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丘吉尔简介
- 2、丘吉尔的简介
- 3、丘吉尔简介及其经典语录
- 4、温斯顿丘吉尔的人生经历简介
- 5、丘吉尔简介
- 6、丘吉尔的简介
- 7、温斯特·丘吉尔生平简介是怎样的?
- 8、英国军事家、政治家——约翰·丘吉尔的生平事迹简介
丘吉尔简介
1、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WinstonLeonardSpencer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画家、演说家、作家、记者,出身于贵族家庭,父亲伦道夫勋爵曾任英国财政大臣。2、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1874年生于英格兰牛津郡伍德斯托克。1940年至1945年和1951年至1955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领导英国人民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之一,战后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他写的《不需要的战争》获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6卷、《英语民族史》24卷等。丘吉尔是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数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万多),被美国杂志《人物》列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八大演说家之一,曾荣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从1929年到1965年,连续36年担任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校长。1965年1月24日,丘吉尔因中风逝世。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丘吉尔的简介
丘吉尔是 历史 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曾两次担任英国首相,并领导英国人民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 政治 领袖之一。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丘吉尔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丘吉尔的简介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国 历史学 家、政治家、画家、演说家、作家、记者。1940—1945年、1951—1955年期间曾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1929年至1965年临终,连续36年担任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校长。他的《不需要的战争》获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6卷、《 英语 民族史》4卷等。是历史上掌握 英语单词 词汇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万多),被美国杂志《展示》列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八大演说家之一,曾荣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2002年,在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中丘吉尔被选为最伟大的英国人。丘吉尔 血液 样本于3月12日举行拍卖,估价超一千英镑。
丘吉尔是一个怎样的人
出生于1874年11月30日的温斯顿·丘吉尔一生极具传奇色彩,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也曾体验无限的风光与荣耀。他在政治、 绘画 、演说等多个方面都表现出色。对于温斯顿·丘吉尔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有人称他是一个全才。
他在 教育 领域、文学方面有着很多功绩,他的作品《不需要的战争》在195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曾两次担任英国首相,领导英国人民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有人说没有他,就没有英国二战的胜利。他从没有接受过教育,却有一身的才华,这完全是他 自学 的结果,由此可以看出温斯顿·丘吉尔是一个有决心、有毅力的人。他曾说过:A pessimist sees the difficulty in every opportunity; an optimist sees the opportunity in every difficulty,这句话的意思是:悲观的人在机会里看到困难,乐观的人却在困难里看到机会。这句话被许多人当做名言在践行,而他自己也是乐观主义者。
他一生中经历过多次议员选举,他在演讲时,挥洒自如,给人以心灵的安慰。他还拥有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指挥有方,多次带领军队取得胜利,成为英国人民心中的英雄、榜样。对于温斯顿·丘吉尔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但人们对温斯顿·丘吉尔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一直都是褒义的。温斯顿·丘吉尔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丘吉尔一生的成就
著作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六卷本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伦道夫·丘吉尔勋爵传》、《英语民族史》等多部小说和回忆录。他一生中写出了26部共45卷(本)专著,几乎每部著作出版后都在英国和世界上引起轰动,获得如潮好评,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发行,《星期日泰晤士报》曾断言20世纪很少有人比丘吉尔拿的稿费还多。
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1953年因《二战回忆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在一生中多次经历的议员竞选中,在议会的 辩论 中,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时刻,发表了许多富于技巧而且打动人心的演讲,给人们 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来生最愿意做的事也是想跟某人对话:他的来生是想与王尔德对话。丘吉尔之所以青睐奥斯卡·王尔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王尔德的机智与辩才。
瑞典文学院在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中说:“丘吉尔成熟的演说,目的敏捷准确,内容壮观动人。犹如一股铸造历史环节的力。丘吉尔在自由和人性 尊重的关键时刻的滔滔不绝的演说,却另有一番动人心魄的魔力。也许他自己正是以这伟大的演说,建立了永垂不朽的丰碑。”S·席瓦兹院士在颁奖词中还说,“丘吉尔在政治上和文学上的成就如此之大,此前从未有过一位领袖人物能两样兼备而且如此杰出。”
的确,为丘吉尔树立了永垂不朽的丰碑的不仅是他的作品和演讲,而且是他作为一个政治家和反法西斯斗士的光辉业绩。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当选为议员,曾多次在内阁中担任要职。他经历了许多次政治上的升沉起伏,每次都以不屈不挠的努力,从不畏惧的斗志战 胜艰难险阻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最终登上了光辉的顶峰,在英国处于历史危机的严峻关头, 成为众望所归的政治领袖。
连他政治上的对手也说:“丘吉尔是大家一致认为永远不能成为首相的人,可是他同样也是在这危急关头获得大家一致欢迎,认为是唯一可能出任领袖的人。”;“人们不能不喜欢他,他的才能与朝气是无与伦比的。”
在通向胜利的漫长岁月里,丘吉尔在其演讲中多次发出战斗到底的誓言,表达了英国人民的心声。他说:“我们将永不停止,永不疲倦,永不让步,全国人民已立誓要负起这一任务:在欧洲扫清纳粹的毒害,把世界从新的黑暗时代中拯救出来。我们想夺取的是希特勒和希特勒主义的生命和灵魂。仅此而已,别无其他,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丘吉尔在世人心目中已成为英国人民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的集中象征。丘吉尔的著名演讲《热血、辛劳、眼泪、汗水》。
丘吉尔简介及其经典语录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简介
他出生于1874年11月30日,出生在英格兰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曾经担任英国的财政大臣。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在政治、历史、美术、演说、写作方面颇有建树。他还被授予美国荣誉市民的称号,同时他还是历史上词汇量最大的人,据说达到十二万,因此他曾担任了36年的大学校长。除此之外,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简介还记载了他的功绩。
他在1940年到1945年间担任了英国首相,又在1951年到1955间连任英国首相,给英国人民带去了福音。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离不开他的领导。他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同时他也是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中的一员。揭开冷战序幕的铁幕演说也是出自他手,这些充分体现了他的演讲才能,他是影响广泛的演说家之一。
1941年8月,他与罗斯福总统共同宣布《大西洋 *** 》。在他担任首相之际,他还抽出时间去创作,最终写出了《不需要的战争》一书。令他兴奋的是这本书在195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轰动一时。1955年4月,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已经81岁高龄,于是在这一月,他宣布退休。丘吉尔于1965年1月24日逝世,享年91岁。这便是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简介中的主要内容,他的一生是极其辉煌且有意义的。
温斯顿·丘吉尔经典语录
温斯顿·丘吉尔是著名的政治家、作家、记者、历史学家,他一生中留下了许多经典语录。温斯顿·丘吉尔经典语录中有一条是:坚持下去,并不是我们真的足够坚强,而是我们别无选择。丘吉尔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他正处在人生低谷正被外界因素逼迫着,但是不管怎样,人们都应该坚持都应该明白除了坚持别无选择。
“当真相在穿鞋子的时候,谎言已经跑遍了全城”丘吉尔说这句话是想告诉别人要学会乐观,只有乐观才能感受到世间的美好。但是有人却反驳说悲观亦是为了生存,也许这些大道理人们并不太懂,但是总会有那么一些温暖的文字语鼓励着人们前进。人的一生纵然会有失败,但是失败是成功之母,有的人面对失败是一蹶不振而丘吉尔则说:成功就是从失败到失败,也依然不改热情。人生在世总会有一些烦恼缠绕着你,有的人面对烦恼怨天尤人,而丘吉尔的则说:当我们回顾烦恼时,想起原来的老人讲述的故事,他临终前说一生中烦恼太多,但大部分担忧的事情却从来没有发生过。
丘吉尔的人生伴随着许多非议和排斥,面对这种事情温斯顿·丘吉尔经典语录中记载他是这样做的:如果你对每一天向你吠的狗都会停下来投石头,你永远到不了目的地。温斯顿·丘吉尔经典语录中还有许多至理名言,譬如“胜利并不是终点,失败也不是结束,只有勇气才是永恒”虽然这些话有些只是丘吉尔在不经意间说出的,但这些话对人们产生了巨大的鼓励作用。
温斯顿·丘吉尔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到温斯顿·丘吉尔,人们都会肃然起敬,他在诸多领域都有着非凡的成就。那么温斯顿·丘吉尔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出生于1874年11月30日的温斯顿·丘吉尔一生极具传奇色彩,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也曾体验无限的风光与荣耀。他在政治、绘画、演说等多个方面都表现出色。对于温斯顿·丘吉尔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有人称他是一个全才。
他在教育领域、文学方面有着很多功绩,他的作品《不需要的战争》在195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曾两次担任英国首相,领导英国人民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有人说没有他,就没有英国二战的胜利。他从没有接受过教育,却有一身的才华,这完全是他自学的结果,由此可以看出温斯顿·丘吉尔是一个有决心、有毅力的人。他曾说过:A pessimist sees the difficulty in every opportunity; an optimist sees the opportunity in every difficulty,这句话的意思是:悲观的人在机会里看到困难,乐观的人却在困难里看到机会。这句话被许多人当做名言在践行,而他自己也是乐观主义者。
他一生中经历过多次议员选举,他在演讲时,挥洒自如,给人以心灵的安慰。他还拥有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指挥有方,多次带领军队取得胜利,成为英国人民心中的英雄、榜样。对于温斯顿·丘吉尔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但人们对温斯顿·丘吉尔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一直都是褒义的。温斯顿·丘吉尔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温斯顿丘吉尔的人生经历简介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画家、演说家、作家、记者,出身于贵族家庭,父亲伦道夫勋爵曾任英国财政大臣。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1874年生于英格兰牛津郡伍德斯托克。
1940年至1945年和1951年至1955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领导英国人民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之一。
扩展资料:
丘吉尔和已故的戴安娜王妃,英格兰皇储查尔斯的前妻,是侄亲关系。丘吉尔的全姓是Spenser Churchill;戴安娜的全姓是Earl Spencer, 他俩都是Spencer家族的人。
虽然亲属关系有点远,但戴安娜应该叫丘吉尔叔公。
1874年11月30日,丘吉尔诞生于英国牛津郡伍德斯托克镇布伦海姆宫。
丘吉尔长大后,和母亲成为像姐弟般的朋友,并结成坚固的政治同盟关系。
丘吉尔少年时代很少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只与他的保姆结下了深厚的亲情。
1888年,丘吉尔进入仅次于伊顿公学的哈罗公学就读,但是成绩依然不佳,虽然丘吉尔的学习成绩不好,可是他后来之所以成功。
关键取决于他的综合素质,伦道夫勋爵于是决定在儿子丘吉尔毕业后将他送到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温斯顿·丘吉尔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国政治家、演说家、军事家和作家,曾于1940年至1945年出任英国首相,任期内领导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联合美国等国家对抗德国,并取得了最终胜利,1945年5月23日,丘吉尔辞职,1951年至1955年再度出任英国首相。丘吉尔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对英国乃至于世界均影响深远。此外,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曾于195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折叠1早年历程
丘吉尔丘吉尔是一个早产儿,母亲是个美国人由于父亲伦道夫·丘吉尔忙于政治而母亲又沉湎于交际之中,丘吉尔少年时代很少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只与他的保姆结下了深厚的亲情。1881年,7岁的丘吉尔被送入一个贵族子弟学校读书,丘吉尔是学校中最顽皮、最贪吃.成绩最差的学生之一,因此经常遭到老师的体罚,后来不得不转学到另一所学校。
1888年丘吉尔进入仅次于伊顿公学的哈罗公学就读,但是成绩依然不佳,虽然丘吉尔的学习成绩不好,可是他后来之所以成功,关键取决于他的综合素质,伦道夫勋爵于是决定在儿子毕业后将他送到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1893年8月,丘吉尔进入该校的骑兵专业学习。两年后,政坛上不得志的父亲早逝,同年2月,丘吉尔从军校毕业,被分配到第四骠骑兵团任中尉。
1895年10月,刚刚当上中尉的丘吉尔利用假期和朋友一起到古巴亲身体验一下西班牙和古巴当地人民起义的战争。由于其父亲的关系丘吉尔还被英国情报部门看中,要他负责收集西班牙军队所使用的枪弹的情报,此外,《每日纪事报》也聘请他为随军记者,为该报发稿。一个月后,历经了战火、身怀一枚西班牙红十字勋章的丘吉尔回到英国。古巴之旅使丘吉尔爱上写作和记者的生活。
【人物】温斯顿·丘吉尔--那1896年,丘吉尔随部队调往印度,在那里他有时间阅读大量的历史、哲学作品。一年后印度北部部落爆发了反抗英军的武装起义,得知消息后丘吉尔立即请了假,以《加尔各答先驱报》和《每日电讯报》记者的身份采访了英国的军事行动,他在向两张报纸所发出的稿件的基础上再加入自己收集到的其他资料,写出了第一部著作《马拉坎德野战军纪实》,1898年该书在英国出版。之后他又相继出版了自己的小说《萨伏罗拉》和有关英国和苏丹战争的《河上的战争》。
1899年9月,已经辞去军职的丘吉尔以《晨邮报》记者的身份前往南非,采访英布战争。在随英军士兵行进途中被后成为南非总理的史末资所俘虏。丘吉尔虽然是随军记者,但是因其携带武器并参加战斗,布尔人拒绝释放他。1899年12月,丘吉尔极为大胆地独自一人越狱成功,在当地一个英国侨民的帮助下逃到了洛伦索-马贵斯(今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的英国领事馆。这一事件使得他在英国的名声大噪;1900年3月,又经历了几次战斗的丘吉尔终于回到英国,通过越狱事件而闻名全国的丘吉尔决定抓住机会,踏入政坛
折叠2中年 进入政界
政界活动
丘吉尔1895年从军,曾参加英国在印度、苏丹和南非的殖民战争。1906年进入下院。主张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的关税政策。后历任殖民部次官、商务大臣、内政大臣、海军大臣和军需大臣、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殖民大臣等要职。在任海军大臣期间,大力加强海军实力,以回击德国对英国海上霸权的挑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5年,英军在黑海海峡的盖利博卢战役中失利,同年11月丘吉尔引咎辞职。
1919年1月丘吉尔出任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积极参与策划武装干涉苏俄。1922年,因不满自由党的政策而脱离该党。1924年任S.鲍德温内阁的财政大臣。1925年在英国恢复金本位制,企图恢复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1931年1月,因对保守党领袖的政策不满退出鲍德温的影子内阁。此后他被排斥在政府公职之外 ,专心从事写作。在此期间,他同保守党右翼一起,反对向印度独立的要求作任何让步。丘吉尔对来自德国的威胁不断发出警告,主张重整军备,反对A.N.张伯伦姑息德国侵略的绥靖政策,主张联合法国和苏联,依靠国际联盟来阻止德国的侵略。
二战活动
丘吉尔在议会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后,丘吉尔任张伯伦政府的海军大臣,积极组织援助挪威的战役。1940年5月10日继张伯伦任首相,并兼国防大臣,立即把全国经济纳入战时轨道。丘吉尔政府拒绝德国的诱和,坚持对德作战,希特勒常说他是个咯咯叫的老母鸡。他同时争取美、苏作为同盟者参战。为了保卫不列颠群岛,亲自视察海防、空防设施。他支持沦陷国家开展抵抗运动,支持沦陷国家的流亡政府。苏德战争爆发当天,丘吉尔庄严声明:“俄国人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也就是美国的危难。”1941年7月12日签订《英 、苏在对德战争中联合行动的协定》。
8月9日,丘吉尔和F.D.罗斯福签署《大西洋宪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丘吉尔与美国缔结一系列条约,其中包括联合使用两国的军事和经济资源、成立联合参谋部等内容。1942年以时机尚未成熟为借口,推迟开辟第二战场。丘吉尔先后参加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在处置战败的德国、波兰的疆界变动和政府组成等问题上,极力维护英帝国的利益。
3晚年 战后政治生涯
1945 年7月大选中,保守党在选举中失败,丘吉尔辞去首相职务。1946年3月5日,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这次演说揭开战后冷战时期的序幕。1948年10月9日 ,丘吉尔在英国保守党年会上正式提出一个把英美联盟、联合的欧洲、英联邦和英帝国连接在一起的三环外交的总方针。但由于战后英国的衰落未能实现。1946年3月他发表了铁幕演说标致着冷战的开始。
1951~1955年,丘吉尔再度出任首相。在执政期间签订1954年《巴黎军事协定》,并缔结《东南亚防务条约》,继续对苏采取强硬态度。1953年,丘吉尔被封为爵士,获嘉德勋章,同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55年4月5日正式退休,但直到1964年7月一直任下院议员。
1929年到1965年,连续36年担任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校长。1940年至1945年、1951年至1955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
领导英国人民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之一,战后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揭开美苏冷战的序幕。
拓展资料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出生于英格兰牛津郡伍德斯托克,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画家、演说家、作家、记者。
他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6卷、《英语民族史》24卷,著作《不需要的战争》获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
丘吉尔是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数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万多),被美国杂志《人物》列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一大演说家之一。2002年,BBC举行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温斯顿 丘吉尔
丘吉尔是一个早产儿,丘吉尔少年很少感到父母的关爱,只与他的保姆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1881年到1893年在念书,成绩不怎么样,被父亲7送到军校,从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第四骠骑兵团任中尉。
1895年到1900年都在各地担任随军记者,最后在去南非的时候被逮捕,1900年3月,通过越狱事件而闻名全国的丘吉尔决定抓住机会,踏入政坛。
1900年10月,代表英国保守党参选的丘吉尔顺利当选议员,1919年11月英国举行一战后的首次大选,选后丘吉尔在内阁内兼任陆军大臣和空军大臣两项职务。自由党在1922年的大选中惨败,而丘吉尔本人也在自己的选区中意外失利。多年的战争使得选民变得左倾,原本支持自由党的选民大批大批地倒向工党。在次年的选举中丘吉尔再度落败,而工党则获得胜利,组建了第一个工党政府。青年时代的丘吉尔1929年5月英国再度举行大选,这次选举中丘吉尔本人虽然险胜,但是在全国,保守党和自由党惨败,拉姆齐·麦克唐纳的工党政府重新执政。这段后来被称为“在野岁月”的日子是丘吉尔政治生涯中的最低潮,
一战后的英国迷漫着和平主义的气氛。丘吉尔警告,希特勒的法西斯独裁将给欧洲带来灾难,如果不立即阻止甚至可能导致文明的毁灭,他督促英国应当重整军备,并鼓励盟友法国加强军事势力,但是多数人都将他的警告视为危言耸听。
二战爆发以后形势出现了转机,1940年5月10日下午6时,国王召见丘吉尔,令其组阁;一小时后丘吉尔会见工党领袖艾德礼,邀请工党加入内阁并获得支持。3天后丘吉尔首次以首相身份出席下议院会议,发表了著名的讲话:“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献给大家……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艰难,也要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无法生存。”下议院最终以381票对0票的绝对优势表明了对丘吉尔政府的支持。
丘吉尔是著作等身的作家、辩才无碍的演说家、 经邦治国的政治家、战争中的传奇英雄。他一生中写出了26部共45卷(本)专著,几乎每部 著作出版后都在英国和世界上引起轰动,获得如潮好评,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 发行,以致《星期日泰晤士报》曾断言:“20世纪很少有人比丘吉尔拿的稿费还多。”
1953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在一生中多次经历的议员竞选中,在议会的辩论中,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时刻,发表了许多富于技巧而且打动人心的演讲,给人们 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温斯顿丘吉尔的人生经历,嗯,我觉得丘吉尔应该是英国的首相吧,嗯,他也是一个很伟大的人。
温斯顿·丘吉尔 - 家庭情况
丘吉尔出生于英国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祖上约翰·丘吉尔因在“光荣革命”中支持威廉三世,且又在对西班牙和法国的战争中做为军队总司令取得胜利而于1702年被安妮女王封为马尔巴罗公爵(DukeofMalborough),马尔巴罗家族在19世纪英国20个王室以外的公爵家族中名列第十。
温斯顿·丘吉尔 - 学生生涯
1881年,7岁的丘吉尔被送入一个贵族子弟学校读书,丘吉尔是学校中最顽皮、最贪吃、成绩最差的学生之一,因此经常遭到老师的体罚,后来不得不转学到另一所学校。1888年丘吉尔进入仅次于伊顿公学的哈罗公学就读,但是成绩依然不佳,虽然丘吉尔的学习成绩不好,可是他后来之所以成功,关键取决于他的综合素质,伦道夫勋爵于是决定在儿子毕业后将他送到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1893年8月,丘吉尔进入该校的骑兵专业学习。两年后,政坛上不得志的父亲早逝,同年2月,丘吉尔从军校毕业,被分配 到第四骠骑兵团任中尉。
温斯顿·丘吉尔 - 早期
1895年10月,刚刚当上中尉的丘吉尔利用假期和朋友一起到古巴亲身体验一下西班牙和古巴当地人民起义的战争。由于其父亲的关系丘吉尔还被英国情报部门看中,要他负责收集西班牙军队所使用的枪弹的情报,此外,《每日纪事报》也聘请他为随军记者,为该报发稿。一个月后,历经了战火、身怀一枚西班牙红十字勋章的丘吉尔回到英国。古巴之旅使丘吉尔爱上写作和记者的生活。
温斯顿·丘吉尔 - 政治生涯
1900年10月,代表英国保守党参选的丘吉尔顺利当选议员,从此开始了长达61年的政治生涯。不过在议会中他虽然是保守党成员,却抨击保守党政府的多项政策,批评政府在英布战争中的政策,并坚持反对政府的扩军计划。在成功阻挡政府的扩军提案在下议院通过后,丘吉尔又在贸易问题上走到了政府的对立面:他公开表示反对首相尼维尔·张伯伦的贸易壁垒政策,坚持维护自由贸易原则,这使得他与保守党彻底决裂,1904年他自称“独立的保守党人”,并最终于1905年1月被保守党取消了党员资格。4个月后,他坐到了反对党的议席中。
温斯顿·丘吉尔 - 一战经历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次年1月,丘吉尔批准了海军攻占达达尼尔海峡的计划,但是最后海军却无法攻占下该海峡,并付出了巨大代价,英国在战事之初的优势丧失,也使得丘吉尔成为保守党猛烈攻击的对象。5月,已经决定要与保守党人共组联合政府的阿斯奎斯首相免除了丘吉尔海军大臣的职务,派他出任内阁中地位最 低的不管部大臣。被排挤在政治圈之外的丘吉尔决定辞职,赶赴法国前线亲自参加战争。
温斯顿·丘吉尔 - 领导风格
一战后的英国迷漫着和平主义的气氛,从政党领袖到平民百姓都鼓吹裁军,人民天真地相信,一战后将再也不会有一场如此残酷的战争了。丘吉尔是议会中极少数反对裁军,并警告德国正在撕毁《凡尔赛条约》的人。丘吉尔警告,希特勒的法西斯独裁将给欧洲带来灾难,如果不立即阻止甚至可能导致文明的毁灭,他督促英国应当重整军备,并鼓励盟友法国加强军事势力,而不是“裁减你的武器,增加你的义务”。但是多数人都将他的警告视为危言耸听。
温斯顿·丘吉尔 - 个人荣誉
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於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丘吉尔的头上戴有许多流光溢彩的桂冠,他是著作等身的作家、辩才无碍的演说家、经邦治国的政治家、战争中的传奇英雄。他一生中写出了26部共45卷(本)专著,几乎每部著作出版后都在英国和世界上引起轰动,获得如潮好评,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发行,以致《星期日泰晤士报》曾断言:“20世纪很少有人比丘吉尔拿的稿费还多。”
1953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在一生中多次经历的议员竞选中,在议会的辩论中,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时刻,发表了许多富于技巧而且打动人心的演讲,给人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来生最愿意做的事也是 想跟某人对话:他的来生是想与王尔德对话。丘吉尔之所以青睐奥斯卡·王尔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王尔德的机智与辩才。
扩展资料:
温斯顿·丘吉尔人物形象:
提到温斯顿·丘吉尔,人们都会肃然起敬,他在诸多领域都有着非凡的成就。那么温斯顿·丘吉尔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出生于1874年11月30日的温斯顿·丘吉尔一生极具传奇色彩,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也曾体验无限的风光与荣耀。他在政治、绘画、演说等多个方面都表现出色。对于温斯顿·丘吉尔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有人称他是一个全才。
他在教育领域、文学方面有着很多功绩,他的作品《不需要的战争》在195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曾两次担任英国首相,领导英国人民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有人说没有他,就没有英国二战的胜利。他从没有接受过教育,却有一身的才华,这完全是他自学的结果,由此可以看出温斯顿·丘吉尔是一个有决心、有毅力的人。他曾说过:A pessimist sees the difficulty in every opportunity; an optimist sees the opportunity in every difficulty,这句话的意思是:悲观的人在机会里看到困难,乐观的人却在困难里看到机会。这句话被许多人当做名言在践行,而他自己也是乐观主义者。
他一生中经历过多次议员选举,他在演讲时,挥洒自如,给人以心灵的安慰。他还拥有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指挥有方,多次带领军队取得胜利,成为英国人民心中的英雄、榜样。对于温斯顿·丘吉尔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但人们对温斯顿·丘吉尔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一直都是褒义的。温斯顿·丘吉尔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温斯顿丘吉尔
丘吉尔简介
丘吉尔简介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带领英国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伟大胜利的民族英雄,是与斯大林、罗斯福并立的“三巨”。丘吉尔出身于声名显赫的贵族家庭。他的祖先马尔巴罗公爵是英国历史上的著名军事统帅,是安妮女王统治时期英国政界权倾一时的风云人物;他的父亲伦道夫勋爵是上世纪末英国的杰出政治家,曾任索尔兹伯里内阁的财政大臣。祖先的丰功伟绩、父辈的政治成就以及家族的荣耀和政治传统,无疑对丘吉尔的一生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在他成长为英国一代名相的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他们为丘吉尔提供了学习的榜样,树立了奋斗目标,也培育了他对祖国的历史责任感,成为丘吉尔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建功立业的强大驱动力。
丘吉尔是雪茄烟的忠实捍卫者,他永远以一幅叼着雪茄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偶尔手里没拿雪茄,除非是在做礼拜,否则一定会发现他在手足无措地呆坐着,只有手持雪茄时,丘吉尔才恢复了他的潇洒自如。
就是这位口叼雪茄,温和的,颇具绅士风度的首相,使希特勒感到了威胁,他说:“丘吉尔入阁,这意味着战争真正开始,现在我们才开始同英国作战。”抽雪茄他有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条件允许,会把雪茄放在威士忌酒里蘸一下再点燃,深深地吸一口,露出满意的微笑。
他讨厌别人告诉他吸烟有害,而是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地抽着他钟爱的雪茄。套有他名字纸环的黑色长雪茄是他的最爱,为了纪念这位雪茄的忠实爱好者,哈瓦那雪茄中至今保留着“丘吉尔”这一品牌。
丘吉尔一生中吸过的雪茄烟的总长度为46公里,吸食雪茄烟总重量为3000公斤。是世界界上吸食雪茄烟吉尼斯纪录的保持者。
丘吉尔的简介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
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画家、演说家、作家、记者,出身于贵族家庭,父亲伦道夫勋爵曾任英国财政大臣。
丘吉尔的生平:
1.1940年至1945年和1951年至1955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领导英国人民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之一,战后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他写的《不需要的战争》获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6卷、《英语民族史》24卷等。
丘吉尔是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数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万多),被美国杂志《人物》列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一大演说家之一,曾荣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从1929年到1965年,连续36年担任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校长。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2.1939年以前的主要政治活动1895年从军,曾参加英国在印度、苏丹和南非的殖民战争。1906年作为自由党议员进入下院。主张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的关税政策。后历任殖民部次官、商务大臣、内政大臣、海军大臣和军需大臣、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殖民大臣等要职。在任海军大臣期间,大力加强海军实力,以回击德国对英国海上霸权的挑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5年,英军在黑海海峡的盖利博卢战役中失利,同年11月丘吉尔引咎辞职。1919年1月丘吉尔出任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攻击布尔什维主义,鼓吹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积极参与策划武装干涉苏俄(见苏俄国内战争)。1922年,因不满自由党的政策而脱离该党。
同年在议会选举中落选。1924年任S. 鲍德温内阁的财政大臣。1925年在英国恢复金本位制。企图恢复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1926年,主张镇压工人大罢工。1931年1月,因对保守党领袖的政策不满退出鲍德温的影子内阁。此后他被排斥在政府公职之外,专心从事写作。在此期间,他同保守党右翼一起,反对向印度独立的要求作任何让步。
丘吉尔对来自德国的威胁不断发出警告,主张重整军备,反对A.N.张伯伦姑息德国侵略的绥靖政策,主张联会法国和苏联,依靠国际联盟来阻止德国的侵略。 【1】
3.1951~1955年,丘吉尔再度出任首相。
在执政期间签订1954年《巴黎军事协定》,并缔结《东南亚防务条约》,继续对苏采取强硬态度。4.1953年,丘吉尔被封为爵士,获“嘉德勋章”,同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5.1955年4月5日正式退休,但直到1964年7月一直任下院者员。
6.1965年1月24日于伦敦逝世。丘吉尔还是一位演说家、政论家和作家。主要著作有《伦道夫·丘吉尔勋爵传》)(1906)、《世界危机》(1923~1929)、《马尔伯勒的生平和时代》(1933~1938)、《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948~1954)和《英语民族史》(1956~1958)等。【2】
【1】参考《纽约时报》【2】参考《人民网》
温斯顿·丘吉尔(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出生地:英格兰牛津郡伍德斯托克,政治家、画家、演说家、作家以及记者,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据传为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词汇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万多)。被美国杂志《展示》列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八大演说家之一。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温斯顿·丘吉尔,政治家、画家、演说家、作家以及记者,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据传为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词汇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万多)。被美国杂志《展示》列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八大演说家之一。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源自 百度百科
温斯顿·丘吉尔,政治家、画家、演说家、作家以及记者,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据传为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词汇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万多)。被美国杂志《展示》列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八大演说家之一。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中文名: 温斯顿·丘吉尔
国籍: 英国
出生地: 英格兰牛津郡伍德斯托克
出生日期: 1874年11月30日
逝世日期: 1965年1月24日
职业: 政治家、画家、演说家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爵士(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丘吉尔出生于英国的一个贵族家庭。
温斯顿·丘吉尔,政治家、画家、演说家、作家以及记者,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作品《不需要战争》),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据传为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词汇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万多)。被美国杂志《展示》列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八大演说家之一。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丘吉尔的名言
success
is
not
final,
failure
is
not
fatal:
it
is
the
courage
to
continue
that
counts."
成功不要紧,失败不致命。继续前行的勇气,才最可贵。
这是简介。希望能帮到你!
【丘吉尔简介】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爵士(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政治家、演说家及作家以及记者,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被公认为世界上掌握单词词汇量最多的人(5万多)。
丘吉尔1874年11月30日出生在英格兰牛津郡的一个贵族世家,1965年1月24日卒于伦敦。1894年毕业于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1939年以前的主要政治活动 1895年从军,曾参加英国在印度、苏丹和南非的殖民战争。1906年进入下院。主张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的关税政策。后历任殖民部次官、商务大臣、内政大臣、海军大臣和军需大臣、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殖民大臣等要职。在任海军大臣期间,大力加强海军实力,以回击德国对英国海上霸权的挑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5年,英军在黑海海峡的盖利博卢战役中失利,同年11月丘吉尔引咎辞职。1919年1月丘吉尔出任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积极参与策划武装干涉苏俄。1922年,因不满自由党的政策而脱离该党。1924年任S.鲍德温内阁的财政大臣。1925年在英国恢复金本位制,企图恢复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1931年1月,因对保守党领袖的政策不满退出鲍德温的影子内阁。此后他被排斥在政府公职之外 ,专心从事写作。在此期间,他同保守党右翼一起,反对向印度独立的要求作任何让步。丘吉尔对来自德国的威胁不断发出警告,主张重整军备,反对A.N.张伯伦姑息德国侵略的绥靖政策,主张联合法国和苏联,依靠国际联盟来阻止德国的侵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活动 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后,丘吉尔任张伯伦政府的海军大臣,积极组织援助挪威的战役。1940年5月10日继张伯伦任首相,并兼国防大臣,立即把全国经济纳入战时轨道。丘吉尔政府拒绝德国的诱和,坚持对德作战,同时争取美、苏作为同盟者参战。为了保卫不列颠群岛,亲自视察海防、空防设施。他支持沦陷国家开展抵抗运动,支持沦陷国家的流亡政府。苏德战争爆发当天,丘吉尔庄严声明:“俄国人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也就是美国的危难。”1941年7月12日签订《英 、苏在对德战争中联合行动的协定》。8月9日,丘吉尔和F.D.罗斯福签署《大西洋宪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丘吉尔与美国缔结一系列条约,其中包括联合使用两国的军事和经济资源、成立联合参谋部等内容。1942年以时机尚未成熟为借口,推迟开辟第二战场。丘吉尔先后参加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在处置战败的德国、波兰的疆界变动和政府组成等问题上,极力维护英帝国的利益。
战后的政治生涯 1945 年7月大选中,保守党在选举中失败,丘吉尔辞去首相职务。1946年3月5日,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这次演说揭开战后冷战时期的序幕。1948年10月9日 ,丘吉尔在英国保守党年会上正式提出一个把英美联盟、联合的欧洲、英联邦和英帝国连接在一起的三环外交的总方针。但由于战后英国的衰落未能实现。1951~1955年,丘吉尔再度出任首相。在执政期间签订1954年《巴黎军事协定》,并缔结《东南亚防务条约》,继续对苏采取强硬态度。1953年,丘吉尔被封为爵士,获嘉德勋章,同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55年4月5日正式退休,但直到1964年7月一直任下院议员。
温斯特·丘吉尔生平简介是怎样的?
丘吉尔简介:姓名:温斯特·丘吉尔;
出生年代:1874—1965;
职称:政治家、历史学家、作家;
国家:英国;
个人情况:温斯特·丘吉尔曾任英国首相。主要作品有《马拉坎德远征记》、《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英语民族史》等。1953年作品《不需要的战争》获诺贝尔文学奖。
1895年他在桑德赫斯特皇家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便在骑兵部队任职。这期间,以记者身分随西班牙军队报道古巴独立战争。1896—1898年随英军参加镇压印度西北部居民起义和苏丹马赫迪起义。1899年辞去军职,作为《晨邮报》随军记者参加英布战争。1904年转向自由党。1906—1911年先后任殖民副大臣、商务大臣、内政大臣。1911年出任海军大臣,领导组建海军参谋部。1915年11月因达达尼尔海峡战役失利被迫辞职后,前往法国作战,任步兵营营长。1916年退役回国,任议员。1917年7月出任军需大臣,重视坦克的研制和生产,力主建立独立空军。
1919年1月任陆军大臣和空军大臣。1921年2月任殖民大臣。1922年大选失败后退出政界,从事绘画和写作。1924年11月出任财政大臣。1929—1939年工党执政期间,未担任任何公职。1945年,在反法西斯胜利前夕,因保守党在大选中失败,丘吉尔失去首相职位。其后,他用六年时间完成了六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丘吉尔的一生虽主要从事政治活动,但他的历史著述和传记文学写作也成就卓著。1946年开始,他便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并终于在1953年,“由于他在描述历史与传记方面之造诣,同时由于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演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把他比作“具有西塞罗文才的凯撒大帝”。
1951年,保守党在选举中获胜,丘吉尔以77岁高龄再次出任首相。1955年因年事高辞职退休,专心撰写四卷本《英语民族史》。1965年1月因脑溢血辞世。
英国军事家、政治家——约翰·丘吉尔的生平事迹简介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1874年生于英格兰牛津郡伍德斯托克。1940年至1945年和1951年至1955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领导英国人民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之一,战后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约翰·丘吉尔,第一代马尔博罗公爵(1st Duke of Marlborough),英国军事家、政治家。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大展神威,成为近代欧洲最出色的将领之一。英国的伟大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是他的直系后裔。
他与自个的祖父、多塞特郡的法律家、铁杆保皇派亦即丘吉尔家族有史可考的第一代祖先老约翰·丘吉尔同名。跟其他同时代的名将相比,马尔巴勒的出身可以说相当寒微。尤其是当时处于英国内战以后的克伦威尔护国政府时期,而老丘吉尔是一个保王党,家道已败落。马尔巴勒小时候家境相当贫穷,大概这就是他成名以后一贯吝啬的原因吧。据说马尔巴勒公爵在欧洲大陆打仗的时候,总是去部下将领那里用晚餐和社交,但是从来也不回请别人。由于温斯顿·丘吉尔与王室的密切关系,他的儿子约翰被安插到宫中,充当国王查理二世的听差;约翰的姐姐阿拉贝勒(1648.12.23 – 1730.5.30)则在约克公爵夫人身边找了个差事,并作了她丈夫亦即国王的弟弟、后来成为英王詹姆斯二世的约克公爵的情妇,为约克公爵生了儿子菲茨詹姆斯(纵然后来的法国元帅特威德河畔贝里克公爵)。依靠阿拉贝勒与约克公爵的亲密关系,约翰·丘吉尔在上流社会倍受青睐。也不可避免地引来不少嫉妒之人的闲言碎语,不过他总是能够用战场上的表现来证明自个。1672年,丘吉尔跟随约克公爵参加第三次英荷战争中的索尔湾海战,晋升上尉。由于英国国内政治斗争激化,在国王的劝告下,约克公爵出奔荷兰。此时已晋升为英军上尉的约翰·丘吉尔随同约克公爵去荷兰政治避难。后又加入法国军队服役。1673年参与了法荷战争中路易十四御驾亲征的围攻马斯特里赫特之战,并以个人的英勇博得路易十四的赞赏。就在那次战役,大仲马笔下的英雄,国王的火枪队长达达尼昂(火枪手三部曲的主人公),在接受法国元帅权杖的同一刻中炮阵亡。而且后来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中马尔巴勒和欧根最能干的对手,肖德-路易-埃克托尔·维拉尔元帅,也作为中级军官参加了这壹次战役。路易十四本人注意到了年轻的丘吉尔,国王陛下的评价是,此人虽然勇敢,但是过于沉湎于宫廷社交生活,是个小白脸式的人物,日后终难成大器。
查理二世在与国会摊牌时取得了出乎意料的胜利。他宣布解散国会;而议员们则目瞪口呆,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便顺从了。约克公爵于1682年5月从荷兰流亡回到英国后,随同回国的约翰·丘吉尔自此后便顺风顺水,青云直上。他凭借自个同王室的关系以及聪明的大脑、英俊的外貌,努力在宫廷中活动,取悦于颇有权势的贵妇人,甚至和国王查理二世的情妇有染,以至于有一次被国王堵在情妇的卧室里,不得不跳窗逃走。据说后来国王得知真相,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哈哈大笑着对别人说:"我才不来怪他,他找情人恐怕是生活需要呢"。他和这些贵妇鬼混,不管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得到了不少好处。有的传记作者把他描述成一个野心勃勃、高傲而聪明的家伙,为了达到自个的目的,惯会见风使舵,投机钻营,甚至使用阴谋,纵然背信弃义也在所不惜。1674年,丘吉尔又以中校军衔回到欧洲大陆,在法军杜伦尼元帅手下,参加了杜伦尼平生军事艺术的杰作,1674-75年冬季战局。没有人晓得日后马尔巴勒在多大程度上受益于在杜伦尼手下服役的经历。丘吉尔最终于1675年离开法军,因为作为一名英国军官,在法军中的晋升前景并不光明。回英国以后,他在公爵府中遇上了15岁的贵族小姐萨拉·詹宁斯。一位颇受公爵爱女安妮公主宠信的侍女,
两人气味相投,于1677年不顾双方家长的反对秘密结婚。这位未来的马尔巴勒公爵夫人在宫廷中有不少关系,对日后马尔巴勒的升迁和解职,都有重要影响。1678年,英国开始与荷兰寻求和解,共同对付日益坐大的法国,丘吉尔奉派出使荷兰办理秘密外交,他在宫廷里锻炼出的外交手腕得到充分施展余地,并且结识了日后成为英国国王的奥兰治亲王威廉。因为外交的成功,丘吉尔于1682年被封为男爵,1683年任命为皇家龙骑兵团长。1685年,他的保护人约克公爵即位,是为詹姆斯二世。觊觎王位的前国王查理二世的私生子蒙默斯公爵不甘失败而起兵。讨伐"篡位者",为约翰·丘吉尔的飞黄腾达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丘吉尔勋爵率领着皇家骑兵和一个团的龙骑兵,投入了镇压叛乱的战争。在战斗中,约翰·丘吉尔展现了他的过人才能,他骁勇善战,指挥得当,打了不少胜仗,最终击溃了蒙默斯公爵的叛军。公爵本人也被捕获,继而被送上了断头台。由于辉煌的战功,约翰·丘吉尔被擢升为少将,又被封为男爵,从此上升到了贵族阶层。
但是就在三年之后发生的教派之争的"光荣革命"中,信奉新教的约翰·丘吉尔便站在了詹姆斯二世的对立面,转而支援被国会中的"辉格党"和"托利党"迎请来的荷兰执政奥伦治亲王。当时,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企图借助法国的力量,在英国恢复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与国会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国会便借助信奉新教的奥伦治亲王,即詹姆斯二世的女婿威廉三世,带兵讨伐国王。时运不济的詹姆斯二世众叛亲离,就连国王的次女,安妮公主,都背叛了他。国王提升丘吉尔为中将,要他带兵抵抗,没想到丘吉尔也拥戴威廉,当时,由于亲信们的提醒,詹姆斯二世已考虑要逮捕约翰·丘吉尔。十分警觉的约翰便在11月23日夜晚率领大约四百名军官和骑兵,逃离了皇家军队的营地,投入了新教阵营。威廉三世的军队得到了普遍支援,在向伦敦挺进的征途上节节胜利,终于将詹姆斯二世赶下王位并逼其逃往法国。第二年即1689年,国会宣布威廉三世和他的妻子玛丽二世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同时,国会通过了限制王权、扩大资产阶级决定权的宪法性档案《权利法案》,从此在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由于这壹次政变没有酿成大规模内战,所以史称"不流血革命"或"光荣革命"。
威廉三世于1689年加冕时,封约翰·丘吉尔为马尔巴罗伯爵。1702年,威廉三世逝世;因无子嗣,便由安妮公主继位为英国女王。历来颇受安妮宠信的约翰·丘吉尔与莎拉·杰宁斯夫妻更是春风得意,官运亨通。约翰·丘吉尔立即被安妮女王任命为国内外军队的总司令,并非常快奔赴荷兰,又作为荷兰军队代理总司令,指挥英、荷、德诸国"强大联盟"的联军进行马斯河战役,迫使法军撤退,使战局转危为安,直至取得胜利。当他回到英格兰之后,马上被封为马尔巴罗公爵,成为英国政界权倾一时的风云人物。
1703年,马尔巴罗重返欧洲大陆指挥"强大联盟"联军进行大陆战争,并于次年在布伦海姆取得了辉煌的根本性胜利。马尔巴罗因这壹次辉煌胜利而得到了安妮女王的钜额赏赐,女王赐给他伍德斯托克地区封地数千英亩,赏金50万英镑,为他修建豪华的宫殿。为纪念马尔巴罗公爵的丰功伟绩,这座据说比皇宫还漂亮的精美华丽的宫殿被命名为布伦海姆宫。此外,德国皇帝赐予马尔巴罗公爵"罗马帝国公"的称号,后来,马尔巴罗公爵的子孙还可以享用这个称号。
布伦海姆大捷之后的如果干年里,马尔巴罗仍多次率领"强大联盟"联军对法作战,先后又取得了拉米伊、奥德纳德和莫拉克等战役的重大胜利。"他统帅'强大联盟'的军队转战十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在战争史上实为空前之奇观。"
马尔巴罗公爵的晚景较为凄惨,在长期遭受因中风引起的瘫痪折磨后,他于1722年在布伦海姆的家中病逝。
温斯顿·丘吉尔和戴安娜王妃都是约翰·丘吉尔的后裔。
人物影响
在丘吉尔眼里,其祖先马尔巴罗公爵是一位令人崇敬的历史伟人;丘吉尔对他身上所具有品性和才能的赞美几乎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在1933年开始写作的《马尔巴罗传·他的生平和时代》一书中,用浓墨重彩为马尔巴罗公爵的历史功绩和高大形象作了充分的展示和描绘,力图在读者面前为自个的祖先树立一座丰碑。
可以肯定地说,第一代马尔巴罗公爵对丘吉尔的一生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对于丘吉尔成长为英国一代名相具有关键性作用。他的品性和行为成为丘吉尔的楷式,他的丰功伟绩成为丘吉尔的奋斗目标,他在英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培育了丘吉尔对祖国、对历史的沉重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