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契尼,属于普契尼的歌剧作品的是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26 11:07:44 浏览1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普契尼是哪个国家作曲家

普契尼是意大利国家作曲家。
贾科莫·普契尼全名贾科莫·安东尼奥·多梅尼科·米歇尔·玛丽亚·普契尼,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代表作有《波希米亚人》、《托斯卡》与《蝴蝶夫人》等。这些歌剧当中的一些歌曲已经成为了现代文化的一部分,其中包括了《贾尼·斯基基》的《亲爱的爸爸》与《图兰朵》中的《今夜无人入睡》等。
普契尼的第3部歌剧《玛侬·雷斯考特》于1893年公演,获得巨大的成功。它连结了普契尼与剧作家雷基·伊利卡及乔赛普·贾科萨的关系。他们在接下来的3部歌剧共同合作,后来成为普契尼最知名的作品。这3部歌剧分别是《波希米亚人》、《托斯卡》、《蝴蝶夫人》。
作品评价
他的作品在贯穿发展上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一切都体现在他那富有创造性的、优美流畅的旋律和对多声部音乐那丰富多彩的、技巧超群的艺术处理上。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艺术实践,使歌剧的戏剧效果和音乐效果达到了完善的统一,使演员和观众之间达到了十分融洽而又易于理解的交流。
他创作的歌剧,内容大多表现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以及悲欢离合的故事。在音乐语言及风格方面,他积极汲取和采用富有民间地方色彩和风格的旋律,使之更加富有民族特色和生命力。如歌剧《图兰多特》,采用了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旋律,《蝴蝶夫人》采用了《美国国歌》和日本民谣《樱花》的旋律等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贾科莫·普契尼

普契尼的三大歌剧

普契尼的三大歌剧是《托斯卡》、《蝴蝶夫人》、《图兰朵》。
1、《托斯卡》
《托斯卡》是意大利伟大的作曲家普契尼根据法国剧作家萨尔杜的同名戏剧改编创作而成的一部三幕歌剧,歌剧讲述了1800年发生在罗马的一个动人的爱情悲剧故事。《托斯卡》是一部在世界歌剧舞台上演出次数最多,也是目前最受人们欢迎的一部歌剧。
2、《蝴蝶夫人》
《蝴蝶夫人》是由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创作之歌剧。该剧由雷基·伊利卡及乔赛普·贾科萨撰写剧本,并根据美国作家约翰·路德·朗的短篇小说《蝴蝶夫人》作为蓝本。亦参考了皮埃尔·洛蒂的小说《菊子夫人》。
《蝴蝶夫人》是普契尼一部伟大的抒情悲剧。该剧以日本为背景,叙述女主人公乔乔桑与美国海军军官平克尔顿结婚后空守闺房,等来的却是背弃,乔乔桑以自杀了结尘缘。
3、《图兰朵》
《图兰朵》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作曲的三幕歌剧,剧本改编自意大利剧作家卡洛·戈齐的创作,是普契尼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部作品。
《图兰朵》为讲述了一个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传奇故事。该剧于1926年4月25日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首演,由托斯卡尼尼担任指挥。
普契尼的三大歌剧《托斯卡》、《蝴蝶夫人》、《图兰朵》剧情介绍
1、《托斯卡》
歌剧《托斯卡》的故事情节讲述的是,1800年的罗马,画家卡瓦拉多西由于掩护了越狱的人而被警察局逮捕监押。画家的恋人、歌剧演员托斯卡找到警察局斯卡皮亚求他宽容。斯卡皮亚早就垂涎托斯卡的美貌,于是便提出要托斯卡出卖自己的身体来换取卡瓦拉多西的生命与。如果托斯卡同意,他便可以执行一个假死刑。
为了救出自己的恋人,托斯卡在斯卡皮亚的淫威之下只得同意了他的无耻要求,就在斯卡皮亚奸笑着说道:托斯卡啊,你终于是我的了。在他欲拥抱她时,托斯卡情急生智地抓起了桌子上放着的一把匕首猛然刺进了斯卡皮亚的胸膛。
凌晨,在楼顶平台的刑场上,托斯卡告诉卡瓦拉多西这是一次假行刑,并特别叮嘱他在枪响之后千万要装死别动,等人群散去之后,他们便可以远走他乡。然而当行刑的枪声过后,托斯卡才发现原来她受骗了。就在托斯卡为失去恋人而悲痛异常的时候,斯卡皮亚的手下也发现了他们长官的尸体并前来捉拿托斯卡。当警察和士兵们冲到托斯卡的面前时,托斯卡愤怒地高喊着:斯卡皮亚,我和你一起去见上帝!说完,托斯卡猛然纵身跳楼自尽了。
2、《蝴蝶夫人》
故事发生在1900年前后的日本长崎。美国海军上尉平克顿娶了一位日本新娘巧巧桑(蝴蝶),可平克顿只是逢场作戏而已。婚后不久,平克顿应召归国。
三年后他携美国妻子再次来到日本。平克顿得知巧巧桑给他生了个儿子,遂决定认养他。忠于平克顿的巧巧桑悲痛欲绝,她让平克顿半小时后再回来要孩子。她把一面美国国旗放在儿子手中,蒙住他的双眼,自尽身亡。
3、《图兰朵》
元朝时的一个公主图兰朵(蒙古语意思为“温暖”dulaan)为了报祖先暗夜被掳走之仇,下令如果有个男人可以猜出她的三个谜语,她会嫁给他;如猜错,便处死。三年下来,已经有多个没运气的人丧生。流亡元朝的鞑靼王子卡拉夫(Calaf)与父亲帖木儿和侍女刘在北京城重逢后,即看到猜谜失败遭处决的波斯王子和亲自监斩的图兰朵。
卡拉夫王子被图兰朵公主的美貌吸引,不顾父亲、刘和三位大臣的反对来应婚,答对了所有问题,原来这三道谜题的答案分别是“希望”、“鲜血”和“图兰朵”。但图兰朵拒绝认输,向父皇耍赖,不愿嫁给卡拉夫王子,于是王子自己出了一道谜题,只要公主若在天亮前得知他的名字,卡拉夫不但不娶公主,还愿意被处死。
公主捉到了王子的父亲帖木儿和丫鬟刘,并且严刑逼供。刘自尽以示保守秘密。卡拉夫借此指责图兰朵十分无情。天亮时,公主尚未知道王子之名,但王子的强吻融化了她冰般冷漠的心,而王子也把真名告诉了公主。公主也没公布王子的真名,反而公告天下下嫁王子,王子的名字叫“爱(Amora)---蒙古语为“恋人或者太平的意思”。

属于普契尼的歌剧作品的是

《托斯卡》、《图兰朵》和《蝴蝶夫人》是普契尼的歌剧作品。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杰出的歌剧作曲家之一,代表作品有《托斯卡》、《图兰朵》和《蝴蝶夫人》等。《托斯卡》是普契尼根据法国剧作家萨尔杜的同名戏剧改编创作而成的一部三幕歌剧,讲述了1800年发生在罗马的一个动人的爱情悲剧故事。《图兰朵》是普契尼的最后一部歌剧,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背叛和复仇的故事。《蝴蝶夫人》是普契尼的另一部著名歌剧,讲述了一个日本少女与美国海军军官之间的爱情故事。

歌剧作曲家普契尼意大利歌剧的灵魂人物

在18世纪的歌剧圈里,有很多著名的歌剧作曲家,其中有一位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和几乎所有的女演员都有“仇”。他是普契尼。在普契尼的作品中,几乎所有的女演员都以死亡告终,命运非常悲惨。根据普契尼的简介,这位出生在浪漫之城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出身于音乐世家,从小就接触各种音乐知识。上学途中,他一步步被戏曲吸引,从而走上了戏曲创作之路。普契尼的肖像普契尼的作品多以现实主义为主,伴有浓郁的田园风格,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他一生写了12部歌剧,演出的时候几乎都是座无虚席。虽然他的作品在一段时间内少之又少,还差点死于车祸,但在晚年,他仍然创作了《杜兰朵公主》,至今仍为观众所喜爱。这部作品直到他去世才完成,是他的继任者写的。众所周知,普契尼一生中很少涉足政治。虽然他的私生活被传得沸沸扬扬,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名声。他对意大利歌剧的贡献是划时代的。塞尔迪在他之前,没有人跟随他。普契尼已经成为歌剧领域伟人的终结者。没有人能比得上他戏剧和音乐的完美结合。为了纪念他,意大利现在每年都会举办为期一个月的普契尼音乐节,可见他对音乐剧的影响是多么深远。普契尼歌剧戏剧在中国流传很广,是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故事的一种表演形式,在境外同样存在。欧洲歌剧起源于意大利。歌剧是一种结合了音乐和故事的表演形式。表演一首由演员演唱的歌曲。再加上精致的舞台布置和深情的表演,一种被大众接受和喜爱的表演形式流传至今。说到意大利歌剧,普契尼的歌剧不能不说这位著名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代表了意大利一个时代的歌剧。普契尼照片最具代表性的普契尼歌剧是《托斯卡》、《蝴蝶夫人》和《图兰朵公主》。蝴蝶夫人的表演在早期并不受欢迎。普契尼后来修改了它。修改后的作品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成为普契尼最成功的作品之一。这部悲剧作品和普契尼的很多作品一样,讲述了一个关于女主角命运的悲剧故事。观众在观看的时候,往往会陷入悲剧情节。普契尼歌剧《图兰朵公主》是中国最熟悉的歌剧。这部作品表现了东方公主的爱恨情仇,让中国观众更容易接受。然而,这种西方对中国的价值观和爱情观并没有完全征服中国的观众。毕竟《图兰朵公主》的创作者是一个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是普契尼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未完成的作品。以下部分由他人完成。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这部作品的质量。时至今日,这部作品仍在上演,甚至在鸟巢,可见中国人对这部作品的喜爱。

普契尼歌剧_普契尼歌剧的独特艺术魅力

  普契尼被认为是意大利歌剧领域的最后一个大人物,作曲家非凡的才华已在他的歌剧作品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其歌剧艺术的卓越与独特已被后世得到公认。普契尼的全名非常长――贾科莫?安东尼奥?多明尼柯?米歇儿二世?玛利亚?普契尼(GiacomoAtonioDomenicoMicheleSecondoMariaPuccini),于1858年12月22日出生于意大利卢卡,1924年11月29日逝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终年66岁。普契尼出生于一个五代相传的音乐世家,父亲是唱诗班指挥兼管风琴手,但由于父亲的早逝,他是在母亲的辛勤培养下完成学业的。14岁时进入卢卡音乐学校跟随安杰罗尼学习和声与对位法,随后受聘在乡村教堂担任合唱队长和管风琴师。他生活贫困,17岁时曾步行13英里到比萨听威尔第的歌剧《阿伊达》,这部歌剧使他十分感动,并立志成为一名歌剧作曲家。普契尼在玛格利特女王的资助下于1880年进入米兰音乐学院,随作曲家巴齐尼和蓬基耶利学了三年作曲。这一切似乎来得晚了一些,但在普契尼的刻苦下开始了他歌剧创作的三个时期。
  在普契尼歌剧创作的早期,他就显示出了对歌剧艺术的独特见解,虽然也遭遇了困难与挫折,但他一如既往,坚持创作,为以后取得的歌剧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的作品创作主要遵从传统歌剧创作的风格,以神话、传说和寓言等虚幻的故事为题材,加上普契尼在音乐上独特的创作,剧本一经他手就会配上令人“任何时候听到都会落泪”的旋律,使得人物生动细致,真切感人。
  普契尼的第一部歌剧《群妖围舞》取材于东南欧的民间传说,1884年在米兰上演后,随即得到了来自斯卡拉剧院的订单,给作曲家带来了事业上的成功和经济上的收入。但不幸的是第二部歌剧《埃德加》惨遭失败,再加上母亲的去世给他带来很大的打击。思想斗争了三年之后,他又写出了歌剧《曼农?莱斯科》,在音乐上运用鲜明、强烈、有力的色彩来表现。如五度音的平行运用,固定低音的音型,通过齐奏的弦乐器加强的悠扬如歌的旋律,小而精辟的动机,都可以在这部歌剧中找到。当时的一家报纸这样评价说:“这完全可称得上是一部天才之作。”他意识到自己的力量,他是艺术的主宰――创造者和完善者,这部歌剧开创了他成功的先机。似乎一开始,普契尼所面对的困难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激励,他那种去挑战障碍和绝望的处境的奇特天性,都在他的创作中体现出来;在对脚本作者的要求中,又不断显露出他不妥协和不宽容的一面。正是由于这些特性才造就了他以后的成功,造就了他歌剧艺术的卓越与独特。从此,普契尼进入了创作成熟期,确立了自己在国内外的声誉。
  在普契尼创作的成熟期,他创作了一生中最成功的三部作品。普契尼本人是一位风流美男子,当时爱慕这位年轻作曲家的女性不可胜数,虽有花花公子之嫌的普契尼却一直深爱着他的妻子,更有趣的是,他歌剧中的主角都是爱情专一的,且多为纯情的女性。这也就奠定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是以纯情女性为女主角的特点,音乐刻画上也主要表现了女性的特点与悲哀。这一创作时期是真实主义最为兴盛的阶段,普契尼脱颖而出,他的歌剧往往取材于现实社会中的底层人物的命运与生活,而不是追求题材的永恒性与史诗性;歌剧中的主角往往不是高大完美的英雄人物,而是处于弱势的小人物;歌剧音乐不追求对真实的生活音响的复制,而是吸取了浪漫主义大歌剧的优势,着重于刻画人的心理与情感以及强化音乐对戏剧性进程的表达,并不时加入异国情调来保持新鲜度。普契尼并不是一位真正的真实主义作曲家,他的歌剧不以“现在时”为背景,很多是异乎寻常的环境,但是在真实主义中强化人的情感状态却是他作品的的很大特点。
  1896年创作的《波西米亚人》(又称《艺术家的生涯》),描写绣花女咪咪与诗人鲁道夫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巴黎拉丁区穷苦艺人的心境,融合了活泼与忧郁、欢笑与泪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剧中的《冰凉的小手》和《人们叫我咪咪》两首咏叹调最为著名。这部作品奠定了他大师的地位,也是一次飞跃。在这部作品里,他完全摆脱了一切外在的影响,第一次全部以他自己的声音来说话。1900年创作的《托斯卡》,根据法国悲剧原著改编,是一部哀戚而弥漫着阴惨气氛的作品,其中对尘世的告别之歌《星光灿烂》成了普契尼最有名的、非常独特的神来之笔。在这部作品里,他比以往更加明确地运用了认识动机,作品的引子,那三个生硬的连在一起的和弦B、降A 、E,就是斯皮卡皮亚的标记。这样一来,警察头子那令人毛骨悚然的阴魂从头到尾贯穿着全剧。《托斯卡》代表了普契尼歌剧艺术的一个顶峰。1904年创作的风靡世界、家喻户晓的《蝴蝶夫人》,描写日本长崎的一个艺妓与美国海军军官的一段爱情悲剧。剧中直接采用了《江户日本桥》、《樱花》等七首民歌,在音乐中渲染了日本情调,首次尝试了异国情调,其中激动人心的地方数不胜数,而且美妙绝伦。歌剧的交响乐前奏,一段急速的赋格曲,像一幅精美的水彩画,把观众带入日本小竹楼那妩媚、令人心旷神怡的世界,是普契尼最绝妙的灵感闪现。剧中的《晴朗的一天》是最著名的咏叹调唱段。这三部歌剧受到了欧洲乃至世界经久不衰的欢迎,普契尼并不是一位真正的真实主义作曲家,他的歌剧不以“现在时”为背景,很多是异乎寻常的环境,但是在真实主义中强化人的情感状态确是他这一时期作品的的最大特点。
  在后来的20年间,普契尼坚持不懈地创作了四部歌剧,但都无法超过以往的艺术成就。《西部女郎》是一部纯美国题材的歌剧。这部作品完完全全地实现了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因此,甜美如歌的旋律以及旋律性的场景都被他有意识的放弃了。1918年他创作了情趣迥异的独幕三联剧即《修女安杰丽卡》、《外套》、《贾尼?斯基基》。《修女安杰丽卡》描述了一个完全独特的音乐画面,奇特的静态、压抑的色彩都在音乐中展现出来,女高音热烈的音色镶嵌在柔和、华丽的配器中,和声的异国色彩,主题音乐旋律向下滑落的艺术风格等等。《外套》的创作所表现出的是最真实、最杰出的普契尼:结构紧凑,性格和场景刻画细致入微。而《贾尼?斯基基》是他的创作中“最意大利式的”作品,音乐洋溢着地中海地区的生气与活力,散发出热烈活泼的情感,一幅军乐般刺耳的音乐画面,其中《我亲爱的爸爸》是其著名唱段。此外还有《燕子》,普契尼把自己的许多人生哲学融进了这部作品里。然而,这仅仅是普契尼创作过程中的一种探索,没有成为世界乐坛上的保留剧目。普契尼在他生命的后二十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精神抑郁,意气消沉,却绝对不是由于音乐领域的变化造成的,而是在于一种随着年龄的增高而愈演愈烈的抑郁的天性,表现出一种病态的恐惧,害怕变老。在后期的创作中,他不停的摇摆在剧烈的创作冲动和“致命的冷漠”之间,使得新歌剧题材的选择就愈显得艰难。
  《图兰朵》是普契尼最后一部歌剧,也是最为中国人所熟悉的歌剧。它取材于意大利剧作家戈齐编撰的中国题材故事,重现了普契尼的辉煌时刻。这部歌剧描写的是一个美貌但铁石心肠的公主,为了报复异国入侵者对自己祖国的凌辱,出三个谜语给异国求婚者猜,猜不中便要杀头,但是她最后被鞑啖王子卡拉夫所征服的故事。整部歌剧中进步与倒退、陈旧与新颖以惊人的方式混杂在一起,因此可以说它是歌剧史上的一个奇观。新颖和进步表现在纯音乐方面,其配器艺术与和声扩展都达到了顶点,主要着眼于使用东方的旋律与和声,五声音阶序列的运用打乱了大小调体系。如第一场的锣鼓声中,c小调和降C大调就同时响起。在大臣的三重唱《我的家在那远方的河南》中,出现了四度音的叠加,不谐和音和多彩的管弦乐也多处运用,音乐语言的简化技巧在这部内容丰富的作品中一再出现。剧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有过人之处,加强了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特别是新人物形象柳儿。她是骄傲、残酷无情的公主的对手;深情、倾心奉献爱情的化身,与公主这个极端对立的形象并列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她们都经历了根本性的转变:图兰朵从一个冷冰冰、拒绝爱的女人变成了一个有着爱的女人,而温柔、恭顺的柳儿在她死亡的时刻变的像英雄般高大。
  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谱写了五段五声音阶旋律,其中柳儿咏叹调《主人,请听我说!》就是其中的一段。讲的是柳儿恳求卡拉夫不要冒险牺牲生命并向他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这首咏叹调用慢板、降G 大调、4/4拍子演唱,旋律优美而悲伤,和声以中国的民族调式为主,没有明确的大小调走向,演唱时要注意是在一种悲痛的语气中渲染气氛,从第一句开始就述说了她是多么的痛苦,心都碎了,特别是这一句
  
  要演唱的真切而感人,真正表达出柳儿的内心情感。接下来的渐慢是述说卡拉夫在柳儿心中的地位,更表达出柳儿的不舍,表现出一种焦急,多么希望自己能说服主人。“你的名字是希望,你的名字是力量!”多么具有说服力,表现了对他的依赖。演唱时不要生硬,也不要太柔媚,只是要表达出内心的不舍与绝望。这两句在旋律上运用的重复和模进得手法,但演唱时要有所区分,有不同的情意表达。作品的高潮部分是由几个音的大跳构成的,
  
  最后强调主题,在降B上结束。最后的几个高音不能一带而过,要忠实原谱,保持(Lento)。这一段咏叹调看似简单,但要真正把握好也需下工夫。另一首卡拉夫的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睡》也是五声音阶旋律的代表,它采用了中国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曲调,使旋律别具风格。深切地表达了卡拉夫对公主的思念和对赢得爱情的坚强信心:
  
  《图兰朵》让人们认识到,普契尼的艺术能量还远未穷尽,人们几乎可以得到这样的印象,即这部作品标志着一个全新的创作阶段才刚刚开始。综观其一生,他也不过共写了十二部歌剧,但是除了前两部外,其他的十部在他生前、身后在世界各地被演出的频繁情形和受欢迎的状况,在歌剧史上难有人出其左右。以此少量的作品能在世界歌剧舞台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普契尼究竟具有怎样的才能,他的歌剧艺术具有怎样独特的艺术魅力。普契尼具有积极吸收和融合其他音乐家音乐语言和手法的特殊才能,思维敏锐,富有创新精神,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融为一体,他大胆的将意大利传统中自由的旋律和现代音乐的新要素结合起来,创作出了色彩丰富、细腻婉转的管弦乐。他的作品剧情紧凑又吸引观众,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因此,其歌剧旋律流畅而亲切,以独特的抒情手法,细腻地描绘人间的喜怒哀乐,富有感人的戏剧效果,引人共鸣。他还不时写作一些具有异国情调的作品,这使他的音乐始终给人以新鲜感。肖伯纳称其为“威尔第创作传统的直接继承者”。但我认为,他不只是自威尔第以来意大利歌剧最优秀的继承者,也是可以与之并驾齐驱的歌剧巨匠。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音乐系)
  责任编辑:晓芳

这个人是谁?

人物:Walaipech Link Khunthira
图片如下:
网页:右键点击图片,选择"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可以查看大图

麻烦请及时采纳回答,谢谢!
他是刘伯温、常遇春结合体,陈友谅听他的,就不会败。
马苏
意大利歌剧作曲家 普契尼
吉亚卡摩·普契尼(Giacomo Puccini)全名是Giacomo Antonio Domenico Michele Secondo María Puccini,于1858年12月22日生于意大利卢卡,他是十九世纪末至欧战前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共有作品12部,成名作是1893年发表的《曼侬·列斯科》,著名的有《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西方女郎》等。
他是意大利一个五代音乐世家的孩子,小时候并没有显露出特殊的音乐天分,反而相当顽皮,一天到晚四处游荡,恶作剧是他最喜欢的事...
上课时漫不经心,活泼好动又任性而为,对于这样一个小捣蛋,老师曾说:“他来上学只是为了要把裤子磨平而已。”幼年时期的小鬼在音乐的表现上也是平平,甚至被另一位老师说:“音乐世家已经在这一代结束了!”
这个平凡的孩子,在日后却被公认为是继威尔第之后最伟大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
《蝴蝶夫人》是普契尼一部伟大的抒情悲剧。
该剧以日本为背景,叙述女主人公乔乔桑与美国海军军官平克尔顿结婚后空守闺房,等来的却是背弃,乔乔桑以自杀了结尘缘。
《蝴蝶夫人》具有室内抒情风格。它不追求复杂的剧情和外在的舞台效果,而是全力气刻画女主人公乔乔桑的心理活动。
不仅直接采用日本民歌来表明乔乔桑的艺妓身份和天真心理,还巧妙地把日本旋律同意大利风格有机地融为一体,而丝毫没有给人以不协调的感觉。
乔乔桑的咏叹调《晴朗的一天》是普契尼歌剧中最受欢迎的歌曲之一,也是歌剧选曲中最常见的女高音曲目。
它运用较长的宣叙性的抒情曲调、把蝴蝶夫人坚信平克尔顿会归来与她幸福重逢的心情,描写得细腻贴切,体现了普契尼这位歌剧音乐色彩大师的高超创作手法。
普契尼在美国访问期间,曾看过贝拉斯可所写的舞台剧《西部女郎》,他对这出舞台剧的内容极为喜欢,所以当他回国前,大都会歌剧院邀请他写一部新歌剧时,他就决定要以《西部女郎》为蓝本。
返抵意大利后,他立刻找剧作家编写歌剧剧本。1908年秋,剧本完成;1910年7月底完成全剧。同年12月,歌剧版《西部女郎》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进行首演。
普契尼的创作有真实主义倾向,多取材于下层市民生活,表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他们的同情,但有时对中下层人们精神世界的反映缺乏更深刻的社会思想。
普契尼终究成了最后一位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他的逝世结束了真正的大歌剧时代。
自他以后,确实没有人能在歌剧作曲方面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普契尼有哪些作品?


普契尼(1858~1924)是继威尔第之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最杰出、最受推崇的歌剧作曲家。普契尼的戏剧鉴赏力和创作技法无与伦比,与他同时期的歌剧作曲家难以与其媲美。他出生于卢卡的音乐世家,到他时已为第五代了。5岁时即丧父。由母与姊抚养大。16岁曾获管风琴比赛一等奖。后靠在教堂演奏管风琴和在舞会上弹奏钢琴为生。1880年(22岁)获国家年金,遂入米兰音乐院学习,师从巴齐尼和蓬基耶利。在校期间即已显示出歌剧作曲方面的才能。他受到19世纪末真实主义思潮的强烈影响,形成其现实感极强的创作风格。他那近似于自发的旋律天才,以及在歌剧中戏剧性要素的充分发挥,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他的歌剧取材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往往以悲剧结尾,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咏叹调音乐风格,并着意提高管弦乐队的作用。开始他写了几部歌剧并不成功,他终于明白了成功的歌剧取决于有一个好的歌剧脚本,于是他亲自选取法国文学家普列弗的小说《玛侬·列斯科》并与人一起编剧。结果这部歌剧使他一举成名,1896年创作歌剧《绣花女》使他得以立足于世界乐坛。其后,又创作了《托斯卡》(1900)、《蝴蝶夫人》(1904)均为世界歌剧的上乘之作。四幕歌剧《绣花女》(又译《波希米亚人》、《艺术家的生涯》)根据米尔热的小说《艺术家的情景》编剧,作于1892~1895年,1896年在托斯卡尼尼指挥下首演于都灵,获得成功。反映了在巴黎拉丁区阁子间居住的穷艺术家的生活。他们在西欧人心目中是一些不拘旧习、无拘无束的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被称作“波希米亚人”。该剧著名唱段有咪咪的咏叹调《人们叫我咪咪》、鲁道夫的咏叹调《冰凉的小手》等。三幕歌剧《托斯卡》是根据萨尔杜的同名戏剧编剧。作于1896~1900年,并于1900年首演于罗马。讲的是在拿破仑进攻前的1800年反动政治统治下的罗马,共和派的画家卡瓦拉多西和著名歌手托斯卡相爱的故事。后卡瓦拉多西被警察总监处死,托斯卡也在刺死总监后跳下城墙,以死来抗争统治者的压迫。主要唱段有《奇妙的和谐》(男高音)、《为艺术,为爱情》(女高音)以及圣咏队的《感恩赞歌》等。二幕三场歌剧《蝴蝶夫人》倾注了普契尼对主人公蝴蝶夫人的无限同情,他用音乐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纯洁的东方女性,给予角色十分甜美委婉的旋律,为女高音扮演者提供了广阔的表现天地,该角色从始至终都在舞台之上,唱段之多,分量之重,都表明此剧似乎是专为女演员而作的。歌剧渗透出浓郁的异国情调,在旋律上、和声上、调式上以及配器上都在传统技法上掺入了东方音乐的因素。《蝴蝶夫人》原本是根据流传的真实故事而写的一部小说,叙述了战争期间,美国军官平克顿与日本姑娘巧巧桑结婚后即返国,3年后平克顿携新婚美国夫人来日,索要与巧巧桑所生之子,苦等3年的巧巧桑绝望之际,以剑自刎。主要唱段有巧巧桑的咏叹调《晴朗的一天》、二重唱《美丽的夜晚》等。歌剧《图兰多特》也写的是一个东方公主曾残酷地杀掉爱他的人,但最终却被爱所征服的故事。该剧是他的绝笔之作,未完成,也是他唯一的一部用印象派技法写作的意大利歌剧。

普契尼一生共创作了多少部歌剧?

普契尼作曲家普契尼(GiacomoPuccini,1858-1924)出生于音乐家庭,曾在米兰音乐学院学习。他一生写了十二部歌剧。只有《托斯卡》(1900)及《三联剧》(1918)、《外套》(1918)等带有真实主义歌剧的特点。但是由于他生活年代的关系,我们把他放在这里介绍。
普契尼他的代表作是反映巴黎拉丁区的现实主义歌剧《艺术家的生涯》(1896)、反映日本妇女悲剧的《蝴蝶夫人》(1904)及表现中国宫廷传说的《图兰朵》(1926,未完成)等。
作为一个优秀的歌剧作曲家,普契尼比他同时代的意大利同行更能恰到好处地处理戏剧剧情与音乐的关系,注意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外部环境,并且掌握人声的特点和发音规律,从而以高度的技巧谱写了演员上口、听众欣赏的歌剧作品。原始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等
原始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大约从1920年代开始形成一个运动。其特点是反对浪漫主义那种将音乐与其他艺术相结合的做法,而企图从这种结合中挣脱出来,集中注意音乐本身及其逻辑、形式、语言、秩序等方面的处理。它与浪漫主义那种强调个人主观的感情抒发正相反,主张抑制情感,讲求作品的平衡与完美;在形式方面采用浪漫时期之前的曲式,如古典时期、巴罗克时期甚至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形式与体裁;在调性上多数作品使用明确的大、小调体系,不过运用得比较自由;喜欢采用复调形式,如赋格、大协奏曲等线条性的织体;乐队作品的配器追求简单、清晰。当时新古典主义的口号是“回归巴赫”。他们不写标题音乐而写“纯音乐”。当然,这不等于他们的创作又回到了古代,相反,只要我们听一下就可知道,这些作曲家的作品虽然采用了古代的形式,但他们的音乐完全是现代的。

普契尼的资料

可参阅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普契尼》。
1858年11月23日生于卢卡
姓名:贾科莫·普契尼
出生年代:1858—1924
国家:意大利
生平简介:贾科莫·普契尼(Puccini Giacomao,1858—1924年),是继威尔第之后意大利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是“真实主义”歌剧乐派的代表人物。普契尼1858年11月23日生于卢卡,1924年11月29日卒于布鲁塞尔。父亲米凯莱从事作曲、演奏、教学活动,在普契尼6岁时就去世了。普契尼童年时并没有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或兴趣,由于亲人的希望和母亲的鼓励,进入卢卡音乐学院,师从作曲家C.安杰洛尼学习后,才逐渐显露出音乐才华。16岁参加管风琴比赛获得第一名,19岁担任圣马丁教堂合唱队长和管风琴师。他生活贫困,当邻近城市上演G.威尔第的《阿依达》时,他徒步往返去听歌剧。这部歌剧使他十分震动,并立志要成为一名歌剧作曲家。1880年普契尼入米兰音乐学院,师从A.蓬基耶利和A.巴齐尼学习。1883年毕业,他的毕业作品《交响随想曲》获得好评。他的老师蓬基耶利看出他的才华更适于舞台音乐的创作,于是请人根据《吉赛尔》的题材为他编写歌剧脚本,参加歌剧创作比赛。普契尼写成独幕剧《群妖围舞》,虽然落选,但在米兰上演时却获得好评。他的第二部歌剧《埃德加》由于脚本不佳,以失败告终。他由此认识到,歌剧的成功有赖于好的脚本,它应该吸引人、感动人。这种追求,成为他后来作品的戏剧结构的重要特色。1893年,普契尼根据法国古典名著《曼侬·莱斯戈》写了一部同名歌剧,在都灵上演。虽然这部作品不如法国作曲家J.马斯内写的同名歌剧成熟,但是许多方面标志着作者的创作个性、艺术风格和思想倾向正在形成。作为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的主要代表人物,普契尼在创作题材和内容方面,致力于表现普通人的情感和命运,真实地揭露社会的不平等、不公正,将满腔同情寄予那些心灵美好却遭遇悲惨的小人物。他笔下塑造得最成功的,是一系列感情丰富,悲剧性的妇女形象。《曼侬·莱斯戈》的结构灵活,采用多变的朗诵调和管弦乐交织而成的贯串发展手段,加强了乐队的表现力和地位,音乐的地方色彩浓郁。作者从此一举成名。以后,普契尼连续创作了3部最重要的作品。《艺术家的生涯》(又名《波希米亚人》)是为普契尼奠定国际声誉的一部名歌剧。素材取自法国作家亨利·缪尔杰(1822—1861)的小说《波希米亚人的生活情景》。1896年,歌剧《艺术家的生涯》在都灵首演。这部为世人所热爱的作品,首演时尽管并未成功,但两个月后在巴勒莫再度演出时,却获得狂热的欢迎,确立了普契尼的世界性地位。在这部作品中,普契尼的着眼点不在于描绘巴黎拉丁区落魄的艺术家们放荡不羁的生活,而在于描述绣花女咪咪与诗人鲁道夫的纯真爱情的悲剧。剧中没有戏剧性展开的大段咏叹调、重唱、合唱,而是在贯穿发展的织体中加进篇幅不大的独白、灵活的歌唱性的朗诵调和尽情吟唱的段落。他用主导动机巩固各场之间的联系,并且初次运用印象派的色彩和声。这部歌剧很受听众欢迎。1900年,以V.萨尔杜的剧本改编的歌剧《托斯卡》在罗马上演,受到凯旋般的喝彩。这部歌剧是以法国大歌剧风格写的,它反映了历史英雄的题材。主导动机发展丰富,有充分展开的大段二重唱,和声复杂,终场写得很富于效果。此剧可以说是普契尼后期作品中典型的真实主义杰作。1904年,普契尼根据D.贝拉斯科的剧本写的歌剧《蝴蝶夫人》在米兰拉斯卡拉歌剧院上演。这部作品又回到室内风格的抒情歌剧上来,不追求描述外在事件的舞台效果,集中刻画女主人公的复杂心理。由于剧情的社会背景是日本,在音乐上渲染了东方情调,运用了真正的日本曲调和五声音阶,而在配器上则借鉴了印象派的音响造型手法。上述3部歌剧,被搬上世界各国舞台,至今盛演不衰。 普契尼后期的作品有明显的自然主义色彩,追求离奇的情节、刺激性,或表现暴力。如1910年在纽约上演的《西部女郎》,运用了美国黑人的拉格泰姆音乐和印第安的歌词,美国西部音乐色彩浓郁,戏剧矛盾跌宕起伏,使这段暴力故事更带有刺激性和自然主义色彩。但场面与音乐的联系不紧密,如今很少演出。普契尼的最后一部歌剧《图兰朵》取材于C.戈齐的神话剧,在这部作品里他坚持了创作的现实主义原则,摆脱了原著的象征性,使全剧充满生活气息,人物都是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他在这里一反过去常采取的抒情室内风格,恢复了几乎被人忘却的意大利正歌剧风格,有雄伟的合唱、辉煌的独唱段落、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等。由于戏剧的背景是古代中国,采用了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曲调,但其他方面并无中国特色。他在剧中广泛运用了欧洲的古调式,有些表现性强的场面,运用现代和声,形成不协和的多调性结合。可惜写到第三幕时普契尼因病逝世,剩下的部分由他的学生F.阿尔法诺根据他的草稿完成。1926年4月,当《图兰朵》在著名的斯卡拉歌剧院首演,获得巨大成功。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在第三幕临近结尾时放下指挥棒,转向观众低声宣布:“大师的作品在这里结束。”普契尼一生共创作了12部歌剧,至今仍在世界歌剧舞台上经常演出的主要有4部:《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和《图兰朵》。纵观普契尼的歌剧作品,虽然都与爱情相关,但是透过丰富的管弦乐法和音乐美学,再配合张力十足的戏剧情节,他塑造了歌剧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女性角色,从温柔抒情的咪咪(《艺术家的生涯》)、柳儿(《图兰朵》)、巧巧桑(《蝴蝶夫人》)到个性刚烈的托斯卡、杜兰朵以及游戏爱情的穆塞塔(《艺术家的生涯》)、曼侬·莱斯戈等等,普契尼为歌剧舞台树立了经典的女性角色。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普契尼领导歌剧进入了新的时代,他取得了国际性的成功。普契尼继承了意大利歌剧的现实主义传统和人道主义精神,大胆地将意大利传统中自由的旋律和现代音乐的新要素结合起来,创作出了色彩丰富、细腻婉转的管弦乐。普契尼发展了威尔第晚期的艺术成就,不断探索革新艺术表现手法。他借鉴各民族乐派的成就,顺应时代的潮流,兼收并蓄了当代和声、管弦乐法、曲式等方面的新技巧,创造了意大利歌剧新的形象性的朗诵和咏叙风格,乐队担负戏剧性布局的作用,积极参加到舞台情节的发展中去。他力求使歌剧的戏剧性布局动力化,其作品充满异国情调,剧情紧凑,题材罕见而又吸引观众,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普契尼的创作和艺术实践对20世纪的歌剧发展有巨大影响。在普契尼的推动下,意大利作曲家们创作出了大批以各地乡村生活为主题,具有新的演唱风格的真实主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