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卫鞅是谁 他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 2、商鞅的资料
- 3、卫鞅是谁 卫鞅简介
- 4、商鞅是什么时候?
- 5、历史上的卫鞅结局如何?
- 6、卫鞅是谁
- 7、卫鞅有没有儿子,卫鞅是怎么死的,具体点?
- 8、秦朝的卫鞅是怎么死的
- 9、商鞅的身世
- 10、卫鞅为什么叫商鞅
卫鞅是谁 他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卫鞅是商鞅。
卫鞅的历史贡献是:商鞅通过变法使大秦国变成了富裕强大的国家,在历史上称之为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嬴渠梁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商鞅为左庶长。
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商鞅变法影响: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成功的变革记为新发,他让秦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且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而且确定了法治的思想。
商鞅吸取了李悝、吴起等法家人物在魏、楚等国实行变法的经验,结合秦国的具体情况,对法家政策作了进一步发展,后来居上,变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商鞅进一步破除了井田制,扩大了亩制,重农抑商,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生产,鼓励垦荒,这就促进了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
商鞅的资料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汉族。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秦孝公近臣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这时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6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前340年,率秦赵军败魏国公子昂将军,魏割河西之地与秦,将人民迁居至大梁,此时魏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功封于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秦国贵族多怨。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嬴驷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公元前359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课本上“商鞅舌战图”插图,是当时这次大辩论的写照。
编辑本段商鞅变法
商鞅从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商鞅第一次变法在公元前356年,而不是公元前359年,杨宽《战国史》185页有这样一段说明:“《史记秦本纪》说:秦孝公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为左庶长。’据此,秦孝公三年已‘用鞅法’,六年因‘百姓便之’,提升卫鞅为左庶长。但是《史记商君列传》说: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据此则下令变法,应在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卫鞅任左庶长之后。两说相较,当以后说为是。《战国策秦策》一说:‘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韩非子和氏篇》又说:商君之法,‘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王先谦《集解》认为‘八’上脱‘十’字,是对的。从秦孝公六年(即公元前356年)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以后,到二十四年孝公去世,首尾19年,以整年来计,正是18年。”据此,商鞅第一次变法应在公元前356年。
公元前340年,卫鞅设计生擒魏将公子昂,大破魏军,迫使魏国交还过去夺走的西河地。魏惠王说:“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此大功,受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商洛镇)15个邑,号为商君。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生擒公子昂,拒绝他入境。他回到自己的封邑,举兵抵抗,结果失败战亡,而后被下令车裂其尸。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一、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平,也种上庄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谁开垦荒地,就归谁所有。土地可以买卖。
二、建立县的组织,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这样,中央政权的权力更集中了。
三、迁都咸阳。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栎阳迁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这样大规模的改革,当然要引起激烈的斗争。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
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都办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上字。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
这样过了十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土地,把国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汉族。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汉族。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
商鞅(?-公元前338年),战国时代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故当称为公孙鞅,不叫姬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商鞅通过变法改革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公元前338年获罪车裂而死。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汉族。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秦孝公近臣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这时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6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前340年,率秦赵军败魏国公子昂将军,魏割河西之地与秦,将人民迁居至大梁,此时魏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功封于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秦国贵族多怨。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嬴驷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公元前359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课本上“商鞅舌战图”插图,是当时这次大辩论的写照。
编辑本段商鞅变法
商鞅从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商鞅第一次变法在公元前356年,而不是公元前359年,杨宽《战国史》185页有这样一段说明:“《史记秦本纪》说:秦孝公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为左庶长。’据此,秦孝公三年已‘用鞅法’,六年因‘百姓便之’,提升卫鞅为左庶长。但是《史记商君列传》说: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据此则下令变法,应在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卫鞅任左庶长之后。两说相较,当以后说为是。《战国策秦策》一说:‘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韩非子和氏篇》又说:商君之法,‘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王先谦《集解》认为‘八’上脱‘十’字,是对的。从秦孝公六年(即公元前356年)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以后,到二十四年孝公去世,首尾19年,以整年来计,正是18年。”据此,商鞅第一次变法应在公元前356年。
公元前340年,卫鞅设计生擒魏将公子昂,大破魏军,迫使魏国交还过去夺走的西河地。魏惠王说:“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此大功,受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商洛镇)15个邑,号为商君。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生擒公子昂,拒绝他入境。他回到自己的封邑,举兵抵抗,结果失败战亡,而后被下令车裂其尸。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一、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平,也种上庄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谁开垦荒地,就归谁所有。土地可以买卖。
二、建立县的组织,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这样,中央政权的权力更集中了。
三、迁都咸阳。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栎阳迁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这样大规模的改革,当然要引起激烈的斗争。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
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都办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上字。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
这样过了十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土地,把国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编辑本段商鞅两次变法的主要内容
公元前356年第一次变法,主要有下列几点:
1.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轻罪用重刑。将李悝《法经》颁布实行,增加了连坐法。就是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互相告发,同罪连坐,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不告发的腰斩。一家藏“奸”,什、伍同罪连坐。客舍收留无官府凭证的旅客住宿,主人与“奸人”同罪。
2.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规定斩敌甲士首级一颗赏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服劳役的“庶子”一人。爵位越高,相应的政治、经济特权越大。宗室、贵戚凡是没有军功的,不得列入宗室的属籍,不能享受贵族特权。
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拏”(意思是尽力从事男耕女织的生产事业,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免除其本身的徭役;凡从事工商业和因不事生产而贫困破产的人,连同妻子、儿女没入官府为奴隶)。
4、强调“以法治国”要求国家官吏学法、明法,百姓学习法律者“以吏为师”。
5、改法为律。强调法律的普遍性,具有“范天下不一而归于一”的功能。
6、轻罪重罚,不赦不宥。主张凡是有罪者皆应受罚。
7、鼓励告奸
8、用法律手段剥夺旧贵族特权。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度。规定除国君外的嫡系以外的宗室,没有军功就取消其贵族身份。
9、强化中央对地方的全面控制,剥夺旧贵族对地方政权的垄断权。
公元前350年第二次变法,主要有下列两点:
1.“开阡陌封疆”。破除过去每一亩田的小田界一阡陌和每一顷田的大田界一封疆,把原来的“百步为亩”,开拓为240步为一亩,重新设置“阡陌”和“封疆”。国家承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私有权,在法律上公开允许土地买卖。
2.普遍推行县制。在未设县的地方,把许多乡、邑,聚合并成县,共新建31县。设县令、县丞,由国君任免。
编辑本段商鞅的历史评价
由于独尊儒术的缘故,历史上对于使用暴力手段进行快速改革的商鞅的评价并不是很好。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后人又说:卫鞅入秦,景监是因。王道不用,霸术见亲。政必改革,礼岂因循。既欺魏将,亦怨秦人。如何作法,逆旅不宾!但是也有人肯定商鞅,比如王安石: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这是在肯定商鞅的治国方略。而资治通鉴中说: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虽说商鞅刻薄,但也说明商鞅之诚信品质。在现代,尽管有少数不同声音,但大多数人承认商鞅是一个敢于触动旧势力、敢于改革的英雄。
编辑本段质疑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
商鞅者,法之大家也。
司马迁,史学之第一人也。
然而司马迁对于商君的评价却令我颇有异议。
太史公言:“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
看各类史书的记载,商鞅变法中的一大重要举措就是严刑峻法。一人犯罪,百家诛连;天子犯法,罪同受。
商君,实乃刻薄人也。
司马迁指责商君的三大罪状:言辞浮夸,不是本性;靠太监推荐得势;滥用刑法,手段欺诈。
我却不以为然。
言辞浮夸,乃是商君试秦孝公的真意也。
商鞅初次以帝道说秦王,秦王听得打瞌睡。那时候只有五个人可以用上“帝”这个字。
何为帝道?五帝之仁德教化致于天子之位也。由此见秦王不信他这一套。
再次以王道说秦王,孝公以为善却不用。此其意也不在王道。
再次以霸道说秦王,秦王和他语数日不厌。由此见秦王的真意其实在称霸。
秦王以为帝王之道久远,他不能等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
秦王志在强国,使己身显霸,如秦穆公般流芳后世而已。
商鞅,实善窥君王意者。
司马迁以为商君靠太监引见,不光彩。我们后人却不能这样认为了。
郑和不是太监吗?司马迁自己难道不是吗?此等人皆名垂青史,何处不光彩?
且为国举贤,匹夫有责,何以独耻于阉人?
“卫人商鞅,以一番变法图强的宏论打动秦孝公,官拜左庶长,受命主持秦国的变法。
面对上上下下或怀疑,或观望,或反对的目光,商鞅为法树威,出手不凡。
南门徙木,赏赐及于奴隶,一举而取信于民;杀甘龙,责太子,法令如山,一杀而慑满朝权贵。
法行数年,国家大治,民风大变,人人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秦国的羽翼丰满了。
而商鞅也因触犯权贵,结怨于太子,而给自己的未来埋下了危机。”
太监景监曾说:“商君乃无私之人。无私,于国则功无量,于己则害无穷。”
何也?
“不容人者不容于人”。
商鞅不容满朝权贵,又安能容于满朝权贵?
司马迁以为商鞅用刑太重,寡恩少义。数年间,因为商鞅之法而变成残废残疾之人几乎及一国之半。
然而,我有话要说。比起白起长平之战,一举活埋四十万俘军,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春秋战国无义战。那个时代,仁德这一词的分量,重于神灵;三皇五帝的仁政教化被推崇到了极至。而事实,那个时代,人的命,贱于草芥。
这是大时代的后幕。
司马迁,儒学之人也。
儒圣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儒家言论,以德治国。
而我以为,以德治国,莫若以法治国。
德,修养也。法,底线也。德,圣人也。法,平民也。
从古至今,圣人有几人屿?
孔子游说列国,终身不馁,此可谓圣人也。然天下尊之,而莫一国用之,何也?
乱世纷争,尧舜之德道已经不适于当世。历史已经由人治,德治渐渐向法治过渡了。
朱元璋死时曾对他的孙子说:“吾治乱世,法不得不严;汝治平世,法当从缓。”
大明朝定下的严刑峻法,难道不比商鞅的峻法有过之而无不及吗?世乱则民必乱,非严刑峻法不可定。
后来的法家集大成者韩非讲道于秦始皇时,也特别的言明,臣民是靠不住的,妻儿是靠不住的。臣民,就算君王给他一百个好处,而只要给他一个损处,他仍然会怨恨你。妻儿都指望君王快点死,他们当了太后和新君,便不再担心了。
只有法,而且要峻法,才是乱世真正的可靠。
只有法律,才是真的有利于君,也有利于民。
时代不同了,今日的我们,又怎能想象人命轻于草芥的世道?怎能想想战火硝烟中的列国角逐?
然而,所幸,事实胜于雄辩,历史说明一切。
如管仲,乐毅者,百世推崇,然观其利及国家后世,管仲不过使齐国富强不足百年,乐毅不过数年而已。
如商鞅者,历代贬低,司马迁不推,司马光斥之,然其利,及秦国百世乃至后世千年。
商君,刻薄寡恩人也。然而,我所敬畏,仰望的正是这样的商鞅。
商鞅,实法家之第一人也!
卫鞅是谁 卫鞅简介
1、卫鞅指的是商鞅。
2、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3、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4、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商鞅是什么时候?
商鞅是什么时候的人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又称卫鞅、公孙鞅。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受到秦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商鞅在秦执政约二十年,秦国畅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是什么时候??
没有
因为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国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要使秦国强大起来,于是下了一道命令,说谁能使秦国强大,就封谁做官。
商鞅(yang)原来是卫国人,听到了这个消息,就来到秦国。商鞅和秦孝公谈论国家大事,一连谈了几天几夜。秦孝公非常赞同商鞅的主张。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改革旧的制度。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又怕老百姓不信他,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起了一根很高的木头,并说,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谁十金。很多人都以为这是开玩笑。商鞅知道老百姓不相信他,就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人们在木头旁边议论纷纷,终于有一个人把木头扛起来,一直扛到了北门。结果商鞅真的赏给那人五十金。这件事在秦国引起了轰动,商鞅说道做到,在老百姓中有了威信,于是商鞅就把新法令公布了出去。
商鞅变法公进行了两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①废除了井田制,打破过去土地上的界限,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生产粮食布帛(bo)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yaoyi)。在战争中军功越大,授予的爵(jue)位越高,赐给的土地和房子也越多。旧贵族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特权。③在全国设置31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新法令刚刚开始推行,就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的反对。太子的两个老师鼓动太子反对变法,商鞅就处罚了那两位老师,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了字。这样,大家就不敢反对了。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得到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小资料:商鞅之死
商鞅变法遭到旧贵族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诬告谋反,结果被车裂而死。车裂是古代的一种非常残忍的死刑,就是把人的四肢和头分别拴在五辆马车上,让马车向不同的方向奔跑,撕裂人的肢体。
商鞅之法什么时候开始废除的
没有废除吧,要是废除了还有后来的秦统一六国吗?就算是商鞅被车裂了,但是力主处死商君的秦惠文王也只是说他有罪,但是商君的主张还是被保留了下来。商鞅变法的最最精髓的内容就是中央集权制度,从秦以后每个朝代都是这么干的,你非得说什么时候结束的,我只能说自1911年的辛亥革命这套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才算终结。
商鞅何时,在何人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
前359年(秦孝公3年),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时间是哪一年
变法开始与公元前356年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是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这就从法律上维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地主经济的发展。
二是奖励耕战,包括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两方面的内容。奖励耕织就是奖励一家一户的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以生产粮食布帛多少为标准,凡是努力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免去其本身的徭役。这就促进了小农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源。奖励军功,规定军功以在前线斩得敌人首级多少来计算,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这就严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鼓舞将士勇敢战斗,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三是普遍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治理,使县成为直属于国君的地方组织,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商鞅是怎么死的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尤其是军功爵制度,造成秦国贵族多怨。秦国公族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埂。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大秦帝国中什么时候秦国倔起,在商鞅的带领下,第几集
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中,商鞅变法是在第17集。
剧情简介:
卫鞅风波众臣不明所以,孝公不置可否,面对此举,甘龙顿感大变的前兆。伏案数月,卫鞅理清治国细略,在朝堂上,痛陈秦国祖制弊端,舌战诸元老,公开自己的变法治国理念。元老重臣纷纷色变,赢虔相向,震慑全场。孝公刻国耻石决意变法强国,拜卫鞅为左庶长,赐穆公金剑,总领秦国军政,推行变法。
《大秦帝国之裂变》是根据孙皓晖创作的同名历史小说系列改编而成的电视剧。该剧由黄健中执导,孙皓晖编剧,侯勇、王志飞、高圆圆、李立群、许还山等领衔主演。
该剧剧情以原作小说系列为蓝本,本着尊重史实为原则,进行了适度的艺术加工,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该剧讲述了战国时代的秦国经变法而由弱转强,东出与六国争霸进而一统天下,以及最后走向灭亡的过程。
1.商鞅是在什么时间,在哪国实行变法? 2.请举例商鞅........
第一次变法主要内容 公元前356年第一次变法,主要有下列几点: ⒈颁布法律,制定什伍连坐制度,轻罪用重刑。将李悝《法经》颁布实行,增加了连坐法。就是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互相告发,同罪连坐,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不告发的腰斩。一家藏“奸”,什、伍同罪连坐。客舍收留无官府凭证的旅客住宿,主人与“奸人”同罪。 ⒉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从低到高]:1公士 2上造 3簪嫋 4不更 5大夫 6官大夫 7公大夫 8公乘 9五大夫 10左庶长 11右庶长 12左更 13中更 14右更 15少上造 16大上造 17驷车 18大庶长 19关内侯 20列侯 。各级爵位都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特权。规定斩敌甲士首级一颗赏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服劳役的“庶子”一人。爵位越高,相应的政治、经济特权越大。宗室、贵戚凡是没有军功的,不得列入宗室的属籍,不能享受贵族特权。爵位高的还可以“税邑三百家”,也可以用爵抵罪或赎罪。 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拏”(意思是尽力从事男耕女织的生产事业,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免除其本身的徭役;凡从事工商业和因不事生产而贫困破产的人,连同妻子、儿女没入官府为奴隶)。 ⒋强调“以法治国”要求国家官吏学法、明法,百姓学习法律者“以吏为师”。 ⒌改法为律。强调法律的普遍性,具有“揣天下不一而归于一”的功能。 ⒍轻罪重罚,强化法律意识,不赦不宥。主张凡是有罪者皆应受罚。 ⒎鼓励告奸 ⒏用法律手段剥夺旧贵族特权。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度。规定除国君外的嫡系以外的宗室,没有军功就取消其贵族身份。 ⒐强化中央对地方的全面控制,剥夺旧贵族对地方政权的垄断权。 ⒑统一度量衡。 第二次变法主要内容 公元前350年第二次变法,主要有下列两点: ⒈“开阡陌封疆”。破除过去每一亩田的小田界一阡陌和每一顷田的大田界一封疆,把原来的“百步为亩”,开拓为240步为一亩,重新设置“阡陌”和“封疆”。国家承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私有权,在法律上公开允许土地买卖。 ⒉普遍推行县制。把秦国划为41个县,在未设县的地方,把许多乡、邑,聚合并成县,共新建31县。设县令、县丞,由国君任免。变法成功的原因 主要还是任何深刻彻底的变法无不是从积贫积弱之国开始。 一、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为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二、商鞅变法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 三、商鞅确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正确的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取信于民。 四、商鞅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坚决斗争。
鞅虽然被害,但新法并未被废除。新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是秦惠文王不废新法的原因。同时,商鞅变法也确立了封建社会地主以占有土地的方式拍剥削农民的生产方式。在这次变法之后,秦国的国君也就成为了秦国的最大的地主,秦惠文王本人也从奴隶主转型为地主,这也是秦惠文王没有废除商鞅法令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不仅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后世有人说:“百年犹得秦政法。”同时也确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这是商鞅变法对中国古代社会最大的影响。
商鞅时间:公元前几年,什么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前356年,秦穆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其实楼主,商鞅分别在前356和前350年分别变法。
历史上的卫鞅结局如何?
卫鞅一般指商鞅。在影视剧中有两个妻子一个儿子(虚构)。
在相关史书记载中,并没有有关商鞅妻子和儿女的记载。但是在后来的影视作品中,编剧为了丰富商鞅的经历,在电视剧《大秦帝国》中,商鞅的妻子是白雪和荧玉。白雪和商鞅育有一子。
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成为秦国新一任国君,秦惠文王意识到商鞅手握重权,已经危害到他的统治权力。加上,商鞅变法损害了贵族阶层的利益,秦惠文王刚继位,朝中大臣给秦惠文王说,商鞅又谋反之心。秦惠文王借此机会,铲除了商鞅及其党羽,诛杀了商鞅全家。所以,商鞅是没有后人的。
扩展资料:
卫鞅也叫商鞅,是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他是卫国国君后代。
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他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他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鞅 (先秦法家代表人物)
卫鞅是谁
卫鞅指的是商鞅。商鞅原籍卫国,姬姓,公孙氏,因此又被称为卫鞅、公孙鞅等,在汉朝之前,姓和氏是分开的,女子多用姓,男子多用氏,且还会以封地为姓,而他之所以被称为商鞅,也是因为卓越的成就,被秦孝公赐予了商於十五邑。
卫鞅指谁
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战乱纷纷,群雄并起,但是在这个时候也涌现出了一大批的政治家、思想家等等,他们个个才华卓越,为后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卫鞅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很多人对这个名字却有些陌生。
实际上卫鞅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商鞅,他原籍卫国,姬姓,公孙氏,所以又被称为卫鞅、公孙鞅。在汉朝之前,姓和氏是分开的,女子多用姓,男子多用氏,且一些诸侯经常以封地为姓,因此就会造成这种名称多样的情况。
卫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等等,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成就是“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统一度量衡、改变土地制度并制定严酷的法律,经济方面重农抑商,并因卓越的成就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因此历史上多被称为商鞅。
卫鞅有没有儿子,卫鞅是怎么死的,具体点?
那是的卫鞅太冤了,韩信和他一样,功过盖主,在当时为他们感到不值,但到最后对中国是很有价值,现在的中国就是走了他的法治 ,他用十几年的时间为中国做了几千年事
卫鞅在历史上没有记载他有儿子,即使有儿子也在灭族的时候被杀掉了。卫鞅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改革家,在他的带领下,秦国从一穷二白,被人摁在地上打的小国,逐渐发展成为西方大国。正是他的变法行为彻底改变了当时秦国贫弱的状况。
卫鞅变法触动了秦国贵族们的利益,可他却不懂斩草除根。卫鞅是一个个人品行比较出众的人,他为了实行变法,对秦国的治理十分严格,为此秦孝公都必须要遵守他所定制的法令。所以当秦国那些贵族们的利益受到损伤的时候,他们自然对卫鞅十分痛恨。 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为相十年,人多怨之。---《资治通鉴》
尤其是秦孝公的兄弟公子虔,他是太子太傅,因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秦惠文王犯了罪,所以公子虔按照法令需要处以劓刑,也就是割掉鼻子。这是奇耻大辱,而且对方又是秦孝公的兄弟,明知道会被报仇雪恨,可是卫鞅依旧严格执行,而没有对公子虔斩尽杀绝。
对其他贵族也是一样,卫鞅只处罚那些犯了罪的,而且用刑虽然严格,可都只是惩戒为主,没有斩草除根,最终给自己酿成大祸。
秦孝公临死前,居然要把大位传给卫鞅,这是他必须死的原因。秦孝公本身是有太子的,也就是秦惠文王。只不过太子年轻的时候犯了罪,被秦孝公流放了。这个时候秦孝公身体不好,他对卫鞅是百分之百的尊重,因为正是卫鞅将秦国扶持强大。所以秦孝公希望等到他死了以后,卫鞅能够接手秦君的大位。
这对卫鞅来说,其实就是宣判了死刑,因为就算卫鞅答应了,他也不可能安然上位。毕竟秦国国君一直都是嬴家的人担任,不可能随便就换姓氏,更加不可能换成其他诸侯国的人。所以秦孝公这一招其实就是想要弄死卫鞅,卫鞅对秦国有功,为什么要弄死他呢?
因为卫鞅现在只是下一任秦君上台的障碍物。卫鞅功高盖主,秦惠文王年纪又小,自然是镇不住卫鞅,极有可能造成国内内乱,这不是秦孝公所想看到的,所以秦孝公必须要让卫鞅去死,才能保住变法的成果。
卫鞅逃过一劫,却没有逃过秦国贵族们的报复。卫鞅自然不傻,所以坚决不接受秦君的位置。不过这件事传出来,其实对秦惠文王上台也是一种无形的威胁,至少这个世上是有人可以代替他的。所以秦惠文王自然是饶不了他,公子虔等贵族恰好抓住了这一点,便带头诬告卫鞅谋反。
卫鞅本来已经申请退休,这回知道死期将至了。 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史记》
他只能选择逃跑,可惜他是全国通缉犯,按照法令没有身份证是不能住旅社的,所以卫鞅没能住得上旅社,也就无法在第二天出境了。
所以卫鞅只能投靠魏国,而魏国跟他有仇,又拒绝接纳卫鞅。无奈之下的卫鞅,只能回到自己的封地,起兵造反,最终被他自己训练出来的新军杀害。可以说卫鞅变法的成果全都施加在了他身上,他压根就逃脱不了,可见变法的强大之处。
卫鞅被杀以后,全族都被秦惠文王所灭,所以他就算有儿子也死了。卫鞅走投无路之下,贸然选择起兵,我觉得是非常不明智的事情。如果他能够主动找到秦惠文王澄清事实,或许他的家族就不会被灭。当然了,这种希望微乎其微,毕竟秦国上下贵族们都很痛恨卫鞅,秦惠文王本人也很痛恨卫鞅,他前去只有死路一条。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史记》
但是发兵造反,这条路绝对是最下策的方法,因为他明知道秦国新军的强大之处,为什么还要去硬碰硬呢?他那点人马够什么呢?结果不仅自己在战场上被杀掉,他全族人也都被秦惠文王所杀。即使他有儿子,也会在这一场浩劫当中被处死,所以应该是没有后人。
总结:卫鞅变法没有给自己留条后路,所以即使变法成功,他自己也是失败的。卫鞅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法家。他崇尚严格执法,而且法令比较严苛,所以那些被执法的贵族们对卫鞅深恶痛绝。秦孝公是聪明人,他躲在一旁,什么都让卫鞅来担着,变法成功了他享受成果,变法失败了他来惩治卫鞅给贵族们一个交代。
所以不管什么样的结果,秦孝公是不会担上恶名的。而卫鞅从来没有为自己考虑一条后路,这是变法过程中最失败的一点。而且秦国的贵族力量实在是太大,几乎充斥整个国家,所以压根不是卫鞅一个人能撼动的,秦孝公也不敢让卫鞅彻底动摇贵族集团,所以卫鞅遭到报复是迟早的事情。
秦朝的卫鞅是怎么死的
给秦王害死的,是“作法自毙”的。给毒死了才五马分尸,易中天都是这么说的
被自己的刑法给害死的。本来他可以跑掉的。。可惜抓他的人怕被他定下的刑法处分就没放他。。。车裂啊。。。。可惜了
卫青率军与匈奴作战,屡立战功,所得封邑总共有一万六千三百户。虽然战功显赫,权倾朝野,但从不结党干预政事。他和霍去病不同,对士卒体恤较多,能与将士同甘苦,威信很高。最后卫青病死于公元前105年。
公元前 106年,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去世,汉武帝命人在自已的茂陵东边特地为卫青修建了一座象庐山(匈奴境内的一座山)的坟墓,以象征卫青一生的赫赫战功。
被人害死的
1、卫鞅是因为商鞅因被秦惠王的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 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
2、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绝他入境。
3、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邑商,发动邑兵攻打郑县(今陕西省华县)。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结果商鞅失败战亡。
4、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秦惠文君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家。商鞅虽然被害,但新法并未被废除。
扩展资料:1、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 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2、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鞅
商鞅的身世
商鞅(前390~前338年),战国中期政治家。出身于卫国贵族,名公孙鞅,亦名卫鞅。公元前340年,因有功于秦,秦孝公封卫鞅于商(今陕西商州市)15邑,号为商君亦称商鞅。少时喜读刑名之学,到了青年时期,他已经成为一个有学问有才干的人。最初,他在魏惠王的相国公孙痤手下做小官,深得公孙痤重视。公孙痤临死对魏惠王说:如果不用卫鞅,就把他杀掉,决不能让他离开魏国。魏惠王把公孙痤的话当成耳边风,既不重用,也没有杀他。商鞅听说秦孝公下令招贤,就来到秦国。他通过秦孝公的亲信景监引荐,与秦孝公面谈了三次。前两次讲行帝王之道,孝公不感兴趣,听听就睡着了。第三次讲“霸道”,富国强兵,孝王听得很高兴。从此受到秦孝公的赏识和重用。
商鞅依据李俚《法经》结合秦国实际制定出一套变法方案。可列为11个主要项目:父子兄弟姐妹,不准同睡在一个炕上,必须分室而居;全国使用统一的尺寸、升、斗、斤、两;建立乡、县地方政府系统,归中央统辖;十家编一组,互相勉励生产和监督行动,一家犯法,隐匿不报九户连坐;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包括贵族富商子弟,一律送边疆垦荒;招请移民给予优待,凡从事垦荒者,九年不收田赋;增加人口,充实兵源;鼓励生产,耕田织布特别好的,积存粮食多的免除税务和劳役;一家有两个成年男子必须分居,达到增加生产,增加人口的目的;人际间争执,诉诸法庭,禁止私人决斗;对敌作战,以斩首多少论等赏赐;必须作战有功才能升迁,贵族商人,若是没有战功,不能担任政府官员。实行新法遇到的阻力很大。但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击败了旧势力的反抗和破坏,使贫困的秦国变为国富民强的七雄之一。
秦国实行变法之后,兵强马壮,准备东进扩展势力。公元前240年,齐、赵两国联合攻魏,商鞅认为机不可失,便率军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印领兵抗秦,商鞅给魏公子印写信愿罢兵讲和,邀请魏公子来秦军约定地点会面,魏公子深信不疑。在赴饮宴之时,秦国伏兵一拥而上,将魏公子抓起来,秦军趁势打败魏军,取得了胜利。商鞅打败魏军之后,秦孝公把商之地15邑封给他,因而号为商君。
商鞅推行变法取得了重大成就,同时,也因镇压贵族势力的反抗,积怨甚多,加之他在秦孝公病重期间,掌握秦国军政大权,独断专行,使秦国内部权力之争激化。据《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孝公病重时,曾打算把君位让给商鞅,商鞅没有接受。其时连商鞅本人也害怕,每次出门,都要卫士保护他。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去,太子驷即位,即秦惠文王。公子虔乘机诬告商鞅谋反,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到魏国,魏国人早已恨他,在魏无处存身,只好返回封地商邑。他组织了一批人马准备抵抗秦军,但寡不敌众,被秦惠文王抓获。秦惠文王以“车裂”残酷刑法把商鞅处死。商鞅虽死,但秦国改革并未停止,封建制度继续发展和不断完善。
卫鞅为什么叫商鞅
卫鞅叫商鞅是因为秦王将商地封给他,后人称之商鞅。《资治通鉴·第二卷·周显王八年》记载:“于是卫公孙鞅闻是令下,乃西入秦。”商鞅在《资治通鉴》中出场时的名字是“卫公孙鞅”。
商鞅亡于公元前338年,时隔100年之后,李斯作为后人,称卫鞅为商鞅,就是让人明白,这个商鞅就是“受封商於十五邑”的卫鞅,是一种对历史人物的简化称谓。卫鞅受封是公元前340年的事情,在《资治通鉴》第二卷中,公元前350年和公元前348年,曾两次称卫鞅为“商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