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善莫大焉具体什么意思?
- 2、善莫大焉的含义是什么 善莫大焉的释义
- 3、“善莫大焉”是什么意思?
- 4、善莫大焉是什么意思?
- 5、善莫大焉是什么意思
- 6、善莫大焉的完整语句 善莫大焉原文出处及翻译
- 7、善莫大焉的解释是什么?
- 8、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的出处
- 9、“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是什么意思?
善莫大焉具体什么意思?
意思是就没有比这再好的事情了。原句出自于春秋左丘明的《左传·宣公·宣公二年》。
原文:
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白话译文:
赵盾和士会看到死人的手,问起杀人的缘故,感到担心,准备进谏。士会对赵盾说:“你劝谏如果听不进去,就没有人继续劝谏了。请让士会先去,不听,你再接着劝谏。”士会前去三次,到达屋檐下,晋灵公才转眼看他,说:“我知道错了,打算改正。”士会叩头回答说:“一个人谁没有错,有了过错能够改正,就没有比这再好的事情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
《左传》的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作品中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善莫大焉的含义是什么 善莫大焉的释义
1、善莫大焉的意思是: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整句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2、读音zhī cuò néng gǎi,shàn mò dà yān,指一个人犯了错误后,能够认识并改正错误,就是最好的事情。
“善莫大焉”是什么意思?
善莫大焉”的意思是“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
出自:《左传·宣公二年》,作者有争议
原句: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释义: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
意思是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指一个人犯了错误后,能够认识并改正错误,就是最好的事情。
出自,《左传·宣公二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拼音:shàn mò dà yān。
《左传》这句话源自一个历史故事。春秋时,晋灵公无道,滥杀无辜,臣下士季进谏。灵公当即表示:“我知过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兴地对他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遗憾的是,晋灵公言而无信,残暴依旧,最后终被臣下刺杀。
三国时期,周处被乡里认为是和大蛟,白额虎同列的三害,周处杀死蛟虎后,却得知自己是最被乡里所忧虑的,因此找到陆云决定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代忠臣!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同义词
善莫大焉一般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出自《左传·宣公二年》。意思是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指一个人犯了错误后,能够认识并改正错误,就是最好的事情
“善莫大焉”的意思是“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
出自:《左传·宣公二年》,作者有争议
原句: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释义: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
扩展资料成语故事:
春秋时,晋灵公无道,滥杀无辜,臣下士季进谏。灵公当即表示:“我知过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兴地对他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遗憾的是,晋灵公言而无信,残暴依旧,最后终被臣下刺杀。
作品地位:
《左传》的瞩目成就,首先在于它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而内容详实的史学钜编,在古代史学发展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左传》以近二十万言的规模,全面、系统记载春秋一代大事,广泛涉及周王朝和晋、鲁、楚、郑、齐、卫、宋、吴、秦、越、陈等十多个诸侯国,并且屡见追记西周与商殷、甚至有夏以前时期的史实。
《左传》虽未完全否认天命鬼神,却极力强调人事作为,重视民心向背的重大政治作用,反对“困民之主”,都突出地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善莫大焉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指一个人犯了错误后,能够认识并改正错误,就是最好的事情。
出自,《左传·宣公二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拼音:shàn mò dà yān。
《左传》这句话源自一个历史故事。春秋时,晋灵公无道,滥杀无辜,臣下士季进谏。灵公当即表示:“我知过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兴地对他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遗憾的是,晋灵公言而无信,残暴依旧,最后终被臣下刺杀。
三国时期,周处被乡里认为是和大蛟,白额虎同列的三害,周处杀死蛟虎后,却得知自己是最被乡里所忧虑的,因此找到陆云决定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代忠臣!
意思是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指一个人犯了错误后,能够认识并改正错误,就是最好的事情。
出自《左传·宣公二年》。《左传》这句话源自一个历史故事。春秋时,晋灵公无道,滥杀无辜,臣下士季进谏。灵公当即表示:“我知过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兴地对他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遗憾的是,晋灵公言而无信,残暴依旧,最后终被臣下刺杀。
出自《左传·宣公二年》。意思是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指一个人犯了错误后,能够认识并改正错误,就是最好的事情。
1、基本信息
【解释】: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指一个人犯了错误后,能够认识并改正错误,就是最好的事情。
【出自】:《左传·宣公二年》[1]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2、出处
出自《左传·宣公二年》。《左传》这句话源自一个历史故事。春秋时,晋灵公无道,滥杀无辜,臣下士季进谏。灵公当即表示:“我知过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兴地对他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遗憾的是,晋灵公言而无信,残暴依旧,最后终被臣下刺杀。
3、典故
三国时期,周处被乡里认为是和大蛟,白额虎同列的三害,周处杀死蛟虎后,却得知自己是最被乡里所忧虑的,因此找到陆云决定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代忠臣!
善莫大焉,这个善字,不是狭义的“善事、善良”,而是“完美”、“最佳”的意思。它的出处“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善莫大”就是指“没有什么比这最好的办法了”。
善莫大焉的意思就是没有比知道错了改正更好的事情了,这是一个固定句式,格式上就要这么翻译,没有比····更好的 。
善莫大焉 (shàn mò dà yān)原文: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出自《左传·宣公二年》。大意是谁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左传》这句话源自一个历史故事。春秋时,晋灵公无道,滥杀无辜,臣下士季对他进谏。灵公当即表示:“我知过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兴地对他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遗憾的是,晋灵公言而无信,残暴依旧,最后终被臣下刺杀。历史上确有能改过而终成大业的君主。楚庄王初登基时,日夜在宫中饮酒取乐,不理朝政。后来臣下用“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神鸟故事启发他,并以死劝谏,终于使他决心改正错误,认真处理朝政,立志图强。楚国终于强大起来,楚庄王也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解 释: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善莫大焉是什么意思
善莫大焉的意思是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善莫大焉,汉语词语,拼音是shànmòdàyān。出自《左传·宣公二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善莫大焉的完整语句 善莫大焉原文出处及翻译
1、出自《左传·宣公二年》:“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2、意思是: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指犯了错误后只要能够认识并改正错误,就能从中获得利益。
善莫大焉的解释是什么?
善莫大焉的解释是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
完整句子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读音zhī cuò néng gǎi,shàn mò dà yān,指一个人犯了错误后,能够认识并改正错误,就是最好的事情。
出处:《左传·宣公二年》:“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典故:
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一天,厨师送上来的熊掌炖得不透,他就残忍地当场把厨师处死。正好,尸体被赵盾、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看见。他们了解情况后,非常气愤,决定进宫去劝谏晋灵公。
士季先去朝见,晋灵公轻描谈写地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士季听他这样说,也就用温和的态度道:“谁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那就最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就是一个好的国君。”
但是,晋灵公并非是真正认识自己的过错,行为残暴依然故我。相国赵盾屡次劝谏,他不仅不听,反而十分讨厌,竟派刺客去暗杀赵盾。不料刺客不愿去杀害正直忠贞的赵盾,宁可自杀。晋灵公见此事不成,便改变方法,假意请赵盾进宫赴宴,准备在席间杀他。但结果赵盾被卫士救出,他的阴谋又未能得逞。最后这个作恶多端的国君,终于被赵盾的弟弟赵穿杀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的出处
【出处】《左传·宣公二年》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释义】“非”,不是。“孰”谁。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没有过失?
【故事】 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一天,厨师送上来熊掌炖得不透,他就残忍地当场把厨师处死。
正好,尸体被赵盾、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看见。他们了解情况后,非常气愤,决定进宫去劝谏晋灵公。士季先去朝见,晋灵公从他的神色中看出是为自己杀厨师这 件事而来的,便假装没有看见他。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来到屋檐下,晋灵公才瞟了他一眼,轻描谈写他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士季听他这样说,也就用温和的态度道:”谁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那就最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就是一个好的国君。”
但是,晋灵公并非是真正认识自己的过错,行为残暴依然故我。相国赵盾屡次劝谏,他不仅不听,反而十分讨厌,竞派刺客去暗杀赵盾。不料刺客不愿去杀害正直忠贞的赵盾,宁可自杀。晋灵公见此事不成,便改变方法,假意请赵盾进宫赴宴,准备在席间杀他。但结果赵盾被卫士救出,他的阴谋又未能得逞。最后这个作恶多端的国君,终于被一个名叫赵穿的人杀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人人明白的一句话。自呱呱降生人世起,到停止呼吸、合眼离开尘世一刻为止,人与人之间只有犯错多少、大小和如何对待自己所犯过错之不同,却没人能说自己“终生无过错”。所以陶渊明有“觉今是而昨非”的名句,传颂千古。
孔夫子说:“小人之过必文。”(见《论语·子张》,指小人对所犯过错一定要掩饰、狡辩)是成语“文过饰非”的出处。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 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见《论语·子张》,“君子的过失如同日蚀和月蚀,发生时人人可见;改正时人人都仰望。”)说明君子与小人对待所 犯过错的态度截然不同,其影响也不同。
人难免有过错,犯错后采取什么态度就是关键了。孔子说:“过而不改,是为过矣!”(见《论语·卫灵公》,“有错误而不改,那错误才真是错误了。”)所以孔子又说: “过,则勿惮改。”(见《论语·学而》,“有过错,不要怕改正。”或解为“有过错,不要怕,改正就是了。”)显然,犯了错误却“文过饰非”,或“恼羞成 怒”,就是错上加错。
左丘明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见《左传·宣二年》)这是中国流传千古的名言。人人犯了过错都能改正,进德修业,不断进步;中国过去获“礼义之邦”的美名,和这句话岂能无关!曾几何时,中国人的行为在世界上常常遭人批评,我们自己不应该深刻反省吗?
在今日中华崛起的伟大时代,中国人应该时时刻刻牢记“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句话,并且全社会都切实遵行之。
一个人对某一缺点错误屡教不改,人们会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是啊,古代江山易主换代都得经过销烟弥漫,遍地鲜血,誓死力争的战场,而这样的江山尚且易改,本性岂不更加难移。
但是,“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不管是大缺点或者是小错误,我们都应该接受这“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劝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缺点都会犯错误。然而,一个人有缺点犯错误并不可耻,也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不知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而继续错下去或者,知错了而不去改正。
卡莱尔说:“最大的过失,便是不知有错。”我们应该“静坐常思自己过”,也该虚心接受亲人朋友的批评和规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即使是再难移的本性,我们都应该像齐威王那样“纳谏除弊,修明政治。”“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们应该尽自己的一切力量去改正我们的缺点及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的出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过而改之,善莫大焉.出自《左传·宣公二年》
【出 处】《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
出自《左传 宣公二年》
原句是: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 莫大焉。
译文:
走了三次,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并说:“我已经知道 自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哪个人能不犯错 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
扩展资料:
典故:
故事: 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一天,厨师送上来熊掌炖得不透,他就残忍地当场把厨师处死。
正好,尸体被赵盾、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看见。他们了解情况后,非常气愤,决定进宫去劝谏晋灵公。士季先去朝见,晋灵公从他的神色中看出是为自己杀厨师这件事而来的,便假装没有看见他。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来到屋檐下,晋灵公才瞟了他一眼。
他轻描谈写地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士季听他这样说,也就用温和的态度道:“谁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那就最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就是一个好的国君。”
但是,晋灵公并非是真正认识自己的过错,行为残暴依然故我。相国赵盾屡次劝谏,他不仅不听,反而十分讨厌,竟派刺客去暗杀赵盾。
不料刺客不愿去杀害正直忠贞的赵盾,宁可自杀。晋灵公见此事不成,便改变方法,假意请赵盾进宫赴宴,准备在席间杀他。但结果赵盾被卫士救出,他的阴谋又未能得逞。最后这个作恶多端的国君,终于被赵盾的弟弟赵穿杀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是什么意思?
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指犯了错误后只要能够认识并改正错误,就能从中获得利益。
出自《左传·宣公二年》“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字的意思 谁没有过错,只要错了能改,就很好了 我一个字一个字空格开翻译你看看。 人嘛 谁 没有 过错呢? 错了 却 能够 改正, 没什么比
意思:有了过错能够改正,就没有比这再好的事情了。
出自:战国 左丘明《左传·宣公二年》
原文选段:
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释义:
士会对赵盾说:“你劝谏如果听不进去,就没有人继续劝谏了。请让士会先去,不听,你再接着劝谏。”士会前去三次,到达屋檐下,晋灵公才转眼看他,说:“我知道错了,打算改正。”士会叩头回答说:“一个人谁没有错,有了过错能够改正,就没有比这再好的事情了。
扩展资料典故:
春秋时,晋灵公无道,滥杀无辜,臣下士季进谏。灵公当即表示:“我知过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兴地对他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遗憾的是,晋灵公言而无信,残暴依旧,最后终被臣下刺杀。
作品成就:
作为一部编纂于两千多年前的史著,《左传》另一引人注目之点,是它在记事中还体现了有积极意义的指导思想和撰写原则,从而开创了我国古代史书编纂的优良传统。
《左传》面对纷纭史实敢于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所记事件与人物具有很高的历史真实性。
全书对于周王与诸侯、诸侯之间以及诸侯国内部的明争暗斗的具体载述,对于此一时期众多人物崇高与卑下、光明与丑恶之不同表现的真切叙写,都体现出一种真正史家的目光与胆识。
《左传》在真实记事的基础上又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不仅在史料取舍或事件的叙述中往往表现出爱憎与臧否的不同态度,而且,还常以“君子曰”形式直接评人论事,或给予谴责,或表示痛惜,或加以赞扬等等。
这些评论,有的是作者的“自为之辞”,有的也许是“出自时人”而“为左氏认同”之语,都显示着鲜明的是非评价,展现了《左传》作者的史识和史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