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词中的“羽扇纶巾”者是指()
- 2、关于“羽扇纶巾”这个东西,具体指的是诸葛亮还是周瑜?-趣历史网
- 3、“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羽扇纶巾”形容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4、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指的是谁
- 5、“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诗句中描写的人物是( ? )。
- 6、对“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亮。这
- 7、羽扇纶巾形容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 8、羽扇纶巾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9、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指的是谁?
词中的“羽扇纶巾”者是指()
词中的“羽扇纶巾”者是指()
A.周瑜
B.诸葛亮
C.孙策
D.刘备
正确答案:A
关于“羽扇纶巾”这个东西,具体指的是诸葛亮还是周瑜?-趣历史网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羽扇纶巾”这个东西,在《三国演义》里面,是专门用来描述诸葛亮的。但是在历史上,关于羽扇纶巾还是和周瑜有关系,所以这个东西到底指的是诸葛亮还是周瑜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1、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亮还是周瑜
实际上,这个“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
任何词语离开了语境,都只具有“工具意义”,而没有“语境意义”,也就是说没有实在意义了。所以,理解词语必须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之中来看。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作者交代得很清楚,“公瑾当年”,那么后面的“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这些描写显然就是针对“公瑾”,而不是针对别人。
再看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这场大战孙刘联军具体指挥作战的主帅有争议,有人认为是刘备,有人认为是周瑜,苏轼的观点这次大战的主帅就是周瑜,所以才有“遥想公瑾当年”,这里暂时没诸葛亮什么事!
之所以这个“羽扇纶巾”与诸葛亮扯上关系,是有人认为“羽扇纶巾”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专用,其实不然。《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而且在苏轼那个时代还没有《三国演义》这部书呢!由于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人们对诸葛亮的感情很好,所有好事都希望有他的功劳,完全可以理解,但苏轼这首词与他真没有关系!
2、《念奴娇·赤壁怀古》诗词全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羽扇纶巾”形容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羽扇纶巾”在三国之时,是儒将通常的装束,宋人也多以"羽扇"代指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人 。东汉末年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原诗: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代: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释义: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江山如此的美丽如图又如画,一时间涌出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郎名瑜字公瑾,小乔刚刚嫁给了他作为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
手中执着羽扇头上著着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
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
人生如同一场朦胧的梦似的,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扩展资料
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此词上阕,先即地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铺垫。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
“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代赤壁战场。在苏轼写此词的八百七十多年前,东吴名将周瑜曾在长江南岸,指挥了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
“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苏轼重点要写的是"三国周郎",故下阕便全从周郎引发。换头五句写赤壁战争。与周瑜的谈笑论战相似,作者描写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也是举重若轻,闲笔纷出。
从起句的"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再到"遥想公瑾当年",视线不断收束,最后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然而写周瑜却不写其大智大勇,只写其儒雅风流的气度。
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瑜
周瑜,字公瑾,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人称周郎。苏轼该词主要是临赤壁怀古,而正史里赤壁之战,从头到尾都是周瑜策划和指挥的,可以说是周瑜一生最辉煌的时刻。所以“羽扇纶巾”说的正是赤壁之战的主角周瑜。
晋裴启《语林》:"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挥三军。"后因以"羽扇纶巾"谓大将指挥若定潇洒从容。苏轼只是借诸葛亮衣服让周瑜穿一下罢了。
这句诗出自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全诗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从诗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前一句“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这里公瑾就是三国时的周瑜。
因此,“羽扇纶巾”形容的历史人物是周瑜。
希望能帮到你。
您好,是周瑜。《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有,有兴趣的话看翻译。
“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羽扇纶巾”在三国之时,是儒将通常的装束,宋人也多以"羽扇"代指周瑜。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出处: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原文节选: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译文: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手摇羽扇头戴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人生犹如一场梦,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扩展资料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
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
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通篇大笔挥洒,却也衬以谐婉之句,英俊将军与妙龄美人相映生辉,昂奋豪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迭相递转,做到了庄中含谐,直中有曲。
特别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
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
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等。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指的是谁
苏轼词中指的很可能是周瑜,
周瑜.
理由,“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原文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是周瑜.
单个说“羽扇纶巾”这个词应该是指诸葛亮。
《类说》卷四九引《殷芸小说》:“武侯(诸葛亮)与宣王(司马懿)泊兵,将战,宣王戎服位事,使人密见武侯,乃乘素舆葛巾,自持白羽扁指麾,三军随其进止。宣王叹曰:‘真名士也’。”《类说》是宋人编撰,《殷芸小说》是南北朝时期,应该比苏东坡的词可信。《太平御览》卷七○二引 晋 裴启 《语林》:“ 诸葛武侯 与宣王在 渭 滨将战, 武侯 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挥三军。” 晋 裴启所著《语林》离三国时代更近,可信度也比苏东坡的词高。 后世引用“羽扇纶巾”一般都是指诸葛亮,当然现在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是指“美周郎”。关于这首词,我们高中语文老师说这是把英姿勃发的周郎和羽扇纶巾的诸葛亮结合起来,以塑造一个更为感染人心的英雄形象。我认为他是在忽悠我们。我一直觉得这首词中的“羽扇纶巾”是指周瑜,苏东坡是宋人,年代久远,而且鉴于他把赤壁的地点都弄错了,弄混两个人也很正常。 另: 在最先开始羽扇纶巾应该并不是孔明专属,但丞相影响太大,手持羽扇头戴纶巾的形象也太深入人心,所以后世甚至以“诸葛巾”代指纶巾。 唐人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一云:“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宋人程大昌《演繁露》云:“世传《明皇幸蜀图》,山谷间老叟出望驾,有著白巾者。释者曰:‘为诸葛武侯服也。’此不知古人不忌白也。” 以上皆来自百度,年代晋、南朝梁、唐、宋,都不是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影响得了的。 诗词为抒情之作,不必较真历史细节。
周瑜。《资治通鉴》中对赤壁之战记载主将周瑜孙权鲁肃对话,而《资》是宋司马光所编写,与苏东坡同朝。这或许代表了宋代人们对赤壁之战的认识,周瑜英雄。
指的是诸葛亮。
诸葛亮一直是羽扇纶巾的形象,他到东吴游说孙权,联合抗曹。最后协助周瑜用计,火烧赤壁一战击退曹操80万大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周瑜。
理由,1,“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原文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是周瑜。
2,至于诸葛亮,那是小说以蜀汉为正统的情况下夸大了赤壁之战诸葛亮的功劳,就单历史而言,诸葛亮只起了个说客的作用,至于谋划
补充:
指挥,那都是周瑜一手把握的,没诸葛的事。所以在苏轼那个时代,虽然对诸葛亮比较崇敬,但远没有小说中将其神化那样的崇拜,苏轼此时还是根据历史来写的,所以是周瑜。
“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羽扇纶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原文如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⒃。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译文如下: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在那久远古战场的西边地方,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
四面石乱山高两岸悬崖如云,惊涛骇浪猛烈地拍打着对岸,卷起浪花仿佛冬日的千堆雪。江山如此的美丽如图又如画,一时间涌出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郎名瑜字公瑾,小乔刚刚嫁给了他作为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手中执着羽扇头上著着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
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人生如同一场朦胧的梦似的,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扩展资料:上片重在写景,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紧缩集中到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身上。但苏轼在众多的三国人物中,尤其向往那智破强敌的周瑜,故下片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腕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
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
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
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否则难免出现如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这可使人意识到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
纶巾,青丝带头巾,“葛巾毛扇”,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扮,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念奴娇·赤壁怀古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诗句中描写的人物是( ? )。
正确答案:D
解析:这个题目考查文学常识。这句话出自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描写的是周瑜。全句诗为“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字公瑾,是三国时吴军的统帅。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对“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亮。这
D 试题分析:“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不是诸葛亮。且周瑜大破曹军亦与诸葛亮无关。点评:苏轼为了刻画周瑜的形象,从裴松之注引三国志里蒋干拜访周瑜时“布衣葛巾”而进行艺术升华到周瑜身上的“羽扇纶巾”,虽然是蒋冠周戴,但是诗词一般可以忽略历史真实而抒发作者的情感。
羽扇纶巾形容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羽扇纶巾”形容的是周瑜。
“羽扇纶巾”一词最早是出现在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原文是:“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这首词中,苏轼将赤壁之战的功绩全部都归功给了周瑜,根本没有诸葛亮任何关系。
“羽扇纶巾”的形象也专属于周瑜,形容周瑜运筹帷幄,在赤壁大胜曹操,平定了曹操的数十万大军,建立了丰功伟绩。不过在现代人的基本观念中,“羽扇纶巾”更多的是代表着诸葛亮。因为随着影视剧的发展,人们对《三国演义》的理解多数停留在影视剧中。我国流传最广的《三国演义》影视剧是1994年的唐国强版和2010年的陈建斌版。
“羽扇纶巾”出处
宋代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翻译: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手摇羽扇头戴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人生犹如一场梦,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念奴娇·赤壁怀古
羽扇纶巾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
“羽扇纶巾”一词最早是出现在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原文是:“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公瑾是周瑜的字,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与诗词的其它内容呼应。
在这首词中,苏轼将赤壁之战的功绩全部都归功给了周瑜,根本没有诸葛亮任何关系,“羽扇纶巾”的形象也专属于周瑜,形容周瑜运筹帷幄,在赤壁大胜曹操,平定了曹操的数十万大军,建立了丰功伟绩。由此可见,“羽扇纶巾”是古代诗文中对于儒将外表的形容。
周瑜的主要成就:
赤壁之战后,周瑜率军溯江进攻由曹仁、徐晃驻守的江陵(江陵为南郡治所),先是大破曹军于夷陵(今湖北宜都北),后对曹军“所杀伤甚众”,曹仁弃城逃走,周瑜成功夺取荆州重镇南郡,孙权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
周瑜锐意进取,主张在汉末纷争之际,“横行天下”,积极开拓,发展自己,他在赤壁之战后筹划进图中原,提出“取蜀,并张鲁,联马超,再以襄阳为根据地蚕食曹操,北方可图”的战略。
孙权在称帝后盛赞周瑜开拓之功:周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昔走曹操,拓有荆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指的是谁?
苏轼词中指的很可能是周瑜,
周瑜.
理由,“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原文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是周瑜.
单个说“羽扇纶巾”这个词应该是指诸葛亮。
《类说》卷四九引《殷芸小说》:“武侯(诸葛亮)与宣王(司马懿)泊兵,将战,宣王戎服位事,使人密见武侯,乃乘素舆葛巾,自持白羽扁指麾,三军随其进止。宣王叹曰:‘真名士也’。”《类说》是宋人编撰,《殷芸小说》是南北朝时期,应该比苏东坡的词可信。《太平御览》卷七○二引
晋
裴启
《语林》:“
诸葛武侯
与宣王在
渭
滨将战,
武侯
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挥三军。”
晋
裴启所著《语林》离三国时代更近,可信度也比苏东坡的词高。
后世引用“羽扇纶巾”一般都是指诸葛亮,当然现在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是指“美周郎”。关于这首词,我们高中语文老师说这是把英姿勃发的周郎和羽扇纶巾的诸葛亮结合起来,以塑造一个更为感染人心的英雄形象。我认为他是在忽悠我们。我一直觉得这首词中的“羽扇纶巾”是指周瑜,苏东坡是宋人,年代久远,而且鉴于他把赤壁的地点都弄错了,弄混两个人也很正常。
另:
在最先开始羽扇纶巾应该并不是孔明专属,但丞相影响太大,手持羽扇头戴纶巾的形象也太深入人心,所以后世甚至以“诸葛巾”代指纶巾。
唐人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一云:“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宋人程大昌《演繁露》云:“世传《明皇幸蜀图》,山谷间老叟出望驾,有著白巾者。释者曰:‘为诸葛武侯服也。’此不知古人不忌白也。”
以上皆来自百度,年代晋、南朝梁、唐、宋,都不是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影响得了的。
诗词为抒情之作,不必较真历史细节。
这个没有争议的,周瑜。
理由,1,“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原文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是周瑜。
2,至于诸葛亮,那是小说以蜀汉为正统的情况下夸大了赤壁之战诸葛亮的功劳,就单历史而言,诸葛亮只起了个说客的作用,至于谋划
周瑜
“羽扇纶巾”指诸葛亮或者周瑜的问题,近年来学术界争论较大。有论者认为:“‘羽扇纶巾’并不是诸葛亮专用的,这里当然也就不一定要讲成是诸葛亮。从‘遥想公瑾当年’到‘樯橹灰飞烟灭’,一气呵成,只写了一个人,就是周瑜,写他风雅闲散,谈笑自若,运筹于帷幄之中,很容易地就挫败了敌人。”[7]此说值得商榷。
汉魏无“纶巾”之名,史称“葛巾”。晋人张华《博物志》卷九云:“汉中兴,士人皆冠葛巾。建安中,魏武帝造白巾合。于是遂废,唯二学书生犹著也。”这种情况延续至晋,宋人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御览》卷三三六“国子祭酒”条引《齐职仪》云:“晋令,博士祭酒掌国子学,而国子生师事祭酒执经,葛巾单衣,终身致敬。”“葛巾”与“羽扇”相连,则是诸葛亮。同书卷七○二“巾类”条引《蜀书》云:“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宣王戎胡莅事,使人视武侯,乘素舆,葛巾毛扇,指挥三军,皆随其进止。”又“扇类”条引晋人裴启《裴子语林》云:“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麾三军,皆随其进止。”陈寿《三国志》中的魏、蜀、吴三书,在宋代以前是各自单独传世的,见《旧唐书·经籍志》著录。前引《蜀书》记载,不见于今本《三国志》,说明它是现已亡佚的裴松之注文。这条注文与《裴子语林》记载大致相同,可见它们应该是同出一源。葛巾又称纶巾,大概始于东晋谢安家族。《晋书·谢万传》云:“简文帝作相,闻其名,召为抚军从事中郎。(谢)万著白纶巾、鹤氅裘,履版而前。既见,与帝共谈移日。”谢万为谢安弟。《说文》段注云:“纠青丝成绶,是为纶。”前引晋令规定,太学生才戴葛巾。谢万、谢安这类儒将要戴葛巾,当然得改变用料为青丝,别称纶巾,否则就有违制之嫌。谢氏兄弟如此装扮,自然是景仰诸葛亮之大名。
诚然不错,“羽扇纶巾”作为一种着装习俗,确实兴起于东汉,最初“并不是诸葛亮专用的”。但经诸葛亮穿戴之后,就逐渐演变成诸葛亮所专有了,成为后世儒将、名士隐逸仿效的对象。宋人程大昌《演繁露》云:“世传《明皇幸蜀图》,山谷间老叟出望驾,有著白巾者。释者曰:‘为诸葛武侯服也。’此不知古人不忌白也。”可见诸葛武侯服一直流传下来,对后人产生了多么巨大的影响!博学多才的苏轼,决不会在世人已把“羽扇纶巾”作为诸葛亮的代称之际,又独出心裁地用其去指代“雄姿英发”的周瑜。
日本学人中原健二先生不明究里,在其《苏轼与“羽扇纶巾”》[8]一文中云:“可知‘纶巾’还是被意识为六朝贵族的服饰。因此,《念奴娇》的‘羽扇纶巾’用在周瑜和诸葛亮身上哪个更合适,也就不言自明了。周瑜是出身名家的赤壁英雄,又精通音乐,被吴人称作‘周郎’,把‘羽扇纶巾’用作他的行为是正相匹配的。”[9]根据《三国志》记载,周瑜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周异为洛阳令;诸葛亮亦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诸葛王圭为太山郡丞,从父诸葛玄为豫章太守。他们二人家世相埒,怎么会有贵*之分呢?中原健二先生在《“羽扇纶巾”之人———周瑜与诸葛亮》一文中又以为,到了明代,诸葛亮又从周瑜那里夺取了“羽扇纶巾”的装束,故写入小说《三国演义》。[9]这种说法与三国故事的形成流传情况,可谓大相径庭,南辕北辙。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魏、蜀、吴三国纷争,演绎出了人世间多少传说故事!《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引《江表传》云:“(周)瑜之破魏军也,曹公曰:‘孤不羞走。’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这虽然是曹操为赤壁之败找托词,并使离间计,但也从中可见,赤壁之战故事传说不胫而走,当时就流传甚广。据史家研究,《三国志》裴注多过正文数倍,注引魏、晋人著作多达二百十种,其中不少传闻异词和小说家言。嗣后笔记传奇中,三国故事逐渐丰富。到了唐代,不少诗人都吟咏过三国故事,譬如李商隐《骄儿诗》中有句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其中写得最多的就是诸葛亮,李白、杜甫、刘禹锡、李商隐、胡曾等著名诗人都有歌颂诸葛亮的篇什。尤其是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一云:“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此诗中勾画出了手执羽扇,指挥若定的诸葛武侯的鲜明形象。杜牧《赤壁》诗中有句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已经勾勒出诸葛亮借东风,曹操筑铜雀台欲取二乔等故事情节。可见三国故事在唐代有了更详细系统的发展,这为宋代说书艺人“说三分”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