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鼓作气出自哪个时期,一鼓作气是春秋还是战国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28 22:38:57 浏览2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一鼓作气是哪个朝代发生的事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长勺之战,发生于周庄王十三年,齐桓公二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处于东周春秋时期

一鼓作气是哪个时期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的。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春秋时期
一鼓作气
yī gǔ zuò qì
[释义]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正音] 一;不能读作“yì”。
[辨形] 作;不能写作“做”。
[近义] 一气呵成 趁热打铁
[反义] 一败如水 一败涂地 偃旗息鼓
[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紧缩式。
[辨析] ~和“一气呵成”;都有“一口气把事情做好”的意思;有时可以通用。但~偏重在鼓足干劲;趁热打铁;多用来形容战斗时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勇往直前;“一气呵成”偏重在安排紧凑;迅速完成;多用来形容写文章或做事过程中不间断、不放松;一口气把它写完或做完。
[例句] 我们要~在三天之内把运动会的准备工作做完。
[英译] get sth。 done in one vigorous effort
[成语故事]
  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并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曹刿阻止道:“等一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曹刿说:“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敌军勇气消失,我们则一鼓作气,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 ”。(“辙乱”,轮迹混乱;“旗靡”,旗帜倒掩,说明仓皇逃窜。)
  补充说明:“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和“辙乱旗靡”,出处即《左传》所载“曹刿论战”的故事。做任何事情,趁一开始情绪高涨、干劲旺盛时全力以赴,这叫“一鼓作气”。一鼓作气,把进攻的目标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干不好,原有的勇气和力量逐渐衰退而尽,就叫“再衰三竭”。出处《左传·庄公十年》

一鼓作气是春秋还是战国

春秋时期。根据查询百度文库得知,“一鼓作气”出自先秦左丘明的《曹刿论战》。该文章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炼,表意说理,通达晓畅。行文中散句、排比、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先秦左丘明是春秋末期史学家和文学家。

一鼓作气出自什么时期

“一鼓作气”出自春秋时期之《左传·庄公十年》,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原意是作战擂响第一声战鼓时,士气最为高涨,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原文:
公与之(曹刿)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倒下),故逐之。”
寓意: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一鼓作气、把握机会。正所谓“气可鼓,不可泄”,只有一鼓作气,保持高度的热情,并学会借力、借势,才能将事情做好。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地掌握要点。其次,在做事情时,策略永远比蛮拼重要,好的时机也必不可少,并且应该注意观察。

一鼓作气出自什么时期

出自公元前684年.也是我国的春秋时代.
原出处为《曹刿论战》中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出自春秋时期之《左传.庄公十年》。
一鼓作气的意思是: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勇气。作,振作。后泛指做事要趁鼓起劲头的时候一口气干完。
一鼓作气 yī gǔ zuò qì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後比喻做事时要趁著初起时的勇气去做才容易成功。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节选: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本文以曹刿为主、鲁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采取的战略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本文对战争原因和战前双方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过程也只是用“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十二字做了交代,但对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详尽。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一鼓作气是什么时期?

出自春秋时期之《左传.庄公十年》。
一鼓作气的意思是: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勇气。
拼音:yī gǔ zuò qì。
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後比喻做事时要趁著初起时的勇气去做才容易成功。
近义词:
一气呵成[ yī qì hē chéng ]
1、【解释】:一口气做成。形容文章结构紧凑,文气连贯。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
2、 【出自】:明·胡应麟《诗薮·近体中》:“若‘风急天高’,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

成语“一鼓作气”“扑朔迷离”“黔驴技穷”分别出自于《曹刿论战》《口技》《黔之驴》,是否正确?

【错误】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
“一鼓作气”出自《左传·庄公十年》中的《曹刿论战》,描述的是春秋时期发生在齐国和鲁国之间的战争,与之相关的主人公是曹刿。
“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出自《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而《口技》是清代文学家林嗣环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写得是一场精彩绝伦的口技表演,表演者用不同的声响表现了生活中的各种场景,生动的表现了口技的精湛魅力。
“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再无办法了。出自柳宗元的《黔之驴》,这是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他因参加这一进步改革而被贬作永州司马时写的《三戒》中的一篇。
故表述错误。

一鼓作气是春秋还是战国

春秋时期。根据查询百度百科得知,一鼓作气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原意是作战擂响第一声战鼓时,士气最为高涨,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春秋时代,群雄争霸,战争不断。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强大的齐国出兵攻打弱小的鲁国。鲁庄公亲自带领军队前往长勺应战。到了长勺,双方摆开阵势,准备大战一场。由此得知一鼓作气是春秋时期。

一鼓作气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

一鼓作气是春秋时期的。
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古代作战击鼓进军,擂第一通鼓时士气最盛。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会衰弱,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竭尽了。
解释:多喻趁锐气旺盛之时一举成事或鼓足干劲,一往直前。意思是作战是靠士兵的勇气的。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原指作战时擂第一通鼓,勇气振作起来了。比喻在劲头正盛时,一下子完成。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一往直前。
启示:“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和“辙乱旗靡”,出处即《左传》所载“曹刿论战”的故事。做任何事情,趁一开始情绪高涨、干劲旺盛时全力以赴,这叫“一鼓作气”。一鼓作气,把进攻的目标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干不好,原有的勇气和力量逐渐衰退而尽,就叫“再衰三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