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王阳明知行合一四句话是什么?
- 2、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 3、王阳明最经典的四句话
- 4、本文源自度阴山《知行合一: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
- 5、王阳明知行合一四句话什么意思
- 6、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话是什么?
- 7、知行合一文言文
- 8、大道至简,知易行难,知行合一,得到功成;大道至简,悟在天成。……说的是什么意思?
- 9、王阳明先生提倡的知行合一,其最合理的解释是怎样的?
王阳明知行合一四句话是什么?
1,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2,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3,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
扩展资料
1,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
2,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起家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朱宸濠之乱,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
3,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9日),逝世,时年五十七。明穆宗继位,追赠新建侯,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4,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阳明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知行合一,止于至善”,就是思想与行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统一,追求事业完美无缺。“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简单通俗理解即为德兼备,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知行合一”出自:明朝思想家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寓意思想与行动的高度统一。
“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白话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扩展资料知行合一提出背景:
王阳明在贵阳北部修文县县城龙场镇龙场悟道之后 , 非常深切地了解到了生命的真相,是一种苦思后的彻悟。王阳明认为心灵态度决定行为方式、世界观点,例如《列子》故事之“疑邻窃斧”。从此与朱熹学说分道扬镳,建立了心学体系大成的开端。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
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纠朱学之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知行合一
王阳明最经典的四句话
王阳明最经典的四句话是:
1. 知行合一
2. 致良知
3. 心即理
4. 格物致知
首先,"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知识与实践应该是一致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得到体现。这种观念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启示。比如,我们学习一项技能,只有在实际操作中才能真正掌握。
其次,"致良知"是指通过实践和反思,达到对自己内心良知的认知。良知是人天生的道德判断力,通过致良知,人可以明确自己的道德方向,并指导自己的行为。这种思想对于我们的道德建设和人格塑造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再次,"心即理"是指心中的认知就是事物的真理,强调了主体认知的重要性。这种思想鼓励我们独立思考,不从众,不畏权威,对于塑造独立人格和创新思维有很大的启示。
最后,"格物致知"是指通过研究事物,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种思想体现了实践出真知的观点,同时也强调了深入探究和严谨治学的态度。
这四句话体现了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学习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源自度阴山《知行合一: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
有人说王阳明的心学彻底影响了曾国藩、孙中山,甚至包括日本的明治维新,有人说王阳明的心学不够根本究竟。
俺觉得适合你的哲学,才是好的哲学;能在生活中加以运用的理论,才是有生命力的理论。
善恶只是一物
有弟子向王阳明请教善恶。王阳明道:“善恶只是一物。”
弟子大惑不解,问王阳明:“善恶两端,如冰炭相反,如何谓只一物?”
王阳明回答:“至善者,心之本体。本体上才过当些子,便是恶了。不是有一个善,却又有一个恶来相对也。所以,善恶只是一物。”
西方哲学家罗素也说,善恶如同一条路的上坡下坡,本质仍是那条路,其实是一回事。
为何善会有“过”或“不及”呢?或者说,恶是怎样产生的呢?王阳明的回答是这样的:“凡应物起念处,皆谓之意。意则有是有非,能知得意之是与非者,则谓之良知。”良知无有不善,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发出的“意”却有是有非,所以“恶”是出现在“意”这个环节上。
问题是,意由“心”发,而心之本体是良知。“意”本身也是出自良知,这样一说,“意”应该也是有善而无恶的。可为什么会有“恶意”呢?
王阳明说,“意者心之发,本自有善而无恶。惟动于私欲而后有恶也,惟良知自知之。故学问之要曰致良知。”意思已很明了:恶既不在于良知之“心体”,亦不在于无善无恶的“物体”。恶没有本体,只是由“心”而发之“意”。在应物起念时,才表现出善念、恶念的区别。而所谓的“私欲”指的就是那些好色、好利、好名之心,这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问题就在“应物起念处”。“应物”是“心”感于物而动,动时,稍不留意就会“动了气”,这个气是习气,是在社会中耳濡目染来的不良习惯和作风。比如我的心感于饥饿,但习气会让我想吃大鱼大肉,这就是私欲,和“饥饿吃饭”这天理已背道而驰。这样看来,“恶”的出现是在应物之际,是私欲萌动之结果。
有人问王阳明:“意有善恶,诚之将何稽?”(“意念有善有恶,这样该如何考查呢?”)王阳明用四句教回答他:
无善无恶者心也,
有善有恶者意也,
知善知恶者良知也,
为善去恶者格物也。
闲思杂虑也属于私欲
王阳明同时也指出,“闲思杂虑”也属于私欲。弟子陆澄就很不理解:“好色、好利、好名等心,固是私欲。如闲思杂虑,如何亦谓之私欲?”
王阳明笑道:“毕竟从好色、好利、好名等根上起,自寻其根便见。如汝心中,决知是无有做劫盗的思虑,何也?以汝原无是心也。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是心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此便是寂然不动,便是未发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发而中节,自然物来顺应。”
也就是说,我们平时的“闲思杂虑”并非是闲的、杂的,而是有所指。人在胡思乱想时可能会想好的,也可能会想坏的。人人都会想自己发财,人人也会想自己会碰上倒霉事。这些胡思乱想的背后,其实都是我们对名利的奢望和对我们怕失去的担忧,它们都属于非分之想。如果你看淡名利,如果你真看透生死,就不可能在平时胡思乱想。
当然,王阳明之所以说闲思杂念中也属于私欲,还因为闲思杂虑只存在于我们脑海中,还没有被实现。所以我们思虑的善恶、是非,并非如白昼和黑夜那样容易分辨。我们以为正在对未来憧憬,实际上却是贪欲。我们以为正在勾勒当一个伟大的人,实际上却是好名的私欲。在这些真假难辨的闲思杂虑中,很容易会让良知无法判断,最终会遮蔽良知。所以王阳明说,一定要根除闲思杂虑,唯一的办法就是把那些影响闲思杂虑的私欲给克掉。
因为善恶本是一物,所以有弟子问他“心无恶念时,这个心就空空荡荡,是不是再需要存养一个善念”时,王阳明笑道:“既然除掉了恶念,就是善念,也就恢复了心的本体。例如,阳光被乌云遮挡,当乌云散去后,阳光又会重现。若恶念已经除掉,而又去存养一个善念,这岂不是在阳光下又添了一盏明灯?”
在阳光下添一盏灯就是有念头要存善,王阳明说过这样的话:“在心体上不能遗留一个念头,有如眼中不能吹进一丁点灰尘。一丁点能有多少呢?它能使人满眼天昏地暗了。这个念头不仅是指私念,即便美好的念头也不能有一点。例如,眼中放入一些金玉屑,眼睛就不能睁开。”
我们于此可以知道,无善无恶就是本心最自然的状态,它是心的本体。由于心即是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所以天地万物也应该无善无恶。这就是王阳明的世界观:天地万物无善无恶,我们对待天地万物的态度也应该是无善无恶。
阳明心学的“四句教 ”
王阳明思想集大成的《传习录》中的“四句教”是其一生学问的精义,这四句是: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天生本然,不学而得的智慧 )
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最直接的解释就是将“物”放置在一定的框框里。在佛教里叫受戒,在社会叫守法,在生活中叫学规矩。------雷生霖。)
这四句话是王阳明去世前两年,天泉证道所悟出的,也是后世认为王阳明心学的核心。
怎么理解这四句教呢?下面这个故事极透彻地说明了这四个方面:
王阳明的弟子薛侃有一天在花园中除草时,付出了许多汗水,所以哀叹道:“为什么天地之间,善难培养,恶难铲除?!”
王阳明当时就在花园赏花,听到薛侃的叹息,立即察觉到传播心学世界观的机会来了,于是接口道:“你就没培养善,也没有铲除恶。”
薛侃莫名其妙,因为他劳碌了大半天,铲除了很多杂草,而且他经常浇灌花朵,这怎么能说是没有培养善,没有铲除恶呢!
王阳明发现了薛侃的疑惑,却没有继续深入这个话题,而是转到另外一个问题上去了:“你呀,如此看待善恶,因为从形体上着眼,错误在所难免。”
薛侃这回如堕云里雾里,更不知王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了。
王阳明马上解释说:“天生万物和花园里有花又有草一样。哪里有善恶之别?你想赏花,花就是善的,草就是恶的。可如有一天,你要在门前搞个草坪,草又是善的,草坪里的花就肯定被你当成恶的了。这种"善恶’都是由你的私意产生,所以就是错误的。”
薛侃吃惊地问:“这不就是无善无恶了吗?”
王阳明正色道:“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之所以有善恶,全是你强加给它的。我问你,黄金是善还是恶?”
薛侃搓着手兴奋地说:“黄金是大大的好东西,当然是善的。”
王阳明问:“这要看黄金在什么地方。它在你手上,肯定是善的,可如果它在你胃里呢?”
薛侃摇头道:“那这就是恶的了。”
王阳明又问:“粪便是善的还是恶的?”
薛侃肯定地回答:“那玩意儿肯定是恶的。”
王阳明笑了:“粪便可以让庄稼生长,在老农心中,它就是善的。所以说,天下的万事万物哪里有善恶之分?都是人强行加到它上面的。同样是一座大山,旅游的人就认为它是善的,有急事要翻越它的人就认为是恶的。同样一个人,在朋友心中是善的,而到了他的敌人心中,他就是十恶不赦的。”
王阳明说,很多人都认为这个世界太残酷,因为我们总感觉自己常受到束缚,精神也不能自主,我们受到了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实际上,我们之所以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是因为我们和外物产生了对立。我们所以和外物产生对立,是因为我们总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外物,于是,就有了是非好恶之情。当我们对外物有了是非好恶之情,就是给外物贴上是非善恶的标签,一旦你给它们贴上标签,它们就有了生命,反过来干扰你。也就是说,我们被客观条件所限制,全是我们自己搞出来的。
薛侃万分地迷茫。王阳明就举例子说,比如你刚才对野草发出的感叹,你就是给它贴上了“恶”的标签,对于“恶”的东西,人人都会动气,一动气,心情就受到干扰,你心情不好,这个世界就不会好!不仅仅是被你评价为“恶”的事物会对你产生干扰,就是被你评价为“善”的事物也会对你产生干扰。比如被你评价为“善”的黄金,表面上看是你喜欢它,你拥有它,实际上,当你喜欢上它时,它已经控制了你,时刻干扰你。它在你手里,你就过度兴奋,可当它遗失时,你必然过度忧伤,你已经成了它的木偶和奴隶。
或许有人会问,如果我们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善恶之分,那岂不成了不必奋斗就可衣食无忧的和尚?
薛侃就问王阳明:“您说的无善无恶和佛家的无善无恶有什么区别吗?”
王阳明严肃地说道:“当然有区别。佛教把"无善无恶’看得太重,总拿出来讲。而且他说完"无善无恶’后就什么都不管了。比如他说粪便没有善恶,哪怕床边就有一堆,他也不扫除。而我们心学说"无善无恶’,是不要刻意为善,更不可刻意为恶。”
薛侃好像有所领悟,点头说:“既然草不是恶的,那么,我就不拔除了。”
王阳明吸了口气,说:“我才说完这是和尚的意思,你怎么就来实践了?如果草有妨碍,你就应该把它除掉。”
薛侃被王阳明弄得晕头转向,说:“这样不就是在有意为善、有意为恶了吗?”
王阳明说:“我说不刻意为善去恶,并非说全无"好恶’,如果全无好恶,没有是非之心,那连和尚都不如,你就会成为一个麻木不仁之人。所谓"不刻意’,就是说"好恶’全凭天理,再别无他意。就是不要刻意地和事物对立。你现在是为了保持花园,花园里有杂草,这就妨碍你了,它妨碍你,你就该把它拔除。如果没有拔除干净,你也不要放在心上。比如你今天拔了一天草,可还没有拔完,那你也不要晚上想着草,一想草,就会想到它是恶的,如此,你就和草对立起来,它主导了你的情绪。你不能控制情绪,自然会被情绪所控制。”
薛侃这次好像真的明白了,说:“看来,善恶全然与事物无关了。”
王阳明说:“当然。善恶在你心中,遵循天理即为善,为气所动即为恶。”
心安理得
其实王阳明的意思只是想告诉我们,想有正确的世界观,就要取消我们和外物的对立。不以自己的好恶来评价外物,让外物按照它们自己的规律去发展。比如你被雨浇成了落汤鸡,不必恼火,因为雨就是要落到地上的,这是它的规律。
比如你被别人诽谤,也不必愤怒,你不理它,它自然就按它的规律慢慢消亡。大风起的时候,要顺风走,不要逆风行,你要遵守风的规律,这就是顺应万物,不要和万物对立。房子、车子、金钱各有它们的规律,它们也不过就是房子、车子、金钱,你不要给它们加上标签,让它们来指挥你,你不必把它们放在心上,只需要向前努力就是了。
当我们做到不以自己的私意来衡量外物时,我们就不会受到外物的限制和支配,我们就可以支配自己,使自己的心灵得以安放。
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心都是被物所奴役,而非奴役物。所以常常感觉物为大而心为小,于是常有不安之心。我们总是被外物所牵引主导,心就常常不安。不能反省不安的缘由,非做那些力所不能及的事,这就是良知常常被困,而能力枯竭的原因。
俗话说心安理得,你的心灵安放了,你的世界也就好了。
王阳明知行合一四句话什么意思
王阳明知行合一四句话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王守仁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阳明集大成。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的直接源头是陈献章与湛若水的“陈湛心学”,阳明心学和与陈献章的学说堪相一致,已是学界的共识。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话是什么?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话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格言(又称四句教)出自《传习录》卷下钱德洪录篇。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论有三个:一是心即理;二是知行合一;三是致良知。
这是王阳明全部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他明确指出: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但意念一经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的这种能力,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而儒学理论的重点之一-格物,在这里就是“为善去恶”。
格物四句话解析
善恶说是应当说是一种假设,如果说人性是善的,那么再恶的人也可以原谅。如果说是恶的,那么人就需要严格管理,遏制恶行的出现。心的本体是无善恶之分的,但人毕竟是活物,当受到外界刺激时,当有所选择时,念头必然会动。这动的念头就是意,就是思想、思维等心理活动。
我们一般看待问题是凭自己的主观判断的,对自己有利的就以为是善的,对自己不利的就认为是恶的,而事实往往出入很大,因此,王阳明先生提出致良知。良知是符合天理的,人心有公平的天理才有良知,有良知才能知道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这是价值观的判断。
知行合一文言文
1. 知行合一出自哪里 出自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的文明书院讲学。
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
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
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有《王文成公全书》。扩展资料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431343762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
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王阳明这样用意念代替“行”合理的方面,要人们树立一种信念,在刚开始意念活动时句依照"善"的原则去做,将不善和恶消灭在刚刚萌发的时候,这也叫“知行合一”。
所以,对“知行合一”应该全面理解,这样才能正确评价。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行合一。
2. 知行合一 出自王阳明哪句原文 知行合一出自王阳明《传习录》上卷5:是亦察之尚有未精。然就如吾子之说,则知行之为合一并进,亦自断无可疑矣。
其白话翻译是:这种说法也是省察不够精确。但是,即使如你所说的那样,知行合一的主张,也肯定断然不可怀疑了。
扩展资料: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既针对朱熹,也不同于陆九渊。朱陆都主张知先行后。王守仁反对将知行分作两截,主张求理于吾心。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知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其始于《尚书》与《左传》,《尚书》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之说,《左传》有“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之说。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传习录》
3. 急求王阳明《传习录》知行合一的译文 貌似以前有人问过了。
徐爱(王阳明先生的第一个学生)说:“现在世人都明知对父母应该孝顺,对兄长应该尊敬,但往往不能孝,不能敬,可见知与行分明是两码事。” 先生说:“这是被私欲迷惑了,再不是知与行的原意了。
没有知而不行的事。知而不行,就是没有真正明白。
圣贤教与知和行,正是要恢复原本的知与行,并非随便地告诉怎样去知与行便了事。所以,《大学》用‘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来启示人们什么是真正的知与行。
见好色是知,喜好色是行。在见到好色时就马上喜好它了,不是在见了好色之后才起一个心去喜好。
闻到恶臭是知,讨厌恶臭是行。闻到恶臭时就开始讨厌了,不是在闻到恶臭之后才起一个心去讨厌。
一个人如果鼻塞,就是发现恶臭在跟前,鼻子没有闻到,根本不会特别讨厌了。也因他未曾知臭。
又如,我们讲某人知孝晓悌,绝对是他已经做到了孝悌,才能称他知孝晓悌。不是他只知说些孝悌之类的话,就可以称他为知孝晓悌了。
再如知痛,绝对是他自己痛了,才知痛。知寒,绝对是自己觉得寒冷。
知饥,绝对是自己肚子饥饿了。知与行怎能分开?这就是知与行的原意,不曾被人的私欲迷惑。
圣贤教人,一定是这样才可以称作知。不然,只是未曾知晓。
这是多么紧切实际的工夫啊! 今天,世人非要把知行说成是两回事,是什么意思呢?我要把知行说成是一回事,又是什么意思呢?倘若不懂得我立言的主旨,只顾说一回事两回事,又管什么用呢?” 徐爱说:“上古之人把知行分开来讲,也是让人有所区分,一方面做知的功夫,另一方面做行的功夫,如此功夫方有着落。” 先生说:“这样做就抛弃了古人的意旨了。
我以前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初始,行是知的结果。如果深谙知行之理,若说知,行已自在其中了;若说行,知也自在其中了。
古人之所以知行并提,只因世上有一种人,只顾稀里糊涂地随意去干,根本不思考琢磨,完全肆意妄为,因此必须说一个知,他才能行得端正。还有一种人,海阔天空漫无边际地思考,根本不愿切实力行,只是无端空想,所以说一个行,他方能知得真切。
这正是古人为了救弊补偏,不得已而使用的对策。假若明了这一点,一句话足够。
现今的人非要把知行分为两件事去做,认为是先知然后行。因此,我就先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等知得真切,再去做行的工夫。
所以,终生不得行者,必定终生不得知。这不是简单的事情,此种错误认识为时很久了。
现在我说的知行合一,正是要对症下药,并非我凭空捏造。知行本体原本如此。
4. 古文翻译 王守仁的著作《传习录》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
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传习录》中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了这些立场和观点。
"心即理"本来是陆九渊的命题,《传习录》对此作了发挥。王阳明批评朱熹的修养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事外物之合天理与至善。
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
从这个原则出发,他对《大学》的解释与朱熹迥异。朱子认为《大学》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之"全体大用"。
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
他说:"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在他看来,朱子的格物穷理说恰恰是析心与理为二的。由此可见,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命题主要是为其修养论服务的。
致良知说是对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发展。王阳明的心即理的思想也有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本体论的含义。
然而,如果偏重从本体论研究它,就会忽视它在王阳明修养论中的基础意义。知行问题是《传习录》中讨论的重要问题,也反映了王阳明对朱熹以来宋明道学关于这个问题讨论的进一步研究。
朱子主张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虽然继续了朱子重行的传统,但是批判了朱子割裂知行。
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乃是由心即理立基,批评朱子也是指出他根本上是析心与理为二。他说:"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
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知行合一"的含意是说知行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
知是心之本体的良知;良知充塞流行、发而为客观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就是行。由这个认识出发,如果知而不行那只是不知。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行本是紧密相联的,因此有知行合一之说。
在当时社会上、在理学发展中的确有知而不行的情况存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对时弊有纠偏的意义。
但是他强调知行合一说不是仅仅针对时弊提出的,它首先是要说明"知行之本体"。知行合一说强调道德意识本来就存在于人心中,这是道德的自觉性。
它也强调道德的实践性,认为道德方面的知不是关于对象的知识,而是道德的实现。知行合一也有一般认识论方面的意义,但它首先讲的是道德修养,对于后者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没有深入研究。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他说:"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
"人心能够知晓行为的善恶,也能自觉地去为善,这就是本心的"明觉",这是对程颢思想的发展。《传习录》中对人心的"虚灵明觉"有很多讨论。
若要全面正确地把握王阳明"心外无理"及其他学说,深入地研究他的这些讨论是十分必要的。正因为人心的本质是理,并且人能自觉到这种道德意识,所以人不需通过外物去认识本心之理,外物之理只是人心的表现。
格致的工夫不是去认识外物,而是去掉本心的私欲之蔽。人心的明觉在程颢和朱熹处都有论述。
读者在读《传习录》时应明了王阳明和他们的联系与区别。应该承认王阳明以上的这些思想的确为人性善作了本体论的说明,有其历史意义。
但也一定要看到,他的学说对人性恶的原因研究不够。虽然他的学说在明代下层人民中亦有影响,但仍不能说它有较大的普泛性。
王阳明也注意到过"利根"和"钝根"之人要区别对待,但他的思想只适于利根之人。后人批评他"近禅"正在于此。
这也是他不如朱学的所在,王阳明的这一偏失开始受到现代学者的注意,但是在当代新儒学的大家中,除梁漱溟以外,其他人对此尚注意不够。在《传习录》中,王阳明也讨论了程颢提出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他指出,圣人有这个境界,因此他们看天下的人没有内外远近之分,均施之以仁爱之心。他进一步提出,天下之人的心和圣人之心是相同的,只因为有了私欲,所以反爱为仇。
在王阳明看来,仁不仅是修养要达到的境界,也是人心之本体。王阳明对仁的解释偏重在道德修养方面。
程颢所谈的仁和张载的"合内外之道"一样,兼有知识论的意义。《传习录》中记载了为王学继承人争论不休的"四句教"。
这四句话。
5. 急求王阳明《传习录》知行合一的译文 貌似以前有人问过了。
徐爱(王阳明先生的第一个学生)说:“现在世人都明知对父母应该孝顺,对兄长应该尊敬,但往往不能孝,不能敬,可见知与行分明是两码事。”
先生说:“这是被私欲迷惑了,再不是知与行的原意了。没有知而不行的事。知而不行,就是没有真正明白。圣贤教与知和行,正是要恢复原本的知与行,并非随便地告诉怎样去知与行便了事。所以,《大学》用‘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来启示人们什么是真正的知与行。见好色是知,喜好色是行。在见到好色时就马上喜好它了,不是在见了好色之后才起一个心去喜好。闻到恶臭是知,讨厌恶臭是行。闻到恶臭时就开始讨厌了,不是在闻到恶臭之后才起一个心去讨厌。一个人如果鼻塞,就是发现恶臭在跟前,鼻子没有闻到,根本不会特别讨厌了。也因他未曾知臭。又如,我们讲某人知孝晓悌,绝对是他已经做到了孝悌,才能称他知孝晓悌。不是他只知说些孝悌之类的话,就可以称他为知孝晓悌了。再如知痛,绝对是他自己痛了,才知痛。知寒,绝对是自己觉得寒冷。知饥,绝对是自己肚子饥饿了。知与行怎能分开?这就是知与行的原意,不曾被人的私欲迷惑。圣贤教人,一定是这样才可以称作知。不然,只是未曾知晓。这是多么紧切实际的工夫啊! 今天,世人非要把知行说成是两回事,是什么意思呢?我要把知行说成是一回事,又是什么意思呢?倘若不懂得我立言的主旨,只顾说一回事两回事,又管什么用呢?”
徐爱说:“上古之人把知行分开来讲,也是让人有所区分,一方面做知的功夫,另一方面做行的功夫,如此功夫方有着落。”
先生说:“这样做就抛弃了古人的意旨了。我以前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初始,行是知的结果。如果深谙知行之理,若说知,行已自在其中了;若说行,知也自在其中了。古人之所以知行并提,只因世上有一种人,只顾稀里糊涂地随意去干,根本不思考琢磨,完全肆意妄为,因此必须说一个知,他才能行得端正。还有一种人,海阔天空漫无边际地思考,根本不愿切实力行,只是无端空想,所以说一个行,他方能知得真切。这正是古人为了救弊补偏,不得已而使用的对策。假若明了这一点,一句话足够。现今的人非要把知行分为两件事去做,认为是先知然后行。因此,我就先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等知得真切,再去做行的工夫。所以,终生不得行者,必定终生不得知。这不是简单的事情,此种错误认识为时很久了。现在我说的知行合一,正是要对症下药,并非我凭空捏造。知行本体原本如此。
6. 求“知行合一”的出处 “知行合一”的出处《王阳明全集·传习录》)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7. 知行合一 在一篇杂志上讲北大考试抄袭 监考的教授写了一篇古文,当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①。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②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③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节选自《礼记·大学》④)
注解
①谦:通“慊”,心安理得。
②揜:即“掩”的异形字,掩盖。
③ 严:厉害。
④《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1、“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是解释前一句话的“毋自欺也”;
2、慎独,在这里约等于扪心自问。如聂文涛博客:“孔子说的仁道,那是讲给君子的。而我,曾经放弃了很多次救助孩子的机会,因此不能再谈什么仁道。我今天所要做的,是人道,是追求做人的基本价值。换句话说,面对这些孩子,我能否扪心自问:我还是一个人吗?”。
3、“人之视己”,这里的人不是别人,而是每个人。每个人看自己的时候,都能看得很深,“如见其肺肝然”。
4、这里讲的是慎独与真诚。
译文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不要欺骗自己),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不要欺骗自己),这就是自己感到心安理得。所以君子一定要在独处的时候保持谨慎的态度。 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无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当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却又躲躲藏藏企图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而装出一副似乎做过好事的模样,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每个人来看自己的时候,都像能看到肝肺一样(直视内心),(自欺的结果只能是底气不足),那么(自欺)还有什么用吗?这就叫做内心的真诚会直达外表,所以君子一定会真诚面对自己。 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摘自某贴吧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知行合一,得到功成;大道至简,悟在天成。……说的是什么意思?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最有价值的道理其实是最朴素的道理,认识事情的道理比较容易,而去做或者去实行这件事比较困难。
知行合一,得到功成: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实较难;明白认知事物的规律道理是一回事,能够做到做好是另外一回事。
大道至简,悟在天成:复杂的事情简单去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去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去做,长期坚持,自然功成。这句话叫我想起了励志名句:聪明的人下笨功夫—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傻子精神),能把最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到最后的人都是伟人。
简单一点就是在这个世上不管做什么事情,看起来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实则不易,只有用自己的真心、汗水、智慧、操守、无私以及做人的品行努力的实践磨炼才有可能功成名就,这才是人间大道、正道。
但是能真正做到这些是不容易的,要不断的反省、鞭策。只有践履德行,做到事上磨炼,才能知行合一。也许,《弟子规》从我们为人处事之基本处着手,传达圣人之训,正是告诉我们这个“大道至简,知易行难”的道理。
扩展资料:
大道至简
意味者“少而精”,博大精深意味着“多而广”,大道至简与博大精深是一对矛盾,是一体的两面。大道至简与博大精深是可以转化的,大道至简往往要博采众长,与其他专业融会贯通。仅仅融会贯通又会造成新的“博大精深”。
融贯中西、博采众长只是基础,还不是大道至简,大道至简必须再整合创新,跳出原来的框框,去粗取精,抓住要害和根本,挥动奥卡姆剃刀,剔除那些无效的、可有可无的、非本质的东西,融合成少而精的东西。所谓“为学日增,为道日减”就是这个道理。
知易行难
成语解释:解释 知:懂得,认识,明白。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事较难;明白认知事物的规律道理是一回事,能够做到做好是另外一回事。
成语解析:出处 《尚书·说命中》:“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孔传:“言知之易,行之难。”
"知易行难"说,即"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之说,是中国古代认识论里的一个基本观点,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这一观点已深入人心.孙中山认为"知易行难"说对资产阶级革命事业危害极大,在理论上,容易使人坐而论道,空谈心性,不敢或不愿参加实践活动。
知行合一
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道至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行合一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最有价值的道理其实是最朴素的道理,认识事情的道理比较容易,而去做或者去实行这件事比较困难。”
大道至简,悟在天成:复杂的事情简单去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去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去做,长期坚持,自然功成。
“知行合一”
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近代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论中也倡导“知行合一”,认为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是行动,是实践,是亲身体验。知,顾名思义就是知识,在这里应该是动词,学习理论知识。陶先生强调“亲知”,即从“行”中得来,亲身得来;而不仅仅是“闻知”,从师得来,或从书本得来。
1、大道至简,知易行难:
最有价值的道理其实是最朴素的道理,认识事情的道理比较容易,而去做或者去实行这件事比较困难。
2、知行合一,得到功成:
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实较难;明白认知事物的规律道理是一回事,能够做到做好是另外一回事。
3、大道至简,悟在天成:
复杂的事情简单去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去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去做,长期坚持,自然功成。
扩展资料大道至简解释:
中华道家哲学。道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表示“终极真理”。此一概念,不单为哲学流派诸子百家所重视,也被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
大道至简是指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知行合一解释: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
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道至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知行合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知易行难
王阳明先生提倡的知行合一,其最合理的解释是怎样的?
“致良知,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其中“知”代表道德理念和良知,“行”代表实践,即实际行动。不同于朱熹的先知后行,王阳明认为知与行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不是两个不同的个体,而是一个整体,相互统一。用王阳明的原话说就是“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一、提出背景。北宋时期,程颢、程颐两人提出“天理是万物之始,先有理而后有物”,开创理学新流派,到了南宋时期,朱熹继承二程理学思想并扩展开来,成为集大成者,后世将其称为“程朱理学”。朱熹认为“必先知而后行”,重视知而轻视行,从而造成空谈盛行的风气。而且朱熹所提倡的知行观服务于封建伦理道德,束缚了人性的自由,因此有一定弊端。为了改正朱熹理学的弊端,王阳明开创心学,提出知行合一说。
二、价值意义。
虽然他认为知行是事物的两个方面,但其没有强调最主要的方面,从而造成乱行荒学的情况。不过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认识到了实践对于认识的作用,有一定的积极性。其强调的实践中求真知,求知中赋予实践与当今的实践理论也有一定的吻合度。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中,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也是强调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性,所以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另外从知行合一说的实践理论出发,其还有一个理念是“去恶从善”,也符合当下的社会价值观。所以从建设和谐社会和培养人的实践能力角度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发扬其合理有益的一面也不是什么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