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什么是近因效应?
- 2、心理学知识——近因效应
- 3、近因效应的名词解释
- 4、什么是近因效应?
- 5、近因效应:留下最好的“最后印象”
- 6、近因效应产生的原因
- 7、心理学近因效应是什么意思
- 8、在知觉偏见产生的原因中,最近或最后印象的强烈影响被称为
什么是近因效应?
1、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日晕效应”,是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2、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对于这种因信息输入顺序而产生的效应的现象,有种种不同的原因解释。
一种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最初印象,构成脑中的核心知识或记忆图式。后输入的其他信息只是被整合到这个记忆图式中去,即这是一种同化模式,后续的信息被同化进了由最先输入的信息所形成的记忆结构中,因此后续的新的信息也就具有了先前信息的属性痕迹。
3、近因效应是指最新出现的刺激物促使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1957年,心理学家A·卢琴斯根据实验首次提出。实验证明,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不同的刺激物依次出现的场合,印象形成的决定因素是后来新出现的刺激物。例如介绍一个人,前面先讲他的优点,接着“但是”,讲了许多缺点,那么后面的话对印象形成产生的效果就属于近因效应。
4、刻板效应,又称刻板印象,是指对事物形成的一般看法和个人评价,认为某种事物应该具有其特定的属性,而忽视事物的个体差异。也是由社会按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分类而形成的固定印象。
刻板印象虽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判断,不用探索信息,迅速洞悉概况,节省时间与精力,但是往往可能会形成偏见,忽略个体差异性,人们往往把某个具体的人或事看作是某类人或事的典型代表,把对某类人或事的评价视为对某个人或事的评价,因而影响正确的判断,若不及时纠正进一步发展或可扭曲为歧视。
特性:
朋友之间的负性近因效应,大多产生于交往中遇到与愿望相违背,愿望不遂,或感到自己受屈、善意被误解时,其情绪多为激情状态。
在激情状态下,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和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容易说出错话,做出错事,产生不良后果。因此,凡事在先,须加忍让,防止激化。待心平气和时,彼此再理论,明辨是非。
心理学知识——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一、什么是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二、近因效应实验
心理学者洛钦斯做了这样的实验。分别向两组被试者介绍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对甲组先介绍这个人的外倾特点,然后介绍内倾特点;对乙组则相反,先介绍内倾特点,后介绍外倾特点。最后考察这两组被试者留下的印象,结果与首因效应相同。
洛钦斯把上述实验方式加以改变,在向两组被试者介绍完第一部分后,插入其它作业,如做一些数字演算、听历史故事之类不相干的事,之后再介绍第二部分。实验结果表明,两个组的被试者,都是第二部分的材料留下的印象深刻,近因效应明显。
三、首因效应举例
在人与人交往的初期,彼此都还处在一个生疏的阶段时,首因效应的影响比较明显;而在后期,也就是两个人相互熟悉之后,近因效应就开始发挥作用。在工作中,即使之前你勤勤恳恳,但由于最近一些事情影响变得很散慢,对工作不上心,那么你之前的努力会被大大的稀释掉。
四、避免首因效应的不利影响
因为一件事情、一个行为对人恼火时,不要直接发泄情绪,尽量保持冷静,考虑一下该行为出现的原因,再决定是否回应(即“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怎么会这样”)。
近因效应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一.什么是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二.近因效应实验
心理学者洛钦斯做了这样的实验。分别向两组被试者介绍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对甲组先介绍这个人的外倾特点,然后介绍内倾特点;对乙组则相反,先介绍内倾特点,后介绍外倾特点。最后考察这两组被试者留下的印象。结果与首因效应相同。洛钦斯把上述实验方式加以改变,在向两组被试者介绍完第一部分后,插入其它作业,如做一些数字演算、听历史故事之类不相干的事,之后再介绍第二部分。实验结果表明,两个组的被试者,都是第二部分的材料留下的印象深刻,近因效应明显。
三.首因效应举例
在人与人交往的初期,彼此都还处在一个生疏的阶段时,首因效应的影响比较明显;而在后期,也就是两个人相互熟悉之后,近因效应就开始发挥作用。在工作中,即使之前你勤勤恳恳,但由于最近一些事情影响变得很散慢,对工作不上心,那么你之前的努力会被大大的稀释掉。
四.避免首因效应的不利影响
因为一件事情、一个行为对人恼火时,不要直接发泄情绪,尽量保持冷静,考虑一下该行为出现的原因,再决定是否回应(即“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怎么会这样!")
近因效应的名词解释
近因效应是指最新出现的刺激物促使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1957年,心理学家A·卢琴斯根据实验首次提出。实验证明,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不同的刺激物依次出现的场合,印象形成的决定因素是后来新出现的刺激物。
例如介绍一个人,前面先讲他的优点,接着“但是”,讲了许多缺点,那么后面的话对印象形成产生的效果就属于近因效应。当沟通者提出两个以上不同的论据(刺激物)时,认知者产生首因效应还是近因效应?
1960年,心理学家J·怀斯纳的实验证明,这时取决于认知者的价值观念,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依附于主体价值选择和评价。如果提出的论据不是当场依次提出,而是间隔了较长时间,那么近因效应发生的机遇则更大些。
1964年,心理学家C·梅约和W·克劳克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认知结构简单的人,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认知结构复杂的人,容易出现首因效应。有关的学者还指出,认知者在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起较大作用;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起较大作用。
什么是近因效应?
1、我们常常因为一句话就伤了朋友间的和气,这就是近因效应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因为人是健忘的,当你和朋友已经变得很熟时,可能已经完全不记得你们第一次见面的场景,不管是好是坏,最近的一次见面的印象,却还是清晰的记在脑子里,所以很容易就会因为最近的一句话就闹翻。
2、在情侣之间也会经常出现,比如一对情侣本来相处的很好,但是男方由于家中出了一些事,就开始出现心情不快,对待女朋友有时也会比较暴躁,如果这时男方在卷入一场诈欺案,女方就会认为他过去一直都在欺骗自己。
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前后信息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为突出。
近因效应:留下最好的“最后印象”
“近因效应”同样是由落钦斯提出的,但指向却和“ 首因效应 ”恰恰相反。
落钦斯把“首因效应”的实验流程做了修改,他让AB两组学生阅读詹姆的其中一则故事,然后中途插入了一些其他不相干的作业,例如做一些数学演算、听历史故事,之后再让他们读第二则故事。最后让AB两组学生描述詹姆的性格。
这时候,实验结果就和“首因效应”反过来了,两组学生都对最后一个故事印象深刻,并影响了他们对詹姆性格的描述。
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多种刺激呈断续性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最近一次出现的刺激。
表现在人际交往中,也就是我们对他人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
“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的区别之处在于“多种刺激呈断续性出现”。
落钦斯认为:在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连续被人感知时,人们总倾向于相信前一种信息,并对其印象较深,这个时候起作用的是“首因效应”;而在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断续被人感知时,起作用的则是“近因效应”。
同时,也有心理学家指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区别的前提条件在于: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起较大的作用;而在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起较大的作用。
这也是最符合常识的一种解释,当我们和陌生人相处时,最看重的是首次见面的感觉,而和朋友分别后,最怀念的往往是分别之前的情景。
也就是说,“首因效应”能影响两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是否会成为朋友,而“近因效应”能影响两个许久未见的朋友,是否还能继续维持朋友关系。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
菲比和林奇是邻居,从小在一起长大,菲比比林奇年纪大些,平时就像姐姐一样关心林奇。林奇也从心底里喜欢菲比,把非彼当做情同姐妹的知心朋友。
可是有一次,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她们闹翻了,菲比和林奇吵了一整天的架,之后两个人心里都生着闷气,相互不理不睬。
一个月后,林奇因为父母换工作搬家了,搬去了一个很远的城市,走之前,她和菲比依然没有和好,因为她们固执的认为,对方应该先向自己道歉。
接着,她们就断绝了联系。几年后,林奇和菲比都长大了,小时候闹过的矛盾突然变得幼稚可笑。于是,林奇开始给菲比写信,而菲比也回复了。
两个人恢复了信件往来,但是,她们的关系却再也回不到以前了,因为他们所记得的分别前的最后一幕,是两个人愤怒的争吵,以及相互间冷漠的眼神。
在菲比和林奇多年的友谊中,肯定有许多值得回味的温情时刻,但是,由于她们分离了,所以“近因效应”发挥了作用,离别前最后发生的事情掩盖了曾经的温情。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熟人间的交往中,最近、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甚至可以冲淡在此之前的印象。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现象并不罕见。一个一直以来恶贯满盈的人,因为最后幡然悔悟,放下了屠刀,就会让我们感动流泪,甚至将其当作圣人。
相反,一个一直以来规行矩步的人,因为一时不慎铸成大错,就会让我们咬牙切齿、口诛笔伐甚至把他当做败类……产生这类现象的原因都是“近因效应”。
因此,无论是“首因效应”还是“近因效应”,其实都是一种偏激的认知方式。我们在为人处事的时候,要懂得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与他人良好的相处。
但也要时刻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落入这些心理陷阱中,在与人交往时,应该全面、深入的了解他人的情况,避免以片面的印象做论断。
近因效应产生的原因
近因效应产生的原因:
1、信息间隔时间
首因效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印象开始变得逐渐模糊,从而使最近出现的信息变得清晰。尤其是如果前后两次得到的信息不同,那么后面的信息更容易印刻在近期的短时记忆里,第一印象的影响因此消弱,近因效应明显増强。
2、是否与最初的期望相反
第一印象形成以后,人们对交往对象产生了相应的态度与期望,如果最近发生的事情与最初的判断和期望相反,很多人更愿意相信眼前发生的事情,并改变当初的态度与期望,尤其是幼儿作为弱势群体,家长更容易注重孩子眼前的反应与行为,从而形成近因效应。
3、性格特点
有的人容易形成首因效应,有的人则容易形成近因效应,这与每个人的个性特点有关系。一般情况下,性格外向、开朗、认知结构简单的人容易受近因效应的影响,而性格内向、稳定、认知结构复杂的人更容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
心理学近因效应是什么意思
近因律,又称近因效应,是心理学术语。是指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也就是说有效的反应总是最后一个反应。
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认知活动中,最近的印象对人的评价起着重要作用。这种偏差的产生,客观上是由于最近获得的信息刺激强,给人留下的印象清晰,冲淡了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在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比较明显;而在与熟悉的人交往时,近因效应更为明显。
如何有效应用近因效应?
1)对于自我印象的形成和维持
我们需要知道要保持一直以来的良好形象,尤其是面对我们熟悉的人时,这就要求我们对每一次的交往都得认真地对待,而且要做到很好地控制自我的情绪,避免自己一次出格的行为很可能会毁了之前的所有付出。
就比如前面举例的关于朋友之间矛盾的问题,其实我们可以试想下,当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如果双方都可以控制住情绪,冷静思考彼此之前的友好交往,会发现还是好的方面更多,这样就可以减弱近因效应的作用,不至于让事情恶化。遇到矛盾与冲突,凡事留有余地,也是减轻近因效应不良后果的一个好办法。
2)对他人印象进行评价和判断
对他人印象进行评价和判断时,我们要记住不要被近因效应所产生的片面效果给蒙蔽了眼睛,要结合以往的体验和情形一起来分析,并给予一个人或者事相对客观的判断和评价,避免因近因效应的负性效果给我们带来的不良影响。
罗兰曾说:“交朋友不是让我们用眼睛去挑选那十全十美的,而是让我们用心去吸引那些志同道合的。”人际交往中,如果我们用心去交流,用爱去沟通,再适当地运用心理学的效应,相信对于每个人而言维持良好的社交关系都不会太难。
在知觉偏见产生的原因中,最近或最后印象的强烈影响被称为
在知觉偏见产生的原因中,最近或最后印象的强烈影响被称为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最新出现的刺激物促使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1957年,心理学家A·卢琴斯根据实验首次提出。实验证明,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不同的刺激物依次出现的场合,印象形成的决定因素是后来新出现的刺激物。
例如介绍一个人,前面先讲他的优点,接着“但是”,讲了许多缺点,那么后面的话对印象形成产生的效果就属于近因效应。当沟通者提出两个以上不同的论据(刺激物)时,认知者产生首因效应还是近因效应?
1960年,心理学家J·怀斯纳的实验证明,这时取决于认知者的价值观念,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依附于主体价值选择和评价。如果提出的论据不是当场依次提出,而是间隔了较长时间,那么近因效应发生的机遇则更大些。
知觉偏差:
1、首因效应。它即第一印象的强烈影响。事物给人最先留下的印象往往有强烈的作用,左右着人们对事物的整体判断,影响着人们对事物以后发展的长期看法。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比较难以消除。
2、近因效应。它即最近或最后印象的强烈影响。事物给人留下的最后印象往往非常深刻,难以消失。对一件事物或对一个人接触的时间延长以后,该事物或人的新信息、最近的信息就会对认识和看法产生新的影响,甚至会改变原来的第一印象。
3、晕轮效应。它即一种片面的知觉。人们在认识事物或人的时候,因为往往易从对象的其他特征或品质推断为对对象的整体印象和看法,从而就会掩盖对象的其他特征或者导致丑化对象的结果。
4、定型作用。它也称“刻板印象”、“刻板效应”,即固定僵化的印象对人知觉的影响。如认为商人是惟利是图的、国营商店的商品质量一定是可靠的等。这种看法一旦定型,造成“先入为主”的成见,就会妨碍正常的沟通或对事物的正常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