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中科院院士相信宇宙中外星人存在
- 2、宇宙中有外星人吗
- 3、如何评价中科院2022年跨年演讲直播中,武向平院士表示,天眼搜索到疑似外星文明信号?
- 4、4光年外的比邻星,发现第三颗行星!中科院院士:相信有外星人
- 5、中科院士相信外星人的存在,人类究竟是地球人还是外星移民?
- 6、中科院院士称相信外星人存在,人类和外星人建联会有哪些利弊?
- 7、中科院院士相信外星人存在,你对外星人充满了哪些幻想?
- 8、外星人到底存不存在呢?
- 9、中国将率先发现外星文明?科学家为什么这么说?
- 10、外星人、UFO真的存在吗?女科学家郝蕾颠覆你的宇宙想象
中科院院士相信宇宙中外星人存在
在中科院2022跨年演讲直播中,中科院院士武向平高调宣布,相信外星人存在,这又引发了大家的热议。在演讲时表达了他的看法:我相信外星人是存在的!而且,根据他的说法,这个观点不仅仅代表了他一个人,而是天文外星人到底存在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们在网络上看到的,大多都是民科的主观臆断。如果能够看到权威的科学家对这件事的态度,那势必就更加令人信服了。最近,在中科院2022跨年演讲直播中,武向平院士在演讲时表达了他的看法:我相信外星人是存在的!而且,根据他的说法,这个观点不仅仅代表了他一个人,而是天文学家们普遍相信,所以才进行寻找的。当然了,迄今为止,人类没有得到任何能够直接证明外星人存在的证据。比较可靠的两个间接证据,就是来自于宇宙的两个射电信号。著名的“Wow!”信号第一个是著名的“Wow!”信号,这是美国的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大耳朵电波望远镜于1977年8月16日在人马座方向收到的一个电波。发现它的美国天文学家JerryR.Ehman在利用打印机将这个信号打印出来后,顺手写了一个“Wow!”,这个信号也由此得名。据描述,这个信号最开始比较弱,然后突然增加强度,随后又下降了。这意味着,这个信号很可能是望远镜扫过某片区域时有这个信号经过,从而被发现。发现它的科学家认为,这很可能是来自外星人的信号。尽管后来也有人试图用自然现象来解释,不过也都无法说服所有的科学家。关于这个信号的本质,至今也没有人给出合理的解释。后来天文学家们又试图在这里进行观测和寻找,却再也没有发现类似的信号。“Wow!”信号从此成为了谈及搜寻外星人信息时不可不提的案例,也是被认为最有可能来自外星人的信号。比邻星另外在2019年,澳大利亚也传来了好消息,该国的ParkesMurriyang射电望远镜发现了一个特殊的射电信号,而这个信号就来自于距离我们最近的比邻星。比邻星不仅是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而且周围还有一颗行星。这颗行星甚至是刘慈欣著名小说《三体》中的原型,小说中这里也有信号传到地球。因此,多年以来,人们一直好奇这里到底有没有生命存在。就在2019年,天文学家利用望远镜在这里发现了一个特殊的信号,这个信号被命名为BLC1信号,其频率是982兆赫兹。武向平院士介绍,这个频率恰好就和人类的手机一样。这次的发现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再一次掀起了外星人是否存在的热议。关于BLC1信号关于BLC1信号,有很多的疑点:和“Wow!”信号一样,天文学家对这里的后续观测没有任何类似的发现。这个信号持续了5个小时,和来自于人造卫星或者飞机等设备上记录到的干扰不一样。它只在比邻星方向上存在,其他方向上没有发现这些证据都表明,BLC1信号不一般,所以很多人都怀疑它是来自外星人的信号。这里我要斗胆说一句,武向平院士提到的2个月前的一项研究排除了人为干扰的可能性。不过,根据我看到的资料,2个月前的《自然-天文学》杂志上发表的2篇文章中,研究人员认为这个信号很有可能是来自于地球上的干扰,而且其中一位作者就是这个信号的发现者。即便如此,这也不意味着外星人存在的可能性被排除。很多天文学家仍然相信,宇宙中存在着外星人。当地时间10月19日,弗吉尼亚大学政治中心主任拉里·萨巴托教授和美国宇航局局长比尔·尼尔森进行了视频连线,双方也就外星生命存在的话题进行了讨论。尼尔森认为:宇宙中有这么多的星系,每个星系中有这么多的行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相信宇宙中没有其他生命。他还说:“甚至现在的一些理论认为还有其他的宇宙存在。如果真的是这样的,那我又有什么资格断言地球这颗行星是唯一一个形成并且发展出了像我们这样创造了文明和组织的生命的地方呢?”科学界探究地外生命存在性由此可见,不论是中科院院士,还是美国宇航局局长,都认为地外生命甚至是智慧生命的存在都是非常有可能的。毕竟,再小的概率,在巨大的基数面前,也会显得无力。根据天文学家的研究,银河系内有2000-4000亿颗恒星,其中拥有行星的恒星可能不下1000亿颗。据估计,平均每5颗类似于太阳的恒星中,就有一颗类似于地球一样的行星绕其公转。这么算下来,仅仅我们银河系内就有差不多400亿颗行星具备孕育生命的基础条件。这还是根据地球的环境来推算的宜居行星,至于其他和地球环境大相径庭的行星上,或许可以孕育其他形式的生命,这就更加提升了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甚至前不久还有科学家认为,那些完全没有恒星的流浪行星中,也有一部分可能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如此庞大的基数,的确让孕育生命这种小概率事件变得非常有可能。所以说,天文学家相信外星人的存在,也是合理的。在演讲的最后,武向平院士还畅想了未来人类实现星际旅行的那一天。在宇宙中找到第二个地球,供人类居住。甚至某一天,我们真的能够亲眼看到外星人,并与他们进行直接的沟通。
宇宙中有外星人吗
宇宙中可能有外星人。
因为近期,中科院院士武向平表示,宇宙深处确实有外星人,他相信地外智慧生命的存在。除了武向平外,中国科学院天文学家张双南也认为外星人是存在的。只不过,地外文明可能与人类文明不在一个维度,他们可能并不是人形,而是以其它形式活跃在宇宙深处。
双方接触的可能性很低,因为距离动不动就是几亿光年,人类现有的科技无法接触到他们。未来人类科技发展到顶峰,可能依旧无法接触到地外生命。
因为光速不可超越这条铁律在限制。宇宙间各个大星系团间如同一个个孤岛,并且由于宇宙的扩张速度越来越快,各个孤岛间的距离正在加速远离。如此遥远的距离,再先进的科技也是无法克服的。
宇宙的含义:
宇宙是所有时间、空间与其包含的内容物构成的统一体,包含行星、恒星、星系、星系际空间、次原子粒子等所有物质与能量。人类所观察到的部分宇宙物件大约由4.9%的普通物质(构成恒星、行星、气体和尘埃的物质)或重子,26.8%的暗物质和68.3%的暗能量构成。
在宇宙中,地球是人类所知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古犹太人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周围绕着一圈星球,再往外去,寥落地分布着其余天体。有一个静止的天球存在,在其内部,星球各居其位,转动不止。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外星人
如何评价中科院2022年跨年演讲直播中,武向平院士表示,天眼搜索到疑似外星文明信号?
用于寻找外星智能生命的大型望远镜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的专家认为,要讨论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外星人这个问题,首先要有个生命的定义,既然到现在为止还没发现另一种形式的生命,我们只能按地球上的生命形式来定义,
否则就象在讨论有没有鬼神一样。
众所周知,太阳系中有多种不同的环境,到现在为止还没发现地球外有任何形式的生命存在,因此更谈不上所谓的外星人。从现在所知道的情况看,地球确实是个得天独厚的地方。
从大环境来说,
太阳系处于一个恒星很稀疏的地方,否则强大的高能幅射将会杀灭一切任何形式的生命。
从中等环境来看,太阳和地球不大不小,距离不远不近,刚好适合生命的发生和繁衍。离地球最近的行星物质刚好都聚集成了大行星,
在距地球不太远的地方又有土星和木星这样的特大行星吸引了天外飞来的慧星。如果小行星带处于火星或金星的位置上或者没有土星和木星将会大大增加大陨星撞击地球的几率,对地球上的生命会大大的不利。
从小环境看,地球不大不小,太小就无法保持大气层和水,太大大气压力又太高。自身引力太大又会造成高大的植物和动物无法生存。
地球上的化学元素组成恰到好处,首先大气中主要成分是氧和氮,比例也恰好。氧太少生命无法生成(估计任何生命都要靠氧化反应来生存),太多了氧化反应太快会使任何能氧化的东东都氧化也无法生成生命,
就是形成生命在同样的大气压下也会氧中毒。而冲淡氧气的又刚好是氮气,氮气刚好是一种不活泼的气体而又是形成蛋白质不可缺少的元素。地球上又有适当数量的氢,能形成足够的水再剩下一些用于形成蛋白质。
在抖音直播间,天体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武向平将分享他多年的研究成果。2、
古语讲“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粮食之于军事、民生的重要性。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得全球粮仓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充足,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已经得到彻底的解决。土地资源、淡水资源急剧消耗,当前,世界上仍然有一亿人处于严重饥饿的状态。那么,如何用有限的资源生产更多的粮食呢?
2021年,中科院给出的答案是尝试将二氧化碳通过人工合成的方式将它变成淀粉。9月,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在《科学》杂志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这既将对粮食生产产生革命性影响,也将大大推动生物制造产业的发展。
12月29日晚上8点,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蔡韬便将为大家带来这项技术的讲解。关心人类未来,不仅要关心宇宙,也要关心粮食与蔬菜。3、
你知道生成1厘米黑土层要多少年吗?你知道1958年至1990年,我国黑土面积减少了多少吗?答案分别是200至400年和408万公顷。黑土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我国东北是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不过可惜的是,黑土地退化一直威胁着国家粮食安全和东北生态环境。
这种情况下,现代科技已经做了什么、还能做些什么?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所研究员关义新将在抖音直播间带来他的思考和答案。4、
在太空中,哺乳动物能生育吗?在空间站,有没有可能实现食品等物资的循环供给?离开地球后,人类的骨骼、神经、免疫系统又将如何工作?
这些脑洞并不是科幻电影中天马行空的遐想,而就是太空科学实验的日常。随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去太空研究科学问题已经不再是天方夜谭。空间冷原子钟实验、空地量子密钥分配和激光通信、伽马射线暴偏正探测、高等植物生长研究、空间细胞培养……这些精密又复杂的词汇背后到底蕴藏着哪些奥秘?人类在未来是否有可能移居外太空呢?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应用发展中心主任张伟将为大家带来“精彩纷呈的太空科学实验”演讲,你有任何疑问或构想,都欢迎去直播间向他提问。或许下一次重大科学发现,就蕴藏在你此刻的奇思妙想中。
这就是我国科研人员,不懈努力得到的好的结果。收到了。天籁的。信号。开阔了我们认知世界认知全球任职银河系的知识。
这是我国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这是他们经过不懈的努力。得到的好的结果。不断探索外星系不断了解我们物质的。世界。证明在我们这个。大的。环境中。肯会。存在着。更加高能的。动物。
我们人类要是能解读外星文明信号就好了,可以对外太空开放。实现超强元宇宙+。
渺渺太空,总会勾起人们无限的探索欲,其中最让人关注的莫过于外星人是否存在的话题。近日,在中科院2022跨年演讲直播中,中科院院士、天体物理学家武向平称自己相信外星人是存在的。据武院士介绍,从1959年开始,人们就找寻专门的望远镜收集来自宇宙空间的信号,希望找到外星人,最早的时候,(望远镜)像足球场一样大小,球门换成了射电接收机,在1977年8月15日,它曾收到过一个据说是来自外星人的信号,至今依旧没被破译。而在两个月以前,澳大利亚的天文学家用直径64米的望远镜,在离我们4.2光年的比邻星上,收到了一个信号,后经证实该信号并非人为的干扰,频率为982兆赫,和手机频率几乎一样,因此被确认是人类收到的第一个外星呼叫。武院士还称,希望天文学家有一天能够找到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地球,用旅行的办法把大家送上去,同时他还表示希望真的和外星人建立联系。对此,有网友表示赞同,“银河系有超过上千亿个像太阳系一样的恒星系,而我们的宇宙中像银河系一样的星系有至少上千亿个,地球上生命多种多样,宇宙中的生命更是无限可能。”
4光年外的比邻星,发现第三颗行星!中科院院士:相信有外星人
在夜空中,满天繁星几乎都是恒星,它们就像太阳那样,周围也有形态各异的行星环绕。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位于4.25光年之外,这就是著名的比邻星。由于比邻星是一颗又小又暗的红矮星,我们无法用肉眼看到它。
比邻星的质量只有太阳的12.2%,质量越低的恒星,内部核聚变反应速率越慢,每秒释放出的能量越少,所以显得越暗。比邻星的表面温度比太阳低了2730 ,亮度比太阳暗了1000倍。
虽然比邻星很小,但如果能够找到它的行星,无疑会让天文学家振奋不已,因为这是人类近距离研究系外行星的好机会。2017年,天文学家发现了绕着比邻星公转的第一颗行星——比邻星b。两年后,天文学家又发现了第二颗行星——比邻星c。
现在,根据《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Astronomy & Astrophysics)杂志刊载的一项新研究[1],天文学家很有可能找到了第三颗行星——比邻星d。那么,这三颗比邻星行星究竟是怎样的呢?那里会有生命和文明吗?2021年,从比邻星方向接收到无线电信号又是怎么回事?
由于迄今为止,人类只知道地球这唯一一颗行星上存在生命和文明,所以我们在寻找宜居行星时,自然而然地会以地球条件为参考。虽然恒星有的很热,有的很冷,但只要行星的距离适中,它们就有可能像地球那样有着适宜的表面温度,从而让液态水能够存在。
除了运行在宜居带内这个条件,宜居的行星还要求是岩质行星。对于木星这类的气态巨行星,它们是一个巨大的气体球,没有固态的岩石地表,很难有条件孕育生命。
此次新发现的比邻星d是一颗岩质行星,它的个头要比地球小一些,其质量估计为地球的26%,相当于火星的两倍。这是目前已知质量最小的系外行星之一,此前发现的系外行星大都要比地球更大。
比邻星d与比邻星的距离只有433万公里,它公转一圈的时间只需5.1天。虽然比邻星要比太阳冷了很多,但比邻星d距离主星还是太近了,它的表面温度估计高达90 ,所以很有可能不是一颗宜居的星球。
比邻星c可能是一颗超级地球,它的质量估计是地球的7倍。比邻星c的轨道半径相当于日地距离的1.5倍(2.25亿公里),它的表面温度低至-234 ,比距离太阳59亿公里的冥王星还要更冷一些,所以它也不大可能是宜居行星。
最可能宜居的是比邻星b,它的轨道在比邻星c和d之间,距离比邻星726万公里,这里处于比邻星的宜居带内。比邻星b是一颗比地球稍大的岩质行星,它有条件孕育出生命。
比邻星系统并非像太阳系那样属于单恒星系统,比邻星还在绕着1.3万天文单位(0.21光年)之外的南门二A星和南门二B星转动,这三颗恒星构成了一个三合星系统。这是一个稳定的恒星系统,轨道并非混沌的,而且比邻星周围的三颗行星只会绕着比邻星转动,并没有同时绕着三颗恒星转动。
此前,天文学家通过射电望远镜接收到了来自比邻星方向的无线电信号。研究表明,这个信号不是人类产生的,排除人为干扰的可能。时至今日,天文学家也无法解释这个信号是怎么产生的。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比邻星文明发出的。天文学家估计,比邻星的年龄已有53亿年,比太阳更长7亿年。如果比邻星b是宜居的,它有足够的时间给生命进行演化,也许最终诞生了比邻星文明。
在浩瀚的宇宙中,像比邻星这样的行星不在少数,银河系中估计有数以亿计颗,所以人类是孤独的可能性很低。中科院院士、天体物理学家武向平相信,宇宙中存在外星人。因为宇宙真的大到超乎想象,如果认为地球非常特殊,那就显得非常狭隘。
考虑到比邻星离太阳系非常近,我们有机会深入研究这个系统。等到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正式投入观测之后,它将有望直接看到比邻星b的大气层,揭开这颗系外行星的神秘面纱。
另一方面,人类还计划在未来数十年内发射探测器前往比邻星。这种探测器非常轻盈,可以由地球上的激光阵列进行推动,能让它们的速度加速到光速的10%至20%。以此速度飞行,只要几十年的时间,探测器就能飞抵比邻星系统,我们在有生之年或许能够见证这一宏伟的星际任务。
参考文献
[1] J. P. Faria, A. Suárez Mascare?o, P. Figueira, et al. A candidate short-period sub-Earth orbiting Proxima Centauri,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2022, DOI: 10.1051/0004-6361/202142337.
中科院士相信外星人的存在,人类究竟是地球人还是外星移民?
探索 宇宙太阳系外生命,这是一个国家的智囊课题。外星人,是人类根据生命起源,去推定地球以外的恒星,还有类人类生命体的统称。
外星人之所以 存在,是因为整个宇宙不仅只有银河系,还有银河系外的类银河系,类太阳系的外星系毕竟存在,难免有类地球的恒星存在。中科院的武向平院士的演讲,就很笃定的称道:“天眼”接受到外星信号近2000次,完全有外星智慧生命的存在。有了类地球的环境条件,比如有大气层,有水,有类似地球的温度,就会有类地球的外星人存在!
国家相关外星信号 探索 的团队,就从去年10月以来,发现了来自比邻太阳系星系的强烈信号,与手机的频率相当,这是外星智慧生命,在向友邻恒星的同类生命“打招呼”!
地球人类不可能是外星移民,因为地球人类都是从原始 社会 过渡而来的,语言多元,民族多元,都是一步一个脚印沿着漫长的人类进化史的长廊,走过来的,地球人类登月不过几十年,人类生命想跨越太阳系中的几大行星的距离,就没有可能,怎么可能跨越太阳系,到太阳系外的类地球天体上去呢?除非有了超地球人类智慧,发明了超光速的飞行器,同时有了保障多人几十年生存的物质储备仓,从太阳系飞行到另一个星系中的类地球上,才有了“地球移民外星”的可能!
地球人类只能利用探测器登录比邻地球的行星,登录太阳系外星球,目前还是一种幻想。既然地球人不能跨越地球进入系外恒星,怎么能说地球人来自于系外星球呢?
寻找太阳系外生命,与登录系外星球是两码事,因为寻找只是在利用现代 科技 去捕捉系外行星信号,利用飞行器不需要维持生命的“ 养生 仓储”的负重设备,飞行器则是轻装,就难以跨越太阳系,那就更不谈让活着的人能够跨越太阳系的恒星距离了。
捕捉外星信号还得识别外星人的语言,可近几十年的外星信号捕捉,目前还显得很零碎,并不能整合系统化,所掌握的外星信号不是来自同一个星球,也就意味着外星生命的 探索 ,目前并没有完成“事实上的对接确认”,只是根据“生命起源”推理,结合网络信号 科技 ,还处在捕捉进行时!
思乡人 于2022/1/11
中科院院士称相信外星人存在,人类和外星人建联会有哪些利弊?
2001年8月21日,在英国的切尔波顿电波天文台,附近的麦田里出现了一组奇怪的方形图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麦田怪圈。但是让人费解的是,这个方形图案区别于以往的图案并不相同,之前的都是由几何图形构成的,这次的却是清晰的想表达一些信息。后来有人想起了1974年的实验,阿雷西博信号。将其对比,结果让人难以置信,麦田怪圈的信息排列几乎与阿雷西博信号排列一致。只是在一些细节让有所不同,比如基因的排列方式不同,DNA结构不同,发射装置不同,最明显的就是人的图像了,他们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时就有科学家猜测这是不是就是26年前无线电信号的回信,外星人同样以2进制对人类做出的回复呢?但也有人抱有质疑的态度,认为这就是一场恶搞。人类在探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如果人类所不知的问题难以解释的话,外星人很可能多次来访地球。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不相信,至少现在还没依据证明它存在,
但是目前,UFO研究一直徘徊在较低水平上,这不仅因为有关UFO的资料和数据十分缺乏,更重要的是因为对UFO存在著一些误解。其中最为典型的观念是「UFO=飞碟=外星人」,它可能使UFO研究误入歧途,
历史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牛顿为了解释运动的原因,创立了「第一推动力」学说,而不惜将后半生的大部分精力耗费在深奥玄虚的神学上。而当今UFO研究面临同样的境地:
把UFO的神奇现象,简单地推到外星人身上。那比上帝难以捉摸的外星人假设,必然使UFO研究流于神秘空洞甚至肤浅,使它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不能作为一门严格的科学而登大雅之堂,
这与UFO及其研究所具有的深远意义极不相称。因此,有必要从哲学高度对UFO及其研究进行深刻的探讨,以期对UFO及其研究建立正确的认识,进而寻出正确的研究方向。
这个问题很多科学家都做过论述,比如科学家霍金不让人类联系外星人,说是外星人来了会奴役地球人,掠夺资源。总之,我看不外乎两种观点,一个是和作,一个是冲突。既然联系上了和平的可能很小,能来到地球,那就不是和地球人一个层次了,你见过人和山羊合作的么?所以,冲突的可能性很大。还有,宇宙足够大,在外星人眼里,可能地球就没啥价值。看一眼就走了。
2001年8月21日,在英国的切尔波顿电波天文台,附近的麦田里出现了一组奇怪的方形图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麦田怪圈。但是让人费解的是,这个方形图案区别于以往的图案并不相同,之前的都是由几何图形构成的,这次的却是清晰的想表达一些信息。后来有人想起了1974年的实验,阿雷西博信号。将其对比,结果让人难以置信,麦田怪圈的信息排列几乎与阿雷西博信号排列一致。只是在一些细节让有所不同,比如基因的排列方式不同,DNA结构不同,发射装置不同,最明显的就是人的图像了,他们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时就有科学家猜测这是不是就是26年前无线电信号的回信,外星人同样以2进制对人类做出的回复呢?但也有人抱有质疑的态度,认为这就是一场恶搞。人类在探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人类科技没有取得重大突破之前,我们没有能力去遥远的宇宙中寻找外星文明,只能等待更为先进的外星文明找到地球,或者接收到来自外星文明发出的信号。对于接触外星文明,有些人表示担心,因为巨大的科技差异,我们有可能会成为他们掠夺的对象,这在人类史上屡见不鲜。
相信外星人存在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是经过严谨的逻辑思考后得出的理念。这种信理念恰恰是排除了人的特殊性,也排除了地球、太阳甚至银河系的特殊性。
既然没有特殊性,宇宙这么大,既然地球能诞生了我们人类这种具备高等智慧的生命,那么没有理由宇宙中就只有这么一个适宜生命演化存活的地方。而且我们的文明发展程度也未必有我们自以为的那么高,还有太多太多宇宙中的秘密等待我们探索。
暂且不考虑费米悖论中大过滤器的事,即便我们真的就遇到了这么一个地外文明,我觉得能建立联系的概率并不太高。两个发源完全不同的文明,想要能够建立联系,至少需要两个文明的技术点差异不要太大。都不用说两个文明了,这就类似于,你在用bp机、我在用智能手机,我们两个就已经无法建立联系了,这不过才二十几年而已。
当然了,这bp机这个例子并不准确,因为从bp机到智能手机只是技术的迭代,本质上还是同源的,毕竟都在用电磁波通讯。但问题是,人类大规模利用电磁波也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引力波从理论提出到现在也不过百年,到底有没有一种宇宙中更普遍的通讯方式,是我们不知道的。技术一旦出现了代差,或者科技树点亮的压根儿就是不同的枝丫,那两个文明就只能错过了,除非跑到人家星球上去看看……
中科院院士相信外星人存在,你对外星人充满了哪些幻想?
我对外星人充满了无尽的幻想,从小就特别希望见到外星生命,想知道他们的信息传播方式,信息记录,声音,已经使用的工具,想了解这样的宇宙文明。
我觉得外星人是非常神秘的,他们会有神秘的能力,可能会有超能力,他们的外形和地球人也有区别,可能会看起来特别的奇怪,他们的科技也是非常超强的。
对于我们所有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神秘而又陌生的存在,也可能是一个不存在的事物,但是我觉得它值得我们去进行探索。
第一,他们的科学研究非常先进,第二,技术力量很强,第三,拥有功能强大的飞船,第四,长生不老,第五,外貌特别奇怪。
其实在我心中,我对外星人有非常多的幻想,下面我就来和大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外星人。
对于我们所有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神秘而又陌生的存在,也可能是一个不存在的事物,但是我觉得它值得我们去进行探索。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也不仅仅局限于地球的生活,反而会迈向更广阔的宇宙之中,在那里有着无数多个像地球一样的星球。
虽然那里可能没有和地球一样的环境,但是我们也不能去排除一些其他生物的存在,所以就会把它称之为外星人。我记得在一些古老的时代之中,我们总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而且我们整个人类是这个宇宙的中心。
如今看来,这些观点其实是错误的,地球只是宇宙之中一个非常渺小的部分,如今我们也有能力去地球之外的星球进行探索,虽然这个技术人局限在太阳系之内,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在这方面有非常大的进步。
二、幻想。
其实在我心中对此抱有非常奇妙的幻想,如果有一天那些外星人来到我们的地球做客,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象?他们的样子可能和我们有着非常大的差异,而且语言也非常不同,但是彼此之间可以用一些比较先进的翻译系统来进行交流,最后我们和她成为了朋友,他们可以带人类去自己的星球做客,去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以及遨游于太空之中。
我相信这是一种非常美好的画面,我非常期待这个时刻的来临,万事皆有可能,只是我们还没有探索到那一步。
当人类和外星人和平共处时,可能这个宇宙就会联系在一起,整个命运共同体也就被完全构建。
外星人到底存不存在呢?
外星人到底存不存在?
我相信,因为有大量事实证明
去年9月的新疆UFO尚疑云笼罩,新的UFO又来了,这一次它出现在吉林南湖,发现者是当地的一名摄影师,他用自己的镜头抓拍到了一个在空中闪光的亮点,认为可能是不明飞行物再现,再次掀起一场有关UFO真相的争论。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国际UFO研究专家王思潮曾对新疆出现的类似现象发表看法:“新疆UFO不排除是与地外智慧生命有关的飞行器的可能性。”这一认定,使得原本就神秘的事件显得更加扑朔迷离。但王的说法随即遭到了普遍的质疑,相关人士认为,作为职业天文学家,王思潮频频发表中国某地出现的不明飞行物可能是外星人的飞行器的惊人说法,研究态度极不严谨。
这一系列的UFO事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是否真与外星文明有关?长期关注UFO的原中国光学学会会员、上海学者陈跃向记者解开事件真相———目前这些引起争论的不明飞行物现象多是因为光学效应形成的视觉假象。
[新疆UFO事件] 游客拍到飞行物爆炸
引发热议的新疆UFO现象发生在2005年9月。当时,昆明的刘明仪夫妇去新疆旅游时,无意中用DV拍到了不明飞行物。
刘明仪女士事后向记者描述,去年9月19日傍晚7时左右,他们乘坐的大客车正行驶在克拉玛依到布尔津星城的途中。当时正是夕阳西下的时候,车窗外的景色很美,于是她拿出DV拍摄。
当客车到达布尔津后,大家吃完饭,稍事休息,刘明仪与同行的游客聚集在一起观看她沿途拍摄的DV。结果,他们惊奇地发现录像中拍到了一个明亮的球形发光物!
该物体在屏幕上只有豆粒那么大,却特别明亮,十分显眼,豆粒大的亮斑在屏幕上显示出它好像在追着汽车跑,因为车子在抖动,它也在上下抖动,忽隐忽现,一会大一会小,到后来突然速度加快。
录像的最后,也是最精彩的一刻,飞行的发光物突然像闪电一样爆炸然后消失。看到画面中不明发光物体瞬间突然爆炸,一行人惊诧不已,并一再重复观看了几遍。
2005年12月初,新华社南京分社、金陵晚报等媒体差不多同时发出报道称,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国际UFO研究专家王思潮认为,在新疆上空出现的不明飞行物基本上可以确定不是人类的杰作,可能与地外文明有关。
[吉林UFO事件] 摄影师拍到神秘光点
今年1月20日,吉林长春市婚庆摄影师东北去医院探望病中的父亲。透过病房16楼窗口,可以看到南湖的全景,酷爱摄影的他决定拍一张南湖冬日全景。为了取得最佳的拍摄效果,他架好数码照相机,在14时29分58秒时摁下快门。由于当时雾气较大,照片成像效果不好,他没有继续拍摄。
1月31日,东北整理照片时惊奇地发现,这张雾中拍摄的照片上部有一个很亮的光点,像是个飞行物,位置正好在南湖上空,有很清晰的移动轨迹。
世界UFO大会执行主席、世界华人UFO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UFO研究高级专家金帆看到这张不明飞行物照片后表示,发现者不清楚当时不明飞行物运动速度的快慢,也没有关于不明飞行物的形状和对周边影响的具体数据,所以不好轻易下结论。同时因为发光物太小,看不出真实形状,又缺少其他目击证人,所以只能暂定为不明飞行物。
新疆UFO———只是车窗玻璃的反射
今年1月2日,“新疆9·19UFO”研讨会和联谊交流会在北京天文馆新馆会议室召开,这次会议是由北京UFO研究会和云南 UFO联谊会联合举办的,拍摄“新疆9·19U鄄FO”录像的刘明仪、周继鸿夫妇也与会。
会上,北京UFO协会秘书长周小强等人得出结论,这次拍摄到的UFO现象,其实是车内照相机的闪光指示灯和闪光瞬间在车窗玻璃上的反射所导致的。也就是说,在刘明仪夫妇拍摄风景的同时,有人在其背后用照相机也在拍摄风景,但他们并没有注意到身后的闪光灯,就这样,灯光通过车窗玻璃的反射作用,被记录到了刘明仪夫妇的摄像机里。
吉林UFO———由大气透镜形成
对于吉林南湖又发现UFO的最新说法,原中国光学学会会员、上海学者陈跃认为,吉林南湖出现的光点其实是非常普通的现象,是大气透镜形成的比较典型的例子,属于相差造成。其实,最近一系列UFO现象都是这种情况,但因为我们的科学普及不高,因此一出现类似情况,就容易在社会上造成轰动。
陈跃认为本来UFO为何物尚需认真判断,假新闻“以讹传讹”无疑会误导公众,造成对UFO的误读。发现不明飞行物,应该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进行研究,王思潮频频发表中国某地出现的不明飞行物可能是外星人飞行器的惊人说法,完全不能够代表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对话王思潮] 坚持认定为地外文明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国际UFO研究专家王思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坚持认为,几个月前的新疆不明飞行物是一个由智慧生命控制的空间飞行器,不可能是自然天象;并说,人类的飞行器(包括飞机、火箭等)所喷射物质的张角较小,不会向80度以上的不同方向喷射物质,否则会造成推力的损失,因此可基本排除人类飞行器的可能性。
“那你有没有亲眼看到过不明飞行物呢?”记者问王思潮。 他坦陈,没看过,因为不明飞行物不像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那样可以计算出来,不明飞行物有很大的突发性,不方便观测。 在没有观察到的情况下王思潮又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呢?他的解释是,通过观测报告研究得出结论,而这种报告的可信度在于这些报告来自不同的人,之间可以相互佐证。同时他还强调,现在科学界认为外星人距离太远不可能来地球,但这只是以我们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去想像的外星人的科技水平,就像6000年前的半坡人来想像现在的人类科技水平一样,外星人的科技水平比我们现在的科技水平也许高很多。
[对话陈跃] “视觉假象”提法更合理
记者:最后的研讨会表明,所谓的新疆U鄄FO,实际上是后面相机闪光灯在玻璃上的反光?
陈跃:是的。当时参加会议的除举办方外,还有天文学专家、生物专家、摄影专家、考古专家。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用实验进行了验证。为了保证事件的统一连贯性和说服力,还使用拍摄者当天所使用的摄像机,保持当天拍摄时与玻璃的距离,拍摄窗外较暗的背景,与此同时,背后一人持相机,开启闪光灯,之后大家在玻璃上看到了一个小光球……
实验拍摄到的影像被反复播放了几遍后,大家发现现场实验所拍摄的现象与录像中拍摄到的现象基本吻合,尤其是最后的“闪光爆炸”,亮度、形状几乎完全相同。
记者:你作为长期研究UFO问题的人士,怎么看待王思潮对新疆UFO事件的解释?
陈跃:我在得到资料后,经过研究觉得,新疆UFO现象怎么看都是光学效应,王思潮的解释令人费解。这些年,经过对大量UFO事件的分析,我注意到有相当多的不明飞行物是光学错觉造成的视觉假象。这次新疆UFO事例就是在特定条件下光线反射形成的,因此我觉得用“不能够排除是光学错觉造成的视觉假象”这样的提法比较合理。
记者:其实,我们注意到王思潮已经不止一次地依据各地UFO的发现而提出外星文明的观点。王思潮的观点为何招来强烈质疑? 陈跃:这与王思潮一旦听说或看见一个不明飞行的亮点或亮斑就经常对媒体发表观点———不排除外星智慧飞行器可能的不严谨态度有关。这次也是一样,王思潮在观看了录像后便草率地认为,不排除与地外智慧生命飞行器有关的可能性,还说基本上可以确定该飞行物不是人类的杰作,可能与地外文明有关。
他的推论很难有说服力,他不但没有看到过UFO,而且从未到发现地进行过调查,对于他提出的所谓外星文明很多专家都有异议。
记者:你怎样看待UFO与外星文明?人类有没有证据证明外星人存在?
陈跃:就目前科学发现来说,人类没有确凿证据证明有外星人的存在,或者说他们来到过地球。我们不能把UFO和地外文明联系起来,因为最近的一个恒星与地球的距离是4.2光年,即便如果有外星人,那么基本上可以认为他们不可能通过星际旅行来到地球,因为根据相对论,有静止质量的物体运行速度不可能达到或者超过光速。“光速不可超越”原理本身就是科学发展的产物,并且这一原理被越来越多的证据所支持。
中国将率先发现外星文明?科学家为什么这么说?
外星文明是科学家多年以来一直都在辛勤探索的目标,宇宙空间是非常庞大的,在这个空间,那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天体,地球只是其中渺小的一员,地球诞生至今只有46亿年的历史,而银河系诞生已经有136亿年了,相比较之下,地球更不值得一提,既然地球都可以孕育出生命,那么想必在这个茫茫的宇宙中也会存在外星文明。
尽管人类一直以来都没有探索到外星文明的蛛丝马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外星文明是不存在的,人类当前掌握的技术还是非常落后的,因为人类可观测到的宇宙范围只有930亿光年,对于930亿光年以外的宇宙,人类一无所知,因此宇宙中存在外星文明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为了探索外星文明,世界上各个国家都争相对外太空展开了探测,并发射了先进的探测器,我国也不例外,为了探测外太空信号,我国还建造了中国天眼。中国天眼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它是我国自主研发,拥有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射电望远镜,它也是一个非常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可以探索到137亿光年内的宇宙信号。
但是霍金生前却反对我国的中国天眼,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天眼可以探索外星文明,因此有很多科学家表示,中国会率先发现外星文明。然而霍金在很早以前就已经警告过人类不要主动招惹外星文明,外星文明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在1964年,苏联天文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舍夫设想了外星文明的等级,并提出卡尔达舍夫等级,该等级将宇宙文明分为了三级,等级越高则意味着该文明的文明程度更高级,而人类的文明等级连一级文明都达不到,很显然人类根本不是外星文明的对手。所以中国天眼刚提出就遭到了霍金反对,不过我国建造中国天眼的主要任务其实是探索脉冲星,探索外星文明并不是中国天眼最主要的任务。那么脉冲星又是什么呢?
脉冲星是高速自转的中子星,因不断地发出电磁脉冲信号而得名,在1967年首次被发现,它会周期性发射脉冲信号,脉冲星有自己的磁场,并且它也会转动,和地球一样,它可以自转,它的自转速度很快,自转周期达到0.0014秒!2003年12月,Nature上的一篇研究报告宣布发现了脉冲星PSR J0737-3039,后来澳大利亚Parkes天文望远镜的数据被重新分析时,研究人员发现该中子星实际上也是另一颗脉冲星,因此人类发现了第一个双脉冲星体系——PSR J0737-3039 A/B。
脉冲星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研究宇宙,了解星体蹋缩并且揭示宇宙诞生和演变的奥秘。我国的中国天眼是很厉害的,目前我国的中国天眼已经发现了上百颗脉冲星,截止2019年8月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发现132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93颗已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中国天眼最早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但是这一构想被提出时,很多人都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因为当时中国的技术还不够先进,当时中国的射电望远镜口径只有30米,而500米射电望远镜确实太过庞大。不过随着我国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科技已经非常成熟了,并且也具备了修建中国天眼的能力,但是在建造中国天眼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技术难题。
索网结构是FAST主动反射面的主要支撑结构,索网制造与安装工程也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的主要技术难点之一,关键技术问题主要包括:超大跨度索网安装方案设计、超高疲劳性能钢索结构研制、超高精度索结构制造工艺等,不过这些问题都被一一攻克了,同时我国还取得了12项自主创新性的专利成果,其中发明专利7项,可见我国的技术是非常强大的。中国天眼的建造过程也很不容易,中国天眼的安装由发射面面板构成,在2016年3月8日完成了3492块反射面面板安装,完成比例达78.47%,同年4月10日,完成4185块反射面面板安装,完成比例达94.04%;6月29日,中国天眼完成4443块反射面面板安装,完成比例达99.8%。2016年7月3日最后一块发射面面板安装完成,标志中国主体工程顺利完工。
中国天眼在2020年1月11日顺利通过验收并正式投入运行,自投入运行以来,中国天眼为我国的科研探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相信在未来我国的中国天眼一定会让我们对宇宙有更多的了解。
是的,因为中国贵州的天眼发射脉冲信号是最快的,而且也是覆盖最广的一个,所以说中国有可能率先发展外星文明。
因为中国的科研发展很快,已经遥遥领先很多国家,所以科学家才会说中国将率先发现外星文明。
并没有过这样的说法,如果科学家这样认为的话,应该是认为中国人的智商比较高
中国天眼都发现了什么?它有可能在未来首个发现外星文明
因为中国天眼的投入使用,专门探测搜索地外文明,灵敏度很高。
虽然现在的中国不是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但我国的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都在不停发展,近年来航天领域的发展也备受瞩目。
在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并启用之后,有着“中国天眼”之称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在2020年FAST已经正式启动地外文明搜索工作,用于寻找来自太空深处高智慧生命发出的无线电信号。
作为近年来知名度最高的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同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FAST在正式建成之后,连续荣膺了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之称。就技术水平而言,性能远超同类望远镜的FAST,将在未来20-30年保持全球一流设备的地位。
它是我们国家自主研发的直径在500米的球面射电望远镜,是全球最大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虽然宇宙中有非常多的脉冲星,但是这些脉冲星的信号非常的弱,也非常的容易受到环境中其他电磁的干扰。所以说如果想要观测到这些脉冲星,是非常的不容易,而做到的国家也少之又少。
从相关航拍照中,我们很容易就能感受到这座射电望远镜的巨大程度。正如其全面所提到的那般,这个体积和造型都令世人惊叹的“中国天眼”,光是天线口径就达到了500米之巨,同时其边框长度以及天线反射面面积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500米以及25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标准大小的足球场。
从原理上讲,FAST这类射电望远镜与军用领域的被动雷达十分相似,即它们通过接收无线电信号的方式,对这些电磁信号进行测向、定位以及分析。因此,如果宇宙中确实存在其他高智慧生命发出的无线电信号,且这个信号正好指向地球的话,那么将很有可能被FAST的巨大天线阵面所接收到。
而口径达500米级的巨型球面天线,将为FAST的地外文明搜索工作提供极为夯实的硬件基础。不出意外的话,凭借着灵敏度以及天线孔径上的绝对优势,FAST这个“中国天眼”将有很大的把握在地外文明搜索中占据有利地位。也就是可以被证实的地外文明信号,极有可能藉由FAST被我们率先发现。
天眼的综合性能要比阿雷西博望远镜强10倍左右,因此它一问世就立即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它的工作原理与光学望远镜有些相似,都是通过接收宇宙中的电磁波信号来进行科学研究。但不同的是,在对射电望远镜进行调节之后,它能够接受不同波长的射电信号,其中主要有脉冲星发出的信号。
对于"中国天眼",外媒也发表了评价,他们认为凭借着世界最大的望远镜,中国很有可能会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发现外星人的国家
外星人、UFO真的存在吗?女科学家郝蕾颠覆你的宇宙想象
出品:中国科普博览 SELF格致论道讲坛
导语:美丽的星云、神秘的暗物质、百亿年尺度的星系变化…它们从哪儿来,又将去哪里?在本期的SELF讲坛上,来自上海天文台的郝蕾带来了她的分享。在距银河系250万光年的仙女大星云,正在向银河系快速靠近,45亿年后两个星系将会相撞,而太阳在距银河系中心2700光年的地方,你猜猜人类会毁灭吗?
---嘉宾介绍---
郝蕾
天体物理学家、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
以下内容由郝蕾演讲精编而成:
你眼中的天文学,是什么样子的?
提起天文,大家可能感觉既熟悉又陌生。每个人都常常抬头仰望,看星星看天空,但究竟天文学是什么呢?每当郝蕾和身边的人聊起自己的职业,常常会有人和她吐槽说你们的天气预报怎么不准呢,还会有人问她外星人、UFO是怎么回事,甚至还有直接和她聊起星座的……郝蕾表示,其实这些都不是他们平时所做的天文研究。
当然了,也会有一些可爱的天文爱好者对天文这个专业领域更了解一些,也会亲自去做一些天体的拍摄,这些照片把一些平时看不到的美景带到我们面前,非常令人感动。不过即使是这些美丽的照片,也离真正的天文研究有着不小的差距。天文真正让郝蕾心潮澎湃的,并不是这些美丽的照片,而是这些照片背后呈现出来的故事,以及如何去破译这些故事的过程。
“宇宙好像一本书,以前只看到美丽的封面,现在开始读里面的内容”
其实在一开始郝蕾并不是做天文的,但在一次准备学期报告的过程中,郝蕾系统地读了一些天文学相关的文献,然后就惊异地发现,“哇,天文学家怎么对我们的宇宙、对恒星、星系知道的这么多!”她开始想要阅读宇宙这本书了。
那么,天文学家是如何阅读宇宙的呢?郝蕾说,天文学家就是通过研究天体的模样、形状、大小、颜色,以及它发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光谱来推测、聆听它们给我们讲的故事。比如对银河系,通过测量远远近近的不同恒星离地球的距离,以及它们的运动状态,建立某种模型来推测、重新构建银河的样子。
下面这一幅图展示的就是天文学家通过现在的一些研究结果构建出来的银河系的样子,假如我们从上往下看银河的话,银河系的中心有一个雪茄样的棒旋结构,颜色偏红,因为它有很多年老的恒星。在这之外,有若干的旋臂,到底是三条、四条还是五条六条,是现在大家争论的焦点之一。
你能称出银河系的重量吗?
太阳距离银河系中心大概有27000光年,银河系里面有很多像太阳的恒星,我们把这些恒星的质量加起来可以得出,银河系的质量大概是五百亿个太阳质量这么大。
实际上更有意思的是,天文学家发现,银河系里的总质量应该远远比所有恒星加起来的质量要大得多。有多大呢?应该至少有6000亿个太阳质量这么大,天文学家为什么会这样说?是因为银河系必须有这么大的质量,才能拽着银河系里的恒星高速转动。
比如说,太阳现在也以每秒220公里的速度绕着银河系转动,就是说,假设我们不算地球的公转、自转,不算银河系自身的运动,仅仅算太阳绕着银河系的转动,我们每秒就已经飞出去了220公里了。
在这么高的速度下太阳并没有飞出银河系,表示银河系里一定有某种质量在拉着银河系里的恒星在转,这些多余的质量天文学家称其为暗物质。
“银河系如果和M31碰撞的话,太阳会灰飞烟灭吗?”
我们知道,银河系是有邻居的,它并不是孤零零的一个星系。它大概处在一个叫本星系群的群体里面,这个群体大概有30到50个星系左右,里面大部分的星系个体都比银河系矮小。但是有一个个大的邻居,它就是仙女座大星云(M31),尺寸比银河系还要大,它距离银河系大概有两百五十万光年。
郝蕾分享了一个关于仙女座大星云很有意思的故事,就是有研究发现,银河系和仙女座大星云在朝着对方以非常高的速度靠近,这说明在某个未来,大概四十五亿年的未来,银河系将要撞上仙女座大星云。
其实宇宙里面星系和星系之间碰撞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但如果银河系要和M31碰撞的话,太阳会灰飞烟灭吗?
好消息是,这种事情是不会发生的。
郝蕾解答道,因为在宇宙中,星系和星系之间的距离,相比于它们自身的尺寸来说,不是那么大,所以星系和星系撞在一起的几率还是挺大的。但是,星系里面的恒星其实很小,恒星和恒星之间的距离,相比于它们自身尺寸来说,其实要大很多很多。所以,不管多少个星系撞在一起,一个太阳撞上另一个太阳的几率是非常小的。
天文学家模拟了银河系和M31撞到一起的状况,黄色的点表示这两个星系中间的恒星,蓝色的点表示这两个星系中的气体。你会发现,气体和恒星在这样的碰撞过程中,他们的命运是不一样的。
恒星在这种碰撞中会丢失角动量,然后会更快地聚集到星系中心去。也就是说,太阳在这样的碰撞中,很可能会急速地掉到星系更靠近中心的地方。
一般来说,星系中心的高能辐射会很强,如果太阳掉进去了,恐怕人类是不好承受的。假如人类在这场碰撞中活下来了,恐怕也没有几年好日子过,因为太阳也是有寿命的。
大概在50亿年以后,也就是这个碰撞发生大概几亿年以后,太阳里面的氢就烧光了。烧光以后会进入红巨星的阶段,将会开始烧里面的氦,它的体积会变得非常的巨大,直径将接近两倍于现在太阳到地球之间的距离,会完全把地球给吞噬掉。
“我们能理解、阅读的宇宙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很多”
天文学让郝蕾心潮澎湃的另外一个地方在于它的“大”,它的广阔无垠。
这张图片是太阳系大家族,看上去成员很多,其乐融融。如果真的飞到上面去的话,你会发现太阳系真是太空旷了。不仅仅太阳系,整个宇宙都是这样子的。太阳到地球之间的距离,在整个太阳系的尺度上,是看不见的。
再打个比方,假设我们现在乘坐最快的火箭以直线距离冲出太阳系,用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时间,也只能飞到太阳系不到1/4的地方,即使你飞出了太阳系,到距离我们最近的一颗恒星,也还要再飞三倍太阳系这么大的空间。
透过望远镜来一场星际旅行
我们知道,银河系有几千亿颗恒星,飞到离我们最近的恒星都这么费劲,想要飞出银河系就更遥远了。这么一想,是不是觉得很灰心?这时候不要忘记还有一种神器——望远镜!
借助天文望远镜,我们可以实现星际旅行,但由于望远镜本身和我们身处银河系的一些限制,会有一些和实际情况不同的地方。比如,我们越往远处走,看到的星系越红,其实这是一种选择效应,我们越往外走,那些红的星系因为很亮才能被望远镜看到,那些更暗的蓝色星系我们看不到,所以就没法在图片里展示。
天文学家一直想建造更强大的望远镜。天文学里的望远镜有很多种,几乎覆盖了整个电磁波的所有波长。去年中国刚刚完成了FAST望远镜,在贵州建立的500米的世界上口径最大的望远镜,用来探测星系里面的中性氢气体还有脉冲信号。
在云南丽江高美古观测台,有一个2.4米的望远镜,这是我们中国最大的普通用途的望远镜,郝蕾一直致力在那上面配备一个光谱仪。真实的科研生活,并不只是坐在办公室研究,郝蕾需要在3000多米的高美古高原上爬上爬下,关注每一颗螺丝、每一根纤细的光纤,还需要搬运几吨重的镜面和架子,正是通过这个项目使她深刻地体会到天文学实际上是一个很丰富的科学,它不仅仅是关于科学,它还包括工程技术管理等等很多东西。
正是因为天文学的丰富性,让郝蕾对天文如此着迷,它每天都在带给郝蕾新的挑战,让她不断地开拓视野,沉淀自己的心灵。对她来说,阅读宇宙也是在阅读自己,这是一次非凡的心灵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