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钩藤,钩藤的功效与作用和主治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09 05:51:39 浏览1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钩藤的意思钩藤的意思是什么

钩藤的词语解释是:植物名。茜草科。常绿攀援状灌木_小枝四方形。叶对生_椭圆形。通常在叶腋处生有由花序柄变成的弯钩两枚_故名。中医学上以带钩的茎枝入药_以治眩晕头痛_小儿惊风_高血压等症。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钩藤》。钩藤的词语解释是:植物名。茜草科。常绿攀援状灌木_小枝四方形。叶对生_椭圆形。通常在叶腋处生有由花序柄变成的弯钩两枚_故名。中医学上以带钩的茎枝入药_以治眩晕头痛_小儿惊风_高血压等症。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钩藤》。结构是:钩(左右结构)藤(上下结构)。注音是:ㄍㄡㄊㄥ_。拼音是:gōuténg。钩藤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⒈植物名。茜草科。常绿攀援状灌木,小枝四方形。叶对生,椭圆形。通常在叶腋处生有由花序柄变成的弯钩两枚,故名。中医学上以带钩的茎枝入药,以治眩晕头痛、小儿惊风、高血压等症。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钩藤》。引《红楼梦》第八四回:“先叫人去买了几钱_藤来,浓浓的煎了一碗。”二、国语词典植物名。茜草科钩藤属,常绿藤本。叶对生,呈卵圆生。叶端尖。夏日开花,呈球形,黄褐色,蒴果广椭圆形。三、网络解释钩藤(茜草科钩藤属植物)钩藤,(拉丁学名:Uncariarhynchophylla(Miq.)Miq.exHavil.),别名钩丁、吊藤、鹰爪风、倒挂剌等。是茜草科钩藤属常绿藤本植物,攀援状灌木,茎枝方柱形纤细无毛,,叶纸质呈椭圆形,头状花序。钩藤以带钩的茎枝入药,它具有清热平肝,息风定惊功效,现代药理实验还证明钩藤有降压作用,因此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概述图片参考资料来源:)关于钩藤的诗句行钩藤蔓刺钩藤新熟荔枝红戴笠钩藤阴关于钩藤的成语钩章棘句顺藤摸瓜藤萝摇曳探赜钩深提要钩玄银钩虿尾钩元提要钩玄猎秘攀葛附藤窃钩窃国关于钩藤的词语顺藤摸瓜攀藤附葛探赜钩深牵丝攀藤钩章棘句攀藤揽葛提要钩玄钩元提要牵丝扳藤藤萝摇曳关于钩藤的造句1、目的观察钩藤碱对苯丙胺诱导的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2、决明子、夏枯草、钩藤、茺蔚子、黄芩、茶叶等。3、目的:研究钩藤对癫痫模型海马脑片诱发场电位的影响。4、村里钩藤采收了,只要按照全钩、统货的要求打理好,根本不用操心销路的问题。5、腹胀膨起加大腹皮、木香、枳实;大便下虫加槟榔、芜荑;烦躁性急加钩藤、牡蛎、石决明。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钩藤的详细信息

钩藤的中药属性和常见配方

  钩藤味甘、微苦,性微寒,具有清热平肝,熄风止痉的功效。下面我带你一起了解钩藤的中药属性和常见配方。

  钩藤的中药属性   入药部位
  为茜草科植物钩藤或华钩藤及其同属多种植物的带钩枝条。春、秋采收带钩的嫩枝,剪去无钩的藤茎,晒干,或置锅内蒸后再晒干。
  性味归经
  【性味】 甘,凉。
  ①《别录》:"微寒。"
  ②《药性论》:"味甘,平。"
  ③《蜀本草》:"味苦。"
  【归经】 入肝、心经。
  ①《纲目》:"手、足厥阴。"
  ②《本草经疏》:"手少阴、足厥阴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30g。不宜久煎;或入散剂。
  禁/宜人群
  脾胃虚寒及无阳热实火者慎服。
  1.《本草新编》:最能盗气,虚者勿投。
  2.《本草从新》:无火者勿服。
  炮制方法
  拣去老梗、杂质,洗净,晒干。
  地理分布
  生态环境:
  1.生于谷溪边的疏林中。
  2.生于山地林中。
  3.生于山地次生林中。
  资源分布:
  1.分布于陕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2.分布于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3.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钩藤的常见配方   1、治小儿惊热:钩藤50克,硝石25克,甘草0.5克(炙微赤,锉)。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温水调下2.5克,日三、四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方》延龄散)
  2.治小儿惊痫,仰目嚼舌,精神昏闷:钩藤25克,龙齿50克,石膏1.5量,栀子仁0.5克,子芩半分,川大黄25克(锉碎,微炒),麦门冬1.5克(去心,焙)。上药粗捣,罗为散。每服5克,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钩藤散)
  3.治诸痫啼叫:钩藤、蝉壳各25克,黄连(拣净)、甘草、川大黄(微炮)、天竺黄各50克。上捣罗为末。每服2.5~5克,
  4.治小儿盘肠内钓,啼哭而手足上撤,或弯身如虾者:钩藤、枳壳、延胡各2.5克,甘草1.5克。水半盅,煎1克服。(《幼科指掌》钩藤汤)
  5.治高血压,头晕目眩,神经性头痛:钩藤10~25克,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6.治伤寒头痛壮热,鼻衄不止:钩藤、桑根白皮(锉)、马牙硝各50克,栀子仁、甘草(炙)各1.5克,大黄(锉,炒)、黄芩(去黑心)各75克。上七味,粗捣筛。每服15克,水一盏,竹叶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下生地黄汁一合,搅匀,食后温服。(《圣济总录》钩藤汤)
  7.治全身麻木:钩藤茎枝、黑芝麻、紫苏各35克。煨水服,一日三次。(《贵州草药》)
  8.治半边风:钩藤茎枝、荆芥各20克,排风藤50克。煨水服,一日三次。(《贵州草药》)
  9.治面神经麻痹:钩藤100克,鲜何首乌藤200克。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10.治胎动不安,孕妇血虚风热,发为子痫者:钩藤、人参、当归、茯神、桑寄生各5克,桔梗7.5克。水煎服。(《胎产心法》钩藤汤)

每天认识一味中草药_钩藤


钩藤
别名:钓藤,嫩双钩,钩丁英文名:Uncariae Ramulus Cum Uncis主要功效:息风定惊,清热平肝中药材钩藤是一味平肝息风药,为茜草科植物钩藤、大叶钩藤、毛钩藤、华钩藤或无柄果钩藤的干燥带钩茎枝。中药材钩藤药性甘,凉。归肝、心包经。钩藤的产地,主产于广西、广东、湖南、江西、四川。钩藤的入药部位:本品为茜草科植物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Miq.)Miq. ex Havil.、大叶钩藤Uncaria macrophylla Wall.、毛钩藤Uncaria hirsuta Havil.、华钩藤Uncaria sinensis(Oliv.)Havil.或无柄果钩藤Uncaria sessilifrudus Roxb.的干燥带钩茎枝。秋、冬二季采收,去叶,切段,晒干。钩藤入药部位的性状特点:本品茎枝呈圆柱形或类方柱形,长2~3cm,直径0.2~0.5cm。表面红棕色至紫红色者具细纵纹,光滑无毛;黄绿色至灰褐色者有的可见白色点状皮孔,被黄褐色柔毛。多数枝节上对生两个向下弯曲的钩(不育花序梗),或仅一侧有钩,另一侧为突起的疤痕;钩略扁或稍圆,先端细尖,基部较阔;钩基部的枝上可见叶柄脱落后的窝点状痕迹和环状的托叶痕。质坚韧,断面黄棕色,皮部纤维性,髓部黄白色或中空。气微,味淡。钩藤甘凉,脾胃虚寒、肾阳虚者,以及外感风寒,内伤生冷等证慎服。

钩藤来源于哪科植物

钩藤来源于茜草科植物。钩藤别名钩丁、吊藤、鹰爪风、倒挂剌等。是茜草科钩藤属常绿藤本植物,攀援状灌木,茎枝方柱形纤细无毛,,叶纸质呈椭圆形,头状花序。常生于山谷溪边的疏林或灌丛中。产于中国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湖南、湖北及江西;国外分布于日本。钩藤是椭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长5-12cm,宽3-7cm,两面均无毛,干时褐色或红褐色,下面有时有白粉,顶端短尖或骤尖,基部楔形至截形,有时稍下延;侧脉4-8对,脉腋窝陷有粘液毛;叶柄长5-15mm,无毛;托叶狭三角形,深2裂达全长2/3,外面无毛,里面无毛或基部具粘液毛,裂片线形至三角状披针形。
钩藤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在一般土壤中能正常生长,喜温暖、湿润、光照充足的环境,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上生长良好。常生长于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坡、山谷、溪边、丘陵地带的疏生杂木林间或林缘向阳处。

钩藤有什么用途?

1.
钩藤有息风定惊、止抽的功能。《本草纲目》记载钩藤是手足厥阴的最重要的药。足厥阴主风,手厥阴主火,所以惊痫眩晕,皆是肝风相火之病,所以钩藤通心包于肝火,风静则熄,则诸症自消,故多用于治疗厥阴的抽搐,小儿的夜啼,小儿的急惊风...
2.
钩藤有泻肝经之热,多用于肝经有热的头晕、目眩、头胀、头疼、高血压;
3.
钩藤质轻、味薄,轻能够透发,寒能够清热,故有透疹之功,对于水痘、风疹、疹不出者或出的不畅的疾病都有很好的作用。
4.
经研究发现钩藤有调节心率的作用,故可以预防和治疗心律失常。

中草药:钩藤的功效与作用

钩藤 (《本草原始》) 【异名】钓藤(《本草经集注》),吊藤(陶弘景),钩藤钩子(《小儿药证直诀》),钓钩藤(《滇南本草》),莺爪风(《草木便方》),嫩钩钩(《饮片新参》),金钩藤(《贵州民间方药集》),挂钩藤(《药材学》),钩丁(《陕西中药志》),倒挂金钩、钩耳(《湖南药物志》)。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钩藤或华钩藤及其同属多种植物的带钩枝条。 【植物形态】①钩藤 木质藤本,常绿,高1~3米。小枝四方形,光滑,变态枝成钩状,成对或单生于叶腋,钩长1~2厘米,向下弯曲。叶对生;纸质,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6~11厘米,宽3~6.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或圆形,全缘,上面无毛,下面脉腋有短毛;叶柄长0.8~1.2厘米;托叶2深裂,裂片线状锥尖,长0.6~1.5厘米。头状花序直径约2厘米;总花梗长3~5厘米;花萼长约2毫米,下部管状,先端5裂,裂片长不及1毫米:花冠黄色,管状,长约7毫米,先端5裂,裂片近圆形,外面被粉状柔毛,喉部内具短柔毛;雄蕊5,生于花冠管的喉部,花药基部呈耳状,先端尖,花丝极短:子房下位,纺锤形,花柱线形,伸出于花冠管之外,柱头头状。蒴果倒卵状椭圆形,长5~6毫米,疏被柔毛。种子数枚,细小,两端有翅。花期6~7月。果期10~11月。 生长于山谷、溪边的疏林下。分布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四川、贵州等地。 本植物的根(钩藤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②华钩藤 木质藤本,高达3米。小枝四方形,全体光滑无毛;钩近于叶腋生,长约1.5厘米。叶对生;叶片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10~17厘米,宽5.5~9.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全缘,两而均无毛;叶柄长约1厘米;托叶膜质,圆形,全缘,外反,长达1.5厘米。头状花序直径约4厘米;花序柄长5~8厘米,无毛;花萼管状,先端5裂,裂片长椭圆形或卵形,长约1.5毫米,密被灰色小粗毛;花冠管状,长1.2~1.5厘米,先端5裂,裂片近圆形;雄蕊5,生于花冠管喉部,花丝比花药短;子房下位,花柱线形,伸出于花冠管之外,柱头头状。蒴果棒状,长0.8~1.2厘米,被紧贴的长柔毛。种子细小,两端有翅。花期6~7月。果期10~11月。 生于山谷疏林中。分布湖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采集】春、秋采收带钩的嫩枝,剪去无钩的藤茎,晒干,或置锅内蒸后再晒干。 【药材】①钩藤 为干燥的带钩茎枝,茎枝略呈方柱形,长约2厘米,直径约2毫米,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一端有一环状的茎节,稍突起,节上有对生的两个弯钩,形如船锚,尖端向内卷曲,亦有单钩的,钩大小不一,基部稍圆,径2~3毫米,全体光滑,略可见纵纹理。质轻而坚,不易折断,断面外层呈棕红色,髓部呈淡黄色而疏松如海绵状。气无,味淡。以双钩形如锚状、茎细、钩结实、光滑、色红褐或紫褐者为佳。 主产广西、江西、湖南、浙江、广东。 ②华钩藤 性状与钩藤大致相同。惟茎枝呈方柱形,径约2~3毫米,表面灰棕色,钩基部稍阔。 主产四川,贵州、云南、湖北等地亦产。 尚有多种同属植物的带钩茎枝亦作钩藤使用,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①披针叶钩藤,枝有狭翅;钩光滑。②类钩藤,钩光滑,托叶裂片狭三角形。③大叶钩藤,参见"大叶钩藤"条。④毛钩藤,枝、钩及叶下面被粗毛。⑤无柄果钩藤,花冠管无毛,裂片外面密被绢毛,枝、钩被疏毛。⑥攀茎钩藤,枝、钩密被柔毛,叶下面被长柔毛。 【化学成分】带钩茎枝叶含钩藤碱、异钩藤碱、柯诺辛因碱、异柯诺辛因碱、柯楠因碱、二氢柯楠因碱、硬毛帽柱木碱、硬毛帽柱木因碱。 【药理作用】①镇静作用 钩藤煎剂0.1克/公斤给小鼠腹腔注射,能产生明显的镇静作用,但无明显的催眠作用,剂量加大25倍也不加强戊巴比妥钠的催眠、麻醉作用,即使加大剂量50~100倍也不能使翻正反射消失,亦不引起运动障碍,与现有的催眠药、镇定药似有不同。用大鼠的防御运动性条件反射也证明,钩藤煎剂1克/公斤腹腔注射,可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表现在使部分大,鼠阳性条件反射破坏,条件反射时延长,对分化抑制和非条件反射皆无显著影响。用索库托夫氏家兔后肢屈曲反射的方法也证明能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其冲动总合能力减弱。 在豚鼠的实验性癫痫的治疗中,用钩藤乙醇浸膏后3~8天,能制止癫痫反应的发生,停药后3天恢复治疗前状态。其作用较为缓慢,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甚接近,因而治疗期间,动物皆较软弱,体重减轻。对中枢运动性分析器兴奋性增高的状态,确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钩藤碱为吲哚类衍化物,故可能对精神方面有特异作用,有人将其与育亨宾、利血平作了一般药理学试验的比较,认为三者是不同的(如在蛙、鼠身上,利血平引起镇静,育亨宾引起痉挛,钩藤碱则引起运动麻痹及呼吸抑制)。 ②降压作用 钩藤煎剂对麻醉犬(0.05克/公斤)、免(2~3克/公斤)和实验性大鼠(5克/公斤/日,口服)均有降压作用。对在颈部切除二侧减压神经、窦神经后造成的反射性高血压的家兔,钩藤煎剂的降压效果与萝荚木全碱相似。煎煮时间过久或不够(最好煎15分钟以内)会影响降压效果。钩及茎枝(即单钩、双钩及与其相邻之较细茎枝)降压效果较好;老枝(无钩,直径在0.5~2厘米)降压效果很差。在分析钩藤煎剂的降压原理时发现,降压不受阿托品影响,而在切除颈迷走神经后,降压作用即显著减弱。对离体蟾蜍心脏无显著抑制。在离体兔耳的灌流上,亦无直接扩张血管的作用,故认为其降压乃是反射性的(通过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抑制血管运动中枢而引起,大剂量则对后者起直接抑制作用。钩藤碱的盐酸盐20毫克/公斤对麻醉猫静脉注射,或20~50毫克/公斤给肾性高血压大鼠口服或腹腔注射,均有明显的降低血压的作用。其作用与总碱或煎剂相似,钩藤总碱在离体兔耳标本上,有直接扩张血管的作用。钩藤碱对其他动物亦有降压作用,但持续时间短,远较利血平为差,降压后可随之为血压上升。此外钩藤碱能抑制离体肠管,兴奋大鼠离体子宫。 【毒性】小鼠1次腹腔注射之半数致死量:钩藤煎剂为29.0±0.8克/公斤;钩藤总碱为144.2±3.1毫克/公斤;钩藤碱为162.3毫克/公斤;总碱口服为514.6±29.1毫克/公斤。在亚急性毒性方面,家兔每日用钩藤煎剂灌胃2次,每次5克/公斤(比治疗量大2.5倍),连服10天,无中毒症状。钩藤总碱50毫克/公斤连续给药14天,不引起大鼠内脏的病理改变;剂量加倍,虽肝脏有轻度炎症变化,停药后即恢复正常;对饮食、体重及外观行为均无影响。 【炮制】拣去老梗、杂质,洗净,晒干。 【性味】甘,凉。 ①《别录》:"微寒。" ②《药性论》:"味甘,平。" ③《蜀本草》:"味苦。" 【归经】入肝、心经。 ①《纲目》:"手、足厥阴。" ②《本草经疏》:"手少阴、足厥阴经。" 【功用主治】清热平肝,熄风定惊。治小儿惊痫瘈疭,大人血压偏高,头晕、目眩,妇人子痫。 ①《别录》:"主小儿寒热,惊痫。" ②《药性论》:"主小儿惊啼,瘈疭热壅。" ③《日华子本草》:"治客忤胎风。" ④《纲目》:"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风,除心热,小儿内钓腹痛,发斑疹。" ⑤《本草征要》:"舒筋除眩,下气宽中。" ⑥《本草述》:"治中风瘫痪,口眼歪斜,及一切手足走注疼痛,肢节挛急。又治远年痛风瘫痪,筋脉拘急作痛不已者。"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不宜久煎),1.5~3钱;或入散剂。 【宜忌】①《本草新编》:"最能盗气,虚者勿投。" ②《本草从新》:"无火者勿服。" 【选方】①治小儿惊热:钩藤一两,硝石半两,甘草一分(炙微赤,锉)。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温水调下半钱,日三、四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方》延龄散) ②治小儿惊痫,仰目嚼舌,精神昏闷:钩藤半两,龙齿一两,石膏三分,栀子仁一分,子芩半分,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麦门冬三分(去心,焙)。上药粗捣,罗为散。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钩藤散) ③治诸痫啼叫:钩藤、蝉壳各半两,黄连(拣净)、甘草、川大黄(微炮)、天竺黄各一两。上捣罗为末。每服半钱至一钱,水八分盏,入生姜、薄荷各少许,煎至四分,去滓,温服。(《普济方》钩藤饮子) ④治小儿盘肠内钓,啼哭而手足上撒,或弯身如虾者:钩藤、枳壳、延胡各五分,甘草三分。水半盅,煎二分服。(《幼科指靠》钩藤汤) ⑤治高血压,头晕目眩,神经性头痛:钩藤二至五钱,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⑥治伤寒头痛壮热,鼻衄不止:钩藤、桑根白皮(锉)、马牙硝各一两,栀子仁、甘草(炙)各三分,大黄(锉,炒)、黄芩(去黑心)各一两半。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竹叶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下生地黄汁一合,搅匀,食后温服。(《圣济总录》钩藤汤) ⑦治全身麻木:钩藤茎枝、黑芝麻、紫苏各七钱。煨水服,一日三次。(《贵州草药》) ⑧治半边风:钩藤茎枝、荆芥各四钱,排风藤一两。煨水服,一日三次。(《贵州草药》) ⑨治面神经麻痹:钩藤二两,鲜何首乌藤四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⑩治胎动不安,孕妇血虚风热,发为子痫者:钩藤、人参、当归、茯神、桑寄生各一钱,桔梗一钱五分。水煎服。(《胎产心法)钩藤汤) 【临床应用】用于治疗高血压病有一定疗效 据100余例的观察,服药后多数患者血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的可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随着血压的下降,头晕、头痛、心慌、气促、失眠等自觉症状亦相应减轻或消失。据部分病例观察,血压下降开始于服药后2~7日,10日之后降压效果即很显著,有时还可继续下降。血压下降的曲线呈斜坡状,显示本品作用温和。个别病例在服药期间有回升现象,但波动的幅度甚小,且不伴有症状恶化。对神经机能失调者疗效甚显著,服药5~10天症状即可明显减轻。病期愈早疗效愈好,属于第三期者多无降压效果,但有些患者血压虽无明显变化,而症状却有明显改善。治疗中未见副作用。用法:钩藤加水煮沸10~20分钟,使成20%浓度,每次20~30毫升,日服3次;或每日用钩藤2两,放入沸水中保持沸点15~20分钟,制成煎液200毫升,中、晚分服,4~6日为一疗程。根据祖国医学传统经验,钩藤不宜久煎,否则影响效力;现代药理实验亦证明,钩藤煮沸超过20分钟时,降压的有效成分便部分破坏。日用量3~5钱的疗效不满意,而以2~2.5两疗效较好。 【名家论述】①《纲目》:"钩藤,手、足厥阴药也。足厥阴主风,手厥阴主火,惊痫眩运,皆肝风相火之病,钩藤通心包于肝木,风静火熄,则诸症自除。" ②《本草汇言》:"钩藤,祛风化痰,定惊痫,安客忤,攻痘瘄之药也。钱仲阳先生曰:钩藤,温、平、无毒,婴科珍之。其性捷利,祛风痰,开气闭,安惊痫于仓忙顷刻之际,同麻、桂发内伏之寒,同芩、连解酷烈之暑,同前、葛祛在表之邪,同查、朴消久滞之食,同鼠粘、桔梗、羌、防、紫草茸发痘瘄之隐约不现也,祛风邪而不燥,至中至和之品。但久煎便无力,俟他药煎熟十余沸,投入即起,颇得力也。去梗纯用嫩钩,功力十倍。" ③《本草新编》:"钩藤,去风甚速,有风症者必宜用之。但风火之生,多因于肾水不足,以致木燥火炎,于补阴药中,少用钩藤,则风火易散,倘全不补阴,纯用钩藤以祛风散火,则风不能息,而火且愈炽矣。" ④《本草正义》:"钩藤,自《别录》即以为专治小儿寒热,弘景且谓疗小儿,不入余方。盖气本轻清而性甘寒,最合于幼儿稚阴未充、稚阳易旺之体质。能治惊痫者,痫病皆肝动生风,气火上燔之病,此物轻清而凉,能泄火而能定风。甄权谓主小儿惊啼,瘈疭热壅,客忤胎风;濒湖谓治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风,除心热,皆一以贯之。惟濒湖又谓其发斑疹,则本于钱仲阳之紫草散,方用钩藤钩子、紫草茸等分为末,温酒调服。按仲阳之所谓斑疹,即是痘疮及瘄子,非今人时病中之所谓发斑,钩藤轻能透发,清能解热,而佐以紫草凉血活血,助其流动,又以酒辅之,能发亦能清火,洵是不亢不卑稳妥之法。"
提醒您:钩藤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钩藤”的功效及其应用

钩藤别名:吊藤、鹰爪风、倒挂剌、莺爪风等。

性味归经:性凉,味甘,归肝、心包经。

用法用量:煎服或入散,3 12克。

功效主治:钩藤具有清热平肝、熄风止痉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头痛、眩晕、肝风内动、惊痫抽搐、壮热神昏、牙关紧闭、斑疹透发不畅、小儿夜啼等。

治病配方

1、治小儿惊痫、仰目嚼舌、精神昏闷:钩藤、川大黄各25克,龙齿50克,石膏、麦冬各1.5克,栀子仁0.5克,黄芩0.15克。将以上7味中药研成粗末。每服5克,水煎,去渣,温服。不拘时服。(出自《太平圣惠方》钩藤散)

2、治伤寒头痛、壮热神昏:钩藤、桑白皮、芒硝各50克,栀子仁、炙甘草各1.5克,大黄、黄芩各75克。将以上7味中药研成粗末。每服15克,水煎,加竹叶3片,去渣,取汁,加入适量生地黄汁,搅拌均匀,饭后温服。(出自《圣济总录》钩藤汤)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钩藤的功效与作用主治

钩藤的功效与作用主要是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利尿通便、调节免疫系统等方面。具体主治包括:1.消肿止痛:钩藤具有消炎、消肿、镇痛等功效,可用于治疗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手脚麻木、瘀血肿痛等症状。2.清热解毒:钩藤能够清热解毒,可用于治疗肝炎、急性胃肠炎、喉炎、扁桃体炎等病症。3.利尿通便:钩藤有利尿通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畅、便秘等症状。4.调节免疫系统:钩藤具有调节免疫系统的作用,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预防感冒、流感等疾病。值得注意的是,钩藤虽然具有一定的药效,但是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不宜随意滥用。同时,一些患有肝肾病、孕妇、哺乳期妇女等人群需要谨慎使用。

钩藤钩藤地每亩重多少?

每亩干钩藤产量约1200-1600公斤。钩藤一般生长在上坡丛林中,生长温度为20-28。钩藤的繁殖分为播种、扦插和分枝。一般移植的钩藤1-2年就可以采收,第三年产量会大大增加。种植后的干钩藤第一年亩产40公斤,第二年140公斤,第三年800公斤。之后提高到亩产1400斤。1.钩藤地产一亩多少斤?每亩干钩藤产量约1200-1600公斤。钩藤是一种温暖湿润的植物,喜欢阳光充足的地方。养分丰富、土壤疏松的土壤更有利于生长。如果用播种,应该在秋天播种。如果采用移栽,应在春季移栽。一般移植的钩藤在第1、2年即可采收,第3年采收产量最高。按照30厘米的株距,一亩地可以种700株左右。正常情况下,第一年亩产干货40斤左右,第二年140斤左右,第三年800斤左右。此后,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产量每年都会增加。二、种植钩藤要注意什么?1.移栽:春季3-5月移栽,它最好在同一天开始育苗和移植。移栽后要浇足水。种植时,你应该展开根系。它的根很浅,所以它把它种在大约10厘米的深度就足够了。2.除草:培育全草,冬季清理杂草,培育土壤。3.修剪:4月初长出新梢,9月下旬剪去枝顶,采收时修剪病枝和枯枝。4.施肥:移栽后每隔40天浇一次粪,不能太稠。冬天要在树桩上铺腐熟的粪肥,然后再盖上一层土。

钩藤的功效与作用和主治

钩藤具有以下功效与作用:1.清热解毒:钩藤能够清热解毒,用于治疗一些热毒病症。2.消肿散结:钩藤能够消肿散结,用于治疗一些痈肿肿痛的病症。3.舒筋活血:钩藤能够舒筋活血,用于治疗一些风湿痹痛的病症。4.抗病毒、抗菌:钩藤具有抗病毒、抗菌的作用,可以帮助身体抵御病毒和细菌的侵害,使身体更加健康。主要治疗:1.外感热毒病症:如热毒痈肿、痈疽、口炎、牙痛等。2.风湿痹痛:如关节痛、肩颈背痛等。3.皮肤病:如湿疹、疥疮、瘙痒等。4.喉咙炎、扁桃体炎、肺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