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血红蛋白偏低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 2、血红蛋白降低是什么意思
- 3、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低
- 4、血红蛋白低会引起哪些症状?
- 5、血红蛋白偏低是不是贫血 贫血的指标是什么
- 6、平均血红蛋白浓度降低是什么意思
- 7、抽血得到:血红蛋白值比正常值低是怎么回事?
- 8、血红蛋白低是贫血吗?
- 9、平均RBC血红蛋白浓度偏低是什么原因?
血红蛋白偏低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血红蛋白偏低是缺铁性贫血的表现,是体内造血所需的铁、蛋白质营养物质缺乏,或失血过多导致,比较常见的是饮食偏食缺铁,或月经子宫问题失血。
要提高血红蛋白,饮食上多吃补铁和蛋白质的瘦肉、猪肝、鸭血、蛋黄、黑木耳等食物,或者通过服用铁之缘片,更直接有效的补铁补蛋白,促进血红蛋白的合成恢复到正常值,同时不要喝浓茶、咖啡、不吃大蒜、碱性食物等。
血红蛋白降低是什么意思
缺铁性贫血是指体内可用来制造血红蛋白的贮存铁已被用尽,红细胞生成障碍所致的贫血,特点是骨髓、肝、 脾及其他组织中缺乏可染色铁,血清铁蛋白浓度降低,血清铁浓度和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亦均降低.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和铁利用障碍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故有学者称该类贫血为血红素合成异常性贫血.
发病情况
缺铁性贫血是最多见的一种贫血,广泛地存在于世界各地,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报告,全世界约有10―30%的人群有不同程度的缺铁.男性发病率约10%,女性大于20%.亚洲发病率高于欧洲.在生育年龄的妇女(特别是孕妇)和婴幼儿中,这种贫血的发病数很高.在钩虫病流行地区如桑、棕、麻种植地区,缺铁性贫血不但多见、贫血的程度也较重,但近年随着医药卫生条件的改善,农村经济情况的好转,缺铁性贫血在我国的发病情况和严重程度将有明显好转.
铁的代谢
铁是制造血红蛋白的原料,正常成人体内含铁量为3-5克,随年龄、性别、体重等而略有差异.其中65%为血红蛋白铁,30%以铁蛋白或含铁血黄素的形式贮存于肝、脾、骨髓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随时供应血红蛋白的合成,其余5%为组织铁,存在于肌红蛋白、细胞色素和细胞内多种酶中.在血浆中与转铁蛋白结合的铁仅占0.12%左右,正常情况下这 些不同形式的铁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数值.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铁源来自食物.多数食物(除脂肪、油类)中都含有少量铁.含铁量较丰富的食物有海带、发菜、紫菜、木耳、香菇、动物肝、肉类、血、豆类等.谷类和大多数水果、蔬菜中含铁量较低,乳含铁量极低.
动物食物中的铁约10-25%能被吸收,而植物中的铁能被吸收者仅约1%.动物食物中肌红蛋白或血红蛋白中的血红素可以完整的分子直接被肠道吸收,但大多数其他形式的的含铁物质,例如植物中的铁、必须先在胃及十二指肠内转变成游离的二价铁后方能被吸收.游离盐酸对铁的吸收并非必要,但酸性的胃液能防止铁离子变成不溶于水的铁复合物.维生素C和许多还原剂能使高铁还原成亚铁,游离的亚铁比高铁易被吸收.十二指肠及小肠上部对铁的吸收率最高.铁离子与肠粘膜细胞内的去铁蛋白结合而被吸收.小肠对铁的吸收速度有调节能力.当体内铁的贮存消失时,红细胞生成加速时以及某些病理状态如血色病、肝硬化等,铁的吸收量增多;反之,当体内铁的贮存过多时(血色病例外),红细胞生成减少时,或有感染、全身营养状态不良以及胃酸缺乏等情况时,铁的吸收减少.但当肠腔内铁的浓度很高,如口服铁盐时,小肠会失去铁的调节能力,结果大量铁可通过弥散进入肠粘膜细胞.因此,误服大剂量无机铁盐可以引起急性铁中毒.
在肠粘膜细胞内的铁与血浆转铁蛋白(一种β1球蛋白)结合后在血浆中被输送至各组织,主要是骨髓内的幼红细胞.能与血浆铁相结合的β1球蛋白总量为总结合力.正常情况下转铁蛋白仅约1/3与铁结合(即1/3饱和),称为血浆铁或血清铁;其余2/3的运铁蛋白尚未与铁结合但有潜在的结合力者,称为未饱和的铁结合力.至于血清铁饱和度是指总铁结合力中血清铁所占百分比(见表5-2-4).
表5-2-4 各项铁测定的正常值
项目 男性 女性
血清铁(umol/L) 9~29(50~160ug/dl) 7~27(40~150ug/dl)
总铁结合力(umol/L) 45~72(250~400ug/dl)
血清铁饱和度 0.20~0.55(20~55%)
注 未饱和铁结合力=总铁结合力-血清铁
血清铁饱和度(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含量)/(总铁结合力)×100(%)
在正常情况下,铁的吸收和排泄保持平衡状态.铁的丧失量极微,在正常成年男子每日一般不超过1mg,在有月经妇女中,平均每月约2mg,平 时丧失或排泄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肠粘膜和皮肤脱落的细胞.妇主主要通过月经、妊娠和哺乳而丧失较多的铁.据估计一次正常月经时所丧失的铁平均约为17mg ,一次正常妊娠失铁约700mg,平均每日丧失铁2.5mg ,哺乳期每日经乳汁丢失铁0.5~1mg.在病理情况下,失血是丧失铁的主要原因.当发生血管内溶血时,大量铁也可以含铁血黄素或游离血红蛋白的形式自尿排出体外.
病因及发病机理
缺铁性贫血可发生于下列几种情况;
一、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
在生长快速的婴幼儿、儿童、月经过多、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妇女,铁的需要量增多,如果饮食中缺少则易致铁性贫血.无论人乳、年乳或羊乳,铁的含量均很低(0.1mg%).谷类食物如米、面、乳儿糕等含铁量也很低.且所含磷酸及肌醇醇六磷酸能与铁形成复合物,使铁不易被吸收.故八个月以上的婴儿如果仍以乳类或谷类食物为主要营养,常发生缺铁性贫血.青春期的女青年因月经来潮,易出现潜在缺铁.月经过多,多次妊娠和哺乳促使大量妇女出现缺铁性贫血.
二、铁的吸收不良
因铁的吸收障碍而发生缺铁性贫血者比较少见.但胃次全切除术后由于食物迅速进入空肠,故食物中的铁没有经十二指肠被吸收,可发生缺铁性贫血.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长期严重腹泻和真性胃酸缺乏也可以引起缺铁性贫血.
三、失血
失血,尤其是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最多见、最重要的原因.消化道出血如溃疡病、癌、钩虫病、食道静脉曲张出血、痔出血、服用水杨酸盐后发生胃窦炎以及其他可引起慢性出血的疾病,妇女月经过多和溶血性贫血伴含铁血黄素尿或血红蛋白尿等均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是一个较长时间内逐渐形成的.铁耗竭期,贮存铁耗尽,血清铁蛋白减低,此时并无贫血,若缺铁进一步加重.贮存铁耗尽,血清铁蛋白和血清铁下降,总铁结合力增高,转铁蛋白饱和度下降,铁粒幼细胞缺乏,游离红细胞原卟啉增加(也见于慢性病贫血、铅中毒、红细胞生成原卟啉症、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和红细胞生成明显增加的状态如镰状细胞性贫血),轻度小红细胞,称为缺铁红细胞生成期,缺铁再进一步发展,游离红细胞原卟啉更高,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称为晚期缺铁性贫血.
早期缺铁常不伴有血液学的异常;在这个阶段,血清铁浓度偶尔低于正常,而铁贮存显著缺乏.当缺铁进一步发展,贫血比红细胞形态改变先出现,尽管有一些细胞可比正常细胞小,比正常细胞苍白.血清铁浓度常减低,但也可正常.晚期缺铁阶段呈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血清铁减低的贫血.
缺铁时,首先含铁血黄素和铁蛋白在骨髓和其他贮存处消失.许多其他重要的铁蛋白活性减低,如细胞色素C、细胞色素氧化酶、琥珀酸脱氢酶、乌头酸酶、黄嘌呤氧化酶、肌红蛋白等,因此在缺铁时,许多组织细胞代谢和机能发生紊乱.胃粘膜分泌盐酸常减少.43%缺铁患者空腹组织胺试验显示胃酸缺乏.尚不知胃酸缺乏是铁吸收不良的原因,还是缺铁是萎缩性胃炎和胃酸缺乏的原因.神经系统机能障碍,缺铁的患者单胺氧化酶活性减低,可导致神经和智力发育损害.
组织学发现,上消化道迅速增殖的细胞对缺铁特别敏感,舌、食管、胃和小肠粘膜萎缩.颊粘膜变薄和上皮角化.咽喉粘膜萎缩,可在环状软骨后区域形成蹼,因此产生缺铁性吞咽困难,即Plummer-vinson综合征(或Paterson-kelly综合征).
临床表现
本病临床表现有①原发病的临床表现;②贫血本身引起的症状;③由于含铁酶活力降低致使组织与器官内呼吸障碍而引起的症状.对前二者不再赘述.
一、上皮组织损害引起的症状
细胞内含铁酶减少,是上皮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口角炎与舌炎 约10-70%患者有口角炎、舌面光滑与舌乳头萎缩,尤其老年人明显.
(二)食道蹼 环状软骨后的食道蹼,是由于食道上皮受炎细胞浸润及退行性变和角化所引起,于吞噬时出现硬塞感(Plummer-vinson综合征).在我国比较少见.
(三)萎缩性胃炎与胃酸缺乏
(四)皮肤与指甲变化 皮肤干燥、角化和萎缩、毛发易折与脱落;指甲不光整、扁平甲,反甲和灰甲.
二、神经系统方面症状
约15-30%患者表现神经痛(以头痛为主),感觉异常,严重者可有颅内压增高和视乳头水肿.5-50%患者有精神、行为方面的异常,例如注意力不集中,易激动、精神迟滞和异食癖.原因是缺铁不仅影响脑组织的氧化代谢与神经传导,也能导致与行为有关的线粒体单胺酸氧化酶的活性降低.
三、脾肿大
其原因与红细胞寿命缩短有关.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早期或轻度缺铁可以没有贫血或仅极轻度贫血.晚期或严重缺铁有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型贫血.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的程度通过红细胞计数减少的程度.还可见很少的靶形、椭圆形或其他不规则形态的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计数大多正常,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减低.血小板计数高低不一.
二、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跃,粒红比例降低,红细胞系统增生明显活跃.中幼红细胞比例增多,体积比一般的中幼红细胞略小,边缘不整齐,胞浆少,染色偏兰,核固缩似晚幼红细胞,表明胞浆发育落后于核,粒系细胞和巨核细胞数量和形态均正常.
三、骨髓铁染色
用普鲁土兰染色可见骨髓含铁血黄素阴性(正常为+~++),铁粒幼细胞阴性或减少(正常为20~90%).
四、血清铁蛋白
铁蛋白是体内储存铁的一种形式,血清铁蛋白也可以起到运铁的作用,通常1 ug/L代表体内有储存铁8mg,故血清铁蛋白的测定是估计骨髓铁贮存状态的一种敏感的方法,血清铁蛋白正常值为100±60ng/ml),缺铁性贫血时小于15ug/L(15ng/ml).
五、血清铁
缺铁性贫血时血清铁常低于10.74umol/L(60ug/100ml),总铁结合力增高,高于64.44umol/L(360ug/100ml),血清铁饱和度减少,低于15%.
六、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
正常为0.29~0.65umol/L(16~36ug/dl),缺铁贫血时增高.此外,其它血红素合成障碍的疾病,如铅中毒和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时,FEP亦增加,故FEP可做为初筛试验.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症状、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骨髓红系统增生、细胞外铁消失、细胞内铁减少或消失、血清铁蛋白减少、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铁饱和度下降等.缺铁性贫血诊断不难.但确诊后必须查明缺铁原因,并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一、慢性感染所致的贫血
一般为正细胞正色性贫血,但亦可为轻度低色性.血清铁也是低的,但血清总铁结合力不增高反而降低,由于铁的利用不良,铁粒幼细胞亦可明显减少(但不完全消失),但由于贮存铁增多,骨髓含铁血黄素颗粒明显增多,一般可查出明确的感染灶,如呼吸道、泌尿道感染、骨髓炎、盆腔炎、结核病、真菌感染等.
二、海洋性贫血
是由于构成血红蛋白的珠蛋白肽链合成减少所致,有家族史,为不同程度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片中见较多靶形细胞,血清铁、骨髓含铁血黄素和铁粒幼细胞都明显增多,血红蛋白电泳异常.
三、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是由于幼红细胞线粒体内酶的缺乏,铁利用不良,不能合成血红素,因而有血红蛋白合成障碍,所以也有低色素性贫血,但血清铁增加,总铁结合力降低,骨髓内含铁血黄素和铁粒幼细胞都明显增多,并出现特殊的环形铁粒幼细胞,有诊断意义.
治疗
治疗缺铁性贫血的原则是:①病因治疗 尽可能除去引起缺铁和贫血的原因;②补充足够量的铁以供机体合成血红蛋白,补充体内铁的贮存量至正常水平.
一、病因治疗
病因治疗对纠正贫血的效果,速度及防止其复发均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重视,否则,贫血的治疗可能完全无效或疗效不明显,另一方面则可能忽略严重的原发病,例如早期癌肿等,将延误治疗时机.
二、铁剂治疗
有口服及注射两类铁剂
(一)口服铁剂 最常用的制剂为硫酸亚铁,成人剂量为每日三次,每次0.2~0.3g(每0.1gFeSO4·7H2O含铁20mg).富马酸铁(富血酸)0.2/片(元素铁66毫克)每次1-2片,每日三次,进餐时或饭后服,可以减少胃肠道刺激,如仍有不适,可先将剂量减半,至不发生反应时逐渐增加剂量.服药时忌茶,以免铁被鞣酸沉淀而不能被吸收.
如果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是正常的,同时如果原有的严重出血已经停止,上述治疗对一般病人的疗效迅速而明显.治疗有效的最早表现是病人自觉症状有所好转.开始治疗后短时期内网织红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常于5-10天间达到高峰,平均6-8%,范围2-16%,二周以后又降至正常范围内,血红蛋白常于治疗开始二周后才逐渐上升.同时食欲进步,体质增强,面色好转,各种症状、体征逐渐减轻以至消失,血象完全恢复正常常需要二个月时间.但即使血红蛋白已完全正常,小剂量铁剂治疗仍继续3-6个月,以补足体内应有的铁贮存量.
维生素C虽能促进食物中铁的吸收,但用铁盐治疗时并非必要.盐酸能促进高铁的吸收,但并不促进低铁的吸收,故口服硫酸亚铁时没有必要同时服用稀盐酸,除非病人有缺乏酸的胃肠道症状.有报道维生素B6能提高骨髓对铁的利用,用量为1.5mg/kg/日,分三次口服.
如果口服铁盐不能使贫血减轻,须考虑下列可能:①病人未按医嘱服药;②所患贫血可能不是缺铁性的、考虑诊断有误;③出血未得到纠正,失血量超过了新生成的量;④同时还有炎症,感染、恶性肿瘤等疾病干扰了骨髓对铁的利用;⑤有腹泻或肠蠕动过速,影响了铁的吸收;⑥所用药片陈旧,以至在胃肠道内不能很好溶解及吸收.
(二)注射铁剂 一般尽量用口服药治疗,仅在下列情况下才应用注射铁剂:①肠道对铁的吸收不良,例如胃切除或胃肠吻合术后、慢性腹泻、脂肪痢等;②胃肠道疾病可由于口服铁剂后症状加重,例如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节段性结肠炎、胃切除后胃肠功能紊乱及妊娠时持续呕吐等;③口服铁剂虽经减量而仍有严重胃肠道反应.
常用的铁注射剂有右旋糖酐铁及山梨醇枸橼酸铁.这两种制剂各含铁50mg/ml.给铁的总剂量应准确计算,不应超量,以免引起急性铁中毒.计算方法:每提高血红蛋白10g/L(1g/dl),需用右旋糖酐铁或山梨醇枸橼酸铁300mg,如果拟达到血红蛋白150g/L(15g/dl)及补充贮存铁500mg计算,铁的总剂量(mg)=300×(15-病人的血红蛋白g/dl)+500.首次给药量为50mg,如无不良反应,第二日可增至100mg,如仍无不良反应,以后每日100mg,直至总剂量给完.给药途径是深部位肌肉注射.右旋醣酐铁还可稀释后作静脉滴注,但易发生过敏反应,不宜推广.
约有5%的病人注射铁剂后可发生局部疼痛,头痛、发热、荨麻疹等.右旋糖酐铁静脉注射后反应多而严重.
(三)辅助治疗 加强营养,增加含铁丰富的食品.血红蛋白低于50g/L(5g/dl)时可输血或红细胞悬液;若有心功能不全时,宜多次少量输血,且速度要慢,以防引起不良后果.
预防
缺铁性贫血大多是可以预防的,在易发生这类贫血的人群中应重视开展卫生宣教和采取预防措施,例如:①改进婴儿的哺乳方法,及时增加适当的辅助食品;②积极贯彻计划生育、防止生育过多过密;③在妊娠后期和哺乳期间可每日口服硫酸亚铁0.2或0.3g;④在钩虫病流行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寄生虫病防治工作;⑤及时处理慢性出血灶.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低
血液中的检测指标有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是有一定的正常范围的,不管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高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低都对人的身体有害,有些人是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低,这可能是因为贫血,接下来我们说下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低的相关情况吧。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低是什么意思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是专业术语来的,那么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低是什么意思呢?
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是指外周血中每个红细胞内平均含有的血红蛋白量,其正常范围是27-34pg,低于27pg就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偏低,说明每个红细胞内含有的血红蛋白不足。常见于造血原料缺乏而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在临床上最常见的就是由于铁元素的缺乏所引起的缺铁性贫血。
当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含量不足以后,红细胞体积就会偏小,同时红细胞的数量也会减少,就出现所谓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一般通过正规的补铁治疗以后,血红蛋白含量就会逐渐恢复正常,红细胞的体积也会逐渐恢复正常,平均血红蛋白含量也会逐渐恢复正常。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低是什么原因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低不是无缘无故的,那么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低是什么原因呢?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出现偏低,通常表明患者可能患有贫血。在血液常规中,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只是一个很小的指标,除了观察该指标外,还必须观察多个指标,例如白血球、红血球计数、血小板计数等。如果其他指示器显示在正常指示器范围内,则患者无需太担心。如果患者的其他指标异常,则需要到血液科进行更详细的检查。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是指血液通过离心后仅获取的剩下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比例。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测试,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三个数据的平均水平,根据红细胞计数的测定,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的结果并确定贫血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血红蛋白水平是正常的或高的,表明体内含有丰富的铁。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低有什么危害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低对人体不好,那么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低有什么危害呢?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低则说明患者存在贫血的现象。这时需根据患者贫血的严重程度,来判断对患者存在的影响。如果是轻度的贫血,这时可能对患者不会有特殊的影响。而中度和重度的贫血可能会引起患者出现抵抗力下降、无精打采、失眠多梦、注意力下降、脾气暴躁以及头晕目眩等症状,严重者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所以建议患者一定要及时的进行相关检查,并在明确诊断后,及时的进行补血治疗。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如果升高可能导致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病人,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糖尿病酸中毒等,由于血浆中水分丢失过多,导致血液浓缩,会出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的明显增加。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低血小板偏高
有些人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低血小板偏高,那么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低血小板偏高怎么回事呢?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低血小板可能是生理性增高:住在高原地区的居民其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往往高于平原地区的居民。饮水过少或出汗过多,排除水分过多可导致暂时性的血液浓缩,造成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轻度升高。新生儿则为生理性增高。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低血小板偏高如果是病理性的,那么考虑慢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子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等因为组织缺氧,血液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而使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呈代偿性增加。还有某些肿瘤,如肾癌,肝细胞癌,子宫肌瘤,卵巢癌,肾胚胎癌等也可使促红细胞生成素呈非代偿性增加,导致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低血小板偏高。
血红蛋白低会引起哪些症状?
血红蛋白偏低多数是由于贫血造成的,患者会出现很多症状,常见的有头昏眼花、全身无力、头重脚轻、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等。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还可有胸痛、严重脱发等表现。
血红蛋白低,就是通常所说的贫血,根据血红蛋白浓度的高低,贫血分成了四种程度。正常血红蛋白浓度是120-160g/L,90-120g/L为轻度贫血,60-90g/L为中度贫血,30-60g/L为重度贫血,低于30g/L为极重度贫血。贫血患者可能出现头晕、乏力、头疼、失眠等神经系统症状。同时运动系统也会受到明显的影响,在爬楼梯、跑步这些运动时,病人会感到气喘、胸闷、心慌、双腿乏力的症状。需要及时去就诊。
血红蛋白偏低是不是贫血 贫血的指标是什么
1 血红蛋白偏低是不是贫血 是贫血。
贫血是指外周血中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血细胞比容低于同年龄和同性别正常人的最低值。其中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值可诊断为贫血。
2 贫血的指标是什么 世界卫生组织以血红蛋白的浓度为诊断贫血的指标,但设定的标准与我国不同,我国的标准为:
成年男性低于120g/L
成年女性低于110g/L
孕妇低于100g/L
即可诊断为贫血。
3 血红蛋白偏低还有可能是哪些疾病引起的 营养不良 营养的不足可导致血红蛋白的数量下降,如铁元素、维生素、蛋白的摄入不足,都会产生影响。
白血病 白血病细胞的增殖累积而抑制了正常人体造血功能,使得红细胞的生成逐渐减少,进而出现血红蛋白也减少的情况。
恶性消耗性疾病 如恶性肿瘤、肺结核、严重烧伤、红斑狼疮等,长期的消耗可引起血红蛋白的下降。
内分泌分泌障碍 内分泌腺分泌的荷尔蒙失调,会导致人体新陈代谢功能减退,引起血红蛋白的降低。
感染疾病 长期感染引起的肾功能衰竭、癌症及肠道感染都可以引起血红蛋白下降。
4 血红蛋白偏低该怎么办 饮食补充 通过饮食摄入促经血红蛋白生成的营养,如铁、蛋白质、维生素等,主要食物有动物血液、动物肝脏、牛肉、红枣、菠菜、水果等等。
输血补充 对于严重贫血或造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可采用输血的方式及时补充血液,避免造成贫血带来的不良症状。
药物补充 因血红蛋白中含有铁元素,是血红蛋白生成的主要元素,可通过服用含铁的药剂补充铁元素,加速平时加强蛋白的摄入,可有效调节血红蛋白的提升。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降低是什么意思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低是血常规里面的项目,单单的这项指标较低,没什么参考意义,因为它是计算项目,所以单单的变化无临床意义。一般来说,血常规主要是看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几项,如果不是血液病的话,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低的意义不是很大的。
根据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比积结果计算出来的,对贫血的鉴别有一定的价值。低一点在其它指标正常的情况下意义不大,属于正常波动。如果明显偏低,就要看是红细胞数过高还是血红蛋白偏低。另外如果是贫血,如何提高血红蛋白要看贫血的类型。如果有红细胞平均体积请补充
需要参考蛋白低到什么水平, 低一点在其它指标正常的情况下意义不大,属于正常波动。 如果明显偏低, 就要看是红细胞数过高还是血红蛋白偏低,一般考虑是贫血。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是指血液通过离心后仅获取的剩下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比例,平均血红蛋白浓度降低,意思是有贫血的可能。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是血常规检验中的一个计算参数。血红蛋白水平是正常的或高的,表明体内含有丰富的铁。血红蛋白含量低,说明体内缺铁,进而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和氧的承载能力,导致贫血,阻碍人体正常生理活动。
但是,如果体内的高铁含量,会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其他心血管疾病。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如果超过32(单位pg),提示体内含铁量稍有偏高,平时应当注意饮食,尽量减少高热量、高铁质食物的摄入,适当运动锻炼身体,促进体内新陈代谢的进行。
扩展资料:一、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即平均每1升血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克数,以g/L表示。计算公式如下:MCHC=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克数(g/L)/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积(L/L)。
二、正常值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参考值:
男300~360*g/L,
女300~360*g/L,
新生儿300~360*g/L。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抽血得到:血红蛋白值比正常值低是怎么回事?
问题分析:
根据您所说的情况,血常规检查发现血红蛋白值低于正常的话,一般说明有贫血的情况存在。
意见建议:
建议患者首先注意好适当增加饮食物中的营养,高蛋白高维生素摄入,同时避免有过饱过饥的情况出现,养成规律进食的习惯,可以根据医生的指导积极使用归脾丸或者复方阿胶浆等具有补益气血功效的中成药口服治疗贫血,此外注意避免饮用茶水。
血红蛋白低是贫血吗?
血红蛋白低是贫血的表现。因为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下降,具有意义的是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平均血红蛋白的表达是一定体积的红细胞溶解之后总的血红蛋白的含量,作为贫血的程度及相关结果的判断。贫血容易导致疲劳、面色苍白,伴有头晕、乏力、心悸、气急等等,跟贫血的严重程度成正比。当在医院体检的时候发现贫血,最好做一个地贫的筛查和缺铁性贫血的检查进行鉴别。如果是缺铁性贫血,治疗比较简单,效果也比较理想。
血红蛋白低是贫血吗?
血红蛋白低就是贫血。贫血的患者可根据血红蛋白量进一步分为轻度贫血,中度贫血,重度贫血和极重度贫血。
临床上血红蛋白小于80克每升时需要输注红细胞支持治疗。因为血红蛋白小于80克每升时不能很好地保证心脑灌注,长期可诱发贫血性心脏病,甚至心功能衰竭。贫血的患者需要积极检查,明确贫血的原因是什么,对因治疗。
血红蛋白偏低至一定程度
认定贫血
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镜检红细胞形态
才能初步判定贫血类型....
之后看类型再做鉴别诊断
是的,血红蛋白低就是贫血的表现。贫血的时候,会伴有各种身体不适,例如气短懒言、手足寒冷、心悸失眠等等,当你发现贫血时,需要积极采取措施。平日里要多注意饮食,不要偏食,也可以服用和颜当归益血口服液调理,它是纯中药,很安全,而且效果还好,坚持一段时间效果很显著。
平均RBC血红蛋白浓度偏低是什么原因?
RBC血红蛋白浓度偏低通常意味着贫血。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质量不足,导致氧运输和输送能力下降的一种疾病。引起贫血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包括:
缺铁性贫血:由于摄入的铁元素不足、吸收不良或丢失过多,导致身体缺乏铁元素,无法正常合成血红蛋白,从而引起贫血。
慢性疾病:某些疾病,如慢性肾病、肝病、风湿性疾病等,会导致慢性贫血。
遗传性贫血:包括地中海贫血、溶血性贫血等,由于遗传基因异常,造成红细胞破坏或合成异常。
某些药物:如化疗药物、抗生素等。
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出血会导致失血性贫血。
缺乏维生素B12和叶酸:这两种维生素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必要成分,缺乏会导致贫血。
感染: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也会影响红细胞生成和寿命,从而引起贫血。
需要明确的是,RBC血红蛋白浓度偏低只是贫血的一种表现,具体原因还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和诊断。如果您出现贫血的症状,建议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
平均RBC血红蛋白浓度偏低通常意味着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量偏低。这可能是由于贫血引起的,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质量不足,无法有效携带氧气到身体各部位的一种疾病。
贫血有多种原因,包括营养不良,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如果平均RBC血红蛋白浓度偏低,应该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诊治。
RBC血红蛋白浓度偏低是一种常见的与贫血有关的问题。
以下是造成平均RBC血红蛋白浓度偏低的一些主要原因:
1.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不足所导致的贫血症状,是最常见的贫血类型之一。
2.慢性病:如肝病、肾病、炎症性肠病等,也会导致RBC血红蛋白浓度偏低。
3.遗传性疾病:例如地中海贫血、镰状细胞贫血等遗传性贫血疾病,都可能出现RBC血红蛋白浓度偏低的情况。
4.营养不良:例如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等,也会导致RBC血红蛋白浓度偏低。
5.药物和放疗:某些药物和放疗也可能导致贫血和RBC血红蛋白浓度偏低的情况。
如果发现自己的平均RBC血红蛋白浓度偏低,应该尽快找医生进行检查和治疗,以找出原因并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