,生出种种虚妄之念,这种种心皆不是真实不变的心性,只是一时假名为心而已。这过去之心、现在之心、未来之心,无非皆由六尘缘影而生,念念相续,事过则灭,这种种无常虚妄之心,是不可得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一切有情众生都应该像这样生起清净心,不应该对眼识所见的种种色相生起迷恋、执着,也不应该执迷于声香味触法等尘境,应该心无所住,令清净自心显露。我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因这句“无住生心”而明心见性、开悟成佛。
这句话可以说是整部金刚经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偈语,突显了《金刚经》所要表达的“无相”思想。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因缘和合而生所产生的现象;就像梦境的非真,幻化的无实,水泡的易灭,影子的难存,又如早晨遇日而失的露珠,天空将雨时的闪电,瞬间即灭。有情世界皆为无常,人生百年,弹指即过,荣华富贵,更是过眼云烟。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只要众生不执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妄想分别去修持一切善法,那么即可悟得无上正等正觉。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许多人认为我们肉眼看到的就是实相,其实是执着了。佛陀所说的身相,指的是色身,色身是地火水风四大假合,是因缘生灭、虚妄不实的,并非真实永存之身。佛陀的真实法身,等如虚空,五所不在。
但是法身无相,凡眼是无法亲见,只有明了五蕴假合的幻相,才能见到佛陀不生不灭的法身。不仅佛身如此,凡是世间所有诸相,都是生灭迁流的相,虚妄不实的。若能了达世间虚妄的本质,就能见到佛陀的法身了。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如来所说的法,都是为了众生修行及开悟众生而假设的方便之法,不可以执取,般若的实相,是无法以语言诠释的。执着实有的菩提可得,也不可执着没有菩提正觉,落于有和空,都是错误的。这是什么缘故呢?
因为没有一定的法名为菩提,一切贤圣,也都是依寂灭的无为法而修,因证悟的深浅不同,才产生有三贤十圣等阶位的差别。

佛教名言

佛教名言有如下:
1、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金刚经》
南怀瑾:佛教化救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心里并没有说某一个众生是我度的,绝没有这个观念。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金刚经》
南怀瑾: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心胸里头还有你、我、他,甚至给了人家好处时,这个家伙应该卖卖我的交情才对!这是世间法的作风,佛法没有,给了就给了,要像“事如春梦了无痕”一样的忘掉它。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金刚经》
南怀瑾:是叫我们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对象的观念。譬如说要做一点功德,出一点钱,或者救济一个人,然后说救济了某一个人,那是住相布施。
4、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金刚经》
南怀瑾:佛是不可以形相来见的,拿形相来见佛,就错了。
5、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南怀瑾:凡是你有什么境界,都是假的;凡是你修得出来的,不修就没有了。若见诸相非相,你就见到佛了,见到佛的法身了。
6、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金刚经》
南怀瑾:你讲空也不对,不是佛法,执著有也不是佛法,非空非有也不对,即空即有也不是佛法。
7、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
南怀瑾: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后,像过了河的船,都要丢掉。何况一切不是法呢!
8、无有定法,如来可说。——《金刚经》
南怀瑾:佛法在哪里?不一定在佛经上啊!世间法皆是佛法……所以大家不要把学佛的精神和生活与现实人生分开。

智慧无烦恼,慈悲无敌人是哪个佛经

金刚经》,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是大乘佛教的无上至宝。它以无上的智慧,断除众生的一切烦恼和颠倒妄想。如今社会上流传的诸多版本中,以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版本最为流行。《金刚经》是寺院僧众和在家居士必修的重要经典之一。
  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因为受持《金刚经》,因悟透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证得空性、破迷开悟、解脱成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所以佛经是我们修行路上开悟的一大助缘。佛经是佛陀和高僧大德思想的汇集,能够帮我们开发智慧、清净自性。
  所以佛门三皈依里说: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金刚经》中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可以说字字精华、句句点睛,但是其核心,无非就是这三句话!
  一、所有相皆是虚妄。
  《金刚经》里有句非常著名的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说,世间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都不是真实的存在,都是假相,都是虚妄不实的,包括我们的身体也是如此。因为一切都是假相,都是空的,所以我们不要执着,要借假修真。
  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的时候曾经说过: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却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佛告诉世人,虽然众生人人皆具有佛性,但是众生缺乏智慧,贪着妄想,无法见到事物真实的样子。若执着于相,就无法见到自己的佛性,也就难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所有皆是无住。
  《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间上一切因缘和合而生的法,都如梦幻泡影般无常虚幻,这一点我们应该看破。既然一切终究是空,何须将其挂怀,何须将其住在心头。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内心不挂任何事情在心头,而生其心,生什么心?生清净心、欢喜心、慈悲心、平等心、菩提心,即佛心。就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说的: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里没有挂碍,就没有忧苦,远离一切颠倒妄想,常得清净、自在,得究竟解脱。
  三、所有皆是名相。
  名相,耳可闻者曰名,眼可见者曰相。我们一般都会认为我们眼睛里看到的、耳朵里听到的,就是实实在在的感知和现象,其实它们只是名相而已。就像我们的名字一样,只是一个代号而已,并不是这个人本身。所有皆是名义上的相,并不是事物的本来。因为事物本来也是虚妄不实的。
  虽然一切皆是名相,但是我们只有通过这些名相,才能看到真实的相。因此,我们学佛不要着名相,只有见到诸相非相,才能见到如来清净自性。
  《金刚经》的核心,无非就是这三句话,悟透福报无边。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万法不离其心,一切唯心造,就如《六祖坛经》里说的那样,“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做到不着相,心头不住任何事,便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我分别和烦恼,才得让内心得究竟的解脱、清净和大自在。

佛家经典语录(佛家经典名言50句)

佛家经典名言50句(出世境界)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金刚经》
南怀瑾:佛教化救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心里并没有说某一个众生是我度的,绝没有这个观念。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金刚经》
南怀瑾: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心胸里头还有你、我、他,甚至给了人家好处时,这个家伙应该卖卖我的交情才对!这是世间法的作风,佛法没有,给了就给了,要像“事如春梦了无痕”一样的忘掉它。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金刚经》
南怀瑾:是叫我们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对象的观念。譬如说要做一点功德,出一点钱,或者救济一个人,然后说救济了某一个人,那是住相布施。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金刚经》
南怀瑾:佛是不可以形相来见的,拿形相来见佛,就错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南怀瑾:凡是你有什么境界,都是假的;凡是你修得出来的,不修就没有了。若见诸相非相,你就见到佛了,见到佛的法身了。
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金刚经》
南怀瑾:你讲空也不对,不是佛法,执著有也不是佛法,非空非有也不对,即空即有也不是佛法。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
南怀瑾: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后,像过了河的船,都要丢掉。何况一切不是法呢!
无有定法,如来可说。——《金刚经》
南怀瑾:佛法在哪里?不一定在佛经上啊!世间法皆是佛法……所以大家不要把学佛的精神和生活与现实人生分开。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金刚经》
南怀瑾:如来所说法,你也不可抓住!你听了他老人家的话,认为这样就对,那你就上了你自己的当了……说得出来的,表达得出来的,已经不是它了。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
南怀瑾:这是佛法的精神,它不像其他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认一切的宗教,一切的大师,乃至到了华严境界,连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对了一点。
1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金刚经》
南怀瑾: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如果你有一个佛法的观念存在,你已经著相了,说得好听是著相了,不好听是著魔了。
1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
南怀瑾: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他说真正的修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1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金刚经》
南怀瑾:佛告诉你,这个世界一个一个灰尘,一粒一粒灰尘,一个分子一个分子,组合拢来,构成了一个物理世界。你把地球物理世界打烂了,分析了,本来就是空的,没有世界的存在。
1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金刚经》
南怀瑾:离开了一切的相就是佛,这是真正的佛。
1若心有住,则为非住。——《金刚经》
南怀瑾:若心有住,可以训练意识专一,比较能够宁静,但是认为这个有相的……所以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这是最好的观心法门。
1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金刚经》
南怀瑾:不要著相,哪一相都是停留不住的,都是非相……再进一步说,不但无我,也无人,也无众生。
1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金刚经》
南怀瑾:佛说法是真实的,不说假话,说的是老实话,实实在在,是什么样子就说什么样子。
1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金刚经》
南怀瑾:无实,没有个东西;无虚,但是不假的。所以形而上的道理,真正的佛法,不真不假,也就是金刚经的中心重点,这里已经全部点出来了。
1如来者,即诸法如义。——《金刚经》
南怀瑾:世间一切法,都是佛法,没有哪一点法不是佛法……随时随地的任何一颗灰尘,清净的地方,脏的地方,处处佛在现前,这就是如来。
20、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
南怀瑾:真正的佛法,并没有个固定的东西,你如果得到一个固定的东西就是错了。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东西,身体都没有了,连感觉都没有了,所以五蕴皆空,连光也没有,色相也没有,一切都不可得,这个时候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彻大悟。
2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金刚经》
南怀瑾:什么叫一切法?一切法皆空嘛!……这是一个观念问题,观念说有一个法就有了,观念说空就空了。
2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金刚经》
南怀瑾:空灵的,广大的,一切都不著的,一切都不住的。
2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金刚经》
南怀瑾:学佛的第一步,学到身见忘掉了……要真正内在身心皆亡,达到无我才对……但是有了一个人无我,还有一个法在喔!最后要法无我……到了法无我,叫做人法二无我,到达了就成佛。最后连空也空,空也不存在。
2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金刚经》
南怀瑾:这一切人的心啊,都不是心。他并没有说这一切人不是人心啊!众生的心还不只是人的心,包括狗啊、牛啊、蚂蚁啊、小昆虫这一切生命,都不是心……叫它是心。
2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经》
南怀瑾:一切都不是心,众生一切的心都在变化中,像时间一样,像物理世界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我们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候,已经变成过去了。
2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金刚经》
南怀瑾:千万不可以著相,你不要以有形的观念来看佛。
2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金刚经》
南怀瑾:经三藏十二部所说的也都是教育法。教育法只限于教育法,教育的目的是使你懂得那个东西,如果抓住老师的教育法当成学问就错了。
2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金刚经》
南怀瑾:八万四千法门,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参禅也好,修止观也好,甚至于说修旁门左道也好,以华严境界看来,都能成就。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有高下的。
2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
南怀瑾:我们之所以觉得有烦恼、有人我、有众生,是因人我分别而来;把我相、我见一空以后,平等性智出来,再看一切众生都是一律平等……但是要修一切的善,才能证得空。
30、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金刚经》
南怀瑾:世界上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众生需要佛来度的……如果有人因我度他而成了佛,这个佛就不是佛了,而是个非常普通的人,因为这个佛已经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人了。
3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
南怀瑾:所讲的是色、声都不能见道,也就是整个金刚经上所讲的不能著相。学佛法著相了,就不能见得法身。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四大原则,任何的著相,都不能见得法身,所以说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都错了。
3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金刚经》
南怀瑾:真正知道了一切法无我的时候,达到了无我的境界,自然达到了无生法忍的境界。(无生法忍:佛自己说,过去修忍辱波罗密的时候,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没有动过怨恨的心,只有慈悲的念,因此他没有觉得痛苦……这是定,这是无生法忍,这也是般若,也就是悟的境界。)
3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金刚经》
南怀瑾:譬如电灯、电风扇,把开关一打开,这个电来了,但是看不见电,只感觉到光,感觉有风,电来了没有?来过了,好像没有来,它又消散了。电去了没有?去了,好像没有去,再发动它又来了,它是不来也不去,不生也不死。
3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金刚经》
南怀瑾:理性上清楚了,才是不迷信。如果佛法的教理都没有弄清楚,情绪化跑来学佛参禅,全体是迷信!所以把知见搞清楚了,如是信,才是正信。如是解,正信以后,由这样去理解它,这才是理性的。学佛修道是理性的,不是情感的,不是盲目的迷信,是理性的如是信解。
3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金刚经》
南怀瑾:不要著相,尽管在说佛法,始终没有一点佛味,不像那些佛油子,而是很平凡,很平静;尽管在讲金刚经,没有一点金刚钻的味道,如如不动。什么是如如不动呢?不生法相,善护念,无所住。
3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南怀瑾:佛告诉我们,世间一切事都像作梦一样,是幻影。
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坛经》
解析:菩提比喻智慧,明镜比喻清净心。本来清净,又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3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六祖坛经》
解析:佛家主张,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众生佛性本自具足。
3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六祖坛经》
解析:禅家的真谛便是——自性本清净,只待明心见性。
40、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六祖坛经》
解析:其实说的是:不着相,不动心。
4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六祖坛经》
解析:不修证,非佛法。
4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六祖坛经》
解析:迷悟、凡圣,只在一念之间。
4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六祖坛经》
解析:若见世间过,即说明自己动了心、着了相,也失了慈悲之心。
4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六祖坛经》
解析:无念是不住念,无相是不住相,无住是随它去。如此,道便通流。三者是一。
4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六祖坛经》
解析:念念流动即是道,而不是一念不生。不拒迎,念即流动。
4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六祖坛经》
解析:禅定正义。
4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六祖坛经》
解析:意在言外,得意忘言。
4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经》
南怀瑾:色一个字,不单是代表五蕴,连外面宇宙万有形形色色都包在内。……这内外两种色,都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性空。现下虽是幻有,毕竟不可得的,所以即色即空,并不是色之外另有个空。
4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心经》
南怀瑾:诸法的本来面目就是空相,诸法的实相亦是空相,诸法未曾离开空相,故云是诸法空相……一切法的实相是空,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50、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经》
南怀瑾:世间法不空,与般若有挂碍,等于眼中有沙,认生死轮回为实有;出世间法不空,与般若亦有挂碍,等于肉中有刺,认化城为宝所;故有凡夫生死、二乘涅盘的颠倒梦想。

鸠摩罗什经典名句

鸠摩罗什经典名句如下:
1、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金刚经》
2、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是名知足。----《佛遗教经》
3、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著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佛遗教经》
4、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佛遗教经》
5、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佛遗教经》
6、我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
7、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金刚经》
8、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佛遗教经》
9、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佛遗教经》
10、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佛遗教经》
11、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为本。----《佛遗教经》
12、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佛遗教经》
鸠摩罗什的简介如下:
罗什父鸠摩罗炎出身天竺望族,后至龟兹,生罗什。罗什7岁随母出家,初学小乘,后到_宾、沙勒,遇到莎车国大乘名僧,改学大乘。博读大小乘经论,名闻西域诸国,在汉地也有传闻。前秦建元十八年(382)苻坚遣吕光攻伐焉耆,继灭龟兹,将罗什劫至凉州。
三年后姚苌杀苻坚,灭前秦,吕光割据凉州,罗什随吕光滞留凉州达十六、七年。后秦弘始三年(401)姚兴攻伐后凉,亲迎罗什入长安,以国师礼待,并在长安组织了规模宏大的译场,请罗什主持译经事业。之后十余年间,罗什悉心从事译经和说法。

佛经经典名句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造塔功德经》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第262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增一阿含经》卷50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楞严经》卷6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佛说八大人觉经>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杂阿含经卷二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楞严经》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阿弥陀经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楞严经》
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大宝积经第91卷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楞严经》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关于佛的一些经典名言?

1.皈依我佛.万虑皆空2.但无事於心.无心於事.则虚而灵.空而妙.慌乱什么.3见生危不救.生先亡.以生救生.生亦是亡4.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5.净土宏开、千秋伟业、若云有罪、罪不在梵宫、若云当罚、罚不及僧众6.心安处灵山.心中有佛.万物皆菩提.7.酒入愁肠愁更愁.罪过.罪过.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金刚经》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欲修无上菩提者。乃至出离三界苦。是人既发大悲心。先当瞻礼大士像。---《地藏菩萨本愿经》

文化:77句古代经典名句,你最喜欢哪一句

1、长夜安隐,多所饶益。——《法华经》 2、一切如来,身语意业,无不清净。——《药师经》 3、世尊,此日月轮,可令堕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药师经》 4、破无明壳,竭烦恼河,解脱一切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药师经》 5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药师经》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金刚经》 7、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 8、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 9、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金刚经》 10、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最喜欢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