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訾詈,訾詈的词义介绍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18 14:11:07 浏览4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解释下方词语的意思

訾詈

  zǐ

  【释义】指责,诋毁谩骂
  訾:〈书〉说人坏话:
  [訾议]评论人的短处:无可~
  詈:〈书〉骂:~骂,~辞(骂人的话)
  例如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说到:“行为不正,为社会所訾詈”
黼黻:
  fǔ

  1.泛指礼服上所绣的华美花纹。
  2.绣有华美花纹的礼服。《淮南子.说林训》:"黼黻之美﹐在于杼轴。
  "高诱注:"白与黑为黼﹐青与赤为黻﹐皆文衣也。"多指帝王和高官所穿之服。
  3.借指爵禄。
  4.使华美。
  5.借指辞藻,华美的文辞。
  6.指修饰文辞。
  7.谓辅佐。
  ————————————————
  1、原义:古代衣服边上有规律的“黑白”“黑青”相间的花纹,多指官服;外观类似商朝青铜器上的边框纹路。
  2、引申义:
  a、代词,衣服或其他器皿上的花纹、纹路、色彩
  b、形容词,文章写的好、有文采
  c、形容词,某人有文学天赋、才华横溢
  座上珠玑昭日月;
  堂前黼黻焕烟霞。
  ——曹雪芹撰
荣禧堂联
  黼黻,最早出自周制,天子服十二章纹样,分别为:日




华虫
宗彝


粉米


  由上可见,黼黻最早分别表示两种事物。“黼”专指“斧”,天子服之,取其断。“黻”专指正反两“弓”相背的图案,象征君臣合离,也有说象征被恶向善的。(本人认为更有作为辩证和变化的含义。)在之后历朝历代的服饰改革当中,天子服饰仍保留着十二章纹样,并且部分纹样改型渗透到达官显贵的朝服当中,并逐渐普及到群众的视野中,泛指为华服以及服饰上的美丽花纹,引申为文章中的华美辞藻。
瓦菲:
  拼音:wǎ
fēi
  瓦菲,意为生长在瓦缝中的野草。
  《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
  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
  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
  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期功:
  我国古代以亲属关系远近制定丧服轻重的习俗。“期”指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指穿大功服(九个月)和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李密《陈情表》:“期功强近之亲”。 除臣洗马

出自李密的《陈情表》,原为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原文:“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意思就是朝廷又特地颁下诏书,认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恩,认命我为洗马。洗马:官名,太子的属官
。除是授予的意思 蕴藉:
 蕴
(yùn)藉(jiè):
  a.宽和有涵容,如“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亦作“温藉”、“酝藉”;
  b.含蓄有余,含而不露,如“风流蕴藉”
  所谓“蕴藉”,辞书上的解释是含而不露的意思,经常与“风流”这样的漂亮词汇结伴而行。
度长絜大
  【名称】度长絜大
  【拼音】duó
cháng
xié

  【解释】度:推测,估计;絜大:用绳子量物体周围的长度。比量长短大小,以便找出差距。
  【出处】汉·贾谊《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事例】卿等清而不通,专守绳墨,张不能为国家~,剖烦析滞。
★《宋史·陈恕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谢谢~希望采纳。O(∩_∩)O~

訾詈的词义介绍

訾詈 zǐ lì :责骂 诋毁.

訾念什么?

訾(一声时),同"赀",计算。(Zi)姓。 / 訾(三声时),说人坏话。
訾(zi一声)
"訾"念zi三声
訾zī、zǐ
一、释义
读音一[zī]
1、〈动〉衡量;计量
2、考虑;希求
3、放纵
4、通“赀”。钱财
5、古地名。在今河南省巩县西南
6、疾病
7、缺点
8、姓。
读音二 [zǐ]
1、〈动〉形声。从言,此声。本义:毁谤,非议
2、厌恶;极其讨厌并憎恶
3、指责
二、说文解字
古文:不思称意也。从言此声。
译文:衡量计算的意思。以言为偏旁,以此为声旁。
三、字形演变(如图)
扩展资料
组词:訾议 窃訾 訾责 訾黄 瑕訾 沮訾 訾排 限訾 訾相 訾詈訾笑 怨訾 訾省 訾给
一、訾黄[zī huáng]
兽名。龙翼而马身。一说,訾,叹辞;黄,乘黄。
二、窃訾[qiè zī]
亦作“窃赀”。占有别人的资财。
三、瑕訾[xiá zī]
因其有细小缺点而加以指摘、诋毁。
四、訾相 [ zī xiāng ]
1、谓衡量省视。
2、引申为瞻仰之意。
五、訾算[zī suàn]
指汉代为官时应具备的资财数。訾,通“赀”。

高一语文必修2《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课文解读

  蔡元培先生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从内容到形式,从语言选用到情感表达,一切合乎时宜,这是本课最为语文的东西。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必修2《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课文解读
  五年前,严几道①先生为本校校长时,余方服务教育部,开学日曾有所贡献于同校。诸君多自预科②毕业而来,想必闻知。(①严几道:即严复,1853—1940年,几道是他的字,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后的第一任校长。②预科:当时北大设文、法、理、工科和预科。预科相当于北大的附属高中,学制先为三年,后改两年,毕业后可免试升入本科。)士别三日,刮目相见①,况时阅数载②,诸君较昔当必为长足之进步矣。予今长斯校③,请更④以三事为诸君告:(①士别三日,刮目相见:见,原为“待”,又写作“看”,语出《三国志》。吴国将领吕蒙,很有军事才能,但文化水平低,后来在孙权的启发下,刻苦学习。有一次,鲁肃和他交谈,发现大有长进,于是赞叹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听了也幽默地回答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后来,人们便用吕蒙此语来表示别人已大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人。②时阅数载:时间经历了几年。阅,经过、经历。载,zǎi,年。③长斯校:任本校校长。长,zhǎnɡ,校长,这里用如动词。斯,这。④更:再。)
  这是演讲的开场白,先简单回顾自己五年来与北大的渊源,肯定大家的进步,借以拉近和听众的距离,便于开展师生间的对话,然后立即径奔演讲主题,以校长的身份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提出“更以三事为诸君告”。语言简明扼要,没有过多斯文客套。演讲这样开头,显示了演讲者的魄力,能迅速凝聚听众注意。
  一曰抱定宗旨。[段首开宗明义,点明中心。蔡元培把“抱定宗旨”作为首要期望提出,反映了蔡元培当北大校长之始,最先思考的问题就是北大的办学方向,即北大应该改革和建设成为什么样的大学,北大的学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学生。这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问题,也是他对莘莘学子的最重要期望。]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蔡元培认为要明确大学宗旨、办学方向,就必须先明确大学的性质,端正人们入大学的目的;而要端正人们入大学的目的,也就必须先端正人们对大学的观念。蔡元培在这里运用连锁推理的方法,说明认知大学性质的重要。这反映了蔡元培的又一个重要思想,即观念决定一切,人们的思想决定了人们的行动。因此,他下车伊始,便从端正观念入手。]今人肄业①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①肄业:在这里是就学的意思。肄,yì。)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的性质是什么?蔡元培将大学和专门学校对比分析,专门学校是“学成任事”,学了以后出去做官发财,大学则不是这样,“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是最高的文化科学研究中心,入大学的目的是为了研究高深学问。这是蔡元培对大学教育的新认识,是他对旧北大深刻反思的结果。蔡元培认为旧北大之旧,就“旧”在办学宗旨、办学观念“太腐败”,学生“是从京师大学堂‘老爷’式学生嬗继下来”,“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全不以学问为念。蔡元培对大学的这个认识是他的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思想的具体体现。]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①,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②之终南捷径③也。(①腐败:这里是指思想陈旧过时。②干禄:求取功名利禄。干,追求,求取,旧指追求职位俸禄。禄,古代官吏的俸给。③终南捷径: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语出《资治通鉴》,唐睿宗李旦召见天台山道人司马承祯请教阴阳之术,想留他在身边,随时讨论请教,但司马承祯执意要回天台山。尚书左丞卢藏曾经隐居在终南山,武则天时候应召做官,于是,他指着终南山对司马承祯说:“这山里有许多好地方,先生何必再回天台山呢?”司马承祯平静地说:“在我看来,这终南山不过是入世做官的捷径罢了。”卢藏听了不觉脸上发烧。终南山,简称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西起陕西武功,东至陕西蓝田。)[旧北大由于办学思想腐败,观念陈旧落后,带来种种弊端。这里列举的是弊端之一:“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这是从入学时专业的选择看其弊端。读这段文字,要体会作者的说话艺术,列举腐败表现时,不正面直指,而是借外人之口间接批评,使自己与学生始终站在同一立场,保持平等对话,没有任何训斥的口吻,这样就易为大家接受。]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这是弊端之二:“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这是从入校后对教员的态度看其弊端。]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这是弊端之三:学生毕业后只想做官,不想做学问,“专任教授者甚少”。这是从毕业后的就业看其弊端。]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①。(①姑不具论:姑且不作详细讨论。具,全面、详细。)然弭谤莫如自修①,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①弭谤莫如自修:与其禁止他人讥议,不如加强自身修养。弭谤,禁止谤言。弭,mǐ,禁止,平息。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这几句话是对上文的归结,既起到前后照应的作用,又能启发学生自我反省,语重心长。以上用事实有力地证明旧北大办学宗旨腐败,以升官发财为入学目的造成许多弊病,从反面说明大学的性质不应该是“学成任事”,即做官发财。]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作者前已明确,专门学校“学成任事”,而大学则“研究高深学问”,这里用一个反问句进一步强调如果进大学也如专门学校一样是为了“学成任事”,那末大学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作者水到渠成正式提出自己的观点。先从正面讲,后从反面讲,论述全面具体。]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①求学,则其造诣②,容有底止③。(①孜孜:zīzī,勤谨,不懈怠。②造诣:学业、专门技术等达到的水平、境地。这里是指学业。③容有底止,或许能有好的结果。容,或许、大概、也许。底止,休止的地方、结局。)[“宗旨既定,自趋正轨”,有了正大宗旨,爱惜光阴,孜孜求学,那么学问造诣,“容有底止”。从正面说明正大宗旨的好处。]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①,趋向自异。(①乖:ɡuāi,谬误,反常。)平时则放荡冶游①,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②,毫不过问,敷衍③三四年,潦草塞责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①冶游:同“游冶”。四处游玩。②束之高阁:原指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架子上面。后喻人或器物,弃置不用。语出《晋书·庾翼传》:“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束,捆扎起来。高阁,放东西的高架子。③敷衍:fūyǎn,表面应付,这儿指学习不认真。④塞责:sèzé,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如果宗旨不正,志在做官发财,则会放荡游冶,光阴虚度,敷衍塞责,学问毫无,这是自毁前程。从反面说明宗旨不正的危害。“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这个反问句强调上述行为与“求学”的本意完全相反,本意是来求学,但来了却全不学,可见这是误己之道,并非出自本意,从逻辑上揭露旧宗旨的荒谬。以上从个人的角度,论述宗旨不正对自己的危害,下面换一个角度,用一“且”字引出下一层,论述宗旨不正对别人对国家的危害。]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①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①当轴:旧指当政大臣,比喻居于政要地位。语出《宋史·苏轼传》:“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恨。”)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①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①贻误:错误引领,使入歧途。贻,yí,遗留、留下。)是误人也。误已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那么,将来“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深刻论述了其“误人”“误国”的道理。误己,非本心所愿,前有论述。为什么说误人误国,也非本心所愿呢?作者说,我们大家因为清廷官吏腐败误国,所以革它的命;我们也因为现在当权者腐败误国,所以多有不满,如此说来,我们怎么愿意自己重蹈覆辙,也腐败误国呢?蔡元培就这样不断地启发学生的良知,启发他们内心的正义感、使命感,引导他们自省自查自觉,循循善诱,谆谆教诲,苦口婆心,耳提面命,使听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古人说,文如其人。这篇文章也生动地反映了蔡元培的人格。据蔡元培好友任鸿隽称,蔡先生“对人接物,似乎有两个原则,一个是尊重他人的人格,决不愿意以自己的语言和行动使人感到一点不快或不便。一个是承认他人的理性,以为天下事无不可以和平自由的方法互相了解或处理”。蔡元培的演说,正是这段话的最好注释。]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最后回应段首,可以说是空谷足音,如雷贯耳。]
  本段文字作者论述办学宗旨。作者说,求学必有宗旨,而欲知宗旨必知大学性质,由此引出他对大学的全新观念: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不是做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这一观点刺中了旧北大的要害。当时可以说振聋发聩。接着作者列举旧宗旨的种种表现,分析它误己误人误国的危害,谆谆劝勉来北大求学的青年学子,一定要有正大的宗旨,珍惜大好光阴,孜孜苦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底子。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蔡元培对青年学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谓切中肯綮。
  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读书就是为了升官发财。蔡元培能在20世纪初冲破这个思想束缚,明确提出:“治学者可谓之‘大学’,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读周春岳君〈大学改制之商榷〉》,《蔡元培全集》,第3卷,150页),专门学校的培养目标是让生徒“学成任事”,而“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入大学者“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虽然这个说法尚未完全摆脱封建传统的教育观念,但在当时,确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是蔡元培“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曰砥砺①德行。(①砥砺:dǐlì,本指磨刀石,引伸为磨炼。)[蔡元培把德行列为第二,这是因为他非常重视道德素质,反映了他教育思想的另一个基本点,学校不仅教书,而且育人;学生不仅求学,而且砺德,他曾首倡德、智、体、美四育共同发展,以“养成共和健全之人格”。]方今风俗日偷①,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②不为流俗③所染。(①日偷:越来越苟且敷衍,只顾眼前。偷,苟且。②鲜:xiǎn,少。③流俗:世俗,一般的风俗习惯。)诸君肄业大学,当能束身自爱。[这是本段第一层,说明为什么现在要特别提出砥砺德行。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社会,极端无序和混乱。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致使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以后又经过历次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北洋军阀统治了当时的北京。蔡元培上任之时,正是皖、直、奉三大军阀派系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在思想领域,人们失去了旧有的道德规范,而新的又未曾确立,在道德失范的状况下,许多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作为北洋政府所在地的北京,更是腐败成风,“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风气使然,一般人鲜有能出污泥而不染者。所以,蔡元培期望学生砥砺德行,束身自爱,洁身自好,这是有的放矢,是切中时弊的重要举措。]然国家之兴替①,视风俗之厚薄②。(①兴替:兴盛衰落。替,废弃、衰微。②厚薄:这里是“好坏”的意思。)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设想。故必有卓绝之士,以身作则,力矫颓俗①。(①颓俗:败坏的风俗。颓,消沉,委靡。)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①,责无旁贷②,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①肩此重任:肩负力矫时弊的重大责任。②责无旁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责,责任;贷,推卸。)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①,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已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①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宾语前置句,即“不修德,不讲学”。修德,修养德行;讲学,研究学问。)[这是本段第二层,从国家兴衰的高度说明大学生为什么尤其要修德讲学。蔡元培先申说社会风气的好坏,事关国家兴衰,如果风气败坏,国家前途就不堪设想,因为风气如此重要,所以卓绝之士必“以身作则,力矫颓俗”。接着说明大学生乃民族精英,以天下为己任,责无旁货应当担负起矫正颓败风气的历史责任,不惟自己身体力行,而且要用自己的高尚品格影响他人。最后从反面说明,如果不修德讲学,与腐败的风气同流合污,那就只会被人轻视,遭时代唾弃。这段话起点高、立意深,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自重自尊之心。]然诸君终日伏首案前,营营①攻苦,毫无娱乐之事,必感身体上之苦痛。(①营营:形容辛勤劳碌。)为诸君计,莫如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庶①于道德无亏,而于身体有益。(①庶:但愿,或许。表示对希望发生或出现某事,进行推测。)[这是本段第三层,蔡元培提出通过正当的娱乐活动陶冶高尚的情操。此节文字也同样最能体现蔡元培事事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格,他的教诲既严肃又体贴入微,使听者倍感关爱之情。蔡先生不只口头上这么说,行动上也是这么做。为改变学生中间的不良风气,蔡元培积极提倡在学生中间成立进德会,入会的人都要遵守不赌博、不饮酒、不娶妾等基本戒条。另外,他还积极促成体育会、音乐会、绘画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等业余研究机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消遣方式,培养他们的正当趣味。当时进德会在校内颇有影响,入会的人很多,对于北大部分知识分子个人道德的提高产生了较好的影响。]诸君入分科时,曾填写愿书,遵守本校规则,苟中道而违之,岂非与原始之意相反乎?故品行不可以不谨严。[这是本段第四层,从校规的角度说明砥砺德行的必要,以启发学生自觉。]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二也。[最后回应段首,煞住本段演讲。]
  本段文字先从现今社会风俗、大学生社会责任角度,说明为什么要提出砥砺德行的问题,接着提出通过正当娱乐修身养德,说明怎样砥砺德行,最后从学校规则的角度启发学生自觉。论述全面,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蔡先生不仅要求学生砥砺德行,自己更是这方面的楷模。既言教,又身教。先生身居高位,一生廉洁,自奉俭朴,直至晚年仍是全家租赁房屋居住,他酷爱的书籍也分散在北平、上海、南京、杭州等地,没有一个归拢庋藏的地方。蔡元培成立“进德会”,要求学生“三不”;自己更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他从德国回来的时候,立了三个原则,以约束自己,这三个原则是:一不做官,二不纳妾,三不打麻将。当时称为“三不主义”。蔡元培的高尚人格受到世人普遍赞誉,毛泽东尊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三曰敬爱师友。[敬师爱友,对个人来说是修养,对一个学校来说却是创建和谐校风的首要条件。蔡元培突出这一条,反映了他教育思想的又一个基本点,必须高度重视校风的建设。]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这是本段第一层,“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仅以一言概述了教职员工的崇高目的,由此说明为什么应该敬师。]至于同学共处一堂,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①之效。(①切磋:qiēcuō,器物加工的工艺名称,比喻道德学问方面相互研讨勉励。语出《诗·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惟开诚布公①,更宜道义相勖②,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③,己虽规行矩步④,亦莫能辩,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①开诚布公: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开诚:敞开胸怀,显示诚意。语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评》:“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②相勖:相互勉励。勖,xù。③訾詈:zǐlì,指责、诋毁、谩骂。④规行矩步:指严格按照规矩办事,毫不苟且。规、矩,圆规和角尺,引伸为准则。步,用脚走。)[这是本段第二层,说明什么是爱友,为什么要爱友。爱友之第一层是“相亲”,因为只有相亲,在学问和道德上,方可开诚布公,收到“切磋之效”。爱友之第二层是“相勖”,因为“同处此校,毁誉共之”。作者如此深刻论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余在德国,每至店肆购买物品,店主殷勤款待,付价接物,互相称谢,此虽小节,然亦交际所必需,常人如此,况堂堂大学生乎?[这是本段第三层,以自己在德国的亲身经历,论述良好道德的培养需从小事做起。“付价接物,互相称谢,此虽小节,然亦交际所必需”,待人接物,常在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微笑、一声问侯、一次让座,于己无关大旨,于人足以启心扉,抚心灵,润心田,岂可疏乎!“常人如此,况堂堂大学生乎?”既有对比,又用反问,再次激发学生的使命感,语意深长。]对于师友之敬爱,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三也。[以上三段文字都是段首提出主旨,段末回应段首,煞住说词。层次清楚,结构分明,听众容易把握。]
  本段论述敬师爱友,先说为何敬师,再说为何爱友,然后以亲历见闻为例,说明人际交往不可忽视小节,敬师爱友应从小处着手,充分表达了长者的殷殷期盼。
  余到校视事①仅数日,校事多未详悉,兹所计划者二事:(①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兹,现在、此时。)一曰改良讲义。诸君既研究高深学问,自与中学、高等不同,不惟恃教员讲授,尤赖一己潜修。以后所印讲义,只列纲要,细微末节,以及精旨奥义,或讲师口授,或自行参考,以期学有心得,能裨①实用。(①裨:弥补、补助。)二曰添购书籍。本校图书馆书籍虽多,新出者甚少,苟不广为购办,必不足供学生之参考。刻拟筹集款项,多购新书,将来典籍满架,自可旁稽博采①,无虞①缺乏矣。(①旁稽博采:广泛地搜集查证。稽,考核,查证。采,采集、搜集。①虞:忧虑,忧患。)今日所与诸君陈说者只此,以后会晤日长,随时再为商榷①可也。(①商榷:商量。榷,què。)

语文必修一易错成语?

『壹』 高一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三(新人教版)易错词语
寥廓 青荇 百舸争流 方遒qiú 榆阴yú yīn 彳亍 荆棘 攒射cuán shè【密集射击】 团箕(jī)【一种用或柳条编成的圆形器具,用来盛晒粮食等】 喋血 屠戮 酣畅 横亘【1.绵延横陈。2.横跨】 翌年【明年】 切齿拊心 箕踞jī jù 桀骜不驯 叱咤风云 婆娑起舞 人为刀俎zū我为鱼肉 斑驳 訾詈zǐ lì,訾:〈书〉说人坏话。詈:〈书〉骂:~骂,~辞(骂人的话) 砥砺dǐ lì 蓊wěng蓊郁郁 流觞曲水 孜zī孜求学【孜孜:勤勉的样子】 滑稽 浅尝辄止 涸辙之鲋hé zhé zhī fù【比喻处于极度窘困境地、亟待救援的人】 帷幕 懵懂 逡巡 杜撰 歆享 寥若晨星 掎角之势 纨绔 璎珞 讣fù告 盆缶 颓圮 靛蓝 整饬chì 饿殍piǎo遍野 媲美 畏葸xǐ不前 一丘之貉hé 砯崖 句读dòu 一丘之貉hé 盥guàn洗 韶关(光) 蟊(毛)贼 攫júe取 铩shā羽而归 东皋gāo 突兀 不稂不莠 匏樽 蜉蝣 裨bì补缺漏 道义相勖xù 商榷què 丫鬟 愆期 趔趄 居心叵测 荏苒rěnrǎn 鳏guān寡孤独 阴霾 惴惴zhuì不安 喷嚏 僭jiàn越 舂chong米 脱臼jiù 甲胄zhòu 分道扬镳 睚眦必报 食不果腹 宣泄 焕然一新 一蹴cú而就 瘙痒难忍 愆期 桑葚 揠yà苗助长 淅沥 棠棣花 美轮美奂 隰xí则有泮 咥xì其笑矣 卮zhī酒 酒馔zhuàn 糟粕pò 步履 玉玦 修葺【解析:修理】 引吭háng高歌 沆hàng 瀣xiè一气【指坏人聚在一块同流合污】 赝品 荟萃 如弃敝屣xǐ【 丢掉无用的东西,一点也不可惜】

勿轻訾中的“訾”怎么读?


勿轻訾中的“訾”读音:[ zī ]
拼 音:[ zī ],[ zǐ ]
部 首:言
笔 画:13
五 笔:HXYF
基本释义:
[ zī ]
姓。
[ zǐ ]
说别人的坏话,诋毁(连—毁):不苟~议。
相关组词:
訾议,怨訾,沮訾,中訾,訾詈,訾算,訾笑,訾程,訾厉,訾謷高訾,訾呵,訾计,訾怨。
造句:
但我失魂落魄的时候,他却在一旁暗自訾笑。
他们总喜欢在背后訾议别人,真的好讨厌。
勿轻訾中的“訾”读音是:zǐ,意思是诋毁,说别人的坏话。
訾是一个多音汉字。读作zī/zǐ,本意是指“就餐”,引申义为“嘴边”、“鼻前”,该文字在《礼记·丧服》和《左传·昭公二十一年》等文献均有记载。
详细解释
1、形声。字从言,从此,此亦声。“此”本义为“就餐”,引申义为“嘴边”、“鼻前”。“此”与“言”联合起来表示“嘴边的话”、“悄悄话”。本义:小声议论。引申义:非议、毁谤别人的言论。再引申义:斤斤计较,再三要求。
2、毁谤,非议。
訾,訾訾不思称意也。从言,此声。——《说文》
四制訾之者,是不知礼之所由生也。——《礼记·丧服》。注:“口毁曰訾。”
故小谨者无成功,訾行者不容于众。——《淮南子·氾论训》
3、厌恶;极其讨厌并憎恶。
訾食者不肥体。——《管子》
又如:訾食(厌食);訾怨(厌恨)。
4、指责。
夫名盛则责望备,实不副则訾咎深。——《新唐书》
5、衡量;计量。
息耗减损通于不訾。——《淮南子·原道》
訾功丈而知人数。——《吕氏春秋·知度》。注:“相也。”
訾相其质,足以比成事,诚可立而授之。——《国语·齐语》
6、考虑;希求。
心悁忿而不訾前后者,可亡也。——《韩非子》
不訾重器,毋訾衣服成器。——《礼记·少仪》
7、放纵。
离纵而跂訾者也。——《荀子·非十二子》
小谨者无成功,訾行者不容于众。——《淮南子》
8、名词,通“赀”。钱财。
家訾累数巨万矣。——《史记》
以訾为骑郎。——《史记·张释之传》
9、古地名。在今河南省巩县西南。
夏,四月,乙酉,单子取訾。——《左传》
10、疾病。
岁凶,庸人訾厉,多死丧。——《管子·入国》
又如:訾厉(疾病,灾害)。
11、缺点。
故子之所刺于礼者,亦非礼之訾也。——《礼记·檀弓下》
又如:訾缺(过错与缺失)。
12、姓。如:訾陬(复姓)。
扩展资料
”勿轻訾中“出自《弟子规》:“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己有能,勿自私。每个人的际遇本来就不同,如果自己处在良好的环境中,学得许多才能,岂可傲视一切而自私自利?应该发挥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胸怀,帮助身处痛苦困难的同胞,让他们也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与和谐。为了炫耀才能,博得掌声而塑造出的耀眼英雄,真能减轻苦难者的创痛吗?
人有能,勿轻訾。能拆掉自私的樊篱,扩充人我一体的公心,则见到别人发挥才能,有所成就时,自然乐于敞开「见人之得,如己之得」的宽广胸襟,而加以赞美肯定。如果一见他人有才能,就故意批评诋毁,则内心所增长的,恐怕只有损人不利己的嫉妒心吧?
在东周战国时,李斯和韩非是同门师兄弟。秦王看见韩非写的《说难》这篇文章,非常欣赏,恨不得早日相见。直到韩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时,才见到了韩非。秦王和他谈过话后,更加欢喜。
李斯自知才能不及韩非,怕韩非得宠而影响自己的前途,于是故意诋毁韩非,陷他入狱,并假借王命,赐毒药要他自杀。韩非想要陈述冤情,可惜没有机会表白,就这样枉死狱中。后来李斯被赵高诬陷,也同样没有机会申冤,被腰斩而死。常言”天道好还“,种恶因,岂能得善果呢?

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字音

1. 高一语文必修一字音字形整理 例字 应读 误读 逮捕 bǔ pǔ 麻痹 bì pí 包庇 bì pì 濒临 bīn pín 哺育 bǔ fǔ 泊位 bó pō 傍晚 bàng páng 鄙视 bǐ pǐ 庇护 bì pì 奴婢 bì bēi 称心 chèn chèng 赔偿 cháng sháng 整饬 chì shāng 觇视 chān zhān 处分 chǔ chù 刹那 chà shà 炽热 chì zhì 粗糙 cāo zào 瞠目 chēng táng 嗔怒 chēn zhēn 重创 chuāng chuàng 阐明 chǎn shán 颤动 chàn zhàn 鞭笞 chī dài 场院 cháng chǎng 茅厕 cè si 翅膀 chì zhì 巢居 cháo cáo 抽搐 chù xù 伺候 cì sì 从容 cóng cōng 憧憬 chōng tóng 淙淙 cóng zōng 不啻 chì zhǐ 谄媚 chǎn xiàn 郴州 chēn bīng 悼念 dào diào 提防 dī tí 咄咄 duō chū 玷污 diàn zhān 缔造 dì dí 真谛 dì dí 澹然 dàn chán 逮捕 dài dǎi 呆板 dāi ái 傣族 dǎi tài 导向 dǎo dào 堤坝 dī tí 踱步 duó dù 恫吓 dòng tóng 婀娜 ē ā 氛围 fēn fèn 渔父 fǔ fù 果脯 fǔ pǔ 藩篱 fān pān 沸腾 fèi fú 俘虏 fú fóu 讣告 fù pú 装帧 zhēn zhèng 栅栏 zhà shān 箴言 zhēn jiān 姊妹 zǐ jiě 粗犷 guǎng kuàng 皈依 guī fǎn 聒噪 guō guǎ 瑰丽 guī guì 桎梏 gù gào 绵亘 gèn gēn 勾当 gòu gōu 刽子手 guì kuì 百舸 gě kè 豁免 huò hé 恫吓 hè xià 负荷 hè hé 教诲 huì huǐ 干涸 hé gū 可汗 hán hàn 巷道 hàng xiàng 徘徊 huái huí 踝骨 huái luǒ 浣沙 huàn wǎn 隔阂 hé hài 攻讦 jié gān 僭越 jiàn zān 隽永 juàn jùn 痉挛 jìng jīng 颈项 jǐng jìng 俊俏 jùn zùn 矩形 jǔ jù 发酵 jiào xiào 龟裂 jūn guī 畸形 jī qí 狙击 jū zū 戛然 jiá gā 歼灭 jiān qiān 矜夸 jīn qín 粳米 jīng gěng 棘手 jí là 押解 jiè jiě 离间 jiàn jiān 供给 jǐ gěi 角色 jué jiǎo 通缉 jī jí 汲水 jí xí 嫉妒 jí jì 脊梁 jǐ jí 勤俭 jiǎn jiàn 校勘 jiào xiào 齑粉 jī qī 马厩 jiù jì 地窖 jiào gào 信笺 jiān qiān 皎洁 jiǎo jiāo 踪迹 jī jì 感喟 kuì wèi 傀儡 kuǐ kuài 囊括 kuò guá 廓落 kuò guō 鸟瞰 kàn gǎn 咯血 kǎ kè 恪守 kè gé 咱们 zán zá 确凿 záo zuó 姓召 zhào shào 靓女 liàng qiàn 奶酪 lào luò 稂莠 láng liáng 踉跄 liàng láng 山岚 lán fēng 罹难 lí wéi 擂台 lèi léi 分娩 miǎn wǎn 绸缪 móu miù 模样 mú mó 抹布 mā mǒ 脉脉 mò mài 消弭 mǐ ěr 联袂 mèi jié 愤懑 mèn mǎn 荒谬 miù miào 阴霾 mái lí 嫩芽 nèn nùn 糯米 nuò rú 泥古 nì ní 羞赧 nǎn hè 怯懦 nuò rǔ 执拗 nìu ào 气馁 něi tuǒ 酝酿 niàng ràng 拈轻 niān zhān 按捺 nà nài 泥淖 nào zhào 炮制 páo pào 糟粕 pò bó 血泊 pō bó 奇葩 pā bā 扁舟 piān biǎn 漂白 piǎo piào 媲美 pì bǐ 澎湃 pài bài 体胖 pán pàng 胚胎 pēi pī 剖析 pōu pǒ 璞玉 pú pǔ 稽首 qǐ jī 悭吝 qiān jiān 祛疑 qū qú 俏然 qiǎo qiāo 翘望 qiáo qiào 肯綮 qǐng qìng 引擎 qíng jìng 混淆 xiáo xiāo 省亲 xǐng shěng 兴奋 xīng xìng 吁叹 xū yū 辖制 xié xiá 戏谑 xuè nüè 徇私 xùn xún 闲暇 xiá jiá 檄文 xí jí 酗酒 xù xiōng 乳臭 xiù chòu 洞穴 xué xié 狡黠 xiá jié 纤维 xiān qiān 霰雨 xiàn sán 咆哮 xiào xiāo 驯服 xùn xún 徇情 xùn xún 呷茶 xiā jiá 怨艾 yì ài 笑靥 yè yàn 赝品 yàn yīng 殷红 yān yīn 梦魇 yǎn yàn 造诣 yì zhǐ 墙垣 yuán huán 摇曳 yè zhuài 啁啾 zhōu tiáo 贮存 zhù chǔ 拯救 zhěng chěng 浸渍 zì zé 牛仔 zǎi zǐ 缜密 zhěn zhēn 惊蛰 zhé zhì 砧板 zhēn zhān。
2.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字音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三基础知识复习现代文复习一、根据拼音写汉字第一单元chì(敕)造 tán(檀)木 cuán(攒)聚(钱) 积zǎn(攒) 赤金盘chī(螭)yīngluò(璎珞)圈 kèn(裉)袄 lài(癞)头 dí(嫡)亲 翠wò(幄) 金wěi(蜼)彝 biàn(便)宜行事zàn(錾)银 fǔfú(黼黻) 老mómó(嬷嬷) shù(漱)盂 měngdǒng(懵懂) bèi(惫)懒 chēn(瞋目) píncù(颦蹙) niè(孽)障 皮náng(囊) 笑yè(靥)guàn(盥)洗 金chuàn(钏) fù(阜)盛 wǎn(绾)发 内wéi(帏) cǔn(忖)度 朱tà(拓) 手zhuó(镯) 瘦xuē(削) xiāo(削)面 chóu(踌)躇(踌蹰) 宫tāo(绦)miù(谬)论 形hài(骸) 醉xūnxūn (醺醺) xùn(驯)服 shàn(讪)笑 yǎotiǎo(窈窕) xīn (歆)慕 lǐ(醴)酪 (pánshān) (蹒跚) 炮luò(烙) zhuìzhuì(惴惴)不安 背qí(鳍) nǎng(攮) gā(嘎)吱 邮chuō(戳) qiào(撬)开 雪qiāo(橇)zuàn(攥)紧 编zuǎn(纂) cuàn(篡)权 sǔn(榫)头 qīng(鲭)鲨第四单元默qì(契) 提纲qiè(挈)领 qiè(锲)而不舍 咀jué(嚼) jiáo(嚼)舌 倒jiào(嚼)yuán(羱)羊 tuǒ(椭)圆 撒手人huán(寰) lán阑珊 斑lán(斓) 畏xǐ(葸)yān(湮)没 guō(聒)噪 (脊)椎jǐ 装(卸)xiè 防(御)yù 广(袤)mào(璀璨)cuǐcàn 晕(眩)xuàn 脚(踝)huái 镶(嵌)qiàn 磅(礴)bó (褶)皱zhě铁(杵)chǔ (忤)wǔ逆 狰(狞)níng 杜(撰)zhuàn (湮)yān没 第一、三单元一、根据拼音写汉字绣tà (闼) 汗cén(涔涔) qiāng(戕)害 残gēng(羹)冷zhì(炙) 国cuì(粹)cuàn(篡)夺 万恶不shè(赦) 羽扇guān(纶)巾 qiáng(樯)橹二、给加点字注音嫡亲(dí ) 当垆(lú ) 临邛(qióng) 隅头(yú) 孛老(bó) 孱头(càn )变徵(zhǐ) 刬的(chǎn) 鳏寡(guān) 徘徊(pái) 捻断(niǎn) 浣纱(huàn)恓惶(xī) 祗候(zhī) 盗跖(zhí) 瀽水(jiǎn) 罪愆(qiān) 蟊贼(máo)冠冕(guān)(miǎn) 戕害(qiāng) 脍(kuài)炙人口 国玺(xǐ)。
3. 高一必修一语文字词 必修一文言文字、词、句集锦(四)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语气词) ——《烛之武退秦师》2.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增加) ——《烛之武退秦师》3.共其乏困(共,通“供”,音gōng,供给) ——《烛之武退秦师》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减少) ——《烛之武退秦师》5.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烛之武退秦师》6.秦伯说(说,通“悦”, 音yuè,高兴) ——《烛之武退秦师》7.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音zhì,明智) ——《烛之武退秦师》(二)古今异义: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古义:从属二主;今义:“二”的大写)——《烛之武退秦师》2.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无能,古义:不能;今义:没有能力)——《烛之武退秦师》3.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义:指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
今义:指儿子)——《烛之武退秦师》4.是寡人之过也(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烛之武退秦师》5.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 ——《烛之武退秦师》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烛之武退秦师》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烛之武退秦师》8.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烛之武退秦师》9.夫晋,何厌之有(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 ——《烛之武退秦师》10.又欲肆其西封(封:古义:使……成为疆界;今义:密封)——《烛之武退秦师》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多用于外交场合) ——《烛之武退秦师》12.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烛之武退秦师》(三)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 (退,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撤兵)——《烛之武退秦师》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烛之武退秦师》3.晋军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烛之武退秦师》4.夜缒而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间) ——《烛之武退秦师》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6.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鄙,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国,指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7.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变薄弱) ——《烛之武退秦师》8.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资粮)——《烛之武退秦师》9.且君尝为晋军赐矣 (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烛之武退秦师》10.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烛之武退秦师》1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封,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肆:形容词用作动词,延伸,扩张) ——《烛之武退秦师》1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 ——《烛之武退秦师》13.阙秦以利晋(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烛之武退秦师》14.与郑人盟 (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 ——《烛之武退秦师》15.因人之力以敝之(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衰败) ——《烛之武退秦师》16.以乱易整,不武 (乱:形容词用作名词,散乱之师;整:形容词用作名词,严整之师。武:名词活用作动词,符合武德) ——《烛之武退秦师》(四)一词多义1、实词: 贰 ①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二”的大写) ——《左传?隐公元年》②其内任卿贰以上(副职)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贰则疑惑(不专一) ——《荀子?解蔽》④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离心,背叛) ——《左传》⑤不迁怒,不贰过(再,重复) ——《论语?雍也》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烛之武退秦师》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边远的地方) ——《为学》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庸俗,鄙陋) ——《曹刿论战》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 ——《左传?昭公十六年》④越国以鄙远(形容词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烛之武退秦师》⑤言语粗鄙 (粗俗)许 ①许之。
许君焦、暇……(答应,听从) ——《烛之武退秦师》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答应,听从)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杂然相许(赞同) ——《愚公移山》③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 ——《小石潭记》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 ——《大铁椎传》⑤相去复几许(约计的数量) ——《孔雀东南飞》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 天。
4. 高中语文必修1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专练 要求:仔细了解各虚词的基本用法,然后做题巩固。
第一课时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⑵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⑹通“如”,好像,如同。
⑺通“尔”,你,你的。(8)[而已]罢了。
(9)「而后」才,方才。(10)「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乃⑴于是,就。⑵才,这才。
⑶却。⑷是,就是,原来是。
⑸竟然。⑹他的。
⑺乃至,甚至。⑻可是。
⑼而,又。⑽这样。
[11]你,你的。 [巩固练习] 良乃入,具告沛公。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今君乃亡赵走燕。
诸葛亮真乃神人。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作计乃尔立。
何⑴什么。⑵怎么样。
⑶哪里。⑷多么。
⑸为什么。⑹怎么。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注意一些复合词。
与 ⑴解释为:和、跟、同。⑵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⑶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 “结交、交好”。 其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⑵其中,其中的。⑶活用作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
还是。
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且⑴暂且,姑且。⑵将,将要。
⑶而且,并且。⑷况且,再说。
⑸尚且,还。⑹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
又。
⑺同“夫”,句首助词。⑻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
,一面。
;一边。
,一边。
⑼如果。 若⑴如果,假如。
⑵像,好像。⑶你(的),你们(的)。
⑷此,如此,这样。⑸至于。
「若此」如此,这样。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所⑴处所,地方。
⑵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
的事、物”、“。
的地方”、“。
的人”等。「所以」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
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
的方法是用来。
的等。⑵表示原因。
相当于“。
的原因(缘故)”。「所谓」所说的。
「所在」⑴到处。⑵所在之处,处所。
则⑴却,可是。⑵那么,就。
⑶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⑷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
⑸就是。⑹原来是。
⑺只。⑻同“辄”,总是,常常。
⑼原来已经。(则是)只当是。
(则则)赞叹的声音。 为⑴成为,变成。
⑵做。⑶作为,当作。
⑷是。⑸以为,认为。
⑹被。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⑻指心理活动。⑼有。
(11)治理。(12)装作。
(13)为了。(14)给,替。
(15)对,向。(16)因为。
(17)则“于”,在,当以1、为,由于。2、而。
3、把,拿,用。4、以为,认为。
5、凭,靠。6、按照,依照。
7、根据。8、通“已”,已经。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10、在。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12、任用。
「以为」1、把。
当作或作为。2、认为。
3、把。
制成。 也⑴同现代汉语“也”。
⑵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⑶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⑷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⑸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⑹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⑺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
⑻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也者)⑴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⑵用在句末,表示反问。
(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也么哥)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 (也已矣)罢了。
于⑴对,对于。⑵在。
⑶与,跟,同。⑷到。
⑸从,自。⑹在。
方面。
⑺比。⑻被。
⑼受。⑽向。
(11)给。 「于是」⑴在这时。
⑵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⑶在这件事上。
⑷在这种情况下。⑸对此。
「于是乎」于是。者⑴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
的”或“。
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⑵与“若”连用,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 “。
似的”。 ⑶放在主语后,表提顿或判断。
⑷放在主语后,引出原因。⑸放在疑问句末,表疑问。
⑹放在假设复句中,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
的话”。 ⑺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
⑻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后加\相应的量词和名词)。⑼放在后置的定语后,“的”。
⑽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调整音节。(11)在陈述句末,表结束。
之⑴他,她,它(们)。⑵的。
⑶往,到。
去。⑷这,此。
⑸作宾语前置的标志。⑹我。
⑺调整音节,无实义。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
5. 关于一些字的注音(高一语文必修一至四) 1.寥廓 liáo kuò 2.畚箕 běn jī 3.薯莨 shǔ liáng4.房檩 fáng lǐn 5.蕈菌 xùn jùn 6.肄业 yì yè7.鷁首 yì shǒu 8.敛裾 liǎn jū 9.一椽 yī chuán10.潭柘寺tán zhè sì 11.相勖 xiāng xù 12.訾詈 zǐ lì13.商榷 shāng què 14.鳏寡孤独 guān guǎ gū dú①寥廓:高远空旷:视野~;~的天空。
寥廓 同 辽阔②畚箕:用木、竹、铁片做成的撮垃圾、粮食等的器具。和簸箕同义。
③薯莨:别名赭魁、薯良、鸡血莲、血母、朱砂七、红药子、金花果、红孩儿、孩儿血、牛血莲、染布薯。为薯蓣科植物薯莨的块茎。
④.房檩:架在屋架或山墙上面最高的一根横木。也叫大梁或正梁。
⑤蕈菌:担子菌中的那些伞菌,特别是双孢菇中的白蘑菇。⑥肄业:在校学习,指没有毕业或未毕业而因故不能继续学业。
7.鷁:古书上说的一种似鹭的水鸟。⑧敛裾: 敛:收束,约束,收拢;裾:衣服的大襟。
指缩回衣袖。希望对你有帮助。
6.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 高一语文必修1文言文基础知识题烛之武退秦师一、《左传》简介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它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充分反映了这250多年里,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状况。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领,善于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和对战争的描摹,因此,《左传》既是宝贵的先秦历史文献,也是著名的散文作品。 二、正字音 泛( )南 佚( )之狐 夜缒( )而出 若不阙( )秦逢( )孙 夫( )晋,何厌之有 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三、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通“ ”, 。
2.秦伯说 —“ ”通“ ”, 。3.失其所与,不知—“ ”通“ ”, 。
4.共其乏困—“ ”通“ ”, 。四、古今异义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 ,今义: 。“东道主”, 古义: ,今义: 。
2.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 ,今义: 。
3.共其乏困。 “乏困” 古义: ,今义: 。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 古义: ,今义: 。
5.亦去之。 “去” 古义: ,今义: 。
五、特殊文言句式 (一)省略句 1.晋军(于)函陵 省略介词——于 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烛之武 3.(烛之武)许之。
省略主语——烛之武 4.(烛之武)夜缒而出。 省略宾语——烛之武 5.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宾语—这件事情 6.(晋惠公)许君焦、瑕。省略主语—晋惠公 (二)倒装句宾语前置句1.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状语后置句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2.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3.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六、重要虚词总结归纳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 ) ②敢以烦执事( ) ③越国以鄙远( )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2.而①今急而求子( ) ②夜缒而出( )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 )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④且焉置土石( ) 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③失其所与,不知( ) ④吾其还也( ) )5.之①公从之( ) ②是寡人之过也( ) ③行李之往来( ) ④何厌之有( ) 七、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 。
2.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动,使…成为疆界;东,名作状,在东边)3. 若不阙秦( ), 。
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边邑,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5.且贰于楚也( ),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7.烛之武退秦师( ), 。
8.不仁,不知(智),不武(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9.臣之壮也( ), 。10.今老矣(老—老年人)11.邻之厚,君之薄也( ), 。
12.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13.君亦无所害( ), 。1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好处)15.与郑人盟( ), 。
16.唯君图之(图—计划、考虑)1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定,有三十三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1.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 “ ”通“ ”, 。
2.使工以药淬火 “ ”通“ ”, 。3.日以尽矣 “ ”通“ ”, 。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通“ ”, 。5.今日往而不反者 “ ”通“ ”, 。
6.请辞决矣 “ ”通“ ”,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通“ ”, 。
8.故振慑 “ ”通“ ”, 。9.设九宾 宾,“ ”通“ ”, 。
10.图穷而匕首见 “ ”通“ ”, 。1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 ”通“ ”, 。
12.秦武阳奉地图匣 “ ”通“ ”, 。13.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 ”通“ ”, 。
14.卒起不意 “ ”通“ ”, 。卒惶急无以击轲 “ ”通“ ”, 。
15.秦王还柱而走, “ ”通“ ”, 。2.重点文言实词释义(12个)亲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 ) 深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 ) 解 可以解燕国之患 ( ) 教 乃今得闻教 ( ) 敢 人不敢与忤视 ( ) 还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 秦王还柱而走 ( ) 资 持千金之资币物 ( ) 振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图 图穷匕首见 ( ) 室 拔剑,剑长,操其室 ( ) 诏 非有诏得不上 ( ) 被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 ) 3.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 ( ), 。
2.函封之 ( ), 。3.前为谢曰 ( ), 。
4.樊於期乃前曰 ( ), 。5.左右既前 ( ), 。
6.其人居远 ( ), 。7.使使以闻大王 ( ), 。
8.太子迟之 ( ), 。9.发尽上指冠 ( ), 。
10.群臣怪之 ( ), 。11.箕踞以骂曰 ( ), 。
12.秦兵旦暮渡易水 ( ), 。13.乃欲以生劫之 ( ), 。
4.古今异义词1.仰天太息流涕 涕,古义: ,今义: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古义: ,今义: 。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长者,古义: ,今义: 。4.将军岂有意乎 意,古义: ,今义: 。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 ,今义: 。深,古义: ,今义: 。
6.于是太子。

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原文?

五年前,严几道先生为本校校长时,余方服务教育部,开学日曾有所贡献于学校。诸君多自预科毕业而来,想必闻知。士别三日,刮目相见,况时阅数载,诸君较昔当为长足之进步矣。予今长斯校,请以三事为诸君告: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惧?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于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分阴,孜孜求学,则求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仕事,但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二曰砥砺德行。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诸君肄业大学,当能束身自爱。然国家之兴替,视风俗之厚薄。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设想。故必有卓绝之士,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已,更必有以励人。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已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然诸君终日伏首案前,芸芸攻苦,毫无娱乐之事,必感身体上之苦痛。为诸君计,莫如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庶几道德无亏,而于身体有益。诸君入分科时,曾填写愿书,遵守本校规则,苟中道而违之,岂非与原始之意相反乎?故品行不可以不谨严。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二也。 三曰敬爱师友。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室,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勖,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已虽规行矩步,亦莫能辨,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余在德国,每至店肆购买物品,店主殷勤款待,付价接物,互相称谢,此虽小节,然亦交际所必需,常人如此,况堂堂大学生乎?对于师友之敬爱,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三也。 余到校视事仅数日,校事多未详悉,兹所计划者二事:一曰改良讲义。诸君既研究高深学问,自与中学、高等不同,不惟恃教员讲授,尤赖一已潜修。以后所印讲义,只列纲要,细微末节,以及精旨奥义,或讲师口授,或自行参考,以期学有心得,能裨实用二曰添购书籍。本校图书馆书籍虽多,新出者甚少,苟不广为购办,必不足供学生之参考。刻拟筹集款项,多购新书,将来典籍满架,自可旁稽博采,无虞缺乏矣。今日所与诸君陈说者只此,以后会晤日长,随时再为商榷可也。 这是原文...
五年前,严几道先生为本校校长时,余方服务教育部,开学日曾有所贡献于学校。诸君多自预科毕业而来,想必闻知。士别三日,刮目相见,况时阅数载,诸君较昔当为长足之进步矣。予今长斯校,请以三事为诸君告: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惧?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于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分阴,孜孜求学,则求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仕事,但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二曰砥砺德行。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诸君肄业大学,当能束身自爱。然国家之兴替,视风俗之厚薄。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设想。故必有卓绝之士,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已,更必有以励人。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已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然诸君终日伏首案前,芸芸攻苦,毫无娱乐之事,必感身体上之苦痛。为诸君计,莫如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庶几道德无亏,而于身体有益。诸君入分科时,曾填写愿书,遵守本校规则,苟中道而违之,岂非与原始之意相反乎?故品行不可以不谨严。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二也。 三曰敬爱师友。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室,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勖,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已虽规行矩步,亦莫能辨,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余在德国,每至店肆购买物品,店主殷勤款待,付价接物,互相称谢,此虽小节,然亦交际所必需,常人如此,况堂堂大学生乎?对于师友之敬爱,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三也。 余到校视事仅数日,校事多未详悉,兹所计划者二事:一曰改良讲义。诸君既研究高深学问,自与中学、高等不同,不惟恃教员讲授,尤赖一已潜修。以后所印讲义,只列纲要,细微末节,以及精旨奥义,或讲师口授,或自行参考,以期学有心得,能裨实用二曰添购书籍。本校图书馆书籍虽多,新出者甚少,苟不广为购办,必不足供学生之参考。刻拟筹集款项,多购新书,将来典籍满架,自可旁稽博采,无虞缺乏矣。今日所与诸君陈说者只此,以后会晤日长,随时再为商榷可也。
五年前,严几道先生为本校校长时,余方服务教育部,开学日曾有所贡献于学校。诸君多自预科毕业而来,想必闻知。士别三日,刮目相见,况时阅数载,诸君较昔当为长足之进步矣。予今长斯校,请以三事为诸君告: 一曰抱定宗旨。
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
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
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惧?
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于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分阴,孜孜求学,则求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
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
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仕事,但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
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二曰砥砺德行。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
诸君肄业大学,当能束身自爱。然国家之兴替,视风俗之厚薄。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设想。故必有卓绝之士,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已,更必有以励人。
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已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然诸君终日伏首案前,芸芸攻苦,毫无娱乐之事,必感身体上之苦痛。为诸君计,莫如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庶几道德无亏,而于身体有益。
诸君入分科时,曾填写愿书,遵守本校规则,苟中道而违之,岂非与原始之意相反乎?故品行不可以不谨严。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二也。 三曰敬爱师友。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
至于同学共处一室,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勖,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已虽规行矩步,亦莫能辨,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
余在德国,每至店肆购买物品,店主殷勤款待,付价接物,互相称谢,此虽小节,然亦交际所必需,常人如此,况堂堂大学生乎?对于师友之敬爱,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三也。 余到校视事仅数日,校事多未详悉,兹所计划者二事:一曰改良讲义。
诸君既研究高深学问,自与中学、高等不同,不惟恃教员讲授,尤赖一已潜修。以后所印讲义,只列纲要,细微末节,以及精旨奥义,或讲师口授,或自行参考,以期学有心得,能裨实用二曰添购书籍。本校图书馆书籍虽多,新出者甚少,苟不广为购办,必不足供学生之参考。
刻拟筹集款项,多购新书,将来典籍满架,自可旁稽博采,无虞缺乏矣。今日所与诸君陈说者只此,以后会晤日长,随时再为商榷可也。
扩展资料:作者简介: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蔡元培

蔡元培教育名言

1、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蔡元培

2、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3、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4、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

5、美者,循超逸之快感,为普遍之断定,无鹄的而有则,无概念而必然者也。

6、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或曰,非困苦其身体,则精神不能自由。然所谓困苦者,乃锻炼之谓,非使之柔弱以自苦也。

7、各级教育,应于训练上一律励行劳动化,使青年心理上确立尊重职业之基础,且使获得较正确之人生观。

8、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9、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已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

10、中国人是富于美感的民族。

11、对于学生的希望:一、自己尊重自己。二、化孤独为共同。三、对自己学问能力的切实了解。四、有计划的运动。

12、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 。

13、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14、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学校教育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故处处要使学生自动。

15、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

16、中国人是富于美感的民族。——蔡元培

17、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18、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堂,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遵义相助,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已虽现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

19、“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

20、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损,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美以普通性之故,不复有人我之关系,遂亦不能有利害之关系。——蔡元培教育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