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流击楫,中流击楫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英文翻译是什么?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25 22:13:22 浏览2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古文翻译?中流击楫



中流击楫


zhōng
liú




击:敲打;楫:浆。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击楫中流
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即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当船行到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后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宋人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又称“中流誓”,如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中流击楫文言文

1. 古文翻译 中流击楫 基本信息 【名称】中流击楫 【拼音】zhōng liú jī jí 【字词解释】 击:敲打。
楫:桨。 【成语解释】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立志 【成语性质】褒义词 【近义词】奋发图强、击楫中流 【反义词】委靡不振 成语出处 《晋书·祖逖传》: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译文:祖逖手敲船桨(中流击揖),向众人发誓说:“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驱逐敌寇,则如这涛涛江水,一去不返!” 成语故事 东晋时的祖逖,是一位仗义好侠、忧国忧民的志士。魏晋时期,天下大乱。
祖逖看到自己国家失去了北方大片领土,无数同胞处于侵略者的铁蹄之下,非常痛心。他决心要收复失地,重振国威。
晋元帝司马睿迁都建康的时候,祖逖在北府京口召集了一批壮士,日夜操练,准备北上抗敌。他给晋元帝上了一份奏折,文中说:晋朝之所以遭到侵略,皆因藩王争权。

今百姓在外族的蹂躏之中,都有奋击之志、报国之心,陛下倘能够发威命将,任我做统主,则四方豪杰都会响应而来,由此敌兵去除,国耻可雪矣。 晋元帝见奏,十分高兴,立即命祖逖为奋威将军,并拨给他大量给养,让他在当地招兵买马、打造兵器,以期早日实现北征。
战备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一切准备停当后,祖逖带领部下千余人渡江北上。
他们的战船驶离南岸,来到波涛滚滚的大江中流,上下将土回望南土,心中像浪花一般翻腾。祖逖神情庄重地站立船头,手敲船桨(中流击揖),向众人发誓说:“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驱逐敌寇,则如这涛涛江水,一去不返!”祖逖的铮铮誓言极大地鼓舞了船上的勇士。
他们紧握刀枪,纷纷表示要同仇敌忾,杀敌报国。 祖逖率军渡江之后,厉兵秣马。
东晋道民闻讯,接踵而至,很快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祖逖知人善任,果敢勇武,爱护士卒,体贴部下。
士卒们都愿为他出生入死、舍命战斗。因此所向披靡,一连打了几个胜仗,收复了不少城池。
他治军有方,赏罚严明;对战死者,收尸埋骨,亲自祭奠;对投降的敌军将士宽厚相待,反戈有赏;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他的这些做法得到军民的广泛拥护,每当他们凯旋归来,百姓们总是自发地送来猪羊、美酒,犒赏三军。
江北一带有人编出民谣颂扬他的功德: 幸哉遗黎免俘虏, 三辰既朗遇慈父。 玄酒忘劳甘瓠脯, 何以咏恩歌且舞。
祖逖战功卓著,被晋元帝封为镇西将军 成语示例 1.中流击楫,着祖生之鞭;下濑横戈,成汉武之志。(《晚清文学丛钞·童子军·草檄》) 2.他也以同样的声音为中流击楫的祖逖歌唱:"平生祖豫州,白首起大事。
" 成语辨析 1.楫;不可读成“yī 。” 2.楫;不可写成“揖”。
3.击;不可写成“陆”。[1] 中流击楫释义 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典故溯源 《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注释 击:敲打;楫:浆。
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拿着船桨,在船舷边拍打,向大家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扫平占领中原的敌人,决不再过这条大江。” 祖逖帅兵伐苻秦,渡江于中流,敲打着船桨发下誓言:不清中原不罢休。
后遂用“中流击楫、中流鼓楫、击楫中流、中流楫、中流誓、击楫誓、祖楫、击楫”等称扬收复失地报效家国的激烈壮情和慷慨志节。 示例 【中流击楫】文乃翁《贺新朗·西湖》词:“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谁人是?”刘基《题陈太初画扇》诗之一:“新亭满眼神州泪,未识中流击楫人。”
何大复《滹沱河上》诗:“未识临河意,中流击楫归。” 【中流鼓楫】张景《飞丸记》么十四出:“汨罗沉骨,忠魂可哀;中流鼓楫,雄心未灰。”
【击楫中流】张孝祥《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词:“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孔尚任《桃花扇》第十八出:“长江不限天南北,击楫中流看誓师。”
顾炎武《京口即事》诗:“祖生多意气,击楫飞中流。” 【中流楫】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词之一:“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
又,《醉蓬莱·辛卯生日》词:“有志澄清,誓击中流楫。” 【中流誓】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词:“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击楫誓】戴复古《题徐京伯通判北征诗卷》诗:“衔枚冲雪夜,击楫誓江时。”元好问《望秋赋》:“豫州之士,复于慷慨楫之誓;西域之侯,起于穷悴佣书之笔。”
【祖楫】刘献廷《题宝相寺东壁》诗:“渡江思祖楫,卜宅忆陶篱。”柳亚子《酹江月·九月廿四日为旧中秋节》词:“名士新亭余涕泪,惭愧刘鞭祖楫。”
【击楫】戴复古《满庭芳·楚州上已万柳池应监丞领客》词:“自许风流丘壑,何人共,击楫长江。新亭上,山河有异,举目恨堂堂。”
杨奂《长安感怀》诗:“往事无凭空击楫,故人何处独登楼。”谭嗣同《出潼关渡河》诗:“为趁斜阳渡,高吟击楫歌。”
[2] 成语故事 公元308年,匈奴人刘渊称帝,建立汉国。公元316年,刘渊的儿子刘聪攻下长安。
西晋王朝维持了五十二年,终于灭亡。晋朝失去北中国的地区,在江南建立东晋政权,司马睿即位为晋元帝,定都建康(今南京)。
由于北方兵荒马乱,大批大批的北。
2. 范阳祖逖.文言文的这些意思是什么 一、原文: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二、翻译: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谘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是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奋发杀敌,大王假如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记得采纳哦,谢谢。
3. 【击楫中流的译文】 东晋时的祖逖,是一位仗义好侠、忧国忧民的志士.魏晋时期,天下大乱.祖逖看到自己国家失去了北方大片领土,无数同胞处于侵略者的铁蹄之下,非常痛心.他决心要收复失地,重振国威.晋元帝司马睿迁都建康的时候,祖逖在北府京口召集了一批壮士,日夜操练,准备北上抗敌.他给晋元帝上了一份奏折,文中说:晋朝之所以遭到侵略,皆因藩王争权.今百姓在外族的蹂躏之中,都有奋击之志、报国之心,陛下倘能够发威命将,任我做统主,则四方豪杰都会响应而来,由此敌兵去除,国耻可雪矣. 晋元帝见奏,十分高兴,立即命祖逖为奋威将军,并拨给他大量给养,让他在当地招兵买马、打造兵器,以期早日实现北征. 战备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一切准备停当后,祖逖带领部下千余人渡江北上.他们的战船驶离南岸,来到波涛滚滚的大江中流,上下将土回望南土,心中像浪花一般翻腾.祖逖神情庄重地站立船头,手敲船桨(中流击揖),向众人发誓说:“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驱逐敌寇,则如这涛涛江水,一去不返!”祖逖的铮铮誓言极大地鼓舞了船上的勇士.他们紧握刀枪,纷纷表示要同仇敌忾,杀敌报国. 祖逖率军渡江之后,厉兵秣马.东晋道民闻讯,接踵而至,很快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祖逖知人善任,果敢勇武,爱护士卒,体贴部下.士卒们都愿为他出生入死、舍命战斗.因此所向披靡,一连打了几个胜仗,收复了不少城池.他治军有方,赏罚严明;对战死者,收尸埋骨,亲自祭奠;对投降的敌军将士宽厚相待,反戈有赏;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他的这些做法得到军民的广泛拥护,每当他们凯旋归来,百姓们总是自发地送来猪羊、美酒,搞赏三军.江北一带有人编出民谣颂扬他的功德: 幸哉遗黎免俘虏, 三辰既朗遇慈父. 玄酒忘劳甘瓠脯, 何以咏恩歌且舞.祖逖战功卓著,被晋元帝封为镇西将军【字词解释】 击:敲打. 楫:浆. 【成语解释】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中流击枻的解释

见“ 中流 击楫 ”。 成语出处: 《晋书?祖逖传》:“ 中流击楫 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繁体写法: 中流撃撃 注音: ㄓㄨㄙ ㄌㄧㄨˊ ㄐㄧ ㄧˋ 中流击枻的近义词: 中流击楫 亦作“ 中流击枻 ”。指 晋 祖逖 渡 江 击楫事。《晋书·祖逖传》:“﹝ 逖 ﹞仍将本流徙部曲百 击楫中流 晋 祖逖 帅师北伐,渡 江 于中流,敲击船桨立下誓言:不清中原不罢休。见《晋书·祖逖传》。后因以“ 成语语法: 作谓语、定语;指人立志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中流击楫是什么意思?中流击楫成语造句和典故

成语名称: 中流击楫 zhōng liú jī jí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中流击楫】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中流击楫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中流击楫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击:敲打;楫:浆。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成语出处] 《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近义] 奋发图强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
[例句] ~,着祖生之鞭;下濑横戈,成汉武之志。(《晚清文学丛钞·童子军·草檄》)
百科解释如下:

目录 ? 基本信息
? 成语出处
? 成语故事
? 成语示例
? 成语辨析
? 霹雳布袋戏虚拟人物
[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英汉词典解释 >>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基本信息[回目录]   【名称】中流击楫
  【拼音】zhōng liú jī jí
  【字词解释】
  击:敲打。
  楫:桨。
  【成语解释】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立志
  【成语性质】褒义词
  【近义词】奋发图强、击楫中流
  【反义词】委靡不振
成语出处[回目录]   《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成语故事[回目录]   东晋时的祖逖,是一位仗义好侠、忧国忧民的志士。魏晋时期,天下大乱。祖逖看到自己国家失去了北方大片领土,无数同胞处于侵略者的铁蹄之下,非常痛心。他决心要收复失地,重振国威。晋元帝司马睿迁都建康的时候,祖逖在北府京口召集了一批壮士,日夜操练,准备北上抗敌。他给晋元帝上了一份奏折,文中说:晋朝之所以遭到侵略,皆因藩王争权。今百姓在外族的蹂躏之中,都有奋击之志、报国之心,陛下倘能够发威命将,任我做统主,则四方豪杰都会响应而来,由此敌兵去除,国耻可雪矣。 晋元帝见奏,十分高兴,立即命祖逖为奋威将军,并拨给他大量给养,让他在当地招兵买马、打造兵器,以期早日实现北征。 战备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一切准备停当后,祖逖带领部下千余人渡江北上。他们的战船驶离南岸,来到波涛滚滚的大江中流,上下将土回望南土,心中像浪花一般翻腾。祖逖神情庄重地站立船头,手敲船桨(中流击揖),向众人发誓说:“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驱逐敌寇,则如这涛涛江水,一去不返!”祖逖的铮铮誓言极大地鼓舞了船上的勇士。他们紧握刀枪,纷纷表示要同仇敌忾,杀敌报国。 祖逖率军渡江之后,厉兵秣马。东晋道民闻讯,接踵而至,很快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祖逖知人善任,果敢勇武,爱护士卒,体贴部下。士卒们都愿为他出生入死、舍命战斗。因此所向披靡,一连打了几个胜仗,收复了不少城池。他治军有方,赏罚严明;对战死者,收尸埋骨,亲自祭奠;对投降的敌军将士宽厚相待,反戈有赏;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他的这些做法得到军民的广泛拥护,每当他们凯旋归来,百姓们总是自发地送来猪羊、美酒,搞赏三军。江北一带有人编出民谣颂扬他的功德: 幸哉遗黎免俘虏, 三辰既朗遇慈父。 玄酒忘劳甘瓠脯, 何以咏恩歌且舞。祖逖战功卓著,被晋元帝封为镇西将军
成语示例[回目录]   1. 中流击楫 ,着祖生之鞭;下濑横戈,成汉武之志。(《晚清文学丛钞·童子军·草檄》)
  2.他也以同样的声音为 中流击楫 的祖逖歌唱:"平生祖豫州,白首起大事。"
成语辨析[回目录]   1.楫;不可读成“yī 。”
  2.楫;不可写成“揖”。
  3.击;不可写成“陆”。
霹雳布袋戏虚拟人物[回目录]   霹雳布袋戏角色
  逸踪一派之主,个性内敛而沉稳,不怒而具威严,但内心暗藏城府,占有欲极强,曾参与上古魔绝天棺封印之战。却因一把钥匙,让其开启鬼藏元窟的圣魔元史,意外窥见秘辛,而衍生出截然不同的身份与故事。
  


名称:击楫中流
  性别:男 
  身份:逸踪之主
  化身:鬼觉神知
  初登场:霹雳兵燹之圣魔战印 第2集
  根据地:逸宗旧址
  组织门派:逸踪
  女儿:击珊瑚 
  徒:忌霞殇、路乘烟、燕无书、紫陵儿
  结义:净无幻(义妹,同修)
  同伙:御神风、靖沧浪、无惑渡迷、净无幻(封印号天穷之圣战五人)
  所有物:大小伶仃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234024.htm SOSO百科地址: 百度搜索:《 点击此处 》

中流击楫是什么意思

拼音:zhōng liú jī jí解释:击:敲打;楫:浆。比喻立志奋发图强。出处:《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例句:~,着祖生之鞭;下濑横戈,成汉武之志。(《晚清文学丛钞·童子军·草檄》)

中流击楫什么意思?中流击楫怎么读?

中流击楫什么意思?中流击楫怎么读?

参考答案:

拼音:zhōng liú jī jí,简 拼:zljj

成语解释:击:敲打;楫:浆。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成语出处:《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成语例句:中流击楫,着祖生之鞭;下濑横戈,成汉武之志。

繁体写法:中流撃楫

注音:ㄓㄨㄙ ㄌㄧㄨˊ ㄐㄧ ㄐㄧˊ

中流击楫的近义词:奋发图强 ∶振作精神,努力工作,以谋求强盛

中流击楫的反义词:委靡不振 精神沮丧、抑郁变得畏怯而委靡不振

成语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

成语故事:祖逖年轻时很有志气。一次,他和朋友睡觉,半夜里听见鸡叫,祖逖叫醒朋友,说:“你听听,这是在督促我们奋发图强啊!”两人就披衣起床,拔剑起舞,苦练本事。后来匈奴人占领了中原,西晋灭亡了。东晋王朝偏安于江南,不思进取。为了收复失地,祖逖克服种种困难,组建起一支部队,北渡长江。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用船桨拍打着船舷,大声说:“如果不能收复中原,我就再也不渡过这条江!”由于作战英勇,祖逖的部队几年之间,收复了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中流击楫”比喻雄心壮志。(出自《晋书?祖逖传》)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中流击楫的故事

【拼音】zhōng liú jī jí
【成语故事】晋元帝在江南建立东晋,北方及中原的大部分土地被外族所占。祖逖准备率军收复中原,朝廷只给他奋威将军的虚名,祖逖率领他的100多家人渡江北伐,在江中中流击楫,发誓收复中原。后来他果真收复大片失地,但东晋根本无心抗战。
【出处】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晋书·祖逖传》
【解释】击:敲打;楫:浆。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立志
【近义词】奋发图强、击楫中流


【反义词】委靡不振


【成语造句】
◎ 他也以同样的声音为中流击楫的祖逖歌唱:"平生祖豫州,白首起大事。"

?中流击楫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英文翻译是什么?

【典故出处】:《 晋书 祖逖传 》:「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 成语 意思】:击:敲打;楫:浆。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成语注音】:ㄓㄨㄙ ㄌㄧㄨˊ ㄐㄧ ㄐㄧˊ 【通用拼音】:zhōng liu jī ji 【拼音简写】:ZLJJ 【使用频率】: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 *** 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中流击楫,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 【成语 结构 】:偏正式成语 【近义词】:奋发图强 【反义词】:委靡不振 【成语例句】:中流击楫,著祖生之鞭;下濑横戈,成汉武之志。(《 晚清文学丛钞 童子军 草檄 》) 【 成语故事 】: 晋 元帝 在江南建立东晋,北方及中原的大部分 土地 被外族所占。祖逖准备率军收复中原,朝廷只给他奋威将军的虚名,祖逖率领他的100多 家人 渡江北伐,在江中中流击楫,发誓收复中原。后来他果真收复大片失地,但东晋根本无心抗战

中流击楫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祖逖统兵北伐苻秦,"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
--《晋书·祖逖传》
这段文字说的是祖逖率兵讨伐苻秦,当船行到江中时,祖逖敲打着船桨发誓道:"我祖逖不收复中原决不罢休!"后来人们往往以"中流击楫"这个典故赞扬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激烈壮怀和慷慨志节。
当晋室南渡偏安江东一隅后,祖逖听说朝廷有意北伐,便毅然入朝,向元帝进言说:"藩王自相残杀,胡人乘虚而入,中原生灵涂炭。陛下如果能发布一道圣旨,让臣带领兵马前去剿虏,北方的豪杰就会望风归附,四方百姓也会群起响应。中原一定能光复,国家的耻辱也就可以雪洗了。"元帝见他态度诚恳,义正词严,不便推辞,便采取了敷衍的态度,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拨了一千个人的粮食和三千匹布,至于人马和武器,让他自己想办法。祖逖领了圣命也不再要求别的,连夜赶回了京口。
京口百姓听说祖逖要招募义兵,北伐中原,都纷纷赶来报名。祖逖从南渡的乡邻中挑选了一百多家,组成部属,又购置了十条大船,择日渡江北上。
渡江那天,秋风轻拂,祖逖依舷而立。船到江心时,有位随征的壮士唱起了《易水歌》,就是当年荆轲在易水边的千古绝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祖逖听罢,敲打着船桨发誓说:"父老乡亲们,祖逖若不能平定中原,再来南渡,当葬身于大江之底!"这壮怀激烈的誓言,令部众无不感慨激奋。
祖逖渡江后,驻扎在淮阴。他很快便招募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经过一番训练和准备,便开始了慷慨壮烈的北伐战争,并最终用自己的生命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晋书》中称:"祖生烈烈,夙怀奇节,扣楫中流,誓请匈孽,邻丑景附,遗萌载说。"对祖逖的宏大志向与不朽功业给予了恰如其分的概括和评价。
我们今天常说的"中流鼓楫"、"击楫中流"、"中流楫"、"中流誓"、"击楫誓"、"祖楫"、"击楫"等,引用的都是这一典故。
1925年,毛泽东曾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词--《沁园春·长沙》,词的结尾有这样的句子: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在词中用了"中流击水"这个词,与"中流击楫"具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