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意思是?
- 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什么意思?
-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全诗
- 4、明月别枝惊鹊
- 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意思 .;
- 6、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全诗
- 7、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全诗
- 8、明月别枝惊鹊的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原文及翻译
- 9、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意思
- 10、“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出处是哪里?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意思是?
明月渐渐升起,像是渐渐离开自己曾经悬挂的枝头,这小小的动作惊起了树上的鹊儿,半夜清风习习,仍可听得到蝉儿的鸣叫
释义: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出处: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为其中之一。
二、赏析
此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
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一首,以及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明亮的月光,惊起在树上栖息的乌鹊,从这一枝跳到了另一枝。别枝:飞离原来栖息的树枝。这一句的正常词序应该是“明月惊鹊别枝”,为服从词牌格律的要求,调整成这个样子。清风半夜鸣蝉:半夜里清风吹拂枝头,蝉也应和着乌鹊的啼叫声叫了起来。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很灵敏的,它们在黑暗中一遇到明亮的光线时,往往要惊动起来。而蝉因鹊惊鹊啼、清风吹动枝头,也随之叫了起来。○两句写夏夜明月清风和林间景物,有动有静,刻画传神。
满意请及时采纳 谢谢
。“明月别枝惊鹊”描绘的是:皎洁的月光惊醒了山中的鸟鹊,它们纷纷飞离了枝头。这和王维《鸟鸣涧》中的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表现的意境是十分相似的,有异曲同工之妙,整幅画面生意盎然。
辛弃疾《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一句,课文对“别枝”的注释是:“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为什么会认为“别枝”的原意是“另一枝”呢?原来古代没有“另”字,要用到“另”字的意思时都写作“别”。这样古代的“另”字就兼有了“别”和“另”两个字的意思。到底解释成哪一个字就得结合具体语境下判断了。“别枝”在此处解释成“另一枝”很不妥当。因为不通,所以又由“另一枝”再进一步解释成“树枝”。这同样很牵强:为什么“别”字的意思完全消失了?词意变化的轨迹不清楚。
??我认为“别”字在这里就是“离别”的“别”,“别枝”就是“飞离枝头”的意思。“明月别枝惊鹊”描绘的是:皎洁的月光惊醒了山中的鸟鹊,它们纷纷飞离了枝头。这和王维《鸟鸣涧》中的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表现的意境是十分相似的,有异曲同工之妙,整幅画面生意盎然。
??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写作“明月惊鹊别枝”呢?这样不是就可以避免误解了吗?这大约是为了合乎词牌对格律的要求。《西江月》这一词牌前后阕的头两句必须对仗,首句的平仄要求是“仄仄平平仄仄”,第一、三、五字尚可通融,二、四、六字则必须严格遵守平仄规定。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清”。如果写成“明月惊鹊别枝”,既影响了和下句“清风半夜鸣蝉”的对仗,又严重违反平仄的要求。所以临时变通了一下语序。像这种为了符合格律的要求而不得不改变语序的例子在古典诗词中是很多的。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本应作“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我们再看一个辛弃疾本人的例子:在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本应作“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使学生了解一些古代诗人为了符合诗词格律而调整语序的现象,对于他们正确理解诗词的意思是很有帮助的。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释义: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出处: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为其中之一。
二、赏析
此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
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一首,以及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什么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明亮的月光,惊起在树上栖息的乌鹊,从这一枝跳到了另一枝。别枝:飞离原来栖息的树枝。这一句的正常词序应该是“明月惊鹊别枝”,为服从词牌格律的要求,调整成这个样子。清风半夜鸣蝉:半夜里清风吹拂枝头,蝉也应和着乌鹊的啼叫声叫了起来。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很灵敏的,它们在黑暗中一遇到明亮的光线时,往往要惊动起来。而蝉因鹊惊鹊啼、清风吹动枝头,也随之叫了起来。○两句写夏夜明月清风和林间景物,有动有静,刻画传神。
满意请及时采纳 谢谢
明月别枝惊鹊:明亮的月光,惊起在树上栖息的乌鹊,从这一枝跳到了另一枝。别枝:飞离原来栖息的树枝。这一句的正常词序应该是“明月惊鹊别枝”,为服从词牌格律的要求,调整成这个样子。清风半夜鸣蝉:半夜里清风吹拂枝头,蝉也应和着乌鹊的啼叫声叫了起来。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很灵敏的,它们在黑暗中一遇到明亮的光线时,往往要惊动起来。而蝉因鹊惊鹊啼、清风吹动枝头,也随之叫了起来。○两句写夏夜明月清风和林间景物,有动有静,刻画传神。
明月别枝惊鹊:明亮的月光,惊起在树上栖息的乌鹊,从这一枝跳到了另一枝。别枝:飞离原来栖息的树枝。这一句的正常词序应该是“明月惊鹊别枝”,为服从词牌格律的要求,调整成这个样子。清风半夜鸣蝉:半夜里清风吹拂枝头,蝉也应和着乌鹊的啼叫声叫了起来。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很灵敏的,它们在黑暗中一遇到明亮的光线时,往往要惊动起来。而蝉因鹊惊鹊啼、清风吹动枝头,也随之叫了起来。○两句写夏夜明月清风和林间景物,有动有静,刻画传神。
明月别枝惊鹊:明亮的月光,惊起在树上栖息的乌鹊,从这一枝跳到了另一枝。别枝:飞离原来栖息的树枝。这一句的正常词序应该是“明月惊鹊别枝”,为服从词牌格律的要求,调整成这个样子。清风半夜鸣蝉:半夜里清风吹拂枝头,蝉也应和着乌鹊的啼叫声叫了起来。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很灵敏的,它们在黑暗中一遇到明亮的光线时,往往要惊动起来。而蝉因鹊惊鹊啼、清风吹动枝头,也随之叫了起来。
明月别枝惊鹊:明亮的月光,惊起在树上栖息的乌鹊,从这一枝跳到了另一枝。别枝:飞离原来栖息的树枝。这一句的正常词序应该是“明月惊鹊别枝”,为服从词牌格律的要求,调整成这个样子。清风半夜鸣蝉:半夜里清风吹拂枝头,蝉也应和着乌鹊的啼叫声叫了起来。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很灵敏的,它们在黑暗中一遇到明亮的光线时,往往要惊动起来。而蝉因鹊惊鹊啼、清风吹动枝头,也随之叫了起来。○两句写夏夜明月清风和林间景物,有动有静,刻画传神 下面那位既然把我的台词抢光了,o,my,leidigaga
意思是: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出自北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为: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急急地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为其中之一。
赏析:
辛弃疾的这首词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全诗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全诗是: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田里稻花飘香,蛙声阵阵,似乎在告诉人们今年是一个丰收年。
天边几颗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出处:宋代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
词人虽是夜行,却似乎一点也不着急。仿佛可以看见他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山路上,一会儿看看明月走到哪里了,一会儿听鸟啼蝉鸣,悠闲自得。此时的他,没有需要快马加鞭的紧急公务要处理,也不用为他人的指责、诽谤而彻夜难眠。
虽然遭弹劾免职,胸中还有诸多愤懑愁苦,但美丽的自然和恬淡的乡村生活替他化解了部分的愤激之情。所以,在这美好的夏日夜晚,走在宁静的山间小路上,他已经完全沉浸于清风明月之中,融于天地。
明月别枝惊鹊
“明月别枝惊鹊”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一句。原词是这样的: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 辛弃疾在退隐江西上饶期间,写了五首与黄沙岭有关的词:《浣溪沙-黄沙岭》、《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生查子-独游西岩》两首,及《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出了黄沙岭夏天夜晚的宁静优美。
这篇短文我们重点探究“明月别枝惊鹊”的意思与乌鹊被惊飞的原因。
“别枝”教科书这样解释:横斜的树枝。我感觉这样解释不妥。树冠上的树枝分干枝与侧枝;干枝粗大生有侧枝,侧枝斜生或横长于干枝上。乌鹊夜晚栖息在干枝或侧枝谁能甄别!林深叶茂枝横纷乱交错,什么枝是横斜的树枝?即使限定横斜的树枝,因纷乱交错而加“别”字,反倒牵强蹩脚。辛弃疾是宋朝词作的代表人物,我坚信他的名篇名句不存在瑕疵。朱光潜老先生提出“别”字作“离开”解释(《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这赋予明月以动感,比解释为“横斜的树枝”高明许多。词典中“别”字有“离开”的意思,据文定义“离开”最合适。离开或心存惜别,乌鹊与树枝情浓依依,更能体现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理念。
“惊”是害怕,是精神受了突然刺激而紧张不安;“惊鹊”是受到惊吓的乌鹊向天空四散飞去。
“明月别枝惊鹊”可以理解为:“明月惊鹊别枝”,意思是皎洁的月光掠过树林,惊飞了栖息在林间枝头的乌鹊。
明月惊飞乌鹊?辛弃疾非常肯定这个观点。既然明月会惊飞乌鹊,其他的,比如清风、鸣蝉、词人的脚步声或同游者的说笑声、或是在岭内居住到此乘凉的人也可能惊飞鸟鹊……但这些却被词人排除。
我们一一分析。
清风是清凉的风,闷热的夏夜,阵阵凉风吹来,倍感舒适;清风是清爽的风,微风吹动枝叶发出沙沙的微声,枝叶的摆动及摆动时的沙沙声能惊飞乌鹊?不可能。
蝉鸣是公蝉的一种生理现象。蝉鸣的条件要求很高,若气温低于21℃,亮度低于烛光的1.4米以下,公蝉是不鸣叫的。南方的气温本来很高,夜晚的气温也不会很低。北方月明的夏夜能听到蝉鸣,南方的黄沙岭在皎洁的月夜应该能听到蝉鸣。但蝉鸣惊飞乌鹊的可能性也不大。
山间小路蜿蜒崎岖、高低不平,词人在黄沙岭的山路深一脚浅一脚的走着。词人退隐黄沙岭居住近十五年,且他常到此游览,黄沙岭的路况他应该非常熟悉,词人的脚步声惊飞乌鹊的可能性也不大。
整首词充满着黄沙岭夏夜的宁静优美,词人强调的也是这一点,即使词人有游伴,说笑声可以打破这宁静的夏夜、但说笑声惊飞乌鹊的可能性仍不大。
最后是乘凉的人们。黄沙岭内居住着村民。词的下阙“旧时茅店社林边”告诉我们这里有村落,但村民夜晚来此乘凉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这里山高林深,且离村较远。“稻花香里说丰年”里的说话“人”不是乘凉的人、而是蛙鸣,是词人借鸣蛙道出自己渴盼农业丰收的心愿。
由此,我们只能相信词人的观点:明月惊飞了鸣蝉。换层思考:若月亮一直挂在天空,乌鹊会适应这种状况,适应状况的乌鹊是不会被惊飞的。
月光真的不能惊飞枝头的乌鹊吗?也不是没有可能,那就是急剧变化的明暗月光或许会惊飞乌鹊(月光突然消失或明月突然出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整首词找不到月光急剧变化的词句。但辛弃疾其他叙写黄沙岭的词里可以窥到黄沙岭的山势,清楚黄沙岭明月初升的情况。
《浣溪沙-黄沙岭》
寸步人间百尺楼,孤城春水一沙鸥,
天风吹树几时休。
突兀趁人山石狠,朦胧避路野花羞,
人家平水庙东头。
寸远之地,山势升高百尺(寸步人间百尺楼),这样的山多么陡立、高耸(突兀);奇形怪状的山石面目狰狞,阴森可怕(山石狠)。
由此推断,黄沙岭四周是陡立高耸的山石,中间是凹陷的“盆地”(可以种植水稻)。岭内夜晚的明月从山顶的半空升起来(有可能是从半空的山顶突然闪现)。
《生查子-独游西岩》
青山招不来,偃蹇(jian)谁怜汝??
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辛弃疾曾在黄沙岭内居住(溪边住),他非常熟悉岭内的情况。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告诉我们明月是从山顶的半空突然出现的。明月的突然出现,使岭内的光线突然变得明亮起来,这种急剧的明暗变化足以惊飞乌鹊,令蝉鸣叫。
? 岭内的景色很迷人,尤其是绿色,深深地吸引着辛弃疾。他在另一首词里这样描述。
《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
句里春风正剪裁,溪山一片画图开。
轻鸥自趁虚船去,荒犬还迎野妇来。
松菊竹,翠成堆,要擎残雪斗疏梅。
乱鸦毕竟无才思,时把琼瑶蹴下来。
“松竹菊,翠成堆”,岭内绿树成荫,景色秀丽。“松竹菊”被称为岁寒三友,古人多用松竹菊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词人着意写松竹菊,暗含自己虽处乱世,依然保持一颗高洁品格的内心。
“乌鸦”是这里数量较多的鸟,词里的“鹊”我以为是乌鹊(乌鸦、喜鹊)。
月亮从高高的山头升起,皎洁的月光掠过岭内的树林。明月的突然出现,使栖息在林内的乌鹊被惊的四散飞去。
月亮升起前,岭内一片黑暗,一片幽静;明月升起后,皎月照亮了岭内的天空,乌鹊被惊从树林飞出,微风吹动枝叶沙沙作响,乌鹊飞行的噗噗声及沙哑的啼鸣声,令人倍感宁静,一种空旷天籁般的宁静。
明月总在宁静中偷窥人的内心,它曾经窥到张九龄“海天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友爱亲情;窥到李白“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乡愁;窥到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兄弟之谊;窥到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愤;还窥到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胸襟豁然的惊喜。
“明月别枝惊鹊”是一幅画,是一重心境,是一种豁然,是一层别致的宁静。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意思 .;
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乌鹊;夜半时分,清风徐徐吹来,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路旁的稻田里,稻花飘香,预告着又一个丰年的到来。田里的青蛙也耐不住寂寞,阵阵叫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
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乌鹊;夜半时分,清风徐徐吹来,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路旁的稻田里,稻花飘香,预告着又一个丰年的到来。田里的青蛙也耐不住寂寞,阵阵叫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
明亮的月光惊动了栖息在斜枝上的喜鹊,轻轻吹拂的夜风不时送来阵阵蝉鸣。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好像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
希望能帮到正在看的你
西江月·夜行黄沙到中
意思:
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这句诗的作者是宋代的辛弃疾。
全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后两句意思:
天空乌云密布,星星闪烁,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扩展资料赏析
《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平平淡淡。
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全诗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全诗如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出自《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全诗翻译:月光从枝干间掠过,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吹过,远处有蝉在鸣叫。在稻花香中,耳边传来青蛙的阵阵叫声,好像在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天边有几颗忽明忽暗的星星,山前下起小雨。往日的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赏析:
全词前两句动中寓静,描写了风、月、蝉、鹊等景物,抒写夏夜山道的美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一句描绘了漫村遍野的稻花香,表达词人心头因为丰收而产生的的甜蜜之感;而下阕描绘了夏日夜景,表现出诗人因为沉浸在稻花香中的怡然自得。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全诗
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扩展资料:
注释
1、西江月:词牌名。
2、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3、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4、鸣蝉:蝉叫声。
5、旧时:往日。
6、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7、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8、见:同“现”,显现,出现。
明月别枝惊鹊的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原文及翻译
1、明月别枝惊鹊翻译: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2、原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翻译: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意思
意思是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出自宋代辛弃疾《西江月》,词的全文如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词的下片的意思是: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急急地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扩展资料
这首词是辛弃疾描写田园风光的一首词,艺术特色有:
1、这首词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2、“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4、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是《西江月》里的上阕,意思是:“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西江月》是词牌名,原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另有《西江月慢》。
《西江月》调名源于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中吕宫”。清季敦煌发现唐琵琶谱,犹存此调,但虚谱无词。兹以柳永词为准。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沈义父《乐府指迷》:“西江月起头押平声韵,第二、第四句就平声切去,押侧声韵,如平韵押‘东’字,侧声须押‘董’字、‘冻’字方可。”《西江月》前后阕头两句须用对仗。
《西江月》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为其中之一。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鹊儿,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七八颗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间两三滴细雨洒落山前,预示着将要下大雨了。
过去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走过桥转过溪水的源头,小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了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意思是: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出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扩展资料
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创作背景
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是其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除词的成就之外,辛弃疾的文也颇为值得称道。他的政论文与词一样,笔势磅礴,充满豪情。他能用形象的比喻,有力的证据,严密的论证,和鞭辟入理的分析,使他的文章具有不容置疑的说服力。因此,后人视他为南宋时期政论文的大手笔,只是为词名所掩,不为人熟知。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出处是哪里?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辛弃疾的这首词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
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为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