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决战慕尼黑真实事件经过
- 2、慕尼黑惨案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后续是怎样的?
- 3、慕尼黑惨案是怎样的?
- 4、慕尼黑“黑九月事件”是怎么回事?
- 5、慕尼黑奥运会恐怖袭击事件的介绍
- 6、一九七二年世界发生了哪些大灾难?
- 7、慕尼黑惨案是讲什么东西的啊
- 8、慕尼黑奥运会恐怖袭击事件的“黑色九月”发起恐怖行动
- 9、慕尼黑奥运会恐怖袭击事件的拯救行动失败
- 10、慕尼黑奥运会恐怖袭击事件的提高安全措施
决战慕尼黑真实事件经过
197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然而,这一届奥运会却因为一场恐怖袭击事件而变得格外血腥和惨烈。9月5日凌晨,8名巴勒斯坦恐怖分子闯入以色列运动员的宿舍,劫持了11名运动员和教练。这场事件被称为“慕尼黑惨案”。
事件经过
恐怖分子的要求是释放被以色列关押的巴勒斯坦囚犯。当局试图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但最终谈判破裂。在凌晨4点30分左右,恐怖分子带着11名人质前往慕尼黑机场。当局派出了警察和特种部队尝试解救人质,但行动失败,造成了5名恐怖分子、1名警察和所有人质的死亡。
决战慕尼黑
由于这场事件的惨烈和影响,德国政府决定成立一支特殊部队来应对此类事件。这支部队被命名为GSG9,是德国联邦警察局的一支特种部队。在成立后的几年里,GSG9参与了多起恐怖袭击事件的解决,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反恐怖主义行动的典范。
GSG9的成立
GSG9的成立可以追溯到1972年慕尼黑惨案。德国政府在这场事件后认为,他们的警察和特种部队缺乏应对此类事件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他们决定成立一支新的特种部队,专门负责反恐怖主义行动。
GSG9的训练
GSG9的成员必须接受严格的训练和考核,以确保他们能够在高压和危险的环境下有效地行动。他们接受的训练包括射击、战术、爆破、医疗和心理学等多个领域。此外,他们还接受了大量的实地训练,以应对各种不同的恐怖袭击情况。
GSG9的行动
GSG9在成立后的几年里,参与了多起反恐怖主义行动。其中最著名的是1977年的莫格迪什奥事件。在这起事件中,一架Lufthansa航班被劫持,GSG9成功地解救了所有人质,并逮捕了恐怖分子。
结论
决战慕尼黑是一场血腥和惨烈的事件,但它也催生了GSG9这样一支专门负责反恐怖主义行动的特种部队。GSG9的成立和行动,为全球范围内的反恐怖主义行动树立了榜样,也使得恐怖分子在德国的活动受到了有效的打击。
慕尼黑惨案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后续是怎样的?
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国际体育界最具有影响力的赛事,固然会给东道主的国家带来巨额的收益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但是面对这样一个国际性的盛会,保障场地人员的安保工作就成为了东道主国家的头等大事。现如今,奥林匹克运动会已经走过了31届,经历了120年的历程,但是因为安保的漏洞导致的安全事故还是屡屡出现。1972年慕尼黑运动会上11名以色了运动员被恐怖分子杀害的慕尼黑惨案事件至今仍被各国引以为戒。而这次事件的起因就要从1970年所发生的黑色九月事件说起了。
以色列通过1948年与1956年的两次中东战争,不仅击败了周边所有与之为敌的邻国,而且还占据了巴勒斯坦的大部分地区,并且将巴勒斯坦的一支阿拉伯民族群体赶出了世代居住的家园。这批阿拉伯难民被驱逐之后纷纷逃亡了叙利亚、约旦等国家避难,并且在1964年的时候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另外还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这便是法拉赫,目的就是为了抵抗以色列的非法占领,恢复昔日巴勒斯坦国的家园。
巴解组织成立之后得到了约旦国王侯赛因的支持,侯赛因为巴解提供军火、训练营以及庇护所,对巴解组织加以利用对抗以色列。巴解在频频偷袭以色列的同时,其势力也是迅速的壮大起来。但是让侯赛因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他一手扶持起来的巴解组织最后却成为了自己的心腹大患。
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侯赛因输给了以色列,迫使着侯赛因与以色列进行议和,并在实际上发起了约旦河以西的领土以及耶路撒冷老城。侯赛因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巴解组织的强烈不满和敌视,巴解为了阻止侯赛因进一步向以色列妥协,于是便从1970年9月份开始,在约旦国境内实施了一些列针对西方国家的恐怖劫机事件。巴解组织共炸毁了4架西方国家的客机,并劫持了300多名来自美、英、以、德以及瑞士的乘客作为人质。
这起事件震惊了全世界。而于此同时,巴解组织还对侯赛因本人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刺杀行动,并且在暗中勾结叙利亚人入侵约旦,意图取代侯赛因国王的统治。巴解组织的这一些列疯狂的举动彻底激怒了侯赛因,于是他便开始寻求美国的帮助,对约旦境内的法拉赫发起了进攻,攻击造成了至少4000名的武装分子死亡,另外击伤、俘虏了不计其数的武装分子。但是事情并没有结束,侯赛因为了彻底以绝后患,斩草除根,又发动了大肆屠杀巴勒斯坦难民的黑色九月事件,这次事件造成了万余名巴勒斯坦难民被虐杀。
侯赛因在大力清理约旦境内的巴解组织的同时还向英美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求助,要他们说服以色列对叙利亚展开空袭。后续就是叙利亚遭到了以色列的狂轰滥炸,连自己都自顾不暇了,哪还有能力去管巴解组织呢?在这双重打击下,巴解组织元气大损,有狼狈的逃到了黎巴嫩开始避难。所以在这之后,巴解组织不仅把侯赛因视作是敌人,而且还对英美等西方国家是恨之入骨,于是就开始寻思着准备在欧美搞点事情,弄点恐怖袭击,以此来给西方各国点颜色看看。
经过决策和筛选之后,巴解组织将恐怖袭击的地点设置在了1972年的第20届德国慕尼黑奥运会上。之所以选在这里,不仅是因为奥运会是全世界岁瞩目的赛事,而且当时的慕尼黑为了体现出欢乐与和平,在整个奥运村中没有设置路障、不安监控、不配备警力等安保措施,而且即便是安保人员也不可以配枪。这样一个国际性省会,又不设防的城市进行作案,这对于巴解要实施恐怖行动来说简直是再好不过了。
1972年9月5日凌晨,就在奥运会即将结束的时候,有五名巴解恐怖分子潜入到了位于慕尼黑的奥运村中。这些恐怖分子身穿运动装,手持冲锋枪,另外还携带了手榴弹等武器,轻轻松松的便摸进了以色列选手们的下榻宾馆。随即便马上枪杀了一名摔跤教练以及一名举重选手,并将其余的9名运动员以及2名安保人员扣押为人质。随后恐怖分子便发表了声明,要求以色列政府释放被抓捕的256名巴解成员,以此来换取人质的自由。但是这一要求遭到了以色列政府的拒绝。
为了确保人质的安全,德国警察当局被迫开始于恐怖分子开始谈判,最终同意为他们提供一架飞机,并允许携带人质离境。然而就在恐怖分子准备登机的时候,负责抓捕行动的德国指挥官却临时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他下了主动出击击毙暴徒解救人质的决定。在持续了1个多小时的枪战之后,恐怖分子虽然被悉数击杀,但是这11名人质却全部遇害了,而且还有一名德国警员当场殉职。这便是震惊世界的慕尼黑惨案。
包括11名以色列运动员、保安、警官以及被击毙的恐怖分子在内,共造成了19人的死亡。此后国际社会除了极力声讨巴解组织的暴行之外的同时还纷纷指责西德当局的玩忽职守与工作的无能,将人质的生命视作儿戏,简直就是奇耻大辱。这次事件给了国际社会一个响响的耳光,让世界意识到打击恐怖主义已经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共识。之后历届奥运会东道国因为害怕重蹈覆辙,也开始将安保的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慕尼黑惨案是怎样的?
1972年8月26日,位于德国慕尼黑的第20届奥运会开幕,奥运会开始的第一周里,气氛欢乐祥和,因为这届奥运会对运动员的限制非常少,可以说就是一个不设防的慕尼黑,非常的自由。纪录片《九月的一天》认为,奥运村的安保工作不合格,运动员可以翻越奥运村周围的铁丝网,随意进出。
9月5日凌晨4点半,奥运村的平静被打破,巴勒斯坦恐怖组织黑九月的8名成员,身穿运动服,用行李袋装着手雷、手枪和冲锋枪,进入奥运村,他们准备翻墙时,遇到几个喝多的美国运动员,这几个运动员没有起疑心,帮他们翻越护栏。8个凶徒用偷来的钥匙,打开房门,搏斗过程中,一名摔跤教练和一名举重运动员被开枪射杀;领队拉金,队医,几位运动员,先后逃了出去;剩下的9名运动员,被扣为人质。
8名恐怖分子来自约旦、黎巴嫩和叙利亚的难民营,领头的叫阿费夫,他的代号叫伊萨,其中两人在奥运村工作过,已经花了几周时间侦察。31号楼还住着香港和乌拉圭代表团的成员,他们没有被伤害,很快被释放了。乌拉圭代表团的一个人透露,事发前24小时内,一个恐怖分子进入过31号楼,但当时他以为是个工人。
伊萨很快提出要求,要求在中午12点之前,以色列释放关在监狱里的234名犯人,要求西德政府释放两个西德恐怖分子,他们将遇害的温伯格的尸体扔到门外。
以色列立刻拒绝了恐怖分子的要求,表态绝不跟他们谈判。西德政府提出,用巨额赎金换回人质,金额不设上限,派几个德国人替换人质,伊萨都拒绝了。慕尼黑警察总长施莱伯,巴伐利亚内政部长布鲁诺,还有国际奥委会的一位埃及委员参与了谈判,唯一成果是恐怖分子相信了自己的要求正在被考虑,伊萨先后5次推迟最后时间,最后推迟到17点。
恐怖袭击的消息传开后,31号楼附近聚集了数万人,还有大量媒体。西德政府决定在17点之前采取行动。16点30分,西德警方的一个小队进入奥运村,身穿运动服,带着冲锋枪,他们是边防警察,当时西德没有专门的反恐力量。制定的方案是,从通风道爬下去,向恐怖分子发动突然袭击,暗号是阳光。大家看这段视频,这些警察在穿防弹衣,走上屋顶,占据了位置,只等发出阳光的暗号就开始行动,参与行动的警官事后回忆说,当时没有任何情报。
更不利的是,房间里的恐怖分子在第一时间看到了,因为电视台把这一切都拍了下来,转播到电视上。恐怖分子知道西德警方要行动了。一个恐怖分子从阳台往外张望,离他不到6米的屋顶,就站着一位西德警官。伊萨威胁要杀害两名人质,西德警方不得不取消行动。
谈判过程中,奥运村的村长进入过31号楼,他提供了一些信息,但恐怖分子的人数,他估计错了,他估计有四到五人,实际上是8个人,这影响了警方接下来的行动。
恐怖分子要求西德政府提供一架飞机,他们想带着人质飞到一个阿拉伯国家。西德政府同意了,想在机场行动,抓获恐怖分子。
停机坪上停了一架波音727,机上有化妆成机组人员的警察,一共布置了5个狙击手,塔台上3个,后勤车上一个,信号塔后面一个。这5人都不是专业的狙击手,手中拿的也不是狙击步枪,没有夜视装置,最严重的,是没人给他们下命令,没人告诉他们会出现什么情况,具体得怎么做。
8名恐怖分子押着9名人质,乘两架军用直升机,在晚上10点半抵达一个军用机场。西德警方这才知道了恐怖分子的数量,知道安排的狙击手不够,另外考虑波音727上的警察没经受过足够训练,决定让他们放弃行动,另一种说法是,波音727上的警察,在未经上级许可的情况下,投票决定,集体临阵脱逃。这样,就形成了5名不称职的狙击手对抗8名恐怖分子的局面。
伊萨和另一个恐怖分子托尼,下了直升机,登上波音727检查,很快发现上面没人,立刻意识到不妙,想跑回直升机,经过塔台时,3号狙击手开枪了,照明很差,他没击中伊萨,打中了托尼的腿,警方下令开火,这时大约是11点。
结果一片混战,恐怖分子以直升机为掩护,跟狙击手对射,西德警方没有安排装甲车,枪战发生后才想起来,因为交通不畅,装甲车一个小时后才到机场,恐怖分子看到装甲车来了,知道已经无力回天,开始屠杀人质,最后9名人质全部丧生,塔台里一名警察遇害,5名恐怖分子被打死,3人被活捉,但凭借同伙的劫机,他们很快被释放。
慕尼黑“黑九月事件”是怎么回事?
1972年第二十届夏季奥运会在慕尼黑举行,会期从8月26日至9月10日,9月5日凌晨,5名巴勒斯坦"黑九月"分子突然袭击了奥运村,抓住9名以色列运动员和2名以色列保安人员,把他们作为人质,要挟以色列当局释放正在关押的256名巴勒斯坦人。德国警方全力营救,未能成功,11名人质被杀,这桩流血惨案,被称为"慕尼黑事件"或"黑九月事件"。这届奥运会因此被迫停赛一天,顺延至9月11日结束,这在奥运会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次流血事件引起了体育界人士的震惊,促使以后各届奥运会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 1972年8月26日,第20届奥运会在西德慕尼黑召开。在运动会召开的前一周里,人们多次从媒体上看到关于这次大会的热烈评论:这是一次“和平欢乐的盛会”。诚然,这是当时奥运史上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盛会,参加的运动员及其代表的国家,超过以往任何一届。以色列也派了一个到当年为止最大的代表团———尽管有些人身上还有在德国纳粹集中营 留下的肉体和精神的伤痕,但他们对参加这届奥运会显得兴致勃勃。 运动会开始一周里,运动员的成绩骄人,人们都沉浸在奥运盛会的祥和与欢乐之中。然而,在这场和平盛会的背后,却有巨大的隐忧:有关决策官员为满足购买先进体育器材的巨大投资需要,缩减了警卫人员和安全设施的开支。对于呕心沥血主办这届奥运会的西德官员来说,他们希望这次运动会能让世人相信,西德已恢复了一个文明国家的形象,人们应抹去二战和希特勒时代1936年柏林奥运会所留下的阴影。西德的边防人员和重要的运输站口都普遍放松了对进出人员的检查,这给了恐怖分子一个可乘之机。 “黑九月”发起恐怖行动 1972年9月4日,以色列队没有赛事,大多数运动员在奥运村休息,晚上出去看电影。电影看完了,以色列选手陆续回到了奥运村。5日凌晨约4时,他们还在沉睡,奥运村外面忽然出现了8个模糊的身影,他们拎着沉重的运动包,悄然走向25A门旁边的一段栅栏。 这8个人是一个名叫“黑九月”的恐怖组织的成员。他们带着冲锋枪、手榴弹,越过栅栏,直奔既定目标———奥运村中以色列选手居住的31号建筑物。他们选择从这里进去,是因为他们先前察看过,而且知道,一些运动员在外面喝醉了,回来时常常攀越这段2米高的栅栏,保安根本不会阻拦。这8名恐怖分子穿上田径服作为伪装。拿今天的标准看,慕尼黑奥运会的安全工作实在是一个笑话:整个奥运村仅用一层薄薄的铁丝网拦住,当运动员回来晚了,他们都愿意翻越铁丝网,抄近路回家。此外,奥运村内没有摄像机、探测器,也没有路障,门口有几个保安,但居然没配武器!这些恐怖分子事前也做了周密准备:一名恐怖分子曾在建设奥运村时当过建筑工,对奥运村了如指掌,另一人事发前一天还潜入了奥运村,详细侦察了以色列运动员居住的楼层。 他们在几个以色列人住的一号公寓套房外站好位置,然后用事先准备好的钥匙打开门。他们的行动被屋内一名以色列运动员察觉。随后,恐怖分子与以色列运动员们展开搏斗。25分钟后,两名以色列运动员被打死,其余9人被劫为人质。 在双方搏斗中,奥运村治安当局接到过一些路人打来的电话,但没引起足够的重视。搏斗时断时续,几声枪响和撕心裂肺的呼叫过后,一切又重归平静。刚从睡梦中醒来的人,也闹不清出了什么乱子,因为在奥运村,几乎夜夜都有各种庆祝活动,经常有人放爆竹焰火,喧闹取乐。 4时55分左右,一名没带武器的西德治安警察来察看情况。他打开步话机,朝站在康那利大街31号前缠着头巾的一名恐怖分子咕哝了一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人没吱声,从公寓门后溜了。 拯救人质行动失败 凌晨5点,慕尼黑警察局长曼弗雷德-施赖伯在睡梦中被报警电话惊醒,于是慌忙组织人力处理危情。 5时10分,西德当局开始了拯救人质的行动。在双方对峙当中,“黑九月”下达了最后通牒,他们要求释放被关押在以色列的234名囚徒和西德监狱中的两名囚犯;最后期限为5日上午9时,过时开始杀人。不过随后,“黑九月”分子一再修改了最后期限的时间。 9时,国际奥委会主席基拉宁和本届奥运会组委会主席道默发表联合公告,宣布从9月5日下午起暂停全部比赛。 西德政府对“最后通牒”作出了反应,表示可以同意他们的要求,但必须就细节问题作进一步谈判。西德警方欲争取时间,为冲进31号大楼营救人质做好准备。 晚上18时35分,双方进行了第一次直接接触。西德内政部长、慕尼黑警察总监和奥运村村长进入31号楼,亲眼目睹了劫持者孤注一掷的决心,于是决定改变原定冲入大楼营救人质的计划。 警方于是答应歹徒提出的要求,用飞机把他们和人质转送到埃及,并决定在慕尼黑机场实施营救行动。 20时30分—21时,西德方面派出3架直升机。 当“黑九月”分子走过柏油碎石铺成的停机坪时,负责这次行动的指挥官下令开火。两名狙击手射出两发子弹,监视直升机驾驶员的两名歹徒应声倒地。机场霎时间乱作一团。随后双方展开激战。 枪战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才结束。警察在清点尸体时,有5名歹徒被击毙,西德警官1人死亡,几名警察受伤。9名以色列人质则全部被恐怖分子杀害。 9月6日,奥林匹克运动场里,一片肃穆。当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第二乐章奏响时,许多运动员禁不住放声痛哭。 为了悼念11名死难者,11个座位被空着。幸存的以色列人在这个追悼仪式上,几乎控制不住自己。 9月7日,奥运会恢复比赛。 营救行动失败后,世界舆论为之哗然,纷纷指责西德警察无能,抨击西德政府“视人质生命如儿戏”。这次恐怖事件,让西德蒙受了奇耻大辱,也使西德政府对日益增加的国际恐怖活动产生了危机感。 从此以后,赛事安全问题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尽管恐怖袭击事件中也有5名恐怖分子被打死,但是,没有人会怀疑,慕尼黑事件是恐怖分子的一次“成功”,而且会诱使其他恐怖组织把奥运会作为袭击目标。 另一方面,慕尼黑奥运会的血腥一幕也唤醒了主办者的安全保卫意识,使他们看到反对恐怖主义也是举办奥运会举足轻重的一环。在随后的历届奥运会和其他重大赛事中,组织者都提高了安全措施的投资力度。
求采纳
慕尼黑奥运会恐怖袭击事件的介绍
1972年9月5日,奥运会出现了残酷杀戮的一幕,巴勒斯坦恐怖分子持枪袭击了运动员村,当场杀害两名以色列运动员,劫持9名人质,比赛全部停止,奥运村一片混乱。当恐怖分子行凶时,世界各大电视台向全世界直播,加重了恐怖气氛。整个事件的全部人质没有一人获救,5名恐怖分子和1名德国警察死亡。在奥运会期间,德国警方自始至终没有得到恐怖分子的详细资料和图像。他们不知道恐怖分子长得什么样,到底有几个人,以至于最后狙击手在机场埋伏去狙击恐怖分子时,把恐怖分子的人数少算了两个人,形成了与恐怖分子对打的局面,最后以彻底失败告终。
一九七二年世界发生了哪些大灾难?
最大的一次就是史前大洪水
有关的历史文献都有记载
这个是全世界范围的
慕尼惨案,安第斯空难都是1972年发生的大灾难。
一九七二年世界发生了慕尼黑奥运会恐怖袭击。
德国慕尼黑。1972年9月,第20届奥运会在这里举行,参加的国家和地区达121个,盛况空前。9月5日,凌晨3时30分,紧张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正在酣睡,万籁俱寂。8名挎着背囊的男子,翻越奥林匹克村的围栏,保安人员没有察觉。
他们从背囊中取出枪支弹药,闯进以色列体育代表团住所的一个房间里,从睡梦中惊醒的8名运动员和教练,来不及做出任何反抗,就被绑架。
扩展资料:
结果
营救行动失败后,世界舆论为之哗然,纷纷指责西德警察无能,抨击西德政府“视人质生命如儿戏”。这次恐怖事件,让西德蒙受了奇耻大辱,也使西德政府对日益增加的国际恐怖活动产生了危机感。从此以后,赛事安全问题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尽管恐怖袭击事件中也有5名恐怖分子被打死,但是,没有人会怀疑,慕尼黑事件是恐怖分子的一次“成功”,而且会诱使其他恐怖组织把奥运会作为袭击目标。另一方面,慕尼黑奥运会的血腥一幕也唤醒了主办者的安全保卫意识,使他们看到反对恐怖主义也是举办奥运会举足轻重的一环。在随后的历届奥运会和其他重大赛事中,组织者都提高了安全措施的投资力度。
慕尼黑惨案是讲什么东西的啊
一. 慕尼黑 | 慕尼黑惨案(2005)
片 名: Munich
译 名: 慕尼黑 | 慕尼黑惨案
导 演: ( 史蒂芬·斯匹堡/斯蒂文·斯皮尔伯格 Steven Spielberg )
主 演: (艾里克·巴纳 Eric Bana) (丹尼尔·克雷格 Daniel Craig) (斯安·辛德斯 Ciarán Hinds) (马修·卡索维茨 Mathieu Kassovitz) ( Hanns Zischler) ( Ayelet Zorer)
上 映: 2005年12月23日 美国 更多地区
地 区: 美国 更多详细拍摄地
对 白: 法语 德语 英语
评 分: 本站评分..8.2/10 ( 21票 ) 详细
IMDb评分7.8/10 ( 37466票 ) 详细
颜 色: 彩色
声 音: DTS-ES Dolby Digital EX SDDS
时 长: 164 min / Philippines:163
类 型: 剧情 历史 惊怵
分 级: 美国:R 法国:U 阿根廷:16 阿根廷:13 英国:15 菲律宾:R-13 香港:IIB 德国:16 巴西:16 荷兰:16 瑞典:15 加拿大:18A 新西兰:R16 西班牙:18 葡萄牙:M/16 加拿大:14A 捷克:12 爱尔兰:15A 冰岛:16 马来群岛:U 马来群岛:18PL 芬兰:K-15 新加坡:M18 澳大利亚:MA 瑞士:14 瑞士:14 匈牙利:16
剧情:以色列的复仇
1972年8月26日,第20届奥运会在西德慕尼黑举行。这是当时奥运史上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盛会,参加的运动员及其代表的国家,超过以往任何一届。以色列也派了一个到当年为止最大的代表团——尽管有些人身上还有在德国纳粹集中营留下的肉体和精神的伤痕,但他们对参加这届奥运会显得兴致勃勃。
运动会开始一周里,运动员的成绩骄人,人们都沉浸在奥运盛会的祥和与欢乐之中。然而,1972年9月5号凌晨,几声枪响打破了这份表面的宁静——8名巴勒斯坦“黑九月”组织成员,闯入慕尼黑奥运村的以色列代表团驻地,两名以色列运动员被打死,其余9人被劫为人质。最终,营救人质行动失败,11名以色列运动员死亡。
由以色列情报机关摩萨德的特工阿维纳(艾里克·巴纳)领导的暗杀小组,开始了“一命抵一命”的复仇式追杀。目标是与运动员被害事件有关的11名巴勒斯坦人,他们不用理解他们暗杀目标的选定方式,也不用明白名单上的人从何来的,他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杀掉目标。随着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杀手们开始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正确……
--------------------------------------------------------------------------------
◇ 看点:历史上巨大的争议
1.这是一部关于以色列运动员在德国举行的奥运会中被杀害的影片
2.这是一部巴勒斯坦恐怖分子杀害以色列运动员的影片
3.这是一部以色列特工组织向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复仇的影片
4.这是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
5.这是一部由一个犹太血统的导演执导的关于上述内容的影片
犹太人和德国人的隔阂本就没有彻底淡化过,以色列与巴勒斯坦至今仍为全球公认的是非之地,恐怖分子在全球范围内继续嚣张着,种种因素都一起表明了同一个观点:这无疑是斯皮尔伯格执导的最具争议性的作品,如此直陈双方旧恨积怨的作品,由犹太裔的他担纲导演,很可能出现吃力不讨好的状况。
更何况,以色列官方从未正式承认曾派遣特工追杀涉嫌杀害以色列运动员的巴勒斯坦人这件事。虽然1984年出版的一部有关一个前以色列杀手的传记,以及相应的资料或多或少地暗示了这一点,可许多人完全有理由对电影剧本的真实性质疑。
如何把这个烫手山芋做成可口佳肴,挑战性的确很大--四面迎合的太极章法肯定不被接受,过于偏激的倾向性则会招惹更多骂声。不过,金球奖的最佳导演提名和AFI的年度10佳之名,似乎已经给了斯大叔一个还不错的答案!
·慕尼黑电影演员表:
艾里克·巴纳 Eric Bana .... Avner
丹尼尔·克雷格 Daniel Craig .... Steve
斯安·辛德斯 Ciarán Hinds .... Carl
马修·卡索维茨 Mathieu Kassovitz .... Robert
Hanns Zischler .... Hans
Ayelet Zorer .... Daphna (as Ayelet Zurer)
乔弗瑞·拉什 Geoffrey Rush .... Ephraim
Gila Almagor .... Avner's Mother
Michael Lonsdale .... Papa
Mathieu Amalric .... Louis
莫里茨·布雷多 Moritz Bleibtreu .... Andreas
瓦莱丽雅·布鲁尼-特德斯奇 Valeria Bruni Tedeschi .... Sylvie
Meret Becker .... Yvonne
Marie-Josée Croze .... Jeanette the Dutch Assassin
伊万·阿达勒 Yvan Attal .... Tony - Andreas' Friend
Ami Weinberg .... General Zamir
Lynn Cohen .... Golda Meir
Amos Lavi .... General Yariv (as Amos Lavie)
Moshe Ivgy .... Mike Harari
Michael Warshaviak .... Attorney General Meir Shamgar
>>>详细的演员表
·慕尼黑外文别名:
Untitled 1972 Munich Olympics Project (USA) (working title)
二.慕尼黑
慕尼黑
一、慕尼黑位于阿尔卑斯山北麓,是一座依山傍水、景色秀丽的山城。也是德国最瑰丽的宫廷文化中心。世界著名的啤酒城。12世纪以来的将近800年中,这里一直是拜恩王国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王城之地。作为拥有125万居民的德国第三大城市,慕尼黑一直保持其由众多教堂塔楼等古建筑组成的城市风貌。慕尼黑是一座文化名城,除拥有一家规模巨大的国家图书馆、43个剧院及一所拥有8万多学生的大学外,慕尼黑还有四多,这就是博物馆多、公园喷泉多、雕塑多和啤酒多。
慕尼黑全市大约有50个公共博物馆和收藏馆。其中的德意志博物馆建于1925年,是自然科学和技术博物馆。它设有33个展厅,在按自然规模介绍大千自然现象的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人类技术进步的丰硕成果。这座被人们称之为"科技迷宫"的博物馆实际上已成为一部学习和了解人类科技发展史的很好的教科书。
慕尼黑是座多水的城市,伊萨尔河从城中穿过,众多的湖泊形成了无数的大小公园。慕尼黑有各种喷泉2000多个,许多喷泉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如位于巴赫广场的维特巴赫喷泉、勒歇尔-安娜喷泉等。这些具有古老历史的喷泉已成为游客参观的著名景点。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慕尼黑有许多巴洛克和哥特式建筑,它们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典型代表,城市中各种雕塑比比皆是,栩栩如生。原市政厅塔楼上的组钟自古至今吸引着无数的游客,组钟的12个钟点由12个骑士组成,从每天中午11时开始(夏天是17时),每到一个钟点,12个骑士就走马灯似地出来报时。一组1.40米高的彩塑人物则围成圆圈跳舞,向人们展示德国历史上威廉五世公爵与雷塔娜.冯.洛特林小姐结婚的场面。游客们为能观赏到这一景象,往往会在慕尼黑多停留一日或几日。这个景点已成为旅游者游览慕尼黑的一个必要的项目。
每年十月的慕尼黑啤酒节是世界上最盛大的民间节日,届时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五百多万宾客来此欢度这一盛大的节日。慕尼黑的啤酒节源于1810年为庆贺巴伐利亚的储君德亲王与萨克森-希尔登豪森的黛丽丝公主共结百年之好而举行的一系列庆祝活动。一百多年来每逢9、10月间,全城街头一派“啤酒气氛”,街上啤酒小吃摊林立,人们坐在长条木板椅上,手捧能装一公升啤酒的陶瓷大杯,尽情畅饮,整个城市一片欢腾,几百万升啤酒,几十万支香蕉被一扫而光。慕尼黑人的“啤酒肚”也向人们展示他们的能喝善饮。
来慕尼黑观光旅游,还有一个地方不能不去,那就是奥林匹克公园。慕尼黑奥运村是为举办1972年第20届夏季奥运会而建造的。奥运村的最高建筑是高289.53米的电视台,站在电视塔上可望见百公里以外的阿尔卑斯山,而坐在高高的电视塔旋转餐厅里,一边品尝美味佳肴,一边观赏城市全貌及远山美景则更是一种享受。慕尼黑奥运村的建筑别具一格。奥林匹克体育场总面积7.5万平方米,可容纳8万观众观看比赛,其帐篷式的顶盖远看就像一张大渔网,错落有致,十分壮观。
巴伐利亚是德国一个比较保守的州,作为其首府的慕尼黑,人们的生活则具有传统保守和现代开放的两面性。从服饲上看即有穿着巴伐利亚皮裤、头戴极具民族特色的巴伐利亚毡帽的人们,也有穿着入时、出入酒吧和迪厅的年轻人。
慕尼黑是德国著名的博览会城市,每年举办二十多个博览会,如:国际建筑机械博览会、国际手工业博览会、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及电子计算机及电子元件专业博览会。
慕尼黑最著名建筑可以说是圣母教堂即慕尼黑大教堂(有两个绿色“洋葱头”尖顶的双塔建筑),教堂建于15世纪,但教堂的尖顶却一直没有竣工。在停止建造50年后的16世纪,人们才决定完成此塔顶的建筑 - 当时哥特式的建筑时代已完全过去了,从意大利传来了一种新型的建筑风格,即文艺复兴风格。哥特式教堂当然免不了也被安上了当时时髦的圆顶,人们将其称为“罗曼国家的”帽子,它的意思也就是“异国风味的”或者也可以说是“意大利风味的”。正是这种圆顶风格成为了以后巴伐利亚众多教堂建筑的典范,一些比较古老的、同样也是哥特式的教堂发生了改变,也被安上了圆顶,同时,还有许多建于17世纪的教堂建筑从一开始就采用“洋葱”塔顶。
慕尼黑的四周,有众多的森林围绕,这些森林带宽达10至20公里。“福斯特里德公园”就是其中的一个。几乎所有的森林都受到了保护,森林的大部分树木是云杉树。因为幼小的云杉树上有刺人的针叶,而不会受到野兽的咬嚼,所以通常都采用云杉树进行育林造林。
讲官方去刺杀,杀人绑架犯的事情。 主角就是派去刺杀的
带有政治色彩
值得一看!毕竟导演是 斯皮尔·博格
而且情节非常非常的紧张!
1972年慕尼黑惨案
2004-08-11 22:15:00 体总网综合
--------------------------------------------------------------------------------
1972年8月26日,第20届奥运会在西德慕尼黑召开。在运动会召开的前一周里,人们多次从媒体上看到关于这次大会的热烈评论:这是一次“和平欢乐的盛会”。诚然,这是当时奥运史上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盛会,参加的运动员及其代表的国家,超过以往任何一届。以色列也派了一个到当年为止最大的代表团——— 尽管有些人身上还有在德国纳粹集中营 留下的肉体和精神的伤痕,但他们对参加这届奥运会显得兴致勃勃。
运动会开始一周里,运动员的成绩骄人,人们都沉浸在奥运盛会的祥和与欢乐之中。然而,在这场和平盛会的背后,却有巨大的隐忧:有关决策官员为满足购买先进体育器材的巨大投资需要,缩减了警卫人员和安全设施的开支。对于呕心沥血主办这届奥运会的西德官员来说,他们希望这次运动会能让世人相信,西德已恢复了一个文明国家的形象,人们应抹去二战和希特勒时代1936年柏林奥运会所留下的阴影。西德的边防人员和重要的运输站口都普遍放松了对进出人员的检查,这给了恐怖分子一个可乘之机。
“黑九月”发起恐怖行动
1972年9月4日,以色列队没有赛事,大多数运动员在奥运村休息,晚上出去看电影。电影看完了,以色列选手陆续回到了奥运村。5日凌晨约4时,他们还在沉睡,奥运村外面忽然出现了8个模糊的身影,他们拎着沉重的运动包,悄然走向25A门旁边的一段栅栏。
这8个人是一个名叫“黑九月”的恐怖组织的成员。他们带着冲锋枪、手榴弹,越过栅栏,直奔既定目标———奥运村中以色列选手居住的31号建筑物。他们选择从这里进去,是因为他们先前察看过,而且知道,一些运动员在外面喝醉了,回来时常常攀越这段2米高的栅栏,保安根本不会阻拦。这8名恐怖分子穿上田径服作为伪装。拿今天的标准看,慕尼黑奥运会的安全工作实在是一个笑话:整个奥运村仅用一层薄薄的铁丝网拦住,当运动员回来晚了,他们都愿意翻越铁丝网,抄近路回家。此外,奥运村内没有摄像机、探测器,也没有路障,门口有几个保安,但居然没配武器!这些恐怖分子事前也做了周密准备:一名恐怖分子曾在建设奥运村时当过建筑工,对奥运村了如指掌,另一人事发前一天还潜入了奥运村,详细侦察了以色列运动员居住的楼层。
他们在几个以色列人住的一号公寓套房外站好位置,然后用事先准备好的钥匙打开门。他们的行动被屋内一名以色列运动员察觉。随后,恐怖分子与以色列运动员们展开搏斗。25分钟后,两名以色列运动员被打死,其余9人被劫为人质。
在双方搏斗中,奥运村治安当局接到过一些路人打来的电话,但没引起足够的重视。搏斗时断时续,几声枪响和撕心裂肺的呼叫过后,一切又重归平静。刚从睡梦中醒来的人,也闹不清出了什么乱子,因为在奥运村,几乎夜夜都有各种庆祝活动,经常有人放爆竹焰火,喧闹取乐。
4时55分左右,一名没带武器的西德治安警察来察看情况。他打开步话机,朝站在康那利大街31号前缠着头巾的一名恐怖分子咕哝了一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人没吱声,从公寓门后溜了。
拯救人质行动失败
凌晨5点,慕尼黑警察局长曼弗雷德-施赖伯在睡梦中被报警电话惊醒,于是慌忙组织人力处理危情。
5时10分,西德当局开始了拯救人质的行动。在双方对峙当中,“黑九月”下达了最后通牒,他们要求释放被关押在以色列的234名囚徒和西德监狱中的两名囚犯;最后期限为5日上午9时,过时开始杀人。不过随后,“黑九月”分子一再修改了最后期限的时间。
9时,国际奥委会主席基拉宁和本届奥运会组委会主席道默发表联合公告,宣布从9月5日下午起暂停全部比赛。
西德政府对“最后通牒”作出了反应,表示可以同意他们的要求,但必须就细节问题作进一步谈判。西德警方欲争取时间,为冲进31号大楼营救人质做好准备。
晚上18时35分,双方进行了第一次直接接触。西德内政部长、慕尼黑警察总监和奥运村村长进入31号楼,亲眼目睹了劫持者孤注一掷的决心,于是决定改变原定冲入大楼营救人质的计划。
警方于是答应歹徒提出的要求,用飞机把他们和人质转送到埃及,并决定在慕尼黑机场实施营救行动。
20时30分—21时,西德方面派出3架直升机。
当“黑九月”分子走过柏油碎石铺成的停机坪时,负责这次行动的指挥官下令开火。两名狙击手射出两发子弹,监视直升机驾驶员的两名歹徒应声倒地。机场霎时间乱作一团。随后双方展开激战。
枪战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才结束。警察在清点尸体时,有5名歹徒被击毙,西德警官1人死亡,几名警察受伤。9名以色列人质则全部被恐怖分子杀害。
9月6日,奥林匹克运动场里,一片肃穆。当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第二乐章奏响时,许多运动员禁不住放声痛哭。
为了悼念11名死难者,11个座位被空着。幸存的以色列人在这个追悼仪式上,几乎控制不住自己。
9月7日,奥运会恢复比赛。
营救行动失败后,世界舆论为之哗然,纷纷指责西德警察无能,抨击西德政府“视人质生命如儿戏”。这次恐怖事件,让西德蒙受了奇耻大辱,也使西德政府对日益增加的国际恐怖活动产生了危机感。
从此以后,赛事安全问题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尽管恐怖袭击事件中也有5名恐怖分子被打死,但是,没有人会怀疑,慕尼黑事件是恐怖分子的一次“成功”,而且会诱使其他恐怖组织把奥运会作为袭击目标。
另一方面,慕尼黑奥运会的血腥一幕也唤醒了主办者的安全保卫意识,使他们看到反对恐怖主义也是举办奥运会举足轻重的一环。在随后的历届奥运会和其他重大赛事中,组织者都提高了安全措施的投资力度。
慕尼黑奥运会恐怖袭击事件的“黑色九月”发起恐怖行动
1972年9月4日,以色列队没有赛事,大多数运动员在奥运村休息,晚上出去看电影。电影看完了,以色列选手陆续回到了奥运村。5日凌晨约4时,他们还在沉睡,奥运村外面忽然出现了8个模糊的身影,他们拎着沉重的运动包,悄然走向25A门旁边的一段栅栏。 这8个人是一个名叫“黑色九月”的恐怖组织的成员。他们带着冲锋枪、手榴弹,越过栅栏,直奔既定目标———奥运村中以色列选手居住的31号建筑物。他们选择从这里进去,是因为他们先前察看过,而且知道,一些运动员在外面喝醉了,回来时常常攀越这段2米高的栅栏,保安根本不会阻拦。这8名恐怖分子穿上田径服作为伪装。拿今天的标准看,慕尼黑奥运会的安全工作实在是一个笑话:整个奥运村仅用一层薄薄的铁丝网拦住,当运动员回来晚了,他们都愿意翻越铁丝网,抄近路回家。此外,奥运村内没有摄像机、探测器,也没有路障,门口有几个保安,但居然没配武器!这些恐怖分子事前也做了周密准备:一名恐怖分子曾在建设奥运村时当过建筑工,对奥运村了如指掌,另一人事发前一天还潜入了奥运村,详细侦察了以色列运动员居住的楼层。 他们在几个以色列人住的一号公寓套房外站好位置,然后用事先准备好的钥匙打开门。他们的行动被屋内一名以色列运动员察觉。随后,恐怖分子与以色列运动员们展开搏斗。25分钟后,两名以色列运动员被打死,其余9人被劫为人质。 在双方搏斗中,奥运村治安当局接到过一些路人打来的电话,但没引起足够的重视。搏斗时断时续,几声枪响和撕心裂肺的呼叫过后,一切又重归平静。刚从睡梦中醒来的人,也闹不清出了什么乱子,因为在奥运村,几乎夜夜都有各种庆祝活动,经常有人放爆竹焰火,喧闹取乐。 4时55分左右,一名没带武器的西德治安警察来察看情况。他打开步话机,朝站在康那利大街31号前缠着头巾的一名恐怖分子咕哝了一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人没吱声,从公寓门后溜了。
慕尼黑奥运会恐怖袭击事件的拯救行动失败
凌晨5点,慕尼黑警察局长曼弗雷德·施赖伯在睡梦中被报警电话惊醒,于是慌忙组织人力处理危情。 5时10分,西德当局开始了拯救人质的行动。在双方对峙当中,“黑色九月”下达了最后通牒,他们要求释放被关押在以色列的234名囚徒和西德监狱中的两名囚犯;最后期限为5日上午9时,过时开始杀人。不过随后,“黑色九月”分子一再修改了最后期限的时间。 9时,国际奥委会主席基拉宁和本届奥运会组委会主席道默发表联合公告,宣布从9月5日下午起暂停全部比赛。 西德政府对“最后通牒”作出了反应,表示可以同意他们的要求,但必须就细节问题作进一步谈判。西德警方欲争取时间,为冲进31号大楼营救人质做好准备。 晚上18时35分,双方进行了第一次直接接触。西德内政部长、慕尼黑警察总监和奥运村村长进入31号楼,亲眼目睹了劫持者孤注一掷的决心,于是决定改变原定冲入大楼营救人质的计划。 警方于是答应歹徒提出的要求,用飞机把他们和人质转送到埃及,并决定在慕尼黑机场实施营救行动。20时30分至21时,西德方面派出3架直升机。 当“黑色九月”分子走过柏油碎石铺成的停机坪时,负责这次行动的指挥官下令开火。两名狙击手射出两发子弹,监视直升机驾驶员的两名歹徒应声倒地。机场霎时间乱作一团。随后双方展开激战。枪战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才结束。警察在清点尸体时,有5名歹徒被击毙,西德警官1人死亡,几名警察受伤。9名以色列人质则全部被恐怖分子杀害。 9月6日,奥林匹克运动场里,一片肃穆。当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第二乐章奏响时,许多运动员禁不住放声痛哭。为了悼念11名死难者,11个座位被空着。幸存的以色列人在这个追悼仪式上,几乎控制不住自己。 9月7日,奥运会恢复比赛。 营救行动失败后,世界舆论为之哗然,纷纷指责西德警察无能,抨击西德政府“视人质生命如儿戏”。这次恐怖事件,让西德蒙受了奇耻大辱,也使西德政府对日益增加的国际恐怖活动产生了危机感。
慕尼黑奥运会恐怖袭击事件的提高安全措施
慕尼黑奥运会的血腥一幕也唤醒了主办者的安全保卫意识,使他们看到反对恐怖主义也是举办奥运会举足轻重的一环。在随后的历届奥运会和其他重大赛事中,组织者都提高了安全措施的投资力度。 1988年汉城奥运会,举办方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并制定了各种严密的保安措施。首先,奥运会组委会同36个国家的情报部门交换情报,将恐怖分子名单输人电脑随时待查,以阻止这些人在奥运会期间蒙混入境。组委会还特意请来1972年负责慕尼黑奥运会安全工作的慕尼黑警察局前局长介绍慕尼黑奥运会流血事件的经过,从中吸取教训。韩国政府制定了出入境管理等26个方面的对策,组织了随身保护队、场馆警卫队、运动员村警卫队等16支队伍,并参考其他国家为奥运会制定的特别法,颁布了《维护奥运会和平法》。在奥运会开幕的前两个星期,有情报说有人企图炸掉中国和苏联运动员乘坐的飞机,以制造恐慌,并嫁祸于韩国。还有情报说20余名恐怖分子准备向参加奥运会的美国和以色列运动员下手。对此,韩国安全部门都做好了准备,对92架社会主义国家的飞机采取了特别保安措施,将它们停放在特别的停机场,昼夜巡逻警戒,并用仪器和能识别爆炸物的警犬对飞机实行了彻底检查;此外,还对15个社会主义国家以及12个国内正发生冲突的国家的参赛选手实行了特殊保护。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地区安全形势的恶化和恐怖活动的猖獗,各类大型体育赛事组织者更是将安全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994年,美国为迎接世界杯足球赛,加大了安全力度。用目击者的话说:“采取的安全措施,听起来像是为打仗而非为运动比赛准备的。” 2001年11月和12月,专门负责美国盐湖城冬奥会安全保卫工作的工作组在内华达州一个由政府资助的军营进行了训练。训练的内容包括一切能够想象到的突发事件:拖车冲撞电线、扣押人质、生物武器袭击、袭击核电站等。为了保证运动员、观众和当地居民的安全,美国人甚至调用了在反塔利班武装战斗中运用的一些高科技武器。共有5100名武装人员、7000名警力和2100名消防和急救医护人员专门负责冬奥会约23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安全工作。此外,当地的商业团体还雇用了6000多名私人保安。 2002年韩日世界杯足球赛更是将安全准备放在首位。在比赛前,人们看到的是铺天盖地的关于安全准备的报道和实战演习。2004年雅典奥运会投入的安保费用为12亿美元,是慕尼黑奥运会的6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