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同存异方针,“求同存异”方针提出的背景和含义。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26 22:23:46 浏览1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求同存异的方针是什么?

求同存异方针是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万隆会议上针对会议期间出现的矛盾和分歧而提出的。
求同存异的意思是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其精神是解决各国之间的和平相处以及友好合作问题。这一方针后来成为东方不败的基础,并成为联合国组织系统内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
“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求同存异既是一种思想,也是认识问题、解决矛盾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原理的具体体现。
同就是普遍、共性的一面,异是指特殊、个性的一面。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求同就是努力去寻求、扩大双方的共同点,存异就是正视并允许双方有一定的个性存在。
二者是统一的。一方面,求同是存异的目的。另一方面,存异是求同的条件。那种不允许任何个性存在的所谓求同只能导致不平等的强权政治,最终只能是进一步扩大差异,实现不了求同的愿望。
周恩来在其外交生涯中首创求同存异的方针,并在新中国的外交实践中多次加以强调和实行。正如他自己所说:“为有利于导致纠纷的解决,有利于团结,为致力共同事业的合作开辟道路,求同存异应是最好的选择。”
扩展资料
1955年,在躲过克什米尔公主号暗杀事件后,周恩来不畏艰险出席万隆会议,再次淋漓尽致地发挥了折冲樽俎、协和万邦的外交艺术,数次力挽狂澜,将会议一步一步引向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精神的胜利。
会议之中彰显伟人气魄三次力挽狂澜
第一回合:伊拉克代表首先发难,总理发言掷地有声。
在万隆会议召开之初,总体上还是倾向于亲善和合作。但是好景不长,这种和谐的局面在第一天会议快要结束时被打破,伊拉克的发言人法迪尔·贾马利开始疯狂地攻击共产主义。他宣称当时世界上存在着三股扰乱和平和和谐的国际性势力,而第三股就是共产主义。
他声称共产党已经创造了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并号召非共产党国家认真对待共产主义危险的严重性。贾马利的发言犹如向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瞬间激起了轩然大波。第二天,大会公开发言形式继续急剧恶化。
周恩来当机立断,抓住时机发表了演说,第一句话就掷地有声地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先前紧张的会场气氛一下子松弛了下来,也打破了美国妄图让万隆会议演变为一场意识形态大战的阴谋。周恩来巧妙的语言既申述了中国的立场,又给与会者留下了一种自我克制、通情达理的印象。
最为重要的是,周恩来发言中一贯始终的中心思想———求同存异,实际上为与会国提供了互相合作的基本准则,而这也是后来被称为“万隆精神”的主干。至此,周恩来以他的真诚和机智巧妙化解了第一次危机。
第二回合:锡兰总理节外生枝,周总理机智巧避锋芒。
两天的公开发言结束之后,万隆会议进入秘密会议阶段。这个阶段,锡兰总理科特拉瓦拉充当了第二次进攻的号手,当时锡兰的反共立场非常极端和强硬。他直截了当地说:台湾应成为一个独立国家,并建议将台湾置于联合国或者亚洲国家的共同托管之下。
在随后举行的会议上,科特拉瓦拉又公然提出要向反对西方殖民主义一样反对苏联殖民主义。共产主义与反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的论争眼看就要剑拔弩张了。但是第二天,当科特拉瓦拉一改前一天语调,委婉地说他昨天的发言无意把会议引向分裂。为什么他一夜之间在语气上发生了这么明显的变化呢?
人们注意到,在前一天下午的会议结束后,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周恩来和科特拉瓦拉才从会议室里并肩走出来。随后周恩来发言称,自己和科特拉瓦拉已经在私下通过交谈彼此取得了谅解,虽然他无法同意科特拉瓦拉新式殖民主义的解释,但他赞赏科特拉瓦拉积极的精神。周恩来就这样化解了科特拉瓦拉所设置的障碍。
第三回合:中立国与结盟国家激烈交锋,周恩来选择时机后发制人。
随后中立国家与亲西方的国家为中立和结盟问题又吵得不可开交,在这个过程中,周恩来几乎一言未发,其实他是在冷眼观察,等候时机。
当中立国领导人印度总理尼赫鲁被亲西方国家攻击的异常愤怒时,周恩来不失时机地站了出来,灵巧地避开争论,重申求同存异的主导思想,宽宏大量地建议把有人不喜欢的共处改为联合国宪章中的和平共处,将5项原则改为7项原则。周恩来充满和解精神的讲话再次平息了争论,使误入歧途的会议又回到了正确的轨道。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试论周恩来的求同存异外交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19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三次力挽狂澜

求同存异方针是哪次会议

1955年4月18日,有29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山城万隆开幕。 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万隆会议,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举行作出重要的贡献。 △周恩来总理刚下飞机 万隆会议是有史以来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的国际会议。 在赴印尼出席万隆会议之前,中国代表团制定了战略总方针:在妥协中坚持原则,在和解中达到目的。 可是也知道这个会议是一个很复杂的斗争。 △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浦寿昌:中国代表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 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周恩来和陈毅出席万隆会议归国后在成都合影(1955年5月) 周恩来发言结束后,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求同存异方针是万隆会议提出来的。1955年4月18日,有29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山城万隆开幕,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万隆会议,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举行作出重要的贡献。求同存异方针是为推动会议顺利进行、增强与会国的团结、表明中国的立场而提出的一项基本方针;求同存异,意思就是要寻求大家的共同利益,保留自己的不同意见。

“求同存异”方针提出的背景和含义。

(1)背景:①帝国主义对会议进行 干扰和破坏,②与会各国因社会制度 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 歧,③尤其是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 解和疑惧,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 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取得成功。 (2)含义: 同指:①共同的经历:都曾遭受过殖 民主义的侵略;②共同的任务:面临 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③共 同的愿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异指:社会制度
背景:
亚非会议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发起和召开的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没有当时主要世界大国参加的会议。
会议的参加国除日本外,都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也可以说是第一次发展中国家的国际会议。二战结束后,世界上出现了民族独立解放的高潮。
长期处于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控制下的广大亚非国家,先后通过革命、战争、起义和抗争等不同的方式,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垄断和控制的世界体系。
走上了建立新兴的民族国家的道路。独立后,这些具有共同的命运、面临共同任务的国家,为了解决共同的问题,需要相互交流经验。
相互探讨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道路,彼此产生一种共识,这就是要加强亚非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团结和互助。万隆会议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召开的。 
含义:
同指:共同的经历:都曾遭受过殖 民主义的侵略;共同的任务: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共同的愿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异指:社会制度。
扩展资料:
意义:
“求同存异”这个方针不但能在社会制度不同的亚非国家之间架设友好相处的桥梁,也能使得许多本来敌对的国家和平共处,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当然也为新中国国际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背后故事:
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求同存异是周恩来的创新,万隆会议的精神最终导致了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求同存异不是目的,而是为大家的共同目标服务的,求同存异之后要做什么是最重要的。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指出,亚非地区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殖民主义在这个地区的统治并没有结束,经济上还很落后,因此这一地区的国家不仅要求政治上的独立,同时还要求经济上的独立,改变经济落后面貌,争取完全独立。
为此就要保障世界和平,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亚非国家之间就应该求同存异,不要因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的不同而造成分裂。
以“求同存异”原则协调人际关系。周恩来堪称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大师,最善于利用“求同存异”的方法化解周边的人际矛盾。
早年在南开学校上学时,《同学录》中对他有这样一段评语:“君性温和诚实,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
他曾深有感触地说,干革命,人越多越好,为了团结更多的人,思想上可以“求同存异”。由于成功地将“求同存异”融入到主体自我意识之中。
虽然他在为人处事方面原则性很强,但给人更多的却是和蔼可亲的形象,使得他在压力之下能够妥善地处理好各方面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赢得全国人民甚至世界人民由衷的尊敬。
“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处理复杂关系、解决复杂矛盾一以贯之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模式,是周恩来辩证思维方式的实践范例。
纵观周恩来革命和执政生涯,他始终不渝地倡导在共同点上统一矛盾、在尖锐的矛盾中求同、在对抗中寻求非对抗因素、在适当的条件下恰当地存异。
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他是调和主义者和折衷主义者。在“求同存异”思想的实际运用过程中,周恩来注重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寓刚于柔、融韧于忍。
刚强而不固执偏激,平和而不失原则分寸,具有外圆内方的政治人格品性。而这一根本特点,正是从“求同存异”思想中折射出来的周恩来辩证思维方法之要津。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周恩来率团参加 提"求同存异"促成共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万隆会议

求同存异方针哪一年提出

答:1955年。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求同存异意思是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点,求同是让彼此间更加的亲近、友善,存异是让彼此间更加的宽容、尊重。同和异矛盾运动中的求同存异、求同消异、求同求异,就是这一规律作用于实践的基本方式。深刻认识和把握异的不同性质、程度和范围,充分包容无关宏旨的异,努力消除危害根本的异,发掘运用特殊价值的异,注重同和异背后的利益动能,是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精髓。在求同存异中,同和异具有不同的地位作用。一般来说,同具有目的性和主导性。统-战线团结、联合和共同奋斗,就是为了实现同;不同时期、不同社会成员之所以存异,也是为了实现同;哪些异可以存,哪些异不能存,异存到什么程度,都要取决于同。

求同存异方针的内容

  求同存异,来源于求同舍异,意思是:找共同点,保留不同的看法和观念。求同存异中的"同"就是共用的利益,"异"就是意识形态的差异。而当时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是为了挫败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加强亚非各国的联系。

  同存异方针是于1955年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会议上着重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

  求同存异不是目的,而是为大家的共同目标服务的,求同存异之后要做什么是最重要的。领导人在万隆会议上指出,亚非地区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殖民主义在这个地区的统治并没有结束,经济上还很落后,因此这一地区的国家不仅要求政治上的独立,同时还要求经济上的独立,改变经济落后面貌,争取完全独立。为此就要保障世界和平,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亚非国家之间就应该求同存异,不要因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的不同而造成分裂。

求同存异方针在哪个会议提出

求同存异方针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
求同存异含义: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共同点是基本的,分歧是局部的,可以求同存异,万隆会议时间:1955年4月17日,由总理兼外长率领的中国代表团抵达万隆,出席4月18日至24日举行的亚非会议,有29个国家参加,4月19日,外交部长在全会上作了发言和补充发言,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万隆会议的性质: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和地区首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与的情况下,举行大型国际会议,讨论亚非人民的切身利益。因为是在万隆召开的,万隆会议主要讨论了维护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共同抵制美苏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
万隆会议的会议成果
万隆会议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讨论了民族独立和主权、反帝反殖斗争、世界和平以及与会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合作等问题。经过充分的协商,会议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等项内容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其中《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
这十项原则体现了亚非人民为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而团结合作、共同斗争的崇高思想和愿望,被称之为万隆精神,十项原则包括了1954年由中国、印度和缅甸三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被认为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基础。

求同存异方针在哪个会议上提出

万隆会议。1955年4月17日,由总理兼外交部长率领的中国代表团抵达万隆,参加4月18日至24日举行的有29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4月19日,外交部长在全体会议上作了讲话和补充发言,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万隆会议即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这次会议由于在万隆召开,所以也称万隆会议。万隆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

求同存异方针的内容

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中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希望各国可以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这样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求同存异方针是周恩来总理于1955年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会议上着重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

而当时美国为了达到阻止亚非会议召开的目的,把矛头首先对准新中国,捏造说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已对远东“构成了尖锐、迫切的威胁”,极力挑拨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关系,人为地制造对中国的恐惧和疑虑。导致万隆会议陷入僵局,面临会议失败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总理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他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这一观点得到了各国与会代表的认同和赞赏,促进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而且万隆会议正是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讨论了民族独立和主权、反帝反殖斗争、世界和平以及与会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合作等问题。

求同存异方针在哪个会议提出

求同存异方针在万隆会议提出。
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和地区首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与的情况下,举行大型国际会议,讨论亚非人民的切身利益。因为是在万隆召开的。万隆会议主要讨论了维护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共同抵制美苏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
尊重基本人权和《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尊重所有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承认所有种族和所有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不干预或干涉别国内政。
尊重每个国家根据《联合国宪章》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不利用集体防御安排为任何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不通过侵略或威胁侵略或使用武力侵犯任何国家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
根据《联合国宪章》,通过谈判、调解、仲裁或司法解决等和平手段以及有关各方选择的任何其他和平手段解决所有国际争端;促进共同利益和合作;尊重正义和国际义务。
万隆会议成功召开的意义:
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是亚非人民团结合作、求同存异、达成共识的结晶。在会上,我们共同倡导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形成了以“团结、友谊、合作、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为核心的万隆精神,为亚非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提供了指导原则,为国家间和平解决历史问题和国际争端指明了有效路径,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公认和遵循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基本准则。
万隆会议完全由新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发起组织和参加,这在世界历史上是首次。此前所有的国际会议都是由大国、强国主要是西方列强发起、主导和参加,而没有弱小国家的份。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意义是什么

1、求同存异不是目的,而是为大家的共同目标服务的,求同存异之后要做什么是最重要的。
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指出,亚非地区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殖民主义在这个地区的统治并没有结束,经济上还很落后,因此这一地区的国家不仅要求政治上的独立,同时还要求经济上的独立,改变经济落后面貌,争取完全独立。为此就要保障世界和平,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亚非国家之间就应该求同存异,不要因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的不同而造成分裂。 “维护世界和平”,“谋求相互间的亲善和合作,建立友好和睦邻的关系”,是周恩来当时着重强调的。周恩来还指出,“和平是有可能维护得住的”,“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中国为什么要这样,周恩来说:“正像其他的亚洲国家一样,我们迫切地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我国独立自主的经济。”请看,我们现在所强调的外交政策,同周恩来于半个世纪以前的说法有多少不同呢?可以说是完全一样的。这除了能说明我们的外交政策是一贯的外,也说明50多年前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