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易筋经文言文
- 2、易筋经名词解释
- 3、易筋经十二式口诀及动作要领
- 4、易筋经的原文是什么?
- 5、易筋经内功心法全文?
- 6、十二式易筋经口诀
- 7、易筋经十二式动作要领
- 8、易筋经十二式动作要领
- 9、易筋经十二式口诀
- 10、易筋经是什么意思
易筋经文言文
1. 易筋经的原文是什么 易筋经 全文 翻译后的易筋经全文总 论 译曰,佛祖大意,谓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虚,一曰脱换。
能清虚则无障,能脱换则无碍。无碍无障,始可入定出定矣。
知乎此,则进道有其基矣。所云清虚者,洗髓是也;脱换者,易筋是也。
其洗髓之说,谓人之生感于情欲,一落有形之身,而脏腑肢骸悉为滓秽所染,必洗涤净尽,无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八圣之门,不由此则进道无基。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内;易筋者,欲坚其外。
如果能内清静、外坚固,登寿①域在反掌之间耳,何患无成? 且云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如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
若其人内无清虚而有障,外无坚固而有碍,岂许入道哉?故入道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否则,道亦难期。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为言大矣哉。易者,乃阴阳之道也。
勇即变化之易也。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实存乎人。
弄壶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阴阳。故二竖②系之在人,无不可易。
所以为虚、为实者易之③,为刚、为柔者易之,为静、为动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后先者易其缓急,顺逆者易其往来,危者易之安,乱者易之治,祸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气数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覆,何莫非易之功也。
至若人身之筋骨,岂不可以易之哉。 然筋,人身之经络也。
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
岂可容其弛、挛、靡、弱哉。而病、瘦、痿、懈者,又宁许其入道乎。
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即绵泥之身,可以立成铁石,何莫非易之功也。
身之利也,圣之基也,此其一端耳。故阴阳为人握也,而阴阳不得自为阴阳。
人各成其人,而人勿为阴阳所罗。以血气之驱,而易为金石之体。
内无障,外无碍,始可入得定去,出得定来。然此君功夫,亦非细故也。
而功有渐次,法有内外,气有运用,行有起止,至药物器制,节候岁月④,饮食起居,始终各有征验。入斯门者,宜先办信心,次立虞心,奋勇坚往,精进如法,行持而不懈,自无不立跻⑤圣域矣。
般刺密谛曰,此篇就达摩大师本意,言易筋之大概。译而成文,毫不敢加以臆见或创造一语。
后篇行功法,则具详原经译义。倘遇西竺高明圣僧,再请琢磨可也。
膜 论 夫人之一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内而精气与神,外而筋骨与肉,共成其一身也。如脏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内,血脉主之;周身上下动摇活泼者,此又主之于气也。
是故修炼之功,全在培养血气者为大要也。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随阴阳之所至,而百物生焉,况于人生乎,又况于修炼乎。
且夫精气神为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 此法必先炼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
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专培无形而弃有形,则不可;专炼有形而弃无形,更不可。
所以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气,相倚而不相违,乃成不坏之体。设相违而不相倚,则有形者化而无形矣。
是故炼筋,必须炼膜,、炼膜必须炼气。然而炼筋易而炼膜难,炼膜难而炼气更难也。
先从极难,极乱处立定脚根,后向不动、不摇处认斯真法。 务培其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
护其肾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升其清气,降其浊气,闭其邪恶不正之气。勿伤于气,勿逆于气,勿忧思悲怒以损其气。
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
能起能张,则膜与筋齐坚齐固矣。 如炼筋不炼膜,而膜无所主;炼膜不炼筋,而膜无所依;炼筋、炼膜而不炼气,而筋膜泥而不起;炼气而不炼筋膜,而气痿而不能宣达流串于筋⑥络。
气不能流串,则筋不能坚固,此所谓参互其用,错综其道也。 挨炼至筋起之后,必宜倍加功力,务使周身之膜皆能腾起,与筋齐坚,着于皮,固于内,始为子母各当。
否则筋坚无助,譬如植物,无土培养,岂曰全功也哉。 般刺密谛曰:此篇言易筋以炼膜为先,炼膜以炼气为主。
然此膜人多不识,不可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
筋膜,骨外物也。筋则联络肢骸,膜则包贴骸骨。
筋与膜较,膜软于筋;肉与膜较,膜劲于肉。膜居肉之内,骨之外。
包骨衬肉之物也。其状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气串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合为一体,乃曰全功。
内壮论 内与外对,壮与衰对,壮与衰较,壮可久也。内与外较,外勿略也。
内壮言坚,外壮言勇。坚而能勇是真勇也。
勇而能坚是真坚也。坚坚勇勇,勇勇坚坚,乃成万劫不化之身,方是金刚之体矣。
凡炼内壮,其则有三,一曰守此中道。守中者,专于积气也。
积气者,专于眼、耳,鼻、舌、身、意也。其下手之要,妙于用揉,其法详后。
凡揉之时,宜解襟仰卧,手掌着。
2. 易筋经的全文 总 论 译曰,佛祖大意,谓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虚,一曰脱换。
能清虚则无障,能脱换则无碍。无碍无障,始可入定出定矣。
知乎此,则进道有其基矣。所云清虚者,洗髓是也;脱换者,易筋是也。
其洗髓之说,谓人之生感于情欲,一落有形之身,而脏腑肢骸悉为滓秽所染,必洗涤净尽,无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八圣之门,不由此则进道无基。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内;易筋者,欲坚其外。
如果能内清静、外坚固,登寿①域在反掌之间耳,何患无成? 且云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如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
若其人内无清虚而有障,外无坚固而有碍,岂许入道哉?故入道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否则,道亦难期。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为言大矣哉。易者,乃阴阳之道也。
勇即变化之易也。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实存乎人。
弄壶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阴阳。故二竖②系之在人,无不可易。
所以为虚、为实者易之③,为刚、为柔者易之,为静、为动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后先者易其缓急,顺逆者易其往来,危者易之安,乱者易之治,祸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气数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覆,何莫非易之功也。
至若人身之筋骨,岂不可以易之哉。 然筋,人身之经络也。
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
岂可容其弛、挛、靡、弱哉。而病、瘦、痿、懈者,又宁许其入道乎。
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即绵泥之身,可以立成铁石,何莫非易之功也。
身之利也,圣之基也,此其一端耳。故阴阳为人握也,而阴阳不得自为阴阳。
人各成其人,而人勿为阴阳所罗。以血气之驱,而易为金石之体。
内无障,外无碍,始可入得定去,出得定来。然此君功夫,亦非细故也。
而功有渐次,法有内外,气有运用,行有起止,至药物器制,节候岁月④,饮食起居,始终各有征验。入斯门者,宜先办信心,次立虞心,奋勇坚往,精进如法,行持而不懈,自无不立跻⑤圣域矣。
般刺密谛曰,此篇就达摩大师本意,言易筋之大概。译而成文,毫不敢加以臆见或创造一语。
后篇行功法,则具详原经译义。倘遇西竺高明圣僧,再请琢磨可也。
膜 论 夫人之一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内而精气与神,外而筋骨与肉,共成其一身也。如脏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内,血脉主之;周身上下动摇活泼者,此又主之于气也。
是故修炼之功,全在培养血气者为大要也。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随阴阳之所至,而百物生焉,况于人生乎,又况于修炼乎。
且夫精气神为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 此法必先炼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
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专培无形而弃有形,则不可;专炼有形而弃无形,更不可。
所以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气,相倚而不相违,乃成不坏之体。设相违而不相倚,则有形者化而无形矣。
是故炼筋,必须炼膜,、炼膜必须炼气。然而炼筋易而炼膜难,炼膜难而炼气更难也。
先从极难,极乱处立定脚根,后向不动、不摇处认斯真法。 务培其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
护其肾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升其清气,降其浊气,闭其邪恶不正之气。勿伤于气,勿逆于气,勿忧思悲怒以损其气。
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
能起能张,则膜与筋齐坚齐固矣。 如炼筋不炼膜,而膜无所主;炼膜不炼筋,而膜无所依;炼筋、炼膜而不炼气,而筋膜泥而不起;炼气而不炼筋膜,而气痿而不能宣达流串于筋⑥络。
气不能流串,则筋不能坚固,此所谓参互其用,错综其道也。 挨炼至筋起之后,必宜倍加功力,务使周身之膜皆能腾起,与筋齐坚,着于皮,固于内,始为子母各当。
否则筋坚无助,譬如植物,无土培养,岂曰全功也哉。 般刺密谛曰:此篇言易筋以炼膜为先,炼膜以炼气为主。
然此膜人多不识,不可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
筋膜,骨外物也。筋则联络肢骸,膜则包贴骸骨。
筋与膜较,膜软于筋;肉与膜较,膜劲于肉。膜居肉之内,骨之外。
包骨衬肉之物也。其状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气串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合为一体,乃曰全功。
内壮论 内与外对,壮与衰对,壮与衰较,壮可久也。内与外较,外勿略也。
内壮言坚,外壮言勇。坚而能勇是真勇也。
勇而能坚是真坚也。坚坚勇勇,勇勇坚坚,乃成万劫不化之身,方是金刚之体矣。
凡炼内壮,其则有三,一曰守此中道。守中者,专于积气也。
积气者,专于眼、耳,鼻、舌、身、意也。其下手之要,妙于用揉,其法详后。
凡揉之时,宜解襟仰卧,手掌着处,其一掌下胸腹之间,即名曰。
3. 《易筋经》的内容 易筋经
如是我闻时,佛告须菩提。易筋功已竟,方可事于此。
此名静夜钟,不碍人间事。白日任匆匆,务忙衣与食。
三餐食既竟,放风水火讫。抵暮见明星,燃灯照暗室。
晚夕功课毕,将息临卧具。大众咸鼾睡,忘却生与死。
明者独惊醒,黑夜暗修为。抚体叹今夕,过去少一日。
无常来迅速,身同少水鱼。显然如何救,福慧何日足?
四恩未能报,四缘未能离,四智未现前,三生未皈一。
默视法界中,四生三有备,六根六尘连,五蕴并三途,
天人阿修罗。六道各异趋,二谛未能融,六度未能具。
见见非是见,无明未能息。道眼未精明,眉毛未落地。
如何知见离,得了涅盘意? 若能见非见,见所不能及。
蜗角大千界,焦眼纳须弥。昏昏醉梦间,光阴两俱失。
流浪于生死,苦海无边际。如来大慈悲,演此为《洗髓》。
须侯《易筋》后,每于夜静时,两目内含光,鼻中运息微,
腹中宽空虚,正宜纳清熙。朔望及两弦,二分并二至,
子午守静功,卯酉干沐浴。一切惟心造,炼神竟虚静。
常惺惺不昧,莫被睡魔拘。夜夜常如此,日日须行持。
惟虚能容纳,饱食非所宜。谦和保护身,恶疠宜紧避。
假惜可修真,四大须保固。柔弱可持身,暴戾灾害逼。
渡河须用筏,到。炼神竟虚静,过去少一日,暴戾灾害逼,未可一蹴企,务忙衣与食,四缘未能离,身同少水鱼,永减三途苫,二分并二至? 若能见非见,渐进细寻思,二谛未能融,恶疠宜紧避,三年九载余,到岸方弃诸,从微而至著。
见见非是见,忘却生与死。抵暮见明星,六度未能具,四生三有备,卯酉干沐浴,
天人阿修罗,日日须行持,六根六尘连。
明者独惊醒。
常惺惺不昧。昏昏醉梦间。造化生成理?
四恩未能报,方可事于此。
成功有定限。柔弱可持身,四大须保固。
默视法界中,
腹中宽空虚。朔望及两弦,将息临卧具。待报四重恩。
须侯《易筋》后。谦和保护身,四智未现前,福慧何日足,不碍人间事,两目内含光。
晚夕功课毕,佛告须菩提,五蕴并三途,叮咛莫轻视。
惟虚能容纳。六道各异趋。如来大慈悲。大众咸鼾睡,焦眼纳须弥。
无常来迅速。夜夜常如此。
流浪于生死,
子午守静功。从容在一纪。显然如何救。一切惟心造。
假惜可修真,莫被睡魔拘,无明未能息,每于夜静时。白日任匆匆,演此为《洗髓》,饱食非所宜。抚体叹今夕。
隐显度众生。
蜗角大千界,鼻中运息微。
三餐食既竟。易筋功已竟。择人相授受,正宜纳清熙,眉毛未落地,见所不能及,弹指超无始,苦海无边际,燃灯照暗室,三生未皈一。
此名静夜钟易筋经
如是我闻时。道眼未精明,得了涅盘意。
心空身自化。
后人得此经。久久自圆满。
渡河须用筏,圆通观自在,光阴两俱失。
如何知见离,黑夜暗修为,放风水火讫,奉持为宗旨。一切无挂碍,随意任所之,决不逾此期。
一言透天机
4. 急 易筋经共计十二势,其预备式为: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
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 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
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反复进行8-20 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 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
舌舐上腭,鼻息调匀。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
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反复8-20 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
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 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
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连续5-10 次。
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 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
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
随呼吸反复5-10 次。 诀曰: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放松;用力在于两膀,观原须注双瞳。
第六势:出爪亮翅势 两脚开立,两臂前平举,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开,虎口相对,两眼怒目平视前方,随势脚跟提起,以两脚尖支持体重。再两掌缓缓分开,上肢成一字样平举,立掌,掌心向外,随势脚跟着地。
吸气时,两掌用暗劲伸探,手指向后翘;呼气时,臂掌放松。连续8-12 次。
诀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第七势:九鬼拔马刀势 脚尖相衔,足跟分离成八字形;两臂向前成叉掌立于胸前。
左手屈肘经下往后,成勾手置于身后,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后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颈状。足趾抓地,身体前倾,如拔刀一样。
吸气时,双手用力拉紧,呼气时放松。左右交换。
反复5-10 次。 诀曰:侧首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第八势:三盘落地势 左脚向左横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马步。上体挺直,两手叉腰,再屈肘翻掌向上,小臂平举如托重物状;稍停片刻,两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松,如放下重物状。
动作随呼吸进行,吸气时,如托物状:呼气时,如放物状,反复5-10 次。收功时,两脚徐徐伸直,左脚收回,两足并拢,成直立状。
诀曰: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两掌翻齐起,千斤重有加;瞪目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第九势:青龙探爪势 两脚开立,两手成仰拳护腰。
右手向左前方伸探,五指捏成勾手,上体左转。腰部自左至右转动,右手亦随之自左至右水平划圈,手划至前上方时,上体前倾,同时呼气:划至身体左侧时,上体伸直,同时吸气。
左右交换,动作相反。连续5-10 次。
诀曰: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气平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平注,息调心谧。 第十势:卧虎扑食势 右脚向右跨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右弓左仆腿势;上体前倾,双手撑地,头微抬起,目注前下方。
吸气时,同时两臂伸直,上体抬高并尽量前探,重心前移;呼气时,同时屈肘,胸部下落,上体后收,重心后移,蓄势待发。如此反复,随呼吸而两臂屈伸,上体起伏,前探后收,如猛虎扑食。
动作连续5-10 次后,换左弓右仆脚势进行,动作如前。 诀曰: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鼻息调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
第十一势:打躬势 两脚开立,脚尖内扣。双手仰掌缓缓向左右而上,用力合抱头后部,手指弹敲小脑后片刻。
配合呼吸做屈体动作;吸气时,身体挺直,目向前视,头如顶物;呼气时,直膝俯身弯腰,两手用力使头探于膝间作打躬状,勿使脚跟离地。根据体力反复8-20 次。
诀曰: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头惟探胯下,口更齿牙关;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 第十二势:工尾势 两腿开立,双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举至头顶,目视掌而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十指交叉,旋腕反掌上托,掌以向上,仰身,腰向后弯,目上视;然后上体前屈,双臂下垂,推掌至地,昂首瞪目。
5. 求洗髓经练法(不要文言文,要译文) 洗髓经 总义 如是我闻时,佛告须菩提。
易筋功已竟,方可事于此。 此名静夜钟,不碍人间事。
白日任匆匆,务忙衣与食。 三餐食既竟,放风水火讫。
抵暮见明星,燃灯照暗室。 晚夕功课毕,将息临卧具。
大众咸鼾睡,忘却生与死。 明者独惊醒,黑夜暗修为。
抚体叹今夕,过去少一日。 无常来迅速,身同少水鱼。
显然如何救,福慧何日足? 四恩未能报,四缘未能离,四智未现前,三生未皈一。 默视法界中,四生三有备,六根六尘连,五蕴并三途, 天人阿修罗。
六道各异趋,二谛未能融,六度未能具。 见见非是见,无明未能息。
道眼未精明,眉毛未落地。 如何知见离,得了涅盘意? 若能见非见,见所不能及。
蜗角大千界,焦眼纳须弥。昏昏醉梦间,光阴两俱失。
流浪于生死,苦海无边际。如来大慈悲,演此为洗髓。
须侯易筋后,每于夜静时,两目内含光,鼻中运息微, 腹中宽空虚,正宜纳清熙。朔望及两弦,二分并二至, 子午守静功,卯酉干沐浴。
一切惟心造,炼神竟虚静。 常惺惺不昧,莫被睡魔拘。
夜夜常如此,日日须行持。 惟虚能容纳,饱食非所宜。
谦和保护身,恶疠宜紧避。 假惜可修真,四大须保固。
柔弱可持身,暴戾灾害逼。 渡河须用筏,到岸方弃诸。
造化生成理,从微而至著。 一言透天机,渐进细寻思。
久久自圆满,未可一蹴企。 成功有定限,三年九载余。
从容在一纪,决不逾此期。 心空身自化,随意任所之。
一切无挂碍,圆通观自在。 隐显度众生,弹指超无始。
待报四重恩,永减三途苫。 后人得此经,奉持为宗旨。
择人相授受,叮咛莫轻视。 无始钟气篇第一 宇宙有至理,难以耳目契。
凡可参悟者,即属于元气。 气无理不运,理无气莫著。
交并为一致,分之莫可离。 流行无间滞,万物依为命。
穿金与透石,水火可与并。 并行不相害。
理与气即是。生处伏杀机,杀中有生意。
理以气为用,气以理为体。即体以显用,就用以求体。
非体亦非用,体用两不立。非理亦非气,一言透天机。
百尺竿头步,原始更无始。悟得其中意,方可言洗髓。
四大假合篇第二 元气久氤氲,化作水火土,水发昆仑巅,四达坑阱注。 静坐生暖气,水中有火具,湿热乃蒸腾,为雨又为露。
生人又生物,利益满人世。水久澄为土,火乃气之燠。
人身小天地,万物莫能比。具此幻化质,总是气之余。
本来非我有,解散还太虚。生亦未曾生,死亦未曾死。
形骸何时留,垂老后天地。假借以合真,超脱离凡类。
参透洗髓经,长生无尽期。无假不显真,真假浑无际。
应作如是观,真与假不二。四大假合形,谁能分别此。
凡圣同归篇第三 凡夫假作真,美衣为体饰,徒务他人观。美食日复日, 人人皆如此。
碌碌一身事,不暇计生死。总被名利牵, 一朝神气散。
油尽而灯灭,身尸埋圹野。惊魂一梦摄, 万苦与千辛,幻境无休歇。
圣人独认真,布衣而蔬食, 不贪以持己,岂为身口累。参透天与地,与我本一体。
体虽有巨细; 灵活原无异。天地有日月,人身两目具。
日月有晦明,星与灯相继。纵或星灯灭,见性终不没。
纵成瞽目人,伸手摸着鼻。通身俱是眼,触着知物倚。
此是心之灵,包罗天与地,能见不以目,能听不以耳。 心若能清净,不为嗜欲逼。
自知原来处,归向原来去。 凡夫与圣人,眼横鼻长直。
同来不同归,因彼多外驰。 若能收放心,提念生与死。
趁此健身驱,精进用心力。 洗髓还本原,凡圣同归一。
物我一致篇第四 万物非万物,与我同一体。幻出诸形相,辅助成生意。
有人须有物,用作衣与食。药饵及器皿,缺一即不备。
飞潜与动植,万类为人使。造化思何鸿,妄杀即暴戾。
蜉蝣与蚊蝇,朝生暮死类。龟鹤糜与鹿,食少而服气, 竟得多历年,人何不如物,只贪衣与食,忘却生与死。
苟能绝嗜欲。物我皆一致。
行住坐卧篇第五 行如盲无杖,内观照性分,举足低且馒,踏实方更进。 步步皆如此,时时戒急行。
世路忙中错,缓步保平安。 住如临崖马,亦如到岸舟。
回光急返照,认取顿足处。 不离于当念,存心勿外务。
得止宜知止,留神守空谷。 立定勿倾斜,形端身自固。
耳目随心静,止水与明镜。 事物任纷纷,现在皆究竟。
坐如邱山重,端直肃容仪。 闭口深藏舌,出入息与鼻。
息息归元海,气足神自裕。 浃骨并洽髓,出神先入定。
卧如箕形曲,左右随其宜。 两膝常参差,两足如钩钜。
两手常在腹,扪脐摸 *** 。 睾丸时挣搓,如龙戏珠势。
倦则侧身睡,睡中自不迷。 醒来方伸脚,仰面亦不拘。
梦觉浑不异,九载征实际。 超出生死关,究竟如来意。
行住坐卧篇,只此是真谛。 洗髓还原篇第六 易筋功已毕,便成金刚体。
外感不能侵,饮食不为积。 犹恐七情伤,元神不自持。
虽具金刚相,犹是血肉驱。 须照洗髓经,食少多进气。
搓摩干沫浴,按眼复按鼻。 摸面又旋耳,不必以数拘。
闭眼常观鼻,合口任鼻息。 度数暗调和,身定神即定。
每日五更起,吐浊纳清熙。 开眼即抽解,切勿贪酣睡。
厚褥趺跏坐,宽解腰中系。 右膝包左膝,调息舌抵腭。
胁腹运尾闾,摇肩手推肚。 分合按且举,握固按双膝。
鼻中出入绵,绵绵入海底。 有津续咽之,以意送入腹。
叩牙鸣天鼓,两手俱掩脐。 伸足扳其趾,出入六六息。
两。
易筋经名词解释
易筋经名词解释是中国古代民间用以强身健体的导引术,旨在通过练习一些特定的功法。
1、基本信息
《易筋经》,又称《达摩易筋经》、《达摩洗髓易筋经》,是中国古代民间用以强身健体的导引术,旨在通过练习一些特定的功法,活动筋骨,使人的气血运行更加舒畅,四肢有力,延年益寿。
《易筋经》的功法名称最早见于明朝天启年间的同名书《易筋经》,后世又称为《内功图说》。现存最为完整的资料是清朝后期周述官编撰的《增演易经洗髓内功图说》易筋经在流传中具有多个增演版本,这些版本基本上都是以“易筋经十二势”为基础创作而成。
2、作者介绍
《易筋经》的创作者究竟是谁,自古以来便一直争论不休。总的来说分为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是南北朝时期的僧人达摩创作了易筋经;第二种观点认为易筋经的创作者是明朝天台紫凝道人宗衡。
易筋经的影响
1、对文化的影响
易筋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健身理念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强调的是一种平衡和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通过修炼身体和心灵来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
2、对健康的影响
易筋经作为一种健身方法,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练习易筋经,人们可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力量和耐力,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性。同时,易筋经的呼吸方法和冥想练习也有助于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提高免疫力等。
3、对传承的影响
易筋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发展对于保护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易筋经的传承不仅需要口传心授,还需要系统的学习和实践。通过传承易筋经,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易筋经十二式口诀及动作要领
易筋经共计十二势,其预备式为: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
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剑,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反复进行8-20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
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舌舐上腭,鼻息调匀。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反复8-20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
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连续5-10次。
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
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随呼吸反复5-10次。
诀曰: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放松;用力在于两膀,观原须注双瞳。
第六势:出爪亮翅势
两脚开立,两臂前平举,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开,虎口相对,两眼怒目平视前方,随势脚跟提起,以两脚尖支持体重。再两掌缓缓分开,上肢成一字样平举,立掌,掌心向外,随势脚跟着地。吸气时,两掌用暗劲伸探,手指向后翘;呼气时,臂掌放松。连续8-12次。
诀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次全。
第势:九鬼拔马刀势
脚尖相衔,足跟分离成八字形;两臂向前成叉掌立于胸前。左手屈肘经下往后,成勾手置于身后,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后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颈状。足趾抓地,身体前倾,如拔刀一样。吸气时,双手用力拉紧,呼气时放松。左右交换。反复5-10次。
诀曰:侧首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第八势:三盘落地势
左脚向左横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马步。上体挺直,两手叉腰,再屈肘翻掌向上,小臂平举如托重物状;稍停片刻,两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松,如放下重物状。动作随呼吸进行,吸气时,如托物状:呼气时,如放物状,反复5-10次。收功时,两脚徐徐伸直,左脚收回,两足并拢,成直立状。
诀曰: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两掌翻齐起,千斤重有加;瞪目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第九势:青龙探爪势
两脚开立,两手成仰拳护腰。右手向左前方伸探,五指捏成勾手,上体左转。腰部自左至右转动,右手亦随之自左至右水平划圈,手划至前上方时,上体前倾,同时呼气:划至身体左侧时,上体伸直,同时吸气。左右交换,动作相反。连续5-10次。
诀曰: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气平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平注,息调心谧。
第十势:卧虎扑食势
右脚向右跨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右弓左仆腿势;上体前倾,双手撑地,头微抬起,目注前下方。吸气时,同时两臂伸直,上体抬高并尽量前探,重心前移;呼气时,同时屈肘,胸部下落,上体后收,重心后移,蓄势待发。如此反复,随呼吸而两臂屈伸,上体起伏,前探后收,如猛虎扑食。动作连续5-10次后,换左弓右仆脚势进行,动作如前。
诀曰: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鼻息调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
第十一势:打躬势
两脚开立,脚尖内扣。双手仰掌缓缓向左右而上,用力合抱头后部,手指弹敲小脑后片刻。配合呼吸做屈体动作;吸气时,身体挺直,目向前视,头如顶物;呼气时,直膝俯身弯腰,两手用力使头探于膝间作打躬状,勿使脚跟离地。根据体力反复8-20次。
诀曰: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头惟探胯下,口更齿牙关;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
第十二势:工尾势
两腿开立,双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举至头顶,目视掌而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十指交叉,旋腕反掌上托,掌以向上,仰身,腰向后弯,目上视;然后上体前屈,双臂下垂,推掌至地,昂首瞪目。呼气时,屈体下弯,脚跟稍微离地;吸气时,上身立起,脚跟着地;如此反复21次。收功:直立,两臂左右侧举,屈伸7次。
诀曰: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一志;起而顿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为志;更作坐功,盘膝垂眦;口注于心,息调于鼻;定静乃起,厥功维备。
总考诀曰:总考其法,图成十二。谁实贻诸,五代之季。达摩西来,传少林寺。有宋岳候,更为鉴识。却病延年,功无与类。
九转内丹术,系李辽所创的一种气功养生法。受道于钟离托梦,得吕洞宾梦中指导,李辽内丹术,颇有特色,它以中医学的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很少神秘主义的色彩;其功法与一般不同,并不首先打通督脉,而是着重于任脉一路的运炼,从第一至第七转,活动的范围始终是上下于心肾三焦之间,直至第八转才由泥九过夹脊,由上沿督脉下行,复归丹田;功法系统完整,从炼养胆气入手,依次炼心、肾,再行养阳、养阴之功,最后炼骨、炼肉、炼脏腑,直至丹成功圆;修炼的方法具体详尽、效应确实,内气的运行部位,所历经络穴位,怎样呼吸吐纳,如何采天地日月之精华,一步一环,毫不含糊,转转有成。可见,此功是李辽内炼的记录,经验的总结。一般人依法行之,修炼下辍,久必大有益于身心,虽然“飞升”是妄谈,但是也会产生本质上的变化,超平常人,这就是“仙”,所谓“内丹”,是由人身内心肾精气交媾而成。心藏神属火,肾藏精属水,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神精相合,气在其中,三宝合炼,即成内丹。“内丹之功,起于一而成于九……转而成九者,九为阳数之极,数至于九,则道果成矣”,从一到九之数,表示事物经过一定的量变,就会产生质的变化。内炼先通胆腑之气入手,“天地生气萌之于春,万物得生气然后能生,人之得生气藏之于胆,人能通胆之气,然后内丹成就-转之功”。在内炼的过程中,也强调遵循天地日月运行、阴阳消长规律修养方法。自然气候变量的特定组合.即气候、时节、地磁、光线等基本自然条件的综合变化。对于人的生命活动是至关重要的,与体内调节生命节律、控制生长衰老的生物钟息息相联。在特定的节气时辰,按照特殊方法锻炼,就能使自己的体质逐渐发生变化,返还生命的最佳状态,下面介绍九转内丹术的功法步骤、要点及效应。
第一转 降丹
练法:时间选在每日二更尽三更初(23点左右),先少量饮食,避免过饥、过饱;洗漱定神,调和心绪,排除杂念。然后盘膝而坐,闭目存神,候息出入调匀,先以舌倒卷定舌根两窍,闭住呼吸,渐觉左右太阳经有两道气从大牙根冲上,贯两太阳穴;次入顶门,感觉两气相交合,即为一次。每次毕,开目稍待,然后再闭目,复行法如前,候气至顶部泥丸宫即止。如此,每夜行三次。
效应与注意事项:行至数夜或数日之间,渐觉气从泥丸宫流入脑,沿喉咙透夹脊,串尾闾,贯胆脐冲心胸,觉胸中温煦舒畅,是真气下降的征兆。再练数夜,感觉气抵心中,心中温煦微动,此温气又从心而上,过喉咙,入舌下。口中微觉苦昧,就是胆气生升,阴阳调和,内丹将降的征象。此时应注意,练功之时切勿受人或动物惊扰,并应在坐前置一小桌,以备在出现突然气行,感觉身形渐大、精神兴奋,渐觉房舍人物山河在自己身中,手足不知所在之时,手有所按托。出现这种情况时,当以手扶桌,闭目。这时,可能觉得心头一团光亮如日坠于下丹田之中,这就是内丹下降的体现。丹降之后,不可立即睁眼。先渐渐收拾意念,然后使四肢复旧、睁眼。有条件的内服人参汤,晨起饮热粥;没有条件的单饮热粥亦可。将养一二天,就完成了第一步降丹功法。降丹功法有消百病、增体力的效果。
第二转 交媾
练法:选初九(农历,下同)、十九、二十九日正午时分,端坐在静室之中,盘足瞑目,叩齿九遍。待神志安定、内气调和,然后行闭息之法。以一呼一吸为-息,每一闭八、九息。-闭完毕。缓开双目,恢复呼吸,再行闭息法如前。初闭时息数可少至-次二次,渐熟悉后五次,极熟练后九次。
效应与注意事项:依法行之,待闭息之法极熟练时,便是体内火候周足之时。此时,自觉心中温热,四体舒适,心神翕动,-道热气下流丹田,此是内丹入丹田的征象。丹气渐成,静坐之际时有神光从眼而出,此乃丹光,体质进一步加强。
第三转 养阳
练法:选初六、十六、二十六日半夜,洗漱毕,入静室端坐,盘膝,叩齿六遍,凝神瞑目入息。入息者,微吸不呼。每一入六息,如此六遍。待月尽之日半夜时分,依前法于静室中闭目盘足而坐,先以左手按摩顶门,右手按摩尾骶,各四十九转。按摩时,紧闭气息,至次数完满,稍事休息,再闭气息,再按摩,如此三次。
效应与注意事项:行功之后,觉五脏中其热如火,乃火行之候。在二十六日或月尽之时,觉左胁内动摇,或微微有声,一道热气横过丹田,直入右胁之下,其热如火,动摇许久方消失。若静坐内观,可见左胁下有“一颗明珠,如火轮之状”;还可听到天地和谐之声。此外,生理上也可会发生一些变化,如二便减少,一月仅十余次,男性生殖器渐缩,肠胃亦觉微缩。
第四转 养阴
练法:选初六、十六、二十六日半夜时分,洗漱毕、入静室闭目盘坐,叩齿三十六遍,宁神闭息。这时期闭息,与前不同,直使鼻内无出入之息,直候体内真气充满,气贯舌窍,口中津液满溢,然后缓缓咽之,意念其归心。归心之津液激动心神之火,温煦全身,五脏觉热,遗体微汗,四肢舒适。如此为一遍。每至二十六日,如此行功三遍,止功。
效应与注意事项:此功行后,可觉右胁有声如雷鸣,-道热气流入丹田,鼻中火光迸出。此功练成后,于静坐之时,能感觉内丹的神光从顶门放出,如一轮明月,罩笼身体;身体不畏寒暑风霜,四季如一。
第五转 换骨
练法:选初九、十九、二十九日正午时分,面南盘膝,闭目,对日而坐。候气定,闭息使气无往来,充满于内,意念内外真火相交通,-身上下通红,光明满坐。二三十分钟后,渐觉丹田一道凉气(真水)上贯于心,如水晶一团在心上。然后睁眼呼吸,由鼻向日吸日华之气,意念归其心,与真水相激。如此行九九八十一次而止。
效应与注意事项:吸日华气归心、与真水相激,便觉心头气动,丹田如鱼涌跃。此功行三载数足,则能脱胎换骨,只觉夜间汗出如白膏。这种反应,陈朴认为是“凡骨随汗而消”,并称之为“阳砂换骨”。
第六转 换肉
练法:选每月十五日夜半子时,洗漱毕,对圆月而坐,闭日盘膝,调和气息,而后合嘴闭息,意念真气充满六腑,体内肾之真明之气与空中月精之气相互交通,身形莹如水晶,湛然明朗。二三十分钟后,渐觉一道热气(心神之火)降入丹田,如一团火轮在玻璃盘中。然后缓缓睁眼呼吸,由鼻向月吸月华之气,意念其归入丹田,月华真明激动丹田真水、水火相交,如沸池之状,如此行八八六十四次而止。
效应与注意事项:吸月华气归丹田,与丹田真水相激。便觉四体汗出,百脉舒畅。如此功行二载,则能换去“凡肉”。照陈朴说法,采月之精华纳入丹田,结为“阴粉”。-年之后其“阴粉”化入肉中,其反应是“但觉大小便常有紫血随气换下”。
第七转 换五脏六腑
练法:此功需在绝对清静纯化环境中修炼,按陈朴的要求是“远离尘世,人深山之中岩间”。练功环境选定后,冥坐,闭息凝神,口鼻绝往来之息,意其真阴真阳交于腹中,归于四体。
效应与注意事项:七转之功练千日,便觉顶门窍开,出红黑之气,此乃五脏换成胎气,胎气发散的体现。待感觉顶门窍合,是胎气出尽,七转功满的征兆。依陈朴之说,此时的身体日间便现形影通明,色如红玉,甚至可以腾空飞行。如果丹火太盛,五脏发热,可于初九、十九、二十九三天,入水洗浴,此际可见“真丹光明,如火轮之状”从阴户而出;良久舌下生津,丹光又自阴户而入。一直练到八转,即可不浴。
第八转 育 火
练法:内丹之功练至八转,便形成了上接舌下两窍、贯于口中,下接腹脐的体内稳定不消的内景联系,陈朴称为“地带”,似婴儿之脐带。若遇丹火内发,五脏燥热之时,即闭目冥坐,在闭息之后,意念口衔“地带”,息气内通。丹田真水渐长。至第九日,真水长至喉咙,便觉内丹浸于此水之中。半夜,冥坐闭息,吸此水上入泥九官,沿督脉下行,过夹脊,复归丹田。
效应与注意事项:功成之后,内火归真,永无热毒之患。
第九转 “飞升”
功至九转,无法无诀,任其逍遥。“道果圆成”。陈朴形容说:“九转逍遥道果全……足蹑祥云谒九天”,实际上是神清体轻,永无疾病,老者返童,养生达到最高境界。
以上述陈朴九转内丹术功法要点,一般人宜练一转、二转、二转、四转,便可增强体魄,预防常见病;五转、六转、七转难度很大,非专门养生家,摒绝世务,专事修炼,不可实行。至于八转、九转更非-般人所能企及,冰山绝顶之宝,需特殊人去摘取。
易筋经共计十二势,其预备式为:两腿开立,头端平,口微闭,调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以下是十二式的口诀和动作要领:
第一势:韦驮献杵
口诀: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
动作要领:
1. 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
2. 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第二势:横担降魔杵
口诀:足指挂地,两手平开。
动作要领:
1.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
2. 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
3. 立掌,掌心向外;
4. 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
5. 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
希望以上信息能帮助到您。
易筋经功法十二式:
1、预备势
动作要点:全身放松,身体中正,呼吸自然,心平气和。功法作用:宁静心神,调整呼吸;内安五脏,端正身形。2、第一式:韦陀献杵第一势
动作要点:松肩虚腋,气定神敛。功法作用:均衡身体左右气机,改善神经、体液调节功能,消除疲劳。
3、第二式:韦陀献杵第二势
动孙亏槐作要点:坐腕立掌,两掌外撑,力在掌根。功法作用:疏理上肢经络,调练心肺之气,空慎提高肩臂肌肉力量,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4、第三式:韦陀献杵第三势
动作要点:两掌上托时,力达四肢,脊柱竖直,提踵稍前倾。两臂夹耳,目视前方。功法作用:调理则友三焦之气,发动手足三阴五脏之气,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提高四肢肌肉力量,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5、第四式 摘星换斗势
动作要点:转身时以腰带肩,以肩带臂;目视掌心,意注命门。功法作用:壮腰健肾,延缓衰老;增强颈肩腰等部位的活动功能。易筋经十二式,易筋经十二式教学,易筋经十二式教程。
6、第五式 倒拽九牛尾势
动作要点:转身时以腰带肩,以肩带臂,力贯双膀;掌握重心,身体平衡。
易筋经的原文是什么?
你去当和尚不就知道了吗~~!
易筋经 全文
翻译后的易筋经全文总 论
译曰,佛祖大意,谓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虚,一曰脱换。能清虚则无障,能脱换则无碍。无碍无障,始可入定出定矣。知乎此,则进道有其基矣。所云清虚者,洗髓是也;脱换者,易筋是也。
其洗髓之说,谓人之生感于情欲,一落有形之身,而脏腑肢骸悉为滓秽所染,必洗涤净尽,无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八圣之门,不由此则进道无基。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内;易筋者,欲坚其外。如果能内清静、外坚固,登寿①域在反掌之间耳,何患无成?
且云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如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若其人内无清虚而有障,外无坚固而有碍,岂许入道哉?故入道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否则,道亦难期。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为言大矣哉。易者,乃阴阳之道也。勇即变化之易也。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实存乎人。弄壶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阴阳。故二竖②系之在人,无不可易。所以为虚、为实者易之③,为刚、为柔者易之,为静、为动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后先者易其缓急,顺逆者易其往来,危者易之安,乱者易之治,祸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气数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覆,何莫非易之功也。至若人身之筋骨,岂不可以易之哉。
然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岂可容其弛、挛、靡、弱哉。而病、瘦、痿、懈者,又宁许其入道乎。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即绵泥之身,可以立成铁石,何莫非易之功也。身之利也,圣之基也,此其一端耳。故阴阳为人握也,而阴阳不得自为阴阳。人各成其人,而人勿为阴阳所罗。以血气之驱,而易为金石之体。内无障,外无碍,始可入得定去,出得定来。然此君功夫,亦非细故也。而功有渐次,法有内外,气有运用,行有起止,至药物器制,节候岁月④,饮食起居,始终各有征验。入斯门者,宜先办信心,次立虞心,奋勇坚往,精进如法,行持而不懈,自无不立跻⑤圣域矣。
般刺密谛曰,此篇就达摩大师本意,言易筋之大概。译而成文,毫不敢加以臆见或创造一语。后篇行功法,则具详原经译义。倘遇西竺高明圣僧,再请琢磨可也。
膜 论
夫人之一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内而精气与神,外而筋骨与肉,共成其一身也。如脏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内,血脉主之;周身上下动摇活泼者,此又主之于气也。是故修炼之功,全在培养血气者为大要也。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随阴阳之所至,而百物生焉,况于人生乎,又况于修炼乎。且夫精气神为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
此法必先炼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专培无形而弃有形,则不可;专炼有形而弃无形,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气,相倚而不相违,乃成不坏之体。设相违而不相倚,则有形者化而无形矣。是故炼筋,必须炼膜,、炼膜必须炼气。然而炼筋易而炼膜难,炼膜难而炼气更难也。先从极难,极乱处立定脚根,后向不动、不摇处认斯真法。
务培其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护其肾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升其清气,降其浊气,闭其邪恶不正之气。勿伤于气,勿逆于气,勿忧思悲怒以损其气。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能起能张,则膜与筋齐坚齐固矣。
如炼筋不炼膜,而膜无所主;炼膜不炼筋,而膜无所依;炼筋、炼膜而不炼气,而筋膜泥而不起;炼气而不炼筋膜,而气痿而不能宣达流串于筋⑥络。气不能流串,则筋不能坚固,此所谓参互其用,错综其道也。
挨炼至筋起之后,必宜倍加功力,务使周身之膜皆能腾起,与筋齐坚,着于皮,固于内,始为子母各当。否则筋坚无助,譬如植物,无土培养,岂曰全功也哉。
般刺密谛曰:此篇言易筋以炼膜为先,炼膜以炼气为主。然此膜人多不识,不可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则联络肢骸,膜则包贴骸骨。筋与膜较,膜软于筋;肉与膜较,膜劲于肉。膜居肉之内,骨之外。包骨衬肉之物也。其状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气串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合为一体,乃曰全功。
内壮论
内与外对,壮与衰对,壮与衰较,壮可久也。内与外较,外勿略也。内壮言坚,外壮言勇。坚而能勇是真勇也。勇而能坚是真坚也。坚坚勇勇,勇勇坚坚,乃成万劫不化之身,方是金刚之体矣。
凡炼内壮,其则有三,一曰守此中道。守中者,专于积气也。积气者,专于眼、耳,鼻、舌、身、意也。其下手之要,妙于用揉,其法详后。凡揉之时,宜解襟仰卧,手掌着处,其一掌下胸腹之间,即名曰中。惟此中乃存气之地,应须守之。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鼻息,缄其口气,逸其身劳,锁其意弛,四肢不动,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后绝其诸妄念,渐至如一不动,是名曰守。斯为合式。盖揉在于是,则一身之精气神俱注于是。久久积之,自成庚方一片矣。设如杂念纷纭,弛想世务,神气随之而不凝,则虚其揉矣,何益之有。
二曰勿他想。人身之中,精神气血不能自主,悉听于意,意行则行,意止则止。手中之时,意随掌下,是为合式。若或弛意于各肢,其所凝积精气与神,随即走散于各肢,即成外壮,而非内壮矣。揉而不积,又虚其揉矣,有何益哉。
三曰待其充周。凡揉与守,所以积气。气既积矣,精神血脉悉皆附之守之不驰,揉之且久,气惟中蕴而不旁溢。气积而力自积,气充而力自周。此气即孟子所谓至大至刚,塞乎天地之间者,是吾浩然之气也。设未及充周,驰意外走,散于四肢,不惟外壮不全,而内壮亦属不坚,则两无是处矣。
般刺密谛曰,人之初生,本来原善。若为情欲杂念分文,则本来面目一切抹倒,又为眼、耳、鼻、舌、身、意分损灵犀、蔽其慧性,以致不能悟道,所以达摩大师面壁少林九载者,是不纵耳目之欲也。耳目不为欲纵,猿马自被其锁绊矣。故达摩大师得斯真法,始能只履西归,而登正果也。此篇乃达摩佛祖心印先基,真法在守中一句。其用在含其眼光,七句。若能如法行之,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极乐世界,可立而登矣。
揉 法
夫揉之为用、意在磨砺其筋骨也。磨砺者,即揉之谓也。其法有三段,每段百日。一日揉有节候。如春月起功,功行之时,恐有春寒,难以裸体,只可解开襟。次行于二月中旬,取天道渐和,方能现身下功,渐暖乃为通便,任意可行也。
二曰揉有定式。人之一身,右气左血。凡揉之法,宜从身右推向于左,是取推气入于血分,令其通融;又取胃居于右,揉令胃宽,能多纳气;又取揉者右掌有力,用而不劳。
三日揉宜轻浅。凡揉之法,虽曰入功,宜法天义。天地生物,渐次不骤,气至自生,候至物成。揉若法之,但取推荡,徐徐来往,勿重勿深,久久自得,是为合式。设令太重,必伤皮肤,恐生痪虏;深则伤于肌肉筋膜,恐生热肿,不可不慎。
采精华法、
太阳之精,太阴之华,二气交融,化生万物。古人善采咽者,久久皆仙。其法秘密,世人莫知。即有知音,苦无坚志,且无恒心,是为虚负,居诸而成之者少也。
凡行内炼者,自初功始,至于成功,以至终身,勿论闲忙,勿及外事。若采咽之功,苟无间断,则仙道不难于成。其所以采咽者,盖取阴阳精华,益我神智,俾凝滞渐消,清灵自长,万病不生,良有大益。
其法:日取于朔,谓与月初之交,其气方新,堪取日精。月取于望,谓金水盈满,其气正旺,堪取月华。设朔望日遇有阴雨或值不暇,则取初二、初三、十六、十七,犹可凝神补取。若过此六日,则日咽月亏,虚而不足取也。朔取日精,宜寅卯时,高处默对,调匀鼻息,细吸光华,合满一口,闭息凝神,细细咽下,以意送之,至于中宫,是为一咽。如此七咽,静守片时,然后起行,任从酬应,毫无妨碍。望取月华,亦准前法,于戌亥时,采吞七咽。此乃天地自然之利,惟有恒心者,乃能享用之;亦惟有信心者,乃能取用之。此为法中之一部大功,切勿忽误也。
注:①寿,《易筋经》作"圣"。
②二竖,指病魔。
③之,《易筋经》"之"后有"为寒为暑者易之"七字。
④节侯岁月,《易筋经》作 "火候岁月"。
⑤跻(ji基),登。
⑥筋,《易筋经》作"经"。
易筋经内功心法全文?
很多武侠小说都将《易筋经》描写为修练上乘内功的武术秘笈。根据金庸在《笑傲江湖》,易筋经初为达摩所著。达摩涅盘后,二祖慧可带着仍不理解的佛经与易筋经群访高僧,虽佛理明白,但武学仍无法透彻。后,隋末唐初于长安大道上,遭遇一个武功高强的青年畅谈三天三夜,终于明白个中道理。后来那青年成为唐朝开国将领卫国公李靖,而《易筋经》也自此发扬光大。
少林易筋经 少林易筋经是一种健身目的十分明确的武术套路。“易”的含义即变易、活动、改变,引伸为增强之义;“筋”指筋脉、肌肉、筋骨;“经”为方法。因此,“易筋经”从字面上理解即活动筋骨,以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方法。实际上,它更是一种十分经典的气功功法。
易筋经共计十二势,其预备式为: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剑,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反复进行8-20 次。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舌舐上腭,
鼻息调匀。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
拳心向上,脚跟着地。反复8-20 次。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
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连续5-10
次。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
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随呼吸反复5-10
次。诀曰: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放松;用力在于两膀,观原须注双瞳。
第六势:出爪亮翅势。两脚开立,两臂前平举,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开,虎口相对,两眼怒目平视前方,随势脚跟提起,以两脚尖支持体重。再两
掌缓缓分开,上肢成一字样平举,立掌,掌心向外,随势脚跟着地。吸气时,两掌用暗劲伸探,手指向后翘;呼气时,臂掌放松。连续8-12
次。诀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第七势:九鬼拔马刀势。脚尖相衔,足跟分离成八字形;两臂向前成叉掌立于胸前。左手屈肘经下往后,成勾手置于身后,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后
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颈状。足趾抓地,身体前倾,如拔刀一样。吸气时,双手用力拉紧,呼气时放松。左右交换。反复5-10
次。诀曰:侧首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第八势:三盘落地势。左脚向左横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马步。上体挺直,两手叉腰,再屈肘翻掌向上,小臂平举如托重物状;稍停片刻,两手翻掌向下,小
臂伸直放松,如放下重物状。动作随呼吸进行,吸气时,如托物状:呼气时,如放物状,反复5-10
次。收功时,两脚徐徐伸直,左脚收回,两足并拢,成直立状。诀曰: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两掌翻齐起,千斤重有加;瞪目兼闭
口,起立足无斜。
第九势:青龙探爪势。两脚开立,两手成仰拳护腰。右手向左前方伸探,五指捏成勾手,上体左转。腰部自左至右转动,右手亦随之自左至右水平划圈,手
划至前上方时,上体前倾,同时呼气:划至身体左侧时,上体伸直,同时吸气。左右交换,动作相反。连续5-10
次。诀曰: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气平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平注,息调心谧。
第十势:卧虎扑食势。右脚向右跨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右弓左仆腿势;上体前倾,双手撑地,头微抬起,目注前下方。吸气时,同时两臂伸直,上体抬
高并尽量前探,重心前移;呼气时,同时屈肘,胸部下落,上体后收,重心后移,蓄势待发。如此反复,随呼吸而两臂屈伸,上体起伏,前探后收,如猛虎扑食。动
作连续5-10
次后,换左弓右仆脚势进行,动作如前。诀曰: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鼻息调元均出入,指尖着地赖支撑;降龙伏
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
第十一势:打躬势。两脚开立,脚尖内扣。双手仰掌缓缓向左右而上,用力合抱头后部,手指弹敲小脑后片刻。配合呼吸做屈体动作;吸气时,身体挺直,
目向前视,头如顶物;呼气时,直膝俯身弯腰,两手用力使头探于膝间作打躬状,勿使脚跟离地。根据体力反复8-20
次。诀曰: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头惟探胯下,口更齿牙关;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
第十二势:工尾势。两腿开立,双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举至头顶,目视掌而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十指交叉,旋腕反掌上托,掌以向上,仰身,腰向
后弯,目上视;然后上体前屈,双臂下垂,推掌至地,昂首瞪目。呼气时,屈体下弯,脚跟稍微离地;吸气时,上身立起,脚跟着地;如此反复21次。收功:直
立,两臂左右侧举,屈伸7次。诀曰: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一志;起而顿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为志;更作坐功,盘膝垂眦;口注于心,
息调于鼻;定静乃起,厥功维备。
总考诀曰:总考其法,图成十二。谁实贻诸,五代之季。达摩西来,传少林寺。有宋岳候,更为鉴识。却病延年,功无与类。
易筋经内功心法有没有,答案非常肯定,有!
但永远不会形成文字,因为没有人敢违背达摩祖师的门规,断子绝孙,天打雷劈!
要想找到易筋经内功心法,只有去拜师学习,多种理论,你闻所未闻,多种条件凑到一起,才能起到非凡的效果,迷宫一样的运行路线,佛祖的智慧,非常人所能想到,天机不可泄露,不敢多说了。
少林易筋经内功心法全文
少林易筋经是一种健身目的十分明确的武术指导。“易“的含义即变易、活动、改变,引伸为增强之义;“筋“指筋脉、肌肉、筋骨;“经“为方法。
因此,“易筋经“从字面上理解即活动筋骨,以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方法。实际上,它更是一种十分经典的气功功法。
易筋经共计十二势,其预备式为: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
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剑,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反复进行8-20 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
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舌舐上腭,鼻息调匀。
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反复8-20 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
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
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连续5-10 次。
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
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
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随呼吸反复5-10 次。
诀曰: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放松;用力在于两膀,观原须注双瞳。
第六势:出爪亮翅势
两脚开立,两臂前平举,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开,虎口相对,两眼怒目平视前方,随势脚跟提起,以两脚尖支持体重。
再两掌缓缓分开,上肢成一字样平举,立掌,掌心向外,随势脚跟着地。吸气时,两掌用暗劲伸探,手指向后翘;呼气时,臂掌放松。连续8-12 次。
诀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第七势:九鬼拔马刀势
脚尖相衔,足跟分离成八字形;两臂向前成叉掌立于胸前。左手屈肘经下往后,成勾手置于身后,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后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颈状。
足趾抓地,身体前倾,如拔刀一样。吸气时,双手用力拉紧,呼气时放松。左右交换。反复5-10 次。
诀曰:侧首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第八势:三盘落地势
左脚向左横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马步。上体挺直,两手叉腰,再屈肘翻掌向上,小臂平举如托重物状;稍停片刻,两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松,如放下重物状。
动作随呼吸进行,吸气时,如托物状:呼气时,如放物状,反复5-10 次。收功时,两脚徐徐伸直,左脚收回,两足并拢,成直立状。
诀曰: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两掌翻齐起,千斤重有加;瞪目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第九势:青龙探爪势
两脚开立,两手成仰拳护腰。右手向左前方伸探,五指捏成勾手,上体左转。
腰部自左至右转动,右手亦随之自左至右水平划圈,手划至前上方时,上体前倾,同时呼气,划至身体左侧时,上体伸直,同时吸气。左右交换,动作相反。连续5-10 次。
诀曰: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气平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平注,息调心谧。
第十势:卧虎扑食势
右脚向右跨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右弓左仆腿势;上体前倾,双手撑地,头微抬起,目注前下方。
吸气时,同时两臂伸直,上体抬高并尽量前探,重心前移;呼气时,同时屈肘,胸部下落,上体后收,重心后移,蓄势待发。
如此反复,随呼吸而两臂屈伸,上体起伏,前探后收,如猛虎扑食。动作连续5-10 次后,换左弓右仆脚势进行,动作如前。
诀曰: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鼻息调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
第十一势:打躬势
两脚开立,脚尖内扣。双手仰掌缓缓向左右而上,用力合抱头后部,手指弹敲小脑后片刻。配合呼吸做屈体动作;
吸气时,身体挺直,目向前视,头如顶物;呼气时,直膝俯身弯腰,两手用力使头探于膝间作打躬状,勿使脚跟离地。根据体力反复8-20 次。
诀曰: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头惟探胯下,口更齿牙关;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
第十二势:工尾势
两腿开立,双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举至头顶,目视掌而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
十指交叉,旋腕反掌上托,掌以向上,仰身,腰向后弯,目上视;然后上体前屈,双臂下垂,推掌至地,昂首瞪目。
呼气时,屈体下弯,脚跟稍微离地;吸气时,上身立起,脚跟着地;如此反复21次。收功:直立,两臂左右侧举,屈伸7次。
诀曰: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一志;起而顿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为志;更作坐功,盘膝垂眦;口注于心,息调于鼻;定静乃起,厥功维备。
总考诀曰:总考其法,图成十二。谁实贻诸,五代之季。达摩西来,传少林寺。有宋岳候,更为鉴识。却病延年,功无与类。
健康指导:
易筋经气感强,收效快,尤其是内外兼修,身心同养,性命双修,具有御邪疗疾,延年益寿,开发潜能的功效。
从中医研究的角度看,易筋经以中医经络走向和气血运行来指导气息的升降,在身体曲折旋转和手足推挽开合过程中,人体气血流通,关窍通利,从而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
而按现代医学观点来看,修习易筋经,会使人体血液循环加强,从而改善人体的内脏功能,推迟衰老。
易筋经运动量较大,动作难度较高,因此,全套运动只适宜于体质较好的青壮年慢性病患者。
体质较弱者,可量力而行,有选择地操练其中几势或减少每势操练次数。心脑血管和哮喘病发作期间忌用。
扩展资料:《易筋经》内容及对后世影响
《易筋经》的内容包括了练习所能达到的理想效果和具体的练习方法两方面的主要内容。对武侠小说影响最大的是其中的内壮神勇、外壮神力的说法。
其“内壮神勇”提到练习该功法之后,“从骨中生出神力,久久加功,其臂、腕、指、掌,迥异寻常,以意努之,硬如铁石,并其指可贯牛腹,侧其掌可断牛头”,这些都还只是“小用之末技”;
“外壮神力”练成之后,“手托城闸,力能举鼎”都算不上奇异了。从道光年间开始的武侠小说提到《易筋经》,渲染的都是《易筋经》中所说的练成后的这种神奇功用。
易筋经包括内功和外功两种锻练方法,各有12势。易筋经内功采用站式,以一定的姿势,借呼吸诱导,逐步加强筋脉和脏腑的功能。大多数采取静止性用力。呼吸以舒适自然为宜,不可迸气。
古代相传的易筋经姿式及锻炼法有12势,即韦驮献杵(有3势)、摘星换斗、三盘落地、出爪亮翅、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马刀、青龙探爪、卧虎扑食、打躬势、工尾势等。
易筋经外功注重外壮,《易筋经外经图说》指出:
“凡行外壮功夫,须于静处面向东立,静虑凝神,通身不必用力,只须使其气贯两手,若一用力则不能贯两手矣。
每行一式,默数四十九字,接行下式,毋相间断。行第一式自觉心思法则俱熟,方行第二式。速者半月,迟者一月,各式俱熟,其力自能贯上头顶。此炼力炼气,运行易筋脉之法也。”
十二式易筋经口诀
十二式易筋经口诀如下:
一、韦驮献杵第一势
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二、韦驮献杵第二势
掌托天门目上视,足尖着地立身端。
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
吾可生津将腭抵,鼻能调息觉心安。
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三、韦驮献杵第三势
足指柱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四、摘星换斗势
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
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收回左右侔。
五、倒拽九牛尾势
两腿后伸前屈,少腹运气空松。
用力在于两膀,观拳须注双瞳。
六、出瓜亮翅势
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七、九鬼拔马刀势
侧首弯肱,抱顶及颈。
自头收回,弗嫌刀猛。
左右相轮,自直气静。
八、三盘落地势
上腭坚抵撑,张眸意注牙。
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挚。
两掌翻齐起,干斤重有加。
瞪睛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九、青龙探瓜势
青龙探瓜,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平气实。
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注平,息调心谧。
十、卧虎扑食势
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腰相更。
昂头胸作撑前势。偃背腰还似砥羊。
鼻息调无均出入,指尖着地赖支撑。
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行也卫生。
十一、打躬势
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肌。
头能探胯下,口更契牙尖,
掩耳聪教塞,洞元气自闲。
舌尖还抵腭,力在双肘边。
十二、掉尾势
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一志。
起而顿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为志。
更作坐功,盘膝垂眦。口注于心,息调于鼻。
易筋经十二式动作要领
易筋经十二式动作要领如下:
1、韦参献杵第一式
自然呼吸,两腿挺膝,两足跟内侧相抵,脚尖外撇,成立正姿式,躯干正直,头顶之百会穴与裆下的长强穴要成一条直线;两掌自然下垂于体侧;目平视,定心凝神;然后双手向前分抬合十,停于胸前膻中穴外,式定后约静立一分钟。
2、韦参献杵第二式
接上式;自然呼吸,两掌从胸前向体侧平开,手心朝上,成双臂一字状;同时两足后跟翘起,脚尖着地,两目瞪睛平视;心平气合。式定约静立半分钟。
3、韦参献杵第三式
接上式;逆呼吸,两掌分别上抬,至双臂成U字状时,双肘微弯,掌心朝上,尽力上托;同时咬齿,舌抵上腭,气布胸际。式定后约静止半分钟。
4、摘星换斗式
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单吸不呼法,两脚后跟落地,全脚掌着地。左掌回收于背后,掌心朝下,尽力下按;同时扭项,目视右掌。式定后要气布胸际,深长鼻吸自由。
左式:左右手势互换,右掌下落于背后,掌心朝下,尽力下按,同时左掌自体后擎天而起,扭颈,目视左掌。式定后用逆呼吸单吸不呼法,约静立半分钟。
5、倒拽九牛尾式
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右脚跨前一步,成右弓步,同时右掌从体后向体前变握拳,翻腕上抬,拳心朝上停于面前。左掌顺式变拳,拳心朝上停于体后,两肘皆微屈;力在双膀,目视右拳。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
左式:左右手腿势互换,左腿蹬力,身体随之前移,重心落于右腿,继左脚提起跨前一步,成左弓步,同时左拳从体后向体前翻抬,右拳从面前向体后翻落,成左式;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
6、击爪亮翅式
接上式;逆呼吸,左腿蹬力,提左脚落于右脚内侧成立正姿式;同时双拳回收于腰际,拳心朝上,继而鼻吸气,挺身,怒目,双拳变立掌,向体前推出,掌心朝前,掌根尽力外挺;然鼻呼气,双掌再变握拳,从原路回收于腰际,拳心向上;再鼻吸气,双拳变五掌前推。
7、九鬼拔马刀式
右式:接上式;顺呼吸;右拳变掌从腰际外分上抬,至大臂与耳平行时,拔肩,屈肘,弯腰,扭项,右掌心朝内停于左面侧前,如抱头状;同时左拳变掌,回背于体后,尽力上抬。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
左式:左右手势互换,左臂伸直,左掌从体后向体侧上抬,同时右臂伸直,右掌顺式从头后经体侧下落,成左式,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
8、三盘落地式
接上式;自然呼吸;左足外开成马步,同时左掌下落,右掌从体后往体前上抬,至两掌心朝上于胸前相遇时,继外分,双肘微屈,掌心朝下按力于双膝之前外侧。式定后舌抵上腭,瞪睛,注意牙齿,约静蹲半至一分钟。
然后双腿起立,两掌翻为掌心朝上,向上托抬如有重物;至高与胸平时,再翻为掌心朝下,变马步,再成8式。凡三起三落,共蹲桩静立约一分半至三分钟。
9、青龙探爪式
右式:接上式;顺呼吸;两目平视,左足回收于右足内侧,成立正姿式;鼻呼,左掌自胸前变拳,顺式回收于腰际,右掌自胸前变爪,五指微屈,力周肩背,向体左伸探。
左式:左右手势互换,鼻吸,俯身,腰前屈,右爪从左至右经膝前围回;鼻呼,直身,变握拳停于腰际,同时左拳变爪,从腰际向体右伸探。右、式姿式反复作三遍。
10、打躬式
接上式;顺呼吸;上右足平行于左足内侧,距离约与肩宽;然后变为弓腰,垂脊,挺膝。头部探于胯下,同时两肘用力,两掌心掩塞两耳两掌夹抱后脑,意在双肘尖。
11、卧虎扑食式
右式:接上式;逆呼吸;两目平前视,上式结式为双拳停于腰际。右脚向前迈一大步。左脚跟掀起,脚尖着地,成右弓步;同时俯身、拔脊、塌腰、昂头,两臂于体前垂直,两掌十指撑地,意在指尖。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
左式:身体起立,左足向前跨一大步,成左弓步,作卧虎扑食左式,凡动作相反,为左右互换,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
12、掉尾式
接上式;顺呼吸,挺膝,十趾尖着地,两手下落,微屈,两掌相附,手心拒地;同时瞪目视鼻准,昂头,塌腰垂脊,凝神益志,意存丹田。式定后脚跟落地,再掀起,三次后即伸膀挺肘一次;共脚跟顿地二十一次,伸膀七次;然后起立,成立正姿式。
易筋经十二式动作要领
易筋经功法十二式:
1、预备势
动作要点:全身放松,身体中正,呼吸自然,心平气和。
2、第一式:韦陀献杵第一势
动作要点:松肩虚腋,气定神敛。
3、第二式:韦陀献杵第二势
动作要点:坐腕立掌,两掌外撑,力在掌根。
4、第三式:韦陀献杵第三势
动作要点:两掌上托时,力达四肢,脊柱竖直,提踵稍前倾。两臂夹耳,目视前方。
5、第四式: 星换斗势
动作要点:转身时以腰带肩,以肩带臂;目视掌心,意注命门。
6、第五式 倒拽九牛尾势
动作要点:转身时以腰带肩,以肩带臂,力贯双膀;掌握重心,身体平衡。
7、第六式 出爪亮翅势
动作要点:出掌时先轻如推窗,后重如排山,收掌时如海水还潮;充分展肩扩胸。
8、第七式 九鬼拔马刀势
动作要点:动作对拔拉伸要尽量用力,身体协调;合臂时,身后之臂主动上推,重心稳定,上下起伏。
9、第八式 三盘落地势
动作要点:下蹲时松腰、裹臀,起身时,两掌如托千斤重物。下蹲与起身时,上体始终保持正直。
10、第九式:青龙探爪势
动作要点:目随“爪”走,意存“爪”心;动作自然协调,一气呵成。前俯时双腿直膝。
11、第十式:卧虎扑食势
动作要点:用躯干的蛹动带动双手前扑绕环;抬头、瞪目时,力达指尖,腰背部成反弓形。
12、第十一式:打躬势
动作要点:体前屈时,直膝,两肘外展;前屈时,脊柱由头经颈椎、胸椎、腰椎、骶椎,由上向下逐节前屈;直立时由下向上逐节伸直。
13、第十二式:掉尾势 左右各4次
动作要点:扭头转臀时,头与臀做相向运动。高血压、颈椎病以及年老体弱者,动作要小而缓慢。
14、收势
易筋经十二式口诀
易筋经十二式口诀如下:
第一势:韦驮献杵
第二势:横担降魔杵
第三势:掌托天门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
第六势:出爪亮翅势
第七势:九鬼拔马刀势
第八势:三盘落地势
第九势:青龙探爪势
第十势:卧虎扑食势
第十一势:打躬势
第十二势:掉尾势
一、第一层文火健身《易筋经》:
文火健身《易筋经》是在古代导引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内气行走经络”,打通“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的气功导引术。养生之道在于心情、在于筋络通畅、浑身飘仙,这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二、第二层武火运气《易筋经》:
练成武火运气《易筋经》的弟子,可随意将气调动到任何部位,产生强大力量,强身防身、锄强扶弱,也可公开登台进行各种硬气功表演。
三、第三层疗伤运气《易筋经》:
身体的疼痛,除部分外伤引起之外,有很多情况是因筋络不通、气血受阻而形成的,中医理论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练习《易筋经》第三层次,可使真气在身体内任意运行,打通任督二脉、奇经八脉,以达到自我修复疗伤的目的。
四、第四层内气透发《易筋经》:
由于《易筋经》功夫讲究的是气血运行、练气养丹,所以久练气场、磁场会越练越大,通过“内气透发”方法的修炼,可使丹气透发,曾强免疫力,打通筋络,逐渐康复。
中医理论讲,所有的病症都是由“虚”、“实”、“寒”、“热”引起的。中医治疗,就是辨症施之,通过“补”、“泄”、“点”、“按”等行气方法使病人阴阳平衡,以达到祛病延年的功效。
易筋经是什么意思
易筋经
以锻炼筋肉为主的强身保健气功动功功法。重视体势 、呼吸、意念3方面锻炼的配合 。易筋经有多种功法 ,较通行的是经清代潘霨整编并收载于《卫生要术》中的易筋经十二势。功法依次如下:
韦驮献杵第一势 左足向左平开一步,两手自然下垂 ;头身正直,平视前方,心境澄清,气定神敛。两手慢慢变为阴掌(掌心向下)并向上抬起与肩平,然后两掌向胸前靠拢 ,合十当胸,指尖向上。用腹式呼吸,气沉丹田。
韦驮献杵第二势 接上势,两掌慢慢变为阴掌,向两侧分开。两臂平展于身体两侧,成一字形。这时足跟微提,自然呼吸,凝视前方。
韦驮献杵第三势 接上势,两手缓缓从两侧上举,将阴掌变为阳掌,两手指尖相对,覆于前额前上方,作托天状 。同时两足跟提起,牙关紧咬,舌抵上腭。然后,两手握拳 ,顺原来路线缓缓回归。
摘星换斗势 接上势,右手向右上方微微举起,距额一拳,同时左手放下并反手以手背贴于右侧腰部。两目向上注视右手手心。然后,左手向上覆额,右手向下并以手背贴于左侧腰部。
倒拽九牛尾势 接上势,右手从腰眼离开,微向下屈 ,顺势变成阳掌向右前方抄去,于肩相平,五指撮拢,同时右腿向前侧方跨步,成前弓步;左手也同时放下向左后方抄去。然后,换左右弓步,左手反折抄向左前方,右手收回伸向右后方。动作要领同前。
出爪亮翅势 接上势,借前手向后倒拽之势,前腿后收,两脚并拢,两手收回,掌心向前,指尖向上,置于胸胁部 。然后,两掌向前缓缓推出,集中心念,观看两掌。然后,再把两掌缓缓向胸胁内收,置于左右两侧胸胁处,如此反复七次。推至极点则重如排山。
九鬼拔马刀势 接上势,右手上提,朝脑后做圆周运动,用掌心贴于脑后,右腋张开;左手向左方划,反手的手背贴于两肩胛间,左腋紧闭。继前式,右手放下,反手提起,以手背贴于两肩胛间;同时左手提至脑后。反复数次。
三盘落地势 接上势,两手向左右平伸,成一字形,掌心向下,同时左足向左跨一大步。慢慢下蹲呈骑马势;在下蹲的同时,两掌迹缓缓下按,与膝相平为止。随后将下按之掌翻转,手心向上,如托物状,随两腿的慢慢伸直一起上升,与胸相平为止,如此反复数次。
青龙探爪势 接上势,左脚向内收回至与肩等宽。左手翻掌向下。用腰的劲运动,左肘尖领先,向左后方缩去;同时右掌也翻转向下,借左掌后伸的姿势,朝左侧探出,用腰部扭转之力顺势运动右肘向右后方缩去;同时左掌也翻转向下,向右侧探出。两目平视,自然呼吸,心神宁静。
卧虎扑食势 接上势,抬起右腿向右前跨一步,成弓步,同时两手向前,五指着地,掌心悬空。头向上略抬。将前足收回,先做一个下俯,臀部慢慢后收,两目平视。随后将头昂起,似扑食之状。如此反复数次。最后还原至两足与肩等宽的站式。
打躬势 接上势,两足与肩等宽,立身正直。两手抱头,掌心按耳,两掌中指尖轻触,两肘屈曲。慢慢俯身弯腰,将头向两膝的空裆之间弯下,以极为度,两腿挺直,腰胯放松,舌抵上腭,咬紧牙关。随后,慢慢直立起来。反复数次。
掉尾势 接上势,将两手从脑后向正前方推出,使两臂伸直,与肩相平。将两掌十指交叉扣起,掌心向地,慢慢收向胸前,随即慢慢下推。待腰弯至极限时,将两手下推及地。两腿挺直。随后,慢慢伸腰,两掌同时上提,双掌分开,向左右各摆动7次,同时两足各顿地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