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马识途文言文翻译,老马识途文言文翻译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29 02:23:33 浏览1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老马识途的原文和翻译

【成语名称】老马识途
【汉语拼音】lǎo mǎ shí tú
【成语解释】途,路,道路。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
【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含褒义
【成语出处】《韩非子·说林上》
【出处原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与老马,老蚁,今人不止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原文释义】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
  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 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释义 “途”路。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 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故事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 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 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 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 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 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 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 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 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 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 了回齐国的大路。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北伐孤竹,春往冬返,由于没有熟悉地理的向导带路,在回家的路上迷失道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于是就纵老马于军前,任其所至,随而从之,竟得道而归。在山中行军,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蚂蚁的土壤有一寸深一仞之处就有水。”就发掘蚁穴,找到了水源。凭借管仲和隰朋的圣明,到他们所不了解的事,也不把向老马和蚂蚁求教学习看作是羞耻的事,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原文:
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讨伐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才获胜返回,在回国的时候迷失了方向。管仲对齐桓公说:“老马有认路的特长,可以利用它。”就挑选了几匹老马放在队伍前面走,队伍跟在老马后面,最后找到了回国的道路。行到山中无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蚁壤高达一寸,下面一仞的地方就有水。把土挖开就回有水了。
文言文
  管仲、隰朋(1)从(2)于桓(huan)公而伐(3)孤竹(4),春往(5)冬反(6),迷途(7)失道(8)。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9)放(10)老马而随(11)之,遂(12)得(13)道。行(14)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15)山之阳(16),夏居山之阴(17),蚁壤一寸而仞有水(18)。”乃掘(19)地,遂得(20)水。以(21)管仲之圣(22)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23)师(24)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25)之智,不亦过(26)乎?
翻译
  管仲和大夫隰朋随齐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时已是冬天,最后迷了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终于找到了回去的路。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蚁穴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山地,终于得到了水。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聪明才智,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不知道用自己愚蠢的心去学习圣人的智慧,不也是过错吗?
注释
  (1)管仲、隰(xí)朋:两人都是辅佐齐桓公的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2)从:跟随。
  (3)伐:讨伐,攻打。
  (4)孤竹:指孤竹国,相传为神农氏的后裔,春秋时的古国,在今河北卢水(指的是滦(luán)河,此处的孤竹国在今河北省卢龙县城南滦河与青龙河交汇处东侧)。
  (5)往:出征。
  (6)反:通“返”,返回。
  (7)迷途:分辨不清方向,今指心神迷乱,辨不清是非。
  (8)失道:迷失归途。道:归途。
  (9)乃:于是。
  (10)放:放开,指解脱羁绊让马自己随便走。
  (11)随:跟随,跟着。随之,跟着它,跟着老马,之字是代词。
  (12)遂:终于。
  (13)得:找到。
  (14)行:走。
  (15)居:住,处于。
  (16)阳:山之南水之北。
  (17)阴:山之北水之南。
  (18)一寸而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19)掘:挖。
  (20)得:找到。
  (21)以:凭借。
  (22)圣:精明通达。
  (23)不难:不以.....为耻辱。难:耻辱,羞耻。
  (24)师:学习,请教,向……学习。师于老马:就是以老马为师,意动用法,学习,效仿。
  (25)圣人:有智慧的人。
  (26)过:过错。
启示
  《老马识途》出自《韩非子·说林上》,意思是指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老马识途》的启示:
  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经验的人求教学习,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不要把向人求教看作是羞耻的事,要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
  做事要动脑,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规律,不了解的事应向有经验的人学习
【出处原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与老马,老蚁,今人不止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原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译文:
春秋时代,有一次,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让老马发挥作用了。”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道路。
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 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果然挖到了水。
像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也知道要向老马和蚂蚁学习,但现在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却不愿向学习聪明人的知识,不也是错得很厉害吗?
扩展资料:
老马识途,途:路,道路。意为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成语出自《韩非子·说林上》: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迷路了,放出老马,部队跟随老马找到了出路。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到引导作用。
成语故事: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 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 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
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 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 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 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
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 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 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 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
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 了回齐国的大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非子·说林上

愚人之智文言文翻译?

1. 老马识途文言文翻译
原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隰朋之知,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文言文翻译
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北伐孤竹,春往冬返,由于没有熟悉地理的向导带路,在回家的路上迷失道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于是就纵老马于军前,任它怎么走,人们跟着它,竟然找到了归宿。在山中行军,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蚂蚁的土壤有一寸深一仞之处就有水。”就发掘蚁穴,找到了水源。
凭借管仲和隰朋的圣明,遇到他们所不了解的事,也不把向老马和蚂蚁求教学习看作是羞耻的事,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2. 急求文言文翻译
司马温公说,才与德全部具备,被称为圣火,才与德都没有,就是笨蛋。德高与才被成为君子,才高于德而成为小人。我认为德与才不能有所偏重,就像水一样,有德作为渠道,才才能起到灌溉农田的作用;像树木一样,有德在弯曲的部分支持,才才能用来做桨和屋梁。德就像水的源头,才就是水的波澜,德就像树木的根部,才就是枝和叶。有德没有才协助就跟笨蛋没什么区别。有才而无德就基本算是小人了。大家都不愿意说自己笨,所以自己说想做有才的人。大家都不愿与小人为伍,所以现在的人都愿意与有德的人交往,这太明显了。两个不能兼得,没有德当小人,还不如去当一个愚蠢的人。自己修养的方法,观察人的准则。以此为标准。我一生中没有什么才华,喜欢我的人开玩笑说是因为我的道德才和我交往,实际上虽然任务艰巨,我自己只是一个愚蠢的人。后面那一句不太会了。。。抱歉啦!
3. 愚溪诗序文言文翻译
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往东流入潇水。有人说,过去有个姓冉的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水叫做冉溪。还有人说,溪水可以用来染色,用它的功能命名为染溪。我因愚犯罪,被贬到潇水。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古代有愚公谷,如今我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没人能定下来,当地的居民还在争论不休,看来不能不改名了,所以把它定名为愚溪。 我在愚溪上面买了个小丘,叫做愚丘。从愚丘往东北走六十步,发现一处泉水,又买下来作为积蓄,称它为愚泉。愚泉共有六个泉眼,都在山下平地,泉水都是往上涌出的。泉水合流后弯弯曲曲向南流去,经过的地方就称作愚沟。于是运土堆石,堵住狭窄的泉水通道,筑成了愚池。愚池的东面是愚堂,南面是愚亭。池子中央是愚岛。美好的树木和奇异的岩石参差错落。这些都是山水中瑰丽的景色,因为我的缘故都用愚字玷污了它们。 水是聪明人所喜爱的。可现在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辱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水道很低,不能用来灌溉。又险峻湍急,有很多浅滩和石头,大船进不去;幽深浅狭,蛟龙又不屑于此,不能兴起云和雨,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正像我。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来称呼它,也是可以的。 宁武子“在国家动乱时就显得很愚蠢”,是聪明人故意装糊涂。颜子“从来不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像是很愚笨”,也是明智的人而故意表现得很愚笨。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愚笨。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时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所以再没有像我这么愚蠢的人了。因此,天下人谁也不能和我争这条溪水,我有给它命名的专利。 溪水虽然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可它却能够映照万物,清秀明澈,能发出金石般的响声,能使愚蠢的人喜笑颜开,对它眷恋爱慕不忍离去。我虽然不合世俗,也还能稍用文章来安慰自己,用文笔自由驱使万物,创造出一个称心满意的审美境界,世间万象没有什么能逃得出我的笔墨形容。我用愚笨的言辞歌唱愚溪,觉得茫茫然没什么悖于事理的,昏昏然似乎都是一样的归宿,超越天地尘世,融入玄虚静寂之中,而寂寞清静之中没有谁能了解我。于是作《八愚诗》,记在溪石上。

老马识途文言文

原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原文字词义注释
1.伐:讨伐
2.失道:迷失道路。 道:道路
3.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4.阳:南面,南
5.以:凭借
6.不难:不惜,不耻
7.圣人:有智慧的人
8.孤竹:指孤竹国,相传为神农氏的后裔,春秋时的古国,在今河北卢水 9.圣:精明通达
10.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11.管仲、隰(xi)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12.蚁囊一寸而仞有水:据说蚁封(蚁穴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处有水。
13.掘:挖。
14师:学习,请教,向……学习。
15.迷惑:心神迷乱,辨不清是非 。
16.随:跟随,跟着。随之,跟着它,跟着老马,之字是代词。
17.师于老马:就是以老马为师,意动用法,学习,效仿。
18.放:放开,指解脱羁绊让马自己随便走
19.行:走
20.居:居住
21.圣:精明通达
22.从:跟随
23.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
24.不难:不惜,不耻
25.管仲、隰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 公的大臣。
26.阴:山北水南
27.阳 :山南水北
28.以:凭借
29.过:过错
译文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就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于是找到了路。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封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就得到了水。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而不知道向圣人的智慧学习,不是很大的错误吗?
原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原文字词义注释
1.伐:讨伐
2.往:出征
3.反:通“返”返回
4.孤竹:指孤竹国,相传为神农氏的后裔,春秋时的古国,在今河北卢水
5.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6.迷惑:分辨不清方向,今指心神迷乱,辨不清是非
7.失道:迷失道路。 道:道路
8.放:放开,指解脱羁绊让马自己随便走
9.随:跟随,跟着。随之,跟着它,跟着老马,之字是代词。
10.遂:于是
11.得:找到
12.行:走
13.居:住,处于
14.以:凭借
15.阳:山之南水之北
16.阴:山之北水之南
17.蚁壤一寸而仞有水:据说蚁封(蚁穴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处有水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18.掘:挖
19.管仲、隰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20.圣:精明通达
21.不难:不以.....为难
22师:学习,请教,向……学习。 师于老马:就是以老马为师,意动用法,学习,效仿。 23.过:过错
译文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于是找到了路。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封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就得到了水。
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而不知道向有智慧的人的才智、知识学习,不是很大的错误吗?
故事寓意
文言文《老马识途》脍炙人口,文中故事正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现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引导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 他们不被现实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正值得我们学习,不是吗?
原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原文字词义注释
1.伐:讨伐
2.往:出征
3.反:通“返”返回
4.孤竹:指孤竹国,相传为神农氏的后裔,春秋时的古国,在今河北卢水
5.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6.迷惑:分辨不清方向,今指心神迷乱,辨不清是非
7.失道:迷失道路。 道:道路
8.放:放开,指解脱羁绊让马自己随便走
9.随:跟随,跟着。随之,跟着它,跟着老马,之字是代词。
10.遂:于是
11.得:找到
12.行:走
13.居:住,处于
14.以:凭借
15.阳:山之南水之北
16.阴:山之北水之南
17.蚁壤一寸而仞有水:据说蚁封(蚁穴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处有水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18.掘:挖
19.管仲、隰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20.圣:精明通达
21.不难:不以.....为难
22师:学习,请教,向……学习。 师于老马:就是以老马为师,意动用法,学习,效仿。 23.过:过错
译文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于是找到了路。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封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就得到了水。
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而不知道向有智慧的人的才智、知识学习,不是很大的错误吗?
故事寓意
文言文《老马识途》脍炙人口,文中故事正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现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引导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 他们不被现实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正值得我们学习,不是吗?
老马识途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
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 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释义 “途”路。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 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故事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 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 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 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 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 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 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 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 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 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 了回齐国的大路。
原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原文字词义注释
1.伐:讨伐
2.失道:迷失道路。 道:道路
3.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4.阳:南面,南
5.以:凭借
6.不难:不惜,不耻
7.圣人:有智慧的人
8.孤竹:指孤竹国,相传为神农氏的后裔,春秋时的古国,在今河北卢水 9.圣:精明通达
10.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11.管仲、隰(xi)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12.蚁囊一寸而仞有水:据说蚁封(蚁穴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处有水。
13.掘:挖。
14师:学习,请教,向……学习。
15.迷惑:心神迷乱,辨不清是非 。
16.随:跟随,跟着。随之,跟着它,跟着老马,之字是代词。
17.师于老马:就是以老马为师,意动用法,学习,效仿。
18.放:放开,指解脱羁绊让马自己随便走
19.行:走
20.居:居住
21.圣:精明通达
22.从:跟随
23.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
24.不难:不惜,不耻
25.管仲、隰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 公的大臣。
26.阴:山北水南
27.阳 :山南水北
28.以:凭借
29.过:过错
译文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就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于是找到了路。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封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就得到了水。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而不知道向圣人的智慧学习,不是很大的错误吗?
1、原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huan)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途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2、译文:
管仲和大夫隰朋随齐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时已是冬天,最后迷了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终于找到了回去的路。
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蚁穴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
于是挖掘山地,终于得到了水。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聪明才智,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不知道用自己愚蠢的心去学习圣人的智慧,不也是过错吗?
文章选自战国韩非子的《韩非子·说林上》,文中故事正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现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引导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 他们不被现实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正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先叙后议,叙述简洁得当,议论紧扣中心。结尾用反问句提示后人应学习前代圣贤的智慧,引人深思。
扩展资料:
一、词句注释
1、管仲、隰(xí)朋:两人都是辅佐齐桓公的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2、从:跟随。
3、伐:讨伐,攻打。
4、孤竹:指孤竹国,相传为神农氏的后裔,春秋时的古国,在今河北卢水(指的是滦(luán)河,此处的孤竹国在今河北省卢龙县城南滦河与青龙河交汇处东侧)。
5、往:出征。
6、反:通“返”,返回。
7、迷途:分辨不清方向,今指心神迷乱,辨不清是非。
8、失道:迷失归途。道:归途。
9、乃:于是。
10、放:放开,指解脱羁绊让马自己随便走。
11、随:跟随,跟着。随之,跟着它,跟着老马,之字是代词。
12、遂:终于。
13、得:找到。
14、行:走。
15、居:住,处于。
二、相关人物介绍
1、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
2、管仲(公元前719-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今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人,周穆王的后代。
3、隰朋(公元前?~前644年),春秋时齐国大夫。齐庄公曾孙。与管仲、鲍叔牙等辅佐齐桓公,齐国大治。曾率军会合秦军安定晋国的内乱,拥立晋惠公。管仲病重时荐他自代,与管仲同年死。
三、分析评论
文言文《老马识途》脍炙人口,文中故事正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现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引导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 他们不被现实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正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先叙后议,叙述简洁得当,议论紧扣中心。结尾用反问句提示后人应学习前代圣贤的智慧,引人深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老马识途

老马识途文言文翻译

老马识途文言文原文如下:
老马识途
韩非〔先秦〕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韩非子》
【译文】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我们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寻找道路。”就放开老马让它在前边行走,大家都跟随在后,最终找到了回去的路。
【注释】
伐:讨伐。孤竹:指孤竹国,春秋时期的小国之一,在今河北省一亏。往:出征。反:同“返”,返回。迷惑:无法弄清楚。失道:迷失道路。
【赏析】
《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韩非所著的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政治、军事、法律等方面的思想。
《韩非子·老马识途》是《韩非子》中的一篇章节,通过对老马识途的寓言,传达了韩非子关于治理和领导的思想观点。
这个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匹老马在草原上独自行走时,遇到了迷失方向的困难。老马看到一群年轻的野马,于是跟随它们一起行走。最终,老马发现这些年轻的野马其实也迷失了方向,无法找到回家的路。老马意识到,自己虽然老了,但由于它曾经在人类的马厩生活过,经历了各种路线,它能够识别出正确的回家路。最终,老马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带领着年轻的野马找到了回家的路。
通过这个寓言,韩非子想表达的是,在领导和治理之中,经验和智慧的重要性。他认为,年轻人虽然充满活力和冲劲,但缺乏经验和智慧,容易迷失方向。而老马则象征着有经验的领导者,他们可以依靠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引导团队或国家走向正确的道路。
这篇寓言强调了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能力,对于领导者来说,不仅需要拥有理论知识,还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以及具备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复杂的问题和挑战时,做出明智的决策,并带领团队或国家达成目标。
《韩非子·老马识途》这个寓言故事通过简洁的语言,生动地阐述了韩非子的治理思想,给予读者启示和反思。它强调了领导者的重要作用,既要有知识和理论基础,又要有丰富的经验和智慧,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引领前进。
【作者简介】
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1、译文:春秋时代,有一次,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让老马发挥作用了。”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道路。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 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果然挖到了水。像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也知道要向老马和蚂蚁学习,但现在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却不愿向学习聪明人的知识,不也是错得很厉害吗?
2、原文: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老马识途翻译: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终于找到了路。
走到山中,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封有一寸高,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最终得到了水。
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人带着愚蠢的心却不知道学习有智慧的人的才智,这不也是很大的错误吗?
译文: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
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管仲和隰朋)放开老马跟随着它,终于找到了路。
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地上蚁封有一寸高,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
于是挖掘地,最终得到了水。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人带着愚蠢的心却不知道学习有智慧的人的才智,这不也是很大的错误吗?
原文:
管仲、隰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寓意:
万物皆有灵性。世间万物皆平等,世间万象也均能给人以思想,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智慧。所以应该将其视为人类的良师益友,与其平等相处,敬畏、尊重、善待并珍惜它们。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由此告诫:有经验的人更熟悉情况,能够在某个方面发挥指引、引导作用,因此,做事情要多动脑,应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规律,对于不了解的事情应虚心向有经验的人学习求教,这样可以少走弯路。更进一步地说,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实现提升和超越。

老马识途 文言文 翻译如题 谢谢了

原文 齐桓公伐山戎,道孤竹国,前阻水,浅深不可测。夜黑迷失道,管仲曰:“老马善识途。”放老马于前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不难于师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译文 春秋时,管仲和隰朋有一次随齐桓公远征孤竹国,凯旋归国时,夜晚行军竟然迷路,不能前进。管仲说:“老马识途。”于是放开老战马,让它自由往前走,全军跟在它的后面,不久果然找到回齐国的大道。 在行经山区时,军中已没有多余的储水。隰朋说:“蚂蚁冬天时在山南筑窝,夏天在山北营巢,在蚁窝一寸远的地方向下挖掘,就可掘出水源。”命人掘地,果真涌出地泉。 以管仲的圣明、隰朋的智慧,尚且要以老马和蚂蚁为师,现在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老路用文言文

1. 老马识途文言文 1、原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huan)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途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2、译文:
管仲和大夫隰朋随齐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时已是冬天,最后迷了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终于找到了回去的路。

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蚁穴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
于是挖掘山地,终于得到了水。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聪明才智,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不知道用自己愚蠢的心去学习圣人的智慧,不也是过错吗?
文章选自战国韩非子的《韩非子·说林上》,文中故事正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现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引导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 他们不被现实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正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先叙后议,叙述简洁得当,议论紧扣中心。结尾用反问句提示后人应学习前代圣贤的智慧,引人深思。
扩展资料:
一、词句注释
1、管仲、隰(xí)朋:两人都是辅佐齐桓公的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2、从:跟随。
3、伐:讨伐,攻打。
4、孤竹:指孤竹国,相传为神农氏的后裔,春秋时的古国,在今河北卢水(指的是滦(luán)河,此处的孤竹国在今河北省卢龙县城南滦河与青龙河交汇处东侧)。
5、往:出征。
6、反:通“返”,返回。
7、迷途:分辨不清方向,今指心神迷乱,辨不清是非。
8、失道:迷失归途。道:归途。
9、乃:于是。
10、放:放开,指解脱羁绊让马自己随便走。
11、随:跟随,跟着。随之,跟着它,跟着老马,之字是代词。
12、遂:终于。
13、得:找到。
14、行:走。
15、居:住,处于。
二、相关人物介绍
1、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
2、管仲(公元前719-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今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人,周穆王的后代。
3、隰朋(公元前?~前644年),春秋时齐国大夫。齐庄公曾孙。与管仲、鲍叔牙等辅佐齐桓公,齐国大治。曾率军会合秦军安定晋国的内乱,拥立晋惠公。管仲病重时荐他自代,与管仲同年死。
三、分析评论
文言文《老马识途》脍炙人口,文中故事正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现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引导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 他们不被现实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正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先叙后议,叙述简洁得当,议论紧扣中心。结尾用反问句提示后人应学习前代圣贤的智慧,引人深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老马识途
2. 老马识途文言文翻译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③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注释:①管仲、隰(xǐ)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③不难:不惜,不耻。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 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 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 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 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 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 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 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 了回齐国的大路。
3. 老马识途文言文 原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原文字词义注释
1.伐:讨伐
2.失道:迷失道路。 道:道路
3.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4.阳:南面,南
5.以:凭借
6.不难:不惜,不耻
7.圣人:有智慧的人
8.孤竹:指孤竹国,相传为神农氏的后裔,春秋时的古国,在今河北卢水 9.圣:精明通达
10.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11.管仲、隰(xi)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12.蚁囊一寸而仞有水:据说蚁封(蚁穴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处有水。
13.掘:挖。
14师:学习,请教,向……学习。
15.迷惑:心神迷乱,辨不清是非 。
16.随:跟随,跟着。随之,跟着它,跟着老马,之字是代词。
17.师于老马:就是以老马为师,意动用法,学习,效仿。
18.放:放开,指解脱羁绊让马自己随便走
19.行:走
20.居:居住
21.圣:精明通达
22.从:跟随
23.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
24.不难:不惜,不耻
25.管仲、隰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 公的大臣。
26.阴:山北水南
27.阳 :山南水北
28.以:凭借
29.过:过错
译文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就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于是找到了路。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封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就得到了水。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而不知道向圣人的智慧学习,不是很大的错误吗?
4. 老马识途的文言文答案 要详细 原文: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春往而冬反( ) 2.迷惑失道( ) 3.遂得水( )
二,翻译
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译文: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去征伐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归途.管仲说:"老马的智慧能够利用."于是放开老马,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归途.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蚁窝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按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
一,1.通"返",返回 2.道路 3.找到
二,1.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2.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三,老马识途 有经验, 能带领新手工作
5. 求文言文《老马识途》译文 译文:
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北伐孤竹,春往冬返,由于没有熟悉地理的向导带路,在回家的路上迷失道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于是就纵老马于军前,任其所至,随而从之,竟得道而归。在山中行军,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蚂蚁的土壤有一寸深一仞之处就有水。”就发掘蚁穴,找到了水源。凭借管仲和隰朋的圣明,到他们所不了解的事,也不把向老马和蚂蚁求教学习看作是羞耻的事,现在的人现在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启发:
老马识途」的意思是老马年纪虽然老大。但它能找著出路,用来比喻很有
经验的人。这一篇夜章是在勉励我们多和日常生活接触,并且不要忽略这个宝贵
经 验。在你眼中或许认为”经验〃它是很渺小、不起眼,但是以后的日了还长
得很 呢!像管仲和隰朋都能注意平常生活中的一事一物,才能解决迷路和缺水
的问题 啊!假设管仲和隰朋没有日常生活的经验,那麽齐恒公以及大军不是要
坐困「他方」呢!
因此,这「经验」是需要累积的,而且加以应用在生活上。举来说:像电视
常播的「马盖先」,是大家很熟悉的,每当马盖先遭遇因难时,都运用他从课本
上所得知的知识,以及他的经验来解决因难,这就是一个例子。「老马识途」一
文给我的启示,我只有二句话可说:「平常的经验,要加以应用」。说来说去,
用说得很容易,用做的却很不易,说到这,该结束了,喔!且慢我还有一句话要
说,经验是靠你(你)自己去累积的!
6. 翻译古文~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
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
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因问。
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
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是公子泣。
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于是公子请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遂与公子俱。
公子过谢侯生。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
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公子遂行。
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
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
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平原君负韊矢为公子先引。赵王再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
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而公子独与客留赵。
译文:我对待侯先生算是够周到的了,天下无人不晓,如今我将要死难可是侯先生竟没有一言半语来送我,我难道对待他有闪失吗?”于是又赶着车子返回来,想问问侯先生。侯先生一见公子便笑着说:“我本来就知道公子会回来的。”
又接着说:“公子好客爱士,闻名天下。如今有了危难,想要去到秦的军队(同他作战)就像把肉扔给饥饿的老虎,有什么作用呢?如果这样的话,还用我们这些宾客干什么呢?公子待我情深意厚,公子前往可是我不送行,因此知道公子恼恨我会返回来的。”
公子连着两次向侯先生拜礼,进而问对策。侯先生就让旁人离开,同公子秘密交谈,说:“我听说晋鄙的兵符经常放在魏王的卧室内,在妻妾中如姬最受宠爱,她出入魏王的卧室很随便,只要尽力是能偷出兵符来的。
我还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死,如姬报仇雪恨的心志积蓄了三年之久,从魏王以下的群臣左右都想为如姬报仇,但没能如愿。为此,如姬曾对公子哭诉,公子派门客斩了那个仇人的头,恭敬地献给如姬。
如姬要为公子效命而死,是在所不辞的,只是没有行动的机会罢了。公子果真一开口请求如姬帮忙,如姬必定答应,那么就能得到虎符而夺了晋鄙的军权,北边可救赵国,西边能抵御秦国,这是春秋五霸的功业啊。”
公子听从了侯嬴的计策,请求如姬帮忙。如姬果然盗出晋鄙的兵符交给了公子。
公子拿到了兵符准备上路,侯先生说:“将帅在外作战时,有机断处置的权力,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以有利于国家。公子到那里即使两符相合,验明无误,可是晋鄙仍不交给公子兵权反而再请示魏王,那么事情就危险了。
我的朋友屠夫朱亥可以跟您一起前往,这个人是个大力士。如果晋鄙听从,那是再好不过了;如果他不听从,可以让朱亥击杀他。”
公子听了这些话后,便哭了。侯先生见状便问道:“公子害怕死呀?为什么哭呢?”公子回答说:“晋鄙是魏国勇猛强悍、富有经验的老将,我去他那里恐怕他不会听从命令,必定要杀死他,因此我难过地哭了,哪里是怕死呢?”于是公子去请求朱亥一同前往。
朱亥笑着说:“我只是个市场上击刀杀生的屠夫,可是公子竟多次登门问候我,我之所以不回拜答谢您,是因为我认为小礼小节没什么用处。如今公子有了急难,这就是我为公子杀身效命的时候了。”
就与公子一起上路了。公子去向侯先生辞行。
侯先生说:“我本应随您一起去,可是老了心有余力不足不能成行。请允许我计算您行程的日期,您到达晋鄙军部的那一天,我面向北刎颈而死,来表达我为公子送行的一片忠心。”
公子于是上路出发。 到了邺城,公子拿出兵符假传魏王命令代替晋鄙担任将领。
晋鄙合了兵符,验证无误,但还是怀疑这件事,就举着手盯着公子说:“如今我统帅着十万之众的大军,驻扎在边境上,这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任,今天你只身一人来代替我,这是怎么回事呢?”正要拒绝接受命令。这时朱亥取出藏在衣袖里的四十斤铁椎,一椎击死了晋鄙,。
7. 张嶷 文言文翻译 翻译:张嶷字伯岐,巴郡南充国(今四川南充)人。
二十岁时担任县里的功曹(官职名)。蜀先主刘备平定蜀地的时候,有山贼攻打县城,县令弃家逃亡,张嶷冒着刀枪,背起县令的夫人,县令夫人幸免于难。
张嶷因此出名,州郡征聘他为从事(官职名)。当时郡里的龚禄、姚伷都官至二千石(太守),在当时很有名气,都和张嶷关系很好。
建兴(蜀后主年号)五年,丞相诸葛亮驻扎在北方的汉中,广汉、绵竹一带的山贼张慕等偷袭军资,抢掠官民,张嶷以都尉的身份带兵讨伐。张嶷考虑到他们容易分散,难以通过作战捉拿住,于是假装与他们讲和,约定时间设置酒宴。
喝到酣处,张嶷亲自带领身边将士,趁机斩下了张慕等人五十多个首级,山贼的首领们都被消灭了。搜寻剩下的山贼,十天就平定了。
后来张嶷得病很重,家境一直贫困,广汉太守是蜀郡的何祗,有通达仁厚的名声,张嶷从前和他不熟,于是自己驾车拜会何祗,投靠他来治疾。何祗拿出全部财产为他医疗,几年后才痊愈。
张嶷所结交的都是这样的信义之人。蜀国任命他为牙门将(官职名),归马忠管辖,讨伐背叛蜀国的在北方的羌人(少数民族),平定南方四个郡的蛮夷(也是少数民族),都有谋划、战胜的功劳。
建兴十四年,武都(今甘肃省武都县一带)的氐王(氐人的首领)苻健请求投降,蜀国派将军张尉去迎接,但是超过了约定的时间还没有回来,大将军蒋琬非常担忧。张嶷安慰他说:“苻健请求依附我们是很真诚的,不会有变故,向来听说苻健的弟弟很狡猾,况且夷狄之人不能接受同样的功劳,可能会背叛(苻健),因此拖延了归期。”
过了几天,消息送到,苻健的弟弟果然率领四百户人投奔魏过去了,只有苻健来投降。起初,越巂郡(今四川西昌)自从丞相诸葛亮讨平高定(人名)之后,叟族与其他夷人多次叛乱,杀害了太守龚禄、焦璜,这之后太守都不敢来郡上任,只住在安定〔安上〕县,离郡八百多里,越巂郡也徒有虚名而已。
当时蜀国君臣讨论打算恢复旧郡,任命张嶷为越巂太守,张嶷带领部下到郡治(相当于省会),用恩惠引诱当地夷人,当地人都顺服了,很多都来投降依附张嶷。北部边境的捉马族人最骁勇,不肯受管辖,张嶷于是前去征讨,活捉了他们的首领魏狼,又诫谕并放回了他,让他招集其余的部落共同归顺。
张嶷上奏封魏狼为邑侯,辖内有部落三千多户。其余的部落听说后,慢慢的都归顺了,张嶷以这个功老被封为关内侯。
苏祁县(今四川苏示县)的首领冬逢、弟弟隗渠等人,投降后又反叛。张嶷处死了冬逢。
冬逢的妻子,是旄牛族首领的女儿,张嶷用计谋宽赦了他。而隗渠逃到了西部边境。
隗渠勇猛彪悍,各部落都很畏惧他,他派了两个亲信假装向张嶷投降,其实是探听消息。张嶷发觉了,许诺给他们重赏,命他们被判隗渠,两人于是合谋杀掉了隗渠。
隗渠死后,各部落就都安定了。斯都耆部落的首领李求承,从前亲手杀死了龚禄,张嶷悬赏捕获了他,列清他的罪状并处死了他。
起始张嶷因为郡治的房屋毁坏,另外修建了一个小城堡。他在任三年后,搬回到从前的郡治,修缮城郭,少数民族的男女都为他效力。
定莋(今四川省汉源县)、台登、卑水(今四川美姑县)三县离郡治三百多里,从前出产盐铁和漆,而一直被当地的部落占据。张嶷率领部下夺了下来,设置官吏管理那里。
张嶷初到定莋时,定莋的首领豪狼岑,是盘木王的舅舅,被当地蛮夷所信任,为张嶷的侵占感到气愤,不来拜见他。张嶷派几十个壮士前去捉拿他,鞭杀了他,把他的尸体送回部落,给了丰厚的赏赐,并宣告了豪狼岑的罪状,张嶷又说:“你们不要妄自反抗,反抗就要被消灭!”部落的首领们都反绑双手来谢罪。
张嶷杀牛设宴,重申了他对当地部落的恩信,于是获得了当地的盐铁,用具从此非常富裕。汉嘉郡(今四川成都地区)一带的旄牛夷部落四千多户,他们的首领狼路,打算为姑父冬逢报仇,派叔父狼离带领冬逢的部下和张嶷相对峙。
张嶷派亲信带着酒肉犒劳他们,又令狼离迎接冬逢的妻子(即狼离的姐姐)转告了张嶷的意思。狼离接受赏赐以后,去见姐姐,姊弟两人很高兴,率领所有部下去拜见张嶷,张嶷厚赏了他们,让他们回去了。
旄牛部落从此不再作乱了。越巂郡有条老路,经过旄牛地区直到成都,既平坦又近;自从旄牛部落断绝了道路,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去成都要经过安上(今四川屏山),既危险有远。
张嶷派人带着钱物赏赐给狼路,又让狼路的姑姑劝说他,狼路于是带着兄弟妻子儿女全都来拜见张嶷,张嶷和他结盟为誓,开通了旧道,千里内都肃清了,恢复了从前的驿站。他上奏封狼路为旄牛?句毗王,派使者送狼路去朝见蜀后主。
蜀后主于是加封张嶷为怃戎将军,依然兼任越巂太守。张嶷第一次拜见大将军费祎,见他任性、泛爱,对待新依附的人太优厚,张嶷于是写信告戒他说:“从前岑彭带兵打仗,来歙握有重权,都被刺客杀害,如今将军您位尊权重,应该借鉴旧事,稍加警惕。”
费祎后来果然被从魏过投降的郭修刺杀。吴国的太傅诸葛恪因为刚刚打败了魏军,大举进军图谋魏国。
侍中(官职名)诸葛瞻,是丞相诸葛亮的儿子,是诸葛恪的堂弟,张嶷写信。
8. 黄在古文里怎么说 黄 huáng
〈形〉
(1) (象形。金文象蝗虫形。当是“蝗”的本字。本义:蝗虫)
(2) 黄色 [yellow;sallow]
黄,地之色也。——《说文》
黄为土色,位在中央。——《论衡·騐符》
黄中之色也。——《左传·昭公十二年》
黄者中也。——《礼记·郊特牲》
天玄而地黄,解得黄矢。——《易·坤》
绿衣黄里。——《诗·邶风·绿衣》
绿衣黄裳。
千里黄云白日曛。——唐· 高适《别董大》
地履其黄。——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得张黄盖。——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3) 又如:黄烘烘(形容金黄色);黄干干(形容很黄);黄骝(黄红色的骏马);黄盖(帝王车上所用的黄色车盖)
(4) 枯黄 [withered and yellow]。如:黄落(指草木的枯黄凋零);枯黄(凋零的草木);黄芦(枯草的芦苇);黄芜(枯草);黄落(草木枯萎凋零);黄萎(枯黄衰萎);黄桑(叶子发黄的桑树)
(5) 美好 [fine]。如:黄黄(形容美好);黄茂(丰美的谷物)
词性变化
◎ 黄 huáng
〈动〉
(1) 垮掉,坏了事 [fall through]
薛蟠听了这话,又怕闹黄了 宝蟾之事,忙又赶来骂 秋菱。——《红楼梦》
(2) 成熟 [ripen]。如:黄陇(庄稼成熟后的田垄);黄稼(成熟的稻麦)
◎ 黄 huáng
〈名〉
(1) 黄赤色的马 [yellow horse]
有骄有皇,有骊有黄。——《诗·鲁颂·駉》
路车乘黄。——《诗·秦风·渭阳》
(2) 金印 [golden seal]
怀银黄,垂三组。——《汉书·酷吏传·杨仆》
佩紫怀黄。——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3) 黄颜色的染料或颜料 [yellow dye]。如:酸性黄;碱性黄;直接黄
(4) 黄河的简称 [Yellow River]。如: 治黄;黄泛区
(5) 黄帝的略称 [Huangdi,the Yellow Emperor]。如:黄老(“黄帝”与“老子”的合称);黄炎(“黄帝”与“炎帝”的合称);黄唐(指“黄帝”和“唐尧”);黄神(指“黄帝”)
(6) 指色情的书刊、电影、录像等 [ *** ; *** ography]。如:扫黄
(7) 古国名 [Huang state],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
(8) 指酒 [wine]。如:黄公(卖酒之家);黄流(指美酒);黄封(泛指美酒);黄汤(酒的别名);黄娇(酒的代称)
(9) 指幼儿 [infant]。如:黄口孺子(年幼无知的孩子);黄口(指幼儿);黄吻(同黄口);黄颔(即黄口。指幼儿)
(10) 指老人 [old man]。如:黄者(指老人);黄耄(指老人);黄发(指老人);黄眉(黄色的眉毛,指老人)
(11) 粪便 [excrement and urine]
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灵枢经》
(12) 牛黄 [bezoar]
牛有黄在胆。——宋· 苏轼《格物粗谈》
(13) 黄犬 [yellow hound]
左牵黄,右擎苍。——宋·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4) 热病 [fever]
古父老言五十年前,多患热黄。——唐· 李肇《唐国史补》
(15) 烟叶 [tobacco leaf;leaf tobacco]
茶黄互市,为制夷之要。——清· 魏源《默觚下》

马识途的文言文全文翻译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去征伐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返回,迷了路 找不到归途.管仲说:"老马的智慧能够利用."于是放开老马,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归途.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蚁窝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按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
1.①.通"返",返回 ②.挖
2,.①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②.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3,老马识途 有经验, 能带领新手工作
4,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有的个性,人能善于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老马识途的原文和翻译

文言文
  管仲、隰朋(1)从(2)于桓(huan)公而伐(3)孤竹(4),春往(5)冬反(6),迷途(7)失道(8)。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9)放(10)老马而随(11)之,遂(12)得(13)道。行(14)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15)山之阳(16),夏居山之阴(17),蚁壤一寸而仞有水(18)。”乃掘(19)地,遂得(20)水。以(21)管仲之圣(22)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23)师(24)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25)之智,不亦过(26)乎?
翻译
  管仲和大夫隰朋随齐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时已是冬天,最后迷了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终于找到了回去的路。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蚁穴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山地,终于得到了水。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聪明才智,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不知道用自己愚蠢的心去学习圣人的智慧,不也是过错吗?
注释
  (1)管仲、隰(xí)朋:两人都是辅佐齐桓公的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2)从:跟随。
  (3)伐:讨伐,攻打。
  (4)孤竹:指孤竹国,相传为神农氏的后裔,春秋时的古国,在今河北卢水(指的是滦(luán)河,此处的孤竹国在今河北省卢龙县城南滦河与青龙河交汇处东侧)。
  (5)往:出征。
  (6)反:通“返”,返回。
  (7)迷途:分辨不清方向,今指心神迷乱,辨不清是非。
  (8)失道:迷失归途。道:归途。
  (9)乃:于是。
  (10)放:放开,指解脱羁绊让马自己随便走。
  (11)随:跟随,跟着。随之,跟着它,跟着老马,之字是代词。
  (12)遂:终于。
  (13)得:找到。
  (14)行:走。
  (15)居:住,处于。
  (16)阳:山之南水之北。
  (17)阴:山之北水之南。
  (18)一寸而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19)掘:挖。
  (20)得:找到。
  (21)以:凭借。
  (22)圣:精明通达。
  (23)不难:不以.....为耻辱。难:耻辱,羞耻。
  (24)师:学习,请教,向……学习。师于老马:就是以老马为师,意动用法,学习,效仿。
  (25)圣人:有智慧的人。
  (26)过:过错。
启示
  《老马识途》出自《韩非子·说林上》,意思是指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老马识途》的启示:
  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经验的人求教学习,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不要把向人求教看作是羞耻的事,要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
  做事要动脑,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规律,不了解的事应向有经验的人学习
原文:
管仲、隰朋①
于桓公
伐孤竹②
春往冬反
迷惑失道
管仲曰:"



"乃放




行山

隰朋曰:"蚁冬居山

夏居山

蚁壤



"乃掘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讨伐孤竹



才获胜返
候迷失

管仲
齐桓公说:

认路

利用
挑选
几匹
马放
队伍前面走
队伍跟



道路



隰朋说:蚂蚁冬


南面



北面
蚁壤高达




土挖

老马识途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老马识途,意思是指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出自《韩非子·说林上》。接下来分享老马识途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老马识途》原文及翻译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译文:
春秋时代,有一次,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让老马发挥作用了。”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道路。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
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果然挖到了水。
像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也知道要向老马和蚂蚁学习,但现在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却不愿向学习聪明人的知识,不也是错得很厉害吗?
注释 管仲、隰(xí)朋:两人都是辅佐齐桓公的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从:跟随。
伐:讨伐,攻打。
孤竹:指孤竹国,相传为神农氏的后裔,春秋时的古国,在今河北卢水(指的是滦(luán)河,此处的孤竹国在今河北省卢龙县城南滦河与青龙河交汇处东侧)。
往:出征。
反:通“返”,返回。
迷途:分辨不清方向,今指心神迷乱,辨不清是非。
失道:迷失归途。道:归途。
放:放开,指解脱羁绊让马自己随便走。
随:跟随,跟着。随之,跟着它,跟着老马,之字是代词。
阳:山之南水之北。
阴:山之北水之南。
一寸而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