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林科夫,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的简介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25 07:29:06 浏览2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苏联领袖一览表

苏联领袖:列宁、斯大林、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等。
1、列宁
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和领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俄国共产党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要创建人。原姓乌里扬诺夫,列宁是他后来用得最多的笔名,也是全世界最熟悉的名字之一。1917年,领导了著名的十月革命,后担任联共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1924年逝世。
2、斯大林
苏联共产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武装力量最高统帅,战略家,苏联大元帅。1922年4月在俄共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党中央总书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担任国防委员会主席、国防人民委员和武装力量最高统帅,为领导苏联人民战胜德国法西斯做出重要贡献。
3、马林科夫
1920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46年马林科夫成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在日丹诺夫下台之后成为斯大林决策的核心人物。
4、赫鲁晓夫
1952年苏共十九大被选为中央主席团委员兼中央书记。1953年9月,赫鲁晓夫被任命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958年3月,赫鲁晓夫出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集党政大权于一身。
5、勃列日涅夫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原苏联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64年10月14日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任苏共第一书记。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大国,但是苏联国内的福利也有很大的发展。
6、安德罗波夫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1982年5月当选为苏共中央书记。在执政一年零三个月期间,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工作,大刀阔斧地进行人事调整,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福利事业方面取得的进展作出了贡献。在整顿劳动纪律和完善经济机制的试验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在这方面采取的措施获得了苏联群众的支持。

斯大林之后的接班人是谁?

马林科夫。1948年,斯大林中意的接班人日丹诺夫病逝后,马林科夫就成了斯大林眼中的接班人,斯大林有意培养他,1952年,在苏共19次会议上马林科夫作报告,从此他被公认为正式的接班人。

马林科夫人物事迹有哪些?

马林科夫一般指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1902年1月8日-1988年1月14日),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去世后于1953年3月到1955年2月担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总理)。那么马林科夫人物事迹有哪些呢?

1、 苏联伟大领袖,苏联的建设者——斯大林去世后,作为其部长会议主席的接替者,马林科夫掌握了苏联的政权,但是后来成为克格勃主管的贝利亚和主管中央政治局的赫鲁晓夫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对政权的争夺。
2、 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是在当时的国内形势下,由于卫国战争已经结束,农民纷纷期望苏联政府能够取消余粮征集制,并开始着手恢复经济,马林科夫开始了一项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
3、 首先,在政治上,他首先使用“个人崇拜”这个术语来总结苏联在斯大林晚年时的不正常的政治情势,并首先提出要反对个人崇拜。具体行动是在理论上做了相应的论述,在苏共党内开启了消除个人崇拜的进程,逐步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纠正工作,提出了集体领导原则。其次,马林科夫主导了平反冤假错案和健全法制的工作,医生间谍案、明格列尔案、克里米亚案等一大批冤案的受害者得到平反,处决了斯大林晚年冤假错案的直接制造者贝利亚,改组了由贝利亚掌控的凌驾于党、中央、司法机关之上的内务部,恢复了检察院。
4、 经济上,马林科夫认识到苏联在日用消费品工业在生产、产量、质量等方面都是落后的,由此提出了均衡发展战略——向重视重工业那样地重视轻工业,用发展重工业那样的速度去发展轻工业,开始将经济重心调向轻工业、食品业和农业,将生产的重心调向日用消费品上来,将经济生产的目的定位为“迅速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生活文化水平”。
5、 马林科夫坦率地承认苏联粮食问题没有得到最终解决,一些农业生产部门依然落后,农民付出的很多却没有得到应得的东西,蔬菜以及畜牧产品没有满足人民的需要。由此开始着力解决“二农”问题(农民、农业)。
6、 他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诸如提高国家的农产品收购价格、允许农民自由经营自留地和个人副业、降低对农税收的标准和农民副业缴售的标准、免除农民拖欠的农业税款、提出了农业机械化的方针以及创造性地提出要培养农业技术干部。马林科夫的主张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农民有了前所未有的轻松感,当时甚至流传这样一种传言,即马林科夫是列宁的外甥或养子。
7、 行政上,马林科夫着手调整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下放中央权力、扩大地方自主权;精简机构、精简报表(公文)、缩减行政费用;纠正吃大锅饭、不计成本的生产模式,加强经济核算,调整银行信贷政策,制裁亏损企业。
8、 外交上,马林科夫紧缩关于爆发世界大战的估计,将外交重点由消灭帝国主义转为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上来——回归了列宁的主张。
9、 他开始摆正军事与经济的关系,提出经济将担负不起过于庞大的军备,指出核军备没有意义,实际上就是主张节制军备。
10、 在马林科夫对外政策的主导下,苏联恢复了苏联同南斯拉夫的关系,缓和了苏联同土耳其、伊斯兰国家的关系并与阿富汗、印度、芬兰等国家有了不同层次的往来。这时期,苏联的报刊上开始出现了“缓和”这个名词。
11、 实际上,苏联这一系列外交上的获胜是对以英美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所发起的冷战的沉重打击。
12、 可以从中看出,马林科夫对原有的斯大林模式进行了相当程度的修改,而且我们会发现,这些改革中的大部分措施与邓小平的改革类似,但是这类改革并没有引入市场机制,是在计划经济内部对计划经济的完善。
以上就是对于马林科夫人物事迹有哪些的相关内容。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的简介

卫国战争中任苏联国防委员会委员。1946年马林科夫成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在日丹诺夫死后成为斯大林决策的核心人物。 在1953年3月9日莫斯科举行的斯大林追悼会上,有三个人讲话:马林科夫、贝利亚、莫洛托夫。当时马林科夫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和党中央书记,为第一把手。3月14日,马林科夫辞去中央书记职务,由赫鲁晓夫等五人组成书记处。6月26日,处决贝利亚。9月13日,赫鲁晓夫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1955年2月,马林科夫辞去部长会议主席职务,由布尔加宁继任。1957年6月苏共中央通过关于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反党集团的决议。1958年3月,赫鲁晓夫兼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成为苏联第一号人物。马林科夫担任部长会议主席的两年内,曾经对外表示“核武会导致世界毁灭”,反对继续制造核子武器并探索与美国的和解之道;但是这样的行为都引发党内强硬派的反对。

前苏联斯大林逝是谁接任最高职务?

是马林科夫,但是实权逐步被赫鲁晓夫掌握
赫鲁晓夫。
斯大林逝世后,接任的是马林科夫。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1902年1月8日-1988年1月14日),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死后曾于1953年3月到1955年2月担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的马林科夫的改革

苏联伟大领袖,苏联的建设者——斯大林去世后,作为其部长会议主席的接替者,马林科夫掌握了苏联的政权,但是后来成为克格勃主管的贝利亚和主管中央政治局的赫鲁晓夫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对政权的争夺。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是在当时的国内形势下,由于卫国战争已经结束,农民纷纷期望苏联政府能够取消余粮征集制,并开始着手恢复经济,马林科夫开始了一项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首先,在政治上,他首先使用“个人崇拜”这个术语来总结苏联在斯大林晚年时的不正常的政治情势,并首先提出要反对个人崇拜。具体行动是在理论上做了相应的论述,在苏共党内开启了消除个人崇拜的进程,逐步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纠正工作,提出了集体领导原则。其次,马林科夫主导了平反冤假错案和健全法制的工作,医生间谍案、明格列尔案、克里米亚案等一大批冤案的受害者得到平反,处决了斯大林晚年冤假错案的直接制造者贝利亚,改组了由贝利亚掌控的凌驾于党、中央、司法机关之上的内务部,恢复了检察院。经济上,马林科夫认识到苏联在日用消费品工业在生产、产量、质量等方面都是落后的,由此提出了均衡发展战略——向重视重工业那样地重视轻工业,用发展重工业那样的速度去发展轻工业,开始将经济重心调向轻工业、食品业和农业,将生产的重心调向日用消费品上来,将经济生产的目的定位为“迅速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生活文化水平”。马林科夫坦率地承认苏联粮食问题没有得到最终解决,一些农业生产部门依然落后,农民付出的很多却没有得到应得的东西,蔬菜以及畜牧产品没有满足人民的需要。由此开始着力解决“二农”问题(农民、农业)。他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诸如提高国家的农产品收购价格、允许农民自由经营自留地和个人副业、降低对农税收的标准和农民副业缴售的标准、免除农民拖欠的农业税款、提出了农业机械化的方针以及创造性地提出要培养农业技术干部。马林科夫的主张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农民有了前所未有的轻松感,当时甚至流传这样一种传言,即马林科夫是列宁的外甥或养子。行政上,马林科夫着手调整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下放中央权力、扩大地方自主权;精简机构、精简报表(公文)、缩减行政费用;纠正吃大锅饭、不计成本的生产模式,加强经济核算,调整银行信贷政策,制裁亏损企业。外交上,马林科夫紧缩关于爆发世界大战的估计,将外交重点由消灭帝国主义转为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上来——回归了列宁的主张。他开始摆正军事与经济的关系,提出经济将担负不起过于庞大的军备,指出核军备没有意义,实际上就是主张节制军备。在马林科夫对外政策的主导下,苏联恢复了苏联同南斯拉夫的关系,缓和了苏联同土耳其、伊斯兰国家的关系并与阿富汗、印度、芬兰等国家有了不同层次的往来。这时期,苏联的报刊上开始出现了“缓和”这个名词。实际上,苏联这一系列外交上的获胜是对以英美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所发起的冷战的沉重打击。我们可以从中看出,马林科夫对原有的斯大林模式进行了相当程度的修改,而且我们会发现,这些改革中的大部分措施与邓小平的改革类似,但是这类改革并没有引入市场机制,是在计划经济内部对计划经济的完善。 马林科夫的“新方针”取得了一系列成绩:苏联1953年的消费品增长率第一次超过了重工业的增长率。政府开始考虑福利问题,国家用于消费的支出占预算的比例上升,对应的是,军备的比例下降。在1953和1954年间,两次降低了食品和消费品的价格,蔬菜和葡萄降幅高达50%,面包下降10%,肉类下降15%,衣服下降14%,皮鞋下降8%,香水下降10%。农民的现金分配增加了两倍多,增至42亿2千万卢布。人们切实地感受到了“新方针”的实惠。同时,纠正了部分斯大林时期的政治大清洗所带来的弊端,稳定了社会秩序,也是人们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客观上调动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在农业上,苏联连续两年迎来了大丰收,谷物的出口使苏联获得了大量的实惠,一方面保障了工业生产,另一方面也刺激了国内的需求,进一步带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在社会福利上,马林科夫保障了失业工人的权益,从而将苏联的社会制度更加完善,大大缓和了社会上的矛盾,使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显得更为公平。从各个方面看,在马林科夫改革后,苏联的经济都出现了回暖的迹象,并且生机勃勃,具有相当程度的潜力。可以想象,如果这一改革可以持续下去,那么至少在未来的五十年以内,苏联的经济仍然将保持高速、健康并且稳定的增长,那么冷战的结局将极有可能发生变化。但是,问题出现了。实际上,我们认识到斯大林模式具有时代局限性是因为我们是从历史过来人的角度出发,是在其局限性已经体现出了严重的后果的时候才真正认识,或者开始认识的。而在当时,斯大林模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即便在卫国战争结束后,凭借着斯大林模式,苏联只用了一个五年计划就完全恢复至战前的水平,达到了可以与美国分庭抗礼的程度。因此,马林科夫的改革无疑是及时的、高瞻远瞩的,但是很可惜,往往这种及时的改革也不会被人们所认同,只有当其遇到危机时,人们才会思考变革,这也正是马林科夫改革最终失败主要原因。马林科夫模式的失败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改革本身的失败,即不是由于改革的某项措施,或者改革本身不符合苏联国情,从而导致苏联经济衰退而不得不终止,事实上,马林科夫的改革相当成功,并且它是被人为的,或者说得更清楚一点,被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官僚人为的终止了。马林科夫模式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恰恰就在于马林科夫的改革触动了苏联官僚阶层的利益,因而遭到了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官僚的强烈反弹,而马林科夫本人又属于适合集体领导制的类型,对赫鲁晓夫一再忍让退步,最终被赫鲁晓夫等人赶下政治舞台,流放到下层,改革被迫终止。 首先,从政治上来看,马林科夫的改革无异于一种恢复列宁时期的民主的风格,并且从个人来说,马林科夫也希望出现集体领导。而且,马林科夫取消了苏联官僚阶层的大量特权,并且精简了大量冗杂的机构。显然,宽松、清明、廉洁的政治环境将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马林科夫的政治改革不仅仅有助于提高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并且减少了社会内耗,使公务员真正成为“人民的仆人”而不是人民的主人。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导致马林科夫在面对反对派时态度相当犹豫,并最终在政治斗争中失败。其次,从经济上来看,马林科夫的改革克服了斯大林模式中最大的弊端,那就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发展的极度不平衡,马林科夫所主张的主要是发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因此这对促进苏联国内消费相当有帮助,同时,这大大改善并提高了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使社会环境进一步稳定,人民的劳动积极性显著提升,直接影响到生产力的进步。这种健康的体制将非常有益于苏联的经济沿着良好的轨道继续发展。 此外,马林科夫下放了企业的自主权,这就使得企业有了更多的空间发展,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计划,最大限度地减少损耗,并刺激劳动积极性。不过,由于分配原则与计划是否完成仍然挂钩,企业和个人为了达成目标而人为缩小计划量的现象仍然没有改变。但是,从长远来看,轻工业优先毕竟不是一个可以保持国家国防实力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工业项目,不过可以考虑斯大林模式和马林科夫模式结合使用,就如同西方的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互相辅助一样。从外交上来看,马林科夫的外交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原则,能够充分地孤立帝国主义国家,为苏联的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而宽松的外交环境。同时,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经济管制,给了东欧国家充分的自主权,使东欧国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国情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创造出一套适合自己国家的线路,而苏联也有可能借鉴这些改革的经验,相辅相成,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从以上的分析来看,马林科夫的改革基本上是符合苏联的国情的,也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相当有益的,如果长期实行应该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苏联二号人物贝利亚,在斯大林去世后,为何未接班反而被处决?

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苏联领导层对贝利亚在斯大林时期的清洗手段感到恐惧,二是贝利亚因能力出众而威胁到赫鲁晓夫的地位。
富龙可以肯定,斯大林死前,苏联的第二号人物不是斯大林的“藏獒”贝利亚,而是斯大林的“管家”马林科夫。1948年,马林科夫被斯大林列为接班人。当时,他是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俗称苏联执行副总理),贝利亚当时的地位还不及马林科夫。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要求贝拉提名谁当他们的老板。贝拉立刻喊出了马林科夫。贝拉的支持只是事实。马林科夫成为苏联总理后,贝利亚的副总理也加了“行政”二字,成为苏联第二人。马林科夫也相应地将苏联国家安全部与苏联内政部合并。
斯大林死后,为什么贝利亚没有接班而被处死?
马林科夫和贝林卡
内政部是伯利亚的领土。苏联内政部,也被称为切卡,后来是克格勃。贝利亚是锦衣卫司令或苏联工厂主。他是斯大林的“藏獒”。人们害怕别人,有强烈的存在感。因此,人们误以为贝拉是苏联的第二号人物。你几乎不能说他是斯大林时期的第二号人物,但你不能说他是斯大林时期的第二号人物。直到斯大林去世,他才成为苏联真正的第二号人物。当时,贝拉非常强大。苏联的头号人物是他的兄弟。他还得到了苏联国家安全部的支持。更不用说赢得了最高职位,至少他安详地死去是没有问题的。谁能想到,在斯大林死后114天(1878年12月18日至1953年3月5日),贝拉就在监狱里,在平安夜的前一天,她有被枪杀的危险!
贝利亚打了一手好牌,两个国王加上四两个变成了一张“烂牌”,四个打了两个败仗。原因不能简单地用太笨来形容,但聪明被聪明冤枉,这是事实。如果你不保护别人,你以后会倒霉的。但贝拉曾经伤害过别人,后来摔断了胳膊。那就不要责怪别人抓住机会,伤害凶手,这样才能根除根源。如果他想成为斯大林的第二个,更别说赫鲁晓夫没有机会了,连马林科夫也会被他打败。
被别人恨的贝拉是冤枉的。
斯大林死后,为什么贝利亚没有接班而被处死?
贝利尔
在关系方面,贝利亚比马林科夫与斯大林的关系要好得多。斯大林是伯利亚的老领导人。贝拉绝对服从斯大林,忠于斯大林。贝拉生于1899年,比斯大林小21岁。贝拉是斯大林叔叔。贝利亚常常把斯大林看作是一位慈父。斯大林是贝拉的大哥。贝拉生于1899年,比斯大林小21岁。贝拉是斯大林的好父亲他和斯大林都来自格鲁吉亚。我们都知道贝拉是斯大林的狗。有趣的是,白种狗是藏獒的后代。因此,傅龙说贝利亚是斯大林的藏獒。
斯大林死后,为什么贝利亚没有接班而被处死?
贝拉和斯大林
在斯大林的权力和利益斗争中,贝拉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然而,贝利亚并不像阿戈达和耶洛夫那样冷酷无情,但他仍然落后于前任的命运。有道是,世上有轮回。谁能得到上天的宽恕。如果说雅各达和叶洛夫把重点放在对一些苏联精英官员的简单粗暴的身体破坏上,贝利亚则把重点放在监视和折磨他们上,让他们觉得生命比死亡更重要。应该说,马林科夫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正是他提出了这个想法,并实施了建立详细的官方和精英档案。
然而,马林科夫是个“功勋卓著的人”,后来又消除了自己恶行的证据。而贝利亚在那个位置上,是一个直接的贡献,人们怕他,也恨他,怕怕怕,恨咬牙切齿。斯大林在世时,没人敢对他做任何事。斯大林死后,他不仅要承担自己所做的坏事,还要为斯大林承担责任。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有消息称斯大林之死与贝拉有关。这贝利亚不是死!
断臂而回头的不是海岸,而是不归来。
贝拉的优势来自斯大林。斯大林在世的时候,人们把他当神灵一样对待;斯大林死后,人们会把他变成鬼!如果贝拉在斯塔的死中被杀

为什么斯大林后的苏联领导人是赫鲁晓夫而不是马林科夫?另外如果列宁不希望斯大林当领导人,他为啥当上了

关于斯大林,楼上9级的兄弟已经说了,在此不重复。而至于马林科夫,这位实属平庸之辈!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马林科夫成为苏联总理,一度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但是所谓“有意形成集体领导”的马林科夫将苏联党的最高领导职务让给赫鲁晓夫,这实则是马、赫权力斗争的开始。
在马林科夫担任总理的两年内,曾经对外表示“核武会导致世界毁灭”,反对继续制造核武器,并探索与美国的和解之道。但他的这些行为引发了苏联党内强硬派的反弹。再加上其当时主抓的只是农业,政策不利又给了赫鲁晓夫“反击”提供了借口。
1956年,苏共举行第二十大后,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等人于1957年6月18日召开的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提议撤换赫鲁晓夫。这是马、赫权力斗争的巅峰。经过四天讨论,结果以七比四的多数通过解除赫鲁晓夫党中央第一书记职务的决议。此时朱可夫紧急调用军用飞机抢运大批委员进京召开会议。赫鲁晓夫撇开苏共中央主席团,召开“中央全会”。又经过七天的争论,苏共中央全会通过了支持赫鲁晓夫的决议,把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等人定为“反党集团”。指责马林科夫等人在“反党的基础上勾结起来,打算改变党的政策,使党恢复苏共二十大所谴责的错误领导方法”。中央全会决定撤销他们的中央委员和主席团委员的职务。随后,马林科夫又被解除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和电站部部长职务,调任哈萨克共和国任乌斯卡麦诺戈尔斯克水电站站长。马从此被迫退出苏联的政治前台。

斯大林之死后谁是接班人?

斯大林死时没有留任何政治遗嘱,也没有指定谁是接班人。
斯大林去世前,苏联的体制就有了很大变化,因为国家权力逐渐转到以斯大林为首的部长会议,而苏共的权力相对缩小。在1952年会议上,斯大林甚至取消了“ZSJ”,他以部长会议主席的身份掌控大权。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后,马林科夫毫无悬念成为部长会议主席,虽然没有明确是苏联最高元首,但已经被公认是最高元首了。
相关信息:
1953年,是苏联历史上最为关键的一年,因为这一年苏联最高元首斯大林突然病逝。苏联历史第一次迎来权力真空。因为斯大林生前并未交代谁是接班人。因此按照现有职务来看,苏联形成了一个“集体领导”模式,当时苏共领导人是赫鲁晓夫,苏维埃部长会议主席是马林科夫,内务部长贝利亚。
但在这三人中,贝利亚是有名的克格勃头子,赫鲁晓夫是苏联第三任领导人。而马林科夫却是很少有人提及的苏联领导人。其实从当时苏联形势看,斯大林晚年倾向于苏维埃,因此斯大林病逝后,苏联领导人中排名第一应该是马林科夫,其次是贝利亚,赫鲁晓夫排第三。但谁也没想到,赫鲁晓夫能最后翻盘,全部把二人清除。

赫鲁晓夫的家庭背景是怎样的?他是如何成为苏联领导人的?

赫鲁晓夫的祖父,生于农奴制时代的1852年,原生态的农家泥腿子。
不过,他曾在军队服役,并在那里结识了一个比他更穷的战友,两人交好,并让他们的孩子结成夫妻。
赫鲁晓夫能够走向成功,主要原因还是他对斯大林忠心耿耿。就连赫鲁晓夫本人也曾表示,多年来,自己对斯大林的忠诚从未改变过,只要是斯大林要求他做的事,不论是解决食物短缺的问题,还是大清洗运动,他都毫无怨言,亲自完成。
他小时候是底层阶级的农民,他生活的地方是在卡利诺夫卡,出生于1894年,当时的俄国刚废除农奴制没多久的时间,沙皇政府重视工业化,导致土地的成本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的情况,谷物价格下跌了,农民陷入了危机,有很多人都选择给地主或者富农打工,又或者是租更多的土地,他从8岁或者9岁的时候就开始放牛放羊了,12岁的时候就跟着父母一起农耕劳作;是因为他一直在不断的努力,他对政治很敏感,一直投身于工人运动中,23岁的时候就已经变成了苏维埃主席, 之后一直在努力向上爬,一直跟随着斯大林,最后得到了重用和提拔。
赫鲁晓夫的祖父,生于农奴制时代的1852年,原生态的农家泥腿子。
不过,他曾在军队服役,并在那里结识了一个比他更穷的战友,两人交好,并让他们的孩子结成夫妻。
赫鲁晓夫能够走向成功,主要原因还是他对斯大林忠心耿耿。就连赫鲁晓夫本人也曾表示,多年来,自己对斯大林的忠诚从未改变过,只要是斯大林要求他做的事,不论是解决食物短缺的问题,还是大清洗运动,他都毫无怨言,亲自完成。
赫鲁晓夫的祖父,生于农奴制时代的1852年,原生态的农家泥腿子。
不过,他曾在军队服役,并在那里结识了一个比他更穷的战友,两人交好,并让他们的孩子结成夫妻。
赫鲁晓夫能够走向成功,主要原因还是他对斯大林忠心耿耿。就连赫鲁晓夫本人也曾表示,多年来,自己对斯大林的忠诚从未改变过,只要是斯大林要求他做的事,不论是解决食物短缺的问题,还是大清洗运动,他都毫无怨言,亲自完成。
赫鲁晓夫他自身的家庭背景,很一般,因为他出生于贫寒家庭;起初他在矿区里面当一名普通的工人,慢慢的他对政治产生了一系列的兴趣,然后在某些人的引导下,他慢慢的从事了一类型的宣传工作,然后经过贵人的帮助,逐渐成为苏联领导人。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当天,召开苏共中央领导会议,决定由马林科夫担任新的部长会议主席;贝利亚名列苏联部长会议四位副主席之首,并兼任内务部部长,掌管秘密警察力量和国家核导弹计划;其余三位部长会议副主席依次为莫洛托夫、布尔加宁和卡冈诺维奇,其中莫洛托夫任外交部长,布尔加宁任国防部长。赫鲁晓夫任苏共中央书记,在苏共中央主席团的新成员名单中仅排在第6名。 1953年3月14日,马林科夫辞掉中央书记职务,由赫鲁晓夫等五人组成书记处。赫鲁晓夫成为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但此职务的权力仅集中宣传和意识形态上,政治和经济事务则落入马林科夫和贝利亚手中。 尽管这种权力分配是经过各方妥协达成的结果,但是由于每个人的阅历、功绩、野心不同,那么自然会有人对这种权力分配结果不满。而且,他们当中很多人参加过“大清洗”运动,身上如同背着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被其他人清算,所以他们也是人人自危。 权力的斗争很快就开始了,第一个被搞掉的对象就是贝利亚。贝利亚当时在党内是仅次于莫洛托夫的二号人物,为何就成为苏联权力斗争的第一个牺牲品呢? 贝利亚是斯大林时代“政治大清洗”计划的重要执行者,斯大林去世以后,贝利亚担任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和改组后的内务部部长,掌管秘密警察力量和国家核导弹计划,而且他对自己的这些老同事们的过去了如指掌。以前上头有斯大林,下面这些人自然相安无事,现在斯大林一走,整个克里姆林宫高层都忧心忡忡,很惧怕贝利亚。 贝利亚上台不久就实施了一系列的大胆的自由化改革,实施大赦,将劳改营中数百万被关押的政治犯释放并平反;终止苏联内部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化,恢复本民族语言地位;酝酿将东德和西德合并为一个中立的德国等。 贝利亚的改革遭到赫鲁晓夫等人的强烈反对,赫鲁晓夫认为这样搞下去迟早会害死他们,所以他表面上顺应贝利亚,背地里却联合马林科夫、伏罗希洛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等人密谋将其推翻。1953年6月26日的克里姆林宫会议上,马林科夫、赫鲁晓夫等人突然展开了对贝利亚的围攻,并在莫斯卡连科、朱可夫等军人的协助下将他逮捕。同年12月18日以叛国罪、恐怖主义和反革命罪将贝利亚处决。 赫鲁晓夫等人之所以将贝利亚作为第一个目标,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担心自己会被清算。因为他们在大清洗时代大都制造过冤假错案,而且罪责深重,贝利亚完全可以利用控制在手中的内务部和内务部掌握的各个案件及各个领导人的档案材料,通过为过去的冤案平反的办法,将他们一一揭露出来,置他们于死地。所以,为了怕自己的罪行被揭露,赫鲁晓夫联合其他高层一起对付贝利亚。 虽然官方宣称逮捕了贝利亚,并对其进行了审判,然后将其处决。但是根据贝利亚儿子谢尔戈的说法,他父亲根本没有被逮捕,而是在未经审判的情况下直接被枪杀于家中,后续参加审判的人只不过是一名演员。 贝利亚被处决后,马林科夫逐渐加强自己在政府中的影响力,而赫鲁晓夫则不断增强自己在党内的权势,两人为了争夺国家领导权展开了明争暗斗。 1953年8月,马林科夫提出降低税费,提高国家谷物收购价格,鼓励农民经营自留地等农业政策。赫鲁晓夫为了做出政绩,赢得更多人的支持,提出更高的收购价格,鼓励30万名志愿者去哈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垦荒,在增加谷物产量的同时,也给当地带来了生态灾难。 赫鲁晓夫一边跟马林科夫比政绩,同时还暗中调查与马林科夫有关的列宁格勒案件。赫鲁晓夫让法院调查团追查1949年发生的列宁格勒案件,他知道这个案件会把马林科夫牵扯进来。同时,赫鲁晓夫逐渐取得布尔加宁、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伏罗希洛夫、米高扬等人的支持。 1955年2月的最高苏维埃会议上,赫鲁晓夫及其支持者指控马林科夫对列宁格勒案件中的责任,最终马林科夫被解除了总理职务。就这样,赫鲁晓夫又成功搞垮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莫洛托夫是斯大林的亲密战友和坚定的支持者,是斯大林领导班子的二号人物,支持斯大林的集体化政策并参与领导了大清洗。在斯大林去世以后,莫洛托夫成为党内的一号人物。 赫鲁晓夫在拿下贝利亚,搞垮马林科夫以后,与莫洛托夫的矛盾逐渐升级。莫洛托夫反对赫鲁晓夫的垦荒政策,同时还对赫鲁晓夫的住房政策不满,两人在对待南斯拉夫的外交政策上也存在巨大的分歧,所以莫洛托夫也成为赫鲁晓夫对付的下一个对象。 在1955年7月的全体会议上,赫鲁晓夫和主席团的所有其他成员对莫洛托夫展开了围攻,莫洛托夫不得不认错。赫鲁晓夫没有立即清算莫洛托夫,会议后他依然担任外交部长和主席团成员。但是,他在国内的声望和影响力大幅下降。 1956年2月24日,赫鲁晓夫做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对斯大林时期的政策及其个人崇拜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这震惊了整个世界,同时由此引发了苏联国内以及东欧国家一系列的混乱。 由于赫鲁晓夫的政策引发了苏联及东欧 社会 主义国家很多问题,他的声望大幅受损,他的反对者趁机形成联盟。在1957年6月18日召开的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等人提议撤换赫鲁晓夫。经过4天的讨论,最终以7:4的结果通过了解除赫鲁晓夫党中央第一书记职务的决议。 赫鲁晓夫能够走到今天的这一步非常不易,所以他坚决不服从主席团决议,决定召开苏共中央全会改变局势。赫鲁晓夫撇开苏共中央主席团,召开“中央全会”,会上朱可夫严厉地指责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马林科夫在斯大林时代大清洗中的罪行,反对派最终被击败。赫鲁晓夫指控反对派为“反党集团”,并将他们驱逐出中央主席团。中央全会决定撤销他们的中央委员和主席团委员的职务。 马林科夫被解除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和电站部部长职务,调任哈萨克共和国任乌斯卡麦诺戈尔斯克水电站站长。莫洛托夫被降职为苏联驻蒙古大使。卡冈诺维奇被任命为乌拉尔制钾联合企业的经理。就这样,这三个重要任务被挤出苏联权力核心层,赫鲁晓夫巩固了自己作为苏联国家领导人的权力和地位。 朱可夫在协助赫鲁晓夫清除“反党集团”后成为了主席团的重要成员,个人威望日渐升高,这引起了赫鲁晓夫的怀疑和恐惧。在此之后,赫鲁晓夫在一些将军的支持下,主席团通过一项谴责朱可夫的决议,最终他被撤销国防部长职务。 赫鲁晓夫能够通过摆弄权谋走上权力巅峰,那么他也应该想到,别人也可以效仿他这么做。1964年10月14日,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度假时,勃列日涅夫等人在莫斯科发动了政变,赫鲁晓夫被免除了一切职务,强迫“退休”,成为“特殊养老金领取者”,自此从公众视野中消失,最后抑郁而终。 赫鲁晓夫没有想到的是,发动政变的主谋谢列平、波德戈尔内和勃列日涅夫都曾是被他提拔和重用的人,到头来自己却败在自己徒弟手上,这也令他郁闷不满的地方。 如果我的回答可以帮到您,请您采纳哦!