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硝化和反硝化原理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1-28 19:35:21 浏览2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

1、硝化细菌 ( Nitrifying bacteria ) 是一类好氧性细菌,包括亚硝酸菌和硝酸菌。生活在有氧的水中或砂层中,在氮循环水质净化过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2、硝化细菌制剂是一种用于控制养殖池水自生氨浓度的处理剂,不仅使用相当方便,而且能发挥立竿见影的效果,故越来越受鱼友的欢迎。使用时可直接将该剂散布于池中,不久即能发挥除氨的功效。
3、市售硝化细菌制剂可分为活菌及休眠菌两种,渔友可依自己的需要选购使用。前者是利用细菌的活体制成,在显微镜的观察下,可看到它们的活动情形。后者是利用休眠菌制成,在显微镜的观察中,则无法看到它们具有活动能力。
4、反硝化细菌的生理类群包括广泛的腐生微生物组成。在通常氧化有机物质的条件下是依靠游离态O2,而在转为呼吸的嫌气的条件下,则依靠硝酸盐的结合态氧,硝酸盐是氢的受体。
5、反硝化细菌能生存于作氮源用的硝酸盐的介质中,它能利用这种化合物既可作为能量代谢,又可用于物质代谢。反硝化细菌在土壤氧气不足的条件下,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并进一步把亚硝酸盐还原为氨及游离氮的细菌 。
它们的酶系统能使还原为NH3,并且微生物可同化这种氮以便合成细胞物质。
6、采用优良反硝化菌株经特殊工艺发酵而成。菌株反硝化能力强,能够以亚硝态氮和硝态氮作氮源,活化简单,繁殖迅速,作用效果显著,24小时可见效。针对养殖水体亚硝酸盐偏高的情况有特效;
针对藻类过度繁殖的水体能够大量消耗氮素营养,切断藻类氮素营养,维护良好水色;菌株在溶氧充足及厌氧条件下均可生存并进行反硝化反应,优化底质的物理、化学环境。
7、反硝化细菌主要作用:还原水体中的亚硝酸盐,使之生成无害的氮气,解除亚硝酸盐的危害。消耗氮素营养,抑制藻类过度繁殖,净化水体。抑制致病菌。改良底质。
扩展资料:
1、硝化细菌的生殖很慢,也是一项非常不利的弱点。某些学者(如Shilo and Rimon,1982;Belse,1984)曾就养殖池中的硝化细菌作过生长及繁殖速度的测定,结果发现一些常见的亚硝酸菌种平均要花上26小时才能增殖一倍,
而硝酸菌种生殖的周期更长,平均要花上60小时才能增殖一倍。硝化细菌在养殖池中的低生殖率,使它们在微生物的生态系中仅占有一个相当低的百分率。
2、反硝化细菌如同腐生菌那样,从含碳化合物的广泛范围里氧化并建造自己的体内物质。在土壤中根的分泌物、死亡的植物根的残体及其分解的地上部,对这些微生物来说都是有机质的来源。
但是它们也能够利用包含在土壤有机质富里酸组分中的易分解化合物。在自然条件下淹水时,反硝化作用引起土壤氮素的损失,是由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向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增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硝化细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反硝化细菌

什么是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

硝化作用
是指氨在微生物作用下氧化为硝酸的过程。硝化细菌将氨氧化为硝酸的过程。通常发生在通气良好的土壤、厩肥、堆肥和活性污泥中。
反硝化作用(denitrification)   也称脱氮作用。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过程。微生物和植物吸收利用硝酸盐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用途,一是利用其中的氮作为氮源,称为同化性硝酸还原作用:NO3-→NH4+→有机态氮。许多细菌、放线菌和霉菌能利用硝酸盐做为氮素营养。另一用途是利用NO2-和NO3-为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把硝酸还原成氮(N2),称为反硝化作用或脱氮作用:NO3-→NO2-→N2↑。能进行反硝化作用的只有少数细菌,这个生理群称为反硝化菌。大部分反硝化细菌是异养菌,例如脱氮小球菌、反硝化假单胞菌等,它们以有机物为氮源和能源,进行无氧呼吸,其生化过程可用下式表示:   C6H12O6+12NO3-→6H2O+6CO2+12NO2-+能量   CH3COOH+8NO3-→6H2O+10CO2+4N2+8OH-+能量   少数反硝化细菌为自养菌,如脱氮硫杆菌,它们氧化硫或硝酸盐获得能量,同化二氧化碳,以硝酸盐为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可进行以下反应:   5S+6KNO3+2H2O→3N2+K2SO4+4KHSO4   反硝化作用使硝酸盐还原成氮气,从而降低了土壤中氮素营养的含量,对农业生产不利。农业上常进行中耕松土,以防止反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是氮素循环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可使土壤中因淋溶而流入河流、海洋中的NO3-减少,消除因硝酸积累对生物的毒害作用。

请说出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最主要的区别。

硝化作用是指氨在微生物作用下氧化为硝酸的过程。硝化细菌将氨氧化为硝酸的过程。通常发生在通气良好的土壤、厩肥、堆肥和活性污泥中。
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过程。
1、硝化作用是在好气条件下进行的,反硝化作用是在厌气条件下进行的。
2、硝化作用硝化细菌将氨氧化为硝酸的过程。其作用过程如下:硝化细菌从铵或亚硝酸的氧化过程中获得能量用以固定二氧化碳,但它们利用能量的效率很低,亚硝酸菌只利用自由能的5~14%; 硝酸细菌也只利用自由能的5~10%。因此,它们在同化二氧化碳时,需要氧化大量的无机氮化合物。
3、反硝化作用也称脱氮作用。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过程。微生物和植物吸收利用硝酸盐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用途,一是利用其中的氮作为氮源,称为同化性硝酸还原作用:NO3-→NH4+→有机态氮。
扩展资料:
硝化作用与反硝化用途:
硝化反应是向有机物分子中引入硝基(-NO2)的反应过程。脂肪族化合物硝化时有氧化-断键副反应,工业上很少采用。硝基甲烷、硝基乙烷、1-和2-硝基丙烷四种硝基烷烃气相法生产过程,是30年代美国商品溶剂公司开发的。
迄今该法仍是制取硝基烷烃的主要工业方法。此外,硝化也泛指氮的氧化物的形成过程。反硝化作用也称脱氮作用。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过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土壤氮素反硝化作用

硝化和反硝化原理

硝化和反硝化原理如下:
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过程。微生物和植物吸收利用硝酸盐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用途,一是利用其中的氮作为氮源,称为同化性硝酸还原作用:NO3-→NH4+→有机态氮。
硝化作用是指异养微生物进行氨化作用产生的氨,被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氧化成亚硝酸,再氧化成硝酸的过程。 反硝化作用即硝酸还原作用。
硝化作用,是指氨基酸脱下的氨,在有氧的条件下,经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的作用转化为硝酸的过程。氨转化为硝酸的氧化必须有氧气参与。通常发生在通气良好的土壤、厩肥、堆肥和活性污泥中。硝化细菌从铵或亚硝酸的氧化过程中获得能量用以固定二氧化碳,但它们利用能量的效率很低,因此它们在同化二氧化碳时,需要氧化大量的无机氮化合物。
反硝化作用,是指在厌氧条件下,微生物将硝酸盐及亚硝酸盐还原为气态氮化物和氮气的过程,是活性氮以氮气形式返回大气的主要生物过程。反硝化作用不仅在土壤中进行,还可在江河湖泊和海洋中进行。发生反硝化作用的条件是:反硝化微生物;合适的电子供体,如有机碳化物、还原态硫化物;厌氧条件;氮的氧化物。
土壤中已知能进行反硝化作用的微生物种类有24个属性。绝大多数反硝化细菌是异养型细菌,亦有少数自养型细菌如反硝化硫杆菌。
作用影响:
硝化作用所产生的硝酸盐,因其自身的负电性而不容易被固定在正离子交换点(主要是腐殖质)多于负离子的土壤中。尤其是在土壤大量施用铵态化学肥料(如硫铵和硝铵)以后,所产生的大量硝酸根和相当数量的亚硝酸根在强降雨后或过量灌溉后,移动到地下水的情况经常会发生。地下水中硝酸盐含量的提高关系到饮用水的安全。
硝酸根和亚硝酸根还极易转化为亚硝胺,它已被证明是一种致癌、致畸、甚至导致胎儿死亡的有害物质。如果过量硝酸盐通过径流或地下水进入地表水,会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使得蓝藻菌和其它藻类大量繁殖,导致水生生物因缺氧而大量死亡。虽然不像铵一样对鱼类有毒,硝酸盐可通过富营养作用间接影响鱼类的生存。

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

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是土壤中的两种重要生物化学过程,它们在维持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硝化作用是指将有机氮化合物转化为氨态氮和硝酸盐的过程。这个过程由硝化细菌完成,这些细菌通过将氨态氮氧化为亚硝酸盐,再将亚硝酸盐氧化为硝酸盐来获取能量。在这个过程中,氨态氮和亚硝酸盐是中间产物,而硝酸盐是最终产物。
反硝化作用是指将硝酸盐还原成氮气、一氧化二氮或一氧化氮的过程。这个过程由反硝化细菌完成,这些细菌可以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一氧化二氮或一氧化氮,同时释放出氢离子和电子。反硝化作用是土壤中氮循环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将硝酸盐转化为无害的氮气和一氧化二氮,从而减少土壤中的氮素积累和污染。
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在土壤中的氮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硝化作用,土壤中的有机氮化合物被转化为氨态氮和硝酸盐,这些物质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而通过反硝化作用,土壤中的硝酸盐被还原为氮气、一氧化二氮或一氧化氮,这些气体可以释放到大气中,使得土壤中的氮素得到循环利用。
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的例子:
在农田中,农民通常会向土壤中施加氮肥,以增加植物的氮素供应。这些氮肥主要包括尿素和硝酸盐等有机氮化合物。当这些有机氮化合物进入土壤后,它们会被土壤中的硝化细菌分解为氨态氮和亚硝酸盐。随后,这些物质会被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盐,这个过程就是硝化作用。
在硝化作用发生的同时,反硝化作用也在进行。反硝化细菌会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一氧化二氮或一氧化氮,并释放出氢离子和电子。这个过程可以将硝酸盐转化为无害的氮气和一氧化二氮,从而减少土壤中的氮素积累和污染。
在农田中,农民通常会通过控制灌溉、施肥和耕作等措施来调节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的平衡。例如,在旱季时,由于水分不足,反硝化作用会减缓,这有利于硝化作用的进行。而在雨季时,水分充足,反硝化作用会加强,这有利于将多余的硝酸盐转化为氮气和一氧化二氮,减少土壤中的氮素积累。

污水处理中什么是硝化和反硝化?

硝化是NH3-N转变为NO3-氮,反硝化是指NO3-态氮转化为N2
硝化用硝酸或硝酸盐处理,与硝酸或硝酸盐结合;尤指将〖有机化合物〗转化成硝基化合物或硝酸酯(如用硝酸和硫酸的混合物处理)
http://baike.baidu.com/view/711696.html?wtp=tt
反硝化 也称脱氮作用。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过程。
http://baike.baidu.com/view/3181947.htm
硝化是NH3-N转变为NO3-氮,反硝化是指NO3-态氮转化为N2
硝化用硝酸或硝酸盐处理,与硝酸或硝酸盐结合;尤指将〖有机化合物〗转化成硝基化合物或硝酸酯(如用硝酸和硫酸的混合物处理)
http://baike.baidu.com/view/711696.html?wtp=tt
反硝化 也称脱氮作用。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过程。
http://baike.baidu.com/view/3181947.htm
硝化是指一个生物用氧气将氨氧化为亚硝酸盐继而将亚硝酸盐氧化为硝酸盐的作用。尤指将有机化合物转化成硝基化合物或硝酸酯(如用硝酸和硫酸的混合物处理)。将氨降解为亚硝酸盐的步骤常常是硝化作用的限速步骤。硝化作用是土壤中氮循环的重要步骤。这一过程由俄国微生物学家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维诺格拉茨基发现。
反硝化,也称脱氮作用,是指细菌将硝酸盐(NO3?)中的氮(N)通过一系列中间产物(NO2?、NO、N2O)还原为氮气(N2)的生物化学过程。参与这一过程的细菌统称为反硝化菌。
扩展资料常见硝化方法:
(1)稀硝酸硝化一般用于含有强的第一类定位基的芳香族化合物的硝化,反应在不锈钢或搪瓷设备中进行,硝酸约过量10~65%。
(2)浓硝酸硝化这种硝化往往要用过量很多倍的硝酸,过量的硝酸必需设法利用或回收。
(3)浓硫酸介质中的均相硝化当被硝化物或硝化产物在反应温度下为固体时,常常将被硝化物溶解于大量浓硫酸中,然后加入硫酸和硝酸的混合物进行硝化。
(4)非均相混酸硝化当被硝化物或硝化产物在反应温度下都是液体时,常常采用非均相混酸硝化的方法,通过强烈的搅拌,使有机相被分散到酸相中而完成硝化反应。
(5)有机溶剂中硝化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采用不同的溶剂,常常可以改变所得到的硝基异构产物的比例,避免使用大量硫酸作溶剂,以及使用接近理论量的硝酸。常用的有机溶剂有乙酸、乙酸酐、二氯乙烷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硝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反硝化

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那个生长快

反硝化细菌生长快。1、反硝化菌是一个大类,包括很多种菌,能将硝酸盐转化成氮气的都是,世代周期会比较短,繁殖较快。2、硝化细菌对光线厌恶,亚硝酸菌对近紫外线的可见光非常敏感,紫外线更使硝化细菌死亡,且生长速度慢。

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哪个生长快为什么

硝化细菌是一类好氧型细菌,属于自养型细菌,生长比较缓慢,繁殖比较缓慢,在氮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反硝化细菌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可以把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还原成氨或者是游离氮,繁殖速度较快。

什么是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及各个原理

1、硝化反应
硝化反应是向有机物分子中引入硝基的反应过程。
硝化反应的机理主要分为两种,对于脂肪族化合物的硝化一般是通过自由基历程来实现的,其具体反映比较复杂,在不同体系中均有所不同,很难有可以总结的共性。而对于芳香族化合物来说,其反应历程基本相同,是典型的亲电取代反应。
2、反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也称脱氮作用。反硝化作用使硝酸盐还原成氮气。
反硝化作用是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或一氧化二氮的过程。
扩展资料
常见硝化方法:
(1)稀硝酸硝化一般用于含有强的第一类定位基的芳香族化合物的硝化,反应在不锈钢或搪瓷设备中进行,硝酸约过量10~65%。
(2)浓硝酸硝化这种硝化往往要用过量很多倍的硝酸,过量的硝酸必需设法利用或回收。
(3)浓硫酸介质中的均相硝化当被硝化物或硝化产物在反应温度下为固体时,常常将被硝化物溶解于大量浓硫酸中,然后加入硫酸和硝酸的混合物进行硝化。
(4)非均相混酸硝化当被硝化物或硝化产物在反应温度下都是液体时,常常采用非均相混酸硝化的方法,通过强烈的搅拌,使有机相被分散到酸相中而完成硝化反应。
(5)有机溶剂中硝化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采用不同的溶剂,常常可以改变所得到的硝基异构产物的比例,避免使用大量硫酸作溶剂,以及使用接近理论量的硝酸。常用的有机溶剂有乙酸、乙酸酐、二氯乙烷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硝化反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反硝化反应
硝化反应是向有机物分子中引入硝基(-NO2)的反应过程。脂肪族化合物硝化时有氧化-断键副反应,工业上很少采用。硝基甲烷、硝基乙烷、1-和2-硝基丙烷四种硝基烷烃气相法生产过程,是30年代美国商品溶剂公司开发的。迄今该法仍是制取硝基烷烃的主要工业方法。此外,硝化也泛指氮的氧化物的形成过程。反硝化作用也称脱氮作用。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过程。
硝化:在好氧条件下,通过亚硝酸盐菌和硝酸盐菌的作用,将氨氮氧化成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过程,称为生物硝化作用。 反应过程如下:
亚硝酸盐菌:接着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
这两个反应式都是释放能量的过程,氨氮转化为硝态氮并不是去除氮而是减少它的需氧量。上诉两式合起来写成:
综合氨氧化和细胞体合成反应方程式如下:
上式可知:(1)在硝化过程中,1g氨氮转化为硝酸盐氮时需氧4.57g;(2)硝化过程中释放出H+,将消耗废水中的碱度,每氧化lg氨氮,将消耗碱度(以CaCO3计) 7.lg。
影响硝化过程的主要因素有:
(1)pH值 当pH值为8.0~8.4时(20℃),硝化作用速度最快。由于硝化过程中pH将下降,当废水碱度不足时,即需投加石灰,维持pH值在7.5以上;
(2)温度 温度高时,硝化速度快。亚硝酸盐菌的最适宜水温为35℃,在15℃以下其活性急剧降低,故水温以不低于15℃为宜;
(3)污泥停留时间 硝化菌的增殖速度很小,其最大比生长速率为 =0.3~0.5d-1(温度20℃,pH8.0~8.4)。为了维持池内一定量的硝化菌群,污泥停留时间 必须大于硝化菌的最小世代时间 。在实际运行中,一般应取 >2 ;
(4)溶解氧 氧是生物硝化作用中的电子受体,其浓度太低将不利于硝化反应的进行。一般,在活性污泥法曝气池中进行硝化,溶解氧应保持在2~3mg/L以上;
(5)BOD负荷 硝化菌是一类自养型菌,而BOD氧化菌是异养型菌。若BOD5负荷过高,会使生长速率较高的异养型菌迅速繁殖,从而佼白养型的硝化菌得不到优势,结果降低了硝化速率。所以为要充分进行硝化,BOD5负荷应维持在0.3kg(BOD5)/kg(SS).d以下。
反硝化:在缺氧条件下,由于兼性脱氮菌(反硝化菌)的作用,将NO2--N和NO3--N还原成N2的过程,称为反硝化。反硝化过程中的电子供体(氢供体)是各种各样的有机底物(碳源)。以甲醇作碳源为例,其反应式为:
综合反应式为:
由上可见,在生物反硝化过程中,不仅可使NO2--N、NO3--N被还原,而且还可使有机物氧化分解。
影响反硝化的主要因素:
(1)温度 温度对反硝化的影响比对其它废水生物处理过程要大些。一般,以维持20~40℃为宜。苦在气温过低的冬季,可采取增加污泥停留时间、降低负荷等措施,以保持良好的反硝化效果;
(2)pH值 反硝化过程的pH值控制在7.0~8.0;
(3)溶解氧 氧对反硝化脱氮有抑制作用。一般在反硝化反应器内溶解氧应控制在0.5mg/L以下(活性污泥法)或1mg/L以下(生物膜法);
(4)有机碳源 当废水中含足够的有机碳源,BOD5/TKN>(3~5)时,可无需外加碳源。当废水所含的碳、氮比低于这个比值时,就需另外投加有机碳。外加有机碳多采用甲醇。考虑到甲醇对溶解氧的额外消耗,甲醇投量一般为NO3--N的3倍。此外,还可利用微生物死亡;自溶后释放出来的那部分有机碳,即"内碳源",但这要求污泥停留时间长或负荷率低,使微生物处于生长曲线的静止期或衰亡期,因此池容相应增大。
硝化=硝基取代其他基团 反硝化=其他基团取代硝基
硝化反应是向有机物分子中引入硝基的反应过程。脂肪族化合物硝化时有氧化-断键副反应,工业上很少采用。硝基甲烷、硝基乙烷、1-和2-硝基丙烷四种硝基烷烃气相法生产过程,是30年代美国商品溶剂公司开发的。迄今该法仍是制取硝基烷烃的主要工业方法。此外,硝化也泛指氮的氧化物的形成过程。
反硝化,也称脱氮作用,是指细菌将硝酸盐中的氮通过一系列中间产物还原为氮气的生物化学过程。参与这一过程的细菌统称为反硝化菌。
反硝化菌在无氧条件下,通过将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完成呼吸作用(respiration)以获得能量。这一过程是硝酸盐呼吸(nitrate respiration)的两种途径之一,另一种途径是是硝酸异化还原成铵盐(DNRA)。
扩展资料:
硝化主要方法
硝化过程在液相中进行,通常采用釜式反应器。根据硝化剂和介质的不同,可采用搪瓷釜、钢釜、铸铁釜或不锈钢釜。用混酸硝化时为了尽快地移去反应热以保持适宜的反应温度,除利用夹套冷却外,还在釜内安装冷却蛇管。产量小的硝化过程大多采用间歇操作。产量大的硝化过程可连续操作,采用釜式连续硝化反应器或环型连续硝化反应器,实行多台串联完成硝化反应。环型连续硝化反应器的优点是传热面积大,搅拌良好,生产能力大,副产的多硝基物和硝基酚少。
硝化方法主要有:稀硝酸硝化、浓硝酸硝化、在浓硫酸中用硝酸硝化、在有机溶剂中用硝酸硝化和非均相混酸硝化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硝化反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反硝化

氮循环,氨化作用,氨化细菌,硝化作用,硝化细菌,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他们的名词解释

氮循环(Nitrogen
Cycle)是描述自然界中氮单质和含氮化合物之间相互转换过程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氨化作用(ammonification)
又叫脱氨作用,微生物分解有机氮化物产生氨的过程。
细菌中氨化作用较强的有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梭菌属、沙雷氏菌属及微球菌属中的一些种。氨化细菌:这些能分解有机含氮化合物产生氨的细菌统称氨化细菌。
硝化作用是指氨在微生物作用下氧化为硝酸的过程。硝化细菌将氨氧化为硝酸的过程。通常发生在通气良好的土壤、厩肥、堆肥和活性污泥中。
硝化细菌:将氨氧化为亚硝酸和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的两个阶段的两类作用菌。
反硝化作用:也称脱氮作用。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过程。
反硝化细菌:以NO-3或NO-2代替O-2作为最终电子受体,在厌氧条件下进行呼吸代谢产生N2O和N2的细菌。
摘自百度百科,有些定义做好再参照《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教科书对照一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