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什么意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什么意思解释一下
- 2、“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什么意思?(请从表面和深层分析这句话。)
- 3、你说轻舟已过万重山 可我还是觉得曾经沧海难为水什么意思?
- 4、“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什么意思
- 5、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什么意思?隐喻什么呢?
- 6、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 7、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什么意思?
- 8、曾经沧海难为水,什么意思?
- 9、曾经沧海难为水什么意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什么意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什么意思解释一下
“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意思是:曾经到过沧海,看到别处的河流也就不屑一顾了。这句诗出自元稹的 《离思五首》。曾经:以前经历过;沧海:大海。后人引用词句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曾经沧海难为水”可以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离思五首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译文
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
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此为悼念亡妻韦丛之作。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表达了对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象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什么意思?(请从表面和深层分析这句话。)
看过最壮阔的大海,便很难再见让自己心动的波澜
曾经看过大海的人,就觉行别处的水不是水了。就是说见过大世面的人,就会觉得小的地方没什么意思了。
...
表面是指以前看了海后,再看别的水都感觉不是水了。。没的比的意思。
深了就是指爱情的忠贞。情人眼里出西施的道理。。
如果单说 曾经沧海 的话是指见过大世面。
这是一首情诗
下句是除却巫山不是云
表面的意思是只有沧海才是水
只有巫山的云才是云
意思是再想以前的一个人(女人),其他的人根本就不能占据这个人的位置.
也表示了对这个人的思念
曾经看过大海的人,就觉行别处的水不是水了。意思是说见过大世面的人,就会觉得小的地方没意思。
表面意思是说,看见过大海的壮丽后,就会觉得其他的水都不能称之为水了。
深层的意思有两个:一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不会为了一些小事而左右;二是,在爱情方面,深深爱着一个人,就会觉得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取代。
你说轻舟已过万重山 可我还是觉得曾经沧海难为水什么意思?
"轻舟已过万重山,可我还是觉得曾经沧海难为水"出自唐朝诗人李煜的《长恨歌》中,具体含义因人而异。从字面上理解,“轻舟已过万重山”暗示经历过千辛万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曾经沧海难为水”则表达了对过去的眷恋和回忆。整句话中的“可我还是觉得”则强调了个人的感性认知和情感体验,或许与当时诗人的个人经历或情感经历有关系。总之,这是一首传世佳作,对不同人都有不同的解读和感受,也体现了诗歌的魅力所在。
你说轻舟已过万重山,意思是你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看了,爱了,也就罢了,他已飘然离你远去,不会为你停留驻足。
我只觉曾经沧海难为水,意思是我心中只有对你的痴念,内心不舍,再也没有比你好的人。。。。。。
曾经沧海难为水,意思是经历过苍茫的大海, 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自己的注意。 比喻曾经经历过的艰难困苦,对于其他事物就很难有感觉了。
轻舟已过万重山"和"曾经沧海难为水"都是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
"轻舟已过万重山"意为:轻盈的小船已经穿越了重重山峦,表示已经克服了重重困难,成功地完成了一段旅程。
"曾经沧海难为水"意为:曾经经历过的苦难与挫折,让人变得坚强,使得曾经的沧海变得微不足道。表示在经历过足够多的挫折和磨难之后,所面临的困难变得微不足道,意味着自己已经成长为更强大的人。
这两句诗句表达了人生的不同阶段和经历,经历了很多挫折和磨难后,人会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面对曾经看起来不可逾越的困难,会变得更加从容和自信。
“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什么意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句直译为白话不易通顺,这里仅意译:
曾经接触过大海,从此就觉得,其他的“水(如:江河湖之水)”若是跟“海水”相比,哪里算得是“水”!(其他的水已经吸引不了作者了)
见过巫山的“云”以后,顿时觉得,除了巫山的云,其他的“云”还能算是“云”么!(作者对其他的云已经没兴趣了)或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上眼了
其中:“海水”指代自己的爱妻韦丛,其他的“水”指代世间其他的女子,即:自从我遇见了我的爱妻,觉得其他的女子都算不得女子。“巫山云”指代自己的爱妻韦丛,其他的“云”指代世间其他的女子,即:自从我遇见了我的爱妻,觉得其他的女子都算不得女子。
文中句句体现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曾经沧海难为水”可以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曾经沧海难为水,意思就是说见过大海之后,什么小河小沟小池塘的,统统不放在眼里了。
除却巫山不是云,意思就比较隐晦。一层含义说,见过云雾缭绕的巫山之后,其他地方的风景就不值一提,更深一层的含义,经过巫山神女的一段情之后,就刻骨铭心,念念不忘。这段感情是无可比拟的。
曾经沧海难为水,元稹绝句,语出《孟子尽心上》,意译:曾经接触过大海,从此就觉得,其他的“水”若是跟“海水”相比,哪里算得是“水”。
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曾经沧海难为水”可以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曾经沧海难为水” 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出自元稹《离思五首》。
意思: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
“曾经沧海难为水”出自唐代诗人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
原文: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译文:
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扩展资料《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七言绝句,是《离思五首》的第四首诗。这首诗并未直接写人,而是“索物以托情”,通篇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以世间至美的形象 “水”、“云”、“花”来表达对妻子的无限怀念,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诗人用一往情深的笔触,真挚热烈的情怀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与怀念之情。全诗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缅怀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
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曾经沧海”二句尤其为人称诵。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德宗贞元(785-805)中明经及第,复书判拔萃科,授校书郎。宪宗元和(806- 820)初授左拾遗,升为监察御史。后得罪宦官,贬江陵士曹参军,转通州司马,调虢州长史。
穆宗长庆(821-824)初任膳部员外郎,转祠部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为相三月,出为同州刺史,改浙东观察使。文宗大和(827-835)中为尚书左丞,出为武昌节度使,卒于任所。与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所作乐府诗不及白氏乐府之尖锐深刻与通俗流畅,但在当时颇有影响,世称“元白”。
后期之作,伤于浮艳,故有“元轻白俗”之讥。有《元氏长庆集》60卷,补遗6卷,存诗830余首。
参考资料: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百度百科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什么意思?隐喻什么呢?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意思是:经过沧海之后再也不会感到有比它更深更广的水,领略过巫山之云后,再也不会感到有比它更美的云彩。
隐喻:作者对已故爱人的思念之情(妻是最美的,曾经的夫妻情是是最深最美的)。这种真情流露,让人读起来,发人深思,感人至深。特别是“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的比喻,把高尚纯洁的爱情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出自唐代诗人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诗文如下:
离思五首(其四)唐 ·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译文:
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注释
1、曾经:曾经到临。2、经:经临,经过。3、难为:这里指“不足为顾”“不值得一观”的意思。4、除却:除了,离开。这句意思为: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此句与前句均暗喻自己曾经接触过的一段恋情。5、取次:草草,仓促,随意。这里是“匆匆经过”“仓促经过”或“漫不经心地路过”的样子。不应解释为“按次序走过”。例:宋陆游《秋暑夜兴》诗:“呼童持烛开藤纸,一首清诗取次成。”元朱庭玉《青杏子·送别》曲:“肠断处,取次作别离。”6、花丛:这里并非指自然界的花丛,乃借喻美貌女子众多的地方,暗指青楼妓馆。7、半缘:此指“一半是因为……”。8、修道:指修炼道家之术。此处阐明的是修道之人讲究清心寡欲。9、君:此指曾经心仪的恋人。
作品简介
《离思五首(其四)》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一组悼亡绝句。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抒写了诗人对亡妻韦丛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刻骨的思念。
作品赏析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诗的一、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表面上是说看过“沧海水” “巫山云”之后,其它地方的水和云已经很难再入诗人的眼底了,实际上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让诗人动心的女子了。诗人借“沧海水” “巫山云”这世间绝美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爱妻坚贞不渝的感情,表现了夫妻昔日的美好感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意境深远、意蕴颇丰,情感炽烈却又含蓄蕴藉,成为人们喜欢借用的一副联语,后来不仅用来表达爱情深厚坚贞永固,还常被人们用来形容阅历丰富而眼界极高。这首诗也从客观上进一步提升了人们对沧海之水巫山之云的认识。
诗的三、四句“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第三句以花喻人,即使走进百花盛开、清馨四溢的花丛里,也懒于回首无心去欣赏那些映入眼帘的盛开的花朵,表示对女色绝无再留恋眷顾之心。第四句承上“懒回顾”的原委,含蓄地说:一、他对世事看破红尘修道的缘故;二、因为失去心爱的人,再不会动心于其他的芳草繁花,这是悲痛无法解脱的感情上的一种寄托;“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修身、修德、治学的一种自我操守。“半缘修道”“半缘君”所表现的忧思之情,完全是一致的,这样写更觉意蕴深厚。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致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曾经沧海”二句尤其为人称诵。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年)贬官江陵府士曹参军时。一说作者因怀念年少时的恋人崔莺莺而作此诗,另一说这首诗是作者为悼念妻子韦丛而作。
作者简介
元稹(779~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唐朝大臣、诗人、文学家。北魏宗室鲜卑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九世孙,比部郎中元宽之子,母为荥阳郑氏。
元稹与白居易同科及第,结为终生诗友,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形成“元和体”。诗词成就巨大,言浅意哀,扣人心扉,动人肺腑。乐府诗创作受到张籍、王建的影响,“新题乐府”直接缘于李绅。代表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太和五年(831年),去世。
这个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因为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所以这样的问题也就有着很多种答案,笔者的说法也不会一定对,但是就这题给大家说说笔者自己的看法。
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 ,别处的水再也难以吸引他的注意力 ,除了那巫山之云 ,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原诗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够使之动情的女子了。
这两句诗还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还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这句诗取自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经历过沧海之水的汹涌澎湃,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就不会再为一些细小河流所吸引;领略过如梦似幻的巫山云雨,那别处的云就根本不能称其为云!
“我”在美女如云的花丛中信步穿行,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清心寡欲、修身养德,遵循自己处世的原则,一半则是因为心里只有你再容不下其他人!
诗也是诗人为了纪念自己的亡妻所作 ,表达了诗人对妻子深深的爱意,今生除了妻子再也无法去喜欢上别人 。一个情真意切的人呀!
同样,这句诗也和今天恋爱中的一句话很适用,“爱上了你就不会再爱别人 ”。现在男生表达自己对另一半的喜欢,一生一世一双人 ,这才是人们最最向往的爱情。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一点不成熟看法,不代表任何参考建议,如有不妥不周之处,希望批评指正哦。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话的意思是: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他动情的女子了。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出自唐·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
离思 唐·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作品背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基本上是个中国人都会吟这两句诗。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写给谁的,为什么写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去看看这首诗背后的故事!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诗人元稹。元稹,河南洛阳人,唐代中期的大诗人,他和白居易一起被合成为“元白”,中国文学史上非常著名的“新乐府运动”就是由他和白居易共同倡导的。所谓“新乐府运动”,听起来高大上,简单点说就是反对无病呻吟,少写大家看不懂的诗。主张写通俗诗、时事诗,争取让诗能被我们这些老百姓看懂。
而这首诗是悼亡诗,是元稹写给他早逝的妻子的。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二十四岁的元稹科举落榜,失魂落魄地走在长安的大街上,被欣赏他才华的太子少保韦夏卿收入门下。不仅如此,这位享有崇高地位的太子老师不顾家人反对,还进而将自己年方二十的小女儿韦丛下嫁给了元稹。
虽然这桩婚姻在当初带有相互利用的性质:韦夏卿坚信才华横溢的元稹会有大好前程,元稹则认为可以借助这桩婚姻出人头地。但歪打正着的是,这对年轻夫妻在婚后却是恩爱百般,同甘共苦。后人记载说,天仙下凡一样的韦丛不仅贤惠端庄、通晓诗文,还不好富贵,不慕虚荣,在元稹不得志的时候,无怨无悔地伴着他过着清贫的生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关心和体贴丈夫。
不幸的是,七年后,年仅二十七岁的韦丛就因病去世。此时三十一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最高检察院的检察官,美好生活刚刚开始就痛失爱妻,令诗人悲痛无比。在妻子下葬那天,元稹情不能已,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悼亡诗。
作品赏析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而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
“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元稹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取次”是仓促、随意的意思。仓促的走过花丛,我却懒得回头看。这里的“花丛”当然不仅仅指自然界的花丛,更是暗指其它的众多的美丽女子。她们纵使再美,我也无心打量她们,所谓“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就是这个意思。
“缘”是因为的意思。既然对亡妻如此情深,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而不是“全缘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是尊佛奉道的。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
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这句话的意思: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
诗人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
【出处】:唐代·元稹《离思五首·其四》【原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译文】: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注释】:曾经:曾经到临。经:经临,经过。难为:这里指“不足为观”“不值得一观”的意思。除却:除了,离开。这句意思为: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此句与前句均暗喻自己曾经接触过的一段恋情。取次:草草,仓促,随意。这里是“匆匆经过”“仓促经过”或“漫不经心地路过”的样子。不应解释为“按次序走过”。例:宋陆游《秋暑夜兴》诗:“呼童持烛开藤纸,一首清诗取次成。”元朱庭玉《青杏子·送别》曲:“肠断处,取次作别离。”花丛:这里并非指自然界的花丛,乃借喻美貌女子众多的地方,暗指青楼妓馆。半缘:此指“一半是因为……”。修道:指修炼道家之术。此处阐明的是修道之人讲究清心寡欲。君:此指曾经心仪的恋人。
【鉴赏】:“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表面上是说看过“沧海水”、 “巫山云”之后,其它地方的水和云已经很难再入诗人的眼底了,实际上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让诗人动心的女子了。诗人借“沧海水”、 “巫山云”这世间绝美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爱妻坚贞不渝的感情,表现了夫妻昔日的美好感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意境深远、意蕴颇丰,情感炽烈却又含蓄蕴藉,成为人们喜欢借用的一副联语,后来不仅用来表达爱情深厚坚贞永固,还常被人们用来形容阅历丰富而眼界极高。这首诗也从客观上进一步提升了人们对沧海之水巫山之云的认识。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像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第三句以花喻人,即使走进百花盛开、清馨四溢的花丛里,也懒于回首无心去欣赏那些映入眼帘的盛开的花朵,表示对女色绝无再留恋眷顾之心。第四句承上“懒回顾”的原委,含蓄地说:一、他对世事看破红尘修道的缘故;二、因为失去心爱的人,再不会动心于其他的芳草繁花,这是悲痛无法解脱的感情上的一种寄托;“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修身、修德、治学的一种自我操守。“半缘修道”、“半缘君”所表现的忧思之情,完全是一致的,这样写更觉意蕴深厚。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曾经沧海”二句尤其为人称诵。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年)贬官江陵府士曹参军时。一说作者因怀念年少时的恋人崔莺莺而作此诗。另一说这首诗是作者为悼念妻子韦丛而作。
【作者简介】: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创作风格》:他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乐府诗在元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启发了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缺点是主题不够集中,形象不够鲜明。和刘猛、李余《古乐府诗》的古题乐府19首,则能借古题而创新词新义,主题深刻,描写集中,表现有力。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在元集中也列为乐府类,旨含讽谕,和《长恨歌》齐名。其铺叙详密,优美自然。元诗中最具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他擅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一般艳诗的泛描。悼亡诗为纪念其妻韦丛而作,《遣悲怀三首》流传最广。 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这种“次韵相酬”的做法,在当时影响很大,也很容易产生流弊。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创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其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传奇中之名篇。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元稹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合集多种。其本集《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谱》,周相录校有《元稹集校注》,冀勤有《元稹集》。
此句出自于元稹《离思五首》中的第四首,全诗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头,半缘修道半缘君。
此为诗人悼念亡妻韦丛(字蕙丛)之作。其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
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表达了对妻子的忠贞与
怀念之情。诗的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
·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
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
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是意隐喻夫妻之间
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难
为水”、“不是云”,情语也,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象他
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
写。元稹的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就全诗
情调而言,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
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
这一首表达了对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曾经经过沧海的人,再看到其他的水,不是壮阔可观的水,看过巫山的云之后,便觉得别地方的云都不值得一看;即使从成千的美女中走过,都懒得回过头看他们一眼,一半固然是为了修身治学,一半是没有忘情于你呀!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词意豪壮,用笔极妙。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成为唐人悼亡诗中的千古名篇,“曾经”二句尤是广为称颂的名句。
意思是: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
诗人在此诗中以沧海和巫山之云作比喻,隐喻自己对亡妻的思念。
【出处】《离思五首·其四》——唐·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译文】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扩展资料
1、《离思五首·其四》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年)贬官江陵府士曹参军时。一说作者因怀念年少时的恋人崔莺莺而作此诗。另一说这首诗是作者为悼念妻子韦丛而作。
2、《离思五首·其四》鉴赏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作者在这首诗里采用种种比喻手法,曲折地表达对曾经相爱的女伴的深情,前三句紧扣主题,层层递进,最后一句才用画龙点睛之笔,揭示主题。这种写法构思集中,意脉贯通,清晰可见,感情跳动性不大。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分类: 人文学科 >> 中国文学
解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是什么意思?
出处: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全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话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曾经:曾经历过。曾,副词。经,经历。
沧海:古人通称渤海为沧海。
除却:除了。
原诗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诗人的这个“心上人”,据说是双文,即诗人所写传奇《莺莺传》中的莺莺,诗人因双文出身寒门而抛弃她后,有 *** “不向花回顾”(《梦游春七十韵》)。又有人说紫诗是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韦丛出身高门,美丽贤慧,27岁早逝后,诗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怀·之三》)。两句诗化用典故,取譬极高。前句典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后句典出宋玉《高唐赋序》“姜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这两句诗还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还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曾经沧海难为水> 完解
"曾经沧海难为水",对我而言则是:曾读此诗难为诗。它把人对某种生死之恋的刻骨铭心写绝了。
沧海之后,再无水了,那该怎么办呢?人总不能在无水的海岸上坐以待毙吧。
或许有两种可能。
要么在记忆之海里继续沉浸,在往事里打捞珠贝,打捞沉落的星光月光,直到那昔年的沧海也将自己渐渐淹没。
要么在生存之岸上重新开掘深井,以新的水源浇灌生存的荒漠,或许,当井水映照出汲水人的倒影,也会令他想起被沧海收藏的那些日日夜夜?
生命的水域就这样得以延续。
而记忆里波光重叠著波光,倒影重叠著倒影,使人生有了繁复的层次和密度。
爱的体验是如此,人生的其他体验是否也是如此?
读了一本十分感人的好书,你真的不想再读那些没有灵魂的轻薄之书了。
登五岳饱览山水之胜,你内心里瞧娣迳罟龋慊瓜朐倏茨切┍恢谌说男忍さ貌怀裳印⒑廖抟靶院土槠纳桃抵铰?……
爱情、读书、揽胜、交往……都会有近似的体验。
沧海,太浩瀚、太深邃、太苦涩;沧海,几乎就是无限",就是生命与情感的极境。
所以,大部分人并未到过沧海,更没有到达沧海深处。
顶多只是远远地想像过沧海:可能是很大很深吧?
或者站在海边看了一眼大海:果然是很大很深的。
或者在退潮的海滩上拾几枚贝壳。
没有真正经历过沧海,所以,对水就不挑剔:咸水是水,淡水也是水,深水是水,浅水也是水,清水是水,浊水也是水。
曾经沧海,再也见不到水,是圣者的苦爱。
未经沧海,到处都是水,是凡人的福气。
"曾经沧海难为水",我又觉得,曾经到过沧海深处,记忆里灌满海水的人,当他上岸,当他回过头来,会不会看见那一汪不显眼的、清清淡淡的泉水?或许清淡清澈的泉水,也能让他领略到另一种仁慈,另一种福气?使他陷于绝境的人生获得拯救?
何况,"除却巫山不是云",也是可以再商量的,巫山上的云是最纯洁美丽的,而且有着神话的色彩,倘若把所有的山都看做神山,那么每一座山上升起的云都是神话的云,美丽的云,她们缭绕著孤独的山峰,填补并装饰了天空的巨大空虚,而且,借助风和气流的酝酿,她们会降下雨,降下雪--
雨和雪会化做天下的好水。
正是:
曾经沧海仍有水,
除却巫山也是云。
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什么意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翻译: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全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翻译:曾经领略过苍茫的大海,就觉得别处的水相形见绌;曾经领略过巫山的云霭,就觉得别处的云黯然失色。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于回头一望,这也许是因为修道,也许是因为你的缘故吧。
《离思》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一组悼亡绝句,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抒写了诗人对亡妻韦丛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刻骨的思念。
扩展资料: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难为水”、“不是云”,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像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
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
曾经沧海难为水,什么意思?
意思是: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出自《离思五首·其四》
唐代: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译文
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扩展资料:
诗句特色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全诗仅四句,即有三句采用比喻手法。一、二两句,破空而来,暗喻手法绝高,几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笔意所在。
“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从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孟子·尽心篇》脱化而来。诗句表面上是说,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它是用大海与河水相比。海面广阔,沧茫无际,雄浑无比,可谓壮观。
河水,只不过是举目即可望穿的细流,不足为观。写得意境雄浑深远。然而,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第二句,是使用宋玉《高唐赋》里“巫山云雨”的典故。
曾经沧海难为水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诗句出处:
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全诗: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全文赏析:
原诗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
这首诗是元稹为了悼念亡妻韦丛所作,“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中“沧海之水”“巫山之云”便象征着韦丛,此句意在表达对爱情的忠贞不移,说明真情的不可替代。
使用的典故:
两句诗化用典故,取譬极高。前句典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后句典出宋玉《高唐赋序》“姜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这两句诗还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还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