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首当其冲的误用举例有哪些?
- 2、容易误用的成语:首当其冲
- 3、首当其冲错误用法
- 4、成语首当其冲的意思是
- 5、成语“首当其冲”到底是形容第一个人出来做坏事的人呢?还是有其他意思呢?比如以下这个例子:
- 6、日常生活中经常用错的成语都有哪些???
- 7、首当其冲是指冲在最前面吗
- 8、首当其冲错误用法
- 9、首当其冲的用法
- 10、成语误用的例子有哪些?
首当其冲的误用举例有哪些?
“首当其冲”的误用举例如下:
1、即将开播的八部热门大剧?杨幂孙俪胡歌首当其冲。(人民网,2017-08-14)
2、张九萍:弘扬炎帝文化创意创新创造首当其冲。(《山西日报》,2016-05-14)
“首当其冲”意为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常被误用为“首先接受任务,或首先应当先做某事”。上面两个例子都将“首当其冲”理解为“首先、最先做某事”,从而导致句意理解上有重大偏差。
成语释义
首当其冲 [ shǒu dāng qí chōng ]
释义:首:最先。当:承受。冲:交通要道。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蒙受灾难。也作“身当其冲”。
出处:《三国志·公孙瓒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岂意今日身当其冲。”
译文:哪里预料得到今天最先受到攻击。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
容易误用的成语:首当其冲
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
昨天晚上发生了抢劫事件,北门一带的首富高家首当其冲,损失最重。
常被误用为“ 首先接受任务,或首先应当先做某事”。
出自《汉书·五行志上》:“郑以小国摄乎晋、楚之间,重以强吴,郑当其冲,不能修德,将斗三国,以自危亡。”
首当其冲错误用法
首当其冲常被人误用“为首先接受任务,或首先应当做某事。甚至被望文生义,“冲”就是冲在前面,被误用为冲锋在前 。”
“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当:承当,承受;冲:要冲,交通要道)。常被误用为“首先”。
从语源上看,最初使用的是“当其冲”,如《汉书五行志》“郑以小国摄乎晋楚之间,重以强吴,郑当其冲,不能修德,将斗三国,以自危亡。”(意思是说郑国是个小国,身处晋、楚、吴三个大国之间,处境十分困难,一旦国与国之间有冲突,首先要遭殃的就是郑国)。
后来发展为“身当其冲”。“首当其冲”这个形式出现较晚,目前发现的较早用例见于清代文献。
如梁启超《论各国干涉中国财政之动机》“我国中诸大市镇,其金融机构,率皆外人握之,恐慌一起,则此等机关首当其冲,而牵一发则动全身,将全世界之金融机关,悉为所摇撼。”
由上述可见,“最先遭受灾难”为“首当其冲”之本义。
错误示例:
中国政府决定,一九九六年,将向世界开放五个国家旅游度假区,金石滩又是首当其冲。
正确示例:
高家是北门一带的首富,不免要首当其冲,所以还是早早避开的好。
成语首当其冲的意思是
首当其冲 [shǒu dāng qí chōng]
基本释义
当:承当,承受;冲:要冲,交通要道。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出 处:《三国志·公孙瓒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盖闻在昔衰周之世;僵尸流血;以为不然;岂意今日身当其冲。”
首当其冲
(汉语成语)
当:承当,承受;冲:要冲,交通要道。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中性词,不固定作为褒义贬义解释。
中文名
首当其冲
外文名
无
拼 音
shǒu dāng qí chōng
出 处
《汉书·五行志上》
释 义
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望文生义
冲在前面的人
词目:首当其冲[1]
类型:常见误用成语,误用范围非常之广,常被人误用为首先接受任务,或首先应当做某事。
拼音:shǒu dāng qí chōng
解释: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害
首:最先。当:面对,对着。冲:要冲,交通要道。
出处:《汉书·五行志下之上》:“郑当其冲,不能修德。”
【示例】:高家是北门一带的首富,不免要~,所以还是早早避开的好。◎巴金《家》二十二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指首先受到攻击。
结构:动宾式成语。
例句:在那样的社会大环境下,有着鲜明反抗意识的晴雯必然首当其冲地成为统治阶级迫害的对象。
成语“首当其冲”到底是形容第一个人出来做坏事的人呢?还是有其他意思呢?比如以下这个例子:
当:承当,承受;冲:要冲,交通要道。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常被错解为首先)所以这个成语是用错的,这点我可以确定
首当其冲用于表述人或事物的情态。多作谓语,也作定语。意思是受到对方的攻击、压力。也指首先遭受灾难。这里把首当其冲换为一马当先比较合适。
日常生活中经常用错的成语都有哪些???
楼上的很好很强大呀,我锦上添花一下,补充一个:感同身受,本意用作谦词,指代替别人表示感谢(如您对XXX的帮助我感同身受,在此表示感谢。)现在误用为亲身经历某事(今天运动会我虽然没去,但是我感同身受)
食左饭未
不以为然
1.首当其冲
本意: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错用作某某应身先士卒、义不容辞或者责任最大等。
示例:CCTV5的主持人亲自示范过了。
2、炙手可热
本意:比喻气焰盛,权势大
错用作形容某人人气旺、名气大。
示例:华语歌坛炙手可热的小天后张韶涵……(某台娱乐新闻)
3、一言九鼎
本意: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错用作形容某人讲信用。
示例:在下行走江湖数十年,向来一言九鼎,决不食言……(电视剧对白)
4、不可理喻
本意:比喻某人野蛮、无知,很难用道理说通。
错用作形容某人做法不可理解。
示例:天哪,你这样做实在太不可理喻了……(同上)
5、差强人意
本意:勉强可以让人满意。
错用作难让人满意。
示例:整个赛季下来,罗本只有2个进球6次助攻,对于他这样的世界级边锋来说,实在是差强人意。(体育新闻)
6、明日黄花
该词常被错用为“昨日黄花”。
示例:舍瓦在意大利的战绩毕竟已是昨日黄花。(电视新闻)
7、鬼斧神工
本意指人造技术的精美。
错用作自然景物。
示例:这里的奇山峻岭各有姿态,实在是鬼斧神工。(电视纪录片)
8、电光石火
错用为电光火石。
示例:就在电光火石的一瞬间,卡卡跳了一下,否则被铲倒就将是重伤,真险!(足球解说)
9、空穴来风
本意指某种说法或做法是有根据的。
错指反意。
示例:近日,某某某经纪人宣称,所有关于某某某解约的传闻都是空穴来风,某某某将继续履行合约直到期满。(娱乐新闻)
10、望其项背
本意指有能力赶得上或比得上,
错指难以超越。
示例:由于积分差距过大,法甲各支劲旅对里昂只能望其项背……
首当其冲是指冲在最前面吗
不是。是指最先受到影响。
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害。 首:最先。当:面对,对着。冲:要冲,交通要道。(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冲”字应当理解为“战车,攻敌、攻城的战车。”类似于今天的坦克,步兵躲在其后面。对于对方来说,首先面对它的人,当然要面临巨大的危险。)
出处
“首当其冲”原为“当其冲”,出自《汉书·五行志上》:“郑以小国摄乎晋、楚之间,重以强吴,郑当其冲,不能修德,将斗三国,以自危亡。”意思是说郑国是个小国,身处晋、楚、吴三个大国之间,处境十分困难,一旦国与国之间有冲突,首先要遭殃的就是郑国。
扩展资料:有关首当其冲的例句
1、由于人民币贬值,对外贸易首当其冲。
2、球队失去决赛权,教练首当其冲受到许多谴责。
3、食品价格上涨,城市低收入者首当其冲。
4、食品安全问题不解决,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消费者。
5、09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全球各行业经济损失严重,这其中以银行业首当其冲。
6、这一地区的居民面临许多问题,但首当其冲的是污染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首当其冲
首当其冲不是指冲在最前面,指的是最先受到攻击或遇到灾难。
首当其冲解释:
释义:最先受到攻击或遇到灾难。
出处:《汉书·五行志上》:“郑当其冲,不能修德。”
译文:郑国最先受到攻击,不能修习品德。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
示例:那辆失事车子冲上人行道,站在香烟摊前的男子便首当其冲被压在了轮下。
扩展资料
首当其冲的近义词:
一、一马当先
释义: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
出处:姚雪垠《李自成》:“李自成看见敌人增加了援军,士气复振,就赶快把人马整顿一下,由他一马当先,继续猛冲猛攻。”
二、奋勇当先
释义:鼓起勇气,赶在最前面。
出处:关汉卿《哭存者》第二折:“更有俺五百义兵家将,都要的奋勇当先。”
首当其冲不是指冲在最前面。
首当其冲,汉语成语,拼音是shǒu dāng qí chōng,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遇到灾难。出自《汉书·五行志上》。
成语出处,《汉书·五行志上》:“郑当其冲,不能修德。”
扩展资料:
成语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
示例
高家是北门一带的首富,不免要~,所以还是早早避开的好。(巴金《家》二十二)
“是没有疑义的,平原的游击根据地自将首当其冲。”(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第六章第一节)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首当其冲
不是。这是一个常见误用成语,常被人误用为首先接受任务,或首先应当先做某事。
该词出自《三国志·公孙瓒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盖闻在昔衰周之世;僵尸流血;以为不然;岂意今日身当其冲。”
该文的白话释义是:我听说周朝在没落的朝代,百姓的尸体都僵硬在地上,地上的血流千里,我曾经不以为然,谁能想到如今身当其冲,反而最先受到攻击。
误解:第一冲上前去或首要处理
错例:发展生产力是当前首当其冲 的大事,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正解:本指处在首要位置。比喻最先受到攻击,遭遇灾害或受到伤害。首:最先。当:面对,对着。冲:要冲,交通要道。
正例:高家是北门一带的首富,不免要首当其冲,所以还是早早避开的好。
扩展资料:
近义词:
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或带头。
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六回:“即便勒兵列阵,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
译文:即便率领士兵列阵,一人策马冲锋在前,从山上驰骋来,就好像天崩地塌的气势。
例句:无论什么公务活,班长总是一马当先。
首当其冲错误用法
“首当其冲”被误用为冲锋在前。“首当其冲”指处于首先受到攻击或压力的地位,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冲:要冲,交通要道。出自《汉书·五行志下》:“郑当其冲,不能修德。”
译文:郑国承受(面对)着它的要冲以至于首先受到攻击。
近义词:一马当先。
反义词:畏缩不前。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
造句:
1、他没有在会议上支持我,结果我不得不在对手的进攻面前首当其冲。
2、当事实相互抵触时,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妥协。
3、金融危机一来,很多行业都陷入了困境,金融行业首当其冲。
首当其冲的用法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遇到灾难。
示例
①、巴金《家》二十二:高家是北门一带的首富,不免要首当其冲,所以还是早早避开的好。
②、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第六章第一节:“是没有疑义的,平原的游击根据地自将首当其冲。”
扩展资料
近义词
一马当先:
意思是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示例
姚雪垠《李自成》:李自成看见敌人增加了援军,士气复振,就赶快把人马整顿一下,由他一马当先,继续猛冲猛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首当其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马当先
首当其冲的用法为:动宾式;作谓语、定语。
例句:巴金《家》二十二:“高家是北门一带的首富,不免要首当其冲,所以还是早早避开的好。”
首当其冲的拼音:shǒu dāng qí chōng
首当其冲的意思: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遇到灾难。
首当其冲的出处:《汉书·五行志上》:“郑当其冲,不能修德。”
译文:郑国承受(面对)着它的要冲(以至于首先受到攻击)。
近义词
一马当先:
拼音:yī mǎ dāng xiān
意思: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六回:“即便勒兵列阵,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示例:姚雪垠《李自成》:“李自成看见敌人增加了援军,士气复振,就赶快把人马整顿一下,由他~,继续猛冲猛攻。 ”
好多人写东西的时候,会用到“首当其冲”这个词,而且大多数人会用错。
“首当其冲”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首:首先,第一个。
当:承当,承受
冲:要冲,交通要道
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而不是指首要位置、领头作用。
【注意】常见误用成语,误用范围非常之广,常被人误用为首先接受任务,或首先应当做某事。
【解释】本指处在首要位置。比喻最先受到攻击,遭遇灾害或受到伤害。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
读音:shǒu dāng qí chōng
意思:处于首先受到攻击或压力的地位。冲:要冲,交通要道。
出处:《三国志·公孙瓒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岂意今日身当其冲。
翻译:没想到他今天会处在首先受到压力的地位。
近义词一马当先
读音:yī mǎ dāng xiān
意思: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或带头。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六回:“即便勒兵列阵,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
举例:在这次大扫除中,班长一马当先,第一个拿起铁锹开始铲草。
成语误用的例子有哪些?
成语误用主要包括如下八种类型:
一、望文生义 成语属于固定短语,其意义很多时候不能从字面推敲得知;尤其不能断章取义,只能把它作为整体来理解。作为检查学生成语储备的题型之一,有许多题目就是在这方面设置障碍,误导考生望文生义。如例:
① 夫妻俩惨淡经营着这爿小店,生意一直很红火。
② 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1997年全国高考题)
③ 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2003年全国高考题)
有很多人以为①题中“惨淡经营”用错,以为“惨淡”与下文的“红火”矛盾,其实并不;“惨淡经营”等同于“苦心经营”,表示为某事非常劳苦,该题运用正确。②题中“万人空巷”也是典型的望文生义,它不是街上空无一人,而是街上人山人海,多形容欢迎、庆祝等盛况,该题用错。③题中“如数家珍”是用比喻构成的成语,“好像在数家藏的珍宝”,并不是真正在数,它表示对所讲事物非常熟悉,该题亦属望文生义。理解由比喻构成的成语(如影随形),如果只分析其字面,不分析其构成,就很容易犯望文生义的错误。
1999年全国高考题考到的“美轮美奂”也属此类。此外如“空穴来风”、“七月流火”、“罪不容诛”、“诛心之论”、“文不加点”等也容易犯这种错误,需要准确理解和运用。
二、不明语素 它是指因为不明白某语素的意义而造成的曲解成语;严格上讲,它也属于第一种类型,但因为它涉及的题目较多,故另辟一类予以说明。
① 天突然变凉了,同学们衣衫单薄,一个个噤若寒蝉。
②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为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1995年全国高考题)
③ 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势必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唾弃。
①题中,“噤若寒蝉”的“噤”作“闭口不言”讲,该成语表示一个个都默不作声,就像秋天不叫的蝉。它和寒冷没有关系,故该题用错。②题中,“冲”指“要冲、要道、要塞”,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故总是首先受到攻击。“首当其冲”引申为首先受到攻击、批评等,而并不等同于“首先”。③题中“危言危行”的“危”不是指危险,而是指正直,同“正襟危坐”中的“危”,该词表示正直的言行。
1993年全国高考题考到的“不刊之论”也属于这种类型,“刊”指删削、修改,该成语表示不容修改的权威论述。1997年的“莘莘学子”也是因为不明“莘莘”表示众多而用错。此外如“不足为训”、“屡试不爽”等也易犯此种错误。
三、不明褒贬 成语也有褒贬中三性,运用成语应使其与全句感情色彩保持一致,准确表达讲话者的本意。纵观近十年的成语考查题,这方面所占比率甚大。① 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1995年全国高考题)
②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骛。(1997年全国高考题)
③ 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1998年全国高考题)
①题中“半斤八两”含有蔑视味道,是贬义词;②题中“趋之若骛”亦属贬义;③题中“处心积虑”指千方百计地算计、谋害别人,也是贬义词;它们都与题干的褒贬不一致。此外如1995年考到的“无所不为”,2001年的“颐指气使”,平时考查的“好整以暇”、“始作俑者”等都属此类,兹不赘述。
这种类型中有一类需特别注意,有些成语身兼两种色彩,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很难作出正确的选择。如例:
① 这地方一到夜晚,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② 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1995年全国高考题)
这两道题中的成语都没用错。“灯红酒绿”指生活腐化时为贬义词,指夜景繁华时为中性词;“想入非非”指想法不合实际时为贬义词,指意念进入玄妙的境界时为中性词。诸如此类的还有“拐弯抹角”、“无所不至”、“如虎添翼”等等。
四、不明范围 任何词语都有其适用范围,成语也不例外。不明其适用范围,张冠李戴,是成语误用的常见类型之一。
① 我们是十多年前的老同学,这次在武汉萍水相逢,彼此都格外兴奋。
② 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1999年全国高考题)
③ 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2000年全国高考题)
①题中“萍水相逢”指陌生人初次见面,用于老同学不当。②题中“炙手可热”指“权势大、气焰盛”,只可指人,不能指商品。③题中“洗心革面”指“改正错误,重新做人”,同样只能用于人,不能用于刊物。它们都是因不明成语适用范围而致错。
1998年全国高考题考查的“望其项背”,多与表否定意味的词语(如难以、不能等)搭配,共同表示比不上、赶不上;2000年考查的“汗牛充栋”,只能指书多,不能指人多;它们都是因不明该词适用范围而致错。此外如“巧夺天工”只能用于人工建造,不能用于自然景观;“相敬如宾”只能用于夫妻;“涣然冰释”只指两人消除猜疑嫌隙等均属这种类型。
五、不明差异 某些成语意义比较接近,有些题目就是要求我们辨析其意义或用法上的差异。如果不能明辨其差异,自然就难以选出正确答案。
① 放在桌上的邮票不胫而走,急得小王满头大汗。
② 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__。(目不暇接/应接不暇)(1996年全国高考题)
③ 日寇在华犯下的耸人听闻的罪行,激起全球华人的强烈愤慨。
①题中,“不胫而走”指消息迅速传播开来,应换用“不翼而飞”,二者适用对象不同。②题中,两成语都有眼睛看不过来的意思,但“应接不暇”更强调在动态的进行过程中,与题干更贴切。③题中“耸人听闻”指故意夸大事实以让闻者惊骇,应换用“骇人听闻”,指事实本身让闻者震惊。
1994年全国题考到的“别具一格/独树一帜”,“不落窠臼/匠心独运”也属于这一类型;此外如“不负众望/不孚众望”、“同日而语/相提并论”、“刮目相看/侧目而视”、“鱼目混珠/鱼龙混杂”等也是考查这一点。
六、不明谦敬 有些成语带有谦虚意味,只能用于自己;有些成语带有敬重意味,只能用于他人。如果不明白成语的谦敬色彩,运用起来就容易让人啼笑皆非。
① 你身为师傅的入室弟子,却干出这种丢人的事,真是忝列门墙。
② 有什么困难尽管告诉我,我一定鼎力相助。
③ 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2001年全国高考题)
①题中“忝列门墙”属谦辞,“忝”表示自己位列其中会让余者蒙羞。该词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他人。②题中“鼎力”指能够扛鼎的巨大力气、能力,是赞美他人之辞;故该成语属于敬辞,不能用于自己。③题中“蓬荜”指茅草屋,可见它是自谦之辞,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他人。三者都是不明谦敬而误用。此外如考查“抛砖引玉”、“狗尾续貂”等成语时也经常在这方面设置障碍。
七、不明出处 有些成语源自某典故、寓言或诗文等,对于这类成语,只有弄清其出处,才能真正明白其内涵。
① 我们一定要该掉那种目无全牛的观念,树立全局意识。
② 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火中取栗。(1998年全国高考题)
③ 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了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2001年全国高考题)
①题中“目无全牛”语出《庄子??养生主》,形容技艺达到极纯熟的境界。②题中“火中取栗”源自法国作家拉??封丹的寓言,指受人利用冒了险,结果还一无所获。③题中“安步当车”源自《战国策》,指把慢慢行走当作坐车,是形容一种安闲自足的生活态度。知道了这些成语的出处,我们自然就能够准确理解运用它们。此外如“弹冠相庆”、“风声鹤唳”、“燕雀处堂”等亦需结合出处来理解。
八、不明语病 有些题中成语运用是否正确我们需要结合语病来分析判断;句子表意准确,没有语病,应该是我们正确运用成语的基本前提。
① 你就别再为难她了,她既然不肯讲,就一定有难言之隐的苦衷。
② 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1999年全国高考题)
③ 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你不应该求全责备他的缺点。
①题中的“难言之隐”指难以言说的苦衷,“隐”即“苦衷”,二者重复,应删掉“之隐”或“的苦衷”。②题中“局势”和“一劳永逸”主谓搭配不当,可将“一劳永逸”换成“永远太平”等。③题中“求全”和“责备”都是动宾短语,动宾短语不能带宾语,故该句表述不合语法;可改换成“对他的缺点,你不应该求全责备”。
以上就是笔者结合历年的高考试题和多年的备考练习,总结出的成语误用八种类型。当然,同样一个例子,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它划入不同的类型;这八种分法,也只是笔者的一孔之见罢了。好在我们分类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大家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成语;功利一点地说,是能够做准成语运用题。我也真心希望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 资料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