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 2、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
- 3、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 4、顾炎武提出了什么思想主张
- 5、顾炎武的主要思想观点是什么?
- 6、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 7、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的主要主张是什么?
- 8、顾炎武针对宋明理学提出了哪些观点?
- 9、顾炎武对知识分子提出的要求,其主张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顾炎武的主要思想
顾炎武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
简要回答:顾炎武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顾炎武的主要思想
(1)李贽:反对“存天理,去人欲”,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提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提出“童心说”,反对封建礼教。影响:冲击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
(2)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限制君权。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影响:为中国近代反对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3)顾炎武:强烈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梁启超归结其思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唯物辩证法思想。影响: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5)共同特征:抨击封建礼教和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主张工商皆本。
3
、评价评价:
(1)是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制度没落和君主专制强化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反映;
(2)敢于挑战正统,批判君主专制和封建礼教,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3)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未能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的地位。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有以下几点:
1、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思想。
2、对理学的正面批评。他指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不取之五经,而但资之语录”。
3、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提出“行己有耻”的道德教育观点。
5、提出“多学而识”的治学主张。
6、提出“经世致用”的教育改良主张、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
7、崇尚创新的独特见解。
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南直隶昆山(今江苏昆山)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顾炎武提出了什么思想主张
1、启蒙思想
(1)重农贵商,体仁恤私
(2)紧缩官田,扩张民田
(3)开放贸易,私营盐矿
(4)众治国家,自治地方
2、爱国思想
(1)廉耻立人,宗法立国
(2)守礼行孝,尽忠达权
3、实学思想
(1)行己有耻,博学广师
(2)经生以术,救世有道
(3)学必务本,知必考据
(4)求实贵创,求是尚同
望采纳。
顾炎武的主要思想观点是什么?
最大特色,在于反对内向的主观的学问,而提倡外向的客观的学问
顾炎武他反对宋明理学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和对器物的研究,强调“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非器则道无所寓”,因而提出以“实学”代替“理学”的主张。顾炎武反对心性之说,认为信奉程朱理学“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16]他提倡“多学而识”,“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其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顾炎武因此被认为是清代考据学的开山祖。清代中期许多学者以此发端,崇尚研究历史典籍,对中国历史从天文地理到金石铭文无一不反复考证,被称为“乾嘉学派”。顾炎武则由于其经史考证的严谨学风,被普遍认为是学派思想的主要奠基人。
顾炎武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钱穆称其重实用而不尚空谈,“能于政事诸端切实发挥其利弊,可谓内圣外王体用兼备之学”顾炎武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简要回答:顾炎武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顾炎武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他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他到过许多州县,进行实地考查,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思想对理学的正面批评经世致用
顾炎武的主要思想
1.1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思想 顾炎武的世界观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他认为:“盈天地之间者气也,气之盛者为神,神者天地之气,而人之心也”[1];又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非器则道无所寓。……虽孔子之天纵,未尝不求之象数也。”[2]……正是如此,顾炎武提出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3]的爱国主张,他认为:“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4]。先生认为对自然界是执“物”,对社会是研究客观的社会关系(虽然先生简单地把它看作是人伦理关系),并且主张把认识见诸行事,以解决“当务之急”,以“兴天下”。顾炎武的“经世致用”观点、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和爱国主义思想对后人的教育影响甚大。
1.2对理学的正面批评 宋明至清,理学作为正统的教育思想一直统治着人们的思想行为。顾炎武生活在明朝覆亡、清朝初兴的社会动荡期,通过深入的观察和调查,对理学的空疏无用较早地提出了强烈的最彻底的批评。他指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不取之五经,而但资之语录”、“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5];并对这种理学教育提出了批评,他指出:“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穷困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6]。他认为“天下”是“匹夫”的“天下”,社会“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7],对于“正风俗”,顾炎武则提倡了“行己有耻”[8]的道德教育。
1.3“行己有耻”的道德教育观点 顾炎武认为:“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之计”[9]首先在与人人“行己有耻”。他指出:“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10]而“行己有耻”,则应“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不被其泽”[11];“行己有耻”作为立身之本,应在人的日常生活、行动实践中形成,即“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12]。他认为“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13]。
因此清朝开博学鸿词科和明史馆时,顾炎武坚决不仕,他说“人人可出而炎武必不可出”[14];而对弟子,则告诫曰“不登权门,不涉利路”[15]。
1.4“多学而识”的治学主张 何谓“多学而识”[18]?顾炎武认为:学习在于“博学于文”[17]、“好古敏求”[18],“在于得理而验于事物”[19]。
“博学于文”即为“自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20](《与友人论学书》),应读“圣人之经典,先儒之注疏与前代之史”[21],应“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土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22],并指出:“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23]。“好古敏求”,应做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24],“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是非之所在”[25]。顾炎武还认为:学习“在于得理而验于事物”、“下学而上达”[26]。人若“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终无济于天下”[27]。
因此,炎武先生一生能“足迹半天下”,能“取天下书遍阅之……,并一一考据” [28];其所到之处,必寻人“问其曲折”,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29],“择其宜于今者手录”[30]。《日知录》则是炎武先生尽平生之志,广求师友,重视实地考据,以笔记形式著作的读书心得,其内容遍及经义、政事、史地、艺文、兵事、天象、术数等,其考据之精审,见解之卓越,对后世有深刻的影响。
1.5“经世致用”的教育改良主张 顾炎武作为明清民主思想的著名启蒙者之一,他痛恨“无本之人”[讲“空虚之学”。他认为教育应改良人性、改良社会,昌明人道、改变政治,促进天下兴,即教育能“经世致用”。在《病起蓟门当事书》中说:“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后而已”。他指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31],“凡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32]。
1.6崇尚创新的独特见解 炎武先生认为“为学”与“兴天下”,皆应勇于开拓,敢于创新。针对当时科举制度下的教育,他认为“八股文之害,巨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更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33],若“废天下之生员,而用世之材出矣”[34];他指出:“天下之才,日生而无穷也,……天下之人,无问生员与否,皆得举而荐之”[35]。
就“为学”,炎武先生认为:“盖天下之理无穷,而君子之志在于道,……昔日之得,不足以为矜,后日之成,不容以自限”[36](《初刻日知录自序》);他指出:“文章无定格”[37],“君诗之病在于有杜,君文之病在于有欢韩、欧。有此蹊径于胸中,便终身不脱依傍二字,断不能登峰造极”[38]。观先生一生之治学成就,其不仅首创古音学,更重要的是先生以他的治学行为和精神开创了清代“朴学”新风。
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顾炎武的主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经世致用
经济上主张因地制宜发展工商业
思想上;循天下之公,著有<船山遗书>
在郡县九论中,顾炎武说:“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准确指出封建、郡县二制弊端所在.所谓“封建之失,其专在下”,便是指西周赋于封国之主权过大,最终形成指挥失灵,尾大不掉分裂之局.顾炎武所指“郡县之制,其失在上”,就是指的自宋元明以来这种中央过于集权,造成地方无力施政的状况,可谓一针见血.他还说,中央对地方不相信,不给地方长官自主权,光靠派人督导、催促、巡检是无法治理好一方之政的.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的主要主张是什么?
黄:“天下为主,君为客”、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批判君权神授
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世致用
王:坚持“无其器则无其道”、“尽器则道在其中”的唯物主义道器观;“太虚本动天地日新”的辩证法思想.
顾炎武针对宋明理学提出了哪些观点?
清代考据学的创始人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顾炎武。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初名绛,针对宋明理学“明心见性之空言”,他提出“经学即理学”的口号。他“引古筹今”,主张经世致用,提倡实学,厌恶空谈,要求把儒学当作“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之计”。他指出,在孔孟时代并没有单纯的理学,理学本来寓于经学之中。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汉代,汉儒治经注重名物训诂,仍不脱离经世致用的宗旨。只是到了宋儒才附会经典,空谈义理,到明代甚至发展到“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程度。他痛斥王学末流“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在他看来,宋明理学之所以流为空疏的虚学,是因其接受佛教禅学所致,从而离开了儒家的实学传统。
顾炎武像
顾炎武对知识分子提出的要求,其主张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顾炎武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他大胆怀疑君权,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
意义:顾炎武是一位具有真正知识分子良知的伟大学者,其做学问不是为了个人的一己之利,而是为天下而学问思辨的.所以,他著书立说有一个根本原则,就是“文须有益于天下”.正是从这一原则出发,他孜孜于明体达用、济世经邦之实学.为此,他极端鄙视和极力反对亟求当世之名以遂其私的“俗儒”们的“学问”方式,强调要在“本原之学”的基础上做出前世所未尝有、后世所不可无的真正“有益于天下”的学问.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学术精神,充分体现了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天理良知.这种学术良知,对于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当代学者来说,也仍然是须臾不可丢弃的.不顾是否有益于天下,而一味昧着良心“炒学问”,乃至于像不法奸商那样大肆兜售假冒伪劣产品,这是知识分子的耻辱,亦是民族的不幸!顾炎武平生既重学又重商,既善学问亦会经商(且曾经商),然而,我们从他的学问中,却嗅不到一丝一毫的“商味”!顾炎武以其实践表明:治学与经商乃是两码事,商有商法,学有学术,决不应当也不能视治学如经商,乃至以经商之道来取代治学之道!顾炎武之值得研究,主要不在于他是经师,而在于其为人师.从他的身上,我们实在能学到很多东西,受到很多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