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谁,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谁?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26 23:36:34 浏览1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谁

  《乐不思蜀》的故事主人公是刘禅。《乐不思蜀》讲的是蜀后主刘禅投降以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司马炎为了试探刘禅的态度,故意放蜀国的乐曲,此时蜀国的官员都掉眼泪了,只有刘禅还笑嘻嘻的,司马昭问刘禅:“想念蜀国吗?”刘禅说:“这里很开心,不想念蜀国。”

  《乐不思蜀》原文   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乐不思蜀》注释   1.若:如果
  2.宜:应当
  3.因:于是,就
  4.会:恰巧
  5.复:再
  6.诚:确实

  《乐不思蜀》翻译   司马昭问刘禅说:"你是否很思念蜀国?"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郤正知道了这事,拜见刘禅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您应哭泣着回答说:‘先人的坟墓都在蜀地,你看向西边心中悲伤,没有一天不思念着蜀国。’于是就闭上眼睛。”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着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说:“这为何正像是郤正说的话呢?”刘禅听了大惊,睁大眼望着司马昭说:“的确如您所说的那样。”左右的人都笑了。
  《乐不思蜀》赏析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安于现状,留恋异地,忘了自己的老家或根本不想回故土,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留恋异地忘本的人,没有“落叶归根”的情怀,只满足于在异地里眼前的享乐和安逸,抛弃了故土和故乡情怀。这种人一般都是没心没肺的,没有热爱故土,血浓故乡的情缘。为了眼前的享乐会抛弃国家尊严,放下自尊,甚至会卖国求荣,相信最终会不得善终的。
  做人应该保持着尊严,为故土或祖国谋利益,尽管身处异地,但也要以“月是故乡明”的心思来情牵故土,心向祖国,不忘本。
  《乐不思蜀》作者简介   习凿齿(317-384年,另说325-393年、328-413年),字彦威,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东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习凿齿曾被权臣桓温辟为从事、西曹主簿,因反对桓温的篡逆图谋,旋降为户曹参军,后任荥阳太守,最后解组归里巷。曾力邀著名高僧释道安到襄阳弘法。亦在我国佛学史上产生一定影响。其晚年经历存在争议,一说曾被苻坚征召,于长安会面,后仍回襄阳;襄阳为晋室收复后,习凿齿被征以国史职事,未就而卒。另说习凿齿因不屈于苻坚逼用,为避杀身之祸而隐遁江西新余白梅。
  习凿齿精通玄学、佛学、史学。主要著作有《汉晋春秋》《襄阳耆旧记》《逸人高士传》《习凿齿集》等,其中《汉晋春秋》是影响深远的史学名著。

历史上,“乐不思蜀”的典故出自哪一位历史人物?

说的是蜀后主刘禅
乐不思蜀(lè bù sī shǔ),蜀:三国时期的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刘渊追谥)刘禅。意思是很快乐,不思念蜀国。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出自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原文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译文
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解读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小名阿斗)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魏帝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后人多认为刘禅乐而忘本,无故土之思,但也有人持异议,如《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的作者罗开玉和谢辉认为,刘禅装憨卖傻,不仅是养晦自保,更关系着一大批降臣的命运。这一表演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表现如出一辙而更精彩。
历史上,“乐不思蜀”的典故出自三国时期蜀国后主刘禅,小名阿斗,源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意思就是我很快乐,不思念蜀国(言下之意就是我在你的治下过得很好,不用到担心我会思念被你灭亡的蜀国造反)。
乐不思蜀(lè bù sī shǔ),汉语成语,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后用来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典出《三国志·蜀书·后主禅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蜀汉末代皇帝刘禅。
在被灭国之后,他当了俘虏,在敌方阵营。司马昭请他看歌舞,问他是否有想念蜀国。刘禅表示,此间乐,不思蜀。
后人常用这个来证明他玩物丧志是个废物,但现在看来,可能是他当时为了自保故意这么说的。
这个典故出自三国演义中蜀汉后主刘禅
历史上,乐不思蜀的典故出自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蜀汉被曹魏灭了之后,到洛阳,当时的晋王司马昭问他,在这里住的习惯吗?他乐呵呵地说很好,比在四川好多了。他的旧臣听到后,于是教他要悲悲戚戚地说思念故土。后来司马昭再一次问他,他于是按着大臣的说话跟司马昭说,司马昭跟他说这是你的大臣教你的吧?刘禅惊讶道,你怎么知道?于是就安安心心在洛阳住了下来,从此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谁?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刘禅。《乐不思蜀》讲的是蜀后主刘禅投降以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司马炎为了试探刘禅的态度,故意放蜀国的乐曲,此时蜀国的官员都掉眼泪了,只有刘禅还笑嘻嘻的,司马昭问刘禅:“想念蜀国吗?”刘禅说:“这里很开心,不想念蜀国。”

刘禅人物介绍
刘禅(207年-271年),即蜀汉怀帝,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在位初期,信任相父诸葛亮,支持北伐战争,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与民休息。延熙十七年(254年),以姜维督中外军事,多次率军伐魏,国力愈不支。遂渐宠信宦官黄皓,不理朝政,使之得以影响朝政。
景耀六年(263年),魏国大将军司马昭派钟会和邓艾分兵攻蜀,刘禅投降邓艾。蜀汉灭亡后,刘禅被封为安乐公,和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刘禅在洛阳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乐不思蜀的主要历史人物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刘禅。
乐不思蜀故事
某日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嘱咐演奏蜀中乐曲,并以歌舞助兴时,蜀汉旧臣们想起亡国之痛,个个掩面或低头流泪。独刘禅怡然自若,不为悲伤。司马昭见到,便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
他的旧臣郤正闻此言,趁上厕所时对他说:“陛下,下次司马昭如若再问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视著宫殿的上方,接着闭上眼睛一阵子,最后张开双眼,很认真地说:‘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
”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又问同样的问题,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学了一遍。司马昭听了,即回以:“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大感惊奇道:“你怎么知道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忠恳,从此再也不怀疑他。
扩展资料:
早年经历
刘禅出生于建安十二年(207年),是刘备之妾甘夫人所生。建安十三年(208年)九月,曹操派曹纯领五千虎豹骑在长坂坡大败刘备,刘备率领张飞、赵云等数十骑弃其妻子而逃,襁褓之中的刘禅在赵云的保护之下得以幸免。
建安十七年(212年),刘禅被继母孙夫人携返东吴时被张飞和赵云截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立其为王太子。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进为皇太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禅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谁

《乐不思蜀》的故事主人公是刘禅。《乐不思蜀》的故事:蜀后主刘禅投降以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司马炎为了试探刘禅的态度,故意放蜀国的乐曲,此时蜀国的官员都掉眼泪了,只有刘禅还笑嘻嘻的,司马昭问刘禅:“想念蜀国吗?”刘禅说:“这里很开心,不想念蜀国。”
“乐不思蜀”的意思
意思是很快乐,一点也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的环境中得到了乐趣,不想再回到原来的环境里去。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乐不思蜀》的故事
三国时期,蜀国的刘备驾崩后,将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刘禅,刘禅小名也叫阿斗。刘禅从不操心国事,只知道吃喝玩乐,还好有丞相诸葛亮帮忙治理国家,才使得蜀国一直处于一个非常强势的地位。
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立马出兵来攻打蜀国。刘禅不仅不反抗,还甘愿投降,带着自己的一些大臣们去魏国当“安乐公”,继续过着自己逍遥快活的日子。
一天,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请刘禅吃饭,为了羞辱他们这些蜀国人,专门让人表演蜀国的杂耍,之前蜀国的大臣们都感到非常羞愧,而刘禅却觉得很好玩,依然开心地拍手称赞。
司马昭继续讽刺刘禅:“在这里玩得开心吗,想不想蜀国?”刘禅回答道:“这里有吃有玩,可开心了,一点都不想蜀国呢!”司马昭心里冷笑道:真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怪不得国家会亡。

乐不思蜀写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蜀汉末代皇帝刘禅 ,刘备的儿子
"乐不思蜀"的来历
三国蜀汉后主刘禅降魏后,被带到洛阳,司马昭封之为安乐公,并赏赐华舍、绢织、男女佣人。司马昭特意宴请蜀汉君臣,饮酒间奏魏国音乐。蜀国官员听后难过万分,惟独刘禅津津乐道,喜形于色。之后,奏蜀国音乐,蜀国大臣触景生情,激起亡国之痛,潸然泪下,惟见刘禅却谈笑自若,无动于衷。司马昭有意给刘禅斟酒问他:"思念蜀地吗?"阿斗却不假思索:"这里快乐,不思蜀了。"
以后人们便把蜀汉后主刘禅"乐不思蜀"、"乐而忘蜀"的典故用来比喻"乐而忘返"、"乐而忘本"之人了。
刘禅
释源:《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蜀志·后主禅传》:“后主举家东迁。……殿中督张通并封列侯。”裴注:《汉晋春秋》曰:“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禅弹喜笑自若。……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不?’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说解:“乐不思蜀”原意是刘禅安于逸乐不思亡国。后形容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鲁迅《月界旅行》:“那麦思顿更觉气色傲然、或饮或事,忽踊忽歌,大有‘此间乐不思蜀’之意。”
西蜀刘禅
刘禅
说的是蜀后主刘禅
乐不思蜀(lè bù sī shǔ),蜀:三国时期的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刘渊追谥)刘禅。意思是很快乐,不思念蜀国。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出自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原文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译文
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解读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小名阿斗)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魏帝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后人多认为刘禅乐而忘本,无故土之思,但也有人持异议,如《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的作者罗开玉和谢辉认为,刘禅装憨卖傻,不仅是养晦自保,更关系着一大批降臣的命运。这一表演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表现如出一辙而更精彩。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谁

乐不思蜀是指的蜀汉刘禅,当时刘禅为了保命故意说的

乐不思蜀是指历史上哪个人物?

刘禅(刘备的儿子)
公元263年,邓艾奇袭江油打乱蜀军部署,成都门户大开,刘禅投降,43年政权的蜀汉戏剧性的灭亡了
蜀国灭亡后,刘禅被带到洛阳封为安乐公,司马昭宴请他,并奏蜀国歌舞,问刘禅还想蜀国不,刘禅回答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刘备的儿子,刘禅,刘阿斗,又称蜀后主。在司马昭灭蜀后,刘禅被送洛阳,有天司马昭宴请他,特意问他想不想回到蜀地,刘禅愉快的回答道,此间乐,不思蜀!司马昭不禁感慨,这样的主公,纵然孔明在世也救不了蜀国。但是后来有人认为刘禅是大智若愚,故意装傻,以求自保,避免司马昭加害他。
乐不思蜀是指历史上蜀国刘备之子刘禅。他被魏国俘虏了,在魏国天天花天酒地一点也不思念蜀国。
“乐不思蜀”源于刘禅这位历史人物。他是刘备的儿子,“乐不思蜀”这个汉语成语的意思是感到很快乐,一点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感受到了乐趣,就不想回到原来的环境了。这个汉语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和这个词意思比较相近的词语是乐而忘返、流连忘返等等。
刘禅,公元207年在荆州出生,他的出生可谓是非常惊险。在刘禅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刘备在在长坂坡被曹操大败,随后刘备抛弃了自己的妻子,率领数十骑拼死冲杀才得以杀出重围,而在襁褓中的刘禅就非常幸运地幸存了下来。
在后来,刘备因为有了诸葛亮在后面帮忙出谋划策,很快的就建立了蜀汉,刘禅被立为王太子。而身为王太子的刘禅,从小就被自己的父亲刘备严格管教,不仅让他读圣贤之书,还让他习武。那既然刘备从小就那么严格的对刘禅,刘禅后来为什么会被一些人说是扶不起的阿斗呢?这就要从刘备退位让贤,刘禅继位说起。
在公元223年4月,刘备去世,同年5月,刘禅在成都继承帝位,而刘禅当时只有17岁。因为在刘禅继承王位之前,刘备特意交代过要诸葛亮要好好的辅佐刘禅,而且还有一群大臣辅助刘禅,所以当时的蜀汉在刘禅的治理下还是风调雨顺,百姓安康。
但是在这一年内,因为王权交替,所以导致国内叛乱四起,而作为辅政的诸葛亮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内狼烟四起,所以为了先稳定形势,便派出使节,打算与孙权交好。
而到了公元225年3月,诸葛亮亲自率兵征讨那些叛乱之臣,一直到同年12月诸葛亮才班师回到成都,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诸葛亮又多次和曹魏交战,双方之间可以说是互有胜败。
作为当时蜀国的皇帝,刘禅也是在一群大臣的辅佐下,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但在前线的诸葛亮因为年岁已高,还要带兵打仗,再怎么样也撑不下去了,最终于公元235年在渭滨病逝。很快,前线就因为没有了诸葛亮的制约,武将们开始抢夺权力,最后互相之间内斗,导致大战失败,只好撤兵回到成都。
在诸葛亮逝世之后,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并且听从诸葛亮生前的吩咐,对蒋琬委以重任,并且停止了北伐,而刘禅自己更是每天勤政,并且把朝政大权把握得在手。
在之后刘禅过了一段清闲的生活,而宦官黄皓却开始干预政事,但是刘禅却对此毫不在意,觉得黄皓只是一个小人,翻不起什么大的风浪,于是便不再管他。
但是在公元263年,刘禅的部下姜维听说魏国在自己的国家内练兵,于是便上报给了刘禅。此时,那个宦官黄皓又跳出来告诉刘禅说魏国只是在练兵而已,不会来攻打蜀国的,所以刘禅也就没当回事,转头就给忘了,这也导致了满朝文武大臣都不知道这个事情。
就在同年夏天,魏国突然派兵攻打蜀国,刘禅只好匆匆调兵遣将,但是魏国早已做好了准备,而刘禅调兵遣将也需要时间,所以导致前线快速溃败,刘禅这下可慌了,不敢和魏国决一死战,于是赶紧投降,蜀汉就此彻底灭亡。
后来刘禅被俘虏,被送到了洛阳。当时的魏国皇帝司马昭担心刘禅手里还藏着兵,哪天说不定卷土重来,于是打算试试刘禅。
为此,司马昭设宴款待了刘禅和原本蜀国的大臣。在宴席上,司马昭还让人表演了蜀国的歌舞。就在在场的蜀国大臣非常难过,都十分的想念在蜀汉的时候,司马昭问刘禅想不想念在故乡。原本,那些蜀国的大臣和司马昭以为刘禅会说十分想念之类的话时候,刘禅的答复出乎在场的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当时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也。
刘禅的这句话让在场的蜀国大臣都十分痛心,都觉得刘禅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蜀国都已经彻底灭亡了,刘禅这个曾经的皇帝居然说不想念自己的故乡。而这句话也是让司马昭哈哈大笑,对刘禅彻底地放下了戒心。
但是刘禅真的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吗?如果在正常的情况下,刘禅真的回答了自己十分想念自己的故乡的话,那么刘禅和很可能会被司马昭除掉,而刘禅只有说自己不想念蜀汉,并且表现出乐不思蜀的样子来,才可能让司马昭对自己放下戒心,并且救下自己和在场蜀国大臣的命。
之后,由于司马昭对刘禅放下了戒心,于是封了他为安乐公,让刘禅得以在洛阳安享晚安,一直到公元271年才去世。
从刘禅在宴席上的表现上来看,的确是给人一种他就是个扶不起的阿斗的形象,但是他只有这样做,才能保住自己和自己部下的性命。更何况在失去诸葛亮的辅佐之后,他还是把蜀国治理得很好。如果刘禅真的是个扶不起的阿斗的话,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说刘禅并不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但是可能又有人说了,当时有人上奏说魏国在蜀汉内练兵,为啥不早点做准备呢,这样蜀国就不会灭亡了,所以刘禅导致了蜀国灭亡,难道不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吗?的确,如果当时的刘禅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早早做好了准备的话,蜀国说不定还不会灭亡。
但是他当时十分宠信黄皓,并且听信了黄皓的谗言,觉得现在也没有什么,魏国只是在练兵,又不是派兵来攻打蜀汉,所以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所以总的来说,刘禅并不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更不是"傻瓜",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刘备也不会放心把皇位传给他,更何况他还在诸葛亮去世后把蜀国打理得井井有条。只是在这之前有诸葛亮的存在,有什么难题诸葛亮都会很好的解决,所以刘禅在后方才可以高枕无忧,这也导致了刘禅养成了安于现状的性格,对于自身的皇位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
所以说,刘禅虽然没有什么作为,但是他也有小才智,懂得如何运营一个国家,也懂得如何适可而止,所以也不能完全说他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乐不思蜀是指谁历史哪个人物

《乐不思蜀》的故事主人公是刘禅。刘禅三国时期蜀汉末代皇帝,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刘禅早年生于荆州,多次遭遇灾难,幸得大将赵云相救。刘备攻取益州,建立蜀汉后,册立为太子。章武三年刘禅继位为帝,年号建兴,信任相父诸葛亮,支持北伐战争。刘禅继位初期,根据刘备遗诏,由丞相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同年,刘禅册张飞之女张氏为皇后。这一年,蜀汉国内叛乱四起,先有__郡太守朱褒占据本郡反叛,后有夷王高定起兵。诸葛亮为稳定形势,派尚书郎邓芝出使吴国,与孙权修好。景耀六年,姜维听闻钟会于关中治兵,于是上书给刘禅调兵遣将以作准备,但黄皓告诉刘禅敌人不会来的,于是刘禅也就没当回事,导致蜀汉群臣都不知道此事。景耀六年,刘禅投降后敕令坚守剑阁的姜维向钟会军投降,而姜维假意投降钟会,准备借钟会之手诛杀魏将,而后复兴蜀汉,并写密信给刘禅只需等待几天就可以。但因为事情泄漏,姜维及张翼等都被杀。蜀汉就此彻底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