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月千里共婵娟什么意思,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25 20:24:22 浏览1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明月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

原句是“千里共婵娟”,意思是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亮。出自宋·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原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今夜是哪一年哪一日。我想乘御着清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我又恐怕来到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自己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楼,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却为何偏偏要在亲人离别之时又圆又亮?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亮。
赏析: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

01 “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该句的意思是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水调歌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白话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里比得上在人世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八月十五日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熙宁七年(1074)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熙宁九年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 解读中秋节的传统文化?

总之,“千里共婵娟”是中秋节的一个重要传统文化,它不仅代表了人们对美好景象的追求,也代表了人们对亲情和家乡的思念。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赏月来感受这种美好的传统文化。
“千里共婵娟”是中秋节的一个传统文化,婵娟是月亮的古称,意为美丽的女神。在中国古代,人们就已经开始赏月了,而“千里共婵娟”则是形容人们在不同的地方都能看到同一轮明月的美好景象。
“千里共婵娟”是中秋节的一个传统文化,婵娟是月亮的古称,意为美丽的女神。在中国古代,人们就已经开始赏月了,而“千里共婵娟”则是形容人们在不同的地方都能看到同一轮明月的美好景象。
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诗中“明月夜,短松冈”就是指千里共婵娟的景象。
“千里共婵娟”是指在中秋节这一天,无论身在何处,人们都能够同时看到皎洁的月亮。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月照沟渠,犹照九天上;影横街市,应横十万里。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其中“月照沟渠,犹照九天上;影横街市,应横十万里。”就是说无论在哪里,都能够看到同一轮明月,因此被称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全家团聚的时刻。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吃月饼、赏月、赏花灯、赏桂花等,同时也会展开一系列与中秋节有关的文化活动。这些文化活动中,最能代表中秋节传统文化的是赏月和吃月饼。
赏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传统活动之一。人们会在这个晚上围坐在一起,欣赏明月的皎洁和美丽,表达思念亲人和追求美好的情感。同时,赏月也是人们感受自然、思考人生的时刻。
吃月饼是中秋节的另一个重要传统。月饼是中秋节的代表性食品,有着浓郁的文化内涵。月饼的形状象征着团圆,内陷的馅料则代表着丰收和美好的祝愿。同时,月饼的制作也有着严格的工艺和程序,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千里共婵娟的寓意

“千里共婵娟”的寓意:对亲朋好友的思念之情和美好祝愿。出自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千里共婵娟”的释义:就算分隔千里,也能望见同一轮明月;就算处于不同的环境,也能分享同样的情感和体验。苏轼在歌颂月亮之美的同时,也传递了一种“情感相通”的思想——无论是在何处,人们都可以通过共同的感受,感受到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共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被视为美好、神圣的象征,可以代表着人们内心的美好情感和向往。因此,“千里共婵娟”这个诗句不仅仅是对月亮的赞美,更是传递了一种美好愿望和深邃思考的寓意。
古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简要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人类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

“千里共婵娟”的白话翻译是: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句话出自宋朝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虽远隔千里,却可以共赏同一轮皎洁的明月
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沐浴这美好的月光
一起看满月。。。
为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出自于苏轼的《水调歌头》

千里共婵娟啥意思

“千里共婵娟”意思是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诗句出自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诗文如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北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7,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千里共婵娟是出自于中国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这样一阕词当中的一句词。它的上联是但愿人长久,下联是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里边所说的婵娟,在中国古代传说当中是指的是住在月亮当中的美女,后来以婵娟就指代明月,而中国古代有以明月寄托相思的这样一个传统。
像中国李白曾经对王昌龄写过“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在这里苏轼写所写的千里共婵娟,是给他自己的亲弟弟苏辙的,苏轼跟苏辙两兄弟之间关系是非常好的,他们之间的亲情也是历来为人所喜言乐道的,中国古代有很多的成语,有很多的典故都是从苏轼、苏辙两兄弟而来,比如说像“雪泥鸿爪”,就是因为他俩人在进京赶考的路程当中所作的一首诗里边化用而来的。
千里共婵娟在今天一般指做对远方的亲人或远方的好友之间的一种寄托的思念和美好的一个祝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是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在那里可以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句子出自苏东坡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诗文如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诗词介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
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结合在一起,是说:表达思念之情,就算相隔千里,我们也能一起看月亮,看星星,长久在一起。
“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即便相隔千里,也可以一起这美丽的月光。“共”指的是一起欣赏,“婵娟”指的是月亮。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为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出自于苏轼的《水调歌头》
语文常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出自北宋诗人苏轼《水调歌头》里的千古名句。大致的意思是,虽然相隔分离,只要亲人平安,依旧可以跨越青天,共享美丽的月光。这里的“婵娟”是美好的样子,指嫦娥,也就是代指天上的明月。【千里共婵娟】共:一起欣赏。婵娟一些美好的事物,在这首诗里特指月亮。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

“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

“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
“千里共婵娟”出自宋·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处的意思是“只愿互相思念的人能够天长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月光来传递思念(或者共享这美丽的月光)”。原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把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上片写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它构思奇特,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苏词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的初衷是苏轼因为思念弟弟苏辙而作,不过后来,引用的人越来越多,词的寓意也就越来越广,扩大到情侣、朋友之间了!

明月寄相思,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百度后没有找到出处,那么就个人谈谈理解吧。
每到中秋节(话说最近就快到了),赏月咏月是中国文人骚客近乎传统的习惯,而相对于当时落后的通讯交通条件以及大部分诗人相似的坎坷命运,很多人在中秋团圆之日无法与家人相见,此时,中秋的一轮圆月就成为了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寄托,甚至可以理解为月亮这种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限制的意象在诗人心中是具有崇高意义的。黯然销魂者,唯别离耳。在中秋佳节的别离更能勾起人的忧伤。因此,历代中秋咏月的诗词作品的基本基调都是接近悲伤的。
上句讲的就是这种传统。
但是在这种基调下,不得不提的就是被认为中秋词咏月词巅峰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东坡居士在这种悲伤的基调中,化哀叹为祝愿,虽然面对着人在天涯的相思苦境,然而依旧没有放弃对于将来能够得以团圆的希望,这种乐观旷达的胸襟也是苏词苏诗的魅力之一。
下半联则在胸襟上略输东坡,只是接着前句奠定的悲伤思念的基调,抒发了自己对故人的思念和对团圆的渴望。
你好哦 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
望采纳!
意思是:明月寄托了相思之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出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八月十五日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扩展资料:
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